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铜仁地区 2009-2010学年度高一年级学年统考 其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碛 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 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 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 碛:沙漠。 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 1)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 4分) (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略 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4分) 眼睛很
2、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答案: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爱你,塞北的白桦 葛昌永 我第一次看到白桦 在这寥廓的塞外。 曾经去过一次东北,那时的东北正是冰雪世界。我只在沈阳、长春温暖的城里呆了几天,没有能看到白桦。每当听到我爱你,塞北的雪时,眼前便浮现“大如席 ”的东北雪花,皑皑雪原的幻景,以及 “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 ”的壮丽雪景。而当听到 “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 ”时,便想起白桦来。茅盾的那篇白杨礼赞使白杨精神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上了根,杨树好是好在它有顽强的生命力。白桦与白杨应当相似吧! 在北大荒
3、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 “长城 ”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白桦林的这厢,铺陈到眼前来的,是茫茫的大樟叶草、小樟叶单或者五花草,风吹浪来,飘荡起 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正像四川的桉树,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再来一点儿若隐若现的晨雾,朦
4、朦胧胧,好一派仙风道骨的气质。白桦树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高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 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单是蝶,就不知有多少种;有的蝴蝶花色,莫说没见识过,就是穷尽想象,也想不出,穷尽中国画的五颜六色也画不得。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
5、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这是谁人笔下可以书写出来的景色呢?除了大自然,谁又能够书写这样的景色! “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 ”。白桦 林本就是一种闪光的生命存在。尤其是, 白桦树们乐于群聚,几乎是密匝匝地长着,谁也不妨碍谁,谁也不嫉妒谁,互相依偎互相平行互相鼓励互相翠高地成长着;于是,白桦林才能够有这样天生的大气派 。人为的景色也很好,可是,当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现代化中,便又十分爱恋自然之美。不信,朋友,你就来这里,看看这北大荒,看看北大荒一望无垠的白桦林吧!或者驾轻舟,过三峡,夜渡一次巫江吧! 尤其是,当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创造的文明弄不好就会蚕食自然之美,将高空弄得灰蒙蒙,
6、将江河弄得脏兮兮,将大海弄得红潮泛滥,将天空弄出臭氧层空洞来,还有 物种的灭绝, “球温 ”的升高等等,感觉到什么时候人类的文明就会因为文明的不正常发育而遭受挫折的时候,那自然之美对我们不但是一种昭示而且也是一种向往。我们向往回到自然的怀抱,并不是厌倦更不是敌视现代文明,谁愿意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呢?只是,我们对自然美的向往,正可以提醒我们在不断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将人为与自然一致起来,达到 “天人合一 ”的境界。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地球之上呀!创造一种文明以牺牲另一种文明为代价,而这种代价以后会以更高昂的付出来补偿,那不是成本太高了么? 而今,人们的认识正在达到这种境界。今天,面 对齐莽莽的白
7、桦树,如果我们手中拿着刀斧的话,我们举得起来么? 显然,人类的认识果然正在达到这个高度。北大荒一望云蒸霞蔚的白桦林正在受到保护。让那些不珍爱自然界生灵的人们,来这里看看吧。看了,就会产生一种省悟。他们会由发现白桦的美,以物及物,因而珍爱自然界所有的生伞。博爱,是一种品德。斗争,应当只是实现爱的一种方式。人类所有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更有利于人类自己。白桦树可以启发我们这种爱,因为它太美了;太美的事物,总使人不忍心舍弃。北大荒要是没有白桦林,该多煞风景!徜徉在这林中,我们沐浴着自然之母的爱抚,体会到所 有生命存在的寓意,仿佛看到无数青春的生命在闪光。我们会贴切地感受生命之伟大,自然之伟大。 【小题
8、1】文章第二段写了歌词 “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 ”,后文是怎样与之相照应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2】文章第三段写了哪些景色?请分条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 12个字。( 4分) 【小题 3】根据上下文,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小题 4】作者为什么号召 “朋友 ”来 “看看北大荒一望无际的白桦林 ”?( 6分) 答案: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小题 4】无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小题 4】无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1)群臣吏民,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闻寡人之
9、耳者,受下赏。(战国策 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 2)锲而不舍, 。(劝学) (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 4)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 5)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 答案: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
10、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快。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D则耻师焉,惑矣!惑:糊徐,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顺风而呼小学而大遗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 “学不可以已 ”。先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来阐说,只有
12、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说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 “其可怪也欤! ”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作风表现出难以容忍的批判态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把第 卷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13、物也。( 3分) (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分) (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罗绮( q)暴虐( lu)剽掠( pio)挥斥方遒( qi) B静谧( m)佝偻( lu)漫溯( su)间或一轮( jin) C长蒿( ho)吮吸( yn)朱拓( t)少不更事( gng) D炮烙( po)太监( jin)枯槁( go)残羹冷炙( zh)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强秦 “虎狼之师 ”直逼郑国城下,郑亡之祸不可避免的情势之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凭一番
14、精彩的辞令,秦穆公主动退师。 B茅盾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根据茅盾先生遗愿,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C李强同学目前学习状态良好,但将来能否考上重点大学,还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顽强的毅力,二是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D新疆工作的长期实践表明,中央在各个时期关于新疆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新疆实际和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具有宁夏回族医学代表特色的 “汤瓶八诊 ”日前正式被上海世博会确定为展示项目,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
15、 B近来南方暴雨已经造成江西婺源县的 30多万人受灾,其中有 7人因山体滑坡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罄竹难书。 C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政府各部门对语言文字的管理职责,是想说明不是语言文字法 立法时职责不清,而是政府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不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D在孩子的择业问题上,我们的家长们最好不要越俎代庖,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民主地对待孩子。 答案: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寥廓跫音国粹义愤填膺 B寒暄蹙缩辩别星辉斑斓 C形骸搭讪目眦揣揣不安 D歆享甘霖孱头锱珠必较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 “壳如
16、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 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
17、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 “绛囊 ”“红星 ”“珊瑚珠 ”,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 “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 ”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 “南州六月荔枝丹 ”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 “三月红 ”和 “桂绿 ”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 ,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
18、指形的 “龙牙 ”、圆小如珠的 “珍珠 ”,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 “楠木叶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 “膜如紫绡 ”,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 “如紫绡 ”,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 “莹白如冰雪 ”,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
19、,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 藏,正如白居易说的: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1 到 5 ,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
20、 “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 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 “荔枝十花一子 ”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
21、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 ,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 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
22、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 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 “陈紫 ”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 “宋公荔枝 ”现名 “宋家香 ”,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 “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 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
23、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小题 1】下列各项不能作为 “荔枝原产于我国 ”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B少有人说起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 C蔡襄的荔枝谱( 1059)记载了福建荔枝。 D从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时候算起,广东荔枝的栽培历史
24、已有两千年多年。 【小题 2】下列对原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时用了定义说明的方法。 B第 段介绍荔枝肉的特点时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 C第 段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D第 段为了说明荔枝 “喜温暖 ”的习性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 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 32种。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答案: 【小题 1】 B 【小
25、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无 【小题 2】无 【小题 3】无 语言表达 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3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 “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妈妈答: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 “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妈妈答: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 ” 答案: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只填序号)( 3 分) 我们要 , ,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 , , , 。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或存放 有辨别 或使用 或毁灭 勇猛 不自私 沉着 答案:、 1、 4、 7、 5、 2、 6 作文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 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 “岁月的礼物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