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2014海南省东方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 资源ID:309946       资源大小:215.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2014海南省东方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2014海南省东方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最接近于 A 1 dm B 1 mm C 1 m D 1 cm 答案: D 试题分析: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 1m或 1mm太薄,不符合实际,故BC错误; 1cm比较符合实际,故 D正确; 1dm=10cm太厚,不符合实际,故 A错误;故选 D 考点:长度的估测 如图所示,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遥控器调电视,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激光准直,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我们在岸上看到水

    2、中的鱼,并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所以渔民叉鱼时要瞄准像的下方,本选项符合题意 D、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 ( ) A不反射光 B能折射光 C发生漫发射 D发生镜面发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电影银幕和教室里的投影屏幕都是用粗糙白布制成的,是为了让光线射到上面发生漫反射,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看到画面上的字故选 C 考点:漫反射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下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

    3、。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 D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水中游动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 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是猎豹, 1s可跑 40m;空中飞行得最快的是褐海燕,每分钟能飞 5km。这三者的速度大小是: A旗鱼最快; B猎豹最快; C褐海燕最快;

    4、D三者一样快。 答案: C 试题分析:旗鱼的速度 v1=108103m/3600s =30m/s;猎豹的速度 v2=s2/ t2 =40m /1s =40m/s; 褐海燕的速度 v3=s3/ t3 =5000m /60s =83.3m/s故选: C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看水中的树枝弯折了,这是树枝的光进入人眼时发生了折射,不符合题意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是鸟巢的光在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手影是光被手遮挡住,从而在墙上出现手的影

    5、子,这是因为光是沿着 直线传播的此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用两种材料制成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实心小球,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中放三个甲球,在右盘上放两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 ) A乙球的密度是甲球的 1.5倍 B甲球的密度是乙球的 1.5倍 C甲、乙两球的密度相等 D每个甲球的质量是每个乙球的 1.5倍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知: 3m甲 =2m乙 ,所以: m甲 m乙 2 3 ; 因为两球体积相同,由 m /V 得: 甲 乙 m甲 m乙 2 3 ; 故选 A 考点: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计算 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A声

    6、呐探测鱼群 B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B、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选 B 考点:声与能量 阅览室里为了减弱噪声,在门对面的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 “静 ”字来提示大家。这是采取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 A在人耳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声源处减弱;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墙上贴着的 “静 ”字是为了

    7、减弱噪声,这是采取了在声源处减弱途径来减弱噪声;故选 C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一位经验不足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开始已甩过的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但中途却没有将水银甩下去,结果测得三人的体温都是 39.5 。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体 温一定是 39.5 ; B三个人体温一定都是 39.5 ; C乙和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 39.5 ; D乙和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 39.5 。 答案: A 试题分析:甲的体温等于 39.5 ,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但不可能高于甲

    8、的体温故选 A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实验题 小明在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 ”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_。(写出一种即可) ( 2)调整好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36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的实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要获得清晰的实像光屏应_(选填 “靠近 ”或 “远离 ”)凸透镜。 答案:( 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或物距小于焦距 )(答案:科学合理即可 ) (2)缩小 远离 试题分析:( 1)蜡烛 、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

    9、,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2)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36cm, 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获得清晰的实像,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观察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 熔化后再过几分钟为止该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了这两种物熔化图象,如图乙、丙所示,其中图 为松香的熔化图象 ,海波

    10、与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的主要区别是 答案: .丙、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松香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试题分析:乙图中的物质明显有个温度保持不变的阶段,即 BC段,说明此物质是晶体 -海波;丙图熔化过程温度在不断地升高,说明此物质是非晶体 -松香它们熔化过程的主要区别就是: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 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填空题 小姨乘车去海东方公园,亮亮前来送行。小姨看到亮亮逐渐向后退,而亮亮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亮亮看到 “远去的汽车 ”是以 为参照物,而小姨看到 “后退的亮亮 ”是以 为参照物。 答案:地面 , 汽车 试题分析:( 1)亮亮看到 “远去的汽

    11、车 ”,意思是说汽车是运动的,选择的是地面为参照物; ( 2)小姨看到 “后退的亮亮 ”,意思是说亮亮是向后运动的,选择的是汽车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我们实验时,测量的沸水温度值往往低于100 ,原因是实验室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 “大于 ”、 “小于 ”或 “等于 ”)。 答案:热胀冷缩, 小于 试题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测量的沸水温度值往往低于 100 ,所以此时大气压小于 1标准大气压;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初春的早晨会

    12、看到大量的露水,露水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填 “吸收 ”或 “放出 ”)热量。 答案:、液化 ,放出 试题分析:初春的早晨,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珠,形成露水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铁的密度是 7.9103kg/m3,物理意义是 现有一块质量为 5kg的铁块,若从该铁块上切割 1/4的体积,则被切下的铁的密度为 。 答案:每立方米的铁的质量是 7.9103千克 , 7.9103kg/m3 试题分析: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由此可知,体积为 1m3的铁,其质量为 7.9103kg,读作 7.9103千克每

    13、立方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其密度与该物质的形状、质量、体积、位置和运动状态无关所以被切下的铁的密度仍为 7.9103kg/m3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_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 _(选填 “实像 ”或 “虚像 ”)。 答案:凸透镜, 实像 试题分析: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掩耳盗铃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因铃的 而产生声音,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

    14、振动 ,传播 试题分析 :( 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 “掩耳盗铃 ”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掩耳盗铃 ”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计算题 我省富 “硒 ”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 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 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 ml的酱油? (矿泉水 1.0103kg/m3, 酱油 1.1103kg/m3) 答案: mL、 550mL 试题分析:( 1) V 水 =m水 /矿泉水 =550g/1.0g/cm3=550cm3=550

    15、mL, ( 2) 瓶子能装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 V 酱油 =V 水 =550mL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综合题 小明一家国庆节驾车去三亚。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 15km指_;40指 _. ( 2)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 30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南山最快需要用几小时? 答案:( 1) 15km指指从该标志牌到南山还有 15km; ;40指速度不能超过40km/h; ( 2) 30km /h; 0.375h(22.5min) 试题分析:( 1) “15km

    16、”,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南山还有 15km;交通标志牌 “4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 40km/h;( 2)已知: =40km/h, s=15km t=30min=0.5h 汽车的速度: v=s/t=15km/0.5h=30km/h; 从标志牌到李庄最快需要的时间: t=s/v=15km/40km/h=0.375h=22.5min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作图题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 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答案: 试题分析: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答案:如图。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如图所示,从光源 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一条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另一条过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试题分析:图示的是一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注意事项

    本文(2013-2014海南省东方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