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72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关于共同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5 周岁的甲和 17 周岁的乙可以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B) 15 周岁的甲和 17 周岁的乙可以成立盗窃罪的共同犯罪(C) 15 周岁的甲和 17 周岁的乙可以成立强奸罪的共同犯罪(D)17 周岁的甲和 19 周岁的乙可以成立抢夺罪的共同犯罪2 甲、乙二人共谋杀丙。二人预先设计了杀人的方案,但杀人当天乙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由甲独自一人前往
2、将丙杀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无罪(B)乙与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C)乙成立犯罪中止(D)乙成立犯罪预备3 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并将丙打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二人不成立共同犯罪(B)甲、乙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C)甲、乙二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D)甲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乙无需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4 下列犯罪,不能成立任意共同犯罪的是( )(A)盗窃罪(B)强奸罪(C)聚众哄抢罪(D)抢劫罪5 我国刑法关于共犯人的分类标准是( )(A)以作用为标准(B)以分工为标准(C)以作用为主、分工为辅的标准(D)以分工为主、作用为辅的
3、标准6 关于共同犯罪人的责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整个犯罪集团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B)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应对共同故意内的行为及其结果负刑事责任(C)在经济犯罪的共同犯罪中,主犯应当按照犯罪的总金额处罚(D)在经济犯罪的共同犯罪中,从犯应当按照犯罪的总金额处罚7 下列共犯人,不是按照作用划分的是( )(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教唆犯8 关于主犯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B)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成员的全部罪行处罚(C)对于其他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
4、犯罪处罚(D)对主犯的处罚,应遵循自责自负原则9 关于从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是从犯(B)在共同犯罪中辅助他人实行犯罪的帮助犯,是从犯(C)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D)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比主犯的作用小10 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1 关于胁从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胁从犯,是完全被胁迫参与共同犯罪的(B)胁从犯,日后可以变成主犯(C)胁从犯,日后可以变成从犯(D)胁
5、从犯,也可以是实行犯12 关于胁从犯的刑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3 共同犯罪行为包括( )(A)实行行为(B)帮助行为(C)组织行为(D)教唆行为14 下列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是( )(A)共同的过失犯罪(B)将他人当作犯罪工具从而实施犯罪(C)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D)实行过限行
6、为15 下列情形,属于间接正犯的是( )(A)15 周岁的甲,教唆 13 周岁的乙实施抢劫行为(B) 17 周岁的甲,教唆 15 周岁的乙实施盗窃行为(C) 17 周岁的甲,教唆 15 周岁的乙实施强奸行为(D)19 周岁的甲,教唆 17 周岁的乙实施抢夺行为16 下列情形,不得认定为共同犯罪的是( )(A)事前无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B)事前无通谋的事后洗钱行为(C)事前无通谋的事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D)事前无通谋的事后帮助他人毁灭证据行为17 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明确分工,可以将共同犯罪划分为( )(A)一般共同犯罪(B)特殊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D)复杂共同犯罪18 犯罪
7、集团的特征是( )(A)稳定性(B)组织性(C)严重性(D)经常性19 关于主犯与首要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B)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C)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D)犯罪集团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20 聚众犯罪的形态包括( )(A)全体参与者均可构成犯罪(B)只有聚众者和积极参与者才可构成犯罪(C)只有聚众者才可构成犯罪(D)无人构成犯罪21 教唆行为的方式可以是( )(A)明示的(B)暗示的(C)口头的(D)书面的22 关于教唆故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唆故意应当是明确的(B)教唆内容应当是明确的(C)无意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不成立教唆犯
8、(D)他人已有犯罪决意,强化该决意的,也成立教唆犯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3 简述共同犯罪的分类24 简述教唆犯的成立条件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72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是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作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都必须具备责任能力、达到责任年龄的一般主体资格。未达到责任年龄的人参与共同犯罪的,不认为是共同犯罪人。只要
9、其中一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就是说只有一人具有犯罪主体资格的,就不认为是共同犯罪。本题中的抢劫罪和强奸罪,均需已满 14 周岁。盗窃罪和抢夺罪,均需已满 16 周岁。因此,B 项是错误的。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共谋行为也是共同犯罪行为。只要有共谋行为,即可成立共同犯罪。换言之,即使是仅有共谋行为而未亲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应认定为共同犯罪,而且是犯罪既遂。当然,未亲自参与犯罪实行这一事实,应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量,但其不影响共同犯罪既遂的认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共同犯罪
10、,要求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有相互的意思联络,对互相协作犯罪持故意心态。本案中,甲以杀人故意、乙以伤害故意共同加害丙,并将丙打死。首先,甲的杀人行为,相对于乙而言属于实行过限。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乙成立故意伤害罪。其次,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最后,二人均需对丙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共同犯罪是否能够以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将共同犯罪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任意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构成法律没有限制主体数量的犯罪。所谓“任意”,是指法律对该种犯罪主体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其犯罪主体是单个还是二
11、人以上,或者说是否采取共同犯罪的形式,是“任意的”。本题中的 A 项、B 项、D 项,都属于任意共同犯罪。必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共同构成法律规定其犯罪主体是二人以上、必须采取共同犯罪形式的犯罪,包括对向犯和众多犯。本题 C 项的聚众性犯罪,是典型的必要共同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同时兼顾其分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协同犯罪,形成了一个整
12、体,所以每一个共同犯罪人都应对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具体来说,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其所策划的整个犯罪集团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犯罪集团的成员应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认应对共同故意内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负刑事责任。在经济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对主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总金额处罚。对从犯,只按照其所参与的犯罪金额处罚。故 D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的主犯,如果按照作用划分,可以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如果按照分工划分,可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本
13、题中的D 项,是按照分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作用划分的。因此, D 项当选。【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6 条的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分为两种:(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照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2)对其他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此外,对所有的共犯人的处罚,都应贯彻和遵循罪责自负原则。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分为两种:(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2)在共同犯罪中辅助他人实行犯罪的帮助犯。从
14、犯与主犯相对应,前者起次要、辅助作用,后者起主要作用。虽然不同的共同犯罪之间的主犯和从犯各自的作用力可能不同,但就同一个共同犯罪内部而言,主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一定比从犯大。因此,D 项的表述不够严谨,不是很准确,当选。【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7 条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请注意:对从犯的处罚无需比照主犯。因此,C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即犯罪人是在他人的暴力强制或者精神威胁之下被迫参加犯罪的。
15、犯罪人虽有一定程度选择的余地,但并非自愿。如果完全是因为被胁迫而参加犯罪,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不再是胁从犯,而是间接正犯的被利用工具。因此,A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当选。胁从犯,虽然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但其可以是一般的实行犯,即亲自实行犯罪的共犯人。而且,其日后在共同犯罪中可以起主要作用或次要作用。因此,B 项、C 项、D 项的表述均正确。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8 条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16、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共同犯罪,在客观方面,必须要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共同犯罪的行为包括:(1)实行行为。(2) 帮助行为。(3)组织行为。(4) 教唆行为。(5)共谋行为。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在我国,学术界通常以主观上有无共同犯罪故意为标准来认定共犯。有些情形貌似成立共同犯罪
17、,但因缺乏共同故意或故意内容不一致,从而不成立共同犯罪。本题的四个选项均属于这种情况。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5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将他人当作犯罪工具加以利用的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这种情形称为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利用没有达到责任能力或没有达到责任年龄的人去实行犯罪。(2)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本题中,A 项的抢劫罪,要求已满 14 周岁,B 项的盗窃罪,要求已满 16 周岁,C 项的强奸罪,要求已满 14 周岁,D 项的抢夺罪,要求已满 16 周岁。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6 【正确答案】 A
18、,B,C,D【试题解析】 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有共同的故意,即各个人之间有彼此的意思联络。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的四个选项均属这种情况,四个选项均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7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明确的分工为标准,可将共同犯罪划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可将共同犯罪划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犯罪集团具有如下特征:(1)人数较多,3 人以上,重要
19、成员固定或基本稳定。(2)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3)有明显的首要分子。(4)有预谋地实行犯罪活动。(5) 不论作案次数多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或其具有的危险性都很严重。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6 条的规定,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 97 条的规定,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可见,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两种。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聚众
20、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可见,首要分子与主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聚众犯罪有三种形态:(1)全体参与者均可构成犯罪,如聚众持械劫狱罪。(2)只有聚众者和积极参与者才可构成犯罪,一般参与者不构成犯罪,如聚众斗殴罪。(3)只有聚众者才构成犯罪,其他参与者不构成犯罪,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教唆犯的成立,要求在客观上实施
21、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怂恿、诱骗、劝说、请求、收买、威胁等方式,唆使特定的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至于教唆行为是明示的还是暗示的,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则在所不问。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时 ABCD。【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教唆犯的成立,要求在主观上具有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决心的故意,即所谓的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内容应当是明确的,即知道自己在教唆什么人犯罪和犯什么罪。没有明确的故意内容,不能成立教唆犯。无意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更不能成立教唆犯。因此,A 项、B 项、c 项的表述均正确。教唆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引起他人的犯罪决意,是一个“从无到
22、有”的过程。如果他人已有相关的犯罪决意,再去强化对方实施该犯罪的,不是教唆犯,而是帮助犯。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3 【正确答案】 (1)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是否能够以任意形式为标准,可以将共同犯罪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前者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构成法律没有限制主体数量的犯罪。后者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构成法律规定其犯罪主体是二人以上、必须采取共同犯罪形式的犯罪,包括对象犯和众多犯。(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同谋的共同犯罪。以共
23、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可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前者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就已经形成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后者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在着手实行过程中才形成的共同犯罪。【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24 【正确答案】 教唆犯应具备以下成立条件:(1)主观上具有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决心的故意,即所谓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内容应该是明确的,即他知道自己在教唆什么人犯罪和犯什么罪。没有明确的故意内容,不能成立教唆犯;无意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更不能成立教唆犯。(2)在客观上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怂恿、诱骗、劝说、请求、收买、强迫、威胁等方式,唆使特定的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至于教唆行为是否实际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和决心,被教唆人是否实行了被教唆的犯罪,则不影响教唆犯的成立。【知识模块】 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