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X 55 DB4206 襄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206/T 142019 襄阳高香茶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Xiangyang high-aroma tea 2019 - 10 - 21发布 2019 - 11 - 20实施 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206/T 14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地规划与建设 . 1 5 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 . 3 6 病虫草害防治 . 3 7 茶树
2、修剪与采摘 . 4 8 茶叶加工要求 . 4 9 茶叶指标要求 . 6 10 包装与储藏 . 7 11 质量管理及跟踪 .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 8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 .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 茶场(园)农事活动记录 . 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 茶场加工记录 . 1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襄阳高香茶主要茶类加工工艺 . 14 DB4206/T 14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3、 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保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谷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前勇、张耀华、程一方、罗敬东、刘兴乐、张雪莲、杨先强、蒋绍波、张于 学。 本标准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0710-3018309;本标准在执行过 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0-3085001,邮箱: 。 DB4206/T 142019 1 襄阳高香茶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襄阳高香茶的基地规划与建设、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
4、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与采 摘、茶叶加工要求、茶叶指标要求、包装与储藏、质量管理及跟踪。 本标准适用于襄阳区域内有机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H/T 1070-201
5、1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 NY/T 5019 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 5196 有机茶 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襄阳高香茶 在本标准规定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表1规定的鲜叶为原料,按照附录F工艺加工制成,具有表 2规定襄阳高香茶品质特征的茶叶。 4 基地规划与建设 4.1 产地环境和范围 DB4206/T 142019 2 4.1.1 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199的规定。 4.1.
6、2 有机襄阳高香茶生产地域范围主要指襄阳市所辖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茶区,枣阳市吴店镇、 平林镇、王城镇和襄城区卧龙镇、隆中风景管理区等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定的区域。 4.2 基地规划与建设 4.2.1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符合NY/T 5197-2002中3.2.1、3.2.2的规定。 4.2.2 有机茶产地应有一定种植规模,远离污染源和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生产茶园与交通干 线的距离应在1000m以上。 4.2.3 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隔离带。 4.2.4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 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集中连片
7、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应控制在20%30%为宜。可选择桂花、 香樟、板栗、核桃、银杏、桑树等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不宜种植速生杨等根系较大易感染病虫 害的树种。 4.2.5 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4.2.6 对坡度超过25、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 4.2.7 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 4.3 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 道路和水利系统的要求应符合NY/T 5197-2002中3.3的规定。 4.3.2 茶园灌溉水质标准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4.4 茶园开垦 4
8、.4.1 茶园开垦应符合NY/T 5197-2002中3.4.1、3.4.3的规定。 4.4.2 新开垦茶园应选择土层深厚应80cm,排水透气性能好,地下水位在离地表100cm以下,耕层 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在5.06.5之间,以黄棕壤土类为宜。 4.4.3 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25之间的,应建筑等高梯级园地,坡度在 25以上的一般不宜开垦新茶园。 4.5 茶树品种与种植 4.5.1 可选择鄂茶系列、福鼎大白茶、龙井43、乌牛早以及本地选育良种等适合襄阳茶区栽培的中小 叶茶树品种。 4.5.2 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2003中规定的、级规定。无性系茶苗高
9、20cm以上,苗茎粗2mm 以上。 4.5.3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4.5.4 茶树采用单条植或双条方式种植。单条植行距1.5m,株距25cm35cm,每穴栽(12)株茶苗。 双条植大行距1.7m1.8m,小行距40cm,株距33cm,每穴(12)株,选用健壮单株定植。 4.5.5 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667m2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kg3000kg或 饼肥400kg,磷钾肥150kg,底肥深度40cm以下,种植茶苗根茎离土表3cm 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 上。 4.5.6 茶苗定植后根系部位踩紧压实,浇足定根水,并进行打顶。 4.5.7 茶苗定植
10、时间以2月下旬3月上旬为宜。 5 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 DB4206/T 142019 3 5.1 土壤管理 5.1.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3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 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5.1.2 新建茶园种植行间宜采用地面覆盖或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茶苗成活率。铺草厚度10cm以上,每 667m2铺1500kg2000kg干草,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覆盖材料如作物秸秆等应 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地膜应可降解或完全回收。 5.1.3 采用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
11、、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5.2 施肥 5.2.1 肥料种类 5.2.1.1 有机肥,指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商品有机肥料。 5.2.1.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 确认茶树有潜在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NY/T 227的规定。 5.2.1.3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录A。 5.2.2 施肥方法 5.2.2.1 当茶树表现明显缺素症状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基肥要求应符合NY/T 5197-2002中4.2.2.1的规定
12、。 5.2.2.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分施,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要开沟施入,或每667 m2每次施 商品有机肥100kg左右,第一次在春茶开采前30d40d开沟施入,第二次在春茶结束后施入,沟深度 10cm左右,施后覆土。 5.2.2.3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 6 病虫草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6.1.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 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 保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6.1.
13、2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6.1.3 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6.1.4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6.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应符合NY/T 5197-2002中5.2的规定,其中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茶园外深埋40cm 以上,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6.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应符合NY/T 5197-2002中5.3的规定。 6.4 生物防治 DB4206/T 142019 4 生物防治应符合NY/T 5197-2002中5.4.1的规定。有条件有限制地使用生物源
14、农药。病虫防治允许、 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附录B。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附录C。 7 茶树修剪与采摘 7.1 茶树修剪 7.1.1 茶树修剪应符合NY/T 5197-2002中6.1的规定,其中茶树边缘修剪时,茶行间的间隙保持为 20cm30cm。 7.1.2 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及时清理树冠,并使用波尔多液清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 染。 7.2 鲜叶采摘 7.2.1 茶树修剪应符合NY/T 5197-2002中6.2.1、6.2.2、6.2.4的规定,且不采病虫叶。 7.2.2 大宗绿茶提倡机械采摘,但每年不超过两次。采摘机械能源应使用清洁化能源。 8 茶叶加工要求 8.1
15、 鲜叶验收与摊放 8.1.1 鲜叶应分级采摘,分开盛装,并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 8.1.2 坚持按质量标准验收鲜叶,鲜叶的原料和等级可参照表1进行验收。 表1 襄阳高香茶各类各级鲜叶验收标准 茶类 鲜叶验收分级标准 特级 一级 二级 针形 单芽 芽长一致 纯芽、单芽匀齐度80% 一芽一叶初展 占70% 卷曲形 单芽 芽长1.5cm 一芽一叶初展 占70% 一芽二叶初展 占70% 扁形 单芽 芽长2.0cm 一芽一叶初展 占70% 一芽一叶初展 占20% 条形 一芽一叶初展 一芽二叶初展 一芽二叶 8.1.3 鲜叶宜摊放在竹席、竹匾等洁净的器具上,厚度不超过20cm,摊放时间根据
16、不同季节、不同原 料、不同加工茶类有所不同。 8.1.4 在鲜叶盛装,集运与贮存过程中,应注意轻放,轻压、勤翻等,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 日晒、雨淋、严防鲜叶升温变质,影响产品质量。 8.1.5 摊青程度: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清香初露,鲜叶含水量68%70%,即可按顺序付 制。 8.2 加工厂 8.2.1 加工厂的要求应符合NY/T 5198-2002中3.3.1、3.3.53.3.10的规定。 DB4206/T 142019 5 8.2.2 加工厂规划设计时需进行环境评价,环评通过后方可开工建设。 8.2.3 加工厂距离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0m以上,距离喷洒农药的农田
17、500m以上,距离交 通主干道100m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8.3 加工设备 加工设备应符合NY/T 5198-2002中3.4的规定。 8.4 加工人员 加工人员要求应符合NY/T 5198-2002中3.5的规定。 8.5 加工工艺 8.5.1 根据鲜叶验收等级情况,按照襄阳高香茶不同产品不同茶类的质量要求,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 确保产品质量正常。 8.5.2 襄阳高香茶主要茶类加工工艺见附录F。 9 茶叶指标要求 9.1 感官指标 襄阳高香茶应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质或其他添 加剂。感官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襄阳高香茶感官指标
18、茶类 外形 内质 条索 色泽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针形茶 紧细匀整,似针形。 嫩绿或翠绿 嫩香持久 鲜醇爽口 嫩绿明亮 嫩匀明亮 曲形茶 卷曲、显毫 翠绿油润 栗香持久 醇爽有回甘 黄绿明亮 匀整 扁形茶 扁直平伏、光削 翠绿或黄绿 清香或栗香持久 鲜爽甘醇 清澈明亮或嫩绿明亮 完整、匀齐 条形茶 紧细有锋苗 翠绿 栗香或清香 醇和爽口 黄绿明亮 黄绿、匀齐 9.2 理化指标 各类茶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质量分数) 6.0% 总灰分(质量分数) 7.5% 碎末茶(质量分数) 4.0% 水浸出物(质量分数) 36.0% 粗纤维(质量分数) 16.0%
19、DB4206/T 142019 6 9.3 卫生指标 9.3.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9.3.2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9.3.3 有机襄阳高香茶应符合NY 5196的规定。 10 包装与储藏 10.1 茶叶干燥后应及时包装储藏,以免发霉受潮。 10.2 茶叶包装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10.3 茶叶储存应符GH/T 1071的规定。 11 质量管理及跟踪 11.1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茶场(园) 农事活动记录见附录D,茶场加工记录见附录E。 11.2 建立符合国家或地方卫生管理法规
20、的加工卫生管理制度;茶叶加工和茶叶包装场地应在加工开始 前全面清洗消毒次。 11.3 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建立加工记录档案,关键工艺应有操作要求和检验方法,并记录执行 情况。 11.4 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原始记录应保存三年以 上。 11.5 每批加工产品应编制加工批号或系列号,批号或系列号一直延用到产品终端销售,建立产品质量 可追溯制度。 DB4206/T 142019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见表A.1。 表A.1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
21、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类 别 名 称 使用条件 有机农业体系生产 的物质 农家肥 允许使用 茶树修剪枝叶 允许使用 绿肥 允许使用 非有机农业体系生 产的物质 茶树修剪枝叶、绿肥和作物秸杆 限制使用 农家肥(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家畜粪尿 等) 限制使用 饼肥(包括菜籽饼、豆籽饼、芝麻饼、花生饼等。) 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 充分腐熟的人类粪尿 只能用于浇施茶树根部,不能用作叶面肥 未经化学处理木材产生的木料、树皮、锯屑、刨花、 木灰和木炭等 限制使用 不含合成添加剂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酸类的 物质 允许使用 经有机认证机构的有机茶专用肥 允许使用 矿物质 白云石粉、石灰石和白垩 用于严
22、重酸化的土壤 低氯钾矿粉 未经化学方法浓缩的允许使用 微量元素 限制使用,只作叶面肥使用 天然硫磺粉 允许使用 镁矿粉 允许使用 氯化钙、石膏 允许使用 磷矿粉 镉含量不大于90mg/kg的允许使用 硼酸岩 允许使用 其他物质 非基因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质肥料(固氮菌、根瘤菌、 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肥料等) 允许使用 经农业部登记和有机认证的叶面肥 允许使用 未污染的植物制品及其提取物 允许使用 DB4206/T 142019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见表B.1。 表B.1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
23、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 种 类 名 称 使用条件 生 物 源 农 药 微生物源农药 白僵菌 限量使用 绿僵菌 限量使用 苏云金杆菌 限量使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 限量使用 颗粒体病毒 限量使用 动物源农药 性信息素 限量使用 寄生性天敌动物,如赤眼蜂、昆虫病原线虫 限量使用 捕食性天敌动物,如瓢虫、捕食螨、在敌蜘蛛 限量使用 植物源农药 苦参碱 限量使用 鱼藤酮 限量使用 除虫菊素 限量使用 印楝素 限量使用 苦楝 限量使用 川楝素 限量使用 植物油 限量使用 烟叶水 只限于非采茶季节 矿物源农药 石硫合剂 非生产季节使用 硫悬浮剂 非生产季节使用 可湿性硫 非生产季节使用 硫酸铜 非生产季节使
24、用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非生产季节使用 石油乳油 非生产季节使用 其他物质和方法 二氧化碳 允许使用 明胶 允许使用 糖醋 允许使用 卵磷脂 允许使用 蚁酸 允许使用 软皂 允许使用 热法消毒 允许使用 机械诱捕 允许使用 灯光诱捕 允许使用 DB4206/T 142019 9 表B.1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续) 种 类 名 称 使用条件 色板诱杀 允许使用 漂白粉 限制使用 生石灰 限制使用 硅藻土 限制使用 DB4206/T 142019 10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C.1。 表C.1
25、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防治时期 防治措施 小贯小绿叶蝉 5月6月、8月9月若虫盛发期, 百叶虫口夏茶(56)头、秋茶10 头时施药防治 1、分批多次采茶,发生严重时可机采或轻修剪; 2、湿度大的天气;喷施白僵菌制剂; 3、秋末采用石硫合剂封园; 4、可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苦参碱; 5、挂可降解数字化色粘板(纸)诱杀。 茶毛虫 一年(23)代,防治时期根据幼虫 孵化情况,一般在5月6月中旬、 8月9月幼虫3龄前施药 1、人工摘除越冬卵或人工摘除群集的虫叶,结合清园,中耕 消灭茧蛹,成虫发生期每晚19:0023:00黑光灯或者灯光诱 杀成虫; 2、幼虫期喷施茶毛虫核型多
26、角体病毒制剂; 3、喷施Bt制剂或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苦参碱。 4、可降解数字化色粘板(纸)诱杀、性诱剂诱杀成虫。 茶尺蠖 一年发生代数多,以第3、4、5代(6 月8月下旬)发生严重,每平方米 幼虫数7头即应防治 1、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冬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2、灯光诱杀、可降解数字化色粘板(纸)诱杀、性诱剂诱杀 成虫; 3、12龄幼虫期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 4、喷施Bt制剂或用植物源农药:鱼藤酮、苦参碱。 茶橙瘿螨 5月中下旬,( 89)月发现个别枝条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时,即应施药 1、勤采春茶; 2、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喷施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矿物油 黑刺粉虱 江南茶区5月中下旬,7月
27、中旬,9月下旬10月上旬 1、及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 2、湿度高的季节喷施韦伯虫座孢菌; 3、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DB4206/T 142019 11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茶场(园)农事活动记录 茶场(园)农事活动记录见表D.1。 表D.1 茶场(园)农事活动记录 日期 地块号 农事活动 劳动力(人数) 负责人 执行结果 备注 DB4206/T 142019 12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茶场加工记录 茶场加工记录见表E.1。 表E.1 茶场加工记录 日期 鲜叶记录 加工记录 备注 数量等级 地块号 负责人 加工详情 负责人 成品数量 批号 DB4
28、206/T 142019 13 F 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襄阳高香茶主要茶类加工工艺 F.1 针型茶加工工艺 F.1.1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回潮初干整形足干。 F.1.2 摊放。鲜叶摊放在簸箕或竹席上,根据当时温度情况灵活掌握摊叶厚度和时间,一般摊叶厚度 为3cm4cm,摊放时间春季4h8h,夏秋季3h5h。 F.1.3 杀青。杀青机开机预热,待锅温为180200,筒体进口约20cm处空气温度上升至1201 30,手感到灼热时投叶,杀青时间为2 min3 min,同时,打开吹风扇,使出筒体的杀青叶迅速冷却。 F.1.4 冷却回潮。杀青出来的鲜叶应立即摊晾散热、冷却,回潮时间1
29、5min20min。 F.1.5 初干整形。初次整形采用往复式理条机,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每槽的投叶量60g80g,必要 时可加重量较轻的加压棒,在不压扁茶叶的前提下,保证芽头挺直,时间约6min8min,待芽头变直即 可出锅。中档叶二次整形可采用精揉整形机。搓板温度掌握在7090,投叶量每锅4kg8kg;时间 为40min50min,待含水量降至10%12%时出锅。 F.1.6 足干。足干采用小型炒干机,进口温度控制在90100之间,干至含水量4%6%,下机冷却 后包装或贮存。 F.2 曲型茶加工工艺 F.2.1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摊晾回潮做形回潮二烘提香。 F.2.2 摊放。
30、鲜叶摊放在簸箕或竹席上,根据当时温度情况灵活掌握摊叶厚度和时间,一般摊叶厚度 为3cm4cm,摊放时间春季4h8h,夏秋季3h5h。 F.2.3 杀青。采用连续杀青机杀青,投叶温度270,投叶速度500 g/min,杀青时间为60s90s。 F.2.4 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时间为10min25min。 F.2.5 初烘。用连续烘干机进行初烘,进风口温度控制为120130,烘干时间约为7min10min, 初烘叶含水量约为45%50%。初干叶下机后,及时摊开冷却。 F.2.6 回潮。初干叶冷却后,收堆回潮,使在制品的干湿度内外一致。待在制品呈现柔软后,开始做 形。 F.2.7 做形。使用双锅曲
31、毫炒干机进行做形,做形温度控制为6080,做形时间约为30 min40 min。做形适度判定方法是:条索卷曲成形,手握叶子有明显的刺手感。做形叶下机后,及时摊开冷却。 F.2.8 回潮。 做形叶冷却后,及时收堆回潮,使在制品的干湿度内外一致。 F.2.9 二烘。 二烘进风口温度为8090,时间7min10min,含水量约为8%10%。二烘叶下机后 及时摊开冷却。 F.2.10 提香。 使用提香机进行提香,提香温度为80,提香时间为2min5min。提香叶及时下机摊 开冷却。 F.3 扁型茶加工工艺 F.3.1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初干做型干燥整理成品。 DB4206/T 142019 14
32、F.3.2 摊放。鲜叶摊放在簸箕或竹席上,根据当时温度情况灵活掌握摊叶厚度和时间,一般摊叶厚度 为3cm4cm,摊放时间春季4h8h,夏秋季3h5h。 F.3.3 杀青。采用复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杀青。用复干机杀青时,当筒内温度达220以上时开始投叶。 一次性投叶量以2kg4kg为宜。杀青时间控制在3min5min。若用滚筒杀青机杀青以每分钟均匀投叶1 kg1.5kg为好,当杀青叶减重率达30%40%,叶质变软,微有焦边,为杀青适度。 F.3.4 初干做形。采用多功能扁茶机,当槽底温度达到8090时,开始投叶。每次投入0.3kg0. 4kg杀青叶为适量。待叶温升高,芽叶卷缩,叶不粘手时加压力捧炒3
33、min5min,到茶叶略感刺手时起 棒,再适当理条后起锅,要求达到条形扁直,不粘结,不破碎,色泽翠绿。 F.3.5 干燥。采用烘箱或热风烘干机,分两次烘干。烘箱烘干时初烘先在80高温区烘10min左右,然 后逐次在6050温区续烘,约1h后出箱,摊凉1h2h后再在50温区复烘到足干,共用3h5h,茶 叶含水率不超过6%。若选用名茶自动烘干机,初烘温度控制在130100,复烘温度控制在807 0。 F.3.6 整理成品。采用机械或人工分筛,将老叶、黄片、碎未等筛簸选剔去除,使同级茶叶外形大小, 粗细,长短均匀一致,整齐完整。 F.4 条形茶加工工艺 F.4.1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毛火做形
34、提毫足干提香. F.4.2 摊放。鲜叶摊放在簸箕或竹席上,根据当时温度情况灵活掌握摊叶厚度和时间,一般摊叶厚度 为3cm4cm,摊放时间春季4h8h,夏秋季3h5h。 F.4.3 杀青。采用滚筒连续杀青机,当筒壁温度达200,进叶口空气温度 120140,进行杀青, 时间掌握在2 min3 min,杀至鲜叶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为适宜,此时杀青叶含水量5 8%左右。 F.4.4 揉捻。采用揉捻机,投叶量7.5kg20kg,掌握“轻重轻”原则,时间(3050)min。 F.4.5 毛火。采用八方复干机或多功能条机,空气温度120左右,通过初干,使茶条卷紧,茶条挺直, 不粘手时出锅摊凉。 F.4.6 做形提毫。在整形台上进行,温度80100,时间20 min30 min,边干燥边搓动茶条,干 至茶条变刺手,白毫显露,茶叶含水量20%出锅摊凉。 F.4.7 足干提香。采用名茶烘干机,可分两次进行,进机风温90100,摊叶厚度2cm4cm,烘焙 时间8min10min,烘干至茶条含水量5%6%,手捻茶叶成粉末,出烘摊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