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1 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pdf

    • 资源ID:1540415       资源大小:826.2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 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pdf

    1、ICS 03.220.20 CCS R 85 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7862023代替 DB11/T 786201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idership prediction for urban rail transit lines 2023-12-25 发布 2024-04-01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1/T 786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要求.3 5 客流预测资料.3 6 现状分析内容.4 7 客流预测模型.4 8 客流预测内容.5 9

    2、 客流敏感性分析.5 10 客流预测报告.6 11 客流预测后评估.6 附录 A(资料性)客流指标表现形式示例.7 附录 B(资料性)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15 参考文献.16 DB11/T 786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1/T 786201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与DB11/T 786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将“一般规定”更改为“一般要求”,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4 章,2011 年版的第 4章);b)更改了客流预测年限相关要求

    3、(见 4.1,2011 年版的 4.1);c)增加了客流预测考虑因素的要求(见 4.2);d)删除了客流预测阶段的相关描述(见 2011 年版的 4.3);e)增加了城市现状出行需求分析数据相关要求(见 4.3);f)增加了客流预测流程相关要求(见 4.4);g)更改了客流预测技术手段相关要求(见 4.5,2011 年版的 6.1);h)增加了客流预测内容的要求(见 4.6);i)更改了客流预测结果的适用性(见 4.7,2011 年版的 4.2);j)增加了对客流预测资料包含内容的描述(见 5.1);k)将“客流预测依据”更改为“客流预测资料”,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5 章,2011

    4、年版的 5.1、5.2、5.3);l)增加了“现状分析内容”一章(见第 6 章);m)将“客流预测方法”更改为“客流预测模型”,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7 章,2011 年版的第 6 章);n)增加了对预测模型交通小区的要求(见 7.1);o)增加了对预测模型包含内容的要求(见 7.2);p)删除了对预测模型建立应依据的资料和数据要求(见 2011 年版的 6.2);q)更改了对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标定应使用的调查数据要求(见 7.3,2011 年版的 6.3);r)更改了对预测模型标定的要求并将 2011 年版的验证校核要求纳入(见 7.4,2011 年版的 6.4、6.5);s)增加了对

    5、预测模型中大型客流集散点的标定及验证要求(见 7.5);t)增加了对预测模型验证误差的要求(见 7.6);u)更改了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内容的要求(见 8.1,2011 年版的 7.1);v)更改了对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客流预测内容的要求(见 8.2,2011 年版的 7.2);w)将“敏感性分析”更改为“客流敏感性分析”,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9 章,2011 年版的 8.1、8.2、8.3);x)将“报告编制要求”更改为“客流预测报告”,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10 章,2011年版的第 9 章);y)增加了“客流预测后评估”一章(见第 11 章);z)更改了附录 A 的

    6、相关内容(见附录 A,2011 年版的附录 A);aa)更改了附录 B 的相关内容(见附录 B,2011 年版的附录 B)。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DB11/T 7862023 III 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书灵、卢霄霄、仝硕、孙福亮、刘元常、仇玉华、马川、张山、李宏安、王风云、申炜铭、方志伟、厉立、黄天璐、党

    7、彤彤、王晓军、张含笑、刘宇然、刘得民、马琳、刘佳、鲁玉桐、李鹏、赵淼、郑猛、张宇、张政、刘剑锋、张源、杨超、周巧霖、樊子风、张哲宁、初众甫、马洁。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1年首次发布为DB11/T 7862011;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11/T 7862023 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的一般要求以及客流预测资料、现状分析内容、客流预测模型、客流预测内容、客流敏感性分析、客流预测报告、客流预测后评估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客流预测及客流预测后评估工作,城市轨道交

    8、通线路工程改造、市域(郊)铁路、重大活动等专项线路客流预测工作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浮、自动导向轨道、市域快速轨道。来源:GB/T 508332012,2.0.1 客流预测 ridership prediction 根据客流调查数据,对未来客流的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与测算。来源:GB/T 508332012,3.0.27 线路客流量 line ridership 线路在单位时间内单程或

    9、往返的乘客人数。来源:GB/T 508332012,3.0.29 线网客流量 rail transit network ridership 单位时间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线路客流量之和。来源:GB/T 511502016,2.0.9 负荷强度 load intensity 线网或线路的日客流量与其运营长度的比值,也称客流强度,分别为线网负荷强度和线路负荷强度。来源:GB/T 511502016,2.0.14 线路站间 OD 矩阵 station origin-destination(OD)matrix of line DB11/T 7862023 2 单位时间内,某轨道交通线路中各个车站之间

    10、的起讫客流量,通常用一个二维矩阵表示。来源:GB/T 511502016,2.0.12 进站客流量 station entry passenger volume 单位时间内,进入并乘坐轨道交通系统的乘客数量,可分车站进站客流量、线路进站客流量和线网进站客流量等。来源:GB/T 511502016,2.0.3 出站客流量 station exit passenger volume 单位时间内,离开轨道交通系统的乘客数量,可分车站出站客流量、线路出站客流量、线网出站客流量等。来源:GB/T 511502016,2.0.4 站点乘降量 station capacity volume of getti

    11、ng on/off passengers 单位时间内,在某轨道交通车站上车和下车乘客数量之和。来源:GB/T 511502016,2.0.11 断面客流量 ridership volume 在一定时间内,沿某方向通过某线路断面的乘客数量。来源:GB/T 508332012,3.0.17 线路换乘客流量 line transfer passenger volume 单位时间内,由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换入本轨道交通线路的人次。来源:GB/T 511502016,2.0.7 换乘站换乘客流量 station transfer passenger volume 单位时间内,在某一换乘车站各轨道交通线路

    12、相互之间的换乘人次。来源:GB/T 511502016,2.0.6 换乘系数 transfer coefficient 单位时间内,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量与进站客流量之比。来源:GB/T 511502016,2.0.10 线路高峰小时系数 peak hour flow rate/peak hour factor 在一条线路上,高峰小时客流量与全日客流量之比。来源:GB/T 508332012,3.0.20 客流敏感性分析 ridership sensitivity analysis 分析、测算某一客流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客流指标的影响趋势和程度,进而确定客流预测结果的波动范围。来源:GB/T 5115

    13、02016,2.0.13 DB11/T 7862023 3 4 一般要求 客流预测年限应包括开通期、初期、近期、远期四期。开通期可按线路建成通车后 6 个月确定,初期可按建成通车后第 3 年确定,近期应按建成通车后第 10 年确定,远期应按建成通车后第 25 年确定。客流预测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交通政策、综合交通体系、居民出行特征、轨道交通线网关系、线路开行方案及服务水平等因素。宜借助多种数据开展现状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移动互联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轨道交通 AFC 数据,公共汽(电)车、小汽车、出租汽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方式的运行数据。客流预测流程应包括客

    14、流预测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预测模型构建及标定验证、客流预测、客流敏感性分析、客流预测报告编制。客流预测应以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宜结合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辅助进行。客流预测内容应包括各预测年限的城市总体需求、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线路的客流运行指标等。在线路规划建设期内,如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应重新进行相应阶段的客流预测:a)沿线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功能区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b)线网关系、与城市轨道交通其他线路换乘方案发生了重大变化;c)线路走向、车站的位置或数量、开通方案等发生了重大变化;d)其他可能引起客流较大变化的情形。5 客流预测资料 客流预测资料应包括上位依据、基础

    15、资料、其他资料。上位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a)城市国土空间规划,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c)城市综合交通规划,d)城市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e)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f)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g)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h)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i)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j)城市交通相关政策文件。基础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a)各预测目标年全市市域总人口规模、总就业岗位规模、机动车保有量规模,b)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c)客流吸引范围内的居住人口数和就业岗位数,注:市区线路客流吸引范围为车站周边 0.8km1km半径范围内,郊区线路客流吸引范围为车站周边 2km 半径范围内,可

    16、根据线路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线路客流吸引范围。d)各预测目标年限所采用的公交票制与票价方案,DB11/T 7862023 4 e)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及换乘的规划,f)线网规划阶段、建设规划阶段的客流预测成果,g)线路主要设计资料:各对应设计阶段线路及车站总平面图、站间距离,h)线路开行方案:各预测目标年限的旅行速度、发车间隔、运行交路等,i)沿线一体化规划相关成果资料。其他资料宜包括但不限于:a)居民出行调查数据,b)沿线公交客流走廊客流量及主要断面客流量,c)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数据,d)沿线的新城与中心城区分交通方式的交换量,e)沿线的交通枢纽到发客流量或航空吞吐量,f)沿线的大型客流集

    17、散点的客流量。6 现状分析内容 线路客流预测前应进行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应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总体出行需求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运营线路客流特征分析。城市总体出行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现状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特征展开,分析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a)出行总量、出行率、出行结构,b)各方式出行量及时空分布特征,c)沿线跨区域交通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运营线路客流特征分析主要针对与预测线路服务客流相似的线路展开,分析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a)现状全日及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各站点进站客流量、各站点出站客流量、客流 OD,b)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c)线路高峰小时系数,d)线路客流不均衡系数,e)线路客流月度变化

    18、特征,f)线路主要换乘站换乘客流量,g)线路各站点乘降量,h)线路客流成长规律分析。7 客流预测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交通小区系统应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范围。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包含现状及预测年限的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和接驳换乘网络。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标定应使用近 5 年的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若无近 5 年的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应结合历史数据及其他补充调查的数据。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应结合小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综合交通运行数据进行标定及验证校核。针对途经大型客流集散点(如大型文化体育场所、交通枢纽等)的线路进行客流预测应结合乘客群体的

    19、出行特征分析进行标定及验证。DB11/T 7862023 5 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现状年运算结果与实际公共交通客流量、道路核查线流量的误差应在 15%以内。8 客流预测内容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的内容应包括:a)各预测年限全市市域(或中心城区)范围的居民总体出行特征:出行总量、出行率、出行结构、各方式出行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沿线跨区域交通出行需求变化趋势等,出行总量、出行率、出行结构、各方式出行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1、表 A.2;b)线网客流:各预测年限线网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乘距、换乘客流量、换乘系数,各线路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

    20、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A.3、表 A.4;c)线路客流:各预测年限全日和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线路换乘客流量、客运周转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客流密度、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线路高峰小时系数、客流时段分布曲线、各级运距客流量,开通年至远景年线路客流成长曲线,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5、图 A.1、图 A.2、图 A.3;d)车站客流:各预测年限全日和高峰小时的上车客流量、下车客流量,进站客流量、出站客流量及站间断面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图 A.4、图 A.5、图 A.6;e)分段客流:各预测年限全日和高峰小时线路站间 OD 矩阵及分区域 OD 矩

    21、阵,分区域 OD 矩阵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6;f)换乘客流:各预测年限全日和高峰小时线路换入客流量、换出客流量,全日、高峰小时各换乘站分方向换乘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7、图 A.7;g)超常客流:特殊时间(如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如大型文化体育场所、交通枢纽等)的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和高峰小时所涉及站点乘降量;h)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段或支线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除线路客流指标外,还应单独给出延伸段或支线的客流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全日和高峰小时延伸段或支线客流量、负荷强度及延伸段或支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

    22、量。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客流预测可采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成果,除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所有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a)站点高峰小时出现时段及高峰小时分方向乘降量;b)换乘站高峰小时出现时段及高峰小时分方向的换乘客流量;c)全日及高峰小时站点各出入口进站客流量和出站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A.8;d)全日及高峰小时站点各出入口不同接驳交通方式进站客流量和出站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9;e)各出入口分方向的超高峰系数。9 客流敏感性分析 客流敏感性分析应给出初期、近期和远期全日线路客流量、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出现区间位置及其波动范围。客流敏感性分析

    23、应分初期、近期和远期对全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给出全市人口规模变化对客流的影响结果,并重点针对线路沿线人口规模变化进行分析。初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DB11/T 7862023 6 a)社会经济发展,b)相关规划实现进程,c)城市交通政策,d)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e)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服务水平,f)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换乘条件。近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a)相关规划实现进程,b)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服务水平。远期客流敏感性分析宜包括但不限于:a)社会经济发展,b)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土地利用,c)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10 客流预测报告 客流预测报告应涵盖概述

    24、、客流预测技术路线及模型构建、相关规划及政策、城市发展现状、城市交通运行情况、线路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客流预测基本前提、客流预测结果分析、客流预测敏感性分析等内容。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参见附录B。11 客流预测后评估 正式运营线路应开展客流预测后评估工作。客流预测后评估应利用运营客流数据对主要客流指标进行客流特征统计分析,应包括但不限于全日及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客运周转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具体表现形式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10。客流预测后评估应将线路主要客流指标与客流预测相应预测年限的指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客流预测后评估成果可用于指导后续客流预测、运

    25、营管理、线路和站点工程改造、线路沿线城市更新等工作。DB11/T 7862023 7 A A 附录A (资料性)客流指标表现形式示例 各预测年限全市市域(或中心城区)范围的居民出行总量、出行率指标示例参见表A.1。表A.1 居民出行总量、出行率指标表示例 预测指标 开通期(XXXX年X月)初期(XXXX年)近期(XXXX年)远期(XXXX年)出行总量(万人次)出行率(次/日)各预测年限全市市域(或中心城区)范围的居民各方式出行量及出行结构指标示例参见表 A.2。表A.2 居民各方式出行量及出行结构表示例 出行方式 开通期(XXXX年X月)初期(XXXX年)近期(XXXX年)远期(XXXX年)出

    26、行量(万人次)占比(%)出行量(万人次)占比(%)出行量(万人次)占比(%)出行量(万人次)占比(%)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小汽车 出租汽车 合计 线网客流特征指标包括各预测年限线网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乘距、换乘客流量、换乘系数等,示例参见表 A.3。表A.3 线网客流指标表示例 客流指标 开通期(XXXX年X月)初期(XXXX年)近期(XXXX年)远期(XXXX年)线网里程(公里)线路数量(条)线网客流量(万人次)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平均乘距(公里)换乘客流量(万人次)换乘系数 DB11/T 7862023 8 线网客流中各线路客流指标包括线路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

    27、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示例参见表 A.4。表A.4 XX 期全网各线路客流指标表示例 线路 线路客流量(万人次)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平均运距(公里)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小时)1号线 2号线 线路客流指标包括全日和高峰小时线路客流量、线路换乘客流量、客运周转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客流密度、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线路高峰小时系数等,示例参见表A.5。表A.5 XX 线客流预测总体指标汇总表示例 客流指标 开通期(XXXX 年 X 月)初期(XXXX 年)近期(XXXX 年)远期(XXXX 年)数据 数据 变化幅度 数据 变化幅度 数据 变化幅度线路长度(公里)线路长度占全网

    28、比例(%)全日线路客流量(万人次)线路客流量占线网客流量比例(%)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平均运距(公里)客运周转量(万人次公里)客流密度(万人次公里/公里)高峰小时上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小时)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区间 下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小时)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区间 线路客流量(万人次)DB11/T 7862023 9 表A.5

    29、 XX 线客流预测总体指标汇总表示例(续)客流指标 开通期(XXXX 年 X 月)初期(XXXX 年)近期(XXXX 年)远期(XXXX 年)数据 数据 变化幅度 数据 变化幅度 数据 变化幅度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平均运距(公里)线路高峰小时系数(%)线路客流指标中的客流时段分布曲线示例参见图A.1。图A.1 XX 线分时段客流分布曲线图示例 线路客流指标中的各级运距客流量分布示例参见图A.2。图A.2 XX 线各级运距客流量分布图示例 线路客流指标中的客流成长曲线示例参见图A.3。DB11/T 7862023 10 图A.3 XX 线客流成长曲线图示例

    30、 车站客流指标中的上车客流量、下车客流量示例参见图A.4。图A.4 XX 线上车客流量、下车客流量图示例 车站客流指标中的进站客流量、出站客流量示例参见图A.5。图A.5 XX 线进站客流量、出站客流量图示例 DB11/T 7862023 11 车站客流指标中的站间断面客流量示例参见图A.6。图A.6 XX 线站间断面客流量图示例 分段客流指标中的分区域OD矩阵示例参见表A.6。表A.6 XX 线 XX 期分区域 OD 矩阵表示例 区域 A(人次)所占比例(%)B(人次)所占比例(%)C(人次)所占比例(%)D(人次)所占比例(%)合计(人次)A B C D 换乘客流指标中的线路换入客流量、换

    31、出客流量,示例参见表A.7。表A.7 XX 线各预测目标年换乘量表示例 客流指标 开通期(XXXX 年 X 月)初期(XXXX 年)近期(XXXX 年)远期(XXXX 年)全日上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占客流量比例(%)换入换出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换出换入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下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万人次)DB11/T 7862023 12 表A.7 XX线各预测目标年换乘量表示例(续)客流指标 开通期(XXXX 年 X 月)初期(XXXX 年)近期(XXXX 年)远期(XXXX 年)换乘客流量占客流量比例(%)换入换

    32、出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换出换入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线路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高峰小时上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占客流量比例(%)换入换入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换出换出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下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万人次)换乘客流量占客流量比例(%)换入换入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换出换出客流量(万人次)占线路客流量比例(%)线路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万人次)线路换乘客流量占线路客流量比例(%)换乘客流指标中的换

    33、乘站分方向换乘客流量示例参见图A.7。DB11/T 7862023 13 图A.7 换乘站分方向换乘客流量图示例 站点各出入口进站客流量和出站客流量示例参见表A.8。表A.8 XX 车站各出入口进、出站客流量表示例 单位为万人次 出入口 开通期(XXXX年X月)初期(XXXX年)近期(XXXX年)远期(XXXX年)进站客流量 出站客流量 进站客流量 出站客流量 进站客流量 出站客流量 进站客流量 出站客流量A口 B口 C口 站点不同接驳交通方式进站客流量和出站客流量示例参见表A.9。表A.9 XX 车站 X 出入口不同接驳交通方式进、出站客流量表示例 单位为万人次 接驳交通方式开通期(XXXX

    34、年X月)初期(XXXX年)近期(XXXX年)远期(XXXX年)进站量 出站量 进站量 出站量 进站量 出站量 进站量 出站量 公共汽(电)车小汽车 出租汽车 客流预测后评估客流特征统计分析指标示例参见表A.10。DB11/T 7862023 14 表A.10 XX 线后评估客流指标分析表示例 客流指标 预测年限(XXXX年)实际评估年限(XXXX年)线路长度(公里)车站数量(座)全日线路客流量(万人次)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平均运距(公里)客运周转量(万人次公里)高峰小时上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小时)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区间 下行线路客流量(万人次)高

    35、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小时)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区间 线路客流量(万人次)平均运距(公里)DB11/T 7862023 15 B B 附录B (资料性)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参见图B.1。图B.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报告大纲示例 DB11/T 7862023 16 参考文献 1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2 GB 50490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3 GB/T 5054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 4 GB/T 5083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5 GB/T 51150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规范 6 建标 10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注意事项

    本文(DB11 T 786-20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规范.pdf)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