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5 T 2184-2021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规范.pdf

    • 资源ID:1522842       资源大小:1.66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5 T 2184-2021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规范.pdf

    1、 ICS 65.020.01 CCS B01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1842021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lle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ificantion data 2021-05-10发布 2021-06-10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21842021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数据汇集流程 . 2 5 数据收集 . 3 6 数据符合性检查 . 3 7 数据建库 . 4 8 数据应用

    2、 . 5 附录A(资料性) 数据目录检查表 . 6 附录B(规范性)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 . 7 附录C(资料性)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字段结构表 . 11 附录D(资料性)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 . 13 参考文献 . 20 DB15/T 2184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信息中心、北京数起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菁、李鑫、云海英、滕飞、曹玲、李明国、

    3、李金兰、陈满意、纳青、高荣丽、 化希军、徐永涛、李海瑞、刘涛、刘国粹、刘希阳、牡丹、马丽坤、刘海松、庞晓燕。 DB15/T 21842021 1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管 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荒漠化和沙化数据收集、符合性检查、建库、应用的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4、 LY/T 2182 荒漠化信息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255、LY/T 21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沙化 sandification 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地表呈现以沙(砾)物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 来源:GB/T 24255-2009,3.1 3.2 沙化土地 sandified land 具有明显沙化特征的退化土地。 来源:GB/T 24255-2009,3.2 3.3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来源:LY/T 2182-2013,3.

    5、1 3.4 荒漠化土地 desertified land 具有明显荒漠化特征的退化土地。 3.5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ification monitoring 对土地荒漠化、沙化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3.6 荒漠化和沙化小班 desertification and sandification class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区划及面积量测的基本单元。 DB15/T 21842021 2 3.7 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 forest and grass big 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林业和草原管理部

    6、门为了统一管理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地、荒漠化、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数据和 林草生态工程建设数据而建立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提供数据融合分析和共享交换等功能。 3.8 数据汇集 data collection 依托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将林草业务相关数据统一收集、汇聚。 4 数据汇集流程 4.1 数据汇集流程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汇集流程图 数据汇集流程图 荒漠化、沙化数据 主管部门 荒漠化、沙化数据 生产部门 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维护部门 数据汇集 生产数据 开始 按自治区要求开展荒 漠化、沙化监测工作 整理监测成果和监测 工作总结 监测成果的汇总分析 和监测成果报告 归档荒

    7、漠化、沙化监 测数据 按照本文件要求 提交数据 接收数据 数据入库 数据应用 符合性检查 结束 整理 提交 合格 不合格 DB15/T 21842021 3 4.2 数据汇集流程说明 4.2.1 荒漠化、沙化数据生产部门应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 施细则”)的要求,提交监测成果和工作总结到荒漠化、沙化数据主管部门。 4.2.2 荒漠化、沙化数据主管部门负责监测成果的统一汇总和成果报告编制,按照本文件规定的数据 范围(见5.1)及质量要求(见5.3),提交数据成果到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维护部门。 4.2.3 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维护部门负责对数据进行符合性检查(见6),

    8、合格数据统一入库,不合格 数据退回至数据提供部门。 5 数据收集 5.1 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包括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矢量成果数据、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与统计数据、历次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影像数据、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图片数据、历年荒漠化和沙化治理工程数据。 5.2 收集方法 将数据生产部门提供的成果数据导入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 5.3 数据质量 数据提供单位提交的荒漠化、沙化汇集数据需与附录A数据目录检查表所列内容一致,具体数据结 构、数据阈值等以“实施细则”为准,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维护部门负责数据符合性检查(见6),并 将检查合格的数据导入大数据管理平台。 6 数据符合性检查 6.1 数据

    9、完整性检查 参见附录A数据目录检查表中所列内容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 6.2 空间关系质量检查 通过对荒漠化和沙化小班数据建立拓扑关系进行数据空间关系质量检查,包括跨政区检查、多地块 检查、重叠检查、缝隙检查等类型的图形拓扑错误检查。在空间关系上,要求小班之间无交叉、无包含 (岛除外)、无缝隙、无空洞、无悬挂;要求小班与林场、林场与乡镇、乡镇与市县严格包含关系、界 限叠加无缝隙,准确接边。矢量数据坐标系统要求历史数据提供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新数据需要提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 6.3 数据属性符合性检查 6.3.1 概述 按照“实施

    10、细则”要求,对数据属性(关键字、阈值、必填项和逻辑关系)进行符合性检查,并返 回检查结果。 DB15/T 21842021 4 6.3.2 关键字检查 制定关键字编码标准,达到同一政区级别下小班编号唯一性,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编码唯一值为: 省代码(两位)+盟(市)代码(两位)+旗(县、市、区)代码(两位)+乡(镇、苏木)代码(两位) +图斑号。代码参见“实施细则”中的附件行政区划代码表。 6.3.3 阈值检查 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对数据属性做阈值检查,确保数据结构中各字段的属性值在阈值范围内。 6.3.4 必填项检查 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对属性字段做必填项检查,避免监测调查数据字段值缺失。

    11、6.3.5 逻辑关系检查 参见附录B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进行逻辑关系检查,质量检查条件语句的字段名参见附录C、调 查因子代码参见附录D。 6.4 调查图片质量检查 6.4.1 概述 按照“实施细则”要求,对图片数量、图片类型和图片质量进行质量检查。 6.4.2 图片数量 以旗(县、市、区)为单位,现地采集照片数量不小于全县图斑总数5 %;新照片采集点远景照片1 2张、近景照片12张、植物照片12张、土壤照片1张。 6.4.3 图片类型 应有远景、近景、植物、土壤四种类型照片。 6.4.4 图片质量 远景照片能反映图斑的整体状况;近景照片能反映图斑局部植被生长状况;植物照片能反映图斑内 主要植

    12、物种类。 7 数据建库 7.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 7.1.1 专题数据库 存储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矢量成果数据(见附录A),并将数据合并得到内蒙 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小班一张图。 7.1.2 栅格数据库 存储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影像数据(见附录A),并做成镶嵌数据集,作为最 终成果影像。 7.1.3 档案数据库 DB15/T 21842021 5 存储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和统计数据、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图片数据 (见附录A)。 7.2 荒漠化和沙化治理工程数据库 存储历年荒漠化和沙化治理工程数据,包含工程规划数据、工程设计数据、工程建设

    13、情况数据和工 程检查验收数据。 8 数据应用 8.1 数据分类 本文件中的数据分类应符合LY/T 2182的规定和要求。 8.2 数据申请 数据需求方通过林草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申请。 DB15/T 21842021 6 附录A (资料性) 数据目录检查表 表A.1给出了文件中数据完整性检查的数据目录。 表A.1 数据目录检查表 编号 收集内容 分类名称 1 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矢量成果数据 图片库图层数据 2 荒漠化和沙化小班图层数据 3 监测区乡(镇、苏木)界 4 监测区旗(县、市、区)界 5 监测区盟(市)界 6 监测区省界 7 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8 沙化土地分布图 9 历次荒漠化和沙

    14、化监测调查与统计数据 气象因子调查表 10 水文情况调查表 11 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 12 防沙治沙情况统计表 1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 14 沙化土地调查表 15 荒漠化土地调查表 16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 17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按土地利用类型分) 18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按治理措施类型分) 19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按植被盖度级分) 20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按主要植物种分) 21 沙化土地面积统计表(按植被覆盖类型) 22 荒漠化土地面积统计表 23 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表 24 沙化程度动态变化表 25 沙化土地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 26 沙化土地分布区植被盖度动态变化表

    15、27 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表 28 荒漠化土地程度动态变化表 29 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影像数据 全区遥感影像数据 30 各类荒漠化、沙化专题数据 31 荒漠化解译标志卡片 32 沙化解译标志卡片 33 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 34 历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图片数据 以监测点为单位的标准图片 35 历年荒漠化和沙化治理工程数据 工程规划数据 36 工程设计数据 37 工程建设情况数据 38 工程检查验收数据 DB15/T 21842021 7 附录B (规范性)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 表B.1中规定了逻辑关系检查的检查标准。 表B.1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 编号 逻辑规则说明 1 必须填写省、市

    16、、县、乡(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 2 必须填写图斑号(且唯一) 3 必须填写监测年度= xxxx 4 必须填写气候类型 5 必须填写调查方式 6 必须填写地貌类型 7 必须填写土地权属 8 必须填写监测区类型 9 必须填写面积(0.0001) 10 必须填写土地利用类型(填写到二级土地利用类型(除建设用地外) 11 乔木林地-乔木盖度20% 12 疏林地-10%乔木盖度20% 13 灌木林地-灌木盖度40%并且乔木盖度10% 14 草地-植被总盖度5%并且(乔木盖度10%且灌木盖度40%) 15 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植被盖度10% 16 天然牧草地-起源必须是天然 17 人工牧草地-起源必须

    17、是人工或飞播 18 灌丛草地-30%灌木盖度40% 19 疏灌草地-10%灌木盖度30% 20 灌丛草地和疏灌草地必须填写备注字段,填写内容为“TR”、“RG”、“QT”、“ZZ” 21 除灌丛草地/疏灌草地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备注字段不能为“TR”、“RG”、“QT”、“ZZ” 22 裸土地-植被总盖度5% 23 裸岩石砾地-植被总盖度10% 24 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除滩涂)/其他土地中的空闲地、设施农用地,不填写植被盖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 草本盖度、植被总盖度) 25 除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中的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必须填写植被总盖 度(0-100

    18、%) 26 植被总盖度0的必须填写植被种类 27 植被总盖度0的必须填写植被高度 28 植被总盖度0的必须填写植被起源 29 单独盖度中的最大值植被总盖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 30 乔木盖度5%,草本盖度5%,灌木盖度 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乔木型” 31 乔木盖度5%,草本盖度5%,灌木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乔、草型” 32 乔木盖度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乔、灌、草型” 33 乔木盖度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乔、灌型” 34 乔木盖度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草本型” 35 乔木盖度

    19、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空 36 乔木盖度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灌、草型” DB15/T 21842021 8 表B.1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续) 编号 逻辑规则说明 37 乔木盖度5%,灌木盖度5%,草本盖度5%的植被覆盖类型必须是“灌木型” 38 沙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1或3)必须填写沙化土地类型 39 非沙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2)不填写沙化土地类型和沙化程度 40 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域(除滩涂)”、“建设用地”的应为非沙化土地 41 水田、茶园、橡胶园、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为非

    20、沙化 土地 42 沙化监测区备注字段为“GF”的应为非沙化土地 43 沙化土地类型为“流动沙地”植被总盖度应10% 44 沙化土地类型为“流动沙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只能是“沙地/未成林造林地” 45 半固定沙地(丘)和固定沙地(丘)必须填到二级沙化土地类型 46 沙化土地类型为“半固定沙地”的植被总盖度应10%且30% 47 沙化土地类型为“固定沙地”的植被总盖度应30% 48 有治理措施的,沙化土地类型不能是“天然半固定沙地”或者“天然固定沙地” 49 沙化土地类型为“人工半固定沙地”和“人工固定沙地”以及“非生物治沙工程地”的必须填写治理措施 50 沙化土地类型为“天然半固定沙地”和“天然固

    21、定沙地”的植被起源应是天然 51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只能是“水浇地或旱地” 52 耕地如果是沙化土地,沙化土地类型也只能是“沙化耕地” 53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只能是“沙地” 54 沙化土地类型为“非生物治沙工程地”的治理措施一定为“机械沙障”或“化学固沙” 55 沙化土地类型为“风蚀残丘(劣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只能是“草地(人工牧草地除外)、盐碱地、裸土地、 裸岩石砾地” 56 沙化土地类型为“戈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人工牧草地除外)、内陆滩涂、裸岩石砾地” 57 沙化土地类型为“戈壁”的必须填写“土壤砾石含量” 58 沙化监测区,土地利用类型为

    22、沙地的一定是沙化土地 59 沙化土地必须填写土壤质地 60 沙化土地必须填写风蚀状况 61 耕地或植被总盖度0的必须填写植被生长状况 62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必须填写作物缺苗率 63 沙化土地必须填写土壤表层结构 64 除沙化耕地外的沙化土地必须填写沙丘高度 65 除沙化耕地外的沙化土地必须填写覆沙厚度 66 沙化土地必须填写沙化程度 67 非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不应填写沙化程度 68 植被总盖度应40%(气候类型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度为“轻 度” 69 植被总盖度应50%(气候类型为湿润,亚湿润)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

    23、度为“轻度” 70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作物缺苗率20%并且作物长势一般以上)或者(20作物缺苗率30且作物 长势良好),沙化程度为“轻度” 71 植被总盖度25%且40(气候类型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区)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度为 “中度” 72 植被总盖度30%且50(气候类型为湿润,亚湿润)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度为“中度” 73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作物缺苗率20%但作物长势不旺)或者(20作物缺苗率30且作物长势一 般)再或者(作物缺苗率30而作物长势良好),沙化程度为“中度” 74 植被总盖度应10%且25(气候类型为极干旱、干旱、半

    24、干旱区)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度 为“重度” 75 植被总盖度应10%且30(气候类型为湿润,亚湿润)的沙化土地(不含“沙化耕地”)沙化程度为“重度” DB15/T 21842021 9 表B.1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续) 编号 逻辑规则说明 76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20作物缺苗率30且作物长势不旺)或者(作物缺苗率30%且作物生长一 般以下),沙化程度为“重度” 77 植被总盖度为10%的非“沙化耕地”沙化程度为“极重度” 78 沙化土地类型为“沙化耕地”的沙化程度不能是“极重度” 79 沙化监测区水浇地和旱地必须填写灌溉能力和农田林网化率 80 旱地的灌溉能力

    25、只能是无灌溉 81 气候类型为“极干旱”、“湿润”的应该为非荒漠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3) 82 气候类型为“半干旱”、“干旱”、“亚湿润”为荒漠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1或2) 83 荒漠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1或2)必须填写荒漠化类型 84 非荒漠化监测(监测区类型=3)区不填写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次要荒漠化类型 85 非荒漠化不应填写荒漠化程度 86 荒漠化土地必须填写荒漠化程度 87 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水域(除滩涂)”、“其他土地中的空闲地、设施农用地”,荒漠化类型应该为 “非荒漠化” 88 沙地为荒漠化土地,且只能是风蚀或盐渍化 89 盐碱地为荒漠化土地,且只能是风蚀或

    26、盐渍化 90 水田只能是盐渍化或非荒漠化 91 水蚀-必须填写坡度(0 -90度) 92 水蚀(次要荒漠化类型) -必须填写坡度(0- 90度) 93 实测、风蚀、非耕地-必须填写沙丘高度(0米) 94 实测、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非耕地-必须填写沙丘高度(0米) 95 解译、风蚀、非耕地-必须填写地表形态 96 解译、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非耕地-必须填写地表形态 97 水蚀-必须填写侵蚀沟面积比例(0- 100%) 98 水蚀(次要荒漠化类型) -必须填写侵蚀沟面积比例(0- 100%) 99 实测、水蚀、耕地-必须填写治理措施 100 实测、水蚀(次要荒漠化类型)、耕地-必须填写治理

    27、措施 101 实测、风蚀-土壤质地(与土壤质地代码一致)或砾石含量(0 -100%)必须填写一项 102 实测、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 -土壤质地(与土壤质地代码一致)或砾石含量(0 -100%)必须填写一项 103 实测、风蚀、耕地-必须填写有效土层厚度(0厘米) 104 实测、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耕地-必须填写有效土层厚度(0厘米) 105 盐渍化-必须填写盐碱斑占地率(0- 100%) 106 盐渍化(次要荒漠化类型) -必须填写盐碱斑占地率(0- 100%) 107 实测、风蚀、非耕地-必须填写覆沙厚度(0厘米) 108 实测、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非耕地-必须填写覆沙厚度(0厘

    28、米) 109 实测、风蚀、耕地-必须填写作物产量下降率(100%) 110 实测、风蚀(次要荒漠化类型)、耕地-必须填写作物产量下降率(100%) 111 实测、水蚀、耕地-必须填写作物产量下降率(100%) 112 实测、水蚀(次要荒漠化类型)、耕地-必须填写作物产量下降率(100%) 113 实测、风蚀、非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114 实测、风蚀、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115 实测、水蚀、非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116 实测、水蚀、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117 解译、风蚀、非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DB

    29、15/T 21842021 10 表B.1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续) 编号 逻辑规则说明 118 解译、水蚀、非耕地-填写的荒漠化程度应与计算结果不同 119 沙化土地必须填写可治理度 120 荒漠化土地必须填写可治理度 121 沙化土地(不包括沙化耕地)有治理措施时必须填写治理程度 122 沙化耕地必须填写治理程度 123 可治理沙化土地未采取措施时必须填写 124 沙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1,3)必须填写是否新增沙化监测范围 125 仅荒漠化监测区(监测区类型=2)不填写是否新增沙化监测范围 126 有退化植被就必须填写相应盖度比例 127 仅荒漠化监测区不填写治理程度 128 土地利

    30、用类型非耕地的不填写作物缺苗率 129 土地利用类型非耕地的不填写作物产量下降率 130 荒漠化监测区非荒漠化土地不应填写次要荒漠化类型 131 监测区类型=1,非沙化且非荒漠化;监测区类型=2,非荒漠化土地;监测区类型=3,非沙化土地,都不填 写可治理度 132 监测区类型=1,非沙化且非荒漠化;监测区类型=2,非荒漠化土地;监测区类型=3,非沙化土地,都不填 写治理建议 133 治理程度为初步治理(1)、中等治理(2)、基本治理(3)的非沙化耕地必须有治理措施 134 沙化监测区里的非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不填写治理程度 135 沙化监测区里天然半固定沙地、天然固定沙地,非生物治沙

    31、工程地的治理程度不能为初步治理(1)、中等治 理(2)、基本治理(3) 136 荒漠化类型为“冻融”,土地利用类型不能为“耕地” 137 土地利用类型为“沙地”的植被总盖度10% 138 耕地对应的植物种应该为作物种类 139 非耕地对应的植物种不能为作物种类 140 耕地如果填写了治理措施的,治理措施只能是适宜的农艺措施或工程措施及其它措施 141 非耕地的治理措施不应为针对耕地的农艺措施 142 土地利用类型为滩涂,沙化土地类型不能是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143 次要荒漠化类型跟荒漠化类型不能是同一类型 逻辑关系质量检查标准表中字段名和属性参考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实施细则的

    32、属性数据结构 和调查因子代码表。 DB15/T 21842021 11 附录C (资料性)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字段结构表 表C.1 给出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字段结构。 表C.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字段结构表 序号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 1 省 数值型 2 2 市 数值型 4 3 县 数值型 6 4 乡 数值型 8 5 图斑号 数值型 6 6 监测年度 数值型 4 7 调查方式 字符型 1 8 气候类型 字符型 1 9 地貌类型 字符型 1 10 小地形 字符型 1 11 面积 数值型 16 2 12 土地使用权属 字符型 1 13 土地利用类型 字符型 3 14 沙化

    33、土地类型 字符型 4 15 沙化程度 字符型 1 16 所属沙漠沙地 字符型 2 17 荒漠化类型 字符型 1 18 荒漠化程度 字符型 1 19 次要荒漠化类型 字符型 1 20 植被种类 字符型 4 21 植被高度 数值型 4 22 植被起源 字符型 1 23 植被总盖度 数值型 3 24 乔木盖度 数值型 3 25 灌木盖度 数值型 3 26 草本盖度 数值型 3 27 植被覆盖类型 字符型 1 28 风蚀状况 字符型 1 29 植被生长状况 字符型 1 30 土壤类型 字符型 2 31 土壤质地 字符型 1 32 土壤表层结构 字符型 1 33 土壤砾石含量 数值型 5 1 34 覆沙

    34、厚度 数值型 5 1 DB15/T 21842021 12 表C.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库字段结构表(续) 序号 字段名 数据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 35 地表形态 字符型 1 36 沙丘高度 数值型 5 1 37 有效土层厚度 数值型 5 1 38 作物产量下降率 数值型 5 1 39 作物缺苗率 数值型 5 1 40 坡度 数值型 5 1 41 侵蚀沟面积比例 数值型 5 1 42 盐碱斑占地率 数值型 5 1 43 治理措施 字符型 3 44 治理程度 字符型 1 45 治理建议 字符型 3 46 荒漠化/沙化可治理度 字符型 1 47 是否新增沙化监测范围 字符型 1 48 退化植被

    35、种类 字符型 2 49 退化植被盖度比例 数值型 5 1 50 监测区类型 字符型 1 51 荒漠化/沙化变化原因 字符型 3 52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字符型 3 53 灌溉能力 字符型 1 54 农田林网化率 字符型 1 55 前期土地利用类型 字符型 3 56 前期沙化类型 字符型 4 57 前期沙化程度 字符型 1 58 前期荒漠化类型 字符型 1 59 前期荒漠化程度 字符型 1 60 前期植被总盖度 数值型 3 61 前期地类转新标准 字符型 3 62 备注 字符型 50 表内容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实施细则中的附件三属性数据结构,若后续监测实施细则 有变动,以最新

    36、细则内容为准。 DB15/T 21842021 13 附录D (资料性)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 表D.1给出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 表D.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 沙化土地类型 代码 土地利用类型 代码 沙地 720 流动沙地(丘) 168 耕地 100 裸土地 730 半固定沙地(丘) 170 水田 110 裸岩石砾地 740 人工半固定沙地 1701 水浇地 120 天然半固定沙地 1702 旱地 130 地貌类型 代码 固定沙地(丘) 172 种植园地 200 极高山 1 人工固定沙地 1721 果园 210 高山 2 天然固定沙地 1

    37、722 茶园 220 中山 3 沙化耕地 176 其他园地 240 低山 4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169 林地 300 丘陵 5 风蚀残丘(劣地) 174 乔木林地 310 平原 6 戈壁 182 疏林地 340 高原 7 石质戈壁 1821 森林沼泽 350 极高原 8 砾质戈壁 1822 灌木林地 360 盆地 9 沙砾质戈壁 1823 灌丛沼泽 370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190 未成林地 380 土壤质地 代码 非沙化土地 9 苗圃地 390 粘土 1 迹地 391 壤土 2 沙化程度 代码 草地 400 砂壤土 3 轻度 1 天然牧草地 410 壤砂土 4 中度 2 沼泽草地 42

    38、0 砂土 5 重度 3 人工牧草地 430 极重度 4 其他草地 440 土壤表层结构 代码 疏灌草地 450 形成腐殖质层 1 荒漠化类型 代码 灌丛草地 460 形成生物结皮层 2 风蚀 1 建设用地 500 两者均没有 3 水蚀 2 水域 600 盐渍化 3 河流水面 601 植物起源 代码 冻融 4 湖泊水面 602 人工 1 非荒漠化 9 水库水面 603 天然 2 坑塘 604 飞播 3 荒漠化程度 代码 内陆滩涂 606 轻度 1 沟渠 607 风蚀状况 代码 中度 2 沼泽地 608 无 1 重度 3 冰川及永久雪山 610 弱 2 极重度 4 其他土地 700 中 3 盐碱地

    39、 710 强 4 DB15/T 21842021 14 表D.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续) 土壤类型 代码 植被生长状况 代码 作物长势 代码 红壤 1 好 1 很好 1 黄壤 2 中 2 好 2 砖红壤 3 差 3 一般 3 娄土 4 差 4 黄绵土 5 沙化土地治理程度 代码 极差 5 黑垆土 6 初步治理 1 棕壤 7 中等治理 2 荒漠化、沙化变化原因 代码 褐土 8 基本治理 3 人为因素 灰黑土(灰色森林土) 9 无治理 9 生态治理 100 灰褐土(灰褐色森林土) 10 封山(沙)育林(草) 101 潮土 11 荒漠化、沙化土地可治理度 代码 人工造林(乔、灌

    40、) 102 草甸土 12 飞播造林 103 沼泽土 13 难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 1 草原保护与建设 104 盐碱土 14 可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 2 水土保持 105 石灰土 15 人为破坏 200 黑钙土 16 气候类型 代码 水资源利用不当 201 栗钙土 17 极干旱 1 开垦 202 灰漠土 18 干旱 2 挖采 203 棕漠土 19 半干旱 3 弃耕 204 风沙土 20 亚湿润干旱 4 过牧 205 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 21 湿润 5 樵采 206 水稻土 22 开发建设 300 棕钙土 23 地表形态 代码 自然因素 灰钙土 24 影像上分辨不出沙丘 1 自然修复 400

    41、灌淤土 25 影像上可分辨出沙丘,基本 无阴影和纹理 2 自然灾害 500 石质土 27 地质灾害 501 其他土壤 28 沙丘在影像上清晰可见,纹 理明显,沙丘阴影面积 50% 3 灾害性气候 502 生物灾害 503 植被覆盖类型 代码 调查因素 600 乔、灌、草型 1 地类为裸岩石砾地、裸土地 或沙丘阴影面积50%,纹 理明显 4 标准变化 700 乔、灌型 2 乔、草型 3 是否新增沙化监测范围 代码 灌、草型 4 是 1 乔木型 5 土地使用权属 代码 否 2 灌木型 6 国有 1 草本型 7 集体 2 农田林网化率 代码 个人 3 高 1 调查方式 代码 其他 4 中 2 地面调

    42、查 1 低 3 遥感调查 2 无 4 DB15/T 21842021 15 表D.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续) 治理措施 代码 沙漠沙地 代码 灌溉能力 代码 生物措施 100 巴丹吉林沙漠 8 充分满足 1 封山(沙)育林(草) 101 腾格里沙漠 10 满足 2 人工造林(乔、灌) 102 乌兰布和沙漠 11 基本满足 3 人工种草 103 库布齐沙漠 12 不满足 4 飞播 104 狼山以西的沙漠 13 无灌溉 5 植被改良 105 科尔沁沙地 14 封禁保护 106 毛乌素沙地 15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代码 其它生物措施 110 浑善达克沙地 16 人为因素 100

    43、 农艺措施 200 呼伦贝尔沙地 17 营造林措施 101 保护性耕作 201 乌珠穆沁沙地 19 采伐 102 间作 205 种草 103 轮作 208 主要作物种类 代码 开荒种植 104 作物配置 209 水稻 1 弃耕抛荒 105 节水措施 210 小麦 2 工程建设 106 种植水稻 211 大麦 3 其它人为因素 107 种植绿肥 212 玉米 4 自然原因 201 施肥 213 棉花 5 调查因素 301 禁牧 215 高粱 6 标准变化 401 休牧 216 谷子 7 轮牧 217 薯类 9 监测区类型 代码 其它农业措施 220 马铃薯 10 荒漠化和沙化重叠监测区 1 工程

    44、措施 300 豆类 11 仅荒漠化监测区 2 排水沟 301 烟草 12 仅沙化监测区 3 洗盐 302 花生 13 反坡梯田 304 芝麻 14 治理工程 代码 水平梯田 305 油菜 1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15001 坡式梯田 306 甜菜 16 三北防护林工程 15002 隔坡梯田 307 胡麻 18 退耕还林(草)工程 15003 简易梯田 308 黍 19 天然林保护工程 15004 沟谷防护工程 310 向日葵 21 机械沙障 315 其它 29 备注 代码 集水工程 316 国家封禁保护区 FJ 沙层衬膜 317 小地形 代码 国家沙漠公园 GY 引水拉沙 318 山脊 1

    45、光伏板用地 GF 风力拉沙 319 上坡 2 客土改良 320 中坡 3 引洪淤灌 321 下坡 4 其它工程措施 330 山谷 5 化学措施 400 平地 6 化学固沙 401 土壤化学改良 402 其它化学措施 410 其它措施 500 DB15/T 21842021 16 表D.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续) 植物种(乔木) 乔木名称 代码 乔木名称 代码 乔木名称 代码 冷杉 20 池杉 178 梨桃类 503 云杉 30 柳杉 190 枣树 504 紫杉 40 水杉 200 柿树 505 铁杉 50 蒙古栎 240 山楂 510 侧柏 61 其它栎类 241 杏 5

    46、11 桧柏 62 刺槐 261 椰树 512 杜松 63 国槐 262 文冠果 513 落叶松 70 椴类 270 核桃 514 樟子松 80 桉类 290 白蜡 515 赤松 90 木麻黄 300 沙枣 516 黑松 100 台湾相思 302 海棠 517 油松 110 大叶相思 303 山杏 518 华山松 120 马占相思 304 杜梨 519 油杉 130 苦楝 306 桑树 520 马尾松 140 杨类 310 山桃 521 湿地松 142 胡杨 311 稠李 522 加勒比松 144 泡桐 320 银合欢 523 云南松 150 柳类 330 榆树 524 思茅松 160 甘桔 501 石榴 525 高山松 170 苹果 502 其它乔木树种 529 DB15/T 21842021 17 表D.1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调查(解译)因子代码表(续) 植物种(灌木) 灌木名称 代码


    注意事项

    本文(DB15 T 2184-2021 荒漠化、沙化数据汇集规范.pdf)为本站会员(wealthynice1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