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99 B39 DB3502 福 建 省 厦 门 市 地 方 标 准 DB3502/T 060 2021 无公害姬松茸栽培技术规程 2021-06-08 发布 2021-06-08 实施 厦门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02/T 060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栽培场地环境要求 . 2 5 季节栽培的菇房 (棚 ) . 3 6 生产投入品要求 . 4 7 栽培季节 . 5 8 培养基配方 . 5 9 栽培技术要求 . 5 10 发菌培养管理 . 8 11 覆土管理 . 8 12 出
2、菇管理 . 8 13 采收与处理 . 9 14 病虫害防控 . 10 15 生产档案管理 . 11 1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生产原材料使用质量要求 . 12 1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在食用菌上登记可使用的化学药剂 . 13 18 附录 C(资料性附录)生产档案管理 记录 . 14 DB3502/T 060 2021 II 前 言 本 文件 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编写。 本 文件 由厦门市农业农村局 提出并 归口。 本 文件 起草单位: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 、 厦门
3、南泰食品有限公司 、 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 、 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 本 文件 主要 起草人: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阮以恒、江旺坤、阮诗权、阮召校、郭宝 珠、何华、阮诗明、阮召渠、曾淑玲。 本 文件 为首次发布。 DB3502/T 060 2021 无公害姬松茸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无公害 姬松茸 的 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环境要求、季节栽培的菇房 (棚 )、生产投入品 要求、栽培季节、培养基配方、栽培技术要求、发菌培养管理、覆土管理、出菇管理、采收与处理、病 虫害防治、生产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厦门市无公害 姬松茸 自然条件下季节栽培。 2 规范性引
4、用文件 下列文件 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 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 , 仅 该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 1886.21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 GB 4806.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 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H/T 1262 2019 棉籽壳 NY/T 496 2010 肥料 合理使用准则 NY/T 528 2010
5、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一 2015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 1935-2010 食用菌 栽培基质 质量 安全要求 NY/T 2375 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2798.5-201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 5 部分:食用菌 NY/T 5010 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代料栽培 指用稻草、秸秆、玉米芯、蔗渣、棉籽壳等原料取代原培养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方式。 3.2 室内床 架 栽培 将培养料 铺 在室内床架
6、上的栽培方法。 3.3 DB3502/T 060 2021 大棚层架 栽培 将培养料 铺 在 层 架上的栽培方法。 3.4 前发酵 在室外一次完成培养料的堆制发酵过程。 3.5 后发酵 经前发酵的培养料,在控温条件下进行巴氏消毒的发酵过程。 3.6 原基 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 3.7 孢子 真菌经无性成有性过程所产生的繁殖体。 3.8 子实体 产生孢子的真菌 的繁殖器官 结构。 3.9 姬松茸 姬松茸 学名 Agaricus blazei Murr ill, 别称 巴西蘑菇 、小松菇、小松口蘑、阳光蘑菇、柏氏蘑菇 。 在生物学分类上属 菌物
7、界、担子菌 门 、伞菌纲、伞菌亚纲、伞菌目、伞菌科 属。 4 栽培场地环境要求 4.1 栽培场地 姬松茸栽培场地要求应符合 NY/T 5010-2016 的规定。 栽培场 地应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远离 有毒有害污染源(工矿企业三废、禽畜舍、垃圾场),距医院、学校场所 500m 以上。 4.2 栽培场所布局 4.2.1 生产区原料仓库应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隔。 DB3502/T 060 2021 4.2.2 生产区和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活区应严格分开。生产区中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 、冷却 区、接种安装空气对流通风窗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 连
8、。 原料仓库应设在下风口。 4.3 栽培 模式 采用 室内层架栽培、室外大棚层架栽培。 5 季节栽培的菇房 (棚 ) 5.1 栽培场地 应选择交通便利,给排水方便,环境干净,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菇房 (棚 )宜坐北朝南,利于保 温和通风。每间菇房 (棚 )面积为 100m2 230m2。 5.2 整体布局 菇房 (棚) 座北朝南,菇房排列和堆料场地应布局合理,菇房 (棚 )保湿、保温好,空气流通,无直 射阳光,光照度均匀,菇房(棚)内整洁。 5.3 室内栽培的菇房 (棚 ) 5.3.1 菇房 (棚 )设施 菇房(棚)墙体采用具有防火保温功能的彩钢板建成,内墙厚 7.5cm 10cm, 四周墙体
9、厚 10cm 15cm, 房顶厚 10cm 15cm。 5.3.2 层架设置 床架采用热镀锌角铁装配建造而成,层架设置 5 6层,层高 45cm 55cm,底层与地面距离 20cm 30cm,顶层栽培架距屋顶 70cm 90cm; 两边操作的栽培架宽度为 100cm 120cm,单边操作的为 50cm 60cm,栽培架之间的人行通道宽 80cm 100cm。 5.3.3 通气设施 菇房安装 6 9台排气扇,规格为 40cm40cm ,功率 40W 100W,外壳有带百叶的排气扇,每个走道的 单边墙壁上方安装 2台 3台,墙壁中断安装 2台 3台,走道的墙壁下方安装 2台 3台,以 80m2 安
10、装 6台 ; 180m2 安装 9台。 在 通风口加设防虫网。 5.3.4 光照设施 采用节能灯 、 白色或黄色 LED 灯带, 光 照控制在 300Lx 800Lx。 5.3.5 自动喷雾设施 安装微喷系统,间距 150cm 200cm 安装微喷头 设施 ,并配备 超声波增湿器 1 台 2 台。 5.3.6 控温设施 安装 空气对流通风窗。有条件的可配控温设施。 5.4 塑料大棚 建造 DB3502/T 060 2021 5.4.1 塑料大棚 大棚建造 ; 选用热镀锌钢管装配建造而成,菇房 (棚 )高度 300cm 350cm,宽度为 700cm 900cm, 长度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而定 ;
11、选用塑料薄膜、遮阳网覆盖。安装 空气对流通风窗,棚顶有遮光、防 雨、隔热覆盖物。 大棚四周开挖排水沟。 5.4.2 层架建造 采用钢结构建成,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 100cm 120m,单侧操作的床架宽 50cm 60cm,通道宽 度 60cm 70cm,中间通道宽度 80cm 90cm,菇床设 4 5 层,底层离地 20cm 30cm,层间距 50cm 60cm,顶层离房顶 80cm 100cm;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窗的大小规格为 30cm 40cm, 上中下的通 风口 ,并安装纱窗。 5.4.3 排气天窗 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排气天窗 1个,天窗规格 50cm 60cm,内径 30cm
12、 40cm,天窗共设 4 6 个。 5.5 安装微喷设施 室内层架栽培 ,安装微喷系统,间距 150cm 200cm 安装微喷头,可配备增湿器。大棚层架栽培 ,在 层架中间顺向安装微喷系统,每个微喷头间距 200cm 250cm。 6 生产投入品要求 6.1 栽培料基质 栽培料基质应符合 NY/T1935-2010和 NY/T 5099 的规定 ;禁止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使用禁用农 药,农药残留以及其它有害物质 。参 见附录 A 。 6.2 原辅材料 选用稻草 、花生秆、玉米秆、蔗渣、棉籽壳、干牛粪等为栽培主料,辅料石灰粉、石膏粉、轻质 碳酸钙等为添加剂,应符合 NY/T 2375 2013
13、 的规定。 6.3 生产原 料 按培养基配方准备原料,用草料量控制在 18 kg/m2 20kg/m2。 稻 草料 应 要求新鲜无霉变, 玉米秆 脱粒草要碾压处理,玉米秆碾压后, 割 成 30cm 40cm 长的秸 秆 或小颗粒。 6.4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 无污染的山泉水和深井水, 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 6.5 土壤要求 覆土的土壤应选择疏松肥沃、无杂质、无白蚁、无虫卵、无杂菌的壤土或粘壤土, pH 7.5 8.0; 土 壤质量 应符 合 GB 15618 的规定。 6.6 石灰粉 DB3502/T 060 2021 应 符合 NY/T 2375 2013 中第 4.2.2
14、条化学添加剂的规定。 6.7 石膏粉 应 符合 NY/T 2375 2013 中第 4.2.2条化学添加剂的规定。 6.8 菌种要求 应符合 NY/T 528 的规定和 NY/T 2798.5-2015 的规定。 6.9 化学药剂 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 ,参见附录 B。 6.10 消毒用剂 应 符合 NY/T 2375 2013 的规定。 7 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选择春秋两季,以秋季栽培为主。春季栽培应安排 在 2 月 3 月上旬堆 制培养料 ,经二 次发酵, 3 月上旬 4 月上 旬播种, 5 月 6 月出菇;秋季栽培在 7 月下旬 8 月 中 旬堆制培养料, 8 月 中下旬 9
15、 月播种, 10 月 次年 4 月出菇。 8 培养基配方 8.1 基本要求 根据当地资源选择配方。生产中采用的培养料有稻草,牛粪,鸡粪等, 每平方米栽培面积 最好 用 干 稻草 18kg 20kg 计算。培养料 pH 值调至 7.8 8.5,含水量 63 65%。 8.2 稻草 70%、牛粪 26%、过磷酸钙 0.5%、石膏粉或轻质碳酸钙 1.5%、尿素 0.2%、碳酸氢铵 0.3%、石 灰粉 1.5%。 8.3 稻草 64%、牛粪 30%、石膏粉 1%、豆粕 2%、轻质碳酸钙 1%、过磷酸钙 0.5%、尿 素 0.5%、石灰粉 1%。 8.4 稻草 59%、 棉籽壳 25%、 牛粪 12%、
16、 过磷酸钙 1%、 石膏 粉或轻质碳酸钙 1.5%、 尿素 0.5%、石灰粉 1%。 8.5 稻 草 48%、 玉米 秆 30%、 牛粪 15%、 菜籽饼粉 3%、 尿素 0.5%、 石膏 粉 1.5%、过磷酸钙 0.5%、石灰 粉 1.5%。 8.6 稻 草 50%、 甘蔗渣 30%、 牛粪 15%、磷 酸二氢钾 0.5%、 尿 素 0.5%、 过磷酸钙 1%、 石 膏粉 1%、石灰 粉 2%。 9 栽培技术要求 9.1 预湿处理 DB3502/T 060 2021 预堆原辅材料应按配方要求。将稻草先晒 1d 2d,用 1%石灰水浸泡 1d 2d,浸水充分预湿,或 喷水淋透,捞起随 堆成长方
17、形,预湿后 2d 3d;牛粪碾碎,加水预湿搅拌均匀,水分不宜过多,以手 抓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9.2 前发酵 9.2.1 建堆发酵 建堆时料底层铺 20cm 25cm 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 3cm 5cm 和稻草 20cm 25cm,料堆宽 180cm 200cm,料高 150cm 以上 , 呈长方体形,长度不限,顶部龟背形。在料堆背脊上打一排通气 孔,料堆中间每隔 80cm 100cm 设排气孔。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水分 掌握在堆好后四周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9.2.2 翻堆 将料翻开抖散抖松,内外、上下层料相互交换,翻 堆时根据料的含水量调节水分,再次建堆。自
18、 建堆起,每间隔 4d、 3d、 3d 翻一次堆,共 3 次,应根据料的腐熟程度而定翻堆次数;堆温的测定一般 以圆柱形温度计插入料堆中心测温为标准。 9.3 后发酵 9.3.1 室内层架后发酵 完成前发酵后,将料趁热搬入消毒后的菇房,集中堆放在中间二层以上层床架上,关闭所有门窗, 输入蒸汽升温,使料温快速升至 60C 62C,维持 8h 10h。然后停止加温,随后,打幵通风口使料 温缓慢降至 48C 52C , 维持 3d 5d, 视料的腐熟程度而定。每天小通风 1 2 次 , 每次 10min 30 min。如培 养料仍有氨味 , 需继续升温培养至氨味消失。测定料温时 , 人不得入室 , 在
19、室外制一竹竿温度 计或选用专用灭菌温度计均可,由室外插入室内至料层中心测温。 9.3.2 大棚层架后发酵 完成前发酵的培养料,趁热搬入消毒后的大棚层架上,发酵方法按前述第 9.3.1 条流程进行后发酵。 9.4 培养料质量 将培养料发酵呈深咖啡色或褐棕色,可观察到白色的放线菌,料柔软,腐熟均匀 , 无臭,无异味, 有弹性和香味,轻轻一拉即断,疏松,没有粘滑感,含水量 63% 65%, pH7.0 7.5。 栽培料发酵好后 及时散堆降温,当料温降到 28C 以下后即可铺料 播种。 9.5 菇场 (棚 )消毒 进料前的 3d 4d,淸除菇场 (棚 ) 内的杂物,打扫淸洁卫生,然后用漂白粉溶液喷雾后
20、。隔 1d用 石灰水进行消毐 ; 在进料前 1d 用气雾消毐剂密闭熏蒸 8h I0h,开门窗通风。 9.6 室内层架铺 料 当料温降至 30以下时,将料均匀铺在床架上,厚度 20cm 23cm。 当料温降至 26 28 时播种。 9.7 大棚层架铺料 DB3502/T 060 2021 将 发酵完成后的培养料, 当料温降至 35以下时,均匀摊于层架上,上下翻透抖松均匀,若培养 料偏干,可 用 1%石灰水调节 料 湿度 后 , 再翻料一次,使之干湿均匀,整平料面时,料铺成中间高两边 低,料层厚 度为 20cm 25cm,当料温稳定降至 28时播种。 9.8 菌种要求 9.8.1 品种选择 选用抗
21、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 应符合 NY/T 528 的 规定 。 9.8.2 菌种质量 无杂菌,无病虫,菌丝浓密粗壮, 色泽洁白 ,白色至微黄色,生活力强,菌龄适中, 菌龄应在 30d 35d,培养基不蒌缩,无吐黄水现象的麦粒、谷粒、棉籽壳菌种。 9.9 播种消毒 9.9.1 播种前提前 2d 3d 消毒,先用 3 4来苏儿水和煤酚皂溶液进行空间和表面喷雾。再用 6g 8g/m2气雾消毒剂熏蒸。 9.9.2 在菇房(棚)外 150cm 200cm 处喷雾杀菌剂并撒上石灰粉。 9.9.3 室内播种时,提前用气雾消毒剂消毒,每立方米用量 12g 15g,消毒时间为 5h 6h。
22、9.10 人员消毒 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穿白色工作服,将双手和用具用 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9.11 菌种用量 麦粒、谷粒、棉籽壳的菌种 2 3 瓶 (750 na )/m2, 袋装菌种 1 2 袋 (20 cm 38 cm ) / m2。 9.12 菌种处理 先将经严格挑选的菌种,用酒精棉球消毒瓶 (袋) ,或用 来苏儿清洗菌种瓶(袋)表面 ,然后挖除 表面老菌皮,将菌种挖到消毒过的容器内。 9.13 播种方法 9.13.1 撒播 播种方法以撒播为主。当料温稳定在 28左右 , 选用麦粒、谷 粒、棉籽壳菌种宜采用撒播。先 用 70%的菌种,均匀撒在料 面 上, 用手抓提培养料,使菌种落入料内
23、整平料面,再将剩余的 30%菌种均匀 撒在料面上, 轻轻拍平料面 ,整平压实。 播种后,若料面较干可用地膜覆盖,若料面较湿可用报纸覆盖。 并关闭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9.13.2 穴播 在料面上打穴,穴间距以 8cm 10cm ,将菌种穴距点播于播种穴内,穴深度 4cm 5cm, 将余下的 菌种均匀撒于料面,整平料面,轻轻拍实。 10 发菌培养管理 DB3502/T 060 2021 10.1 播种后管理 10.1.1 室内床栽发菌管理 播种后 3d 5d 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高湿为主,促进菌种萌发,若料温 超过 28 时应适当通风 降温。 3d 后当菌种已萌发 , 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
24、生长时,适当增加通风量。播后 7d 10d 菌丝基本封面 后 , 每天通风 2 次,每次时间 10min 30min。 通风时,应结合温度变化调整通风时间。 12d 后逐渐加大 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 (棚 )相对湿度控制在 70% 80%。 10.1.2 大棚床栽发菌管理 播种后 3d 7d 以保湿控温为主, 视空气情况稍作通风,促进菌丝萌发吃料。 7d 后, 逐渐加大菇房 (棚) 通风量,促进菌丝尽快在培养料中定植 ,每天通风换气 1 次 2 次,每天 10min 15min, 正常情 况下,播 种 10d,菌丝基本上长满料面 , 此时应揭膜通风,菇棚通风口也应经常打开 , 降
25、低空气湿度, 使料面稍干,促进菌丝向湿度较大的料内生长。发菌 20d 左右,菌丝吃料大于 2/3,接近料底时,及时 覆 土 。 11 覆土管理 11.1 覆土标准 播种后 23d 25d,当菌丝长至料层的 2/3 后 ,或吃满料层即可覆土。 11.2 覆土方法 覆土时,应 采取一次性粗细土混合覆土方式, 粗细土层厚度控制在 2.5cm 3.0cm, 厚薄一致,表 面平整。 覆土后 可 向覆土层 微 喷 一次 pH 8.0 9.0 的 石灰水 。 11.3 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关闭门窗 3d 5d, 让菌丝尽快向土层内生长, 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 菇房(棚)相对湿度控制在 85%
26、 95 ; 3d 后适当加大通风量 , 有利于菌丝爬土; 相对湿度 控制在 80% 85%,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21% 22%, 温度控制在 23 26, 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通风换气。 12 出菇管理 12.1 搔菌 覆土前采取一次“搔菌”措施,即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然后用木板将培养料轻轻拍平。 12.2 催蕾 12.3 喷 结 菇水 在 搔菌后 2d 3d 菌丝普遍开始突出土面时,加大通风量 2d 3d, 温度降到 28 以下,及时喷结 菇水,每 天 2 次 3 次, 达到土质能捏得扁,搓得 成团。 每次喷水后要 加 大通风。 12.4 喷出菇水 DB3502/T 060 2021 当子实
27、体普遍长到 米粒至 黄豆大小 阶段 时,将喷头向上 45度角,每天喷水 3次 5次, 使 雾状水薄薄 落到菇蕾上,现水而不滴水;喷水后逐渐减少菇棚通风量,增加空气湿度,保持 空间 相对湿度 为 85% 90%。 12.5 生长环境因子调控 12.5.1 温度 温度不能低于 16 或超过 33 , 适宜控制在 20 28。 12.5.2 湿度 向空中和地面喷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0% 85%。 12.5.3 通风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需大量新鲜空气。毎天通风 3 次 5 次,每次 30min 50 min, 二氧化 碳 (CO 2 )浓度控制在 0.2% 以下,保持菇房
28、 (棚 )内空气新鲜。 12.5.4 光照 子实体分化发育阶段,需要适量的散射光。光照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12.6 采后管理 采完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清理干净床面,补上新土,保持床面平整,停水让菌丝恢复 生长。适当加强通风。 当有菇蕾产生时,逐渐加大喷水量, 让菌丝恢复生长 3d 4d 后,再喷水调湿, 再按前述的管理方法,进行下潮菇管理。 13 采收与处理 13.1 采收标准 从 现蕾 蕾长至成品菇需 7d 9d。 当菌盖表面呈淡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盖 大小 直径 3.5 cm 5cm, 菌柄长度 4cm 9cm, 菌盖尚未开伞, 菌膜未破时 采收。 气 温高 时 ,每天 可采
29、收 2 次 3 次 ; 气温低 时 , 可采收 1 次 2 次。 13.2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柄轻轻扭下,对丛生菇或菇床出菇密度过大时,可改用刀片切 割方法,采大留小,小心勿伤及周围小菇。 13.3 采收处理 采收后 , 削去残留在菇柄上的杂质及柄基变黄部分,清除残留在菇柄上的培养料、 无 杂质,留柄长 4cm 6cm,按大小分级后, 装入塑料袋。 13.4 鲜菇包装 包装 塑料袋,采用规格 40cm48cm0.004cm的聚丙烯塑料袋,分装每袋净重为 2000g 2500g;小包 装采用白色塑料托盘 , 每盒分装净重为 500g, 250g,用保鲜膜包装 ; 包装袋应
30、符合 NY/T 658-2015 和 GB4806.7-2016 的规定。 DB3502/T 060 2021 13.5 鲜菇贮存 将包装好的鲜菇放置在 1 3的低温条件下贮存。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存。 13.6 装箱 每箱净重 10kg 15kg,或根据用户需要确定包装规格。 13.7 烘干 鲜菇加工为干品时,采用脱水机烘干。将鲜菇按长短粗细分类,摆放在竹筛片或钢丝网上进行烘 干。烘干开始温度为 35,待菇体水分蒸发 40% 后可逐渐升温,温度控制在 45 50,直至烘干, 含水量 12% 以下。烘干后及时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以防回 潮、变质。 13.8 干菇贮 存 要求在 避光、
31、清洁、阴凉、干燥、无异味的环境 下贮 存 ; 贮 存 的库房,地面应具备有防潮设施, 防止底部受潮 ;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 物品 和易于传播虫害的物品 混存 ; 入库后应 注意防霉、 害 虫、鼠类危害。 14 病虫害防控 14.1 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助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14.2 农业防治 保持菇房 (棚 )内外的清洁卫生,净化栽培环境 ; 废弃料要及时运离生产场地,运离菇房进行处理 ; 合理调控菇房温度,加强通风,减少喷水,降低菇房(棚)温度、湿度。 14.3 物理防治 应在菇房 (棚 )门和窗,应安装孔径为 0.21cm 0.25
32、cm 防虫网,防止害虫飞入 ; 安装食用菌专用的 灭虫器 ; 菇房 (棚 )内每 10m2 处挂一块黄色粘虫板,粘虫板距地面高度为 60cm 70cm,及时更换 ; 菇房 (棚 )内每 100cm 15cm 挂 6W杀虫灯,悬挂高度为距顶层床架 30cm; 菇房 (棚 )周围挖沟深 40cm的环形 水沟防白蚁进入。 14.4 生物防治 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如用苦楝叶煮汁喷施菇场,烟叶熏蒸或其浸出液喷 施防除菌蝇、菌蚊。 14.5 化学防治 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不同品种农 药轮换交替使用,严格执行农药 安全间隔期,出菇期不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
33、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 )的 规定 和 NY/T 2375 2013 的规定。 参见附录 B。 14.6 主要病虫害 DB3502/T 060 2021 主要病害有 :鬼伞菌、胡桃肉状菌、疣孢霉病、绿霉、黄霉、木霉感染等 ; 主要虫害有 :螨虫、线虫、 菇蚊、菇蛾、菇蝇 、蛞蝓、红蜘蛛、 蚯蚓、白蚁等。 14.7 病虫害防控 按照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中第 4.6中的规定进行防控。 14.8 病虫害综合防控 14.8.1 发生胡桃肉状菌危害应立即停止喷水 ; 待料面干燥后,再除去胡桃肉状菌的子囊果,更换 新土 ; 若发生胡桃肉状菌、疣孢霉病等污染时,及
34、时把菌袋取出室外深埋 ; 在感病区域及其周围,用百菌清 1000 倍液喷洒或用 0.2克霉灵水剂 1000 倍液 连续 喷洒,抑制病害蔓延 ; 菇 房 (棚 )内高温、高湿、通 气不良等因素是霉菌发生的原因 ; 预防 感染 ,必须注意菇 床(棚) 的 空气流 通,调节控制菇房 (棚 )的温、 湿度 。 14.8.2 用 2% 3% 克霉灵喷洒菇房 (棚 )内壁及床架进行消毒 ; 栽培过程中发生病虫害,对菇房 (棚 )定 期消毒杀菌 ; 菇采完后,菇房(棚)的墙壁、地面、床架及周围空间用漂白粉液喷雾。 14.9 虫 害防控 蛞蝓防治 : 傍晚将石灰粉撒在蛞 蝓活动处,每 间 隔 3d 4d 撒一
35、次, 可采取 人工捕杀 ; 红蜘蛛防 治 : 用小盆装麦麸拌四螨嗪和杀螨特,放在菇房 (棚 )内红蜘蛛活动处诱杀 ; 白蚁、 蛞蝓防治 :用 700 倍辛硫磷液喷杀或用明矾粉调水洒于白蚁喜食芒萁上诱杀,可采用人工捕杀;可用白蚁灵或灭蚁粉放 入蚁巢和蚁路 ; 白蚁:采用灭蚁灵诱饵剂诱杀,一亩地投放诱饵 40g 80g;蛞蝓采用撒石灰粉诱杀; 伪步行虫采用 500 800 倍除虫菊脂防治。采收前 7d 10d 停止喷药 ; 蚯蚓 防治 :傍晩将石灰粉撒在蛞 蝓、蚯蚓活动处,每隔 3d 4d 撒一次,或采取人工捕杀。 14.10 鼠害防治 培养料上 层床后,应安放捕鼠器进行灭鼠。 14.11 菌渣处
36、理 采收完毕及时将菌袋集中,进行袋料分离,菌渣统一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15 生产档案管理 15.1 生产管理 各环节生产管理过程应详细记录,生产管理档案记录的要求。参见附录 C。 15.2 生产档案 管理 生产档案记录保存 5 年以上。 DB3502/T 060 2021 附录 A (资料性 ) 生产 原材料使用质量要求 A.1 生产原材料使用质量要求 见表 A.1。 表 A.1 生产 原材料使用质量要求 原料名称 质 量 要 求 稻草、牛粪 任何原料都要求无霉变无杂菌污染、无病虫害侵入。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NY 5099 的规定。 棉籽壳 应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
37、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应符合 GH/T 1262 2019 棉籽壳的规定。 的要求 DB35/T 1312-2013 食用菌栽培原料用棉籽壳 牛粪 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玉米芯 应新鲜、干燥,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应符合 NY 5099 的 要求 。 玉米粉 应符合 NY/T 1935-2010 的要求。 甘蔗渣 应符合 NY 5099 的 要求 和 NY/T 1935-2010 的 要求 。 石膏粉 应符合 NY/T 496 2010 的规定和符合和应 符合 NY/T 2375 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中 4.2.2 化学添加剂的规定。
38、 NY/T1935-2010的规定。 轻质碳酸钙 应符合 GB 1886.214-2016 的规定。 菜籽饼粉 应新鲜、 无虫、无霉变、无异味。 应符合 NY/T 2798.5-2015 的 要求 。 和应符合 NY/T 496 2010 的规定。 过磷酸钙 应符合 NY/T496 2010 的规定 。 玉米秆 应新鲜、干燥,色泽正常,无霉烂,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应符 合NY/T 1935-2010 的 要求 。 石灰粉 应 符合 NY/T 2375 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中第 4.2.2 条的规定。 磷 酸二氢钾 应符合 NY/T 2798.5-2015 的 要求 。 尿 素 应
39、符合 GB 2440 2017 的要求和 NY/T 496 2010 的规定。 DB3502/T 060 2021 附录 B (资料性 ) 在食用菌上登记可使用的化学药剂 B.1 在食用菌上登记可使用的化学药剂 见表 B.1。 表 B.1 在食用菌上登记可使用的化学药剂 种类 防治对象 备注 二氯异氧尿酸钠 霉菌 按使用说明书的浓度、 计量和方法使用 咪鲜胺镒盐 双孢蘑菇褐腐病、白腐病和湿泡病 嚏菌灵 霉菌 氯氟 甲维盐 菌蚊幼虫(菌蛆)、蟠 DB3502/T 060 2021 附录 C (资料性 ) 生产档案管理记录 C.1生产档案管理记录见表 C.1 表 C.6。 表 C.1 菌袋生产记录
40、表 一次发酵 二次发酵 播种 记录人 (签名) 备注 生产 日 期 数量 日期 温度 () 发酵时 间 (h) 播种日期 品种 名称 数量 瓶 /袋 表 C.2 发菌培养管理记录表 表 C.3 出菇管理记录表 生 产 日 期 出菇管理 产量 单位 (kg) 记录 人 签名 备注 温度 ( ) 相对湿 度() 光照 (Lx) 通 风 出菇时 间 总日产 单产 平均 单产 开始 时间 结束 时间 生产 日期 温 度 ( ) 相 对 湿 度 ( ) 通风时间 查菌 管理员 备注 开始 时间 结束 时间 查菌 日期 数量 (袋 ) 污染 总数 (袋) 污染率 ( %) 记录人 签名 DB3502/T
41、060 2021 表 C.4 生产消毒及播种记录表 表 C.5 生产使用农药记录表 用药时间及病虫 害名称 农药名称 、 使用浓 度及使用 限量 使用次数及间隔 时间 农药 管理员 备注 生产 日期 病虫害 名称 农药名称 (g) 使用浓度 (%) (g) (倍 ) 使用 数量 (倍 ) 喷施 (次 ) 喷雾间 隔时间 (h) 停止用 药时间 日期 记录人 签名 表 C.6 采收及冷藏记录表 时间及消毒品 名称 开始播种时间 操作时间 播种班 (组 ) 记录 人 签名 备 注 生产 日 期 消毒剂 名称用 量 (g) 消毒时 间 (min) 开始播 种时间 (h) 菌 种 代 号 品种 菌龄 (h) 播种结 束时间 (h) 播种时 间温度 () 生 产 日 期 采收处理 冷藏 出售 管理员 备注 产品 名称 采收 时间 (h) 采菇 数量 (kg) 车间处理温度 () 进库时 间 (日 期 ) (d) 冷库 ( ) 冷藏 时间 (h) 出库 时间 (日 期 ) 记 录 人 签名 开始 时间 ( h) 结束时 间(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