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2253-2022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7675       资源大小:1.38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2253-2022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40 CCS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2532022 代替 DB51/T 2253-2016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 2022-12-27 发布2023-02-01 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1/T 2253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组织培养育苗.1 5 播种育苗.7 6 病虫害防治.9 7 苗木出圃质量.9 8 档案标签要求.9 附录 A(资料性)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培养基配方.11 附录 B(资料性)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12 附录 C

    2、(资料性)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13 附录 D(资料性)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14 DB51/T 2253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51/T 22532016五小叶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本文件与DB51/T 22532016相比,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组织培养、外植体、母树。-增加了五小叶槭组织培养育苗技术部分:规定了五小叶槭组培育苗过程中组培环境控制、培养基配制与保存、无菌外植体获得、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苗木出圃技术。-单位面积底肥用量的单位由kg/hm2

    3、修改为g/m2,单位面积播种量的单位由kg/hm2修改为g/m2。-新增容器苗移栽技术。-完善了附录A病虫害防治,删除敌敌畏药品。-修正了苗木质量等级。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佳蔓、姬慧娟、黄振、陈炙、张杰、马文宝、曹昆彬、赵桃娟、刘良梦、刘欣。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史版本发布情况为:-DB51/T 2253-2016。-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51/T 22532022 1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五小叶槭(Acer pentaphyllum)的组织培养育苗技术、播种育苗技术及技术归档等要求。本文件

    4、适用于五小叶槭在四川省内的组织培养育苗和播种育苗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 1882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2289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LY/T 2290 林木种苗标签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组织培养 tissue culture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

    5、给予适宜的条件进行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或不定芽等,或者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外植体 explant植物组织培养中作为离体培养材料的器官或组织的片段。母树 parent-tree用于供采种或供取外植体的树。4 组织培养育苗组培环境控制 4.1.1 准备室消毒灭菌 DB51/T 22532022 2 每天用二氧化氯泡腾片或有效氯含量250 mg/L350 mg/L的84消毒液拖地或擦洗操作台面,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时带出室外并环保处理,保持室内干燥、整洁。4.1.2 贮藏室灭菌每周用二氧化氯泡腾片或有效氯含量250 mg/L350 mg/L的84消毒液拖地一次,每周用臭氧发生器消毒一次,每次30

    6、 min。4.1.3 接种室灭菌 接种前30 min,开启房间紫外灯15 min。4.1.4 超净工作台 使用前先开启操作台内紫外灯15 min,然后关紫外灯打开通风橱通风15 min,台面及内壁四周喷75%酒精。4.1.5 培养室灭菌 在完成4.1.2基础上,每2周用75%酒精擦洗培养架一次。4.1.6 接种器具灭菌 接种器具在使用前用纯棉布袋或报纸包裹严实,置于高压灭菌锅灭菌,灭菌条件:121 kPa,121,15 min20 min。灭菌完成后迅速转移至洁净恒温烘箱烘干备用,烘箱温度通常设置成4050。剪刀、镊子等使用前需用酒精灯灼烧或接种工具灭菌器进行高温灭菌。4.1.7 培养基灭菌

    7、按照LY/T 1882操作执行。4.1.8 菌瓶处理 贮藏室、培养室等环境应长期保持干燥、整洁,发现菌瓶应立即清除,高温消毒后再行清理。培养基配制与保存 4.2.1 培养基选择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使用到两种基本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和DKW基本培养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培养基见附录A和附录B。4.2.2 母液配制与保存 4.2.2.1 水质要求 母液配制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超纯水。4.2.2.2 大量元素配制 每个组分应单独溶解充分后,再按N、P、K、Mg、Ca顺序依次混入,每加一个组分与前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下一组分。4.2.2.3 母液浓度 DB51/T 22532022 3 大量元素母液各组

    8、分浓度是培养基中相应大量元素组分浓度的40倍,微量元素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微量元素组分浓度的200倍,有机营养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有机组分浓度的200倍,铁盐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铁盐组分浓度的200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1 mol/L NaOH助溶后配成0.2 mg/mL的母液。4.2.2.4 母液保存 母液容器上贴标签,备注名称、浓度倍数、配置日期、配置人员等信息。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成分母液应用棕色瓶分装。所有母液至于4 冰箱保存,贮藏时间不超过90 d,如发生沉淀或有微生物、藻类生长,立即弃用。4.2.3 培养基配制与保存(以 1 L 增殖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为例)4.2.3.1 糖和琼脂称取 用分析

    9、天平称取蔗糖30 g,卡拉胶7 g,置于不锈钢锅内。4.2.3.2 母液量取与定容 量筒量取大量元素母液25 mL,微量元素5 mL,有机营养成分5 mL,铁盐5 mL,移液枪量取6-BA 1.25 mL,NAA 0.25 mL,量筒量取去离子水958.5 mL。4.2.3.3 溶解 定容好的培养基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均匀,置于电磁炉上加热,加热期间用玻璃棒朝同一方向持续轻轻搅拌,避免糊底,直至蔗糖、卡拉胶完全溶解。4.2.3.4 pH 测定和调节 用pH计测量培养基酸碱度,用1 mol/L HCl和1 mol/L NaOH调节pH值至5.86.0。4.2.3.5 分装 用培养瓶定量分装,培养基厚

    10、度1.5 cm2.0 cm。操作时切勿将培养基撒到瓶口,分装完后立即盖好瓶盖,并注明培养基种类代码和日期。4.2.3.6 灭菌 配好的培养基应在6 h内完成灭菌,灭菌条件LY/T 1882执行。4.2.3.7 保存 灭菌完成的培养基应及时从灭菌锅中取出,立即通过专用通道转入培养基储藏室。培养基储藏室温度应20,培养基应在30 d内用完。无菌外植体制备 4.3.1 母树选择 在五小叶槭林分中选择姿态挺拔、侧枝稠密,生长旺盛且无明显病虫害的优良单株。4.3.2 外植体选择 优良单株当年生半木质化顶芽或侧芽。4.3.3 外植体采集 DB51/T 22532022 4 4.3.3.1 采集时间 五小叶

    11、槭外植体采集季节宜选择在春、夏两季,此时萌条抽出、枝条生长旺盛。采集时间宜选择连续天晴3 d以上的上午。4.3.3.2 枝条要求 生长健壮、腋芽饱满、无明显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4.3.3.3 外植体处理、保存、运输若无需运输,采集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去所有叶片、木质化枝条保留枝条上端1/3处以上的叶片,直接带回组培室;若需长途运输,需用洁净保鲜膜包裹上述材料(木质化枝条留叶部分裸露在外)置于保温箱中运回组培室。保温箱中应有防撞气泡垫包裹的冰袋。外植体从采集到接种应在48h内完成。4.3.4 外植体表面消毒 4.3.4.1 预处理 枝条置于自来水下冲洗5 min后,用1洗洁精溶液浸泡3 min,细毛

    12、刷轻轻刷去表面污垢,流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水冲洗3遍,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至于超净工作台备用。4.3.4.2 表面消毒 用已消毒的剪刀将预处理的外植体分成小段,每段带12个芽,把芽投入装有0.1%HgCl2溶液的玻璃瓶中消毒10 min,期间每隔2 min稍用力摇晃玻璃瓶。无菌水清洗5遍,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后接种。4.3.4.3 初代培养 把消毒后的外植体竖直或倾斜插入培养基中间,节间均露于培养基面上,每瓶只接种一个外植体。接种完瓶上注明编号和日期。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30 g/L蔗糖+7 g/L卡拉胶+0.5 mg/L 6-BA+0.1mg/L NAA。接种后,材料宜暗培养15 d

    13、后,再光照培养(1500 lux、光周期10 h/d),培养温度232。增殖培养 4.4.1 增殖培养基 DKW+30 g/L蔗糖+7 g/L卡拉胶+0.25 mg/L 6-BA+0.05 mg/L NAA。4.4.2 继代接种 将4.3.4.3获得的1 cm以上的萌芽切下,并转至继代培养基中。初始的13次继代,每瓶接种一个茎段或丛芽,稳定后可根据大小每瓶接种68个丛芽。4.4.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32,1500 lux2000 lux,光照周期10 h/d,继代培养周期为15 d。4.4.4 继代培养代数 从取外植体时开始计代,继代培养超过50代,或培养时间超过2 a,应重新采集外植体更

    14、新材料。DB51/T 22532022 5 生根培养 4.5.1 生根培养基 1/2MS+15 g/L蔗糖+7 g/L卡拉胶+0.02 mg/L KIBA。4.5.2 生根接种 将叶片舒展、高度1.5 cm以上的单芽切下,按形态学上端向上垂直接入生根培养基。4.5.3 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同4.4.3。在此条件下,五小叶槭10 d左右开始生根,20 d左右完成生根。炼苗 4.6.1 时间 当生根苗根数达23条/株,根长0.5 cm1.0 cm时,可进行炼苗处理。4.6.2 环境过渡 将瓶苗转移至大棚或可遮阴室外的苗床架上,初始光照强度3000 lux,每隔12天可增大光照强度,最大可接受1200

    15、0 lux以下的自然光。洗苗前两天可松瓶盖,留一小口做为通气孔。4.6.3 菌瓶清理 炼苗过程中污染的瓶苗,应及时清除炼苗场所,并按4.1.8进行处理。4.6.4 合格生根苗要求 经炼苗后,合格的生根瓶苗应达如下要求:a)无污染;b)苗相整齐,平均苗高3.0 cm,苗高2.0 cm 的数量低于总苗数的 20%;c)叶面舒展有光泽,叶色鲜绿,茎段圆润无侧枝;d)平均根数3 根,根系白,有根毛。洗苗、包装和运输 4.7.1 洗苗 从培养容器中取出生根苗,清水洗去附着在苗上的培养基。取苗时,动作要轻,若根系盘绕不易取出,可将容器内加入少量清水,用镊子轻轻在容器内边缘划一圈,使培养基与容器壁分离,最后

    16、将整个培养基倒出。4.7.2 包装 用保鲜盒或塑料泡沫箱包装洗好的生根苗,包装容器的内空高度大于生根苗高度5倍以上,夏天运输,需在容器内空顶部固定12个用防撞气泡垫包裹的冰袋。整箱胶带密封,箱内留标签注明品种编号、数量和洗苗日期。4.7.3 运输 运输时间不超过2 d,环境温度应在1025,运输过程中避免高温、曝晒、颠簸、翻转包装。DB51/T 22532022 6 4.7.4 时效 从出瓶至种植完毕,高温季节不超过2 d,冬季不超过4 d。组培苗移栽 4.8.1 基质配比 按体积比泥炭土(10 mm30 mm):珍珠岩(2 mm5 mm)=10:1比例拌匀。4.8.2 容器盛装 配好的基质装

    17、入单孔口径45 mm、深度45 mm的50孔穴盘,轻轻按压,拂去多余的基质,最终使基质高于穴盘口2 mm3 mm即可。4.8.3 育苗场地选择与消毒 刚出瓶的五小叶槭组培苗育苗场地宜选择在平坦、风小、可见散射光的位置。使用前1d3 d用1 KMnO4溶液对场地喷淋消毒。4.8.4 基质消毒与清洗 1 KMnO4溶液淋透基质,盖上干净薄膜保湿24 h以上,流水冲洗基质至无粉色液体流出。一般在使用前的4 d5 d对基质进行消毒,使用前3 d对基质进行清洗,避免基质湿度过大。4.8.5 移栽时节 宜避开6月8月高温季节,尽量选择在风小、阳光弱、空气湿度大的阴天进行。4.8.6 移栽 用圆头镊子在基质

    18、正中央掏一个约直径2 cm、深3 cm的垂直圆柱形孔,一只手扶芽苗茎段中部,另一只手用镊子夹住芽苗根尖部分将根垂直送入圆柱形孔后,按压四周基质以填充圆孔,按紧苗四周基质。4.8.7 穴盘苗管理 4.8.7.1 初期管理 移栽后30 min内浇含1/多菌灵溶液以达到消毒和定根作用,并覆盖高透光薄膜以达到保湿作用,苗床上方约2 m处左右搭建遮阳网。前7 d,拱棚内光照从2500 lux逐渐增强到8000 lux,保持棚内湿度80%95%,温度28 为宜;若棚内湿度100%或湿度100%且温度30,小拱棚两端敞小口;棚内湿度30,湿度正常,则在薄膜上方喷淋以达到降温目的。每3 d用有效成分为0.25

    19、0.3精甲恶霉灵溶液喷淋一次,时间应在上午。4.8.7.2 中后期 一般在7 d10 d苗开始走新根、15 d开始展新叶,逐步实现以下步骤:拱棚两端敞小口敞大口、拱棚两侧敞小口敞大口全部揭开薄膜,使其适应自然环境的温湿度;逐步增强光照至15000 lux20000 lux。整个适应过程在20 d30 d完成。后期育苗中,在阳光过强的天气,午间午后宜遮阴。4.8.8 更换容器 DB51/T 22532022 7 4.8.8.1 基质配比 按体积比泥炭土(20 mm40 mm):椰糠(2 mm5 mm):珍珠岩(25mm)=5:2:1混匀。4.8.8.2 基质段制作 拌匀的基质用规格为150 mm

    20、180 mm育苗盆或无纺布育苗袋盛装。4.8.8.3 场地选择 参照4.8.3。4.8.8.4 消毒与清洗场地消毒同4.8.3,基质消毒与清洗同4.8.4。4.8.8.5 移栽一手扶住苗茎基部,一手轻轻捏穴盘下方育苗孔,使基质与孔壁分离,将苗轻轻提起(尽量将土球全部带出)。根据土球大小用工具在育苗盆或育苗袋中央掏一个略深于土球的坑,将苗放入坑,覆土压实。4.8.8.6 时节宜避开烈日天气。4.8.8.7 大苗管理换杯完1 h内浇定根水。前5 d宜遮阳。4.8.9 水肥管理刚移栽的组培苗应管理好水分,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当苗开始走新根、展新叶时,可开始施N:P:K=15:15:15、EC值不高于0

    21、.5的水溶性复合肥,后期可根据苗生长状况逐渐增大EC,每次增幅不超过0.2,最高增至2.0,施肥周期7 d10 d;苗进入速生期后,可与N:P:K=20:10:10的水溶性复合肥交替使用34次;9月初,追施2次P:K=52:34高磷钾肥后停止施肥;施肥后,清水冲洗茎叶。生长期间,基质湿度保持在60%以上。苗木出圃4.9.1 袋苗炼苗每月至少动一次育苗袋,防止根系窜地。4.9.2 起苗时节一年四季均可,避开烈日直射的时间段。5 播种育苗苗圃地的选择 DB51/T 22532022 8 苗圃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排灌良好、土层厚度50 cm以上,土壤结构良好,质地为壤土或砂壤土,土壤病虫害较少、

    22、土壤中性或微酸性,pH值5.57.0,坡度不大于10。圃地准备 5.2.1 整地 整地要求做到深耕细整、清除草根石砾等杂物。春季翻耕深度应在30 cm以上,秋(冬)季和翌年2月翻耕各1次,深度应在40 cm以上,及时平整和压实。5.2.2 施底肥 翻耕土壤时加入优质腐熟的有机肥(厩肥、堆肥或饼肥)150 g/300 g/和速效复合肥30 g/45 g/,翻挖使土肥均匀混合,在改善圃地土壤结构的同时,保证苗木初期营养需要。5.2.3 土壤消毒 选用多菌灵粉剂、菌虫绝粉剂1%溶液等农药的一种或两种混合使用对土壤进行消毒。5.2.4 作床 作高床育苗。苗床宽1.2 m,床高30 cm40 cm,苗床

    23、间预留宽30 cm的作业道,长度随地形而定。播种 5.3.1 种子采集 从优良林分中选择10 a15 a高大健壮的母树,在9月下旬10月下旬采种,两翅果从中间已裂开痕迹,小坚果由红色变成红褐色,果翅由红色变成淡黄色,及时采收。采收后将翅果放于背风向阳处翻晒,待翅果大部分开裂时,拣出枯枝、果翅碎片等杂质得到净种,阴干后用布袋盛装,放置于4冰箱中备用。5.3.2 种子催芽 春季播种前15 d,用2%多菌灵溶液消毒,用40温水浸种8 h后沙藏堆放催芽,温度保持在1520,催芽期间,经常翻看观察种子变化,当种子裂口率达到20%以上即可进行播种。5.3.3 播种季节 春季播种,适宜在2月下旬4月下旬。5

    24、.3.4 播种量 播种量6.0 g/7.5 g/。5.3.5 播种方法 采用撒播方式播种。播后用过2 mm3 mm土覆盖1 cm3 cm,厚度以不见翅果为宜,搭塑料拱棚及75%遮荫网保湿。苗期管理 5.4.1 去膜透气 DB51/T 22532022 9 播种后10 d15 d种子开始发芽出土,出苗持续时间大约为20 d左右,待幼苗长出2片3片真叶时,每天要掀棚炼苗,炼苗30 d后揭去薄膜,棚内温度超过30需开棚透气。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60%80%。5.4.2 浇水灌溉 苗木生长初期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苗木速生期要采取多量少次的方法;苗木生长后期控制灌溉,除特别干旱外,可不必灌溉。

    25、灌水后要及时中耕。出苗期要适当控制灌溉,只要地面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不板结就不必灌溉。5.4.3 松土除草 除草应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除草时防止松动苗根。5.4.4 间苗和移栽 待幼苗出齐,苗高5 cm时即可间苗,间苗原则:“间小留大、间劣留优、间密留稀”,首次间后留苗以60株80株/为宜。当苗高10 cm20 cm时,按30 cm40 cm株行距二次栽植,移栽后浇透定根水,移栽在阴天进行。间出的苗也可进行容器苗移栽,移栽方法同4.8.8.5。5.4.5 遮荫 6月初8月底要用遮阳网遮荫,防止苗木灼伤。5.4.6 施肥 同4.8.9。苗木出圃 5.5.1 起苗时间 苗木充分木质化,在

    26、11月停止生长后和春季苗木萌动前起苗出圃。5.5.2 起苗要求 起苗要保持根系完整,少伤侧根、须根,不伤苗干和顶芽。6 病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病害为立枯病、褐斑病和大漆斑病,主要虫害为地下害虫、蚜虫、金龟子、介壳虫和天牛等,防治方法见附录C。其余病虫害防治见GB/T 8321.10。7 苗木出圃质量 苗木质量等级见附录D。8 档案标签要求DB51/T 22532022 10 育苗中应建立技术档案。苗木出圃时,应分级捆扎,并附上标签。苗木生产档案和标签分别执行LY/T2289、LY/T2290标准。DB51/T 22532022 11 A A 附录A (资料性)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

    27、培养基配方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培养基配方见表A.1。表 A.1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培养基配方 药品类别 药品名称 化学式/简写 使用浓度 初代培养基 mg/L 生根培养基 mg/L 大量元素 硝酸钾 KNO3 1900 950 硝酸铵 NH4NO3 1650 825 磷酸二氢钾 KH2PO4 170 85 七水合硫酸镁 MgSO47H2O 370 185 无水氯化钙 CaCl2 332 166 微量元素 碘化钾 KI 0.83 0.83 硼酸 H3BO3 6.2 6.2 一水合硫酸锰 MnSO4H2O 16.9 22.3 七水硫酸锌 ZnSO47H2O 8.

    28、6 8.6 五水合硫酸铜 CuSO45H2O 0.025 0.025 二水合钼酸钠 Na2MoO42H2O 0.25 0.25 氯化钴 CoCl2 0.025 有机营养成分 肌醇/100 100 盐酸吡哆醇 VB6 0.5 0.24 生物素 VH 0.3 0.12 烟酸 VB3 0.5 1.25 甘氨酸/2 0.48 维生素 C VC 0.5 1.25 L-半胱氨酸/0.5 5 盐酸硫胺素 VB1 0.1 8 铁盐 七水合硫酸亚铁 FeSO47H2O 27.8 27.8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Na2-EDTA 37.3 37.3 植物生长调节剂 6-苄氨基嘌呤 6-BA 0.5 -萘乙酸 NAA

    29、0.1 3-吲哚丁酸钾 KIBA 0.02 碳源和凝固剂 蔗糖/30 000 15 000 卡拉胶/7 000 7 000 DB51/T 22532022 12 B B 附录B (资料性)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见表B.1。表 B.1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 药品类别 药品名称 分子式/简写 使用浓度 mg/L 大量元素 硝酸铵 NH4NO3 1416 磷酸二氢钾 KH2PO4 265 七水合硫酸镁 MgSO47H2O 361.49 硫酸钾 K2SO4 1559 无水氯化钙 CaCl2 112.5 四水合硝酸钙 Ca(NO3)24H2O 1367

    30、微量元素 硼酸 H3BO3 4.8 一水合硫酸锰 MnSO4H2O 33.5 七水合硝酸锌 Zn(NO3)27H2O 17 五水合硫酸铜 CuSO45H2O 0.25 六水合硫酸镍 NiSO46H2O 0.005 二水合钼酸钠 Na2MoO42H2O 0.39 有机营养成分 肌醇/100 烟酸 VB3 1 甘氨酸/2 盐酸硫胺素 VB1 2 铁盐 七水合硫酸亚铁 FeSO47H2O 33.8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Na2-EDTA 45.4 植物生长调节剂 6-苄氨基嘌呤 6-BA 0.25-萘乙酸 NAA 0.05 碳源和凝固剂 蔗糖/30 000 卡拉胶/7 000 DB51/T 225320

    31、22 13 C C 附录C (资料性)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附录A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表C.1。表 C.1 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种类 危害部位 防治方法 安全间隔期 立枯病 茎、根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施;50%甲霜恶霉灵乳油 8001000 倍液灌根或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1500 倍液喷施。15d 褐斑病、大漆斑病 叶、翅、果 发病初期可喷施波尔多液 12 次,还可以向树冠喷 65%代森锌

    32、 0.20.25%的溶液。地下害虫 根、嫩茎、芽 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消灭虫卵;50%的辛硫磷乳剂 1000 倍叶沟施或浇灌;毒饵诱杀;植株施药 90%敌百虫 10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喷施。10d 蚜虫 枝、叶 10%吡虫啉 20003000 倍液喷施。10d 金龟子 叶 90%的敌百虫 8001000 倍液喷施。10d 介壳虫 枝、叶 40%氧化乐果 1000 倍液喷施;50%马拉硫磷 1500 倍液喷施;25%亚胺硫磷 800 倍液喷施;2.5%溴氰菊酯 3000 倍液喷施。天牛、蛀心虫 干 柱道内幼虫可用乐果等内吸杀虫剂农药进行钻孔注药,每株注原液 3 mL5 mL,或稀释 1030 倍液,每株树注稀释液 20 mL50 mL。DB51/T 22532022 14 D D 附录D (资料性)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 附录A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见表D.1。表 D.1 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 苗木类型 苗龄(a)苗木等级 综合控制指标 I级苗 II级苗 地径cm 苗高cm 根系 地径cm 苗高cm 根系 主根长度 cm 5cm长I级侧根数 主根长度cm 5cm长I级侧根数 组培苗 1-0 0.6 55 8 5 0.45 45 6 4 顶芽饱满,无损伤,色泽正常,充分木质化 实生苗 0.8 65 10 5 0.6 55 8 5 顶芽饱满,无损伤,色泽正常,充分木质化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2253-2022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