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34备案号 :12606 2002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244.32002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 3 部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 2002-05-09 发布 2002-05-09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 244.32002 I 目 次 前言 . II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机播前准备 2 5 机械播种 4 6 苗期管理 6 7 秧苗标准 7 8 移栽 7 DB34/T 244.32002 II 1. 前 言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为规范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根据我省目前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2、应用状况,参考借鉴外省经验,特制定本标准。 DB34/T 244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分为 8 个部分。 第 1 部分:水田耕整地机械化 第 2 部分:稻种破胸催芽机械化 第 3 部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 第 4 部分:栽植机械化 第 5 部分:植保机械化 第 6 部分:灌溉机械化 第 7 部分:收获机械化 第 8 部分:秸秆还田机械化 本部分为 DB34/T 244 的第 3 部分。 本部分为首次制定。 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健美、杨惠成、何超波、殷发国、李文、夏俊斌、吴荣
3、辉、孙月梅。 DB34/T 244.32002 1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 3 部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机播前准备、机械播种、苗期管理、秧苗标准、移栽几个步骤的技术规范。 本部分适用于本省采用移栽式栽培方法的南北方稻产区采用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DB34/T 244 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4、部分。 GB10395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 9 部分:播种、栽种和施肥机械 GB1039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草坪园艺机械安全标志 3 术语和定义 3.1 工厂化育秧技术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方式进行育秧的技术。 3.2 床土 用于工厂化培育小苗,肥力较好、质地优良、保水保肥能力好的土类。 3.3 脱芒 通过机械或人工将稻种的芒、枝梗和部分茸毛除掉而使种子光滑。 3.4 选种 通过风选、筛选和盐水选择稻种。去掉空秕粒、病虫害粒、杂草种子及杂物。 3.5 消毒 用一定比例的药液置入,以杀灭恶苗病、稻瘟病等病菌的作业。 3.6 浸种 DB34/T 244.32002 2 种子消毒后直接加入
5、清水冲洗并浸泡种子,以避免种子与带菌物接触,再次感染。 3.7 脱水 通过脱水机或人工晾晒的方式使露白后的种芽脱去适当水份,以免种子受热,降低种子出芽率。 3.8 出苗期 指播种后到出苗的时期,在工厂化育秧中一般为 48 h。 3.9 绿化期 从出苗到一叶一心,一般需 35 天。 3.10 炼苗期 从秧苗一叶一心至抛秧或插秧的时期。 4 机播前准备 4.1 建棚 4.1.1 建棚场地选择与培肥 4.1.1.1 建棚的场地应首选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灌排方便,有电源,与移栽大田相邻的旱地。 4.1.1.2 房前屋后未施用过草木灰的田园地、地势较高的岗旁水田也可;如必须用地势偏低的地块,则必须在场地
6、及大棚周围挖沟渗漏排水,并用土垫高床面。 4.1.1.3 选定的建棚地要按旱育秧苗床培肥的要求进行秋、冬季培肥。 4.1.2 建棚要求 4.1.2.1 建棚骨架(可选用钢架、竹架、木架等)要埋牢,棚膜要用加固带拉紧,底边用土压实。 4.1.2.2 做置床时,棚内表土层要浅翻松土,碎土耙平。视棚室宽度顺棚做苗床,畦宽 1200 mm 左右,中间留出过道以便于操作,并根据摆盘计划定出面积。 4.2 营养土准备 4.2.1 营养土标准 4.2.1.1 床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颗粒细碎、均匀,稍带粘性, 要求粒径 2 mm5 mm 的占床土总数的 70以上,其余粒径为 2 mm
7、以下。 4.2.1.2 床土应无病菌、无石块、无杂草等杂质。 4.2.2 营养土采集 4.2.2.1 采集经过秋冬季培肥的地块的表层土,配制营养土。 4.2.2.2 采集的床土要经过翻晒干燥使其含水量控制在 20左右,入室堆入储存。 4.2.2.3 采集床土量根据秧盘数确定(视秧盘大小适量调节) ,按每盘备土 4 kg 计算。 4.2.2.4 在播种前 1520 天, 将采集的床土与肥料或壮秧剂等充分混合后,用 3 目4 目的筛子过筛,DB34/T 244.32002 3 筛过的土要防止受潮或雨淋。并取部分未施化肥或壮秧剂的床土经机械打碎,留着盖种土。 4.2.3 床土配制 床土要经过配肥、消
8、毒过程。 4.2.3.1 营养土配肥通常法:取土时按每 10 kg 原土拌入硫 酸铵 10 g25 g,粉碎的过磷酸钙 30 g,硫酸钾 10 g,充分混合,均匀堆放后(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用农膜捂盖严实,促进土肥融合。具体的配肥数量可根据床土肥力及秧龄长短作相应调整。 4.2.3.2 使用旱育壮秧剂配制法:早稻型按壮秧剂与床土 1:2001:250 的比例,中稻型按 1:250的比例,并充分混拌均匀。 4.2.3.3 营养土消毒 :按每 10 kg 营养土拌 6570敌克松 1.0 g 或配制成 600800 倍稀释液,均匀地洒在营养土中。 4.3 种子准备 4.3.1 选择品种 选择经
9、过审定、成熟期适中、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 4.3.1.1 早稻以选用分蘖较强,抗稻瘟病,增产潜力较大的中杆大穗型品种为主。 4.3.1.2 单季稻以选用和抗白枯病强的大穗大粒型杂交组合和高产常规品种为主。 4.3.1.3 晚稻以适用抗苗瘟强,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的品种组合为主。 4.3.2 发芽试验 按 GB35431995 要求进行发芽试验。稻种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控制在 85和 9093以上。 4.3.3 种子处理 包括晒种、脱芒、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晾干等环节。 4.3.3.1 晒种:播种前根据种子的质量和天气情况晒 12 天。 4.3.3.2 脱芒:有条件的地区应通 过机械(或人工
10、)进行稻种脱芒,以保证机播落粒均匀,不堵塞,脱芒作业时糙米率应小于 3。 4.3.3.3 选种:采用机械风选或筛选后采用盐水漂浮法进行选种。盐水相对密度为 1.101.13。稻种在盐水中浸泡时间约为 2 min5 min,选种后及时用水冲洗。 4.3.3.4 浸种消毒:采用浸种灵消毒。按 2 ml(支)浸种灵加水 10 kg、浸种 6 kg 的比例浸泡 12 h16 h,透气 3 h5 h,继续用清水浸泡 24 h。 4.3.3.5 催芽:将吸足水份的种子 在沥水后送入稻种破胸催芽机内进行催芽,催芽温度开始应控制在350C380C。20 h后,检查催芽情况。当破胸率达 8590时应将温度控制在
11、 300C320C,待 90以上种子破胸露白后即出机。 4.3.3.6 晾干:将催芽后的种子摊开晾干(也可甩干),达到内湿外干易散落的状态。 4.4 秧盘准备 4.4.1 根据不同的需要准备机插用育秧专用秧盘或抛秧用育秧专用钵盘。 4.4.2 机插硬盘:7 寸盘 115 公顷(一亩)大田 5560 盘,9 寸盘每亩大田 50 盘左右。 DB34/T 244.32002 4 4.4.3 机抛或人抛育秧专用钵盘,按 1/15 公顷(一亩)大田需准备早稻 5055 张,或单季稻 4045张左右,或双晚 60 张左右。 5 机械播种 5.1 播种期的确定 5.1.1 确定播种期的公式: D d n 式
12、中: D播种期; d移栽期; n秧龄。 5.1.2 早稻 5.1.2.1 空闲田:播期在 4 月初。 5.1.2.2 早熟油菜田:播期在 4 月 15 日左右。 5.1.2.3 迟熟油菜田:播期在 4 月 22 日左右。 5.1.2.4 早稻秧龄播期一般为 1525 天。 5.1.3 单季稻 5.1.3.1 早中稻播期为 4 月底。 5.1.3.2 单晚 5 月上中旬。 5.1.3.3 单季稻秧龄一般为 2530 天。 5.1.4 双晚稻 5.1.4.1 早熟晚籼品种,组合 6 月 15 日前播种。 5.1.4.2 晚粳在品种、组合 6 月 20 日25 日前种。 5.1.4.3 双晚稻秧龄为
13、 30 天35 天。 5.2 播种量的确定 5.2.1 确定播种量的公式 qskG 式中: G每盘播种量,单位为克(g) ; s每盘成苗数; k千粒重,单位为克(g) ; q稻种成秧率,。 5.2.2 早稻 5.2.2.1 机抛育秧专用钵盘:一般每张育秧专用钵盘播种 70 g 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 3.5 kg4 kg) 。 5.2.2.2 机插硬盘:每张硬盘播 125 g 种芽(常规中苗)左右;每张硬盘播 225 g250 g(常DB34/T 244.32002 5 规小苗)。 5.2.3 单季稻 5.2.3.1 机抛育秧专用钵盘:每张单季稻机抛 育秧专用钵盘播常规稻种 60 g 左右(每亩
14、大田用种量2.5 kg3 kg) ;每张单季稻机抛育秧专用钵盘播杂交稻种 30 g 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 1.5 kg) 。 5.2.3.2 机插硬盘:一般每张硬盘播 125 g 种芽(常规中苗)左右;每张硬盘播 225 g250 g(常规小苗)。 5.2.4 双晚稻 5.2.4.1 机抛育秧专用钵盘:每张双晚稻机抛育秧专用钵盘播杂交稻30 g左右 (每亩大田用种量2 kg) ;每张双晚稻机抛育秧专用钵盘播常规稻 60 g 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 3.5 kg-4 kg) 。 5.2.4.2 机插硬盘:一般每张硬盘播 125 g 种芽(常规中苗)左右;每张硬盘播 225 g250 g(常规小苗)
15、。 5.3 工厂化育秧主要设备和设施 工厂化育秧主要设备和设施 机具名称 机具名称 碎土机 秧盘架 筛土机 运输小车 拌和机 保温罩 床土输送机 加湿加温器 脱芒机 出 芽 装 置 控制箱 催芽机 绿化台车 水 槽 网 袋 脱水机 秧 盘 床土铺土机 塑料棚薄膜支撑杆 喷水器 浇水泵 播种机 塑料大棚 播种流水线 覆土机 秧盘输送机 秧盘按每公顷需要 750 盘900 盘准备 5.4 机械化播种作业操作规程 5.4.1 调整播种机:调整播种流水线,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4.2 装衬套上盘:秧盘擦洗干净并装妥衬套后备用(育机抛秧苗不装衬套)。 5.4.3 调节底土量:盘内底土厚度为 20
16、mm25 mm,要求铺放均匀平整。 5.4.4 调节洒水量:每盘 400 ml500 ml。要求经洒水后秧盘上的底土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 5.4.5 调节播种量:按 5.2 确定的播种量进行调节,机插秧盘要求播种均匀、抛秧盘要求每盘空穴率DB34/T 244.32002 6 5。 5.4.6 调节覆土量:覆土量厚度为 30 mm50 mm,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抛秧塑盘梁脊上无土。 6 苗期管理 6.1 温控立芽 6.1.1 叠盘入室 将已播种子的秧盘搬进温控室,叠放在秧盘架上,每叠最高不得超过 40 盘(秧盘架应离开墙壁 50 mm-100 mm,离地面 400 m
17、m) 。 6.1.2 加温立芽 秧盘进入温控室后, 23 小时内使室温达到 350C左右, 相对温度 90以上, 并保持 20 小时左右 (视幼芽出土情况而定) ;到幼芽出土 50以后,将温度缓慢地下降到 280C250C,相对温度保持在 7085;到幼芽出土达 90,芽长 8 mm10 mm时,应及时出室绿化。 6.1.3 出室绿化应避开强日光照射,防止出现白花苗。 6.2 绿化炼苗 6.2.1 绿化田要求 6.2.1.1 单季稻、双晚稻秧苗绿化田选择温暖朝阳、排灌和交通方便的规格田块,要求达到平、燥、硬、以利秧盘搬运摆放。 6.2.1.2 早稻秧苗绿化选择在棚内绿化,既可摆放在连栋大棚内也
18、可摆放在简易大棚内。要求大棚保温、透光。 6.2.2 秧盘摆放 脱盘后的软盘在绿化棚内或绿化大田内按秧板摆放整齐、 平直,盘底紧贴泥土,衬套四边垂直贴紧。无衬套的秧盘可直接放置在秧板上。摆盘前苗床浇透水,使盘与土紧密,并用土封严盘周边。 6.2.3 绿化炼苗期管理 6.2.3.1 早稻 6.2.3.1.1 一叶一心期前:盖膜保温,棚温保持 300C320C,湿度 80左右。 6.2.3.1.2 一叶一心期后:棚温控制在 250C以内,超过时在两头开棚通风降温。利用晴好天气,每平方米用 0.2 g多效唑兑水 150 g喷施,喷后随即封棚,用状秧剂配制营养土的免喷多效唑。 6.2.3.1.3 二叶
19、期:棚温控制在 200C左右,保护床土干燥,但在营养土发白、开裂、秧苗卷叶时需淋补墒,忌大水漫灌。在晴好天气下,每天上午 10 时在两头掀膜通风炼苗,下午 4 时前盖好。 6.2.3.1.4 三叶期:睛天日放夜覆,阴天开棚通风,如遇寒流过境时不炼苗,若出现 120C以下低温,需封棚密闭保温;3.5 叶时开棚炼苗;移栽前 3 天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用尿素 30 g,氯化钾 5 g兑水3 kg5 kg泼浇并清水淋苗。 6.2.3.2 单季稻和晚稻 6.2.3.2.1 入绿化田后要保持秧盘湿润。高温天气,注意秧盘补水保湿,促进早出苗、早齐苗。 6.2.3.2.2 一叶一心期足水喷施多效唑,每平方米秧
20、盘:单季稻用多效唑 0.2 g-0.3 g,双晚用 0.3 gDB34/T 244.32002 7 兑水 150 g 均匀喷施,不要重复,促进秧苗粗壮,增加分蘖,施用壮秧剂的可酌情免喷。在多雨年份或苗高控制不住的情况下,三叶期按上述方法再喷施一次。 6.2.3.2.3 二叶一心期:根据底肥及苗势情况用好断奶肥,底肥足苗势旺的苗可不施,一般每平方米增施硫酸铵 50 g 或尿素 25 g30 g,兑水 3 kg 喷施。喷施后用清水洗秧苗,不要大水冲淋。 6.2.3.2.4 保持旱育状态,盘土不发白,秧苗不卷叶时,不补水。若需补水应以喷淋方式进行,以便控制水量,切忌大水冲淋。在育秧过程中遇雨时,及时
21、做好苗床四周的清沟沥水工作,做到雨停水干,降低棚内湿度;亦可采取搭棚架方式,雨天将薄膜拉低档住雨水不直接淋入苗床。 6.2.3.2.5 移栽前 3 天,施用好送嫁肥,一般每平方米用硫酸铵 60 g 或尿素 35 g30 g,磷酸二氢钾 10 g15 g,兑水 3 kg5 kg 泼浇并清水淋苗,旺苗应减少氮肥施用或不用,弱苗应适量增加氮肥用量。 6.2.3.2.6 做好苗瘟等病虫害及鼠、雀害的防治。 7 秧苗标准 7.1 秧苗要求:秧苗要矮壮整齐、均匀、无病虫害、无杂草,叶宽、叶挺、根系盘结,白根多,基本达到叶蘖同伸。 7.2 秧苗质量指标 秧苗主要质量指标 苗高 品 种 秧龄(天) 叶龄(叶)(mm) 茎基宽(mm) 根须数(条) 带蘖状况 早稻秧苗 1525 2.53.5 130150 1.82 912 单季秧苗 2530 45 140160 22.1 1013 可见分蘖秧 双晚稻秧 3035 56 150180 1.92.0 1113 带蘖 12 个 8 移栽 避开恶劣天气,带土、带肥、带药机插或机抛、人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