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第卷(非选择题)1.商鞅曾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这段话体现的思想()A.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B.导致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C.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阻碍了当时场经济因素的成长解析:材料中商鞅的这段话大体上的含义是说加重(商业)交易的赋税,农民会讨厌从商,商人也会疑虑懈怠。农民讨厌从商,商人疑虑懈怠,那么土地一定会得到开垦。由此可见,商鞅的主张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有助于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 项错在“公有制”上;B选项错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强大起来,并没有出现农商比例失调的状
2、况;而D选项的这一政策在当时有助于经济增长。答案:C2.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表现为()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解析:理学的“反动”是与汉唐儒学相比较而言的。汉代董仲舒就已经强调用“三纲五常”来教化众人,所以排除A选项。“天理”是宋代理学区别于汉唐儒学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也是强化封建神学思想的体现;D选项不是 理学的主要特点,也不是区别于汉唐儒学的主要内容,故排除。答案:B3.续资治
3、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时“举人纳试卷,即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即第其姓名垫次,并试卷以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追求选拔公平B.规范文字书写C.保护考生信息D.选拔真正人才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从“举人纳试卷,即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即第其姓名垫次,并试卷以闻”可以得知宋代科举制度采取糊名制,这样可以避免暗中买通评阅官,有助于考 试公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糊名无关;C选项不是主要目的;D选项没有体现出糊名的直接目的。答案:A4.宋话本阴骘积善描述,
4、茶肆环境优雅,常常有很多人在这样的茶肆习学乐器,或唱叫, 这叫作“挂牌儿”,炫耀伎艺,派头十足。这段材料说明()A.北宋社会生活丰富多彩B.茶肆经营打破时空限制C.戏剧产生于市民生活中D.市井生活带动艺术发展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宋代茶肆活动的情况,可以看出茶肆中人员众多,节目种类丰富,这体现出宋代市井生活带动了艺术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直接判断出朝代是北宋;B选项中材料没有体现时间限制的问题;C选项中材料没有提及戏剧的发展,“唱叫”并不代表“戏剧”。答案:D5.下面是18731903年中国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变化表。该表体现出() A.近代手工业产品出口量逐年
5、减少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中国传统出口行业优势不断丧失D.洋务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从材料来看,1873年中国手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有95%左右,而到了1903年仅占到50%,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出口比重降低,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关,所以本题选择C。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比重,从比重变化无法看出出口量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自然经济解体的问题;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便破产。答案:C6.“对新文化运动之消极的、负面的、破坏的,不正常之反动的、怨天尤人的内容”便不能不再来一个否定而归于拨乱反正之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内容”。下列与材料观
6、点相符的是() A.应正常评价新文化运动B.新思想要以传统为主C.应该否定新文化活动D.中国思想界非常混乱解析:从材料来看,对于新文化运动不积极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拨乱反正之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因此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内容,应该正常评价新文化运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C选项中材料并不是否定新文化运动,而是主张正常看待;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答案:A7.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兴起和衰落一文指出,五四运动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下列体现了将这三大思潮紧密结合的是() A.中共“一大”确立的目标B.中共确立的革命统一战
7、线政策C.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D.“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A选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的内容;B选项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容;C选项包含这三种思想内容,故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答案:C8.下面是中国19802006年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统计图。其变化反映了我国() A.商品市场价格不断增长B.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迅速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变化,无法体现出商品价格和种类的变化,因此排除A、B选项。材料中从198
8、02006年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体现出经济体现改革不断深化。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答案:C9.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罗马法的代表法典,其内容集中在私法上,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人、物、对物权、对人权(即债、契约等)以及民事诉讼,详细地规定了各种权限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问题。这体现了此法() A.注意调解居民关系B.立法形式灵活简便C.注重实际应用D.推崇公平公正原则解析:材料中介绍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立法内容。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涉及了人权而且涉及了民事诉讼内容。A选项错在这只是其内容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还
9、有人权的内容;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从“详细地规定了各种权限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问题”可以看出;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因此,C选项正确。答案:C 10.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应: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B.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C.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D.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制约,立法议案需要总统签署才能生效,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而不是总统对国会负责;C选项错误,
10、材料并没有体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D选项错误,美国政体体现的是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具有立法权,但并不是形式上的。答案:B 11.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B.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解析:从“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可以看出当时认识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出现并逐步成熟。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例如经典力学的提出,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
11、项不是认识自然界的方式;B、C选项是思想领域的发展,不是认识自然界的内容。答案:D12.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 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磅、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这反映了()A.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B.发达国家失去经济主导地位C.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解析: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体现出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来看,美元、欧元和日元都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并不能反映出发达国家失去经济主导地位,所以排除B选项。这些货币都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体现出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
12、所以C选项正确。A、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答案:C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完成下面小题。44-46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后,简氏兄弟二人抓住时机,致力于发展国货,新产品畅销华南及南洋各地.。公司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从1927年开始,由于中外卷烟业竞争加剧,民族资本得不 到保护,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显,公司连年亏损。到抗战前,企业已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摘编自近代华侨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
13、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的概况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经济崛起的特征,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经济崛起的优势。解析:(1)从材料内容来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之后到1927年之间,公司迅速发展;1927年之后公司急剧落后,濒于破产。结
14、合所学知 识,1927年代表着国民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之后民族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一战时期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到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官僚主义的打压以及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企业最终濒临破产。(2)从材料来看,西欧的崛起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发生的,二战之后和冷战的压力并没有阻碍西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依赖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共同发展,这也是西欧经济复兴的特点。对于西欧经济崛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环境(和平)、支持力量(美国)、发展方式(联合)和发展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上。答案:(1)概况: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5、急剧衰落。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简氏兄弟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衰落原因:外国资本的打压;内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显;官僚资本的排挤。(2)特征:在遭受战争冲击和“冷战”压力下崛起;依赖超级大国;走联合发展之路。 优势:二战后西欧有一个较为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西欧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各国政治上独立;美国的支持;西欧国家注重加强经济联系,如欧共体等经济组织的建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16、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与社会稳定”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材料内容介绍的是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合理性,从这段材料来看,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这是相对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的。材料中让我们论述“制度与社会 稳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围绕郡县取代分封制的积极性来分析,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相关论据,进行详细的说明。答案:论题:制度创新事关社会发展和
17、稳定阐述: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容易造成割据,不 利于杜会的稳定;郡县制以俸禄(赋税)作为君臣纽带取代分封制下的血缘关系,郡县制下,郡县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题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写清题号。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张居正改革的展开贯穿着制度对变革的抗拒。张居正的改革思路是通过整顿政治体系中的“时弊”,以保障农民的产权不受行政权力任意侵犯,从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国家税收。
18、虽然有一些改革方案(如整顿驿站、一条鞭法等)也降低了制度的交易成本,但受到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接踵而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旧制度的反扑。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不出半年,便彻 底清算了张居正和他推行的新政。而清算他的理由便是制度曾提供给他的权力及他用手中的权力换取的私利(如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摘编自龚虹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取得成功的条件。解
19、析:(1)从材料中“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可以得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官僚、宗室的反对以及失去皇帝的支持。从“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可以得出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张居正的逝世,核心力量的消失。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改革的阻力较大,明朝中期积弊过多是失败的第三个原因。(2)改革成功的条件可以从失败原因来分析,首先需要有改革的核心力量和改革者强大的改革决心与良好的自身素质,另外就是需要有统治阶层和民众的支持。当然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革内容要得当,不能操之过急。答案:(1)原因:明中期积弊过多;失去皇权支持;遭到官僚、宗室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20、 张居正去世,改革派核心力量消失。(2)条件:改革派力量相对强大;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民众和统治阶层的支持,改革内容得当;改革者勇于改革的决心和良好的自身素质等。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根本所在。两次世界大战皆源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二战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虽有发展,但受政治因素影响并不紧密。各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主要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联系密切,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则少有往来,所以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导致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二战的结束,也标志着核时代的到来。核时代的战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21、科学家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战后出现了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联合国在制止武装冲突、调解危机、推动裁军、限制毁灭性武器的发展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葛兆富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战争未起之成因浅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期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的主要因素。解析:(1)从材料中“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根本所在”可以看出经济因素是导致战争的必然因素,具体体现为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各资 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主要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联系密切,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则少有往来,所以
22、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处于对世界市场和霸权的争夺、列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紧密经济关系。(2)根据“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根本所在”可以得出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是各国之间经济关系密切,错综复杂,也就是说经济一体化抑制了战争的爆发。此外,“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以及联合国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政治多极化也是抑制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答案:(1)必然性: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处于对世界市场和霸权的争夺;列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紧密经济关系。(2)主要因素: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抑制新的
23、世界大战爆发的物质因素;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的开展;联合国成为有效协调各方国际矛盾和冲突的重要组织;多种政治势力并存,互相抗衡,互相牵制。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恳,田恳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材料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
24、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对发展农业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解析:(1)从“务农则田恳,田恳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可以看出武则天主张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她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强调垦殖、粮食和农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要充分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会“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2)从“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可以看出武则天迁移人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土狭人稠,营种辛苦的状况。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对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答案:(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垦殖、粮食和农业发展相互联系,农业是“建国之本”;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家给人足”,最后国家自然安定。(2)目的: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意义:移民垦荒,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