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15 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pdf

    • 资源ID:1558788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415 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pdf

    1、 ICS 13.020.30 CCS Z 04 3415 六安市地方标准 DB 3415/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 2023-11-07 发布2023-11-07 实施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3415/T 61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皖西盐肤木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皖西盐肤木研究所、六安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皖西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存武、孙传柏、戴军、刘丽、

    2、张作仿、楚震。DB 3415/T 612023 1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定了生态碳汇功能估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并规定了生态系统固碳量核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碳汇核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态碳汇 biosequestration 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的能力。3.2 碳储量 carbon storage 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生态系统碳的储存数量。3.3 含碳率 carbon content rate 植物体中的有机碳占植物体有机物(干物质)总质量的百分比。4 生态系统年固碳量核算 总量 4.1 生态系

    3、统年固碳量,按公式(1)计算:=+(1)式中:C 为陆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单位为吨每年(t/a);FCS 为森林(及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WCS 为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CSCS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GSCS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森林生态系统 4.2 4.2.1 总量 按公式(2)计算:=+(2)DB 3415/T 612023 2 式中:FCS 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CF 为森林(含竹林)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CB 为灌木林(含经济林)固碳量,

    4、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CL 为林地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4.2.2 森林(含竹林)固碳量 按公式(3)计算:=()=1+()=1 (3)式中:Vin为第i类地区第n类森林年采伐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为蓄积量扩大系数,取默认值为1.9;为蓄积量折算为生物量的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林下植物(含灌丛)固碳量转换系数,大别山地区的林地取值0.295。4.2.3 灌木林(含经济林)固碳量 按公式(4)计算:=(4)式中:SB为灌木林(含经济林)面积,单位为(hm2);BB为灌木林(含经济林)平均生物量

    5、,单位为吨(t);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4.2.4 林地固碳量 按公式(5)计算:=()=1 (5)式中: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1.244;Vin为第i类地区第n类森林年采伐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为蓄积量扩大系数,取默认值为1.9;为蓄积量折算为生物量的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4.2.5 固碳量转换系数确认 和的转换系数确定和竹林、灌木林、经济林的生物量计算方法取值见附录A。湿地生态系统 4.3 4.3.1 总量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按公式(6)计算:=1+2 (6)DB 3415/T 61

    6、2023 3 式中:M1为湿地植被年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M2为湿地土壤年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4.3.2 湿地植被 4.3.2.1 净初级生产力法 湿地植被年固碳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法按公式(7)计算:11=1 (7)式中:NPPi为第 i 类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Ai 为第 i 类湿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为生物量的碳转换系数,无量纲,取默认值为0.45。4.3.2.2 干物质法 湿地植被年固碳量采用干物质法按公式(8)计算:12=1.63(12/44)(8)式中:Wc为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被最终干物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

    7、),按公式(9)计算。=(13.51 )1.524 (9)式中:chla为水体中单位体积重叶绿素的含量,单位为每升微克(g/L);V 为湿地水体体积,单位为升(L)。4.3.3 湿地土壤 湿地土壤(沉积物)年固碳量按公式(10)计算:2=%(10)式中:DBD 为沉积物的干样密度,按公式(11)计算,单位为每立方米千克(kg/m3)TOC%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单位为百分率(%);H 为时间序列上的沉积厚度(以一年为基准);A 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单位为公顷(hm2)。=/(1+)(11)式中:为土的密度,单位为每立方米千克(kg/m3);W 为含水率,单位为百分率(%)。农田固碳量 4.

    8、4 4.4.1 净碳汇法 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核算用净碳汇法按公式(12)计算:=(12)DB 3415/T 612023 4 式中:Nt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单位为吨(t);Ct为碳吸收量,单位为吨(t);Tt为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4.4.2 碳吸收 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按公式(13)计算:=1=/=1 (13)式中:Ct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单位为吨(t);Ci为某种农作物碳吸收量,单位为吨(t);Cf为作物的碳吸收率,单位为百分率(%);Yi为第 类农作物经济产量,单位为吨(t);Wi为作物干重比,无量纲;Hi为第类农作物经济系数,无量纲。碳吸收率、农作物经济系数、干重比取值见附

    9、录B。4.4.3 碳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按公式(14)计算:=1=1 (14)式中:Tt 为农田生态系统总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Ti 为第类碳排放源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Ei 为第类碳排放源数量,单位为吨(t);i为第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无量纲。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参数确定、与的转换方法参见附录C。草地生态系统 4.5 4.5.1 总量 草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按公式(15)计算:=1+2 (15)式中:Gc1为草地地上植被的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Gc2为草地地下根系的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4.5.2 地上植被 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碳储量

    10、按公式(16)计算:1=0.45 1 (16)式中:A为草地类面积,单位为公顷(hm2);G1为草地地上植被生物量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DB 3415/T 612023 5 4.5.3 草地地下根系的碳储量估算 草地生态系统地下根系碳储量按公式(17)计算:2=0.45 1 (17)式中:R为草地植被根冠比,无量纲;A为草地类面积,单位为公顷(hm2);G1为草地地上植被生物量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DB 3415/T 612023 6 A A 附录A (资料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估算参数设置 A.1 林下植物(含灌丛)固碳量转换系数 林下植物(含灌丛)固碳

    11、量转换系数的默认值0.195,是根据北方林区林下植被情况确定的,在南方林区,尤其大别山地区林下草本植被比较茂盛,在蓄积量较低的林下植被年生长量甚至不低于森林蓄积量,本文件取值0.295是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的。小尺度测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默认值。A.2 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的转换系数1.224是个通量,但海拔高低不同的林地其储碳能力是不同的,原则上随着海拔升高储碳能力增长,比如大别山地区海拔900 m以上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是海拔100 m以下林地土壤的2倍以上。小尺度测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默认值。A.3 灌木林生物量 灌木林生物量不同林种、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年新增生

    12、物量可以根据评估区域实际情况确定。A.4 经济林生物量 经济林的生物量很复杂,不同经济林种每年新增生物量差异很大,原则上,收获果实的经济林,一年内形成的干物质总量,按果实干物质重量的1.5倍确定。A.5 竹子的固碳量 竹子的固碳量通过采伐竹子根数折算成活立木蓄积量来估算。根据经验值毛竹平均重量按8 kg/根计,每年每公顷采伐量按375 根/hm2取值。DB 3415/T 612023 7 B B 附录B (资料性)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参数取值 B.1 参数取值 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Hi)、干重比(Wi)及碳吸收率(Cf)参数取值见表B.1。表B.1 主要农作物参数取值 作物 经济系数(Hi)干重比

    13、(Wi)碳吸收率(Cf)水稻 0.49 0.86 0.41 小麦 0.43 0.87 0.49 玉米 0.44 0.86 0.47 油菜 0.27 0.82 0.45 花生 0.43 0.90 0.45 棉花 0.10 0.92 0.45 豆类 0.39 0.82 0.45 薯类 0.67 0.55 0.42 麻类 0.83 0.83 0.45 蔬菜 0.83 0.15 0.45 瓜果 0.70 0.90 0.45 烟草 0.83 0.83 0.45 向日葵 0.30 0.90 0.45 其他粮作 0.39 0.83 0.45 DB 3415/T 612023 8 C C 附录C (资料性)主

    14、要农作物碳吸收和碳排放量加总及有关参数取值 C.1 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加总 为了方便分析和比较,对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进行加总时,将统一置换成标准碳(C)。同时,由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可知,1 t N2O和1 t CH4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与298 t CO2(81.2727 t C)和25 t CO2(6.818 t C)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C.2 碳源因子及其所对应的碳排放系数 C.2.1 农用物资碳排放 将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源按农业资源投入和农业生产活动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土地翻耕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8类,对应的碳排放系数见表C.1。C.2.2 土壤碳

    15、排放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人为翻耕等活动易对土壤表层产生破坏,从而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流失到大气中,其中,以N2O最为突出。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大量实验,测算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土壤N2O排放系数见表C.2。稻田土壤呼吸CO2排放系数(以计)为10.23 t/hm2a。C.2.3 稻田CH4排放 由于稻田CH4排放受我国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影响,导致各地区水稻生长周期内CH4排放率不尽相同。为了让结果更为准确,参照以往研究,六安市水稻主要属中季稻,因此,取中季稻CH4排放系数为17.85 g/m3。C.3 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系数 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碳排放系数见表C.1。表C.1 农业生产活动

    16、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途径 碳排放系数 化肥 0.90 kg/kg 农药 4.93 kg/kg 农膜 5.18 kg/kg 农业机械 16.47 kg/hm2 0.18 kg/KW 农业灌溉 266.48 kg/hm2 柴油 0.59 kg/kg 农田翻耕 312.60 kg/hm2 C.4 各种农作物土壤 N2O 排放系数 DB 3415/T 612023 9 各种农作物土壤N2O排放系数见表C.2。表C.2 各种农作物土壤 N2O 排放系数 农作物种类 水稻 冬小麦 大豆 玉米 蔬瓜 其他旱作 N2O排放系数(kg/hm2)0.24 2.05 0.77 2.53 4.21 0.95 DB 3415/T 612023 10 参考文献 1 LY/T 2253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2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全国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试行)(2011.2)3 LY/T 2658 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栎树 4 LY/T 2988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指南 5 DB23/T 2426 森林碳库生物量调查采集技术规程 6 DB11/T 953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7 DB11/T 1562 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统计局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发改基础2022481号)


    注意事项

    本文(DB3415 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pdf)为本站会员(twoload2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