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39206       资源大小:324.5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殷本纪载: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材料中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主要阐述了微子启由于母亲地位低贱,而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由于母亲是正王后,故而辛被立为继承人,由此可知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 制度 宗法制 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2、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片所以,可知是 1947年 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 B符合题意要求。而 BCD均与地图所示不合,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 1912 1919年 B 1924 1927年 C 1934 1936年 D 1937 1945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所选材料选自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解题时需要注意歌词中的 “驱

    3、除仇寇 ”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 “复神京 ”是指收复北京,因此此校歌应该出现在 1937 1945年,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 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题需要注意其时间背景, 1953年为 1954年的前一年。我们知道 19

    4、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所以 B符合题意。而 A不合题意,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 C表述有误,全国的人口普查不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D表述 不合史实, “一五 ”计划在 1951年已经开始制定。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第一届人民大表大会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 “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 “围脖 ”出席 “两会 ”,成为 2010年全国 “两会 ”的一道风景。有人说: “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

    5、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 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干说法只看到了表象,而忽略了实质,是错误的。人们参政的积极性不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而是由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所以是错误的。故选 D。 ABC项中的 “只有 ”、 “唯一途径 ”、 “直接推动作用 ”说法均过于绝对,是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6、 下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 2010年 9月 12日实施。对此理解不正 确的是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 “一国两制 ” B “九二共识 ”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 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 2008年 5月,两岸全面直接双向 “三通 ”基本实现,加强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签署框架协议,通过 逐步取消贸易障碍,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

    7、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所以 B、 C、 D表述均是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偏离题干主题,因为该协议的通过并不能表明台湾当局承认 “一国两制 ”。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含义是 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

    8、建立外交关系 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毛泽东提出了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主张,即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及其影响打扫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的余地,再同帝国主义建交。而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 “愿意按照平等原则 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说明 错误,中国不是不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而是要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故 的表述符合题意, D为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下图为漫画梅开三度

    9、,该漫画最能反映 A亚太地区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冲击了两极格局 C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D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完全取代意识形态 答案: B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中反映的是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三大事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

    10、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 了传统的 “夷夏 ”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 “天朝之国 ”,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各种史观的准确理解。解答 时

    11、需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由甲的 “近代化 ”可知其是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由 “人民的鲜血 ”、 “大卖国贼 ”可知乙从革命的角度评价;由 “改变了传统的 夷夏 观 ” 、 “世界各国的一员 ”可知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丁从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关注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史观,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史学观点的理解与运用 国民革命军第 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

    12、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国民革命军第 129师 ”可以判断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障抗战的胜利,促成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共产党改编红军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所以C符合题意;而国民大革命是在 1924年到 1927年,当时没有红军,故排除 A;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以党外合作的方式,故排除 B共产党主张开辟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主要是国军在打,故 D的表述不合史实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

    13、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 “成熟 ”的表现有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B C D 答案: C 试 题分析:题目要求的是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的 “十年 ”即 1927年到 1937年,而备选项中的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 1922年的中共二大,错误; 是工农武装割据 是遵义会议的影响 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 符合题目要求,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

    14、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 “力挽狂澜 ”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依据是 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提出开展土地 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从军事、组织、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遵义会议影响的准确记忆与理解。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 错误, 符合题意, 是八七会

    15、议的内容,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遵义会议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 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 “社会政治大转型 ”可知,解答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 A、 C因为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故均排除;社会政治大转型是 “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 ”,意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

    16、巩固大一统,即废分封行郡县,所以 B与题意相符,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某学者指出: “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 Feudalism的时期, Feudalism则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史秦朝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 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 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 研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强

    17、调了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由此可知 “封建 ”即为封邦建国,即分封制,所以 A符合题意;西洋历史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故 B错误; C、 D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 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 “突破性进展 ”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 权顶峰 答案: C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采取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

    18、了皇权的独尊,是制度上的突破性进展,故 C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错误, B的表述不合史实, D皇权顶峰指的是军机处的设置,不合题意,故 ABD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 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宰辅制度 ”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秦朝三公制是丞相制度的开始,隋唐

    19、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明朝废除丞相,开始实施内阁制,故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 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 “国家政体 ”是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 “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

    20、祖(康熙 )四人 ”分析可知四人所处封建社会,而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位世袭制不是国家政体,是权力的继承,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 ABD均错误,四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 ”、 “开

    21、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分析可知其是南京条约内容。由于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开辟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 了以前的朝贡贸易,也打破了由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的形态,开始了新的贸易组织。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的内容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他所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898年开始的义和团运动

    22、,使西方列强看到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及兵力来统治此天下生灵这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从而使列强放弃了中国为完全殖民地的企图,正确答案:为 B 。而 A1851-1864 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不合题意; C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不符合 “血战 ”场面; D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而孙中山于 1925年逝世,因而无法对该事件作出评价, ACD均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此一 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

    23、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不相联络,各自号召 ”必将 “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说明分散性、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是导致各团体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1905年,孙中山等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使得革命党人的起义具有组织性,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 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同盟会的成立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

    24、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下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签盖有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 ”邮戳的纪念章,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分) ( 2)运用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英美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 3)依据材料一

    25、、材料二,分析材料三所反映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分) (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分) 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 军事上: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敌人。( 2分) ( 2)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分) (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2分)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2分 ) ( 4)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新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

    26、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意两点得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日两国关系为主线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问 ,结合抗战过程中国共两党的抗战史实,抓住 “全民族的抗战 ”去从政治、军事归纳即可;第( 2)问,是关于日本投降的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史料,分辨史料内容的真实性,从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及造成的影响方面去归纳;第( 3)问,题干中的 “事件 ”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分析归纳胜利的原因,且主要原因需要从内因即全民族的抗战,次要原因需要从外因考虑,如世界反法西斯、美国等去归纳;第( 4)问,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并概括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对中国及世

    27、界两个方面归纳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意义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 读书志 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 1)根据

    28、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8分) (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4分) 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 青苗法。( 4分) 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4分 ) ( 2)原因: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 4分) (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 1)问,由材料中 “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 ”、 “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

    29、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第( 2)问,解题时需要明确材料所阐述的主旨是 ” 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即托古改制、从经书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是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取士之法、青苗法、改革策略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 斯拉夫 派人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 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旧制度的破产导致了旧制度的变革。 美 斯塔里夫阿

    30、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 “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俄国采取的变革旧制度的措施 及其影响。( 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 “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 4分) (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 2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分) 答案:( 1)措施: 1861年签署废除

    31、农奴制的 “二一九 ”法令。 (2分 )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分 ) ( 2)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分 ) 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2分 ) ( 3)共同点:都采取改革 方式。 (2分 ) 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俄国变革 “旧制度 “需要联系课本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摆脱落后局面沙皇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影响可从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归纳。第( 2)问,材料中 “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指的是日本改革的独特特点,联系教

    32、材所学,其独特特点的措施可以从国家投资创办国营企业、建立专制的天皇制度等归纳即可。第( 3)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俄日两国在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上都以改革的方式,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 从与时俱进等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 改革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改革的内容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即嬴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

    33、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 不夺农时。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务农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君臣鉴戒 请回答: ( 1)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历二世即亡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4分) (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始皇和唐太宗在个

    34、人品质上的 区别。( 4分)古代中国帝王个人品质对其王朝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 3)除了个人品质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历史人物?( 2分) 答案:( 1)秦亡原因:秦帝王实行暴政,不亲士民,君主独治。( 2分)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实行德政,轻徭薄赋,君臣共治。( 2分) ( 2)品质区别:秦始皇暴虐多疑、缺乏仁义;( 2分) 唐太宗俭约、贤能、虚心纳谏。( 2分) 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2分) ( 3)其他方面:时代背景、事迹举措、历史功过等。(任意两点得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秦始皇 与唐太宗的相关史实为依据,考查评价分析能力。第(

    35、1)问,由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 “不亲士民 ”可知其秦亡的原因为暴政、不亲士民;由 “躬务俭约 ”、 “省徭赋 ”、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 ”可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为德政,轻徭薄赋,君臣共治。第( 2)问,第一小问两人的品质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古代政治制度归纳根本原因,即君主专制制度的实施。第( 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时代背景、历史功绩等方面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唐太宗 历史事迹及人物评价 (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训练人民实行不合作主义即非暴力的消极抵抗。甘地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

    36、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这会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还会复兴乡村工业。他本人就曾系了一条土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甘地教导说,将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地方自治。一旦印度的村民理解这些教导并按教导行事,英国统治的日子就不会长久了。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过了 30年,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便告结束。这一意外结果的一个原因在于战争本身的影响:有关民族自决的 种种口号所起的扰乱性影响。战争刚结束后的几年中的一系列灾害也促进了动乱 促成动乱的另一原因是战后英国奉行压制政策。甘地无疑是战后这场反英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人们对甘地

    37、褒贬不一,有的人称甘地为 “印度现代国家之父 ”、 “民族之父 ”,而有的人称他为 “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倡导的 “土布运动 ”的历史作用。( 4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结束的原因。( 4分)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们对甘地或褒或贬的事实 依据分别是什么?( 2分)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2分) 答案:( 1)历史作用: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振兴农村经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将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结合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事业(自治和独立)。( 4分) ( 2)原因:民族自决等民族主义意

    38、识的觉醒;灾害的客观促进作用;战后英国依旧奉行压制政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独立事业的推动作用。( 4分) ( 3)褒: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贡献巨大。( 1分) 贬:甘地多次在群众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 使用暴力。( 1分) 关键之处: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甘地及其史实为主线考查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 1)问,历史作用可以依据材料归纳,如 “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 “复兴乡村工业 ”、 “将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地方自治 ”、 “本人就曾系了一条土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 ”。第( 2)问,需要依据材料回答,可以从 “民族自决的种种口号所起的扰乱性影响 ”、 “灾害也促进了动乱 ”、 “英国奉行压制政策 ”等方面归纳即可。第( 3)问,第一小问的褒与贬,可以结合甘 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积极与不足方面去归纳;第二小问,考查评价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人物的考查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 考点: “亚洲觉醒 ”的先驱 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功绩及评价


    注意事项

    本文(201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