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35.140 CCS P 04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19122023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Application standard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2023-08-09 发布2023-11-09 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 布 DB 64/T 19122023 I 目次 前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缩略语.1 术语.1 缩略语.2 4 基本规定.2 5 实施要求.3 一般规定.3 BIM 模型数据.3 BIM 模型创建.3 BIM 模型细度要求.4
2、 参与单位职责.4 BIM 技术应用环境.5 BIM 技术应用实施方案.6 BIM 技术应用协同.6 BIM 项目实施总体流程.7 6 勘察设计阶段应用.7 一般规定.7 勘察阶段.8 方案设计及可行性研究阶段.8 初步设计阶段.9 施工图设计阶段.11 7 施工图审查.14 一般规定.14 技术审查.15 审查成果交付.15 8 深化设计阶段应用.15 一般规定.15 基坑工程深化.18 现浇混凝土构件深化.19 机电工程深化设计.20 装饰装修工程深化设计.22 模型信息共享.23 9 施工实施阶段应用.23 施工模拟.23 DB 64/T 19122023 II 施工组织管理.27 技术
3、管理.29 进度管理.30 质量管理.32 安全管理.33 设备与材料管理.34 成本管理.35 竣工验收.35 10 装配式建筑应用.3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36 钢结构深化设计.38 预制构件碰撞检测.41 预制构件生产加工.42 施工实施.43 11 施工监理应用.43 一般规定.43 监理控制.43 监理合同与信息管理.45 12 交付标准.46 基本规定.46 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深化设计交付.46 竣工交付.46 交付物表达.47 13 运维阶段应用.47 基本规定.47 运维管理方案策划.47 运维管理系统搭建.48 运维模型构建.49 空间管理.49 资产管理.50 设施
4、设备维护管理.50 应急管理.51 能源管理.51 运维管理系统维护.52 14 协同管理平台.52 基本规定.52 工程协同.53 协同管理平台与智慧工地设备集成.53 附录A (规范性)典型信息模型组成元素.55 附录B (规范性)模型细度表.60 附录C (规范性)机电专业模型系统色.67 附录D (规范性)BIM 构件命名规则示例.70 DB 64/T 19122023 III 参考文献.72 DB 64/T 19122023 IV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
5、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建筑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宁夏极客空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宁夏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宁夏正业通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宁夏建筑工业装配产业化有限公司、前海卓尔(深圳)新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筑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瑞、刘振华、崔杰、王英明、赵建明、冯琥、周慧、王海琳、文春林、张晓、毛文彬、龚文彪、王睿、韩利钧、刘庆功、柴慧豪、李洋、温鸿江、王超、朱思潼、顾海涛、左龙、何利
6、明、刘新奕、刘立军、白文广、马波、李峰、梁丽、张宏宇、张华、王慧娟、杨濡嫣、袁金环、李学娟、全晓云、吴娴、董伟、廖晓烽、任崇阁、王潇、唐婷婷、张城、赵军、魏裕超。DB 64/T 19122023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实施要求、勘察设计阶段应用、施工图审查、深化设计阶段应用、施工实施阶段应用、装配式建筑应用、工程量与造价应用、交付标准、运维阶段应用、协同管理平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内的BIM技术应用,其他工程BIM技术应用宜参照执行。2 规范性
7、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GJ/T 185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JGJ/T 448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 3 术语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术语 3.1.1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维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来源:GB/T 51212-2016 术语2.1.1
8、3.1.2 全生命期 project lifecycle 工程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指从材料与构建生产、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的全循环过程。3.1.3 协同 coordinate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数据共享及相互操作的过程。3.1.4 协同管理平台 cooper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进行协同操作的软件系统。3.1.5 几何信息 geometric information 建筑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示。DB 64/T 19122023 2 3.1.6 非几何信息 non-geometric information 除几
9、何信息之外的所有信息的集合。3.1.7 模型细度 level of development(LOD)模型元素组织及其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来源:GB/T51235-2017,术语2.0.3 3.1.8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 BIM 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来源:GB/T51235-2017,术语2.0.2 3.1.9 任务模型元素 task element 以专业、基本应用选项及管理分工为划分依据的模型元素。3.1.10 基础模型元素 basic model elements 各专业模型所共有的模型元素,如建筑空间、墙、梁、板、柱等。3.1.11 资源
10、数据 resource 实现各任务信息模型应用的基础数据。缩略语 3.2.1 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3.2.2 IoT 物联网,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
11、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internet of things 4 基本规定 工程应根据项目需求,制定 BIM 应用方案。工程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各阶段 BIM 技术应用,实现工程的数字化交付。BIM 技术应用适用于工程的全生命期,主要划分为下列阶段:a)勘察阶段。应用 BIM 技术创建场地、地质模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形成场地、地质勘察可视化成果,提供满足勘察设计应用的模型成果文件;b)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创建工程模型,论证拟建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并交付完整的模型、图纸等设计成果;c)施工阶段。应用 BIM 技术深化工程模型,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管理及施工
12、模拟等应用,最终形成与现状一致的竣工模型;DB 64/T 19122023 3 d)运维阶段。应用 BIM 技术进行空间、资产、应急、能耗、设备、安防管理等,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运维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安全、便捷、环保、健康、可靠的运维环境。BIM 技术应用应遵循下列规定:a)数据传递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保证各参与单位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损传递,确保 BIM 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b)各参与单位根据 BIM 协同工作机制,进行模型创建、模型应用与模型管理等。BIM 模型应规定使用者权限和操作范围。BIM 模型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机电专业模型颜色应按照附录 C
13、设置。模型中养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应采用醒目的颜色进行标识并予以说明。模型构件命名规则应符合本文件附录 D 的规定。5 实施要求 一般规定 5.1.1 工程 BIM 技术应用可根据项目实施需求,确定参与单位及职责。5.1.2 工程的软件、硬件系统搭建应满足 BIM 技术应用环境、BIM 数据安全保障的需要。5.1.3 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流程及配套的管理办法和 BIM 应用专项技术任务书。BIM 模型数据 5.2.1 模型数据由资源数据、基础模型元素、任务模型元素组成。模型数据交换时应符合 IFC 标准格式。5.2.2 资源数据应支持基础模型元素和任务模型元素的信息描
14、述,表达模型元素的属性信息。其信息描述宜符合本文件附录 A 表 A.1 的规定。5.2.3 基础模型元素应表达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任务信息模型的共性信息以及各任务信息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其信息描述宜符合本文件附录 A 表 A.2 的规定。5.2.4 任务模型元素应表达任务特有的模型元素及属性信息。其信息描述宜符合本文件附录 A 表 A.3的规定。BIM 模型创建 5.3.1 工程项目 BIM 模型可统一创建,也可按专业或任务分别创建。各个 BIM 模型应采用全比例尺和统一的坐标系、标高系统、原点坐标、度量单位。5.3.2 工程 BIM 整体结构组成如表 1 所示,BIM 应用者可根据工程项目实
15、际情况和任务需求,自行创建相应阶段和相关专业的任务信息模型。表1 工程 BIM 整体结构组成 阶段或节点 任务节点 建筑 结构 机电 岩土设计 装饰 景观 幕墙 造价 勘察 其他分包 竣工模型 运维模型 暖通 给排水 电气 智能化 方案设计 初步设计 DB 64/T 19122023 4 表1 工程BIM整体结构组成(续)阶段或节点 任务节点 施工图设计 深化设计 施工 运维 注:表中“”表示如果有该任务节点就需要提交该模型,“”表示如果有该任务节点,可选择提交该模型。景观模型应含室外管线及其构筑物。5.3.3 各阶段 BIM 模型创建时应无损传递前阶段 BIM 模型的相关信息。下一阶段的模型
16、应在上一阶段的模型基础上以“添加”和“修改”的方式完成,具体要求如下:a)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方案或初步设计阶段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创建;b)深化设计阶段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创建;c)施工阶段模型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深化设计阶段基础上创建。可按施工需要对模型元素进行必要的切分或合并处理,并在施工过程中对模型及模型元素动态附加或关联施工信息;d)竣工模型应在施工阶段模型基础上,根据项目竣工验收需求,通过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创建;e)运维模型应在竣工模型基础上,根据运维的需求,通过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创建。5.3.4 工程发生变更时,应及时修改模型中相关模型元素及关
17、联信息,并记录工程及模型的变更信息。BIM 模型细度要求 5.4.1 工程项目各阶段 BIM 模型细度应满足项目所需的应用要求,其对应的深度等级代号应符合表 2的规定,模型细度应符合本文件附录 B 所列的内容。表2 各阶段 BIM 模型细度 各阶段模型名称 模型细度等级代号 形成阶段 方案设计模型 LOD100 方案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模型 LOD200 初步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模型 LOD300 施工图设计阶段 深化设计模型 LOD350 深化设计阶段 施工过程模型 LOD400 施工实施阶段 竣工模型 LOD500 竣工验收 5.4.2 在满足模型细度的前提下,可使用文档、图形、图像、视频等
18、扩展模型信息。参与单位职责 5.5.1 建设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组织策划项目 BIM 实施方案;b)确定工程 BIM 技术应用目标;c)主导建立组织架构和 BIM 技术应用管理体系;d)组织制定 BIM 交付成果审核流程,对各阶段、各参与单位的 BIM 交付成果进行审核、管理和归档;e)接收通过审查的模型和成果文件;f)组织各参与单位对竣工模型与房屋建筑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进行审核;g)组织建设 BIM 技术应用平台,健全配套的硬件和网络环境;DB 64/T 19122023 5 5.5.2 BIM 咨询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协助建设单位建立组织架构和 BIM 技术应用管理体系;b)协
19、助建设单位建立 BIM 技术应用标准与管理办法;c)提供专项培训与技术支持,协助各参与单位实现 BIM 应用;d)以工程管理经验、BIM 数字化工具与技术手段,协助参与建设工程 BIM 应用管理实施,应用 BIM进行工程全过程建设的统筹与咨询;e)参与竣工模型与房屋建筑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审核工作。5.5.3 勘察设计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编制勘察设计 BIM 应用技术方案;b)根据 BIM 技术应用标准,开展勘察、设计应用,并创建勘察、设计阶段模型;c)发现并解决房屋建筑工程勘察阶段、设计阶段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d)应用 BIM 技术进行工程交底;e)参与
20、竣工模型与房屋建筑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审核工作。5.5.4 施工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组建 BIM 团队,编制施工阶段 BIM 应用专项技术方案;b)结合工程设计、施工工法与工艺及项目管理要求完善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形成施工阶段模型;c)利用施工阶段模型完善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辅助技术交底;d)应用 BIM 协同管理平台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行管理;e)按照 BIM 技术应用标准完善施工阶段模型,形成竣工模型。5.5.5 监理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参与审核施工阶段模型与施工现场的一致性,并提出审核意见;b)审核竣工模型与工程实体、竣工图纸的一致性,并提出审核意见;c)利用
21、BIM 协同管理平台辅助施工监理工作。5.5.6 运维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宜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前配合确定 BIM 数据交付要求、数据格式及设备接口协议,并在设计 M模型及竣工模型交付时配合审核,提出审核意见;b)接收竣工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完善形成运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并保证其正确性和完整性;c)搭建基于 BIM 技术的项目运维管理平台;d)利用模型及相关成果进行日常管理,保持适用性。5.5.7 其他单位承担下列职责:a)各专业单位(钢结构、精装修、幕墙等)应根据 BIM 应用需求,创建专业相关的精细化模型;b)设备供应单位应根据 BIM 技术应用要求,提供适用于不同管理阶段
22、的设备简化模型及设备精细化模型;c)第三方监测单位、质量检测机构、风险咨询机构、材料供货商等参与单位应按照 BIM 技术应用标准要求创建模型或提供信息,采用 BIM 技术辅助进行相关工作。BIM 技术应用环境 5.6.1 包括但不限于 BIM 软件、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及协同平台等。5.6.2 BIM 软件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a)模型建立、输入、输出;b)模型浏览或漫游;DB 64/T 19122023 6 c)模型的属性信息处理;d)相应的专业应用(模拟、分析、计算、统计);e)应用成果处理和输出;f)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g)轻量化模型导出;h)建立不同模型单元及其属性信息之间的联动关系;
23、i)BIM 软件宜与物联网、5G 移动通信网络、GIS、建筑智能化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技术协调或融合。5.6.3 软件系统满足下列要求:a)根据具体应用可分为设计软件、计算分析软件、协同管理平台与运维管理平台;b)参建单位宜选择符合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特征及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的设计软件;c)设计软件与分析软件宜符合勘察、设计与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数据传递接口的要求;d)协同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e)BIM 协同管理平台宜符合项目管理特点及要求,宜包含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料文档整理、物料管理、数据指挥中心等,能够满足各参与单位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
24、要求。5.6.4 BIM 软件系统的数据互用功能满足下列要求:a)应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b)应支持数据互用功能定制开发;c)应实现与相关软件的数据交换;d)BIM 软件系统在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前,应对其专业功能和数据互用功能进行测试。BIM 技术应用实施方案 5.7.1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以及各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目标和应用内容,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方制定统一的 BIM 实施方案,BIM 实施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a)工程概况;b)BIM 技术应用目标和工作原则;c)工程信息管理方案;d)明确项目管理平台;e)确定项目各参与单位的任务、职责及权限分配;f)BIM 技术应用实施范围;g)各阶段 B
25、IM 技术应用内容和成果要求;h)各单位人员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i)BIM 技术应用标准和管理办法;j)BIM 技术应用进度计划与质量审查管理机制;k)各单位协同工作机制;l)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安全要求;m)相关保障措施。BIM 技术应用协同 5.8.1 应包括单专业的模型创建协同、多专业的工作协同以及各单位的管理协同。5.8.2 应基于 BIM 技术应用标准和管理办法,结合设计软件和 BIM 协同管理平台实施。5.8.3 单专业的模型创建协同工作应以实现模型数据的相互参考为基准,制定模型共享规则。宜利用DB 64/T 19122023 7 设计软件对模型的更改内容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并进行记
26、录。5.8.4 多专业的工作协同应制定模型的共享规则,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专业协调。多专业的工作协同应符合下列要求:a)协同共享前明确各阶段协同目标和范围,包括对象、构件及检测标准等;b)记录并管理协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包含详细位置信息及解决方案的数据报告;c)协同过程中,各单位按协调一致的解决方案修改模型;d)完成协同工作后,固化阶段性模型和文件。5.8.5 各单位协同工作时,应通过开放或兼容的数据交换格式进行模型数据转换,实现各单位模型的集成与共享。协同管理符合下列要求:a)协同管理范围宜涵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运维单位等参与单位管理业务,项目所有 BIM 模型文件及
27、资料宜通过协同管理平台进行传递;b)项目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应由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应用要点进行权限分配,制定统一的 BIM 技术应用协同要求及多方协同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作;c)项目参与单位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更新项目进展情况,获取最新的项目信息。d)开展协同工作时,各参与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负责人应进行协同协议的发布,并形成协同参与方确认的协调记录。BIM 项目实施总体流程 5.9.1 工程 BIM 管理实施策划工作应按图 1 所示,并依照对应阶段标准执行。图1 工程 BIM 管理实施流程图 6 勘察设计阶段应用 一般规定 6.1.1 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 BIM 模型宜考虑其在工程全
28、生命期各阶段、各专业的应用。DB 64/T 19122023 8 6.1.2 在设计过程中,应利用模型所含信息进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信息有效传递。勘察阶段 勘察阶段应针对拟建设场地的下列数据进行采集,并创建BIM模型:a)地勘报告、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b)电子地图(周边地形、建筑属性、道路用地性质等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c)原始地形点云数据、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三维实景模型(OSGB);d)场地既有管网数据、周边主干管网数据;e)地貌数据,例如高压线,河道等地貌。方案设计及可行性研究阶段 6.3.1 场地分析模型应结合勘察 BIM 模型进
29、行创建。6.3.2 场地分析应对坡度、坡向、高程、纵断面、填挖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工程选址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6.3.3 场地分析操作流程宜按图 2 执行。主要流程信息交换场地建模数据准备场地分析完善表达?场地分析场地自然条件选择重点因素分析生成场地分析报告辅助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评审?地勘报告、规划文件、地块信息等电子地图、GIS数据等原始地形点云数据、高精度DEM场地既有及周边管网数据场地数据(根据可分析的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场地分析报告场地模型场地建设条件场地公共元素限制场地建筑艺术元素结束开始否是否是 图2 场地分析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3.4 场地分析应形成下列成果
30、:a)场地分析模型。模型应包含坐标信息、各类控制线、原始地形表面、场地初步竖向方案、场地道路、场地范围内既有管网、场地周边主干道路、场地周边主管网等信息;b)场地分析报告。报告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以及对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场地分析数据对比。6.3.5 建筑工程性能模拟宜对建筑物的日照、采光、通风、人员疏散等进行模拟分析;市政工程性能模拟宜对声学、结构、碳排放等进行模拟分析。6.3.6 工程性能模拟宜符合以下流程:a)收集准确的数据;DB 64/T 19122023 9 b)根据前期数据以及分析软件要求,建立各类分析所需的模型;c)分别获得单项分析数据,综合各项结果反复调整
31、模型,进行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d)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方案,选择能够最大化提高建筑物性能的方案。6.3.7 工程性能模拟报告应体现模型图像、软件情况、分析背景、分析方法、输入条件、分析数据结果以及对设计方案的对比说明。6.3.8 设计方案比选宜提供不少于 2 个备选设计方案模型,项目方案的沟通讨论和决策宜在可视化的三维仿真场景下进行。6.3.9 方案设计比选操作流程宜按图 3 执行。主要流程信息交换方案二BIM建模数据准备生成最终方案模型准确表达?设计提资补充方案三BIM建模方案一BIM建模准确表达?最终成果接受场地分析结束前期设计模或应方案设计资料开始设计补充资料方案比选报告方案
32、设计模型否是是否 图3 方案设计比选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3.10 方案设计比选报告应包含体现项目的模型截图、图纸和方案对比分析说明。6.3.11 设计与管理人员宜应用虚拟仿真漫游对设计方案进行辅助设计与方案评审。虚拟仿真漫游应符合下列要求:a)漫游路径应当能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主要空间布置以及重要场所设置;b)漫游文件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保存原始制作文件;c)漫游文件中应包含全专业模型、动画视点和漫游路径等。6.3.12 方案阶段 BIM 模型应能满足提取估算工程量清单的需求。初步设计阶段 6.4.1 初步设计阶段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基础上完成或创建初步设
33、计 BIM 模型;b)对各专业平面、立面、剖面位置进行一致性检查并修正,生成初步设计阶段的模型和二维图纸;c)利用 BIM 软件提取明细表,及时、动态反映建筑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4.2 初步设计阶段操作流程可参照图 4 执行。DB 64/T 19122023 10 主要流程信息交换初步设计建模数据准备满足设计要求?设计优化初步设计满足设计设计优化?虚拟仿真漫游报审通过?是方案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模型或二维设计图开始否结束是是否否建筑、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样板文件建筑模型结构模型图纸建筑模型结构模型 图4 初步设计阶段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4.3 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构建符合下列要求:a)
34、应能为施工图模型提供依据;b)文件应符合统一的建模规则和制图规则。6.4.4 建筑、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构建操作流程宜参照图 5 执行。主要流程信息交换构建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数据准备平面、立面、剖面添加关联标注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构建通过专业审查?检查模型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模型信息准确性、完整性、专业间一致性是结束建筑、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样板文件否开始方案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模型或二维设计图建筑、结构专业模型 图5 建筑、结构专业初步设计阶段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4.5 机电专业模型构建应能配合建筑专业对建筑区域功能划分、重点区域的优化工作。6.4.6 机电专业初步设计阶段模型构建操作流程
35、宜按图 6 执行。DB 64/T 19122023 11 主要流程信息交换机电各专业建模数据准备机电专业初步管线综合机电专业模型构建通过专业审查?专业审查是机电专业模型结束否建筑、结构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初步设计阶段机电专业设计资料及机电专业样板文件开始 图6 机电专业初步设计阶段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4.7 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应协调统一。6.4.8 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应能满足提取概算工程量清单的需求。施工图设计阶段 6.5.1 施工图设计阶段符合下列要求:a)应在初步设计或方案模型的基础上完成;b)应能导出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纸;c)施工图模型宜包含钢筋信息;d)施工图模型宜满足提取预算
36、工程量清单的需求。6.5.2 施工图设计阶段操作流程宜按图 7 执行。DB 64/T 19122023 12 主要流程信息交换各专业深化建模数据准备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优化施工图设计满足要求?是否冲突?净空复杂位置重点解决竖向净空优化满足净高要求?建筑施工图输出结构施工图输出机电施工图输出否结束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和图纸开始各专业图纸建筑模型结构模型机电模型其他模型是是否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净高要求 图7 施工图设计阶段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5.3 碰撞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符合下列要求:a)应基于各专业施工图整合模型;b)应设置基本原则;c)一般性调整或节点的设计工作,由设计单位修改
37、解决;变更量较大时,应由建设单位协调后确定解决调整方案。对于二维施工图难以直观表达的造型、构件、系统等,宜提供三维模型截图辅助表达;d)宜逐一调整模型,确保各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得到解决;e)应形成碰撞检测报告。6.5.4 碰撞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操作流程宜按图 8 执行。DB 64/T 19122023 13 主要流程信息交换整合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模型数据准备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满足碰撞检测要求?管线综合复杂部分或区域添加关联标注导出二维机电调整图协同各专业完成设计修改工作三维管线综合优化结束各专业模型开始是碰撞报告三维管线综合优化方案否净高分析碰撞优化报告管线综合优
38、化模型各专业优化模型 图8 碰撞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6.5.5 净空优化应符合下列要求:a)基于碰撞检测后的各专业整合模型;b)对机电管线排布方案的竖向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并给出最大净空高度;c)净空优化分析应以图表的形式,标注不同区域此阶段管线优化后所能做到的净高;d)形成净空优化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确认。对二维施工图难以直观表达的造型、构件、系统等提供三维透视和轴测图等三维图形辅助表达。6.5.6 二维制图表达符合下列要求:a)二维图纸应以三维设计模型为基础,通过剖切模型的方式形成平面、立面、剖面、节点等二维断面图;b)二维图纸应结合相关制图标准,以补充相关二维标
39、识的方式出图;c)对于复杂局部空间,宜借助三维透视图和轴测图进行表达;d)图纸应符合国家现有的二维设计制图标准和 JGJ/T 448 的相关规定;e)图纸深度应满足对应阶段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6.5.7 二维制图表达操作流程图宜按图 9 执行。DB 64/T 19122023 14 主要流程信息交换对应阶段设计模型合规性校审数据准备按图纸要求深化模型二维制图表达是否准确?各专业设计协调与修改提取相关构件信息形成统计表格创建各专业图纸机电专业管线综合校队审核模型与图纸准确性完成归档添加文字注释、尺寸标注等说明结束开始是对应设计阶段需链接表达的其他专业模型否对应设计阶段各专业三维设
40、计模型前一设计阶段设计模型及图纸(选)样板文件制图标准对应阶段计算模型各专业模型管线综合相关图纸各专业图纸 图9 二维制图表达 BIM 应用操作流程图 7 施工图审查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图阶段成果文件应通过审查后由建设单位下发施工单位,施工图审查范围应符合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政策要求。7.1.2 施工图审查应符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7.1.3 BIM 审查模型的交付方应保障数据的准确性,所交付的信息模型、文档、图纸应保证一致。7.1.4 审查通过后的模型等电子文件应留审查机构备份,并加密防止篡改。7.
41、1.5 交付物内容应符合设计审查阶段的具体要求,包含但不限于模型、图纸、各类计算书等。7.1.6 设计审查交付内容及格式应遵循表 3 要求。表3 设计审查交付内容及格式要求 成果 格式要求 内容 模型 满足图审要求的格式 包含构件分类体系属性信息 图纸 pdf 各专业施工图 设计说明 pdf 各专业设计说明 DB 64/T 19122023 15 表3 设计审查交付内容及格式要求(续)成果 格式要求 内容 计算文档 pdf 结构计算书、节能计算书、暖通计算书等 报告文档 pdf 明细表报告、性能分析报告、净空分析报告、构件参数文件等 图片 jpg、png、bmp等 效果图、分析图等图示文件 视
42、频 Mp4、avi、wmv等 虚拟漫游、性能化分析动画 7.1.7 交付审查的模型为施工图设计模型,可按专业提交 BIM 审查模型,交付方应保证各专业间模型的一致性,并应满足审查的要求。技术审查 7.2.1 审查人员宜通过 BIM 审查系统按专业分别进行审查。7.2.2 审查人员应以专业模型为首要审查对象,对模型表达存疑的部分,可以二维图纸文件为审查对象。7.2.3 审查人员应对交付的项目电子文件齐备性进行审查。7.2.4 审查人员应对模型与图纸的一致性、专业间模型的统一性进行审查。审查成果交付 7.3.1 审查通过后可形成统一的审查报告和审查合格书,表示施工图及模型通过审查。7.3.2 BI
43、M 审查系统生成的审查报告和审查合格书应以 PDF 格式文件交付。8 深化设计阶段应用 一般规定 8.1.1 深化设计模型符合下列要求:a)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的方式进行建立;b)应包括主体模型、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子模型,支持深化设计、专业协调、施工模拟、预制加工、施工交底等 BIM 应用;c)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应进行模型整合及碰撞检查;d)深化设计 BIM 软件应具备空间协调、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图生成等功能;e)模型应包括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视图。8.1.2 深化设计模型完成后应报设计单位复核人员疏散、墙体布置、结构荷载、机电系统参数等信息。8.1.3 深化模型
44、创建范围及模型内容应以施工 BIM 应用实施方案为基础,并结合项目需求加以拓展。8.1.4 各专业深化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建筑施工信息化模型集成。8.1.5 房屋建筑工程各专业模型元素和模型信息宜符合表 4、表 5、表 6、表 7、表 8 定义的内容,市政工程模型参考执行。表4 建筑专业模型内容 模型元素模型信息主体建筑构件:楼地面、柱、外墙、外幕墙、屋顶、内墙、门窗、楼梯、坡道、电梯、管井、吊顶等构件几何尺寸、材质、位置、施工信息等主要建筑设施:卫浴、部分家具、部分厨房设施等构件几何尺寸、材质、位置、施工信息等DB 64/T 19122023 16 表4 建筑专业模型内容(续)模型元素模型信息主
45、要建筑细节:栏杆、扶手、装饰构件、功能性构件(如防水防潮、保温、隔声吸声)等构件几何尺寸、材质、位置、施工信息等预留孔洞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等节点尺寸、材质、规格等表5 结构专业模型内容 模型元素模型信息主体结构构件:结构梁、结构板、结构柱、结构墙、水平及竖向支撑等的基本布置及截面构件几何尺寸信息、材质信息、配筋信息、位置信息、施工信息等空间结构的构件基本布置及截面,如桁架、网架的网格尺寸及高度等构件几何尺寸信息、材质信息、位置信息、施工信息等基础的类型及尺寸,如桩、筏板、独立基础等构件几何尺寸信息、材质信息、配筋信息、位置信息、施工信息等次要结构构件深化:楼梯、坡道、排水沟、集水坑等构件几何
46、尺寸信息、材质信息、配筋信息、位置信息、施工信息等二次结构:构造柱、过梁等位置、尺寸、材料和大样等预埋件预埋件的位置、尺寸、种类和大样等预留孔洞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等节点钢筋信息(等级、规格、尺寸及排布等),型钢信息等表6 给排水专业模型内容 模型元素 模型信息 几何信息 非几何信息 管道(给排水管道,消防水管道)有准确的尺寸大小、标高、定位。有需要的管道系统应表示坡度 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材料和材质信息、保温材质、保温厚度、连接方式、安装部位、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管道管件(弯头、三通等)有准确的尺寸大小,标高、定位,有精确形状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材料和材
47、质信息、连接方式、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等 管道附件(阀门、过滤器、清扫口等)1附件有精确形状、尺寸大小,精确位置 2附件按照类别创建 3阀门按照阀门的分类绘制,有精确形状、尺寸大小,精确位置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材料和材质信息、连接方式、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等 仪表 有准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等 主要设备(水泵、水箱等)有准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技术参数
48、、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等 其他构件 有准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附加长度、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等 DB 64/T 19122023 17 表6 给排水专业模型内容(续)模型元素 模型信息 卫浴装置 有准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 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价格等 消防器具(喷头、灭火器、消火栓箱等)有准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 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可连立管根数、技术参数、施工方
49、式等;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价格等 注:表中1为必须包含内容,2为可包含内容。表7 暖通专业模型内容 模型元素 模型信息 几何信息 非几何信息 风管道有准确的尺寸大小、标高、定位1专业信息: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材料和材质信息、保温材质、保温厚度、软接头材质、软接头长度、安装部位、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防排烟系统(管道、支吊架、阀门、阀件)有准确的尺寸大小、标高、定位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技术参数、耐火完整性、控制方式、施工方式等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等风管管件(风管连接件,三通、四通、过渡件等)有准确的尺寸大小,标高、定位,有精确形
50、状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等风管附件(阀门、消声器、静压箱等)1有精确形状、尺寸,精确位置;2附件按照类别绘制;3阀门按照阀门的分类绘制,有精确外形尺寸、形状、位置。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扣减宽度、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价格等风道末端(风口)有精确的外形尺寸、定位信息1专业信息:类型、规格型号、系统类型、技术参数、施工方式等2产品信息: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价格等暖通水管道1管道有准确的标高、定位,管径尺寸;2需要时,应反应管道系统的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