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502 T 106-2023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pdf

    • 资源ID:1552952       资源大小:1.89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502 T 106-2023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pdf

    1、 ICS 91.140.80 CCS P42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 1062023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 2023-09-11 发布2023-09-11 实施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502/T 1062023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3 5 调研与排查.4 5.1 一般规定.4 5.2 调研与排查内容.4 5.3 调研与排查方法.6 6 改造技术方法.6 6.1 水量确定.6 6.2 住宅阳台废水混接改造.7 6.3 其他建筑混接改造.7 6.4 排水管网深度改造

    2、.8 6.5 排水管网局部改造.9 6.6 末端截流.10 6.7 海绵化改造.10 7 施工与验收.10 7.1 施工要求.10 7.2 验收要求.11 8 监测和智慧平台.13 8.1 一般规定.13 8.2 监测位置.13 8.3 监测内容.13 8.4 智慧平台.13 附录A (规范性).15 附录B (资料性).20 DB3502/T 106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划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归口。本文件起

    3、草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福建荣建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厦门裕霆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同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万宾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宁、林中奇、郑克白、侯雷、康晓鹍、曾坚、郭繁锦、翟立晓、佘林、曹文志、邵薇薇、黄黛诗、李曼、谢胜、吕永鹏、王燕、黄福来、纪铭愿、陈勇、叶财发、王志超、高政、谢鹏贵、余淑蓉、田健、张洪杰、曾穗平、王冲、王晖晖、张朔、郑益斌、柯彬彬、张凯宁、穆毅、邹蓉珠、廖泽南、王加祥。

    4、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3502/T 1062023 III 引言 为指导本市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系统解决分流制排水区雨污混接问题和合流制排水区径流污染问题,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效能,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特制定本文件。本文件总结了近年来的建筑与小区雨污混接改造技术,具体包括住宅阳台废水混接改造、其他建筑混接改造、排水管网深度改造和局部改造、末端截流、海绵化改造等实践经验,作为我市现行建筑与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有关标准的补充,对我市加速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DB3502/T 1062023 1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排水管网

    5、雨污混接工程在调研与排查、分流改造技术、施工与验收及相关智慧监测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已建建筑与小区排水管网及其配套设施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市政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工作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1914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GB 18466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5 建

    6、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T 50125 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 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1187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 GB/T 5134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CJ/T 51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 CJ 295 餐饮污水隔油器 CJJ 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6 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 6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 68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 CJJ 18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CJJ/T 210 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

    7、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 T/CECS 717 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DB3502/Z 5010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雨污混接 illicit connection DB3502/T 1062023 2 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污水管道错误接入雨水管道,或者雨水管道错误接入污水管道,造成雨污水混流的现象。3.2 雨污分流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用不同管渠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3.3 混接点 illicit connective point 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污水、雨水管

    8、道错误连接处;分流制雨污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连接处。3.4 最大可行性 maximum feasibility 综合考虑现有建筑与小区的建筑质量、空间布局和排水系统等现状,重点解决无序排水问题,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群众支持的条件下实现规范化排水和环境改善的目的。3.5 排水单元 drainage unit 在社区(居委)行政区域以下,以主要排水单位为中心,以相对独立排水系统和道路河流等现状分界线为边界,为便于分块逐项地调查和开展雨污混接改造,而划成若干块单元。3.6 溯源排查法 tracking survey method 从排水管网系统下游开始向上游,按“排口(泵站、污水厂、雨水排放口)总管

    9、干管支管污染源”顺序调查雨污混接点的方法。3.7 结构性缺陷 structural defects 管道结构损伤,影响管道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的缺陷。3.8 功能性缺陷 functional defects 导致管道过水能力发生变化,影响畅通性能的缺陷。3.9 混接改造 rainwater and sewage diversion transformation 消除或者减缓雨污现状混接程度采取的相关措施。3.10 正本清源 separated sewer system from the source 通过对错接乱排的源头排水用户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建筑与小区雨、污水管网和市政管网,建立健全城市雨

    10、污两套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3.11 阳台废水 balcony wastewater 设置于阳台的洗衣机、洗涤盆、厨房等排出的水。3.12 经营性排水户 operational drainage households 宾馆、餐厅、酒楼、发廊、洗浴中心、洗车场、沿街店铺等排放污、废水的经营性排水单位。3.13 接户井 service manhole DB3502/T 1062023 3 建筑与小区排水总管接市政排水管道前的最后一道检查井,也称纳管井或市政接驳井。3.14 监测井 monitoring manhole 监测井是为了便于管道内水质监测而设的检查井。3.15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 geo

    11、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rainage 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与排水管道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计算机系统。3.16 截流设施 intercepting facilities 设于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用于将合流管中旱季污水及初期雨水收集至污水管网,且保证原合流管雨水排泄功能的一种设施。3.17 雨水管断接 vertical stormwater drain 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建筑雨水立管,将屋面雨水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4 总则 4.1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应以上位排水规划为

    12、基础,遵循系统合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做到统筹建设,经济合理。4.2 对于位于现状分流制地区和现状合流制但规划为分流制地区的建筑与小区,按照“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施工规范”的原则,改造排水管网雨污混接,实现雨污分流;对于位于规划合流制地区的建筑与小区,经论证后可暂不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但应按照依据“共同缔造”和最大可行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地改造混接点并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对于近期有动迁计划等情况的建筑与小区,可设置末端截流作为临时措施。4.3 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应科学合理制定改造方案,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有序开展改造工作。4.4 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应

    13、编制系统化改造方案,以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明确工程范围、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及投资效益等内容。4.5 现有建筑及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应从建筑内部雨污水立管进行梳理和排查,制定从建筑排水立管、出户管到室外排水管网的改造方案。4.6 对存在内涝积水的建筑与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应结合内涝积水问题整治同步进行,改造方案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4.7 雨污混接改造的工程措施,应符合技术可行、经济节省、简单适用的要求,便于排水户自行管理维护。4.8 除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及其他高浓度污染物的医院院区和工业园区等项目,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宜在分析排水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与海绵城市理念有机结合的改造

    14、方案,尽量优先利用海绵城市做法构建雨水排放系统,在降低雨污混接改造难度和改造成本的同时,尽量削减降雨径流量和径流污染。4.9 建筑与小区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应统筹协调溯源排查、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确保工程建设实施安全和质量达标。DB3502/T 1062023 4 4.10 排水管道的非开挖修复应按照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CJJ/T 210和施工及验收规程T/CECS 717以及厦门市相关要求,进行施工并满足质量要求;新建排水管道应按照相关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满足质量要求。4.11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工程,除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应

    15、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涉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受保护的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还应按相应保护要求进行。5 调研与排查 5.1 一般规定 5.1.1 调研与排查目的是摸清项目基本情况,掌握排水管网类别、材质、缺失、破损、淤堵、混接及排水构筑物等设施的运维情况,为雨污混接改造设计方案、施工和后期的运行维护提供依据。5.1.2 排查范围应从建筑物的排水源头至排水管网总排出口之间的全部雨、污水管网和排水构筑物。5.1.3 对近期进行过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计划的项目应进行单独梳理,宜统筹制定改造方案。5.2 调研与排查内容 5.2.1 雨污混接改造工程调研与排查工作包括:前期资料收集

    16、、现场调研和补充资料收集等。5.2.2 前期资料收集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和历史改造信息、项目所在区域的相关排水规划、水文地质条件信息、排水管网竣工图、溯源排查单位图纸、其他地下管线资料和报告整理等。5.2.3 根据前期资料整理情况进行现场调研,结合初步改造方案,补充或核查雨污混接改造所需信息。5.2.4 建筑与小区内雨污排水管道排查应按照排查技术导则 DB3502/Z 5057执行,明确其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数量、规模和位置;对于老旧小区混流淤堵、无法进行CCTV或QV检测的管道,应结合小区雨污混接整体改造方案设计提出相应措施。5.2.5 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应根据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现场调研情

    17、况,对必要图纸进行档案调图。5.2.6 根据项目类别,可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村庄、集中商业区等。5.2.7 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小区、单体住宅楼、商住楼、宿舍、公寓、住宅配套服务建筑等。居住建筑排查内容参考如下:a)位置、建成时间、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居住人口、用水量、主要涉水问题;b)屋面及阳台雨水排水形式,屋面类别、水管井及雨水收集口,雨水立管位置、数量、是否断接;c)污水立管位置、雨污水出户管位置、管径、标高;d)排水管网现状情况(含损坏与淤积情况),是否存在雨污错接混接情况,混接点位置;e)化粪池、隔油池、雨水调蓄池等排水设施位置、进出水管道标高、管径、结构

    18、质量及运维记录等;f)住户、商业排水私接情况(位置、管径、数量等);g)垃圾收集点位置、数量、清运频次与规模,是否封闭覆盖,排水情况;h)沿街底层商业类别、用水量、生活排水路径、生产性排水是否设置截污措施及规模,运维记录;i)立管接入的第一口井和市政接驳井数量、位置、接入管径、内底标高、地面标高,市政管网上下游管线管径、管内底标高;j)晴天雨水市政接驳井是否有水排放,水位(深度)、流量,排查时间;必要时,按照排查技术导则 DB3502/Z 5057进行特征水质检测;k)污水管接入市政接驳井水位(深度)、流量等,并注明排查时间、天气;l)大规模用水设施如泳池、景观水体等的用排水时间、周期、运维记

    19、录等;DB3502/T 1062023 5 m)阳台洗衣机、厨房废水排水路径。5.2.8 公共建筑根据使用功能包括宾馆酒店、办公、零散商业、医疗、科教文卫、交通运输建筑等。公共建筑排查内容参考如下:a)位置、使用性质、建成时间、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使用人口、用水量、主要涉水问题;b)屋面、水管井及阳台雨水排水形式,雨水立管位置、数量、是否断接;c)污水立管位置、雨污水出户管位置、管径、标高;d)排水管网现状情况(含损坏与淤积情况),是否存在雨污错接混接情况,混接点位置;e)污水处理站、化粪池、隔油池、沉砂池、中和池、降温池、雨水调蓄池等排水设施位置、进出水管道标高、管径、结构

    20、质量及运维记录等;f)高污染污水种类及主要污染物、排水规模、处理设施进出水水量、进出管管径、标高;g)立管接入的第一口井和市政接驳井数量、位置、接入管径、内底标高、地面标高,市政管网上下游管线管径、管内底标高;h)晴天雨水市政接驳井是否有水排放,水位(深度)、流量,排查时间;必要时,按照排查技术导则 DB3502/Z 5057进行特征水质检测;i)污水管接入市政接驳井水位(深度)、流量等,并注明排查时间、天气;j)大规模用水设施如泳池、景观水体等的用排水时间、周期、运维记录等;k)垃圾收集点位置、数量、清运频次与规模,是否封闭覆盖,排水情况。5.2.9 工业建筑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厂房、生产辅助

    21、厂房、动力厂房、仓储建筑、附属建筑等。工业建筑排查内容参考如下:a)位置、使用性质、建成时间、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职工数量、用水量、生活用水排水及生产用水排水情况、主要涉水问题;b)屋面、水管井及阳台雨水排水形式,雨水立管位置、数量、是否断接;c)污水立管位置、雨污水出户管位置、管径、标高;d)排水管网现状情况(含损坏与淤积情况),是否存在雨污错接混接情况,混接点位置;e)污水处理站、化粪池、隔油池、沉砂池、中和池、降温池、雨水调蓄池等排水设施位置、进出水管道标高、管径、结构质量及运维记录等;f)高污染污水种类及主要污染物、排水规模、处理设施进出水水量、进出管管径、标高;g)

    22、市政接驳井数量、位置、接入管径、内底标高、地面标高,市政管网上下游管线管径、管内底标高;h)晴天市政雨水接驳井排水情况、水位(深度)、流量等,并注明排查时间;必要时,按照排查技术导则 DB3502/Z 5057进行特征水质检测;i)污水管接入市政接驳井水位(深度)、流量等,并注明排查时间、天气;j)垃圾收集点位置、数量、清运频次与规模、是否封闭覆盖、排水情况。5.2.10 村庄主要排查内容参考如下:a)位置、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人口、用水量、主要涉水问题,是否属拆迁范围;b)排水体制现状、是否设置分散化粪池;c)雨污水出户管位置、管径、标高;d)排水管涵是否存在雨污错接混接情

    23、况,混接点位置;e)污水处理站、化粪池、等排水设施位置、进出水管道标高、管径、结构质量及运维记录等;DB3502/T 1062023 6 f)市政接驳井数量、位置、接入管径、内底标高、地面标高,市政管网上下游管线管径、管内底标高、接驳井污水流量等;g)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数量、清运频次与规模。5.2.11 集中商业区兼有住宅与商业的特点,主要排查内容参考如下:a)片区位置、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人口、用水量(单个商业)、规划及现状排水体制、主要涉水问题;b)屋面、水管井及阳台雨水排水形式,雨水立管位置、数量、是否断接;c)污水立管位置、雨污水出户管(沟)位置、管径(断面尺寸)、

    24、标高;d)排水管涵是否存在错接混接情况,混接点位置;e)集中化粪池、隔油池、雨水调蓄池等排水设施位置、进出水管道标高、管径、结构质量及运维记录等;f)沿街商业餐饮用水量、污水处理设施位置、规模;g)地面清洗排水去向、频次、用水量;h)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数量、清运频次与规模,是否封闭覆盖,排水情况;i)区域接驳井数量、位置、接入管径、内底标高、地面标高,市政管网上下游管线管径、管内底标高;分流区晴天市政雨水接驳井排水情况、水位(深度)、流量等,并注明排查时间;必要时,按照排查技术导则 DB3502/Z 5057进行特征水质检测。5.3 调研与排查方法 5.3.1 调研与排查方法包括:资料收集、

    25、现场调查、现场勘测、水质水量监测等方式。5.3.2 收集资料包括项目竣工图,前期排查单位图纸与报告等。5.3.3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调研走访、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5.3.4 现场勘测是利用测绘仪、CCTV、QV等设备对地形、地下管线、排水构筑物、水文地质等进行勘测。5.3.5 地形勘测主要是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5.3.6 室外排水管网勘测主要包括建筑与小区内部排水管道、建筑与小区和外部市政排水管道接驳点、外部市政道路或

    26、其它交通道路下排水管道。需要探明现有管道的基本情况(管径、材质、高程、平面位置、排水流向、附属物类型等);探明现状排水管道结构性缺陷及其他功能性缺陷;运行情况(管道淤积、堵塞),排水情况(主要是详细区分雨、污水管道或是雨污合流管道),雨污合流管混接点。5.3.7 相关地下管线勘测和物探主要是各类地下管线(给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的管径、材质、平面位置、高程、附属物等。需要探明各类现有管道基本情况,包括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电压值、管径、材质、性质、规格、埋设权属单位等,并编绘地下管线图。5.3.8 水文地质勘测主要是甄别地下水对建筑排水的影响,判定环境水、土对管道和检查井

    27、建筑材料的渗入性。6 改造技术方法 6.1 水量确定 6.1.1 应深入排水单元内调查,掌握用水构成、用水量、人口构成(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合理测算排水单元污水量。DB3502/T 1062023 7 6.1.2 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根据人口密度、产业类型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推荐指标选择区间详见表6-1。表 6-1 厦门市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建议表 区域名称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L/capd)岛内(思明区、湖里区)185300岛外(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170270 6.1.3 地下水渗入量指标按照国家标准及所在地区的技术文件取值,厦门市近期入渗系数推荐取值范围为1.201

    28、.25,远期入渗系数推荐取值为1.1,在截流设施密集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取上限。6.1.4 建筑与小区内的新建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应按设计标准GB 50015取值,受建设条件限制的排水单元,新建的雨水管渠排水标准可取低值,但不得小于现状排水标准。6.2 住宅阳台废水混接改造 6.2.1 除屋面雨水外,建筑内所有排水应统一整改纳入污水系统。6.2.2 建筑雨污混接改造时新增排水立管,需满足以下条件:a)小区建筑一般不高于14层;b)建筑外墙有足够的空间;c)大部分居民同意立管改造方案。6.2.3 建筑阳台污水立管混接改造方案可依据表A.0.1结合具体情况选用。6.2.4 对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改造

    29、要尽可能利用原有的雨水斗和阳台地漏,新建屋面雨水斗应重视防漏和集流措施,避免对建筑和住户造成影响。6.2.5 雨水立管改作污水立管后,一楼的出户管要根据设计标准GB 50015的相关条文要求执行。6.2.6 建筑室外的立管设置要与建筑物的立面设计相协调,必须严格控制立管的安装质量,应首选优质材料的管材,防止过快老化。6.2.7 当阳台雨水立管为独立设置且存在雨污混接时,应将阳台雨水立管接入室外污水管道。6.3 其他建筑混接改造 6.3.1 应对公共建筑错接问题进行排查整改,规范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6.3.2 理发店、洗浴场所、游泳场馆等的洗涤废水应经室外毛发收集池后再接入相应的市政污水管道

    30、。室外毛发收集池构造参照小型排水构筑物(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7S906)。6.3.3 酒楼、餐饮店餐厨废水在接入污水管网前,应设置隔油设施,隔油池构造参照小型排水构筑物(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7S906)。对于无条件设置隔油池的,可在餐饮企业厨房排水管道总口处安装一体化油水分离器。对于沿街餐饮等小型且相对集中餐饮区域,可设置集中隔油设施。水质达到水质标准GB/T 31962后方可排放。6.3.4 修配厂(场)、洗车场、汽车加油站、加气站的废水应经隔油沉砂池后再接入相应的市政污水管网,隔油沉砂池构造参照小型排水构筑物(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7S906)。汽车加油站、加气站的雨污水排放要求参照相关设计与施工

    31、规范GB 50156。排放水质达到水质标准GB/T 31962后方可排放。DB3502/T 1062023 8 6.3.5 工业仓储类应按“雨污分流、污废分流、废水明管化、雨水明渠化”的原则实施源头雨污分流工程,企业内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原则上均应进行分流,工业废水应按照废水中污染物类型或环评要求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6.3.6 对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内其他功能部分的废水要经过预处理,在达到水质标准GB/T 31962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6.4 排水管网深度改造 6.4.1 对于建设年份较早、管道整体破损严重或雨污混接情况严重的合流制小区应进行雨污排水管网深度改造。6.4.2

    32、合流制小区雨污排水管网深度改造中,对于排水能力满足排水要求且结构性缺陷不影响正常排水的管道,可保留利用,并应按管网排查评估结果进行清通和修复。6.4.3 对于只有一套合流排水系统,有条件新建雨水立管且有条件新建一套小区排水管道的小区:a)若排污口分散或不便于接驳,将原有建筑合流立管改为污水立管,小区原有合流管渠作为污水系统,接入市政污水系统;新建建筑雨水立管及小区雨水系统,接入市政雨水系统。b)原有建筑合流立管改为污水立管,接入小区新建污水管网系统,最终接入市政污水系统;若排污口较为集中且便于接驳,且经复核小区原有合流管渠满足小区雨水排放要求时,宜新建建筑雨水立管,接入小区原有合流管渠(作为小

    33、区雨水系统)。6.4.4 对于只有一套合流排水系统,无条件新建雨水立管且有条件新建一套小区排水管道的小区:a)小区内宜新建雨水系统接入市政雨水系统,原有建筑合流立管末端设截流设施,原雨水口接入新建小区雨水系统内;b)原有小区合流系统宜作为污水系统。6.4.5 对于有雨污两套排水系统,有条件新建雨水立管的小区,将原有合流立管接入小区现状污水系统,新建建筑雨水立管接入小区现状雨水系统。6.4.6 对于有雨污两套排水系统,无条件新建雨水立管的小区,原有建筑合流立管宜进行雨污分流改造。6.4.7 对于只有一套合流排水系统,内部无法新建一套排水管道的小区:a)若路面纵坡不满足雨水散排要求,同时建筑排污口

    34、较为集中且便于接驳,在每栋建筑污水排放口附近设置小型一体化泵站,将建筑合流立管改为污水立管,接入一体化泵站,泵站出水管采用压力管道,沿街道明敷或浅埋,最终接入市政污水系统;经复核小区原有合流管渠满足小区雨水排放要求,且能够解决一体化泵站的用地及配电问题时,新建建筑雨水立管,接入小区原有合流管渠(作为小区雨水系统)。b)若路面纵坡不满足雨水散排要求,且无条件设置一体化泵站时,在小区出户管接入市政管道前设置限流设施进行截污。c)若路面纵坡满足雨水散排要求或地势较平坦时,新建建筑雨水立管,立管雨水散排至路面,利用路面坡度或新建雨水明沟外排;合流立管改为污水立管,现状合流系统作为污水系统(现状系统为明

    35、沟时需进行密封)。6.4.8 小区排水管道缺陷密度大且经评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宜结合小区道路改造进行整体翻新;原有的缺陷排水管道应明确相应处置要求和措施,避免产生塌陷或其他安全问题。6.4.9 小区排水管道的布置应根据小区周边市政排水管道的布置、小区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排流出的原则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加压提升泵站。6.4.10 小区新建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应符合相关设计标准GB 50014的有关规定。DB3502/T 1062023 9 6.4.11 新建雨水管道的标高应根据小区地面标高和市政接驳雨水管道的标高合理确定。6.4.1

    36、2 小区污水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道前应设置专用监测井;小区雨水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道前应设置专用监测井。6.4.13 小区道路雨水口应与新建雨水管道连接,当路边有条件设置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或其他有利于雨水渗蓄滞净排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可将道路雨水口改建至这些设施中。植草沟和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可参照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6.4.14 当小区存在雨天积水等情况,应结合雨污混接改造,采取提高雨水管道排水能力、调整道路竖向、优化排水分区或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等方式,改善小区排水状况。如需扩大雨水管道管径或增设雨水管道,应结合市政道路雨水管道接口条件和区域排水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后确定。6.4

    37、.15 实施过程中因铺设管道而造成的道路破坏、绿化破坏,应进行原状恢复。6.4.16 对于雨污分流不完善的企业园区,结合现状情况对厂区内的现状排水管网进行雨污混接改造,可将现状合流管用做污水管,另新增设雨水盖板沟或者雨水埋地管;如企业还存在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混排的情况,则需要再增加一套生产废水管网,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6.5 排水管网局部改造 6.5.1 对于室外存在局部倒坡、破损、下沉、堵塞无法清通,严重影响排水的排水管道应予以更换,进行排水管网局部改造。6.5.2 对于管径偏小的管道,应根据实际设计水量进行计算复核后,优先采取在原位放大管径的措施。6.5

    38、.3 对于有淤积的管道,应首先进行水量复核,若原管径偏小直接在原位更换并放大管径;若现状管径满足排水要求,则需要疏通管道。6.5.4 对于破损严重、规格不符、盖板不严或不配套、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应进行更换。更换井盖要求可参照相关标准GB/T 23858、CJ/T 511的规定执行。6.5.5 对于雨污混接、错接的位置须进行雨污排水管网分流改造,雨水应就近接至附近雨水检查井。6.5.6 污水与雨水排水管网混接处应进行永久性封堵、截断,将污水排至污水管道,并应校核下游管段的排水能力。6.5.7 建筑与小区内部渗漏严重、结构破损严重或运行不达标的化粪池,应纳入雨污混接改造范围。6.5.8 雨污混接改

    39、造后所有雨、污水立管应标识管道类别。6.5.9 公共卫生、洗涤废水应设立独立的洗涤池,并排入污水检查井,严禁排入雨水系统。6.5.10 住宅小区或公共建筑的室外垃圾收集点宜预留给水和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应就近接至污水管网,接至污水管网前宜设置智能雨污分流装置,进行分流处置;垃圾收集点排水设施应采取防止垃圾堵塞的设施。6.5.11 夜市、美食街等用排水量集中且污水污染程度较高等区域,宜设置集中污水收集(处理)装置,便于统一集中收集,减少倾倒至雨水管道的风险。6.5.12 在排水管网改造过程中,废弃管道的保留应坚持以下原则:a)废弃管道不应对人身安全、周边环境造成危害;b)废弃管道不应对现有排水系统

    40、造成影响。6.5.13 废弃管道处置有以下几种方式:a)场地空间足够,且废弃管道拆除或填实不会对生活、生产活动造成影响,不会对地面景观造成破坏时,废弃管道宜进行拆除或填实,原接口应进行封堵;拆掉废弃管道后,应避免场地出现跑水、塌陷等问题。DB3502/T 1062023 10 b)场地空间狭小,且废弃管道拆除或填实会对生活、生产活动造成影响,会对地面景观造成破坏时,废弃管道可予以保留,但应做封堵处理;对于长度较短、管径较小的废弃管道可直接做封堵处理。6.6 末端截流 6.6.1 自排地区如采取末端截流,应通过设置溢流堰、拍门等措施防止河(海)水倒灌至污水系统。6.6.2 溢流堰标高应根据受纳水

    41、体最高水位、一年一遇高潮位和小区地势、距受纳水体距离等因素确定,并应确保小区排水安全。6.6.3 小区末端污水截流井设置地点,应尽量设置在排水系统上游,并应根据雨、污水管道位置和标高、周围地形等因素综合考虑。6.6.4 污水截流管管内底高程应综合考虑接纳截流污水的污水管道管内底高程、溢流管管内底高程、合流管管内底高程,进行合理设计。a)纳入污水管底标高低于雨水管底标高时,宜设流槽式截流井;b)纳入污水管底标高高于雨水管底标高时,宜设溢流堰式截流井;c)溢流堰堰顶标高设计,应核算雨水管网水力坡降末端不冒溢,且应核算纳入污水管峰值水位条件下不发生倒灌。6.6.5 截流井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

    42、GB 50014、CECS91等的规定,优先采用智能截流设施。6.7 海绵化改造 6.7.1 若部分小区要与雨污混接改造同步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具体技术要求及做法应满足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定。6.7.2 海绵适宜性改造应避免大拆大建、过度增加投资,要立足于现状,因地制宜进行相关改造。海绵适宜性改造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存在的水问题,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做强制性要求。6.7.3 对于阳台污水混接改造,宜进行雨落管断接或新建雨落管,将屋面雨水就近排入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6.7.4 结合雨污混接改造,有条件区域宜对破损的道路和绿地进行海绵化修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按照地块原

    43、有场地标高,结合土方平衡,确定绿地标高或室外建筑明沟或散水标高;b)小区内道路、广场、露天停车场和庭院步道等宜坡向绿地,宜将雨水口设置在绿地的低洼处,并根据需要设置雨水导引设施。设置在绿地低洼处的雨水口标高宜高于其周边绿地50mm100mm;c)场地有坡度时,绿地应结合场地坡度等高线,分块设计不同标高的绿地;d)非机动车车行道,可结合道路路面修复改造为透水铺装。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应不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板层或渗排水管。6.7.5 含渗透功能的源头减排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施边界与建筑物基础的距离应大于5m,不足5m的应做防渗处理;b)设施底部与当地的

    44、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的距离应大于1m,不足1m的应设置防渗膜;c)与道路相邻的设施应在道路路基外设置防渗设施。6.7.6 宜充分利用现状水系、池塘、集中绿地进行雨水调蓄。7 施工与验收 7.1 施工要求 7.1.1 建设工程材料及部件应满足国家、行业和厦门市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符合本规范的规定。7.1.2 建设工程所使用材料无相关标准时,应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及性能检测报告。DB3502/T 1062023 11 7.1.3 工程所用的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须进行进场检验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7.1.4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做好场地测量、地勘物探和测绘等工作

    45、:a)发现未知管线和构(建)筑物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处理;b)向监理单位提交测量复核书面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签字批准后,方能作为放线测量、建立施工控制网、线、点的依据;c)高程控制测量应做好与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排水沟渠、河湖水系、周边道路竖向的衔接。7.1.5 设施的基坑(构槽)断面形式、坡度和宽度、场地标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地形应线形流畅,景观效果美观。7.1.6 施工过程中如现场情况与设计图不符,应及时联系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经共同协商并经相关部门同意后,进行设计方案调整;或者解决现场情况,继续按图施工。7.1.7 建筑与小区内部及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考虑对本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

    46、的现状管线、设施等进行监测和保护,并符合下列规定:a)在管线较为复杂处施工时,需开挖样槽,进行高精度物探,对现状管线、设施等保护措施应有专项方案,并应经各管线权属单位批准后方可施工,方案内应包含应急措施;b)实施管线与其他工程管线平行或交叉时,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和垂直净距应按现行规范GB 50289、GB 50014确定。c)有限空间作业前,应确认已经通风且气体检测合格,配备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劳动防护用品(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安全绳等),并且符合有限空间作业其他安全规定。7.1.8 塑料排水管道与检查井连接时,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之间应设过渡段,具体参照现行行业标准CJJ

    47、 143相关规定执行。7.1.9 由于开槽埋管等造成的道路破损,应进行整路面修复,并宜结合小区道路改造计划进行。7.1.10 管道和附属构筑物的施工与验收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68、GB 50242的规定。7.1.11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按照相关要求对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并填写工程信息登记表(表B.0.2)7.2 验收要求 7.2.1 建设工程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制定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方案,并应由监理单位审核。7.2.2 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b)符合本标准和相关专业标准验收规范的规定。7.2.3 建设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按下列规定处

    48、理:a)经返工重做或更换配件、设备等的验收批,应重新进行验收;b)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验收批,应予以验收。7.2.4 建设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应按国家现行相应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项工程完成后,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相关各分项工程间必须进行交接验收。7.2.5 含隐蔽工程验收应符合以下规定:a)管道预埋、敷设按照现行标准GB 50268第5章的规定执行。b)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c)雨污混接改造工程的验收应符合相关规范GB 50268、GB 50242的规定。d)排水泵站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GB/T 51033的相关规

    49、定。7.2.6 排水管道与其他设施之间、与上下游市政水管道、排水沟渠、河湖水系、周边道路竖向衔接处高程和位置应按测量规范GB 50026和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测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DB3502/T 1062023 12 a)室外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测量验收。b)基坑开挖后及基坑回填完成后应复测高程和坑底面积。c)管道、设备安装及附属配套工程施工期间测量验收。d)工程沉降观测和变形验收。7.2.7 工程所用管材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要求。7.2.8 基坑开挖与回填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a)基坑无超挖、地基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b)基坑坑底标高的允许偏差:土方开挖时,偏差在20mm

    50、;石方开挖时,偏差在20mm200mm范围内,为合格。c)基坑回填后坑底标高的允许偏差:土方回填时,偏差在20mm范围内,为合格。d)基础施工质量应符合以下的要求:(1)基础厚度允许偏差在0mm15mm内为合格。(2)检查方法:每井位一点,用直尺测量。(3)检查数量:全数检查。e)回填材料和压实系数应符合下列的要求:(1)回填前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2)回填材料和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3)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系数等,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1规定。表7-1 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注意事项

    本文(DB3502 T 106-2023 排水管网雨污混接改造技术与管理导则.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