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309 T 104-2023 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检测业务规范.pdf

    • 资源ID:1552440       资源大小:1.66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309 T 104-2023 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检测业务规范.pdf

    1、ICS91.120.40CCS M 043309浙江省舟山市地方标准DB 3309/T 1042023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检测业务规范Code of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in petrochemical plant2023-12-06 发布2024-01-06 实施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309/T 104-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一般要求.15检测程序与作业安全.26户外装置区防雷装置检测.37检测记录与报告编制.5附录 A(规范性)防雷装置基本要求.7附录 B(资料性)

    2、石油化工户外装置防雷装置定期(竣工)检测原始记录格式及填写要求.14附录 C(规范性)石油化工户外装置防雷装置定期(竣工)检测报告格式及填写要求.27参考文献.35DB3309/T 104-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舟山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舟山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舟山市防雷中心)、宁波防雷安全检测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文革、朱思瑜、梅希增、郑佳杰、鲁挺、盛友佳、吕雷军、陈军、杨华艇。DB3309/T 104-20231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检测业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

    3、定了实施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以下简称防雷)检测的一般要求、检测程序与作业安全、户外装置区防雷检测、检测记录与报告编制。本文件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及其辅助生产设施防雷装置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742014

    4、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6502011(2022年版)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 50160、GB 506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设计文件由设计单位出具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防雷装置设计的技术图纸、设计联系(修改)单等文件资料。3.2石油化工装置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及以煤为原料制取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包括炼油、烯烃、化肥、化纤等生产装置。3.3放空口安装在生产设备顶部和外侧上部并直接向大气排放气体的排放设施,如放散管、排风管、安全阀、呼吸阀、放料口

    5、、取样口、排污口等。4一般要求DB3309/T 104-202324.1检测机构和人员4.1.1检测机构应具备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甲级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有效资质。4.1.2检测人员应通过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培训,具备从事石油化工企业防雷装置检测所必需的防雷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4.1.3参加现场检测人员不应少于 3 人,其中至少有 1 名人员具备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或从事防雷检测工作 5 年以上。4.2检测仪器设备4.2.1检测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处于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有效期内。4.2.2仪器设备与配件的配用必须满足现场检测要求,主要仪器应有备用。4.2.3应保证检测仪器工作正常,对讲机等现场设备具备

    6、防爆功能。4.3定期检测周期石油化工装置应每半年开展一次定期检测。4.4检测场所划分4.4.1石油化工装置的各种场所,应根据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状况和空间气体的消散条件,划分为厂房房屋类或户外装置区。4.4.2半敞开式和敞开式厂房应根据其敞开程度,划分为厂房房屋类或户外装置区。有屋顶而墙面敞开的大型压缩机厂房应划为厂房房屋类;设备管道布置稀疏的框架应划为户外装置区。当厂房房屋和户外装置区两类场所混合布置时,可按下列原则进行划分:1)上部为框架下部为厂房布置时,划分为户外装置区;2)上部为厂房下部为框架布置时,划分为厂房房屋类;3)厂房和框架毗邻布置时,应各自划分为厂房房屋类和户外装置区

    7、。4.4.3建筑结构为敞开式、半敞开式的场所是属于厂房房屋类场所和户外装置区场所之间的过渡场所。宜根据建筑形式、易燃易爆物质放散的量和通风条件确定该局部的分类。4.5防雷类别确定应按设计文件明确防雷类别。当设计文件无法获取或设计文件未明确防雷类别时,应参考石油化工装置的特性、雷击可能性以及雷击所造成的后果等要素,按以下要求明确防雷类别:1)厂房房屋类的防雷类别按 GB 50057 和 GB 50058 划分;2)户外装置区的防雷类别按 GB 50057、GB 50160、GB 50074 和 GB 50058 划分。4.6检测依据4.6.1竣工检测(含施工跟踪检测)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定期检测

    8、时,若采用设计文件要求,则应选用设计文件。4.6.2石油化工装置厂房房屋类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应按 GB 50057 的相关要求进行。4.6.3石油化工企业信息系统的防雷装置检测应按 SH/T 3097 和 GB 50057 的相关要求进行。4.6.4石油化工企业原油储罐的防雷检测应按 GB 50074 的相关要求进行。5检测程序与作业安全DB3309/T 104-202335.1现场检测程序5.1.1首次检测时,应先查阅受检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了解防雷装置建设的基本情况后,进行现场检测。5.1.2定期检测时,应向受检单位了解近年来受检项目遭受雷电灾害情况,巡视检测对象及周边环境,查阅上次检测报

    9、告与整改落实情况,根据检测服务合同约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时限制定检测方案后开展现场检测,受检项目的检测对象、检测内容应检尽检。5.1.3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检测人员应检查、清理、恢复现场。5.1.4对现场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应记录所在位置及问题,并告知陪同人员。检测完成后应及时向受检单位出具检测报告和(或)存在问题告知单。5.2检测作业安全5.2.1现场检测,应遵守受检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有受检测单位的专员到场陪同检测。5.2.2在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检测,应穿戴防静电的工作服、安全鞋、手套,现场不应随意敲打金属物。5.2.3在有毒气体泄放、泄漏区检测,在作业点有毒物浓度处于允许范围的时间内开展检测

    10、,并应配带气体报警仪、佩戴防毒面具或口罩。5.2.4在酸碱等腐蚀介质空间检测,应穿戴防酸碱工作服、护目镜、工作鞋和手套。5.2.5登高作业时,应按作业实际情况穿戴安全帽、工作鞋和手套并正确使用安全带。5.2.6应在非雨天时开展现场检测活动,雷电来临前应中止检测活动。6户外装置区防雷装置检测6.1接闪器6.1.1对装有直击雷防护的装置,应按 A.1.1 的要求确定接闪器形式。6.1.2检查接闪器采用的材质、规格,其应符合 A.1.2 与表 A.1 规定。金属栏杆的材质、规格参照表A.1 中接闪网(带)的扁钢规定。6.1.3利用设备金属本体(外壳)作为接闪器的,应检查金属设备整体情况并测量金属外壳

    11、厚度。金属设备应为整体封闭、焊接结构的静设备,钢制设备的金属外壳壁厚不小于 4 mm,非钢制设备的金属外壳壁厚应符合表 A.2 的规定。6.1.4利用金属放空管口作为接闪器的,金属放空管口若符合 A.1.4 的要求,应测量其管口壁厚,并检查放空管应与最近的金属物体进行金属连接。金属放空管口的壁厚应满足表 A.2 的规定。6.1.5测量接闪器与被保护物高度、距离,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应符合 A.1.5 规定。6.1.6对于自身不能作为接闪器的设备,检查其是否处于附近高大生产设备、框架和大型管架(已用作接闪器)等的保护范围之内。处于保护范围之外的,应另设置满足保护范围的接闪器。6.2引下线

    12、(接地点)6.2.1应按 A.2.1 的要求确定引下线形式。6.2.2引下线的连接方式应符合 A.2.2 的要求。6.2.3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 A.2.3 的要求。6.2.4引下线的根数(接地点)、布设情况和防腐措施应符合 A.2.4 的要求。6.2.5若安装接闪杆、接闪线、接闪网,应按 GB 50057 的要求检查引下线材料规格、根数、间距、连接方式、连接工艺与质量、防腐措施等。6.2.6应测量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其测量方法与接地电阻按本标准 6.8.36.8.6 的要求进行。DB3309/T 104-202346.3接地装置6.3.1跟踪检测时应对照设计文件,按 A.3 相关要求检查隐

    13、蔽工程接地体(埋地接地干线)的设置、材质、规格和防腐措施情况,检查地网接地体与接地总端子的连接情况,测量地网及周边的土壤电阻率。6.3.2竣工检测、定期检测时,应查看设计文件、跟踪检测记录、施工监督、前次检测报告等资料,检查采集接地装置隐蔽工程的可信资料,确保实测结果真实、有效。6.3.3检查接地总端子材质、规格,应符合表 A.7 的规定。6.3.4测量接地总端子接地电阻,其测量方法与接地电阻见本标准 6.8.36.8.6 相关要求。6.4防闪电感应措施(等电位连接)6.4.1按 A.4.1 的要求检查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总端子的连接情况,测量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总端子的过渡电阻,检查等电位连接带

    14、材料规格。6.4.2检查各金属部件、金属物、金属管道等电气连接情况,其应符合 A.4.2A.4.4 的要求;测量其与等电位连接带的过渡电阻;检查等电位连接带及各连接部件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与工艺质量。6.4.3检查各装置区金属设备电气连接情况,其应符合 A.4.5 的要求;测量其与等电位连接带的过渡电阻;检测等电位连接带及各连接部件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与工艺质量。6.4.4等电位连接带、等电位连接带及各连接部件的材质、规格应符合表 A.7 的规定。6.4.5防闪电感应过渡电阻的标准要求与测量方法其见本标准 6.8.36.8.6 相关要求。6.5防静电接地措施6.5.1检查工艺装置、设备等金

    15、属外壳和所有具有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金属罐、设备、管道的静电接地情况,应符合 A.5.1 的规定;测量其电气连接情况。6.5.2应按 A.5.2 的规定检查各场所防静电装置的设置情况。6.5.3检查防静电接地线布设、连接方式与材质、规格,其应符合 A.5.3 和 A.5.4 规定。6.5.4检查静电接地仪状况,其应运行正常。6.5.5测量各有关工艺装置、设备等金属外壳与金属罐、设备、管道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其测量方法与接地电阻见本标准 6.8.36.8.6 相关要求。6.6屏蔽措施6.6.1检查各类电缆的屏蔽及电气连通情况,应符合 A.6.1A.6.3 的相关要求。6.6.2检

    16、查敷设电缆的保护钢管、金属电缆槽应在两端接到保护接地,当电缆槽较长时,应多点重复接地,接地点间距应不大于 30 m。6.6.3检查电缆保护层(铠装、钢管、槽板)与防雷引下线的距离,其应符合 A.6.4 的规定。6.6.4测量电缆保护层、屏蔽层各接地端的接地电阻,其测量方法与接地电阻见本标准 6.8.36.8.6相关要求。6.7低压电涌保护器(SPD)6.7.1应检查 SPD 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应大于线路上的最大工作电压,电压保护水平(Up)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水平(纵向、横向)、最大冲击电流(Iimp)或额定放电电流(In)应符合浙江省防雷

    17、装置检测业务规范相关规定。6.7.2应检查 SPD 两端连接导线的材质、截面积、长度,连接导线的色标,连接牢固程度。6.7.3应检查 SPD 的外观和状态指示器是否正常。6.8同一接地网内各类电阻的检测要求DB3309/T 104-202356.8.1对新建的石油化工装置区内 110 kV 及以上的变电站、有效面积大于 5000 m2的大型接地网,在竣工检测时宜采用大电流测试仪测试其接地电阻。测试电流宜选用 3 A20 A、40 Hz60 Hz 的异频电流。6.8.2大型接地网按划分的区域,应测量每个区域内各接地总端子的接地电阻,用等电位测试仪测量与接地总端子相连接的各等电位连接带的电气贯通状

    18、况。6.8.3宜采用等电位测试仪测量同一接地网连接的各相邻设备连接线的电气贯通状况、测量区域内各金属设备、工艺装置等与其连接的等电位连接带的电气贯通状况。6.8.4当断接卡不能或不便拆开时,可用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查设备接地线的电气导通状况。6.8.5电气贯通状况的检测判定,当被测对象与其临近的等电位连接带间所测得的过渡电阻0.2 时可判定为电气贯通。当过渡电阻大于 0.2 时,可选择其他等电位连接带重新检测、判定;也可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其接地电阻值进行判定。6.8.6采用同一接地网的防直击雷、防闪电感应、防人身安全、防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标准值可按设计文件要求或取各类接地电阻标准规定的最小值

    19、。6.9抽样检测原则6.9.1对安装于防爆箱内同型号低压电涌保护器的安装检查及泄漏电流、压敏电压的测试抽样比例不宜少于 10%。同类样本总数不超过 10 个时,应至少抽样 1 个。6.9.2对观感质量检查无见异常,同类型的小型电气设备(如操作柱)的测试比例不宜少于 10%。同类样本总数不超过 10 个时,应至少抽样 1 个。6.9.3抽样检测对象时应避开上次已测设备。对观感质量检查异常的设备均应进行测试。7检测记录与报告编制7.1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记录样表格式及填写要求见附录 B,检测报告格式及填写要求见附录 C。7.2当装置处在两个及以上接闪器保护范围内时,接闪器高度填写最高接闪器高度,接

    20、闪器类型与保护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填。7.3当保护范围不能通过检测数据计算直观给出时,应绘制接闪器与被保护物示意图加以说明。7.4实测结果情况应对应具体标准要求,记录中对应的标准要求可直接勾选,报告中的标准要求仅列出对应项。7.5检测对象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采用不同的方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记录。7.6对未发生改变的建(构)筑物的几何尺寸、地网接地体设置情况等信息,可查看设计文件、跟踪检测记录、施工监督记录、前次检测报告等资料获取的真实、有效信息直接引用,该类数据信息应在实测结果数据后标上“*”号并将信息源加以备注。7.7“无法检测”的项目均应在所检项目的备注中简要说明原因。7.8

    21、无低压 SPD、信号 SPD 等检测项目的,可在此份报告中删除相应页面。7.9采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所测试的数据均记录于“接地电阻阻值”页面,采用等电位测试仪所测试的数据均记录于“过渡电阻阻值”页面。7.10同一地网上,当采用等电位测试仪测试各金属设备、金属物、金属管道、工艺装置与等电位连接带的过渡电阻且测试值0.2 的,可将所测的等电位连接带相连接的接地总端子的接地电阻值等同于各检测对象的接地电阻值,但需在检测报告给予说明。7.11凡受检单位已标识装置设备测点编号的,检测信息的测点编号应与受检单位标识编号保持一致,受检单位未标识装置设备测点编号的,检测信息的编号应注明装置名称、所在位置及序号信息

    22、。检测机构应统一编号方式。DB3309/T 104-202367.12当检测项目中出现不符合项时,应在原始记录的检测分项综评栏与检测报告综合评定栏注明不符合项具体情况。7.13接地电阻的读数值、测试值分别保留 2 位、1 位小数,过渡电阻的读数值、测试值分别保留 3 位、2 位小数,几何尺寸的读数值与测试值均保留 1 位小数,经纬度保留 5 位小数。7.14原始记录应由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填写或采用电子设备直接录入。原始记录内容应真实完整,不得追记或事后抄录。手写记录修正应规范留痕并签名,电子记录修正应符合本检测机构设定的修改权限与时间限定要求。7.15原始记录应至少保存 3 年,其扫描件

    23、电子保存方式视为有效。7.16签章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扫描件具有纸质报告视为有效。7.17用数值修约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该标准相应的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比较,满足要求的判定为“符合”,不满足的判定为“不符合”。7.18各检测分项的检测结果只要出现 1 项及以上“不符合”的,该检测对象的综合结论就判定为“不符合”。DB3309/T 104-20237AA附录A(规范性)防雷装置基本要求A.1接闪器A.1.1接闪器形式分为杆状接闪器(接闪杆)、线状接闪器(接闪线、带)、网状接闪器(接闪网)、金属设备本体接闪器。放空管口作为接闪器的归类于金属设备本体,金属栏杆兼作接闪器的归类于线状接闪器。A.

    24、1.2杆状接闪器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锌包圆钢、不锈钢管制成。线状接闪器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扁钢或锌包圆钢,网状接闪器宜采用镀锌钢绞线。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表A.1要求。A.1.3金属设备本体接闪器应采用设备外壳,其壳体厚度应大于或等于表A.2中的厚度t值。表 A.1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名称材料规格接闪杆针高圆钢(mm)钢管(mm)1 m1220、壁厚2.81 m2 m1625、壁厚3.2烟囱顶上的针2040、壁厚3.5接闪网(带)敷设方式圆钢(mm)扁钢(mm)明敷850 mm2、壁厚2.5暗敷1073 mm2、壁厚3烟囱顶12100 mm2、壁厚4架空接闪线(网)接闪线应采用截面积50 m

    25、m2的镀锌钢绞线或8 mm的镀锌圆钢。表 A.2 做接闪器设备的金属板最小厚度材料防止击(熔)穿的厚度t(mm)不防止击(熔)穿的厚度t(mm)不锈钢、镀锌钢40.5钛40.5铜50.5铝70.65锌0.7A.1.4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放空口,宜利用金属放空管口作为接闪器。此时,放空管口的壁厚应大于或等于表A.2中的厚度 t值,且应在放空管口附近将放空管与最近的金属物体进行金属连接:a)储存闪点小于或等于 45 的可燃液体(下同)的设备,在生产正常时连续排放的排放物可能短期或间断地达到爆炸危险浓度者;b)可燃液体的设备,在生产波动时设备内部超压引起的自动或手动短时排放的排放物可能达到爆炸危险浓度

    26、的安全阀等;DB3309/T 104-20238c)可燃液体的设备,停工或维修时需短期排放的手动放料囗等;d)可燃液体储罐上带有防爆阻火器的呼吸阀;e)在空旷地点孤立安装的排气塔和火炬。A.1.5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之一:a)被保护物应处于以滚球法(滚球半径取 45 m)计算或以网格法(10 m10 m 或 12 m8 m)规定的保护范围内。b)接闪器顶部与被保护参考平面的高差和保护角应符合附表 A.3 规定。c)可燃液体的设备、储罐(呼吸阀不带防爆阻火器)、安装在塔顶和外侧上部突出的、安装在静设备上突出的放空管口及其它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管

    27、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1)当有管帽时,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满足附表 A.4 规定:2)当无管帽时,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为管口上方半径 5 m 的半球体空间。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表 A.3 接闪器顶部与被保护参考平面的高差和保护角高差/m0251015202530354045保护角/77706154484337332823表 A.4 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管口内压力与周围空气压力的压力差(kPa)排放物的比重管帽以上的垂直高度(m)距管口处的水平距离(m)5重于空气12525重于空气2.5525轻于空气2.5525重或轻于空气55A.1.6安装在高

    28、空易受直击雷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和自然通风管等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感应的措施。A.1.7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时,接闪器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A.1.8未装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位于附近其他的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可不再设置接闪器,应与防雷装置相连。A.2引下线A.2.1引下线形式分为设备本体引下线(安置在地面上高大、耸立的生产设备等利用其金属壳体)、钢架结构引下线(利用钢框架、管架)、专用引下线(利用柱内纵向

    29、钢筋、塔体主筋)与专设引下线(利用明敷的金属导体)。A.2.2引下线的连接方式要求如下:a)设备本体引下线,不作要求;DB3309/T 104-20239b)钢架结构引下线,钢框架、管架应通过立柱与接地装置相连,其连接应采用接地连接件,连接件应焊接在立柱上高出地面不低于 450 mm 的地方;c)专用引下线的柱内主钢筋应采用箍筋绑扎或焊接方式;d)专设引下线应采用焊接、夹接、卷边压接、螺钉或螺栓固定等连接方式;e)各类接闪器与引下线、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各部件间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A.2.3引下线的材料、规格要求如下:a)明敷的专设引下线应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锌包圆钢,应满足规格标准:圆

    30、钢直径8 mm;扁钢截面积50 mm2,厚度2.5 mm;b)暗敷专用引下线,柱内主钢筋直径应10 mm;c)其他形式引下线,材质、规格不作要求。A.2.4引下线的根数(接地点)与布设要求如下:a)设备本体引下线:其底部应有2 处接地点,接地点间距应18 m 且布设均匀;b)钢架结构引下线:每组框架、管架的接地点应2 处,接地点间距应18 m。管道中无阀门、无法兰的管段,接地点间距可30 m;c)专用引下线:钢筋混凝土烟囱应利用钢筋作为引下线;混凝土框架支撑的炉体、自然通风风筒式冷却塔等应用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的,接地点应2 处;户外装置区场所的敞开式、半敞开式建筑结构厂房,当利用柱内主钢筋作

    31、为引下线的,接地点应2 处,且满足接地点间距18 m;d)专设引下线:1)沿框架支柱敷设的专设引下线,接地点应2 处;接地间距应18 m;引下线平直并以最短路径直接引到接地体;在地面上 1.7 m 至地面下 0.3 m 处加以机械保护;防腐措施与连接工艺质量应符合要求。焊接工艺质量按附表 A.6 规定;2)引下线应在距地面 0.3 m1.8 m 处设置断接卡;3)引下线与出入口或人行道边距离应3 m;4)引下线可见焊接点应采用涂漆等防腐措施;5)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应在两端设置引下线且间距18 m;6)钢筋混凝土烟囱未利用钢筋作为引下线,钢筋应在烟囱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和贯通连接的

    32、金属爬梯相连。高度不超过 40 m 的烟囱,应有1 根引下线,超过 40 m 的应有2 根引下线(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可作为 2 根引下线用);7)混凝土框架及管架上的爬梯、电缆支架、栏杆等钢制构件,应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或通过其他接地连接件进行连接,接地间距应18 m;8)直接安装在地面上无基础墩的炉子,应符合:在炉体的加强板(筋)上焊接接地连接件,接地线与接地连接件连接后,沿框架引下与接地装置相连;9)炉子上接地连接件应安装在框架柱子上高出地面不低于 450 mm 的位置;10)塔体、金属静设备引下线应与塔体、金属静设备的金属底座上预设的接地耳相连。A.3接地装置A.3.1接地体

    33、的设置:防直击雷的接地体应与防闪电感应和电力设备用的接地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接地系统,塔体、金属静设备、金属罐体、冷却塔的接地装置应围绕设备敷设成环形接地体。A.3.2接地体的材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通常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圆钢、扁钢或锌包圆钢。区域内人工接地体的材料宜采用同一材质。由钢质材料构成的埋地设备、管道和建(构)筑物基础,接地体宜选用自然电极电位比铁更负(低)的金属材料(加厚锌钢材料),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DB3309/T 104-202310a)采用加厚锌钢材料(锌包钢)作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宜采用圆形锌包钢,其直径不应小于 10 mm。垂直接地体宜采用圆柱锌包钢,其直径不

    34、应小于 16 mm。锌层应为高纯锌,钢芯与锌层的接触电阻应小于 0.5 m。b)当土壤电阻率小于 50 m 时,水平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1 mm,垂直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m;当土壤电阻率大于或等于 50 m 时,水平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0.5 mm,垂直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m。在进行区域性阴极保护时,宜采用牺牲阳极法,接地体应兼作阳极;当土壤电阻率不大于 20 m 时,水平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m,垂直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5 mm;当土壤电阻率大于 20 m 且不大于 50 m 时,水平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m,垂直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

    35、m;土壤电阻率大于 50 m时,水平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0.5 mm,垂直接地极锌层厚度不应小于 3 mm。c)当使用铜质材料时,阴极保护应采用外加电流法。A.3.3接地体的规格:应满足附表A.5要求。接地体与接地总端子连接导体应可靠焊接,连接导体规格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表 A.5 接地体的材料规格材料结构尺寸要求(mm)垂直接地体水平接地体接地板钢单根圆钢1610热镀锌钢管50热镀锌扁钢4040热镀锌钢板500500裸圆钢10裸扁钢4040热镀锌角钢50503A.3.4接地体的焊接方式:地下金属导体间的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方式。A.3.5接地体焊接质量: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

    36、接部分的防腐完整、构件之间应连接成电气通路。接地体为搭焊方式时,搭焊方法与搭焊长度应满足本规范附录A的表A.6要求。表 A.6 防雷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焊接材料搭接长度焊接方法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扁钢和圆钢与钢管、角钢相互焊接除应在接触部位双面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搭接件;圆钢搭接件在水平、垂直方向的焊接长度各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面施焊,并应焊以由扁钢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扁钢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

    37、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A.3.6接地体防腐措施:宜采用锌包钢并以放热焊接方式,不同材质的材料焊接时宜采用热熔焊,所有焊接点,除浇筑在混凝土中的以外,均应进行防腐处理。DB3309/T 104-202311A.4防闪电感应措施(等电位连接)A.4.1等电位连接带(接地排、地上接地干线)应就近与接地总端子有可靠连接,过渡电阻应0.2,检查等电位连接带材料规格应为铜或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截面50 mm2。A.4.2穿过各雷电防护区交界的金属部件,以及建(构)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构架、金属构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应就近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作等电位连接。

    38、A.4.3户外装置区场所所有金属设备、框架、管道、电缆金属保护层(铠装、钢管、槽板等)和放空管口等金属物体均应连接到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上。上述金属物体与附近引下线之间的空间距离应满足S0.075 KcLx的要求(其中S为空间距离;Kc为分流系数;Lx为引下线计算点到接地连接点的长度)。A.4.4金属管道防闪电感应措施要求如下:a)每根金属管道应与已接地的管架做等电位连接,多根金属管道在互相连接后,再与已接地的管架做等电位连接;b)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及交叉处,其净距小于 100 mm 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间距应30 m。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

    39、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 时,应作跨接(对有不少于 5 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c)管架上敷设输送可燃性介质的金属管道,在始端、末端、分支处应与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连接;d)进、出生产装置的金属管道,在装置的外侧应接地并与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和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e)直接埋地管道,在埋地之前及出地后都应作接地。A.4.5金属设备防闪电感应措施要求如下:a)炉区:炉子上的金属构件均应与炉子的接地框架做等电位连接;b)塔区:用于安装塔体的混凝上框架,每层平台金属栏杆应连接成良好的电气通路;c)静设备区:安装有静设备的混凝土框架顶层平面,其平台金属栏杆应连接成良

    40、好的电气通路,并通过沿柱明敷的引下线或柱内主钢筋与接地装置相连;d)机器设备区:机器设备和电动机安装在同一个金属底板上时,应将金属底板接地;安装在单独混凝土底座上或位于其他低导电材料制作的单独底板上时,应将二者用接地线连接在一起并接地;e)冷却塔:钢楼梯,进、出水钢管应与冷却塔接地装置相连;塔顶平台四周金属栏杆应连接成良好电气通路;f)罐区:浮顶储罐(包括内浮顶储罐)的浮顶与罐体应用两根软铜线作可靠的电气连接;g)可燃液体装卸站:露天装卸作业场所应将金属构架接地;进入装卸站台的可燃液体金属管道应在进入点接地;h)户外灯具和电器:安装在塔顶层(高塔、冷却塔)平台上的照明灯、现场操作箱、航空障碍灯

    41、等易遭受直击雷的电器设备应采用金属外壳;配电线路应穿镀锌钢管,镀锌钢管应与电器设备的外壳、保护罩相连,保护用镀锌钢管应就近与钢平台或金属栏杆相连;i)户外装置区的排放设施:安装在高空易受直击雷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和自然通风管等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A.4.6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应符合下表规定。DB3309/T 104-202312表 A.7 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等电位连接部件材料截面(mm2)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铜、铁50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铜16铝25铁50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铜6铝1

    42、0铁16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电气系统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铜6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2.5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1.5电子系统D1类电涌保护器1.2其他类的电涌保护器(连接导体的截面可小于 1.2 mm2)根据具体情况确定A.5防静电接地措施A.5.1对已作防闪电感应接地的工艺装置(如:操作台、传送带、塔、容器、换热器、过滤器、管道、盛装溶剂或粉料的容器等)、设备等金属外壳和所有具有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金属罐、设备、管道等不必另作防静电接地,否则均应作防静电接地。A.5.2以下场所应设置消除人体静电装置:a)汽车罐车和油船的装卸场所、码头;b)泵房的门外、在储罐的上罐扶梯入口处、装卸作业

    43、区内操作平台的扶梯入口处、码头上下船的出入口处等甲、乙、丙 A 类油品作业场所。A.5.3防静电接地线不得利用电源零线,不得与防直击雷接地线共用。A.5.4静电接地连接线应采取焊接或螺栓连接。输送易燃液体的非金属管应采用可导电的管子或内设金属丝、网的管子,并将金属丝、网的一端可靠接地,或采用静电屏蔽。A.5.5单独设置的防静电装置接地体,其工频电阻不应大于100。A.5.6防静电接地的措施,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SH/T 3097的相关规定。A.6屏蔽措施A.6.1电缆宜敷设在全封闭的保护钢管或金属槽内,且两端应就近接地或与接地的金属设备、结构、框架进行电气连接。铠装电缆两端应接地,并在各

    44、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且与接地装置相连。A.6.2建筑物之间敷设的电缆,其屏蔽层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A.6.3当仪器仪表电缆采用单层屏蔽时,屏蔽层应至少两端接地。当电缆采用双层屏蔽时,外屏蔽应至少两端接地,内屏蔽层应单端接地。A.6.4电缆与防雷引下线交叉敷设的间距不大于2米,垂直敷设的间距不大于3米。当采用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时,上述距离可以减半。DB3309/T 104-202313A.7低压电涌保护器(SPD)对于石油化工户外装置区 SPD 的检测宜按以下要求进行:a)检测时按设计文件的 SPD 设置要求,对应安装的 SPD 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U

    45、c、Up、Iimp 或 In)进行检查,并测试其漏流与压敏电压。b)对于未安装 SPD 的,不作强制性要求。DB3309/T 104-202314BB附录B(资料性)石油化工户外装置防雷装置定期(竣工)检测原始记录格式及填写要求B.1防雷装置定期(竣工)检测原始记录封面格式应符合图 B.1。图 B.1 原始记录封面B.2石油化工户外装置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综合评定原始记录见表 B.1。表 B.1 原始记录表石油化工户外装置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综合评定记录编号:受检单位名称填写受检装置所有权单位名称或使用单位名称或委托单位名称(全称)联系人填写受检单位负责与本次检测联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填写受检单位负

    46、责与本次检测联系人的联系电话DB3309/T 104-202315表B.1 原始记录表石油化工户外装置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综合评定(续)受检单位地址填写本次受检单位所在地的地址(全称)邮政编码填写受检单位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受检对象名称填写本次受检对象的名称。例如: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000万吨_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4#80万吨_芳烃抽提装置受检对象地址填写本次受检对象所在地的地址(全称)经纬度填写受检对象所处位置的经纬度,一般在受检对象所处区域主入口处测量(单位:保留小数五位,如”N 30.24323,E120.15343)检测类别填“定期检测”或“竣工检测”。接闪器距地面最大高度填写各接

    47、闪器(包括靠临近其他接闪器保护的)中距地面最高高度。同类型接闪器填写其中的最高高度。(单位:m,保留一位小数)被保护物高度填写被保护石油化工户外装置最大垂直高度(单位:m,保留一位小数)雷 击 史填写受检对象曾遭雷击的情况。如*年*月*日遭雷击,有损失的可详述,否则填“无”。防雷类别填写“二类”防雷装置安装日期填写石油化工户外装置防雷装置竣工时间(*年*月)测点数填写本次检测取样的接地电阻、过渡电阻值测试点数的总和。检测环境天气:检测日期年月日施工跟踪检测原始记录编号竣工检测时需填写,具体填受检装置施工跟踪检测原始记录编号。定期检测或未经施工跟踪检测填“”前次检测报告编号定期检测需填写,具体填

    48、受检对象前次检测的检测报告编号,首次检测填“”。主要检测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接地电阻测试仪 编号:防爆型钳形接地电阻仪编号:等电位测试仪编号:SPD巡检仪 编号:检测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GB 50650-2011(2022年版)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T 3097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158-2006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14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 本项目设计文件综合评定根据以上检测

    49、依据,对XXXX(受检单位)XXXX(受检对象)进行检测,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备注1、“”表示“无此项目”,“/”表示“无法检测”,“*”表示因无法检测,但记录源于受检单位提供的有效数据;2、下次检测日期为年月日前B.3石油化工户外装置B.3.1接闪器的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B.2。DB3309/T 104-202316表 B.2 原始记录表石油化工户外装置(接闪器)的检测记录编号: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实测结果接闪器接闪杆、带、网、线材料规格杆长1米以下:圆钢12 mm杆长1米以下:钢管20 mm杆长12 米:圆钢16 mm杆长12 米:钢管25 mm独立烟囱顶上的杆:圆钢20 mm独立烟囱顶上

    50、的杆:钢管40 mm接闪带:圆钢8 mm接闪带:钢管截面50 mm2,厚度0.5 mm接闪带:热镀锌扁钢截面50 mm2,厚度2.5 mm独立烟囱顶部接闪环:圆钢12 mm独立烟囱顶部接闪环:扁钢截面100 mm2,厚度4 mm接闪网:圆钢8 mm接闪网:钢管截面50 mm2,厚度0.5 mm接闪网:热镀锌扁钢截面50 mm2,厚度2.5 mm接闪线: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截面50 mm2填写所在位置、接闪器名称、材料规格,如“*位置的接闪杆:圆钢16.0 mm”网格尺寸非金属粉粒料桶仓10 m10 m或12 m8 m自然通风开放式冷却塔和机械鼓风逆流式冷却塔:10 m10 m或12 m8 m(爆


    注意事项

    本文(DB3309 T 104-2023 石油化工装置雷电防护检测业务规范.pdf)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