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SN T 5211-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pdf

    • 资源ID:1521223       资源大小:1.88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SN T 5211-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pdf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5211 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of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 Lemnulle & H. Lnullveillnull) L. K.Fu & Nan Li 2020-12-30 发布 2021-07-01 实施 ICS 65.020.01 CCS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 布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I SN/T 5211 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2、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肥海关。 本文件起草人:张明哲、尹文秀、滕少娜、李刚、张巧琦、张晓峰、吴姗、虞惠贞、陈吴健、 林晓佳、吴志毅。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 SN/T 5211 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南方红豆杉的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南方红豆杉的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必不可少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3、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1407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SN/T 1193 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苞片 bract 在花或序基部着生的变态叶,有保护花芽或果实的作用,是有花植物身上的一种特殊过渡器 官。按其在茎轴上的位置、排列和形态的不同,另有小苞片和总苞之别。通常把包被花或花簇的一轮 苞片称为总苞,着生于花序梗上的小的苞片称为小苞片,总苞的形状和轮数为种属鉴别的特征之一。 3.1.2假种皮 aril 由珠被之外的组织发育而来的包被着种子的结构。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

    4、TAB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thylammonium bromide)。 DNA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TP :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Taq 酶:栖热水生菌 DNA 聚合酶。 OD :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bp :碱基对(base pair)。 4南方红豆杉基本信息 学名: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Lem nulle & H. Lnullveillnull)L. K. Fu & Nan Li 以正式出版文

    5、本为准 2 SN/T 5211 2020 异名:美丽红豆杉,杉公子,赤推,榧子木,海罗松,红叶水杉 英文名:Maire yew 中文名:南方红豆杉 分类地位: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松杉纲(Coniferopsida),红豆杉目(Taxales),红豆杉 科(Taxaceae),红豆杉属( Taxus)。 地理分布: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及东北部、湖 南、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东北部。在多数省区常生于海拔 1000 m1200m 以下的地方。 南方红豆杉为我国特有树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的

    6、 I 级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 5方法原理 南方红豆杉可能以种子、幼苗、植株等形式出境,本文件将南方红豆杉的种子、叶片等形态特 征及分子特征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 6仪器用具和试剂 6.1仪器用具 体视显微镜、电子天平、高压灭菌器、pH 计、恒温水浴锅、研钵、纯水仪、涡旋振荡器、液氮 罐、高速冷冻离心机、核酸蛋白分析仪、荧光定量 PCR 扩增仪、可调移液器(1000 L,200 L,20 L,10 L,2.5 L)等。 6.2主要试剂 CTAB 缓冲液、酚、氯仿、异戊醇、异丙醇、乙醇、RNase A、液氮、实时荧光 PCR 预混液、引 物和探针,除另有规定外,均为分析纯或生化纯,水为按照 GB/T

    7、 6682 规定的执行。 7鉴定方法 7.1形态学方法 7.1.1红豆杉科植株形态特征 7.1.1.1 常绿乔木或灌木。 7.1.1.2 叶:叶条形或披针形,螺旋状排列或交叉对生,上面中脉明显、微明显或不明显,下面沿 中脉两侧各有 1 条气孔带,叶内有树脂道或无。 7.1.1.3 花:球花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或苞腋,或组成穗状花序集生于枝顶, 雄蕊多数,各有 3 个 9 个辐射排列或向外一边排列有背腹面区别的花药,药室纵裂,花粉 无气囊;雌球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苞片腋部,有梗或无梗,基部具多数覆瓦状排列或 交叉对生的苞片,胚珠 1 枚,直立,生于花轴顶端或侧生于短轴顶端的苞

    8、腋,基部具辐射对 称的盘状或漏斗状珠托。 7.1.1.4 种子:种子核果状,无梗则全部为肉质假种皮所包,如具长梗则种子包于囊状肉质假种皮 中、其顶端尖头露出;或种子坚果状,包于杯状肉质假种皮中,有短梗或近于无梗;胚乳 丰富;子叶 2 枚。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3 SN/T 5211 2020 7.1.2红豆杉属植株形态特征 7.1.2.1 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不规则互生,基部有多数或少数宿存的芽鳞,稀全部脱落;冬芽芽 鳞覆瓦状排列,背部纵脊明显或不明显。 7.1.2.2 叶: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基部扭转排成二列,直或镰状,下延生长,上面中脉隆起,下 面有两条淡灰色、灰绿色或淡黄色的气孔带,叶内

    9、无树脂道。 7.1.2.3 花:雌雄异株,球花单生叶腋;雄球花圆球形,有梗,基部具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蕊 6枚14 枚,盾状,花药 4 9,辐射排列;雌球花几无梗,基部有多数覆瓦状排列的苞片, 上端2对3 对苞片交叉对生,胚珠直立,单生于总花轴上部侧生短轴之顶端的苞腋,基部 托以圆盘状的珠托,受精后珠托发育成肉质、杯状、红色的假种皮。 7.1.2.4 种子:种子坚果状,当年成熟,生于杯状肉质的假种皮中,稀生于近膜质盘状的种托之上, 种脐明显,成熟时肉质假种皮红色,有短梗或几无梗;子叶 2 枚,发芽时出土。 7.1.3南方红豆杉形态特征 7.1.3.1 乔木,树皮浅灰色或暗褐色,纵裂,呈长薄条片

    10、状剥落(参见附录 A 和附录 B)。 7.1.3.2 叶:叶条形,多呈弯镰状,通常长 2cm 3.5cm(4.5cm),宽 3mm4mm(5mm),上部常 渐窄,先端渐尖,下面中脉带上无角质乳头状突起点,或局部有成片或零星分布的角质乳 头状突起点,或与气孔带相邻的中脉带两边有一至数条角质乳头状突起点,中脉带明晰可 见,其色泽与气孔带相异,呈淡黄绿色或绿色,绿色边带亦较宽而明显。 7.1.3.3 花:雌雄异株,球花单生叶腋;雄球花圆球形,有梗,基部具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蕊 6枚14 枚,盾状,花药 4 9,辐射排列;雌球花几无梗,基部有多数覆瓦状排列的苞片, 上端2对3 对苞片交叉对生,胚珠直立

    11、,单生于总花轴上部侧生短轴之顶端的苞腋,基部 托以圆盘状的珠托,受精后珠托发育成肉质、杯状、红色的假种皮。 7.1.3.4 种子:种子通常较大,微扁,多呈倒卵圆形,上部较宽,稀柱状矩圆形,长 7mm 8mm,径 5mm,有纵楞脊,种脐常呈椭圆形。 7.2分子生物学方法 7.2.1DNA 提取 按 CTAB 方法提取 DNA(参见附录 C),或采用商品化 DNA 提取试剂盒。 7.2.2实时荧光 PCR 鉴定方法 南方红豆杉的实时荧光 PCR 检测方法见附录 C,防污染措施应符合标准 SN/T 1193 的规定。 7.2.3质量控制 阳性对照:Ct 值小于或等于 35 ; 阴性对照:Ct 值大于

    12、或等于 40 ; 空白对照:Ct 值大于或等于 40 ; 上述指标有一项不符合者,应重做实时荧光 PCR 扩增。 8结果判定 样品叶和种子等形态学特征与 7.1.3 的描述相符,且实时荧光 PCR 鉴定样品 Ct 值小于或等于 35, 则判定该样品为南方红豆杉。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4 SN/T 5211 2020 9样品保存与复核 9.1样品保存 物种资源的样品保存方法见标准 GB/T 14072。 9.2结果记录与资料保存 完整的实验记录包括:样品的名称与编号、来源、种类、时间,实验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 果等,并要有经手人和实验人员的签字。生物学测定需有分类鉴别的特征照片,分子生物学检测

    13、需有 最终的实验数据。原始数据应归档,妥善保管,以备复验、谈判和仲裁。 9.3复核 复核工作由海关总署指定的单位或人员负责。主要考察实验记录、照片等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 性,必要时由专家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核。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5 SN/T 5211 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我国红豆杉科分属检索表 (1)叶上面中脉不明显或微明显,叶内有树脂道;雄球花单生叶腋,雄蕊的花药向外一边排列有背 腹面区别;雌球花两个成对生于叶腋,无梗;种子全部包于肉质假种皮中。 榧树属 Torreya Arn. (1)叶上面有明显的中脉;雌球花单生叶腋或苞腋;种子生于杯状或囊状假种皮中,上部或顶端 尖头露出

    14、。 (2) (2)叶交叉对生,叶内有树脂道;雄球花多数,组成穗状花序,2 6 序集生于枝顶,雄蕊的花药 辐射排列或向外一边排列有背腹面区别;雌球花生于新枝上的苞腋或叶腋,有长梗;种子包于囊状肉 质假种皮中,仅顶端尖头露出。 穗花杉属 Amentotaxus Pilger (2)叶螺旋状着生,叶内无树脂道;雄球花单生叶腋,不组成穗状球花序,雄蕊的花药辐射排列; 雌球花单生叶腋,有短梗或几无梗;种子生于杯状假种皮中,上部露出。 (3) (3)小枝不规则互生;叶下面有两条淡黄色或淡灰绿色的气孔带;种子成熟时肉质假种皮红色。 红豆杉属 Taxus Linn. (3)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叶下面有两条白粉

    15、气孔带,种子成熟时肉质假种皮白色。 白豆杉属 Pseudotaxus W.C.Cheng 我国红豆杉属分种检索表 (1)叶排列较密,不规则两列,常呈y形开展,条形,通常较直或微呈镰状,上下几等宽, 先端急尖,基部两侧对称或微歪斜;小枝基部常有宿存芽鳞。 (2) (1)叶排列较疏,排成二列,常呈条形、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多呈镰形,稀较直,上部通常渐 窄或微渐窄,先端渐尖或微急尖,基部两侧歪斜;芽鳞脱落或部分宿存于小枝基部。 (3) (2)叶排列成彼此重叠的不规则两列,通常直,基部两侧常相对称,下面中脉带上密生均匀细小 的圆形角质的乳头状突起点;种子柱状矩圆形,上下等宽或上部较宽,上部两侧微有钝脊

    16、,种脐椭圆 形(西藏南部)。 密叶红豆杉 T. fuana Nan Li & R. R. Mill (2)叶排列成不规则两列,微呈镰状,基部两侧微歪斜或近对称,下面中脉带上无角质的乳头状 突起点;种子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通常上部具 3 4 条钝纵棱脊,种脐常呈三角状或四方形,间 或微扁,稀近圆形或椭圆形,上部具两条钝脊(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有栽培)。 东北红豆杉 T. cuspidata S. et Z. (3)叶质地薄,披针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常呈弯镰状,中上部渐窄,先端渐尖,干后边缘向 下卷曲或微卷曲,下面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而微小的圆形角质乳头状突起点,长 1.5cm 4.7cm

    17、(多为 2.5cm3cm),宽 2mm3mm,干后通常色泽变深(云南西北部及西部、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喜马拉雅红豆杉 T. wallichiana Zucc. (3)叶质地稍厚,边缘不卷曲或微卷曲。 (4) (4)叶较短,条形,微呈镰状或较直,通常长 1.5cm 3.2cm,宽 2mm4mm,上部微渐窄,先端 具微急尖或急尖头,边缘微卷曲或不卷曲,下面中脉带上密生均匀而微小圆形角质乳头状突起点,其 色泽常与气孔带相同;种子多呈卵圆形,稀倒卵圆形(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 南、广西、安徽)。 红豆杉 T. wallichiana var. Chinensis( Pilger

    18、) Florin (4)叶较宽长,披针状条形或条形,常呈弯镰状,通常长 2cm 3.5cm,宽 3mm4.5mm,上部渐 窄或微窄,先端通常渐尖,边缘不卷曲,下面中脉带的色泽与气孔带不同,其上无角质乳头状突起 点,或与气孔带相邻的中脉带两边有 1 至数行或成片状分布的角质乳头状突起点;种子多呈倒卵圆 形,稀柱状矩圆形(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 肃、四川、贵州、云南)。 南方红豆杉 T. wallichiana var. mairei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6 SN/T 5211 202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南方红豆杉形态特征图 图 B.1树冠

    19、 图 B.3叶 图 B.2树皮 图 B.4雄球花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7 SN/T 5211 2020 注:图 B.1 引自 图 B.2 引自 图 B.3 引自 图 B.4 引自 图 B.5 引自 图 B.6 引自 图 B.5假种皮 图 B.6种子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8 SN/T 5211 202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实时荧光 PCR 鉴定方法 C.1DNA 提取 C.1.1将样品用球磨仪或研钵液氮冷冻后磨碎,称取 50 mg 100 mg 于 1.5 mL 的灭菌离心管中, 加入 700 L CTAB 缓冲液,振荡混匀,置于 65 温浴 60 min 90 min,期间不断混匀;

    20、冷却后加入 5 LRNA 酶溶液,置 37 温浴 30 min ; C.1.2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 : 24 : 1),振荡均匀,12000 r/min,离心 15 min ; C.1.3取上清液放入另一 1.5 mL 新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轻轻颠倒 3 次 5 次,置 -20 冰箱中放置 40 min ; C.1.412000 r/min 离心 10 min,弃去上清液; C.1.5加入 400 L 70乙醇溶液洗涤,12000 r/min 离心 1 min,弃上清液,将离心管室温下干 燥 15 min ; C.1.6加入 50 L100 L TE 或无菌去离子水,置 6

    21、5 水浴 40 min 充分溶解 DNA,测量 DNA 的浓度和纯度后置于 -20 冰箱保存备用。 注:也可使用试剂盒进行 DNA 提取,具体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C.2DNA 纯度与浓度的测定 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 DNA 的纯度与浓度,分别取得 260 nm 和 280 nm 处的吸收值,计算核酸 的纯度和浓度,计算公式见式(C.1)和(C.2): DNA 纯度 =OD 260 /OD 280 (C.1) DNA 浓度 =50OD 260 g/mL (C.2) PCR 级 DNA 溶液的 OD 260 /OD 280 比值应为 1.72.0。 C.3实时荧光 PCR 检测 C.3.1

    22、引物探针序列 南方红豆杉实时荧光 PCR 方法鉴定引物探针序列见表 C.1。 表 C.1 引物序列 引物和探针 序列 TM-F 5-GATTGCACCAAGGATCTG-3 TM-R 5-CGCTACATTCTTCATCGT-3 TM-P 5-ATAGCTGTGCGTGCTGCGCG-3 注:探针 5端标记 FAM 报告荧光染料,3端标记 BHQ1 淬灭荧光染料。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C.3.2检测体系 检测体系见表 C.2。 表 C.2检测体系 试剂名称 加入 PCR 反应体系的体积 / L 实时荧光 PCR 预混液(2) 10 正向引物(10 M) 0.4 反向引物(10 M) 0.4 探

    23、针(10 M) 0.2 DNA 模板(1030 ng/ L) 2 灭菌双蒸水 7 总计 20 依次将上述试剂按照表 C.2 体系浓度要求加入 PCR 反应管,混合均匀后放入定量 PCR 仪,每个 反应体系设置两个平行反应。以南方红豆杉叶片 DNA 为阳性对照,非南方红豆杉叶片 DNA 为阴性对 照,灭菌双蒸水为空白对照。 C.3.3反应条件 95 30s ;95 15s,64 34s,共 40 个循环。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SN/T 5211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1 字数 28 千字 2021 年 6 月第一版 2021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书号:155175150 定价 18.00 元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 行 业 标 准 SN/T 52112020 * * *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 1 号(100023) 编辑部:(010)65194242-7509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网址


    注意事项

    本文(SN T 5211-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