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5333 2020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 检疫鉴定方法 R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ronosclerospora spp. (non-Chinese) 2020-12-30 发布 2021-07-01 实施 ICS 65.020.01 CCS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 布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SN/T 5333 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结构不承担识别这
2、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长沙海关技术中心、河口海关。 本文件起草人:吴品珊、罗志萍、雷荣、段禄华、陈岩。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 SN/T 5333 2020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 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爪哇霜霉病菌、菲律宾霜霉病菌、甘蔗霜霉病菌和高粱霜霉病菌 4 种玉米霜霉病菌 非中国种的检疫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高粱和甘蔗等禾本科植物的植株及种子中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的检疫 和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
3、的术语和定义。 4 病菌的基本信息 学名: Peronosclerospora spp. 分类地位:藻菌界 Chromista,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霜指霉属 Peronosclerospora 。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指霜指霉属( Peronosclerospora)中的爪哇霜霉病菌( P. maydis)、 菲 律宾霜霉病菌( P. philippinensis)、甘蔗霜霉病菌( P. sacchari)和高粱霜霉病菌( P. sorghi),它们专 性寄生于玉米
4、、高粱和甘蔗等禾本科植物上,在热带和亚热带危害严重。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在野生寄主上越冬,翌年侵染玉米等寄主作物。病菌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染病 叶片上的分生孢子或卵孢子,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寄主植物插条、高粱种子、种子中夹带的病残体或新 鲜湿润的种子。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的其它信息参见附录 A。 5 方法原理 根据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4 种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利用通用引物和特 异性引物进行 PCR 扩增并测序比对的原理,对病菌进行综合检疫鉴定。 6 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6.1 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具测量功能),体视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天平,高压灭菌锅,台式高速离心机, 以正
5、式出版文本为准 2 SN/T 5333 2020 pH 计,低温冰箱、常规冰箱、水浴箱, PCR 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 6.2 主要试剂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席尔氏浮载剂,乳酚油,氢氧化钠,苯胺蓝,PCR缓冲液、 dNTPs (dATP、dTTP、dCTP、dGTP)、 Taq DNA 聚合酶,dNTPs,通用引物 ITS5/ ITS4,特异性引物引 物 Pssm -2/Pssm-3 和特异性引物 Pmly -1/Pmly-2。 7 检疫鉴定方法 7.1 症状检查 4 种病菌在寄主植株上引致的症状近似。观察玉米、甘蔗和高粱叶片是否有褪绿色条斑,叶基部 是否变黄,叶背面是否
6、有白色霉层(参见附录 A)。 检查挑取瘦小、霉变、畸形的种子,以及种子中夹带的病残体、高粱颖壳,观察是否有病斑, 病斑是否有霉层。 7.2 形态学鉴定 对于有霉层的病斑,直接挑取病菌分生孢子囊和孢囊梗制片镜检,或用小块透明胶带粘取霉层 制片镜检。观测记录分生孢子囊和孢囊梗的形状、大小,分生孢子囊至少测量 30 个。 7.3 组织透明检测 取病残体、种皮、种子的颖壳,在 10% 氢氧化钠中煮沸透明 1020min,苯胺蓝染色、镜检,观 察菌丝形态和卵孢子。 7.4 分子生物学鉴定 7.4.1 DNA 提取 对于有霉层的病组织,直接搜集病菌提取 DNA ;对于无霉层的病组织,取病变部位用液氮研磨,
7、 然后提取 DNA。 按 CTAB 方法提取 DNA 参见附录 B。 7.4.2 PCR 反应及序列比对 对于病菌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5(5 -GGAAGTAAAAGTCGTAACAAGG-3) 和 ITS4 (5 -TCCTCCGCT- TATTGATATGC-3)进行扩增,然后测序。 对于病组织的 DNA,用特异性引物引物 Pssm -2/Pssm-3(Pssm -2 :5 -GTGAAGGCTAGCGGCTT-3, Pssm- 3 :5 -AGAGACTTTCGTCCCCACAG- 3 ) 或 Pmly - 1/Pmly- 2(Pmly - 1 :5 - GGATGTCTGCG
8、ATCATCGATTTGAA-3,Pmly -2 :5 -ATCCAGGAGACTTTTCCAACTTAAT-3)进行扩 增,然后测序。 PCR 反应程序参见附录 C。 将获得的序列与NCBI网站Genbank中公开发表的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 和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3 SN/T 5333 2020 8 鉴定特征 8.1 症状特征 玉米受侵染后全株呈淡绿色,逐渐变为
9、黄色或浅黄色,直至枯死。成株受害,多自中部叶片的基 部开始发病,叶基部褪绿或产生退绿条斑,逐渐向上蔓延,形成淡黄至白色条斑、黄绿相间的条纹, 严重时叶片全部失绿。潮湿情况下,叶背面可见病菌霉层。 甘蔗病株矮化、茎细小,叶窄直立,叶条纹颜色绿黄或黄,逐渐变为红褐色或深红色。 高粱病株叶片窄、较为直立,叶基部黄化,直至整个叶片出现黄白色长条纹,潮湿时在叶片黄 化部位的上下表现均可出现白色霉层。 8.2 形态学特征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菌丝体无色多核,菌丝有不同形状的吸器。孢囊梗自气孔伸出,无色, 基部细,有一隔膜,上部肥大,双分叉 24 次,整体呈圆锥形,梗长 15
10、0550 m,小梗近圆锥形弯 曲,顶生一个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囊无色,长椭圆形至近球形,大小为 1626 m1520 m,萌发 生芽管。未发现卵孢子。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菌丝体无色多核,不规则收缩与膨大,吸器简单,泡囊状至近指 状,28 m。孢囊梗自气孔伸出,无色,长150400 m,双分枝24次,分枝粗壮,小梗锥形,稍弯, 长 10 m。分生孢子囊无色,长卵形至圆柱形,顶端稍圆,大小为 2739 m1721 m,萌发生芽管。 卵孢子罕见,球形,壁光滑,直径 15.322.6 m。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 :菌丝体
11、无色多核。孢子囊单个或成双从气孔伸出,无色直立,长 160170m,基部略细,宽 1015 m,有足细胞,向上渐粗约为基部的23倍,02隔膜,上 部双分枝23次。分生孢子囊无色,椭圆、长椭圆或长卵形,顶端圆,基部稍尖或圆,大小 为 2541 m1523 m,萌发生芽管。卵孢子黄色,球形或稍呈多角形,直径4050 m,壁厚 3.85m。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菌丝体无色多核。孢囊梗直立,无色,长为 180300 m,有足细胞,顶 端二叉分枝 13 次,分枝粗短常排列成半球形,小梗尖,顶生一个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囊近圆形, 大小为 1526.9 m1528.9 m,萌
12、发生芽管。卵孢子无色球形,大小为 2542.9 m,平均 36 m,具 有淡黄色外壁。 病菌形态图和 4 个近似种的形态比较参见附录 A。 8.3 序列对和 PCR 特异性产物 通用引物 PCR 扩增片段大小约为 442bp,测序结果与 NCBI 网站 Genbank 中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和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的序列比对, 相似性应为 98% 以上。 特异性引物 Pssm-2/ Pssm-3 扩增出的目标片段大
13、小为 120bp 左右;引物 Pmly-1/Pmly-2 扩 增的目标片段大小为 200bp 左右。测序结果与 NCBI 网站 Genbank 中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 和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的序列比对,相似 性应为 98% 以上。 9 结果判定 寄主植株的症状和病菌形态与 8.1 和 8.2 描述的一致,且通用引物 PCR 扩增 ITS 基因的测序比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4 SN/T 5333 2020 对结果
14、与 Genbank 数据库中 4 种玉米霜霉病菌中的任何 1 种基因序列性超过 98% 即可视为同一种 真菌。 病残体和种子颖壳或种皮中的病菌与 8.2 描述的一致,且特异性引物 PCR 扩增的测序比对结果 与Genbank数据库中4种玉米霜霉病菌中的任何1种基因序列相似性超过98%即可视为同一种真菌。 10 样品保存和记录 10.1 样品保存与处理 样品经登记和经手人签字后妥善保存。对检出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的样品应保存于 4 冰 箱中,以备复核。该类样品保存期满后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处理。 10.2 结果记录与资料保存 完整的实验记录包括:样品的来源、种类、时间,实验的时间、地点、方法和
15、结果等,并要有 实验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字。病菌需有显微形态照片,PCR 凝胶电泳检测需有电泳结果照片。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5 SN/T 5333 2020 A 附 录 A (资料性)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的相关资料 A.1 爪哇霜霉病菌 学名: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Racib.)Shaw 异名: Peronospora maydis Racib., Sclerospora maydis (Racib.)Butl, Sclerospora jaanica Palm 英文名:Java downy mildew 分布:印度尼西亚、印度、以色列、日本、泰国、刚果(金)
16、、澳大利亚、牙买加、委内瑞拉。 寄主植物:玉米 Zea mays L.、羽高梁 Sorghum plumosum、墨西哥假蜀黍 Euchlaena mexicana、狼 尾草属 Pennisetum、摩擦禾属 Tripsacum。 传播途径:菌丝体不耐干燥,在干燥的种子中会失去活力。新鲜湿润的寄主种子、种子中夹带的 病残体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图 A.1爪哇霜霉病菌形态图 注:图自 中国真菌志 第六卷霜霉目,1. 孢囊梗;2. 孢子囊;3. 孢子囊萌发。 A.2 菲律宾霜霉病菌 学名: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W.West)C. G. Shaw
17、异名: Sclerospora maydis Reinking, 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W.Weston 英文名:Philippine downy mildew 分布: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日本、巴基斯坦、毛里求斯。 寄主植物:玉米 Zea mays L.、甘蔗属 Saccharum L.、高梁属 Sorghum Moench、燕麦 Avena sativa L.、 须芒草属 Andropogon、孔颖草属 Bothriochloa、假蜀黍属 Euchlaena、金茅属 Eulalia、芒属 Miscanthus、 裂稃草属 Schizachy
18、rium、摩擦禾属 Tripsacum。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6 SN/T 5333 2020 图A .2 菲律宾霜霉病菌形态图 注: 图自中国真菌志第六卷霜霉目, 1. 孢囊梗; 2. 孢子囊; 3. 孢子囊萌发。 传播途径: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做近距离传播。病菌可存活在含水量为 36%-38% 的种子中, 种子含水量低于 14% 时种子不传病。甘蔗插条、新鲜湿润的寄主种子、种子中夹带的病残体是病菌 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A.3 甘蔗霜霉病菌 学名: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T. Miyake) Shirai & Hara 异名: Peronosclerospor
19、a sacchari (T. Miyake) C. G. Shaw, Sclerospora sacchari T. Miyake 英文名;Sugarcane downy mildew 分布: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尼泊尔、日本、越南、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寄主植物:玉米 Zea mays L.、甘蔗属 Saccharum、高梁属 Sorghum、须芒草属 Andropogon、孔颖 草属 Bothriochloa、稗属 Echinochloa、蟋蟀草属 Eleusine、假蜀黍属 Euchlaena、金茅属 Eulalia、芒属 Miscanthus、黍属 Panicu
20、m、棒头草属 Polypogon、裂稃草属 Schizachyrium、狗尾草属 Setaria、摩擦禾 属 Tripsacum。 图A .3 甘蔗霜霉病菌形态图 注: 图自中国真菌志第六卷霜霉目,1. 孢囊梗;2. 孢子囊;3. 藏卵器与卵孢子;4. 吸器。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7 SN/T 5333 2020 传播途径: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做近距离传播。菌丝不耐干燥,种子含水量低于 20% 时种子 不传病,甘蔗插条、新鲜湿润的寄主种子、种子中夹带的病残体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A.4 高梁霜霉病菌 学名: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Weston & Uppal)
21、C. G. Shaw 异名: Sclerospora sorghi W. Weston & Uppal, Sclerospora graminicola var.andropogonis-sorghi Kulk., Sclerospora andropogonis-sorghi(Kulk.)Mundk. 英文名:Sorghum downy mildew 分布:泰国、菲律宾、尼泊尔、孟加拉、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 伊朗、东帝汶、也门、以色列、埃及、加纳、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乌干 达、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南非、贝宁、布基纳
22、法索、布隆迪、毛里求 斯、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苏丹、斯威士兰、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尼加拉瓜、波多黎 各(美)、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巴西、玻利维亚、 阿根延、乌拉圭。 寄主植物:玉米 Zea mays L.、高梁 Sorghum vulgare Pers.、 Sorghum bicolor 、 Sorghum caffrorum、 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约翰逊草 Sorghum halepense、须芒草属 Andropogon、双花草属 Dichanthium、假蜀黍属 Echlaena、黄芽属 Heteropogo
23、n、黍属 Panicum、狼尾草属 Pennisetum、菅草 属 Themeda。 图A .4 高粱霜霉病菌形态图 注:图自中国真菌志第六卷霜霉目, 1. 孢囊梗; 2. 孢子囊; 3. 藏卵器与卵孢子。 传播途径:玉米上很少产生卵孢子,玉米病株种子的果皮与果梗中有菌丝,但当种子含水量降 至9%,并贮存40天则菌丝死亡。高梁叶片的褐色条斑中大量产生卵孢子,卵孢子也能在高梁种子 和种子的颖苞中产生,因此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是新鲜湿润的寄主种子、高粱种子、高梁种子颖壳 和病残体。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8 SN/T 5333 2020 附表 A.1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形态比较 学名 中文名
24、主要寄主 孢子囊 卵孢子 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爪哇霜霉 玉米 1626m1520 m 无 Peronosclerospora philippinensis 菲律宾霜霉 玉米、甘蔗、高粱 2739m1721 m 15.322.6m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 甘蔗霜霉 玉米、甘蔗、高粱 2541m1523 m 4050m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高粱霜霉 玉米、高粱 1526.9m1528.9 m 2542.9m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9 SN/T 5333 2020 附 录 B (资料性) DNA 提取方法 将搜集
25、的病菌或液氮研磨后的植物组织放入离心管中,加入 300-500 L CTAB 缓冲液(其中含 0.1g蛋白酶K)混匀,65水浴1h;13000g离心510min,保留上清液;加 500 L Tris饱和酚氯仿 异戊醇(体积为 25 24 1)混匀,13000g 离心 510min,保留上清液;再加 500 L 氯仿 : 异戊醇(体 积为 24 1)混匀,13000g 离心 510min,保留上清液;加入 1mL 异丙醇混匀,-70下放置 1h, 或 -20过夜;13000g 离心 30min,可见 DNA 沉淀;70% 乙醇洗 DNA 沉淀,室温干燥;用 3050 L Tris-EDTA 缓冲
26、液溶解 DNA,待用。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0 SN/T 5333 2020 附 录 C (资料性) PCR 反应程序 25L 反应体系中含:样品 DNA 1 L(150ng),10PCR buffer 2.5 L,25mM MgCL2 2 L,2.5mM dNTps 2L,10 M Primers 各 0.5 L,5U/ L Taq DNA poLymerase 0.2L,ddH2O 16.3 L。同时要设置阴 性对照,以 Tris -EDTA 缓冲液代替 DNA 样品。 PCR 反应条件为:预变性,94 4min 变性,95 1 min ,退火 56 30 s、72 45 s,35 个循
27、 环 72 10 min 4保存。 PCR 产物的检测在 1TAE 电泳缓冲液中,1.5% 琼脂糖凝胶电泳,5V/cm,0.5% EB 染色 20 min, 凝胶成像仪分析结果。如有目标片段大小的单带出现,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1 SN/T 5333 2020 参考文献 1 Adenle V O. and Cardwell K F. Seed transmission of maize downy midew (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in Nigeria. Plant Pathology , 2000, 49: 628-634. 2 CA
28、B International, 2014. Crop Protection Compendium, 2014 Edition. Wallingford, UK: CAB International. www.cabicompendium.org/cpc 3 Williams R J. Downy mildews of tropical cereals, Advances in Plant Pathology, 1984, 2: 1-103. 4 王圆,吴品珊,姚成林,等 . 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病原菌订正 J. 真菌学报,1994,01 :1 -7. 5 余永年 . 中国真菌志:霜霉目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1 字数 24 千字 2021 年 6 月第一版 2021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书号:1551752 定价 16.00 元 玉米霜霉病菌(非中国种) 检疫鉴定方法 行 业 标 准 SN/T 53332020 * * * SN/T 5333 2020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 1 号(100023) 编辑部:(010)65194242-7509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