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37799       资源大小:44.9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材料把 “不娶无子 ”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不孝的事有三件,第一种是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第二种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第三种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烟。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权力、财

    2、产的继承原则,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这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对宗法制的考查,集中在宗法制的内涵、核心及对后世的影响上,命题有三类:一是祭祖、家族牌匾 、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 “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 “汉化 ”政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汉化 ”政策有利于北

    3、魏社会的进步;这种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 “汉化 ”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 “汉化 ”措施无关,这仅赵翼的一家之言,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汉化 ”政策。 点评: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4、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一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 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二是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三是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四是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五是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六是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七是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 碍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

    5、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因此,他提出的修养关键是 A “齐物我 ” B “致良知 ” C “正君心 ” D “存天理 ” 答案: B 试题分析: “齐物我 ”是庄子 “齐物论 ”的延伸思想,故 A项不正确; “正君心 ” “存天理 ”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故 C、 D项不正确; “心中贼 ”是指人民不能忍受压迫而萌发的反抗念头,王守仁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为此,他提出了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点评:关于宋明理 学,(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二者分别代表了

    6、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二者的异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2)有的高考试题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中考查,认识二者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高考试题站在这一高度要求认识二者的相似点,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 ”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 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

    7、长官称首相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太祖废丞相,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阁臣职权的大小、地位完全取决于皇帝,但英国的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关,故 不正确。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故 不正确。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明朝内阁长官称内阁首辅,不等于宰相,故 不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央机构,而英国内阁是近代代议制下的权力机构,故 正确。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代内阁与西方近代内

    8、阁的区别。 点评:明代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内阁制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原因。 这个社会阶层 “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 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 ,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 举制度的推行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9、 “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 ”、 “ 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 ”可以判断出这一阶层指的 “市民阶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市民阶层 ”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点评:关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高考考查集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影响上,还注意立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

    10、政策 B “重农抑商 ”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在极个别的时代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更没有推行工商皆本政策,排除 A、 B两项;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不符合材料,排除 D项;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 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城市,高考集中古代中国的发展演变的基本概况、城市功能的变化、布局的变化,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通过文献资料、地图等切入。 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

    11、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C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的各个地区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一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图二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图三反映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集中在黄河、长江以及沿海沿运河地区。从三幅图片可知,古代商业城市分布由中原地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江南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扩展,有北方向东南沿海方向发展,故 B、 C、 D不正确,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城市,高考集中古代中国的发展演变的基本概况、城市功能的变化、布局的变化,

    1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通过文献资料、地图等切入。 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 30 8厘米、宽 26 7厘米、厚 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 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故答案:选择 A项, B、 C、 D项说法怀材料没有完全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秦的统一。 点评:秦的统一,高考集中考查其背景、进程(灭六国;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1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同时还要注意秦的统一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前提。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 “无为而治 ”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 “天人感应学说 ”,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

    14、,成为后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基础。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点评:关于董仲舒的 “新儒学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考查集中在其董仲舒的 “新儒学 ”提出的背景、内容(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和影响(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多以史学材料、名人观点切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墨子中说: “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 。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多治麻丝葛绪捆布 ” 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 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农夫早出暮入 ”、 “ 妇人夙兴夜寐 ”,

    15、可以看出农民生活的辛苦,故 A项不正确;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能得农业地位的重要,故 B、 D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点评:对小农经济的考查预计会以图片、表格等形式作为切入点,考查其形成的原因、地位、特点及其评价;还将从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命题。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 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秋七月,初税田 ”

    16、B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C “除井田,民得卖买 ”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 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 A 项指初税亩, C 项指私田出现, D 项指牛耕出现,此三项都是由铁农具的使用带来的影响。 B项是奴隶社会的现象,指奴隶主控制奴隶劳动和官府垄断工商业,因此 B 项不是铁农具使用带来的影响,故答案:选择 B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考查的角度很多,主要包括:( 1)中国古代农

    17、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状况;( 2)精 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 3)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以及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 综合题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 1)秦朝开创了一种有创新内容的政权组织形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 “政权组织形式 ”的出现具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6分) 材料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 “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 “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 “非绝世

    18、之贵 ”,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 ,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 (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 (4分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经济背景和意义。 (4分 ) 答案: ( 1)历史必然: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自耕家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国家统一、分封制崩溃、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 思想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 6分) ( 2)不同: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 (2 分 )秦统一后,皇帝独揽一切权力。 (2分 )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2分 ) 意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兴起,

    19、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从政治、经济、思想理论三个方面,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第( 2)问中的第( 1)小问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 “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 ”,所形成 “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 ”、 “非绝世之贵 ”,概括得出先秦时期,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君主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第( 2)小问依据材料,可知秦朝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 “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概括得出秦统一后,皇帝独揽一切权力;第( 3)小问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 “顾炎武 ”的生活时代(明末清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是

    20、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第( 4)小问,依据材料顾炎武对分封制与郡县制得失的评论,并结合教材知识(顾炎武的思想观点),即可总结得出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预计集中在其发展演变的进程上,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等,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史记 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21、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 6分) 材料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秦后,茶叶的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 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的原因。( 6分) 材料三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

    22、。 王安石 “ 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 “保守自由派 ”,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 3)根据材料三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指出 “王安石 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 ”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三认为 “照现代说 ”王安石是 “保守自由派 ”,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 6分) 答案: ( 1)经济思想: 前者:重农抑商。 后 者:工商皆本。( 2分) 根源: 战国

    23、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产生。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 ( 2)原因: 茶叶具有降火、解酒、提神的功能。 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种植。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茶馆大量涌现。 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 6分,任答 3点即可) ( 3)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制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4分) 根本看法:王安 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从史记 商君列

    24、传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中可知这是商鞅 “重农抑商 ”的经济思想;从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盖皆本也 ”,可以得出这是黄宗羲的 “工商皆本 ”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期商鞅提出 “重农抑商 ”思想是因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 “工商皆本 ”思想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第( 2)问解题的思路从 茶的功能、平民普及饮茶两个方面分析,茶的功能结合本草纲目 “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总结概括得出;平民之所以普及饮茶,第一,结合材料

    25、“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 ”可知种植范围推广;第二,结合唐宋时期历史特征,从政治、经济、社会阶层方面来分析即可得出。第( 3)问中第( 1)问解题的思路首先理解自由主义的概念,结合材料 “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 ”可知;其次,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从王安石变法突破传统、顺应时代扭转局 面来分析概括;第( 2)问解题的思路首先理解保守自由派的概念,从材料中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 ”可以得出;其次,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即可得出。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点评:古代商业的发展代表

    26、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当代的商业大潮相联系,是一个隐性的热点,高考考查的角度有:( 1)中国古代商业的已经民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体现了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双重作用。(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宋词的繁荣、戏剧的发展和小说 的兴起都有推动作用;( 3)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产生都有推动作用,高考试题重视从文化的角度考查经济的发展变化。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

    27、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 ( 3分)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

    28、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这些内容 对韩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0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 3分)

    29、 答案: ( 1)爱国、自强 、好学、诚信、求知、爱人。( 3分,任答 3点即可) ( 2)内容: 忠孝一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强不息。 团结协作。( 4分,答出 2点即可) 影响: 丰富了韩国民族精神。 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促进了韩国的经济发展。( 4分,答出 2点即可) ( 3)态度: 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清朝:排斥外来文化。 (每点 2 分,共 4分 ) 影响: 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 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6分,每点 3分) ( 4)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

    30、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料一中的一些格言和警言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比如自强不息、勤奋好学、探求真理、讲求诚信、尊老爱幼等应该继承的民族性格,从每一段材料中概括提炼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分层阅读。第( 2)问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忠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 “ 共同体意识 ”等;以及 “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的精神动力 ”、 “在韩国的现代化建 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等。第( 3)问中第( 1)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第( 2)小问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第( 4)问韩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取得与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息息相关,故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善于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待外来文化的政策。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高考侧重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就,而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热门的隐性知识,命题通过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 度来探寻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