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2 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31145       资源大小:1.67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2 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

    1、 ICS 73.020 CCS D 10 DB42 湖北 省 地方标准 DB42/T 1795 2021 微 动 勘探技 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microtremor explorationd 2021 - 12 - 23 发布 2022 - 02 - 23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1795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计量单位 . 1 3.1 术语和定义 . 1 3.2 符号和计量单位 . 2 4 基本规定 . 3 4.1

    2、应用范围 . 3 4.2 应用条件 . 3 5 技术设计 . 3 5.1 设计准备 . 3 5.2 方法有效性试验和分析 . 4 5.3 工作精度 . 5 5.4 设计书编写 . 6 5.5 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 6 6 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 . 6 6.1 仪器设备 . 6 6.2 处理软件 . 7 7 野外工作 . 7 7.1 现场试验 . 7 7.2 测线 (测 网) 、测 点布 设及 测量 工作 . 8 7.3 数据采集 . 8 7.4 质量监控 . 9 7.5 速度参数测定 . 9 7.6 野外资料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 . 9 8 资料处理和解释 . 11 8.1 资料处理 . 11

    3、8.2 资料解释 . 12 9 报告编写 . 13 9.1 基本要求 . 13 9.2 报告 . 14 9.3 图件、附件及附表 . 15 9.4 资料存档 . 15 附录 A(资料性) 微动勘探测点班报表 . 16 附录 B(规范性) 微动勘探质量检查点误差统计计算表 . 17 附录 C(规范性) 微动勘探频散曲线质量评价表 . 18 参考文献 . 19 DB42/T 1795 2021 II DB42/T 1795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

    4、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 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提出。 本文件由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部长 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 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 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 、 湖 北神龙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刘志良、刘铁、高建华、刘铁华、李成香、王志、彭汉发、刘传逢、黄群龙、 刘博、王建军、周巍、刘磊、徐元璋、唐宝山、彭军、马小丰、王斌战、邱波、刘宇翔、周世昌 本 文 件 实 施 应 用 中 的 疑 问 , 可 咨 询 湖 北 省 自 然 资

    5、 源 厅 , 联 系 电 话 : 027-86656061 , 邮 箱 :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电话: 027-849239489 , 邮箱 , 地址 : 武汉 经济 技术 开发 区沌 阳街 联城 路108号, 邮政 编码 : 430056 。 DB42/T 1795 2021 IV 引 言 微动勘探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 以其无需人工源、 抗干扰能力强、 便捷环保 等优 点, 在城 镇附 近干 扰较 强、 不可 破坏 的物 探环 境中 优势 突出 。 为提 高微 动勘 探技 术的 应用 水平 , 统 一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确

    6、保微动勘探工作技术先进、 应用合理、 成果准确可靠, 结合地质勘探的特点, 特制 定本 规程 。 本文 件是 在充 分研 究国 内有 关微 动勘 探的 技术 标准 和较 为成 熟的 方法 技术 基础 上, 认真 总结地质勘探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后编写而成, 并以调研的形式充分征求了湖北省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 见,经反复修改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文件对微动勘探的基本规定、 技术设计、 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 野外工作、 资料处理和解译、 报 告编写进行了规定。 DB42/T 17952021 1 微 动 勘 探 技 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微动勘探的基本规定、 技术设计、 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

    7、、 野外工作、 资料处理和解译、 报告编写等主要 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工环调查、工程勘察、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项目的 微动台阵法和微动谱比法的 勘探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4499 地球物理勘查 技术符号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CJJ

    8、/T 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DZ/T 0153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DZ/T 0170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JGJ/T 143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符号和计量单位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微动 microtremor 地球表面存在的持续性的微弱震动。 3.1.2 微动勘探 microtremor survey 采集 微动 信号 , 通过 分析 、 处理 、 提取 微动 信号 的特 征曲 线, 经反 演获 得地 下相 应深 度的 横波 速度 , 而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 3.1.3 微动台阵法 microtremor arra

    9、y method 以特别设计的圆形、三角形等阵列形式布设的一组仪器,以GPS 授时等方式实现时间同步等,采集 微动 信号 , 对其 分析 处理 , 提取 特征 曲线 , 经反 演获 得地 下相 应深 度的 横波 速度 , 进而 探查 地质 结构 的 方法。 3.1.4 DB42/T 1795 2021 2 微动谱比法 microtremor spectral ratio method 采用专门仪器设备观测单点三分量微动信号, 通过分析处理, 提取水平分 量和垂直分量的谱比曲线, 经反演获得地下相应深度横波速度,进而探查地质结构的方法。 3.1.5 面波 surface wave 质点振动轨迹为

    10、逆进椭圆形波,特指瑞雷波。 3.1.6 面波频散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层状介质情况下,面波各频率组份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的现象。 3.1.7 面波速度 surface wave velocity 面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平均相速度。 3.1.8 横波 shear wave(transverse wave) 波的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波。又称剪切波、S波。 3.1.9 台阵 array 检波 器拾取微动信号的排列组合方式。 3.1.10 观测台阵 observation array 拾取微动信号的检波器观测系统。 3.1.11 观测半径 radius of sur

    11、vey 检波器与中心测点之间的最大距离。 3.1.12 频散谱 dispersive spectrum 微动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法等方法计算,获得的速度-频率曲线。 3.1.13 特征曲线 characteristic curve 微动信号中能反映地下地层特征的曲线,主要有频散曲线和谱比曲线两种。 3.1.14 频散曲线 dispersion curve 面波的频率与相波速的关系曲线。 3.1.15 谱比曲线 spectral ratio curve 三分量微动信号中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振幅谱比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3.2 符号和计量单位 下列 常用 符号和计量单位适用于本文件,见表1 。 DB

    12、42/T 1795 2021 3 表 1 常用符号和计量单位 序号 术语名称 符号 计量单位(名称) 1 频率 f Hz( 赫兹) 2 探测深度 D m,km(米,千米) 3 观测半径 R m( 米) 4 面波速度 VR m/s(米/秒) 5 视横波速度 VX m/s(米/秒) 6 横波速度 VS m/s(米/秒) 7 相位 () ,mrad (度,毫弧度) 8 密度 g/cm (克/厘米) 9 时间 t s( 秒) 4 基本规定 4.1 应用范围 4.1.1 用于探测地质地层。 4.1.2 用于探测地质构造。 4.1.3 用于探测其他 有横波速度差异的 目标体。 4.2 应用条件 4.2.1

    13、 目标体与围岩存在明显横波速度差异。 4.2.2 目标体有足够的尺度能在地表引起可分辨的异常。 4.2.3 地形地貌和场地条件满足观测台阵布设的基本要求。 4.2.4 观测数据质量满足本文件规定的要求。 5 技术设计 5.1 设计准备 5.1.1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应包含下列内容 : a) 地质资料:收集项目相关的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地质钻孔柱状图等资料; b) 地球物理资料:收 集项目相关 的地球物理资 料,包括以 往物探工作资 料、物性资 料、测井资 料; c) 测绘资料:收集项目相关的测绘资料,包括测绘平面图、测量控制点等。 5.1.2 野外踏勘 5.1.3 应在设计前到生产工区进行

    14、 野外 踏勘。踏勘测区地形、地貌、交通、人文环境、噪声干扰等。 5.1.4 野外 踏勘 主要内容: DB42/T 1795 2021 4 a) 调查 测区内交通网; b) 查看工区地形地貌,为台站布设做好准备; c) 核查收集到的地质、物探、物性及测绘等资料; d) 调查测区规则干扰震源的特点; e) 调查测区内经济、 人文地理等 实际情况, 并对 开展 野外 工作 所需 要 的基 本保 障条 件进 行详 细 的了解; f) 开展安全生产施工的危险源调查。 5.2 方法有效性试验和分析 5.2.1 方法有效性试验 5.2.1.1 技术设计前或开工初期应安排必要的技术试验,以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技

    15、术试验剖面应符合 以下条件: a) 技术试验剖面应选择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有代表性的地段 ; b) 试验点应选择在地 形平坦、地 质条件相对 简单的区域。 在条件许可 时,宜在已知 地质剖面上 的钻孔位置进行。 5.2.1.2 技术试验内容包括: a) 观测台阵:依据工 作目的要求 ,一般应选 择多个台阵进 行观测结果 对比试验,确 定最优台阵 形式。有条件时可 进行微动源 方向的研究 工作,在微动 源方向尚不 能完全肯定的 测区,台阵 试验顺序宜为三角形台阵 (图 1) 、 十字 形台 阵 (图 2) 、 圆形 台阵 (图 3)、L 形台 阵 (图 4)、 线形台阵(图 5 )和非规则异形台

    16、阵。 ( 注 : 检 波器 ) ( 注 : 检波器 ) 图 1 三 角 形台 阵 图 2 十 字 形台 阵 DB42/T 1795 2021 5 ( 注 : 检 波器 ) ( 注 : 检波器 ) 图 3 圆 形 台阵 图 4 L 形台阵 ( 注 : 检 波器 ) 图 5 线 形 台阵 b) 观测半径和探测深度: 探测深度估算公式 D= (35 ) *Rmax , 即探 测深 度为 最大 观测 半径 的 3 5 倍。探测深度小于或等于 100m 时,最大观测半径不宜小于最大探测深度 的 1/10 ;探测深度 大于 100m 时,最大观测半径宜为探测深度的 1/3 1/5。应根据勘探深度要求进行试

    17、验,据 实测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c) 观测时长:应根据 探测深度选 择观测时间。 通过观测时 间长度的试验 ,分析频散 谱和频散曲 线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长度。 5.2.2 探测有效性分析 5.2.2.1 应根据具体地质任务的要求,结合方法有效性试验的成果,详细分析与评价测区微动勘探的 有效勘探深度、最小和最大分辨率, 综合 判定方法应用的有效性。 5.2.2.2 应根据探测目标体的特点,在方法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合理的观测台阵、观测半 径、观测时长等技术参数。 5.3 工作精度 5.3.1 工作精度应根据勘查任务、地形条件、干扰条件、探测深度及其他因素进行设计。

    18、 5.3.2 工作精度分两 个 档 次,对面波速度采用均方相对误差来 进行 衡量 : a) 在地形条件简单、无规则震动干扰的地区,面波速度均方相对误差不大于7% 。 b) 在地形起伏较大、有规则震动干扰的地区,面波速度均方相对误差可适当放宽到15% 。 DB42/T 1795 2021 6 5.4 设计书编写 5.4.1 设计书的编写应根据工作目的任务和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野外施工的测网、观测台阵、观测 半径、仪器频带、观测时长以及工作精度。 5.4.2 观测技术参数选择应根据方法有效性试验分析确定。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可根据面波频散谱和 频散曲线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5.4.3 测网选择应根据地

    19、质任务、工作性质、勘查对象和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点线距根据比例尺的要 求选定,应能良好反映目标地质体的尺度: a) 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于探测主要地质目标体的走向; b) 测线尽可能与已知 地质、物探、钻探勘查剖面重合; c) 测线、测点号编排采用相同规律,点线号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 5.4.4 设计书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编写,应涵盖以下内容: a) 序言: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概况,测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概况; b) 任务与目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比例尺、勘查目标物、实物工作量等; c) 以往工作成果和评 价:简述与 工作任务相关 地质、物探 、钻探工作成 果,以及对 这些工作

    20、的 评价; d) 执行的技术标准; e) 测区地质和地球物 理特征:简 述测区地质特 点,包括地 层、构造、矿 产及水文地 质等;测区 地球物理特征;应 描述前期的 方法有效性试 验和探测有 效性分析的成 果,论证项 目开展微动 勘探工作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 f) 方法技术、仪器设 备、技术指 标及质量要求 :阐述要解 决具体地质问 题,分析其 合理性和有 效性。阐述技术试 验的结论或 试验方法的选 择。阐述野 外工作方法技 术的选择, 包括测网的 选择、测线测点的 布置,对仪 器的性能及使 用等要求; 观测技术与质 量;速度参 数测定的要 求等; g) 工作部署:工作各阶段的安排、时间分配及

    21、主要时间节点; h) 数据处理和资料解 释:阐述资 料整理、数据 预处理方法 及要求,资料 处理、解译 的方法及成 果资料质量的保证措施; i) 安全生产、组织与 管理:阐述 人员安排、仪 器设备,保 证野外工作质 量、工作安 全、提高工 作效率的技术措施; j) 提交成果的内容及时间; k) 经费预算; l) 相关附图和附表。 5.5 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5.5.1 设计书应由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5.5.2 因客观条件的变化,无法按照设计书执行时,经过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可根 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进行调整。 6 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 6.1 仪器设备

    22、 DB42/T 1795 2021 7 6.1.1 使用的仪器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检 波器、 记录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波器宜采用垂直 分量、速度 型传感器或 加速度型传感 器,也可选 用三分量检波 器;浅层探 测的自然频率不宜大于 4Hz ,中深层的自然频率不宜大于 2Hz ;电压输出灵敏度不应小于 2V cm/s ; b) 检波器应具有水平调平功能; c) 记录仪模/数转换不宜低于 24 位,采样间隔不应大于 10ms ,动态范围不宜小于 128dB ;具有 实时时间校正和多台传感器同步、连续记录功能;宜自带内置卫星导航定位信号接收装置; d) 采用低通滤波功能的多通道放大器,其通道

    23、幅值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 1%,通道相位一致性偏 差不应大于最小采样间隔的一半, 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V , 电压 增益 应大 于80dB ; e) 台阵中各数据采集 系统应具有 振幅一致性 和相位一致性 ,采集与记 录装置宜采用 多通道数字 采集和存储系统; f) 记录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且具备低功耗性能; g) 开展微动谱比法时,应采用三分量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6.1.2 场 地条件复杂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宜采用无缆连接,节点式采集站,数据在采集站本地存储。 道间距较大时,无缆连接的授时应满足相应要求。 6.1.3 现场勘探时,仪 器设备应有防风砂、防雨雪、防雷电等保护措施。 6

    24、.1.4 仪器设备运输和存放时,应有防高温、防潮湿、防震、防尘、防腐蚀、防挤压等措施。 6.2 处理软件 6.2.1 预处理软件应具有现场面波频散曲线反演计算、二维微动视速度剖面计算功能,数据处理软件 应具有空间自相关分析(SPAC) 或频率-波数(F-K) 域分析功能。 6.2.2 预处理软件应能 转 换成多种通用数据格式,如 seg2 、segy 格式。 6.2.3 数据处理软件应具有下列功能: a) 采集参数的检查与 改正、采集 文件的组合拼 接、成批显 示及记录中分 辨坏道和处 理等基本功 能; b) 具有滤波功能; c) 具有分辨识别与利用基阶面波成分的功能; d) 正反演功能; e

    25、) 在波速递增及近水平层状地层条件下,应能准确反演地层速度和层厚。 6.2.4 对于多测点勘探剖面成图,软件应具有速度成像功能,以便直观分析地层速度结构。在有条件 的情况下,软件宜具有自动拾取速度等值线和图例填充等功能,使勘探成果成图自动化。 7 野外工作 7.1 现场试验 7.1.1 现场试验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作性能测试以及一致性试验工作。仪器性能检验和一致性测试 应选择测区典型的位置,按仪器说明书进行,一致性测试时应将全部仪器放置到同一测点处。 7.1.2 检波器道一致性检查,要求各道之间的振幅误差不大于 10% ,相位误差不大于 1ms 。 7.1.3 试验工作可在工作设计 5.2.1

    26、 的基础上,开展施工前的必要的方法技术和工作参数试验。 7.1.4 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工区,试验工作量宜控制在设计工作量的 3%以上。 DB42/T 1795 2021 8 7.2 测线(测网)、测点布设及测量工作 7.2.1 测量工作 7.2.1.1 现场测线、测点、检波器布设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 。测线的端点及转折点应进行控制测量, 并符合 DZ/T 0153 和 GB/T 18314 的要求。 7.2.1.2 对于建筑工程场地内的勘查任务,测线端点内的测点可采用钢尺或测绳量距,钢尺和测绳应 在校准有效期内 ,并 符合 CJJ/T 7 的要求 。 7.2.2 测线、测点布设 7.2.3 测线

    27、应按照设计书要求布置,应尽可能垂直构造或目标物走向。 7.2.4 测点的间距依据地质任务要求、构造复杂程度和目标层稳定程度综合确定,应小于被勘探对象 的水平尺寸;发现异常应在异常点布置垂直测线。微动勘探常用比例尺和测网线距表见 下列 表 2 。 7.2.5 测点遇地形或障碍物可适当偏移,应满足 DZ/T 0170 要求和 DZ/T 0153 的规定。 7.2.6 测点发现异常时,应根据异常的大小加密测点,增加的观测点应沿剖面布设。 表 2 测网线距表 比例尺 主测线线距(m) 联络测线线距(m ) 1:1000 10 1020 1:5000 50 50 100 1:10000 100 100

    28、200 1:25000 250 200 500 1:50000 500 500 1000 7.2.7 检波器布设 7.2.7.1 测点观测台阵的各检波器宜在同一平面上。地形条件复杂,检波器高差较大时,应 根据已知 资料进行 研究和评估高差对观测台阵的影响。 7.2.7.2 检波器埋置的位置应准确, 符合 DZ/T 0170 的规 定。 由于 条件 限制 不能 埋置 在原 设计 点位 时, 应研究和评估检波器埋置移动对观测台阵的影响。 7.2.7.3 检波器应与地面水平接触良好,安置牢固,埋置密实地层,埋置条件力求一致: a) 检波器位于虚土、干沙、砂石层时,检波器安置应挖坑并压实; b) 检波

    29、器在水泥或沥 青路面安置 时,应用橡皮 泥、黄油或 熟石膏等将检 波器牢固粘 于地面或采 用铁靴装置安置。每个铁靴的重量应保证检波器与大地耦合良好; c) 检波器埋置在稻田、沼泽、浅滩时,应防止漏电; d) 风力过大时,检波器应挖坑深埋; e) 开展微动谱比法时,检波器需要调平,水平角应小于 2。 7.3 数据采集 7.3.1 应根据勘探要求、 野外实际条件、 试验工作结果选择观测台阵和观测半径, 并依据 本文件 5.2.1 的要求执行。 7.3.2 圆形观测台阵或组合的圆形台阵应至少在圆心及其内接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布设观测点,三角形 顶点上的测点可沿圆周整体平移。 DB42/T 1795 20

    30、21 9 7.3.3 微动 L 形台阵、线形台阵与微动源的位置关系要求波前正交,应进行相位校正。在微动源方向 尚不能确定的测区, 宜采用三角圆形台阵和十字形台阵; 未经试验 确认 , 不宜 采用 L 形台 阵、 线形 台阵 这两种观测台阵方式。 7.3.4 剖面法应沿剖面布设观测点,通过各观测点的测深实现剖面探测。 7.3.5 关于 微动观测时间 ,应依据 勘探深度要求 进行选择。 一般深度越大,所需观测时间越长。当 最 大观测半径 Rmax800m 时,一般观测时间不少于 2.5 小时 。 7.3.6 检波器按要求水平布设,连接好仪器。仪器观测采集指示灯正常采集数据后,留专人看守。所 有采集

    31、站都布设到相应位置后, 以最后一个采集站布设的时间开始采集计时。 采集过程中不可触碰采集 站及检波器等。 7.3.7 观测时要及时做野外观测现场 的 测点班报 记录,格式可参考本文件的附录 A 。除按规定填写工 作记录和测点布置等信息外, 还应记录观测点附近的地质现象、 地形地貌、 人文环境等。 要求字迹清晰, 不应出现涂改。 7.3.8 开展微动台阵法时,现场采集软件宜实时监测采集的波形、频散曲线和频散谱,确认原始数据 是否满足勘探设计的深度和精度。 7.3.9 开展微动谱比法时,现场采集软件宜实时监测采集的波形和谱比曲线。 7.3.10 对于城市工程的微动勘探工作应符合 CJJ/T 7 的

    32、要求。 7.4 质量监控 7.4.1 施工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各项性能和工作状态正常才能投入使用。 7.4.2 测量原始数据和计算成果应有专人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应及时补充修 正。 7.4.3 每个测点采集记录后,宜在采集显示屏上对记录进行显示,以实时监视野外记录质量,对于出 现异常的单道记录,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4.4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室内组应及时将原始记录表进行整理。发现采集记录的频散谱异常或频 散曲线未达到 勘探 深度和勘探分 辨率要求,应及时通知野外组采取改进或补救措施。 7.4.5 在条 件允 许时 , 应在 每条 测线 施工 结束 后, 对该 测线 剖

    33、面 进行 处理 , 以监 控数 据采 集整 体质 量,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4.6 应 有项目人员及时对 采集的 原始资料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5 速度参数测定 7.5.1 应对测区的测点、测线和下覆的地层开展速度参数测定工作。 7.5.2 宜采用地面或井(孔)中方法测定地层的纵波、横波、面波速度: a) 面波参数测定法可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法,执行 JGJ/T 143 的规定; b) 井(孔)中纵波、横波的测试,执行 GB/T 50269 的规定。 7.5.3 速度参数测定以下列对象为研究重点: a) 探测的目标物; b) 测线 上出露的地层; c) 测线下覆盖

    34、的地层应选择测区范围内或周边地质背景相同区域出露的地层进行对比测试。 7.6 野外资料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 7.6.1 原始资料的整理 DB42/T 1795 2021 10 7.6.1.1 班报记录的整理应按工区测线及施工排列的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每册的封面注明单位名 称、工区、测线号及施工排列的起始号和终止号、工作时间等。 7.6.1.2 记录数据的固体储存介质上应粘贴标签, 编写序列号、 测线号和日期、 记录格式、 记录长度、 采样率等。确保与班报对应无误。 7.6.1.3 监视记录应按工区测线统一编录,装订成册。 7.6.2 野外资料质量检查 7.6.2.1 测区的观测质量以 “系统

    35、检查观测” 来评价。 系统检查观测点一般应为测区总工作量的3% 5%, 且不 少于 1 个测 点。 在测 区内 和时 间上 随机 选择 , 且大 体均 匀分 布。 在异 常区 段, 对推 断解 释有 意 义的测点应重点检查。 7.6.2.2 系统检查观测应在原始观测完成之后,采取相同或不同仪器对于不同日期、相同测点进行重 新布置并观测。 7.6.2.3 检查点的检查观测和原始观测, 主要对比测点波形 (幅值、 相位) 、 频散谱和频散曲线特性。 两次观测采用相同反演参数得出的频点的面波速度的均方相对误差满足工作精度的要求。 检查的频点数 应根据探测的深度采用算术平均来确定, 勘查目标区域 可加

    36、 密频 点。 项目 质量 检查 对检 查点 的误 差计 算 结果应编制 检查点 误差统计 计算 表,格式见本文件的附录 B。 7.6.2.4 采用微动台阵法时,应采用测点的频散曲线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设检查观测并参与 统计的频点数为 n, mi 为第i 个频点的面波速度值 (VR ) 相对 误差 , 均方 相对 误差 M 按下列公式(1) 计算。 n i n 1 2 i m 2 1 (1) 式中: M 均方相对误差 ; n 检查观测并参与统计的频点数 ; mi 第 i 个频点的面波速度值 (VR )相对误差 。 7.6.3 采用微动谱比法时,应采用当前测点的谱比值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

    37、。设时窗个数为 n , Xi (f) 为第 i 个时 窗的 频 率 f 时的谱比值, 为所有时窗频率f 时的谱比平均值,f0 为中心频率, 均 方相对误差 M 按下列公式(2)计算。 2 0 1 1 ( ) ( ( ) ) 2 n i i f X f n (2) 式中: M 均方相对误差; f0 中心频率; n 时窗个数; Xi 为第i 个时窗的 谱比值; f 第i个时窗的频率; 时窗频率f时的谱比平均值。 7.6.4 野外资料质量评价 7.6.4.1 野外测点数据质量根据测点反演的面波频散谱和频散曲线特性进行评价。 7.6.4.2 测点数据的质量评价分为三个等级: DB42/T 1795 2

    38、021 11 a) 级(优良):面 波频散谱能 量明显集中、 连续性好; 特征曲线数据 点圆滑连续 、深度超过 勘查深度要求。 b) 级(合格):面 波频散谱能 量基本集中、 基本连续; 特征曲线数据 点连续、深 度满足勘查 深度要求。 c) 级(不合格): 面波频散谱 能量分散、凌 乱;特征曲 线数据点分散 、深度未达 到勘查深度 要求。 7.6.4.3 野外测点数据的级测点数量占比不低于 70% , 级 测点 数量 不髙 于 30%, 无 级测 点。 项目 工作人员 应对野外测点观测数据开展 频散曲线 质量评价工作, 评价表 格式见本文件的附录 C。 7.6.5 野外资料质量验收 7.6.

    39、5.1 验收原始资料包括: a) 仪器标定、一致性试验记录(含电子文档) b) 野外观测班报记录; c) 各测点记录数据(U 盘或硬盘等); d) 测量数据(含电子文档); e) 质量检查点数据; f) 验收相关文件。 7.6.5.2 验收基础资料包括 : a) 实际材料图; b) 各测点面波频散谱和频散曲线图册; c) 各测线的视横波速度断面图; d) 质量检查点误差统计表; e) 速度参数测定记录及统计表; f) 野外工作小结。 8 资料处理和解释 8.1 资料处理 8.1.1 资料预处理 8.1.1.1 数据预处理应包含下列相关功能: a) 创建项目数据管理:按照日期、根据相应的数据源目

    40、录创建项目数据目录; b) 创建测点归档信息 :根据测点 开始采集时间 及结束采集 时间来截取时 间段,编辑 各采集站坐 标点位信息,输入各信息进行归档; c) 可将归档后的测点数据转换成通用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8.1.1.2 应对野外数据逐点 进行预处理 检查,有下列情况者需要做进一步核实和处理: a) 记录中有不工作道; b) 记录中有较强持续的规则干扰波; c) 记录中各道波形幅值和相位 有较大异常。 8.1.2 频散曲线提取 DB42/T 1795 2021 12 8.1.2.1 微动信号中提取面波频散曲线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空间自相关法(SPAC 法) 和频率- 波数法 (F-K 法

    41、)。 8.1.2.2 采用 合适的参数计算,生成测点的频散谱。可利用同一位置有多个微动记录,分别计算与合 并频散谱。 8.1.2.3 频散谱图上应沿着反映最佳拟合的峰值提取频散曲线,生成对应的深度- 速度曲线。 8.1.2.4 依据频散曲线评价测点的有效勘探深度、最小和最大分辨率。 8.1.3 谱比曲线提取 8.1.3.1 微动信号中提取谱比曲线前需要进行从微动信号中提出强干扰信号,长周期微动信号应拆分 为多个时窗分别计算窗口谱比曲线,再计算最终谱比曲线。 8.1.3.2 采用合适的参数计算,生成测点的谱比曲线。 8.1.3.3 谱比曲线可由各时窗内计算的谱比值按均值法、中值法等计算获得。 8.1.4 定量反演 8.1.4.1 数据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后,可采用模型反演计算获得横波速度。没有测井数据或其他数据预 先创建速度结构时, 可采用经验公式法。 应注意经验公式法计算的视横波速度存在一定


    注意事项

    本文(DB42 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