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08 T 17-2019 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08282       资源大小:933.3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08 T 17-2019 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pdf

    1、ICS 67.140.10 X 55 DB5108 四川省(广元市) 地方标准 DB 5108/ T17 2019 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Guangyuan Huang tea cultivation 2019 - 12 - 25 发布 2020 - 01 - 25 实施 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5108/ T17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与环境条件 . 2 5 基地规划与建设 . 2 6 茶苗栽植 . 3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 4 8 病虫

    2、草害防治 . 5 9 树冠管理 . 6 10 鲜叶采摘 . 7 11 鲜叶储运 . 7 12 建档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栽培农事活动记录 . 11 DB5108/ T17 2019 II 前 言 本规程依据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广元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规程由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 广元市经济作物管理站、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 川同圣金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石保旭、侯春霞、万文娟、杨跃生、王波、王新超。 本

    3、标准为首次发布。 DB5108/ T17 2019 1 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广元黄茶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与环境条件、基地规划与建设、茶苗栽植、土壤管 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树冠管理、鲜叶采摘、鲜叶储运和建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元黄茶的田间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9630 有机产品 GB/T 33915 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 NY

    4、/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 文件 。 3.1 广元黄茶 以四川广元市境内种植的中黄 1号、中黄 2号茶树品种鲜嫩春梢为原料,经摊放、杀青、理条、做形、 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绿茶产品。 3.2 三段栽培法 是指在黄茶栽植后的第 1 3年按照绿色食品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在黄茶栽植后的第 4 6 年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的按照有机转换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5、;在黄茶栽植的第 6年后符合有机茶 生产要求的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栽培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3.3 土壤酸化处理 对小面积土壤酸碱度达不到茶树适宜生长所需 pH值的茶园,采用土壤酸化剂或农艺措施使土壤酸 化,达到茶树适宜 生长的 pH值。 DB5108/ T17 2019 2 3.4 肥料无害化处理 对农业废弃物(作物 秸秆 、豆粕、修剪枝叶)、 畜禽 粪便(鸡粪、牛羊马粪、兔粪)、食品副产品 (如酒糟、醋糟)进行高温或渥堆发酵的处理过程。 4 产地与环境条件 4.1 产地 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海 拔高度适宜,背风口,土壤微酸性,有水源,远离污染源,适宜茶树生长并 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

    6、农业生产区域。 4.2 产地环境质量条件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 NY/T 391的要求,有机茶园应符合 NY 5199的要求。但茶园的海拔高度 1000 m。 5 基地规划与建设 5.1 新建茶园基地规划 5.1.1 茶园基地规划应符合 NY/T 5018 的规定。 5.1.2 园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持水土 ,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维护茶园生态 平衡 ,发挥品种的优良特性 ,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管理,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1.3 根据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 ,合理设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灌系统以及防 护林带、遮阴树、绿肥种植区等。 5.1

    7、.4 新建基地时 ,在风口设置规范的防风林带,对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 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 ,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同时也要考虑以茶为主,融合发展的需要。 5.2 道路和水利系统 5.2.1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主道、支道、耕作便道等道路系统 ,连接场部、 茶厂、茶园和场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5.2.2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 ,使之与道路设置相配合,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建立喷灌、滴灌等 节水灌溉 系统。 5.2.3 茶园四周与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带,隔离带宽度大于 50m 以上;梯地 茶园在每台梯地

    8、的内侧开一条不低于 30cm 深的横沟,以利于排水。 5.2.4 在茶园内合理配置蓄水池和地头积肥坑。 5.3 茶园开垦 5.3.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 ,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5.3.2 坡度 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5以上的要求建筑等高梯级园地。 5.3.3 开垦深度在 60cm 以上 ,破除土壤中硬塥层、网纹层和犁底层等障碍层。 5.3.4 划行定线。按照大行距 1.5 m 的宽度划行定线。 5.3.5 开种植沟 开宽 50cm 60cm,深 30cm 40cm的种植沟,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 DB5108/ T17 2019 3 5.3.

    9、6 施足底肥 在种植前 1个月,每 667m2施腐熟农家肥 2000kg 3000kg,根据土壤磷钾含量,加施磷肥( 50kg 100kg) +硫基型的复合肥( 30kg 50kg)。也可施腐熟后菜籽饼肥 300 kg 400kg作为底肥。 5.3.7 回填 施足底肥后,先回填表土,然后再回填心土至地平。 5.3.8 覆地膜 在已回填的种植行上覆盖 70cm宽黑微膜(厚度 0.01mm),盖膜时要求土壤充分湿润、土粒细小,微 膜与土壤充分接触,并压严压紧微膜四周,做到保温、保湿。若盖膜时土壤比较干燥,应采用人 工浇灌 将种植行上的土壤湿透后才能盖膜。 5.3.9 盖草 宜栽后盖厚 5 cm无籽

    10、荚的作物秸秆。 5.4 茶树品种 应选择符合 GB 11767规定的级苗以上的中黄 1号、中黄 2号茶树品种。面积较大的茶场,对茶树品 种的选择应做到合理搭配。 5.5 梯壁梯坎护理 在梯壁梯坎上可种植护坡植物,梯壁上的杂草以割代除。 5.6 茶园生态建设 5.6.1 隔离带 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因地制宜设置隔离带。 5.6.2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主要道路、沟渠两边以及梯壁、梯坎种植具有观赏或经 济价值的花草、树木。 5.6.3 面积较大、集中连片且光线较强的茶园,可因地制宜种植有价值 的落叶型且病虫区系与茶不同 的直根系遮阴树,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收入。 5.6.4 对

    11、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进行移植归并、补植,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树密度, 扩大树冠宽度。 5.6.5 重视保护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增进生物多样性。 6 茶苗栽植 6.1 栽植时间 茶苗栽植分春季栽植和秋季栽植,以秋栽为主。春栽若雨水充足,于每年的 2月 -3 月进行;秋栽于 每年的 9月中、下旬 -11月上、中旬。 6.2 栽植规格 DB5108/ T17 2019 4 采用双行双株错窝方式进行等高栽植,大行距 150cm,小行距 35cm,株距 30cm,每窝栽植 2株,每 667m2 用量 5000株左右。在茶旅融合区,可采用园艺化种植。 6.3 栽植方法 栽植

    12、时在覆盖微膜的种植行上打孔移栽,种植穴直径 10cm,将茶苗扶直在种植穴中,当填土深度至 一半时,向上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张,再用力将土压紧,填土至茶苗根颈处为止。根系离底肥 10cm 以上,防止底肥灼伤茶苗。 6.4 栽植后的管理 6.4.1 定型修剪 移栽后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 12 cm 15cm高剪去主干枝叶,保留 3张以上叶片。 6.4.2 浇足定根水 栽后必须灌足定根水,确保茶苗与土壤接触紧密,利于成活。 6.4.3 搭建小拱棚 秋季种植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块,用 140 cm 150cm的竹板,每隔 1m起拱,然后采用 150cm 宽白薄膜(厚度 0.012mm)进行覆

    13、盖,用土块压紧四周,防止风吹。在小拱棚相对背风的一边离地 2/3 处每隔 1.5m横开 20cm长的小口,利于降温。当来年春季气温稳定超过 15时,拆除小拱棚,同时对拱膜、 竹板进行回收。 6.4.4 种植绿肥 幼龄茶园大行间,种植适应性强、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豆科作物等,并于开花盛期或 结荚初期,在树冠外缘开沟翻埋压青。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7.1 土壤管理 7.1.1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要求每 2 3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 采 取土壤改良措施。 7.1.2 改良土壤结构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 ,应考虑降水条

    14、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 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宜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 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7.1.3 土壤调酸 对土壤 pH 6.5的小块茶园,可使用生理酸性肥料或硫磺粉将土壤 pH值调到 6.5。 7.1.4 灌溉 DB5108/ T17 2019 5 茶园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应进行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的要求,但灌溉水的 pH值不 得超过 7。 7.2 肥料管理 7.2.1 肥料种类 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 饼肥及商品肥料。肥料的使用应符合 NY/T 394 的规定。 7.2.2 底肥 种植时

    15、按 5.3.6实施。 7.2.3 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于每年 10月中下旬前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20 cm 以上。一般每 667m2施饼肥或商品 有机肥 200 kg 400 kg ,或农家有机肥 1000 kg 2000 kg。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 它所需营养物质。 7.2.4 幼龄茶园( 1 年 -3 年)的施肥 主施农家肥,配施专用复合肥;施追肥以纯氮计,每 667m2第 1年施 2 kg 3 kg,第 2年第 3年施 4 kg 5 kg。 7.2.5 有机转换茶园( 4 年 -6 年)的施肥 施肥应符合 NY/T 5197要求。 7.2.5.1 基肥 一般每 667m2

    16、施农家肥 1000 kg 2000 kg,或用饼渣肥 200 kg 400 kg,必要时配施一定的矿物质肥 料和微生物肥料。 7.2.5.2 追肥 在春茶结束后( 5月)夏茶大量萌发前和夏茶结束后( 7月)施,每 667m2每次施商 品有机肥 100 kg 左右,施肥结合浅耕除草 ,施肥深度 10cm 15cm。沿茶蓬滴水线开沟施入覆土。 7.2.5.3 叶面施肥 根据茶树生长情况谨慎合理施用,通常在开采前一个月,将安全有效、适宜浓度的叶面肥施喷在茶 树叶片背面,促进茶树生长。 7.2.6 有机转换后的施肥: 按 7.2.5实施。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植物检疫 DB5108/ T17 2

    17、019 6 在调运茶树苗木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的有关法规,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害从外地引入。 不得从疫区调运苗木、穗条。 8.2 农业防治 8.2.1 分批多次采摘 ,采除病虫危害的芽叶,抑制其种群发展。 8.2.2 合理修剪 ,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害枝叶。 8.2.3 秋末茶园深耕 ,减少土壤中越冬病虫害的危害。 8.2.4 每 年冬管结束时,用 45 %石硫合剂晶体 150 倍液封园。 8.3 物理防治 宜使用人工捕杀、色板诱杀、频振灯诱杀或 LED灯诱杀、糖醋诱杀。 8.4 生物防治 8.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天敌昆虫、有益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18、。 8.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 ,如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 8.4.3 宜 投放性引诱剂、投放天敌及带菌体来防治病虫害。 8.5 化学防治 三段栽培的前三年按照绿色食品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必须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农药,且农药品种必须符合 NY/T 393的要求。 8.6 在有机转换期及以后的病虫害防治,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8.7 茶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按附录 A 执行。 9 树冠管理 9.1 修剪方法 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 ,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 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配 以合理施肥,培育高产优质树冠。 9.1.1 定型修剪 9

    19、.1.1.1 第一次定型修剪 茶苗移栽后离地 12 15cm剪去主干,侧枝不剪,要求留有 3片叶以上,如果高度达不到修剪要求, 可推迟到第二年春茶生长休止时期进行。 9.1.1.2 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上次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处提高 15cm (即离地面约 30cm)。苗生长旺盛,茶苗 高度达到修剪标准,可提前进行。用篱剪按修剪要求平剪。 9.1.1.3 第三次定型修剪 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茶苗生长旺盛,也可提前进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处提高 15cm, 用篱剪按修剪要求 平剪。 DB5108/ T17 2019 7 9.1.2 轻修剪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完成后,根据幼树长

    20、势,还要在第三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 8 cm 10 cm再修 剪 1-2次就可形成理想树冠。成龄茶树的轻修剪宜在每年 9月 -10月进行。 9.1.3 深修剪 春茶结束后剪去绿叶层的 1/3左右,剪除鸡爪枝、节节枝、枯枝弱枝。 9.1.4 重修剪 春茶结束后在树高 1/2处或离地 30cm 40cm处剪去树冠。 9.1.5 台刈 春茶结束时离地 5 cm 6cm刈去上面树冠。 9.1.6 茶树修剪后,根据茶树长势、土壤条件及修剪方法,必须重施肥料。 9.1.7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 ,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 ,保持茶行间 20cm 左右的间隙 ,以 利于田间作业和通 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发生。 9

    21、.1.8 无病虫害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 ,任其腐烂,以利于培肥土壤。 9.1.9 发 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剪。 9.2 树冠改造 9.2.1 对未老先衰茶树,以及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和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的生育能力的茶树应 进行重修剪。 9.2.2 树势极 度衰老的茶树,可进行台刈,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 9.2.3 肥水管理 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要恢复三段栽培法,在改造前的上一年秋冬管理要重施有机肥,剪后及时追施 速效肥。 9.3 改植新建 对采用重修剪、台刈等方式都难以更新复壮的茶园,应采用换种改植技术重新建园。 10 鲜 叶采摘 10.1 合理采摘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

    22、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 ,遵循茶树树龄和长势实施采养结合、质量兼顾和因 树制宜的原则 ,按标准适时采摘。 10.2 手工采摘 采用提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鱼叶、鳞片、茶果及老叶。 11 鲜叶储运 DB5108/ T17 2019 8 鲜叶采摘要用清洁卫生的竹编网眼篓(筐)等用具,运输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抵达加工厂要及时 分类摊放。 有机茶鲜叶采摘运输及工具按 GB/T 19630要求进行。 12 建档 12.1 农事活动记录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 ,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入品 (肥料、农药等 )的使用和各项栽培管理措施(耕 作、施肥、修剪、采摘等)都应有档 案记载,各种记录参照附录

    23、B 。 12.2 茶园田间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生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应按照 GB/T 33915要求建立和完善茶园田间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DB5108/ T17 2019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 名称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防治措施 安全间 隔期 (d) 前 3 年(绿色食品) 第 4 年起(有机转换及有 机茶园) 小贯小 绿叶蝉 第 1 峰 百叶 虫量超过 6 头 ,第 2 峰 百 叶虫量超过 12 头 。 高峰前期, 且若虫占总 虫量的 80 以上。 1.铲除茶园杂草,及时分批勤采,必 要时适当强采; 2.植物源农药: 7.5%鱼藤 酮乳油

    24、 1000 倍液、 0.6%苦参碱水剂 1000 15000 倍液、 3%天然除虫菊素水剂 8000 1000 倍液; 3.化学防治: 2.5%联苯菊酯水乳剂 3000 倍液; 10%溴虫腈(虫螨腈) 1000 3000 倍液。 1.铲除茶园杂草,及时分 批勤采,必要时适当强采; 2. 7.5%鱼藤酮乳油 1000 倍液、 0.6%苦参碱水剂 1000 15000 倍液、 3%天然 除虫菊素水剂 8000 1000 倍液。 7 茶蚜 有蚜芽梢率 4 5%;芽下 二叶平均虫 口 20 头。 发生高峰 期, 5 月上中 旬,和 9 月 中下旬 -10 月上旬。 1.及时分批采摘 ,保护天敌; 2.

    25、 植物源农药: 0.5%藜芦碱可湿性 粉剂 1000 倍液; 3. 化学防治: 10%联苯菊酯水乳剂 3000 倍液, 10%溴虫腈(虫螨腈) 1500 2000 倍液。 1. 及时分批采摘,保护天 敌; 2. 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5 茶毛虫 百丛卵块 5个以上。 一般在 5 月 -6 月中旬 ,8 月 -9 月, 3 龄前幼虫期 施药。 1.人工摘除卵块和虫群;中耕培土, 消灭虫蛹; 2.黑光灯诱杀,或性信息素结合诱捕 器诱杀成虫; 3.生物农药: 1104PIB20000IU/ L 茶毛核 苏悬浮剂 750 1 000 倍 液; 0.6%苦参碱水剂 1000 倍液;

    26、 4.化学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 3000 倍液。 1.人工摘除卵块和虫群; 中耕培土,消灭虫蛹; 2.黑光灯诱杀,或性信息 素结合诱捕器诱杀成虫; 3.植物源农药: 1104PIB20000IU/ L 茶 毛核 苏悬浮剂 750 1 000 倍液; 0.6%苦参碱水剂 1000 倍液。 7 黑刺粉 虱 小叶种 2 3 头 /叶,大叶 种 ,4 7 头 / 叶。 卵孵化盛末 期。 1.及时疏枝清园 ,中耕除草 ,保持茶 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2在成虫发生期,用黄板诱杀成虫; 3.湿度大的天 气喷施粉虱真菌制剂 (每毫升含孢子 2 3 亿个 ); 4.非采摘期喷施 99%矿物油

    27、150 200 倍液(安全间隔期 20d); 5.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1.及时疏枝清园 ,中耕除 草 ,保持茶园良好的通风 透光性; 2在成虫发生期,用黄板 诱杀成虫; 3.湿度大的天气喷施粉虱 真菌制剂 (每毫升含孢子 2 3 亿个 ); 4.非采摘期喷施 99%矿物 油 150 200 倍液。 5 茶网蝽 有卵叶数 20%以上。 5 月上中旬 第一代若虫 发生盛期, 9 月中下旬第 二代若虫发 生盛期。 1.为害严重的茶园在早春进行修剪, 消灭越冬卵;茶 园疏枝,恶化其产卵 和栖居条件; 2.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黄板诱杀; 3.在若虫发生盛期,推荐使用吡虫啉 112.5

    28、 225mg/L 、啶虫脒 90 180mg/L、噻虫嗪 112.5 225mg/L 和 联苯菊酯 7.5 15 mg/L 进行防治。 1.为害严重的茶园在早春 进行修剪,消灭越冬卵; 茶园疏枝,恶化其产卵和 栖居条件; 2.在成虫盛发期,用黄板 诱杀。 7 10 DB5108/ T17 2019 10 蜡蚧类 参考黑刺粉虱 参考黑刺粉虱 参考黑刺粉虱。 参考黑刺粉虱。 - 茶跗线 螨 田间平均每 叶螨卵数 量 5 头,有 螨芽叶 率 30%。 5 月中旬、 8 月下旬 -9 月 上旬发生高 峰前期。 1.选用抗性品种,冬季或春前修剪, 可压低螨口基数;及时分批勤采,减 少害螨食料;适当增施氮

    29、肥;安装喷 灌设施,发生量大时喷灌控虫; 2.生物农药: 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 1000 倍液;非采季节使用 99%绿颖矿 物油 100 150 倍液或 45%石硫合剂 晶体 200 倍 300 倍(安全间隔期 20d); 3.化学防治: 73%克螨特乳油 1500 2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 10d), 24% 虫螨腈悬浮液 1500 倍 2000 倍液。 1.选用抗虫品种,冬季或 春前修剪,可压低螨口基 数;及时分批勤采,减少 害螨食料;适当 增施氮肥; 安装喷灌设施,发生量大 时喷灌控虫; 2.生物农药: 20%复方浏阳 霉素乳油 1000 倍液;非采 季节使用 99%绿颖矿物油 10

    30、0 150 倍液或 45%石硫 合剂晶体 200 倍 300 倍 (安全间隔期 20d)。 7 茶橙瘿 螨 中小叶种螨 口数 17 22 头 /叶,或叶 面上螨口密 度为 3 4 头 /cm2,或虫口 指数 6 8。 5 月中下 旬 ,8月 -9月 发生高峰前 期。 参考茶跗线螨。 参考茶跗线螨。 10 茶饼病 芽梢罹病率35。 在春、秋发 病期内, 5 天中有 3 天 上午日照 3h,或日降 水量 2.5-5.0mm。 1.选用抗病品 种,并加强苗木检疫; 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高茶树抗 病力;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砍 除遮阴树,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 2.生物农药:喷施 3%多抗霉素可湿

    31、性 粉剂 300 倍液;非生产季节,可采用 0.6% 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 45%石硫合剂晶体 150 倍液; 3.化学药剂: 250 克 /升吡唑醚菌酯乳 油或悬浮剂 1000 1500 倍液 ;75%百 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1000倍液、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 25%咪鲜胺 乳油 1000 1500 倍液。 1.选用抗病品种,并加强 苗木检疫;增施磷、钾含 量高的有机肥,提高茶树 抗 病力;加强茶园管理, 勤除杂草,砍除遮阴树, 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 2.生物农药:喷施 3%多抗 霉素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 非生产季节,可采用 0.6% 0.7%石灰半量式波 尔多液

    32、或 45%石硫合剂晶 体 150 倍液。 5 10 茶芽枯 病 叶罹病率 4% 6。 春茶初期。 1.增施有机肥,提高茶树抗病力;加 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砍除遮阴树, 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秋末修剪。早 春摘除病芽; 2.70%甲基 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 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1000 倍液; 3.秋末喷施 45%石硫合剂晶体 100 150 倍液封园。 1.增施有机肥,提高茶树 抗病力;加强茶园管理, 勤除杂草,砍除遮阴树, 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秋 末修剪。早春摘除病芽; 2.秋末喷施 45%石硫合剂 晶体 100 150 倍液封园。 7 10 DB5108

    33、/ T17 2019 1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栽培农事活动记录 B.1 栽培过程茶园地块划分及记录 B.1.1 地块划分 地块划分的编号是根据土质、环境状况、排水能力为主的自然地块或单位所属地块划分。面积过小 的可将附近连在一起归并划为同一块地号,但要设分号。 B.1.2 地块划分编号后,若有变更,应调档填写更改说明。 B.1.3 茶园基地地块划分记录表 表 B.1 茶园基地地块划分记录 地块名称 面积( 667m2) 地块划分时间 地块编号及分号 地块变更情况 责任人 负责人: B.2 生产投入品的农事记录 B.2.1 肥料施用农事记录表 表 B.2 施肥农事记录 施肥时间

    34、 施肥地块 编号 肥料名称 肥料数量 ( kg) 施肥方式 施肥天气 施肥人员 备注 负责人: B.2.2 病虫害防治农事记录 B.2.2.1 病虫害物理防治农事记录表 表 B.3 病虫害物理防治农事记录 防治时间 防治地块编号 防治设备名称 设备数量 重点防治病虫 名称 设备安装和 使用人员 备注 负责人: B.2.2.2 病虫害化学防治农事记录表 DB5108/ T17 2019 12 表 B.4 病虫害化学防治农事记录 防治 时间 防治地块 编号 防治药物 名称 防治 用量 防治病虫 名称 防治 设备 防 治 人员 天气 情况 备注 负责人: B.2.2.3 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事记录表 表

    35、 B.5 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事记录 防治 时间 防治地块 编号 防治药物 名称 防治 用量 防治病虫 名称 防治 设备 防 治 人员 天气 情况 备注 负责人: B.3 栽培管理措施农事记录 B.3.1 耕作农事记录表 表 B.6 耕作农事记录 耕作时间 耕作地块编号 耕作方式 耕作深度 耕作设备 天气情况 耕作人员 备注 负责人: B.3.2 修剪农事记录表 表 B.7 修剪农事记录 修剪时间 修剪地块编号 修剪方式 修剪深度 天气情况 修剪设备名称 修剪人员 备注 负责人: B.3.3 采摘农事记录表 表 B.8 采摘农事记录 采摘时间 采摘地块 编号 采摘 标准 盛装鲜叶 工具 天气 情况 采摘 数量( kg) 采摘 人数 运输鲜叶 工具 备注 负责人: _


    注意事项

    本文(DB5108 T 17-2019 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