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初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综合实践( 10分) 胡锦涛同志在 2006年 3月 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的具体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如果学校为此组织一个上街宣传活动,请你在黑体字表达的内容中选择中一个方面,作
2、为你宣传的主题,写出 100字左右的宣传用语,语言力求简洁生动。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没有任何错误的一项是( ) A心有灵犀鞠躬尽瘁有益身心( y)癖嗜( p sh) B磨顶放踵废寝忘餐掮客术( qin)泱泱然( yng) C简明厄要危言耸听猝然长逝( c)临帖( ti) D专心致志销声匿迹优胜劣汰( li)踌躇( chu ch) 答案: D( 2分) A项:癖嗜 p sh B项:摩顶放踵 C项:简明扼要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25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 “刺啦
3、 ”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摩着它的苍老。天青色的封面泛灰得很厉害,边角都磨成了弧型,突得盖不住下面的书页。封底已经没有了,两根锈光了的书钉还在坚持。几道灰白的褶痕上,模糊的 “昝圣骞 ”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 10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 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那时的农村小学还是五年制,十岁小学毕业已经不慢了。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
4、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有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 翻动新书时 “哗哗 ”的响。我不敢用力,却又很想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九年前的心。一页页 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 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 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是很在意有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下来,所以也不管盖没盖上课文,只是急速地写。我那时
5、大概属于 “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 学过了。其实到了现在对这些课文仍然愚钝得很,何况那时年幼呢?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那是哪里懂得这些文字含义的深邃?老师说好,就用打着圆圈的线画了出来,当堂背得滚瓜烂熟却也不认为有多好。 当众朗读,是那是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6、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 “出风头 ”,投 入感情也没有人认为是 “做作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 “羞 ”滋味,所以在一群很 “老成 ”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 “眉飞色舞 ”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印象颇深的倒是两位老师的朗读。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这是一位吴姓老师的朗读,语调里淡淡的忧伤和略带忧郁的眼神,我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 ”疾言厉色、煞有介事。我记住了这位姓潘的语文老师,也记住了贾雨村的虚伪。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 显的区
7、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 “朱批 ”。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记得在学生中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学生用红笔是对老师的不敬,不能用红笔写人名。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相比规规矩矩、老成持重的蓝、黑色,红色自然醒目得许多。 纸上醒目换种颜色就行,人生的醒目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忽 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想我以前哪里是个能在板凳上安安稳稳一坐四十分钟的孩子
8、!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就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 的童年了。 童年依依,昔我往矣,童心邈邈,今我来思。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 (选自散文 2008年第 2期) 【小题 1】 .给下列
9、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2分) 尽 量( ) 烙 印( ) 愚 钝( ) 煞 有介事( ) 【小题 2】 .请就文章第五自然段中加点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 【小题 3】 .作者为什么认为 “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请结合文章第 3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3分) 【小题 4】 .快乐的往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当时读过的课本上找出了哪些童年踪迹?( 4分) 【小题 5】 .作者既然说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 羞 滋味,所以在一群很 老成 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就应该对自己 “眉飞色舞 ”的朗读记忆犹新,而他却说已经记不得了,印象深刻
10、的倒是两位老师的朗读,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两位老师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4分) 【小题 6】 .文章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小题 7】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童年学习生活的几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颗少年心:有对文章 囫囵吞枣的茫然,有对含义深邃的文字的不解,有语文课上当众朗读的快意,还有老师眼皮底下的快活 请结合你的童年体验,谈一谈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学习生活片段?( 5分) 答案: 【小题 1】 jn lo y sh 【小题 1】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把旧书中的内容比做波澜不惊的大海,表现了作者回忆过去时新潮的澎湃。( 3分) 【小题 1】作者 5岁入小学,又跳
11、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中学。正常学龄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作者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了初中。( 3分) 【小题 1】课文的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压在课文上。 深邃的句子(老师说好的句子)用打着圆圈的线画出来。 师生的当众朗读。 写在书中的自己的颜色都是蓝色黑色的。 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成为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 (每点 1分,共 4分) 【小题 1】用意:用自己眉飞色舞的朗读衬托老师令人难忘的朗读,有力地突出了老师的朗读给我的印象颇深,产生的影响之大。( 2分) 特点:吴老师 语调里淡淡的忧伤和略带忧郁的眼神让人记忆犹新。潘老师 以疾言厉色、煞有介事的特点表现贾雨村
12、的虚伪。( 2分) 【小题 1】点明文章主旨:对童年的怀 念,对 “无处寻,惟有少年心的感慨。 ”( 2分) 扣题,与文题 “惟有少年心 ”相照应。 【小题 1】结合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 1】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 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 【小题 2】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理解和把握。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 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细读第 3自然段的内容,把握关键词句。 【小题 4】此题考查学生 的概
13、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出发生的 4件事即可。 【小题 5】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关键词句,划出来,分析提炼即可。 【小题 6】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小题 7】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言之成文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回答问题。( 8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
14、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
15、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 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学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 1】 .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1分) 【小题 2】
16、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气之所 形 ( ) 气可以养而 致 ( ) 见 乎其文( ) 北 顾 黄河之奔流( ) 【小题 3】 .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分) 【小题 4】 .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条件是 “养气 ”,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哪几个例子?( 2分) 【小题 5】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你认为他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请说清理由。( 2分) 答案: 【小题 1】宋(或北宋),苏辙。(每空 0.5分) 【小题 1】 显现 得到 同 “现 ” 观望 (每空 0.5分) 【小题 1】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
17、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1分) 【小题 1】孟子文章宽厚宏博是因其善养浩然之气;司马迁文疏荡因其周游天下。(用原文答亦可,每例 1分) 【小题 1】能( 0.5分)因 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才华吸引人;并以正当的理由和严密的推论说服人。(每点 0.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5分) 何为大丈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18、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 丈夫。 ” 孟子 【小题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分) ( 1)往之 女 家( ) ( 2)贫贱不能 移 ( ) 【小题 2】 .请用原文回答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2分) 【小题 3】 .本文的思想对你的为人处世有哪些指导意义?( 2分) 答案: 【小题 1】 通 “汝 ”,你。 改变。(每题 0.5分) 【小题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分) 【小题 1】结合上一题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名著
19、导读 名著阅读( 5分) 忽探子来报: “华雄引铁 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 “谁敢去战? ”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 “小将愿往。 ”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 “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 “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绍曰: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 “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 瓒曰:
20、 “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 “ 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 “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 “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 “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 “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21、: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小题 1】 .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 1分) 【小题 2】 .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 【小题 3】 .从这段选文中你能看出关羽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2分) 答案: 【小题 1】三国演义、罗贯中。 【小题 1】关羽温酒斩华雄 【小题 1】英勇、善战。( 1分)侧面描写,衬托。( 1分)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名著,平时应多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那么回答此题会很容易,注意不要把人名、作品名写成错别字。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先理解文章,
22、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即可。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从有关关羽言行的语句来概括关羽的性格特征,写俞涉、潘凤两元大将的结局,侧面衬托了关羽的英勇、善战。 默写 名句积累与运用( 15分) 【小题 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 。(论语) 【小题 2】 .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 【小题 3】 .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 4】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小题 5】 . ,对酒当歌, 。(柳永凤栖梧) 【小题 6】 .老子在知人者智中,论到想要长寿的人需要行为符合于道,并且不丧失自己本分的句子是: , 。 【小题 7】 .“犹
23、留正气参天地,永生丹心照古今 ”这幅对联化用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 ”两句诗。 【小题 8】 .李白曾写下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诗句,借以表达渴望得到明君赏识的 愿望。同样,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小题 9】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 ,。 答案: 【小题 1】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小题 1】浑欲不胜簪。 【小题 1】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 1】但愿人长久。 【小题 1】拟把疏狂图一醉,强乐还无味。 【小题 1】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小题 1】人
24、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小题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文 作文 作文一: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 “知行合一 ”、 “知易行难 ”, “知者 ”可贵, “行者 ”更可贵。 “行者 ”,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 “我 ”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 “行者 ”,行动 着
25、,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 “行者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初三时,第一天上生理卫生课,老师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幅人体解剖图,图上标明了重要的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整一个学期,那幅图都挂在那里。 临近期末的一次考试,我们一走进教室,那幅解剖图便被老师收起来了,而整张试卷也只有一道试题:列举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 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抗议: “老师没有讲过,我们也从来没有学过。 ” “这不是理由。 ”老师微笑着说, “那些知识已经挂在墙上 好几个月了。 ”我们勉强答了一会,便草草交了卷。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 ”老师忠告我们,
26、 “学习不仅仅是学别人告诉你的东西。 ” 作文要求: (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4)不少于 600字。 答案:略 【小题 1】此次作文属于命题作文。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三个问题: 1.写什么?(立意) 2.为什么写?(思想感情) 3.怎样写?(表达方式的问题)。 行百里路,读万卷书,只要是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含有正能量的 都可以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角度一定要新颖。 2.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一定要合理运用。 3. 符合要求。 【小题 2】此次作文属于材料作文。 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三个问题: 1.写什么?(立意) 2.为什么写?(思想感情) 3.怎样写?(表达方式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会有很多感悟,只要是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含有正能量的都可以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题目一定要醒目,出新。 2. 角度一定要新颖 3.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一定要合理运用。 4. 符合要求。 二者任选其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