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省 工程建 设地方 标准 市政桥梁结构监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unicipal bridge structure monitoring DB22/T 5035 2020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施行日期:2020 年 04 月 20 日 2020 长 春 吉 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 告 第 551 号 吉 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关 于发布 市 政 桥 梁 结 构 监
2、 测 技 术 标 准 等 6 项 吉 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 标准 的通 告 ( ) , DB22/T 5035-2020 DB22/T 5036-2020 DB22/T 5037-2020 DB22/T 5038-2020 DB22/T 5039-2020 DB22/T 5040-2020, , DB22/T 1035-2011 , 2020 4 20 前 言 根 据 吉 林 省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 厅 关于 下 达 2019 年全省 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 修订) 计划( 一) 的通 知( 吉建办 2019 1 号) 的 要求, 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 经过调查、 试验研究, 依据国家相关
3、 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 本规定;4 施 工期监测;5 运营期监测 。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 办公室负责管理, 由长春市智 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 请各单位积极总结经验, 积累资料, 随 时 将 有 关 意见 和 建 议 反馈 给 吉 林 省建 设 标 准 化 管理办 公 室( 地 址: 长春市民康路 519 号; 邮 箱: ; 电话: 0431-88932615; 邮政编码:130041) ,供 今后修订参考。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长春市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长春市市政
4、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清华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海南大学 长春市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 中公诚科 (吉林) 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长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北京煜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航天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同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英斯泊物联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张天申 高 欣 李顺 龙 王永光 王伯昕 马 腾峰 陈小 旭 邹 亮 柴青松 孙 健 赵立 权 李建国 李学颖 刘 召起 杜艳 韬 王景鹏 杨明山 王 威 王 霞 班晓娟 王国新 任 维政 周 智 蔡 磊 公尚彦 修 俊
5、 张海 云 谭国金 杨加斌 吴 立鑫 陈春 光 张少荃 卢 强 乔 佳伟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周 毅 陶 乐然 孙福 申 李舰航 郑继光 赵洪 波 陈 亮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4 4 施工期监 测 . 5 4.1 一般规 定 . 5 4.2 监测内 容 . 5 4.3 监测方 法 . 6 4.4 监测点 布置 . 7 4.5 监测频 次 . 8 4.6 监测数 据分析 . 9 4.7 监测报 告 . 10 5 运营期监 测 . 12 5.1 一般规 定 . 12 5.2 监测内 容 . 13 5.3 监测方 法 . 14 5.4 监测点 布置 . 15 5.
6、5 监测频 次 . 17 5.6 监测数 据分析 . 17 5.7 结构状 态评估 . 19 附录 A 不 同类型桥梁运营期监测内容要求 . 21 附录 B 常 规监测内容传感器技术要求 . 22 附录 C 不 同类型桥梁运营期 监测点布置要求 . 24 本标准用词说明 . 26 引用标准名录 . 27 附:条文说明 . 29 1 1 总 则 1.0.1 为规 范市政桥梁结构监测, 提高市政桥梁 施工及维护管理水 平,保障桥梁结构 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 准适用于市政桥梁 施工期和运营期的 结构监测。 1.0.3 市政 桥梁结构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 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
7、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市政 桥梁 municipal bridge 城市范围内连接或者跨越城市道路 、 河流等 , 供车辆、 行人通 行的桥梁以及高架桥 。 2.0.2 结构 监测 structure monitoring 通过在结构指定位置安装传感器, 对结构的状态进行观察或量 测, 实时获取结构的响应数据, 为在特殊气候、 特殊工作状态下 结 构出现 异常时发出预警。 2.0.3 施工 期监测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在结构施工过程中, 采用传感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 制指标进行 观察或 量测, 在 传感器数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预警, 用来保证施工 的安全
8、。 2.0.4 运营 期监测 post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在结构投入运营后, 通过分析采集结构上布置的 传感器的响应 数据来观察结构工作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 对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 进行识别,对 结构的运营情况、 可靠性、 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进行 评 估,为结构的维 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2.0.5 环境 与荷载 environment and load 桥梁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参数与交通荷载, 包括风、 温度、 湿 度、 地震、车辆荷载等。 2.0.6 结构 局部 响应 structural local response 在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应变、 裂缝、
9、索力、支座反力等。 2.0.7 结构 整体 响应 structural global response 在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振动、 位移、变形和倾角等。 2.0.8 预警 值 alarming value 3 对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 运营环境下 可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异 常或危险,所设定的各监测点 监测参数 的警戒值。 2.0.9 监测 频次 times of monitoring 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 2.0.10 模态 参数 modal parameter 结构的固有动力特性, 包括结构的自振 频率、 阻尼比和模态振 型。 2.0.11 模态 参数分析 modal parameter a
10、nalysis 对监测的桥梁结构响应及外部激励数据, 采用模态识别方法获 得结构模态参数。 2.0.12 模型 修正 model updating 依据相关测试结果, 利用有效手段修正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参 数,使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尽可能地反映结构的真实状态。 2.0.13 状态 评估 safety evaluation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桥梁结构当前的工作状态, 并与相应的临界 状态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安全状况。 2.0.14 损伤 识别 damage identification 利 用 结 构 的 响 应 数 据 来 分 析 模 态 参 数 / 物理参数的变化, 进 而识别结构的损伤过程。
11、4 3 基 本 规定 3.0.1 市政 桥梁结构监测应分为施工期监测和运营期监测。 3.0.2 市政 桥梁结构监测应建立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宜包括传感器 模块、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数据处理与管理模块、 数据分析 模块、 安全预警及 结构状态评估模块。 3.0.3 监测 系统设计应立足于长期规划, 结合实际桥梁的结构特点 和 使 用 环 境, 考 虑 不 同时 期 对 结 构监 测 的 需 求, 为 结 构 设计 验 证、 结构模型修正、 结构损伤识别 、 结构养护维修以及新方法、 新技术 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及技术支持, 做到技术先进、 方案可行、 数据 准确、经济合理、便于维护。 3.0.
12、4 对 需 要 进 行 监 测 的 新建市 政 桥 梁 应 在 设 计 阶 段 提 出 具 体 监 测要求。 3.0.5 监 测 内 容 的 选 择 及 监 测 点 的 布 置 应 充 分 考 虑 季 冻 区 气 候 环 境并根据桥梁结构的复杂性、 桥梁使用的重要性、 桥梁在复杂荷载 作用下的结构力学特性进行确定。 3.0.6 市政 桥梁结构监测应设定监测预警值, 监测预警值的设定应 满足桥梁设计及被监测结构 的控制要求。 3.0.7 监测 工作的实施不应影响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 不得 对桥梁 结构造成 损伤及破坏。 3.0.8 监测 传感器 应符合监测期、 监测内容与方法的要求, 具有稳 定
13、性、耐久性、环境适用性和经济 性。 3.0.9 监测 传感器 的最低工作温度应满足季冻区气候条件 。 5 4 施 工 期监测 4.1 一般规 定 4.1.1 除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外,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 桥梁结 构应进行施工期监测: 1 施工过程 增设大型临时结构的桥梁; 2 施工过程 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桥梁; 3 大体积混 凝土结构、 大型预制构件及特殊截面受温度变化、 混凝土收缩与徐变、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桥梁结构; 4 施工过程 存在体系转换的重要桥梁 结构; 5 施 工 过 程中 存 在 特 殊地 质 条 件 、特 殊 环 境 等特 殊 情 况的桥 梁。 4.1.2
14、施 工 期 监 测 的 测 量 仪 器 和 仪 表 的 分 辨 率 应 满 足 桥 梁 施 工 期 监测 的需要。 4.1.3 施 工 期 监 测 应 统 筹 考 虑 成 桥 荷 载 试 验 和 运 营 期 监 测 功 能 要 求。 4.1.4 施工 期监测传感器预埋宜选在不易损伤的位置, 宜增加易损 传感器的布设数量。 4.1.5 桥梁 成桥时的监 测 成 果 可 作 为 运 营 期 监 测 的 初 始 监 测 数 据 。 4.2 监测内 容 4.2.1 施工 期监测的 主要内容应包括 : 主梁标高、 主拱标高、 墩塔 轴线、主梁应力、墩塔应力、索力和温度等。 4.2.2 梁式 桥应监测的项
15、目如下: 1 墩、柱应 力; 6 2 主梁标高 、 挠度、应力、温度; 3 主梁合拢 前大气温度与合拢端标高变化的对应关系。 4.2.3 拱桥 应监测的项目如下: 1 主拱安装 标高; 2 拱座标高 、水平位移; 3 连拱中间 墩柱应力; 4 分段分层 施工的主拱,已成部分关键部位的应力; 5 中承式和 下承式拱桥的吊桥索力; 6 肋拱桥横 梁标高; 7 采用斜拉 扣挂施工和缆索吊装施工的拱桥, 对应索塔变形、 索塔应力、扣索索力、锚索索力及环境温度进行监测。 4.2.4 斜拉 桥应监测的项目如下: 1 索塔轴线 、应力; 2 主梁标高 、应力、温度; 3 斜拉索索 力; 4 主 梁 合 拢前
16、 后 大 气 温度 与 合 拢 端标 高 变 化 的对 应 关 系以及 合拢前后主梁应力状态的变化。 4.2.5 悬索 桥应监测的项目如下: 1 索塔轴线 、应力; 2 主缆线形 、索股索力、索鞍偏位、主缆温度; 3 主梁标高 、应力; 4 吊杆索力 、索夹位置。 4.3 监测方 法 4.3.1 温度 监测宜选用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4.3.2 变形 监测宜选用精密水准仪、 经纬仪、 测 距仪、 全站仪等测 量仪器进行监测, 仪器精度不小于下列要求: 高程精度 正负 0.3mm , 角度精度 不大于 ,距 离精度 1mm 加 2ppm 。 7 4.3.3 应力 监测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力
17、 监 测可 采 用 振 弦式 传 感 器 、光 纤 式 传 感器 和 电 阻应变 式传感器; 2 索 力 监 测可 采 用 动 测法 或 锚 下 安装 压 力 传 感器 的 方法进行。 4.3.4 对于 本条未提及的传感器类型, 可在进行适用性、 可靠性验 证后采用。 4.3.5 传感 器精度应能够满足设计和施工控制需要。 4.4 监测点 布置 4.4.1 桥梁 墩柱、索塔 轴 线 监 测 截 面 宜 设 在 分 段 施 工 的 自 然 顶 面 。 4.4.2 桥梁 墩柱、 索塔应力监测截面应选择墩、 塔底附近的应力较 大截面,一个截面的测点不宜少于 4 个。 4.4.3 主梁 标高监测截面及
18、测点布置宜符合以下规定: 1 悬 臂 浇 筑和 节 段 拼 装的 主 梁 , 主梁 标 高 测 点宜 设 置 在各梁 段上表面的前端, 一个截面的测点数量不宜少于 4 个 (其 中: 底面 不宜少于 1 个、顶面不宜少于 3 个) ;立模标高测点应设置在各梁 端模板的前端, 一个截面的测点数量不宜少于 5 个 (其中: 底面不 宜少于 2 个 、顶面不宜少于 3 个 ) ; 2 支架现浇 的主梁, 主梁标高监测截面宜设置在墩顶、 跨中、 1/4 跨、3/4 跨, 并可视情况增加 1/8 跨标高监测点, 一个截面的测 点数量不宜少于 4 个 ( 其中: 底面不宜少于 1 个、 顶面不宜少于 3
19、个) 。 4.4.4 主梁 应力监测截面及测点布置宜符合以下规定: 1 梁式桥主 梁应力监测点宜布置在主梁根部、 1/4 跨、 跨中以 及其他控制截面上的上下缘位置,每个测试断面测点不宜少于 4 个; 2 拱桥主梁 和主拱圈应力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拱脚、 1/4 跨和 跨 中,测点应布置在截 面 的 上 下 缘 位 置 , 每 截 面 不 宜 少 于 4 个测点; 8 3 斜 拉 桥 和悬 索 桥 主 梁应 力 监 测 截面 应 选 择 施工 过 程 结构分 析确定的控制截面, 主跨应力监测截面不宜少于 3 个, 一个截 面的 应力测点不宜少于 4 个。 4.4.5 主梁 温度监测截面及测点布置宜
20、符合以下规定: 1 混凝土箱 梁温度监测截面宜设在主跨 1/4 跨 位置附近,在 监测截面的上、 下、 左、 右位置均应设置温度测点, 每个位置应沿 混凝土箱壁厚度方向 的 外 、 中 、 内 布 置 且 不 宜 少 于 3 个 温度 测 点 ; 2 钢 箱 梁 温度 监 测 截 面宜 设 置 在 标准 梁 段 位 置, 测 点 应较均 匀地布置在钢箱梁内表面的上、 下、 左、 右位置, 一个截面的测点 不宜少于 4 个; 3 温度监测 截 面测点布置可与应力监测综合考虑。 4.4.6 悬索 桥主缆温度监测截面宜设在主跨跨中位置、 主 缆 1/2 垂 度和两索塔附近,主跨较大时可适当增加数量。
21、 4.4.7 悬 索 桥 主 缆 线 形 监 测 点 宜 设 置 在 主 缆 最 大 垂 度 截 面 的 基 准 索股上。 4.4.8 对于 桥宽较大的多箱室结构, 应 结合箱室设置和结构受力特 点增加横向测点数量。 4.5 监测频 次 4.5.1 施工 期的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个阶 段施工过程不少于 2 次 施工期监测; 2 由 监 测 数据 指 导 设 计与 施 工 的 工程 应 根 据 结构 应 力 或变形 速率实时调整监测频次; 3 复 杂 工 程的 监 测 频 次, 应 根 据 工程 结 构 类 型 、 变 形 特征、 监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4 停工时
22、和 复工时应分别进行 1 次 监测。 4.5.2 当出 现下列情况,应提高监测频次: 1 监测数据 达到或超过预警值; 9 2 结构受到 地震、 洪水、 台风、 爆破、 事故等异常情况影响; 3 桥 梁 附 近出 现 异 常 的地 表 裂 缝 和变 形 等 可 能影 响 工 程安全 的异常情况。 4.5.3 轴线 及标高监测 频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墩塔轴线 监测应在墩塔节段施工前后各进行 2 次; 2 主梁和主 拱标高监测应在主梁节段施工前后各进行 2 次; 3 设 置 纵 桥向 预 应 力 的主 梁 , 应 在纵 桥 向 预 应力 张 拉 前后各 进行 2 次主 梁标高监测; 4 斜拉桥
23、主 梁标高监测应在斜拉索张拉 前后各进行 2 次。 4.5.4 应力 监测 频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梁 式 桥 主要 节 段 施 工前 后 、 纵 桥向 预 应 力 张拉 前 后 应各进 行 2 次应力 监测; 2 拱 桥 主 要节 段 施 工 前后 、 分 层 浇筑 前 后 、 拱上 建 筑 施工前 后应 各进行 2 次应力监测 ; 3 斜 拉 桥 主梁 节 段 施 工前 后 、 斜 拉桥 索 张 拉 前后 、 纵 桥向预 应力张拉前后应 各进行 2 次应力监测 ; 4 悬索桥主 梁节段施工前后应 各进行 2 次应力 监测; 5 桥面铺装 施工完成 前后应各 进行 2 次应力监测 。 4.
24、6 监测数 据 分析 4.6.1 施 工 期 监 测 前 应 对 结 构 与 构 件 进 行 施 工 过 程 的 结 构 模 拟 分 析,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 力 验 算应 按 照 桥 梁设 计 所 依 据的 规范或 现行 规 范 要求进 行; 2 可根据工 程实际计入基础沉降、 温度作用、 风荷载等内容; 3 充 分 考 虑实 际 工 序 、临 时 工 程 、易 出 现 风 险的 中 间 工况等 内容,当施工方案调整时,应依据调整方案及时调整; 10 4 结 构 分 析应 采 用 实 测的 构 件 尺 寸、 材 料 性 质、 荷 载 大小进 行, 未施工结构的假定参数应按施工进度
25、及时进行检测、 调整和修 正。 4.6.2 施工 期监测数据分析应具备结构材料、 荷载、 受力、 几何尺 寸、环境等基础数据。 4.6.3 采集 到的监测数据应尽快进行处理, 关键性数据应实时进行 分析处理并进行判断,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核查确认。 4.6.4 在施 工期监测数据分析后, 应对其真伪性进行一次综合的分 析和识别。 4.6.5 施 工期 的 监 测 预警 应 根 据 安全 控 制 与 质量 控 制 的 不同 目 标 , 对监测的构件或节点, 提出相应的限值要求和不同危急程度的预警 值,预警值应满足相关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4.6.6 施工 期监测出现监测数据超出容许值时,
26、应及时预警, 立即 将信息向施工现场反馈, 并根据风险程度发出指令, 采取相关的应 急和防范措施。 4.7 监测报 告 4.7.1 施工 期的监测报告应分为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 阶段性 报告应在监测期结合施工阶段定期提交, 总结性报告应在监测结束 后提交。 4.7.2 监测 报告应满足监测方案的要求, 数据详实、 内容完整、 结 论 明 确 , 可为 桥 梁 施 工期 的 结 构 性能 评 价 提 供真 实 、 准 确、 可 靠、 有效的监测数据和结论。 4.7.3 阶段 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及施工 阶 段 概 况, 主 要 包 括: 项 目 基 本情 况 , 桥梁结 构的
27、主要参数,与监测相关的技术和 方法; 11 2 监 测 方 法和 依 据 , 主要 包 括 : 监测 依 据 的 技术 标 准 ,监测 期和频次, 监测参数, 采用的监测设备及设备主要参数, 测点布置, 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及预警值; 3 监测结果 , 主要包括: 监测期各测点监测参数的监测结果, 与结构分析结果的对比情况, 预警情况及评估结果, 测点的变化情 况,对监测期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 4 监 测 结 论及 建 议 , 主要 包 括 : 监测 的 具 体 结论 , 监 测过程 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监测结论对桥梁后期建设 的建议; 5 预警报告 、处理结果 及相关附件。 4.7.4 总结
28、 性监测报告应能够反应整个监测期内的监测情况, 报告 内容应包括各阶段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 以及桥梁结构 (成桥) 状 态与设计状态的对比分析并对桥梁状态做出评价 。 4.7.5 监测 记录应在监测现场或监测系统中完成, 记录的数据、 文 字及图表应真实、准确、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涂改。 4.7.6 监测 方案、 原始记录、 监测报告应在每个阶段实时进行归档, 监测报告 中应包括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计算书、 结构变形及应变监 测的监测原始记录和对比分析结果, 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 预警 报告及处理结果。 12 5 运 营 期监测 5.1 一般规 定 5.1.1 应根 据市政桥梁的养护 类别、
29、 养护等级和技术状况级别有选 择地 进行运营期监测。 5.1.2 除应 满足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依据现行行业标准 城 市 桥 梁 养 护 技 术 标 准 CJJ99 的规 定,属于 I 类养护类别的桥梁应进行运营期监测; 2 依据现行 行业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CJJ99 的规 定,经现场重复荷载试验其结果属于 D 级或 E 级的桥梁,经维修 处理 后继续运营的,应进行运营期监测; 3 跨越铁路 、轨道、城市主干道、江河 以及互通立交等重要 节点桥梁 宜进行运营期监测; 4 主 要 承 重构 件 采用 新技 术 、 新 材料 、 新 工 艺 建设的桥梁宜 进行
30、运营期监测 。 5.1.3 对于 在 施工期就采取监测的市政 桥梁, 竣工交付进入运营期 的监测 内容选择和测点布置应充分利用施工期 实施成果, 满足经济 性和适用性 。 5.1.4 市政 桥梁运营期监测应与桥梁检测和养护管理相结合。 5.1.5 对需 要进行大修、 加固及改扩建的市政桥梁, 宜同步实施监 测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5.1.6 市政 桥梁运营期 监 测 的 维 护 与 管 理 应 由 专 业 运 维 团 队 负 责 。 13 5.2 监测内 容 5.2.1 运营 期监测内容应根据 市政桥梁的 运营环境、 结构特点、 结 构设计和监测功能确定。 5.2.2 运营 期监测内容 应包括环
31、境与荷载 监测、 结构响应监测; 结 构响应监测包括 结构局部响应监测与结构整体响应 监测: 1 环境与荷 载监测内容主要 有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地 震动响应、 车辆荷载、 基础冲刷, 应结合季冻区的气候特点, 选择 增加基础冻胀、冻融 循 环 、 雪 荷 载 、 除 冰 盐 ( 氯 离 子 ) 监测内容; 2 结构局部 响应 监测内容主要有 :应力监测、索力监测、支 座反力监测、裂缝监测 ; 3 结构整体 响应监测内容主要有:变形监测、位移监测、振 动监测、倾角监测。 5.2.3 梁桥 运营期应监测内容如下: 1 车辆荷载 、温度、湿度 ; 2 主梁应力 、主梁挠度、桥梁振动 、伸缩缝
32、位移。 5.2.4 拱桥 运营期应监测内容如下: 1 车辆荷载 、温度、湿度 ; 2 吊杆索力 、系杆索力、主梁挠度、桥梁振动、 各控制截面 应力、拱脚位移、伸缩缝位移。 5.2.5 斜拉 桥运营期应监测内容如下: 1 车辆荷载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 ; 2 各控制截 面应力、 桥塔空间变位、 桥梁振动、 斜拉索索力、 主梁挠度、伸缩缝位移。 5.2.6 悬索 桥运营期应监测内容如下: 1 车辆荷载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 ; 2 各控制截 面应力、桥塔空间变位、桥梁振动、主缆索力、 吊索索力、 主缆空间变形、 主梁挠度、 锚碇位移、 锚碇压力、 伸 缩 14 缝位移。 5.2.7 不同 桥
33、型的监测内容除应符合本章第 5.2.15.2.6 条外 ,尚 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 5.3 监测方 法 5.3.1 传感 器选型应根 据 监 测 对 象 、 监 测 内 容 和监测方法的要求, 遵循 技术先 进、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经济适用 的原则。 5.3.2 环境 与荷载监测内容 传感器选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风速和风 向监测可 选用三向超声风速仪或机械式风速仪; 2 温度监测 可 选用热电偶、 热电阻或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等; 3 湿度监测 可 选用氯化锂湿度计、电阻电容湿度计或 电解湿 度计等 ; 4 地震动响 应监测宜 选用三向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应符合 地震动监测相关标
34、准的要求; 5 车辆荷载 监测宜选用动态称重系统; 6 基础 冲刷监测宜选用测深仪、流速仪及具有连续输出功能 的水位计; 7 基础冻胀 监测宜选用振弦式多点位移计 ; 8 雪荷载监 测宜选用埋入式路面状况检测器 ; 9 冻融循环 监测 宜选用温湿度传感器 和 振弦式应力传感器; 10 除冰盐 ( 氯离子) 监测宜选用 多电极传感器或埋入式路面 状况检测器 。 5.3.3 结构 局部响应监测内容 传感器选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力监测 宜 选用电阻应变传感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或 光 纤光栅应变传感器,长期监测 选择可选择 后两类传感器; 2 索力监测 宜选 用磁通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 振动传
35、感器 (频率法)等; 3 支座反力 监测宜选 用测力支座 ; 15 4 裂缝监测 宜选用 振弦式测缝计、应变式裂缝计或光纤类位 移计 。 5.3.4 结构 整体响应监测内容传感器选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梁挠度 监测宜选用连通管原理的静力水准仪或液压式传 感器等; 2 主梁端部 伸缩缝位移监测宜选用拉绳式或磁致伸缩式位移 计等; 3 结构空间 变形监测宜选用 GPS 系 统、 北斗系统 或倾斜仪等; 4 振动监测 宜选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 器可选用力平衡式、电容式或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 5.3.5 常规 监测内容对应传感器技术指标 宜符合本标准附录 B 的 规定 。 5.
36、4 监测点 布置 5.4.1 监测 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 测点 位的 选 择 应 反映 桥 梁 结 构的 实 际 状 态及 变 化 趋 势, 且应布置在监测参数值最大的位置上; 2 监 测点 的位 置 、 数 量应 根 据 桥 梁类 型 、 设 计要 求 、 监 测内 容及结构分析结果确定; 3 宜 合理 利用 结 构 的 对称 性 原 则 ,减 少 监 测 点布 置 数 量 ,同 时重要部位应增加监测点数量; 4 监测点位 置应便于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更换; 5 监 测点 位置 应 具 有 较好 的 抗 噪 声干 扰 性 能 ,宜 减 少 信 号传 输的距离。 5.4.2 环境 与荷
37、载监测点布置 符合下列规定: 1 风 速风 向 监 测 点 宜 选择 在 桥 面 两侧 、 塔 顶 、拱 顶 , 其 安装 位置应尽量能够监测自由场风速和风向; 16 2 温 度监 测点 应 根 据 截面 温 度 梯 度及 结 构 整 体升 温 和 空 间分 布特点, 布置在温度梯度变化较大位置, 宜对称、 均匀, 反 映结构 竖向及水平向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同时宜与应变监测的温度补偿测 点统一设计,实现数据对比; 3 湿 度监 测点 不 宜 少 于两 个 , 宜 布设 于 桥 梁 结构 内 外 湿 度变 化较大和对湿度敏感的桥梁结构内部或外部; 4 地 震动 响应 监 测 点 应布 置 在
38、相 对固 定 不 动 、接 近 大 地 的位 置,安装于大桥承台顶部、索塔根部及锚碇的锚室内; 5 车 辆荷 载监 测 点 应 布设 在 主 桥 上桥 方 向 振 动最 小 、 且 在路 基或有稳定支撑的混凝土结构铺装层内,应覆盖所有车道; 6 基 础冲 刷 监 测 点宜 根 据 专 项研 究 报 告 、桩 基 类 型 ,选 择 冲 刷速率、冲刷深度最大区域及桩基薄弱区域进行布置; 7 基 础 冻 胀监 测 点 宜 布设 在 索 塔 、拱 脚 段 、 锚碇 位 置 及易 受 冻胀 影响部位; 8 雪荷载监 测点宜布设在主桥 1/4 跨 、跨中桥面位置 ; 9 冻 融 循 环监 测 点 宜 布设
39、 在 受 力 较大 或 影 响 结构 整 体 安全的 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 ; 10 除冰盐 ( 氯离子) 监测点 宜选择 受除冰盐侵蚀荷载作用的 典型区域及 典型节点。 5.4.3 结构 局部响应监测点布置 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力监 测点 应 根 据 结构 计 算 分 析选 择 受 力 较大 或 影 响 结构 整体安全的关键构件、 截面和部位。 同时, 对受 力复杂的构件、 截 面和部位可布设多向应变计(应变花)进行监测; 2 索力监测 点应根据拉索主要参数选择有代表性、 索力较大、 拉索应力变化较大的拉索进行监测; 3 支 座反 力监 测 点 宜 选择 容 易 出 现横 向 失 稳 发
40、生 倾 覆 性 破坏 的独柱桥梁、 弯桥, 以及基础易发生沉降、 存在负反力等桥梁的关 键支座; 17 4 裂 缝监 测 点 应 选择 桥 梁 关 键部 位 的 裂 缝 进行监测,宜 根据 裂缝的走向和长度,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5.4.4 结构 整体响应监测点布置 符合下列规定: 1 结 构空 间变 形 和 位 移监 测 点 应 布设 在 最 不 利荷 载 组 合 作用 下主梁、 索塔、 主缆、 主 拱、 拱脚等关键构件的挠度、 位移和倾角 发生变化最大或较大的位置; 2 振动监测 点应选择在桥梁结构振动敏感处, 避开节点位置, 并根 据桥梁结构有限元计算结果、 振型特点以及
41、所需监测振型阶数 综合确定。 5.4.5 不同 桥型的监测点布置除应符合本章第 5.4.15.4.4 条 外, 尚应符合 本标准附录 C 的规定。 5.5 监测频 次 5.5.1 运营 期监测频次应采取长期实时监测, 分时段确定数据采集 频次,应能满足数据分析、安全预警及结构评估要求。 5.5.2 相应 监测内容的监测频次要求不应低于 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 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 50982 的有关规定 。 5.5.3 监测 数据达到预警值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增加监测频次。 5.6 监测数 据分析 5.6.1 监测 数据分析应设定监测预警值, 监测预警值应结合长期数 据积累分析 及桥梁承载力性
42、能分析结果 提出, 应满足设计及被监测 对象的控制要求。 5.6.2 环境 与荷载监测数据分析 符合下列规定: 1 分 析 风 荷载 监 测 数 据, 宜 包 括 最大 风 速 、 平均 风 速 、风向 与各等级风速占比等; 18 2 分 析 温 度监 测 数 据 ,宜 包 括 最 高温 度 、 最 低温 度 和 构件断 面最大温度梯度等; 3 分 析 湿 度监 测 数 据 ,宜 包 括 构 件内 外 湿 度 最大 值 、 平均值 和超限持续时间等; 4 分析地震 动响应监测数据, 宜包括加速度峰值、 速度峰值、 持续时间、频谱和反应谱等; 5 分析车辆 荷载监测数据, 宜包括通过桥梁的车流量
43、、 车型、 轴重、 总重、 车速及超载车 辆比例等车辆荷载参数, 得出车辆荷载 日、月、年最大值及其分布规律; 6 分析基础 冲刷监测数据 ,宜包 括冲刷深度和冲刷速率的最 大值,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 7 分析基础 冻胀监测数据 ,宜包括 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温 度变化趋势及监测 点位位移变化; 8 分析雪荷 载监测数据 ,宜包括 桥面积雪厚度 ; 9 分析冻融 循环监测数据 ,宜包括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温 度平均值及冻融循环次数 ; 10 分析除 冰盐 (氯离子) 监测数据 , 宜包括氯离子浓度的变 化值 。 5.6.3 结构 局部响应 监测数据分析符合下列规定: 1 分 析 应 力监 测 数 据 ,宜 包 括 平 均值 、 最 大 值、 最 小 值等 ; 并应与 桥梁设计规范、材料允许值、设计最不利值进行对比; 2 分 析 索力监 测 数 据 ,宜 包 括 平 均值 、 最 大 值、 最 小 值等; 并应与成桥索力、设计容许索力、破断索力进行对比 ; 3 分 析 支 座反 力 数 据 ,宜 包 括 平 均值 、 最 大 值和 最 小 值、最 大变化量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