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7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18499       资源大小:9.1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7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7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 ) 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万象的一点中,定可窥见宇宙整体, 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 “一粒沙里见世界 ”和孟子所说的 “万物皆备于我 ”。 万象则是这整体的多样而统一的景象。 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序,解题的关键在于理清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关注指示代词、连词等语言标志的提示作用。从内容看, 提出 “宇宙 ”与 “万象 ”的概念, 则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用中外哲学思想概括这种

    2、关系。从语言标志看, 句中的 “这 ”显然指代 “宇宙 ”与 “万象 ”的关系,说明 应在 之后;而 句中的 “则 ”、 句中的 “而 ”都提示了各自之前有一个用来对比的语句,结合各句内容,可以推断出 在 后, 在 后。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宋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 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 ,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怀嵩楼为 “昔人 ”(唐代名相李德裕 )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

    3、“画角 ”。 【小题 1】请简析首句 “绕郭云烟匝几重 ”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 答:_ _ _ 【小题 2】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 “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 (3分 ) 答:_ _ _ 答案: 【小题 1】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 (1分 )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昔的感慨, (1分 )为下面进一步分别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做铺垫。 (1分 ) 【小题 2】 (示例一 )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

    4、 (2分 )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1分 )(示例二 )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 “解带 ”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 (2 分 )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1分 ) 试题分析:第 (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是一个写景的句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氛围,为抒情做铺垫。具体而 言,诗人正是看到 “云烟 ”遮蔽城市的特点,才对应地联想起人生蒙受的不白之冤,并引发对有过这种经历的 “昔人 ”的怀念和对自己经历的感慨。 第 (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颔联和颈联都是

    5、描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色,而题干要求分析的 “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则是诗歌的情感,因此,本题实质上是要求从 “情景交融 ”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或颈联。答题时,应先指出诗句的意象、意境,然后再指出意象、意境所寄寓的情感,最后评价是否符合 “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的特征。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 中吕 喜春来 秋夜 (其一 ) 元 李致远 【注】 月将花影移帘幕,风怒松声卷翠涛,呼童涤器煮茶苗。惊睡鹤,长啸仰天高。 【注】 李致远:名深,字致远,一生不得意。 【小题 1】请简要赏析 “月将花影移帘幕 ”的妙处。 (3 分 ) 答:_ _ 【小题 2】这首元曲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6、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 分 ) 答:_ _ 答案: 【小题 1】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将花影映照在帘幕上的情景,营造出清幽雅静的意境。 (意思答对即可 ) 【小题 2】通过对诗人陶醉于月色松涛 、呼童煮茶、长啸抒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悠然自得、孤傲清高的人物形象。 (意思答对即可 ) 试题分析:第 (1)题赏析的关键点在两处,一是要准确判断 “移 ”字运用的手法是“拟人 ”,二是要结合全诗分析出 “月将花影移帘幕 ”所表现出的 “幽静 ”意境。 第 (2)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往往来自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因此,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即 “

    7、呼童涤器煮茶 ”“长啸仰天 ”,然后由 “茶 ”所象征的 “清雅 ”, “啸 ”所象征的 “孤高 ”,合理地推断出诗人具有 “寄情山水 ”“孤傲清高 ”等人物特征。 语言表达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 3处语病,先写出病句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3分 ) 提倡说普通话不等于要废除方言, 方言是储存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语言仓储。 如果不用福州话唱闽剧, 而要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来唱, 那么福州地域文化还能保留多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方言的存在不是一件坏事, 所以它保存了当地的原生态文化。 答:_ _ _ 答案: “仓储 ”改为 “仓库 ”; 删去 “全国通用的 ”; “所以 ”改为 “因为 ”。 试题

    8、分析:第 句中的 “仓储 ”是动词,不能作为宾语。 句存在句子成分赘余的语病, “普通话 ”的本质特征就是 “全国通用 ”,没有必要以 “全国通用 ”作为定语。 句中关联词用错,因果关系颠倒。 请将下面的文字 改写成一个陈述句,并保留原有信息。 (可酌情增减词语 )(3分 ) 这榕树,这故乡的榕树,这迎着江风的榕树,这晕染出一片苍翠的榕树,千百年来,是在等待什么呢? 答:_ _ 答案:示例:这千百年来迎着江风晕染出一片苍翠的故乡的榕树, (2分 )不知在等待什么。 (1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变换要求有两个,一是将原句由一个复句变换为一个单句,即短句变长句;二是将原来的疑问句转换为

    9、陈述句。第二个要求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考生要认识到,要让疑问句变为陈述句,又不能改变原意,最可行的办法是将原来的问句转换为一个句子成分,同时保留疑问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只能在 “等待什么 ”之前补出谓语,同时把其余的句子转换成主语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读 10本学校推荐的名著并通过考试,可以得到两个学分 这是西南大学 推行的一项新规定。这个规定一经颁布,就引发了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即将成为大学生的你对于西南大学的这项新规定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不少于 100字。 ) 答:_ _ 答案:示例一:用

    10、 “读 名著拿学分 ”来激励学生读名著,很有意义。 (1分 )首先,名著不仅是精美的文学大餐,更饱含历史、社会等艺术文化价值。让名著走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更加奋发向上。 (2分 )其次,读书也需要刺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读书中尝到甜头,既读了名著又拿到了学分,这样读书兴趣才能不断增强。 (2 分 )示例二: “读名著拿学分 ”带有强制性质,不宜提倡。 (1 分 )首先,古今中外名著浩如烟海, 10 部名著难以囊括。各人读书的兴趣爱好不同,强制性 “推荐 ”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 (2分 )其次,被动读书,味同嚼蜡,徒有形式,难收实效。应提倡自由阅读, 阅读量达到要求即可,检测手段可以多元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名著的习惯。 (2分 ) (若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 试题分析:本题中,西南大学的新规之所以引发争议,根源不在于读名著,而在于 “学校推荐 ”“考试 ”和 “学分 ”。 “学校推荐 ”使阅读的名著有了质量保证,但也难免有片面性; “考试 ”和 “学分 ”虽然保证了阅读的积极性,但也可能使阅读带上功利性。考生只有分析出这样的评论关键点,才能使自己的评论既做到观点明确,也能做到合乎情理,自圆其说。


    注意事项

    本文(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7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