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017 2013 2013-08-05发布 2013-08-1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发 布 WW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
2、tions WW/T 0017 20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主编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E-mail: 北京达利天成印刷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1/16 印张:2.25 2013年12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1150101815定价:20.00元 I WW/T 0017 2013 目次 前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 1 4.1概述 1 4.2馆藏文物基本信息 1 4.3馆藏文物管理信息 2 4.4馆藏文物影像信息 2 5馆藏文物登录流
3、程 3 6馆藏文物登录的相关文档 3 6.1概述 3 6.2文物鉴定表 3 6.3入馆凭证 4 6.4馆藏文物编目卡 4 6.5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 5 6.6馆藏文物分类账 5 6.7其他辅助账册 5 6.8藏品档案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馆藏文物基本信息登录说明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馆藏文物管理信息登录说明 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馆藏文物影像信息登录说明 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馆藏文物类别说明 19 附录E(资料性附录)馆藏文物定名说明 21 附录F(资料性附录)馆藏文物年代标示说明 25 附录G(资料性附录)馆藏文物完残状况说明 28 参考文献 29 II WW/T
4、0017 2013 III WW/T 0017 2013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WW/T 00172008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的修订,并代替和废止WW/T 00172008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本标准规定了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登录的流程、登录的相关文档,本 标准与WW/T00172008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充实了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包括馆藏文物基本信息、馆藏文物管理信息、馆藏文物影 像信息的登录内容,并提出相应的登录要求。 修订、完善了馆藏文物登录流程的部分内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
5、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首都博物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俊玲、金瑞国、赵昆、邢鹏、刘丞、马生涛、叶晔。 本标准代替和废止WW/T00172008。 WW/T0017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W/T00172008。 IV WW/T 0017 2013 1 WW/T 0017 2013 馆藏文物登录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馆藏文物登录流程和所需相关文档(包括纸质文档和电 子文档)的基本内容和填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登录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6、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408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WW/T0020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3术语和定义 WW/T0020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馆藏文物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由文物收藏单位正式入藏并登记入账的文物。 3.2 馆藏文物登录reg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
7、tutions 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登记、管理、备案、维护及相关信息记录的过程。 3.3 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general accounts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用来记录收藏单位所有馆藏文物的账目,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 3.4 馆藏文物分类账ledger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根据文物收藏单位藏品分类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类别和分库管理的状况,分别建立的账册。 3.5 馆藏文物编目
8、catalog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对馆藏文物各种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登记的过程。 4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 4.1概述 馆藏文物登录的主要信息包括:馆藏文物基本信息;馆藏文物管理信息;馆藏文物影像信息。 4.2馆藏文物基本信息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总登记号; 2 WW/T 0017 2013 b)名称(含原名); c)年代; d)质地; e)类别; f )数量; g)尺寸; h)质量; i)级别; j)来源; k)完残状况; l)保存状态; m) 入馆日期。 填写方法见附录A。 4.3馆藏
9、文物管理信息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保管信息; b)基本情况; c)鉴定信息; d)考古发掘信息; e)来源信息; f)流传经历; g)损坏记录; h) 移动记录; i )修复记录; j)展览信息; k)著录信息; l )收藏单位信息; m) 其他信息。 填写方法参见附录B。 4.4馆藏文物影像信息 4.4.1概述 具体内容包括:馆藏文物影像基本信息、影像采集工作的信息。馆藏文物(含相关附属物)登记 入库时的正视图照片至少1张,其他图片类型的照片数量不限。 填写方法见附录C。 4.4.2馆藏文物影像基本信息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收藏单位代码; b)总登记号; c)图片类型; 3 WW/T
10、 0017 2013 d)图片顺序号。 4.4.3影像采集工作的信息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拍摄单位; b)拍摄地点; c)拍摄日期; d)拍摄人。 5馆藏文物登录流程 5.1由本单位或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文物鉴定表。填写 入馆凭证。 5.2馆藏文物影像资料采集,包括拍摄照片、绘图、拓片等。 5.3馆藏文物编目,填写馆藏文物编目卡。 5.4填写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 5.5填写馆藏文物分类账。 5.6填写藏品档案。并按照WW/T 0020建立文物档案,按照规定进行备案。对藏品的历史档案、 历史账册等均应妥善保管。 5.7将发生变更的文物信息记录更新到文
11、物档案中,同时将发生变更的文物信息记录到博物馆藏品 总登记账(文物)、馆藏文物分类账、其他辅助账册及相关的信息数字化文档中。 6馆藏文物登录的相关文档 6.1概述 馆藏文物登录工作中应填写的文档,包括文物鉴定表;入馆凭证;馆藏文物编目 卡;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馆藏文物分类账;其他辅助账册;藏品档案。 6.2文物鉴定表 记录文物的鉴定信息。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原编号; b)名称; c)年代; d)数量; e)尺寸; f)质量; g)质地; h)完残状况; i)来源; j)级别; k)鉴定单位; l)鉴定人; m) 鉴定意见; 4 WW/T 0017 2013 n)鉴定日期。 6.3入
12、馆凭证 记录馆藏文物入馆时的详细信息。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原编号; b)总登记号; c)分类号(或其他辅助账号); d)名称; e)年代; f)数量; g)尺寸; h)质量; i)质地; j)完残状况; k)来源; l)级别; m) 文物移交方和接收方签字; n)入馆日期。 6.4馆藏文物编目卡 对馆藏文物进行编目时填写的记录文物藏品信息的卡片。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原编号; b)入馆凭证号; c)总登记号; d)分类号(或其他辅助账号); e)名称; f)年代; g)数量; h)尺寸; i)质量; j)质地; k)完残状况; l)来源; m) 级别; n)形态特征; o)题识情况; p
13、)流传经历; q)鉴定单位; r)鉴定意见; s)鉴定人; t)文物照片; 5 WW/T 0017 2013 u)制卡人(签字); v)制卡日期。 6.5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登记日期; b)总登记号; c)分类号; d)名称; e)时代; f)数量; g)尺寸、质量; h)质地; i)完残状况; j)来源; k)入馆凭证号; l)注销凭证号; m) 级别; n)备注; o)账册页码。 6.6馆藏文物分类账 对馆藏文物的分类管理账。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a)登记日期; b)总登记号; c)分类号; d)名称; e)年代; f)数量; g)尺寸; h)质量; i)质地
14、; j)完残状况; k)来源; l)级别; m) 库房(库区)名称及编号; n)保存位置; o)备注。 6.7其他辅助账册 包括:文物的历史账册、文物流水帐册等。 6.8藏品档案 记录与藏品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 6 WW/T 0017 20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馆藏文物基本信息登录说明 A.1总登记号 总登记号指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上的登记号。 总登记号一件(套)一号。总登记号一经确定即永久使用,不能更改和重复使用,馆藏文物注销 后原总登记号仍应保留。 总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地标写在馆藏文物上,书写位置以不妨碍观瞻和不易摩擦为宜;不宜直接 书写的馆藏文物,应贴、
15、挂编号标签,标签贴挂应确保牢固,避免遗失。 如此号中有冒号、逗号、正反斜杠、星号、问号、各种括号、竖杠等特殊符号,输入电子计算机 时必须输入为全角。 A.2类别 类别包括:玉石器、宝石;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铁器、其他金属器;漆器;雕塑、造 像;石器、石刻、砖瓦;书法、绘画;文具;甲骨;玺印符牌;钱币;牙骨角器;竹木雕;家具;珐 琅器;织绣;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武器;邮品;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名人遗物;玻璃器;乐 器、法器;皮革;音像制品;票据;交通、运输工具;度量衡器;标本、化石;其他。 每件馆藏文物只选择并登录一种类别。 类别选择时如有交叉,应按以质地为主、兼顾功用的原则进行选择。
16、复合或组合质地的文物,以 其主体或主要质地选择类别。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化石,按照“标本、化石”类别登录。 参见附录D。 A.3名称(含原名) A.3.1名称 经审核认定的馆藏文物科学、准确、规范的名称。 名称含时期年代、作者、产地、工艺技法、文饰题材、质地、器形等特征内容。 定名规则参照WW/T0020。自然标本定名参见相关学科国际命名法规。 参见附录E。 A.3.2原名 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上的原有名称。 A.4年代 A.4.1年代类型 分为:制造年代、使用年代、形成年代、生存年代。兼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年代类型者填写一种主 要年代类型。 制造年代:指馆
17、藏文物的最初制作时间。 7 WW/T 0017 2013 使用年代:指馆藏文物的实际使用时间。 形成年代:指岩矿标本的最后形成时间。 生存年代:指古生物、植物、动物类标本的存活年代。 A.4.2年代表示方式 分为:公历纪年、地质年代、考古学年代、中国历史学年代、帝王纪年、其他纪年(如外国纪 年,历史事件纪年等)。 A.4.3具体年代 经审核认定的馆藏文物本体的时间信息。 “具体年代”应与“年代类型”、“年代表示方法”相对应。 示例1:公历纪年:1921年7月23日 示例2:地质年代:早更新世 示例3:考古学年代:新石器时代 示例4:中国历史学年代:清 示例5:帝王纪年:清乾隆六十年 示例6:外
18、国纪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示例7:历史事件纪年:抗日战争时期 参见附录F。 A.5质地 A.5.1质地类别 分为:单一质地、复合或组合质地。 单一质地分无机质、有机质。无机质分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质分植物质材料、动物质材 料和其他有机质材料。 复合或组合质地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 有新性能的材料。分无机复合或组合质地、有机复合或组合质地、有机无机复合或组合质地。 A.5.2具体质地 构成馆藏文物主体的物质材质。如系多种材质复合或组合而成,应写明主要材质。 A.6数量 根据构成馆藏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区分和统计馆藏文
19、物数量。以件为 计量单位。输入计算机时必须填写为半角阿拉伯数字。 成套馆藏文物分为实际数量和传统数量两种: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实际 数量);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的,整体编一个号,每个部分列分号,按一件(套)计算,在实际数 量栏内注明整套馆藏文物的实际数量。 示例1:名称件(套)数件数 清代花盆底鞋12只 示例2:名称件(套)数件数 清平定准噶尔方略一百七十二卷1100册 示例3:名称件(套)数件数 明嵌宝石龙纹带盖金执壶11件 8 WW/T 0017 2013 A.7尺寸 对馆藏文物进行测量所得到的数据。 以厘米作为计量基本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超过100cm的可采用米
20、为单位计量,精确到小数 点后2位。 单体馆藏文物测量方法:平面型馆藏文物顺序测量长和宽,圆形测量直径。立体型馆藏文物顺 序测量长、宽、高;圆面馆藏文物测量自外沿量起的直径。复杂形体馆藏文物按照陈列状态测量最大 长、宽、高。绘画、书法馆藏文物测量画心尺寸,以“纵”、“横”表示。 成套馆藏文物测量方法:成套馆藏文物中组成部分规格基本一致的,按单体馆藏文物测量方法测 量最大一件单体;组成部分大小不一致的,按单体馆藏文物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各个单体尺寸。 A.8质量 对馆藏文物进行称重所得到的数据。 同一总登记号的多个单体馆藏文物应填写各个单体质量的总和。文物的质量一律不包括附件的质 量。 以千克为计量基
21、本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A.9级别 经审核认定的馆藏文物的级别。 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 参见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 A.10来源 A.10.1来源方式 现收藏单位获得馆藏文物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购买;接受捐赠;依法交换;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的其他方式;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如拨交、移交);其他(如旧 藏、考古发掘、采集、拣选)。 A.10.2来源单位(或个人) 现收藏单位获得馆藏文物的来源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来源方式为“购买”的,是指以有偿形式取得所有权的文物,来源单位(或个人)是指原所有权 单位或所有
22、权人。 来源方式为“接受捐赠”的,是指以无偿或奖励形式取得所有权的文物,来源单位(或个人)是 指原捐赠单位或捐赠人。 来源方式为“依法交换”的,是指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依据相关程序交换的文物,来源单位是 指与本收藏单位交换文物的单位。 来源方式为“拨交”的,是指通过行政手段变更使用权或保管权的文物,来源单位是指原拨交单 位。 来源方式为“移交”的,是指公安、海关、工商等执法部门移交罚没的文物,来源单位是指原移 交部门。 来源方式为“旧藏”的,是指收藏单位继承的历史上原有的收藏并保存至今的文物。 来源方式为“考古发掘”的,是指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水)的文物,来源单位是指进行考古发 9 WW/T
23、0017 2013 掘的单位。 来源方式为“采集”的,是指捡拾上交的文物,来源单位(或个人)是指捡拾文物的单位(或人 员姓名)。 来源方式为“拣选”的,是指银行、冶炼厂、造纸厂及物资回收部门将拣选的文物移交给主管部 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来源单位是指原移交文物的单位。 A.11完残状况 对单件馆藏文物和成套馆藏文物完残情况的具体描述。 参见附录G。 A.12保存状态 按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进行保存状态的选择。可以分为: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部分损腐,需要 修复;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 A.13入馆日期 馆藏文物被现收藏单位接收入馆的日期,即入馆凭证记载的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24、10 WW/T 0017 201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馆藏文物管理信息登录说明 B.1保管信息 B.1.1说明 保管信息是现收藏单位进行馆藏文物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 B.1.2总登记号 总登记号指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上的登记号。 如此号中有冒号、逗号、正反斜杠、星号、问号、各种括号、竖杠等特殊符号,输入电子计算机 时必须输入为全角。 B.1.3原编号 入藏现收藏单位之前,历次收藏单位给予馆藏文物的编号。 B.1.4库房责任人 馆藏文物库房的责任保管员姓名。 B.1.5入库日期 馆藏文物被现收藏单位登记入库的日期,即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文物)登记的日期。 日期表示
25、方式见GB/T7408。 B.1.6库房(库区)名称及编号 保管馆藏文物的库区和库房的名称及编号。 B.1.7保存位置 馆藏文物在库房中的存放位置。包括柜架的编号、柜架内层位的编号等信息。 B.1.8保管适宜温度 根据馆藏文物质地类别所确定的最适宜保管的温度。 B.1.9保管适宜相对湿度 根据馆藏文物质地类别所确定的最适宜保管的相对湿度。 B.1.10保管注意事项 在保管工作中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如防虫、防腐措施等。 B.1.11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并在保管及使用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B.2基本情况 B.2.1说明 对馆藏文物本体信息的描述。 B.2.2生产制造信息 包括:生产制造(出版)时间;地
26、点;工艺;生产制造(出版)单位;制造人(作者)等。 B.2.3文字信息 11 WW/T 0017 2013 包括:馆藏文物中单体文物各部件及附件部分的文字信息;成套馆藏文物各组件的文字信息。 B.2.4造型及图案信息 包括:造型情况(风格、样式、颜色、材质等);图案情况(样式、位置等)等。 B.2.5备注 其他需要描述的事项。 B.3鉴定信息 B.3.1说明 馆藏文物在本收藏单位进行的历次辨别真伪、确定年代、考证内涵、列举依据、评定价值、定 名、定级的相关信息。 B.3.2鉴定日期 馆藏文物被鉴定的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3.3组织鉴定的单位 组织鉴定的单位全称。 B.3
27、.4鉴定单位 进行鉴定的单位全称。 B.3.5鉴定人 鉴定人的姓名。 B.3.6鉴定意见及鉴定结论 鉴定后,对该馆藏文物形成的鉴定意见或结论。 B.3.7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4考古发掘信息 馆藏文物中凡涉及考古发掘出土(水)的,应当填写考古发掘信息。包括出土(水)时间、地 点、位置以及考古发掘单位等。 B.5来源信息 B.5.1说明 现收藏单位取得馆藏文物的方式及相关信息的详细记录。 B.5.2接受捐赠 馆藏文物被捐赠的相关信息,包括:捐赠时间;捐赠单位;捐赠人;接收单位;接收人等。 B.5.3购买 馆藏文物购买的相关信息,包括: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出让单位及人员;购买费用;接收单
28、位等。 B.5.4依法交换 依法交换的相关信息,包括:依法交换时间;出让单位;出让人;依法交换批准单位;接收单位等。 B.5.5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如拨交、移交) 拨交、移交等的相关信息,包括:拨交、移交时间;出让单位;出让人;拨交、移交批准单位; 12 WW/T 0017 2013 接收单位等。 B.5.6其他 除以上来源方式之外的馆藏文物来源方式,包括:旧藏、考古发掘、采集、拣选等。 B.5.7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6流传经历 B.6.1说明 馆藏文物在不同收藏单位(收藏人)之间的收藏、保管经历。 B.6.2时间 历次流传经历的具体起止日期。 日期表示方
29、式见GB/T7408。 B.6.3收藏单位 历次收藏单位全称。 B.6.4收藏人 历次收藏人姓名。 B.6.5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7损坏记录 B.7.1说明 馆藏文物自然、人为损坏情况和相关信息。 B.7.2损坏发生时间 损坏发生的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7.3地点 损坏发生的具体地点全称。 B.7.4损坏情况 损坏的具体情况,如损坏状况、受损程度等。 B.7.5损坏原因 损坏发生的具体原因。 B.7.6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人为损坏的责任人所在部门名称及其责任人姓名。 B.7.7处理情况 馆藏文物处理情况和人员处理情况。 B.7.8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
30、.8移动记录 13 WW/T 0017 2013 B.8.1说明 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除展览以外的所有移动情况和相关信息。 移动原因分为:移库、出库照相、观摩、修复、复制等。 其中因修复的移动,根据“B.9修复记录”中要求详细填写。 B.8.2移动时间 移动工作的起止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8.3移动目标区域 移动的目的地及区域详细名称。 B.8.4执行单位 移动的执行单位全称。 B.8.5移动原因 移动的具体原因。 B.8.6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9修复记录 B.9.1说明 馆藏文物历次修复、保护情况及相关信息。 B.9.2修复时间 修复工作的起止日期。 日期
31、表示方式见GB/T7408。 B.9.3承担单位 承担修复工作的单位全称。 B.9.4修复人 参与修复工作的人员姓名。 B.9.5修复地点 承担修复工作的单位开展修复工作的详细地址。 B.9.6修复原因 开展修复工作的具体原因。 B.9.7修复情况及结果 开展修复工作的详细情况及结果。 B.9.8修复前、后对比照片 修复前和修复后的馆藏文物正面全形照片及修复部位的照片。 B.9.9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10展览信息 B.10.1说明 14 WW/T 0017 2013 馆藏文物在收藏单位的展览情况及相关信息。 B.10.2本收藏单位范围内的展览 馆藏文物在本收藏单位范围内的展览情况,
32、包括:展览起止日期;展览名称等。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10.3国内展览 馆藏文物在国内其他地点展览的情况,包括:展览起止日期;展览名称;展览的组织单位;展览 举办地点;承接展览单位;批准单位及文号。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10.4出国(境)展览 馆藏文物出国(境)展览的具体情况,包括:展览起止日期;展览名称;展览组织单位;展览举 办国家、地点;承接展览单位;批准单位及文号。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10.5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11著录信息 B.11.1说明 主要记录馆藏文物相关信息的古籍、文献、专著、期刊、图录、论文等。 B.11.2
33、著录(出版)时间 相关著录信息产生或出版的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B.11.3出版单位及书名 出版馆藏文物著录信息的单位全称及相关著作或期刊全称。 B.11.4作者 著录制作人姓名。 B.11.5文章(章节)及页码 具体章节名称及页码数。 B.11.6主要内容 著录的主要内容信息。 B.11.7备注 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B.12收藏单位信息 记录馆藏文物收藏单位的主要信息,如收藏单位基本情况;文物藏品概况;建档情况;保管情 况。 B.13其他信息 其他需要记录的文字、音像等信息。 15 WW/T 0017 2013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馆藏文物影像信息登录说明 C.1馆
34、藏文物影像文件的命名规则 C.1.1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命名形式 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命名形式为:收藏单位代码-总登记号-图片类型-图片顺序号。 各项之间用英文半角“-”分开。各项的顺序应固定,文件名中不应存在任何空格。 C.1.2收藏单位代码 C.1.2.1概述 收藏单位代码即地域和行业编码,用1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为区分不同的单位,将编号设计为四部分:行政区划代码+单位性质代码+行业分类代码+单位顺 序号。 C.1.2.2编号的命名规则 命名内容:行政区划代码+单位性质代码+行业分类代码+单位顺序号。 命名长度:6位1位2位5位 行政区划代码 单位性 质代码 行业分 类代码 单位顺序号 长度
35、 1 2 3 4 5 6 1 1 2 1 2 3 4 5 各项的顺序要固定,文件名中不应存在任何空格。无论任何原因,文件名中均不应存在中文字 符。 C.1.2.3行政区划代码 馆藏文物收藏单位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号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 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为准。 C.1.2.4单位性质代码 按表C.1所示内容选择后填写,用1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C.1单位性质代码表 单位性质代码 单位性质 1 国家机关 2 事业单位 3 国有企业 4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 16 WW/T 0017 2013 C.1.2.5行业性质代码 以馆藏文物收藏单位所属的行业分类为准,用2
3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见表C.2所示。 表C.2行业性质代码表 代码 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 码中“门类” 的对应关系 行业名称 01 A 农、林、牧、渔业 02 B 采矿业 03 C 制造业 04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5 E 建筑业 06 F 批发和零售业 07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8 H 住宿和餐饮业 09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 J 金融业 11 K 房地产业 12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4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6 P 教育 17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18 R
3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 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 T 国际组织 C.1.2.6单位顺序号 由国家统一编制,用5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从个位开始编号,不足5位的前面用“0”补齐。 17 WW/T 0017 2013 示例: 北京市西城区某博物馆 11010221800001 北京市西城区事业单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西城区的第1家 C.1.3总登记号 总登记号有关要求见B.1.2 C.1.4图片类型 包括馆藏文物的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全景图;局部图;底部图等多种类型。 图片类型均采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A表示正视图,B表示俯视图,C表示侧视图,D表示全景 图,E表示局部图,F表示底部
38、图。 C.1.5图片顺序号 在同一图片类型中的图片顺序号码。 图片序号均采用半角阿拉伯数字。 示例: 北京市西城区某博物馆的收藏单位代码(地域和行业编码)为11010221800001,收藏的总登记号为58.31.1234的馆 藏文物,其格式为.jpg的影像文件中正视图的第1张应命名为:11010221800001-58.31.1234-A-1.jpg。 C.2影像文件采集工作的信息 包括: a)拍摄单位 拍摄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单位全称。 b)拍摄地点 拍摄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单位进行拍摄工作的详细地点。 c)拍摄日期 拍摄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日期。 日期表示方式见GB/T7408。 d)拍摄人
39、拍摄馆藏文物影像文件的人员姓名。 C.3馆藏文物影像的拍摄工作要求 C.3.1立体馆藏文物拍摄工作要求 立体馆藏文物拍摄工作要求如下: a)每件独立编号的立体馆藏文物应以主要代表面,拍摄全面图形一张,并拍摄正视角度的顶面和 底面图像各一张; b)对没有独立编号的成套馆藏文物应拍摄组套图像,并加拍独件文物的全形图像; c)对具有花纹、附件、内壁铭文或其他特殊情况的立体馆藏文物各相应部位进行局部拍摄。对有 不同花纹、铭文的各个面都应进行正面拍摄; d)对扁平型馆藏文物器物(如钱币)一般拍摄正、反两面,如有边沿上的特殊信息,加拍边沿影 像; e)对具有连续花纹、内壁铭文或其他特殊情况的馆藏文物(如不
40、规则形状的馆藏文物)每隔30 18 WW/T 0017 2013 45拍一张; f) 馆藏文物如附有图纸或拓片的应加拍相关资料的影像。 C.3.2平面馆藏文物拍摄工作要求 平面馆藏文物拍摄工作要求如下: a)每件平面馆藏文物必须拍摄全景图像一张,尽量用一幅画面记录平面馆藏文物的影像; b)无法在一张影像中记录全形的,以分段拍摄形式记录时,相邻两个画面重合部分不小于画面 长或宽度的1/4(每一分段以独立的影像编号标明,拼合后的影像数据给予一个全新的影像编 号); c)对有铭文、款识等附加信息的平面馆藏文物要加拍相关影像,如有特殊的装裱形式亦应对其做 影像记录(如宋画以明代封套盛放,除对画心拍摄外
41、,对装裱部分亦应予以记录)。 C.3.3拍摄技术规范 C.3.3.1立体馆藏文物拍摄要求 立体馆藏文物拍摄要求如下: a)使用中长焦距镜头,避免透视畸变; b)主体突出,背景干净,影像清晰,影调丰富,质感明显; c)为保证影像信息含量,被摄体应尽量充满画面; d)注意视点的选择,准确表现馆藏文物的器形; e)为了色彩还原的准确性,应尽量使用具有标准色温的摄影专业灯具,在只能使用现场光拍摄的 情况下,应该保证相机白平衡设定与拍摄光源的色温相一致; f) 尽量选择所用相机最高画质、最高分辨率拍摄; g)仅有一幅影像时,要选取主要代表面。 C.3.3.2平面馆藏文物拍摄要求 平面馆藏文物拍摄要求如下
42、: a)布光均匀,画面内无明显亮度差别; b)拍摄平面与被摄物平面保持平行,保证画面无畸变; c)为了色彩还原的准确性,应尽量使用具有标准色温的摄影专业灯具,在只能使用现场光拍摄的 情况下,应保证相机白平衡设定与拍摄光源的色温相一致; d)尽量选择所用相机最高画质、最高分辨率拍摄。 19 WW/T 0017 2013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馆藏文物类别说明 D.1馆藏文物各类别的内容及示例 馆藏文物各类别的内容及示例如表D.1所示。 表D.1馆藏文物各类别的内容及示例 序号 类别 内容及示例 1 玉石器、宝石 历代玉、翡翠、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猫眼、钻石、玛瑙、水 晶、碧玺、青
43、金石、石榴石、橄榄石、松石、琥珀、蜜蜡、珊瑚、珍珠等制品及 原材。 2 陶器 历代陶制、泥制、三彩、紫砂、珐花、生坯、泥金饼、泥丸、陶范等的生产工 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 3 瓷器 历代瓷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 4 铜器 历代以铜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钱币和雕塑造 像)。 5 金银器 历代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钱币和雕塑造 像)。 6 铁器、其他金属器 历代以除金、银和铜之外的铁器、其他金属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 其他制品(不包括钱币和雕塑造像)。 7 漆器 历代彩漆、填漆、雕漆等漆制品。 8 雕塑、造像 历代金
44、属、玉、石、陶瓷、木、泥等各种质地的雕塑、造像。 9 石器、石刻、砖瓦 历代以石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雕塑造像)。如 武器、碑碣、墓志、经幢、题刻、画像石、棺椁、法帖原石等。历代城砖、画像 砖、墓砖、空心砖、砖雕、影作、板瓦、筒瓦、瓦当等。 10 书法、绘画 各种书法作品。各种国画、油画、版画、素描、速写、帛画、宗教画、织绣画、 连环画、贴画、漫画、剪纸、年画、民间美术平面作品等,包括刻版。 11 文具 历代笔、墨、纸、砚及其他文房用具。 12 甲骨 记录有价值的史料内容的龟甲、兽骨。 13 玺印符牌 历代金、银、铜、铁、石、牙、玉、瓷、木等各种质地的印章、符节、画押
45、、封 泥、印范、符牌等。 14 钱币 历代贝、铜、铁、金、银、纸币及钱范、钞版等。 15 牙骨角器 历代兽角骨、犀角、象牙、其他兽牙、玳瑁、砗磲、螺钿制品及原材等。 20 WW/T 0017 2013 表D.1 馆藏文物各类别的内容及示例(续) 16 竹木雕 历代竹木雕制品。 17 家具 历代木制家具及精巧明器。 18 珐琅器 历代金属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等珐琅制品。 19 织绣 历代棉、麻、丝、毛制品,缂丝、刺绣、堆绫等。 20 古籍善本 历代写本、印本、稿本、抄本等。 21 碑帖拓本 历代碑帖拓本。 22 武器 各种兵器、弹药和军用车辆、机械、器具等。 23 邮品 各种邮票、实寄封
46、、纪念封、明信片及其他邮政用品。 24 文件、宣传品 反映历史事件的正文文件或文件原稿;传单、标语、宣传画、报刊、号外、捷 报;证章、奖章、纪念章等。 25 档案文书 历代诏谕、文告、题本、奏折、诰命、舆图、人丁黄册、田亩钱粮簿册、红白契 约、文据、书札等。 26 名人遗物 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等用品。 27 玻璃器 历代料器、琉璃等。 28 乐器、法器 各种乐器、法器。 29 皮革 历代各类皮革制品和工艺品。 30 音像制品 各种原版照片、胶片、唱片、磁带、珍贵拷贝等。 31 票据 各种门票、车船票、机票、供应证券、税票、发票、储蓄存单、存折、支票、彩 票、奖券、金融券
47、、单据等。 32 交通、运输工具 各种民用交通运输工具及辅助器物、制品,如舆轿、人力车、兽力车、汽车、摩 托、船筏、火车、飞机等。 33 度量衡器 各种质地的用于物体计量长度、容积、质量的器具,如尺、权、砝码、量器、秤 等。 34 标本、化石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包括: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及 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35 其他 其他属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一切具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D.2类别选择注意事项 货币,雕塑、造像,文具等类馆藏文物应根据具体用途或工艺选择分类。 示例1:战国郢爰、西汉马蹄金、清代银币等,
48、应选择“货币”类,而非“金银器”类。 示例2: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应选择“雕塑、造像”类,而非“铜器”类或“金银器”类。 示例3:清端石瓜纹随形砚,应选择“文具”类,而非“石器、石刻、砖瓦”类。 示例4:玉杆毛笔,应选择“文具”类,而非“玉石器、宝石”类。 21 WW/T 0017 2013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馆藏文物定名说明 E.1馆藏文物定名 馆藏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 馆藏文物已有名称而且准确的,采用已有名称。 馆藏文物没有名称的,在对文物进行认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文物的定名要素,制定文物名 称。 E.2定名要素 包括: a)年代。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或形成年
49、代、或生存年代。 b)特征。指文物的主要特征,如主题纹饰、主要工艺、主要内容、质地、主要作者以及产地、物 主名、民族名、国名等。 c)器物的通称。 为文物定名时,定名要素应按照年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E.3定名方法及注意事项 E.3.1定名方法 各类馆藏文物定名方法及示例,如表E.1所示。 表E.1各类馆藏文物定名方法及示例 序号 类别 子类别 定名方法 定名示例 1 玉石器、 宝石 “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 文化)“特征”“材质”“器形”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西汉透雕双龙钮谷纹白玉璧 2 陶器 “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 文化)“特征”“质地”“器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唐三彩花卉纹枕 3 瓷器 “年代”(有年款的写明)“窑口”(如 已知确切窑口)“特征”“质地” “器形”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人物故事长方瓷枕 明成化斗彩高足瓷杯 4 铜器 “年代”“特征”(含工艺)“质地” “器形” 西周中期窃曲纹铜鼎 5 金银器 “年代”“特征”“质地”“器形” 宋镂空双龙金香囊 6 铁器、其 他金属器 “年代”“特征”“质地”“器形” 清光绪铁错银如意 7 漆器 “年代”“作者”(如确知作者名) “特征”(含工艺)“质地”“器形”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漆盘 22 WW/T 0017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