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 4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感觉阈限测定中,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这种方法是(A)恒定刺激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正误法2 在感觉阈限测定中,使用少数几个固定的刺激。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 有”和“无”或“轻” 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 重” 的次数计算阈限值。这种方法是(A)调整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次数法3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减系列试验中,
2、其阈限的上限值应取(A)第一次非正到正之间的中点(B)第一次非负到负之间的中点(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之间的中点(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之间的中点4 用极限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差别阈限等于(A)不肯定间距的中点(B)不肯定间距的一半(C)不肯定间距与标准刺激的差距(D)不肯定间距5 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是(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6 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方法是(A)匹配法(B)消除法(C)抵消法(D)恒定法7 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的方法是(A)匹配法(B)消除法(C) ABBA 法
3、(D)恒定法8 使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的心理物理法是(A)恒定刺激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调整法9 测定 75差别阈限的心理物理法是(A)恒定刺激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调整法10 绝对阈限的测量程序和差别阈限的测量程序完全一致的心理物理法是(A)恒定刺激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次数法二、多选题11 在复杂的任务中,心理潜伏期包括(A)刺激识别阶段(B)反应选择阶段(C)反应组织阶段(D)反应执行阶段12 下面选项中属于反应时测量范式的有(A)空间线索范式(B)加工分离程序(C)移动窗口范式(D)注意追踪范式13 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包括(A
4、)编码(B)顺序比较(C)决策(D)反应组织14 在汉密尔顿(Hamilton)等人(1981) 的字母转换实验中,字母转换作业的加工阶段包括(A)编码(B)转换(C)储存(D)反应组织三、简答题15 有人试图研究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使用学绩测验对学生进行了施测,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后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 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高组,将学习成绩排在后 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低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指出该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16 简述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17 怎样才能避免自变量的混淆?17 一位临床医生提出假设:文化程度会影响针
5、灸的治疗效果。他通过 500 例病例进行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效果好的文化程度低者有 200 人,而文化程度高者只有20 人,结果证实假设。请问:18 这个研究有何问题?19 如果要检验该假设,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研究?20 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 15 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 为什么 ?21 高架道路是跨过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处障碍物的桥梁
6、,通常都有速度限制,一般为每小时 80 公里,这一速度限制和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息息相关,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心理学实验来验证高架道路的这一限速设置是否合理。22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23 简述反应时加因素法的原理。24 反应时实验的因变量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它们为因变量的指标要遵循什么原则? 如何对这一原则进行检验 ?四、综合题24 请设计一个 22 的混合实验设计,测量听觉正常和听觉缺失儿童在语言能力发展(阅读任务 )和图形推理测验任务上的差异,并对预期可能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25 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因素及其水平。26 预期分析的问题和统计
7、分析方法。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 4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恒定刺激法又称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采用该方法测量感觉阈限时,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
8、“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减系列试验中,最后一次正到非正之间的中点是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用 Lu 表示,第一次非负到负之间的终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用 l1 表示。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负到非负之间的终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正到正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用极限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差别阈限的上限和差别阈限的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
9、是主观相等点。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因为不肯定间距包括了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因此,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则是差别阈限。故本题选 B。【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误差是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
10、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是由两种相反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因此,可以通过使递增和递减系列保持数量一致的方法抵消这两种误差。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可以采用 ABBA 法安排,交替进行,以此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当使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时,通常采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
11、块】 实验心理学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当使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需要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差别阈限。当要求被试进行两类反应时,大于标准刺激和小于标准刺激的两条直线相较于50处,上限和下限值相等。此时,则要选取 75处作直线内插,求得上限和下限。这种阈限称为 75阈限。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这个方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让被试任意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当测定绝对阈限时,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是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即让被试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比较。这样绝对阈限的测量程序和差别阈限
12、的测量程序就完全一样了。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二、多选题1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作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在复杂的任务中,心理潜伏期包括刺激识别阶段、反应选择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因此本题选 ABC。【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常用的反应时测量范式有空间线索范式、注意线索范式、移动窗口范式、注意追踪范式、目标融合范式、启动范式、复合刺激范式等。加工分离程序是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其因变量指标是再认测验的成绩。因此本题选 ACD。【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3
1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 4 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清晰与否)、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或否定)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这四个独立因素分别影响相应的加工阶段,分别是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因此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字母转换作业包括 3 个加工阶段。第一,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开始到出声转换之间的时间。第二,转换阶段。被试进行字母转换所需的时间。第三,贮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因此本题选 ABC。【知
14、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三、简答题15 【正确答案】 (1)该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该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混淆了自变量和因变量。该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智力水平,因变量是学习成绩。本研究中研究者只获得了被试的学习成绩,将学习成绩既当做自变量又当做因变量。(2)新的实验设计该研究应获得的自变量的数据是学生的智商分数,应获得的因变量的数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研究者应通过智力测量获得学生的智商分数,并将学生分成智力高组和智力低组。同时,研究者通过学业测验获得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对智力高组和智力低组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分析智力差异对于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影响。【试题解析】 实验设计之前首先要明晰研究的自变
15、量、因变量是什么以及无关变量有哪些。这样实验设计时就能有的放矢,知道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获得因变量的指标、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本题中涉及的实验设计属于准则组设计,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非实验设计,因为研究者并未对自变量进行操纵,如本题中研究者并不能对智力进行操纵。研究者只是对两类被试进行比较,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1)总体效度总体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者最终关心的总体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实验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总体效度,而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外部效度。(2)实验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实验中必须明确地对自变量
16、和因变量作出操作性定义和描述,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同时,还应给自变量和因变量规定明确的测验指标和测试方式,以有利于提高测量的效度。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实验处理的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从而提高了外部效度。(3)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研究程序中有的实验组采用了事前测量,从而使本组被试对事后测量发生了敏感效应,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或者由于事前测量而干扰了实验处理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的结果就不能推广到那些没有接受事前测量的群体中去,而只能应用于以前做过事前测量的被试样本,因此,降低和损害了实验的外部效度。此外,事后测量也会产生敏感化效应,使测量接受者在事后测量中学
17、到了实验处理期间没有获得的东西,这样的实验结果也只能推广到接受过事后测量的被试样本。(4)多重实验的干扰由于种种原因,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者同时参加多项实验时,他们就会累积一些参加实验的经验,对实验产生敏感效应,这样再采用这些群体进行实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5)特异性效应特异性效应是指由于实验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以及奇特的经历,或者是改变了被试已经熟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环境特点,从而使被试所产生的暂时性的新异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6)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主持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研究动机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或者其他细微而无意识的行为影响了被试
18、,结果把实验的目的,甚至对实验结果的期望也在无意识中传递给了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受到限制。(7)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是影响外部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这种相似性越高,实验结果的可应用推广性也就越高。此外,实验中所应用的变量强度和范围,特别是对自变量的水平强度的操作,也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验结果所要推广的实际情况相似。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指参加实验的被试的各种特征会使得实验处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这时,在被试的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
19、来说,被试的志愿性、年龄、性别、实验处理的时机等因素都比较容易造成实验处理和被试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使得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试题解析】 在实验研究中,衡量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的程度的指标是外部效度,也称生态效度。因此造成实验情境和真实情境不一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外部效度。【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自变量混淆。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包括:(1)消除法,即消除额外变量:(2)恒定法,即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
20、(3)匹配法,即使各组被试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即随机抽取和分配被试;(5)抵消平衡法:(6)统计控制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在实验室中对自变量的混淆的控制方法。【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这个研究的结果不能证实假设。该研究只比较了治疗效果好的被试中文化程度高、低的人数,缺少治疗效果不好的被试的文化程度高低人数的比较。【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理解,文化程度是自变量,针灸疗效是因变量,本题中仅对符合因变量的部分被试的结果进行检验,因此,得到的结果不全面。【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同时比较治疗效果好
21、和不好的被试中,文化程度高、低的人数差别。【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不是。原因:实验要有假设、变量及控制。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或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定的。变量是实验的核心,而实验控制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操纵。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显然,上述研究还不构成实验。因为,这项研究既没有提出明确的实验假设,也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控制变量,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试题解析】 本题
22、考查了学生对心理学实验基本要素的理解。实验要求假设、变量以及控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比如,在这项研究中可以增加一个操纵水平,让被试再次抢个位置,但这次不将东西摊在桌子上,这样对环境的操纵就有了两个水平:东西摊在桌子上与桌子上不放东西。此时,我们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了。而要检验的一个假设就是公共场合在桌子上放东西可以占到座位。【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限速水平和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最适宜的限速水平。实验的自变量为速度限制,有三个水平每小时 60
23、公里,每小时 80 公里和每小时 100 公里。实验采用次要任务法,在驾驶模拟器里进行,实验被试是持有卡车营业执照的司机,将他们随机分入三组(60 公里组、80 公里组和 100 公里组)。实验中,司机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车道状况和交通密度情况下安全驾驶,但必须将速度控制在所要求的速限之内。次要任务为瞬时记忆任务,任务要求司机不停地对听觉呈现的 5 位数字做立即复述。复述的准确性则可以作为衡量驾驶任务心理负荷程度的指标。整理并统计实验结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的心理负荷程度的高低。预期的可能结果为,心理负荷的结果在 60 公里组和 80 公里组没有显著差异,且都与 100 公里组存
24、在显著差异。【试题解析】 本题结合实践考查学生利用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可选择单因素被试问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以此为例我们可看到减数法的上述原理: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
25、德斯把它称为 A 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这就是采用减数法测量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基本假设。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 B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
26、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 C 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根据 A、B、c 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 反应时-A 反应时i 选择时间=B 反应时一 C 反应时。【试题解析】 反应时的减数法在逻辑上不难理解,多个反应组成复杂的反应,多个反应时之和等于复杂反应时,各个反应之间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各个反应独自操作时的反应时和它在复杂反应中的反应时是一样的。而要通过反应时
27、减数法计算各个心理操作的反应时,是因为有些心理操作的反应时不能进行直接测量,例如唐德斯反应时中的辨别时间和反应时间,他们需要减法运算计算出来。【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加因素法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69)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此方法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也就是说,
28、如果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根据此逻辑,如果事先可以发现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对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有所影响,那么通过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进而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的影响是恒定的,即两
29、者不存在交互作用。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这个条件无法满足,就不能使用加因素法。【试题解析】 理解加因素法实验要明晰该方法的侧重点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在加因素法实验中,通过对影响每个加工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处理并观测反应时的变化来探究这一加工阶段是否存在。【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1)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分别是
30、速度和准确性。(2)速度和准确性具有反向的关系,即速度快,准确性低;准确性高,速度慢。(3)反应时实验以速度和准确性为指标,应遵循速度一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越快越好,尽可能避免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提高反应速度,或者是以降低反应速度为代价提高正确率。(4)检验速度 -准确性权衡的方法是:根据反应时数据将被试划分为快速反应组和慢速反应组,并对两组的错误率进行检验,如果快速反应组的错误率显著高于慢速反应组,说明可能存在违背速度一准确性权衡的原则的问题;如果快速反应组和慢速反应组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或者快速反应组的错误率显著低于慢速反应组,说明没有违背速度一准确性权衡
31、的原则。另一种情况是当反应时差别不大时,可能通过全距、标准差等指标和画数据图等方式考察正确率的波动情况。【试题解析】 在反应时实验中,显而易见反应时是因变量,但是反应时往往受到准确性的影响,因此反应时实验除了反应时这一当然的因变量外,还有准确性这一因变量。【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四、综合题【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实验设计自变量包括被试类型(听觉正常与听觉缺陷儿童)和测量任务(包括阅读任务和推理测验任务)。被试类型这一自变量采用被试问设计,测量任务这一自变量采用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两类被试在两种测量任务上的成绩,指标为百分比或标准分数。【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混合实验设计的方法。其中被试内设计中同一组被试参与该变量的两个水平的处理,被试间设计则是指不同组被试参与该变量的不同处理。【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预期分析的问题及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包括:被试类型对测量结果是否产生影响;被试类型与测量任务是否会产生交互作用。采用的统计方法为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知识模块】 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