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30 B 41 DB51 四川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684 2020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20 - 7 - 14 发布 2020 - 8 - 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684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临床诊断 . 1 5 实验室诊断 . 2 6 结果判定 . 2 7 疫情报告和确认 . 3 8 预防与控制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非洲猪瘟样品的采集、保存及运输 .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非洲猪瘟焚烧深埋法无害化处理技术 .
2、 1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疫点疫区生猪养殖场户消毒作业指导书 . 11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临时检查消毒站作业指导书 . 13 DB51/T 2684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定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春、蔡冬冬、王正义、周明忠、阳爱国、张辉、刘瑞英、罗毅、邢坤、陈弟 诗、张毅、候巍、陈冬、梁璐琪、李淳、朱丹。 DB51/T 2684 2020 1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了非洲猪瘟防治技术的
3、诊断、结果判定、疫情报告和确认、疫情处置、预防与控制。 本 标准 适用于 四川省行政区域范围 内一切 从事 与 非洲猪瘟 防 治 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 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 GB/T 18648-2002 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指南( 2020年版) 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 2019年版 ) (农牧发 2019 5号) 非猪防控强化措施指引 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川办函 200
4、6 197号 )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非洲猪瘟 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 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 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3.2 哨兵猪 为了查明某一特定环境中某传染因子的存在状况,有意识地暴露在该环境中的易感猪。当哨兵猪被 引入某地时,由于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机体缺乏特异性的免疫力,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病原体的 富集作用也比较强。自然来源的野猪和人工标记的养殖猪均可作为哨兵猪使用。 4 临床诊断 4.1 流行病学 4.1.1 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非洲
5、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 。 4.1.2 传播途径为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肉及肉制品、猪血液源饲料制剂、饲料及餐厨剩余物、垫草 垫料、车辆、 设备、工具 、 衣物、鞋子 、 医疗器械 、 粪便及其他分泌物 等)。 4.1.3 家猪和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DB51/T 2684 2020 2 4.1.4 潜伏期为 21 天。 发病率 为 40% 85%; 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 4 10 天内 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 30% 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4.1.5 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6、 4.2 临床症状 4.2.1 最急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4.2.2 急性型表现为 高热 40.5 42 ,喜聚堆 ,沉郁,厌食, 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 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 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 100%。病程 4 10 天。 4.2.3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 40.5。仔 猪病死率较高。病程 5 30 天。 4.2.4 慢性型表现为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 溃疡。死
7、亡率低。病程 2 15 个月。 4.3 病理变化 4.3.1 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脾脏显著肿大 ,质脆,呈暗红色至黑色,表 面有出血点,边缘钝网,有时出现边缘梗死。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 胆囊、膀胱出血。 4.3.2 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 4.3.3 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 4.3.4 最急性的个体可能不出现明显病理变化。 4.3.5 对本病剖解采样过程中应当实施防止病原扩散措施。 4.4 鉴别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丹毒、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疫病相似,必须开 展实
8、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5 实验室诊断 5.1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按照附录 A执行。 5.2 血清学检测 抗体 检测可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印迹等 方法。 5.3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快速检测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 开展病原学快速检测 的样品必须灭活, 检测应在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要求,并取得省农业农村厅非洲猪瘟检测资格认可的实 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必须经农业农村部批准。 6 结果判定 DB51/T 2684 2020 3 6.1 临床可疑疫情 猪群符合下述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标准之一的,判定为临床可疑
9、疫情。 6.1.1 流行病学标 准 6.1.1.1 已经按照程序 规范免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苗,但猪群发病 率、病死率依然超 出正 常范围; 6.1.1.2 饲喂餐厨剩余物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病死率; 6.1.1.3 调入猪群、更换饲料、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畜主和饲养人员购买生猪产品等可能风险 事件发生后, 15 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6.1.1.4 野外放养的猪有可能接触被污染或带毒的物品及动物等出现发病或死亡。 符合上述 4条之一的,判定为符合流行病学标准。 6.1.2 临床症状标准 6.1.2.1 发病率、病死率超出正常范围或无前兆突然死亡; 6.1.2.2 皮肤
10、发红或发紫; 6.1.2.3 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状; 6.1.2.4 出现腹泻或呕吐症状; 6.1.2.5 出现神经症状。 符合 6.1.2.1,且符合其他条之一的,判定为符合临床症状标准。 6.1.3 剖检病 变标准 6.1.3.1 脾脏异常肿大; 6.1.3.2 脾脏有出血性梗死; 6.1.3.3 下颌淋巴结出血; 6.1.3.4 腹腔淋巴结出血。 符合上述任何一条的,判定为符合剖检病变标准。 6.2 疑似疫情 对临床可疑疫情,经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6.3 确诊疫情 对疑似疫情,按有关要求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或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经实
11、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复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确诊疫情。 7 疫情报告和确认 7.1 疑似疫情的报告 7.1.1 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生猪、野猪异常死亡等情况,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 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7.1.2 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在接到疫情报告或了解可疑疫情情况后,应立即派出 2 名以上 兽医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判定为非洲猪瘟临床可疑疫情的 ,应 及时采集病料进行初筛 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 在 2 小时内报本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 构 ,并及时将所采集病料送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
12、构实验室,经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 DB51/T 2684 2020 4 性的,判定为疑似疫情;阳性样品再及时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确诊检测。相关单位在开 展疫情报告、送检、调查等工作时,要及时做好记录备 查。 7.2 确诊疫情的报告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诊为非洲猪瘟疫情后,按要求将确诊疫情信息立即报省级畜牧兽医主 管部门,同时以快报形式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病料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备份。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 1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 7.3 其他 7.3.1 养殖场户自检发现阳性的 ,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经复核确认为阳性且生猪无异常死亡
13、的 ,按阳 性场点处置 ,不按疫情对待 ,可精准扑杀、定点清除 ,只扑杀阳性猪及其同群猪 ,其余猪群隔离观察无异常 且检测阴性后 ,可正常饲养。 7.3.2 在生猪运输过程中,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查到的非 洲猪瘟疫情,其疫情认定程序,由农业农村 部另行规定。 7.3.3 各地海关、林业和草原部门发现可疑非洲猪瘟疫情的,要及时通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省 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照上述要求及时组织开展样品采集、送检、信息上报等工作,按职责分工,与海 关、林业和草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7.3.4 疫情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 物数量、免疫情况
14、、死亡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已采取的 控制措施,疫情报告单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7.4 疫情确认 由农业农村部根据确 诊结果和相关信息,认定并发布非洲猪瘟疫情。 7.5 疫情处置 7.5.1 临床可疑和 疑似疫情处置 7.5.1.1 对发生可疑和疑似疫情的相关场点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措施, 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 其 它密切接触家养畜禽、 饲料及垫料、粪便、废弃物等有关物品移动; 7.5.1.2 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使用碱类、酚类、氯制剂、醛类等高效消毒药,每天消毒 3-5 次; 7.5.1.3 拟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摸清易感动物数量、分布;
15、7.5.1.4 对有流行病学关联的 养殖场(户) 开展排查监测、采样 检测 。必要时,报请当地政府采取封 锁、扑杀等应急响应措施。 7.6 确诊疫情处置 疫情确诊后, 疫情发生地 县级以上畜 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开展追 溯追踪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决定。 7.6.1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7.6.1.1 疫点。 发病猪所在的地点。 7.6.1.2 对具备良好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规模养殖场,发病猪舍与其他猪舍有效隔离的,可以发病猪 舍为疫点;发病猪舍与其他猪舍未能有效隔离的,以该猪场为疫点,或以发病猪舍及流行病学
16、关联猪舍 为疫点。 DB51/T 2684 2020 5 7.6.1.2.1 对其它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养殖场(户)为疫点;如已出现或具有交叉污染风险, 以病猪所在养殖小区、自然村或病猪所在养殖场(户)及流行病 学关联场(户)为疫点。 7.6.1.2.2 放养猪以病猪活动场地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发现疫情的,以运载病猪的车辆、船只、飞 机等运载工具为疫点;在牲畜交易场所发生疫情的,以病猪所在场所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 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不含未受病毒污染的肉制品生产加工车间)为疫点。 7.6.1.3 疫区。一般是指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 3 公里范围的区域。 7.6.1.4 受威
17、胁区。一般是指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 10 公里的区域。对有野猪活动地区,受威胁区应为 疫区边缘向外延伸 50 公里的区域。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 路、围栏 等)、行政区划、饲养环境、野猪分布情况,以及疫情追溯追踪调查和风险分析结果,必要时考虑特殊 供给保障需要,综合评估后划定。 7.6.2 封锁 7.6.2.1 组织领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并实施封锁。封锁生效后,在当地人民政 府统一领导下, 畜牧兽医等有关部门负责确定交通运输路线、设立临时检查消毒站、指导扑杀工作、 选择掩埋地点等; 有关部门负责维护治安、医疗救治、消毒
18、通道搭建,协助消毒工作,舆论引导和宣 传,市场肉品检查等。 7.6.2.2 发布封锁令。 7.6.2.2.1 疫情发生所在地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 锁, 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封锁令内容包括封锁范围、封锁时间、封锁期 间采取的措施、相关部门职责等。 7.6.2.2.2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 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 3)必要时,上级人民 政府可以责成下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7.6.2.2.3 以运载工具为疫点的可不发布封锁
19、令。 7.6.2.2.4 特殊情况:疫区范围涉及到两个以上行政区域,且跨省界,由有关行政区域的本级人民政 府共同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后续处置工作由疫区所在各行政区域本 级人民政府各自负责。 7.6.2.3 设立封锁标识。在疫点、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可采用蓝底白字。在疫点、疫区及临时检 查消毒站等醒目位置张贴封锁令。 7.6.3 对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7.6.3.1 疫情发生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及时组织扑杀疫点内的所有生猪, 对活猪采用无血(如 电击)致死方式扑杀; 并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其产品 采取深埋、焚烧、化制等方式就近 进行无害 化处理(见附录 B)。 7.6.3.2 对
20、排泄物、餐厨废弃物、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污水等 采取深埋、密封发酵等 方式无害化处理 。 7.6.3.3 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环境等进行彻底 清洗消毒(见 附录 C)并采取灭鼠、灭蝇、灭蚊等措施。 7.6.3.4 在疫点出入口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临时检查消毒站作业指导书见附录 D),执行封锁检查 任务,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对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和消毒。 7.6.3.5 疫点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停止生猪屠宰等生产经营活动。 7.6.3.6 在运输途中发现疫情,应对运载工具实施暂扣,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DB51/T 2684 2020 6
21、 7.6.4 对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7.6.4.1 在 疫情发生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程序和要求,组织设立警示标志,设置临时检 查消毒站,对出入的相关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 7.6.4.2 关闭生猪交易场 所。对生猪养殖场(户)、交易场所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和风险评估工作。 7.6.4.3 对疫区内未采取扑杀措施的养殖场(户)和相关猪舍进行严格隔离,强化应急监测,经病原 学检测为阴性的,存栏生猪可继续饲养或经指定路线就近屠宰。对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应参照疫点内 的处置措施进行处置。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认为无疫情扩散风险的,可不再扩大疫区
22、范围。 7.6.4.4 疫区内的生猪屠宰企业,应停止生猪屠宰活动,在官方兽医监督指导下采集猪肉、猪血和环 境样品送检,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经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管部 门 组织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后,可恢复生产。 7.6.4.5 对疫点、疫区内扑杀的生猪原则上应当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确需运出疫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的,须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监管下,使用密封装载工具(车辆)运出,严防遗撒渗漏;启运前和卸载后, 应当对装载工具(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7.6.5 对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7.6.5.1 禁止生猪调出调入,关闭生猪交易场所。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
23、证、 按规定开展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且病毒核酸阴性的养殖场(户),其出栏肥猪可与本省符合条件的屠宰 企业实行“点对点”调运;出售的种猪、商品仔猪(重量在 30 公斤及以下且用于育肥的生猪)可在本 省范围内调运。疫情发生所在地畜牧兽医部门及时组织对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开展临床监视,必要时 采集样品送检,掌握疫情动态,强化防控措施。 7.6.5.2 受威胁区内的生猪屠宰企业,应当暂停生猪屠宰活动,并彻底清洗消毒;经当地畜牧兽医部 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猪肉产品检测合格,由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动物疫病 风险评估通过后,可恢复生产。 7.6.5.3 运输途中发现疫情的疫点、疫区和受威
24、胁区的,由疫情发生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及时 组织扑杀疫点内的所有生猪,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 化处理,对运载工具进行彻底 清洗消毒,不得劝返。当地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7.6.5.4 封锁期内,受威胁区内再次发现疫情或检出病原学阳性的,应参照疫点内的处置措施进行处 置。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认为无疫情扩散风险的,可不再扩大受威胁区范围。 7.6.6 野 猪和虫媒 控制 林业和草原部门要对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分布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和监测;在钝缘软蜱分 布地区,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养猪场户要采取杀灭钝缘软蜱等虫媒控制措
25、施,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 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要采取措施避免饲养的生 猪与野猪和钝缘软蜱接触。 7.6.7 疫情 排查与追 踪 疫情发生所在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对辖区内生猪及时组织开展全面排查,掌握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及当地易感动物养殖情况,野猪分布状况、疫点周边地理情况;根据非洲猪瘟诊断规范,在疫区和受威 胁内进行病例搜索,寻找首发病例,查明发病顺序,统计发病动物数量、死亡数量,收集相关信息,分 析疫病发生情况。对首发病例出现前 21 天内以及以及疫情发生后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 动物、相关产品、运载工具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追踪调查,对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养殖、屠宰加工 场所进行采样检
26、测,分 析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DB51/T 2684 2020 7 7.6.8 疫情追溯 对首发病例出现前 21 天内,引入疫点的所有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工具和人员往来情况等 进行溯源性调查,对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相关场所、运载工具进行采样检测,分析疫情来源。疫情追溯过 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根据检测结果和风险分析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7.6.9 紧急监测。 疫点所在县、市要立即对所有养殖场所开展紧急监测,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和异常死亡的生猪 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疫情隐患。要加大对生猪交易场所、屠宰场所、无害化处理厂的巡查力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要加大入境口岸、交通枢纽周边 地区、中欧
27、班列沿线地区以及货物卸载区周边 的监测力度。要高度关注生猪、野猪的异常死亡情况,紧急监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必须按规定立即 采取隔离观察、抽样检测等处置措施。 7.6.10 评估。 发生疫情的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向相关县、市、省 发出风险提示;发生疫情的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疫情处置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 措施;发生疫情县的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疫区、受威胁区内暂停屠宰活动的生猪屠宰企业开展动 物疫病风险评估。 7.6.11 解除封锁和恢复生产 7.6.11.1 申请解除封锁和发布解除封锁令。县级以上畜牧 兽医主管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向发布封锁令 的
28、人民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由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 部门。 7.6.11.2 疫点为养殖场、交易场所的。疫点和疫区应扑杀范围内的生猪全部死亡或扑杀完毕,并按 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21 天后未出现新发疫情的;对疫点和屠宰场、市场等流行病学关联场点抽 样检测阴性的,经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由所在地县级兽医主管部 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 部门。解除封锁后,病猪或阳性猪所在场 点需继续饲养生猪的,经过 5 个月空栏且环境抽样检测为阴 性后,或引入哨兵猪并进行临床观察、
29、饲养 45 天后(期间猪只不得调出)哨兵猪病原学检测阴性且观 察期内无临床异常表现的,方可补栏。 7.6.11.3 疫点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对屠宰场所主动排查报告的疫情,应对屠宰场所及其流行病 学关联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的,经过 48 小 时后,由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通过后,可恢复生 产。对疫情发生前生产的生猪产品,需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方可 销售或加工使用。对 畜牧兽医部门排查发现的疫情,应对屠宰场所及其流行病学关联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当地畜牧兽 医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的,
30、经过 15 天后,由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 管部门组织开展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通过后,方可恢复生产。对疫情发生前生产的生猪产品,需进行抽 样检测和风险评估,经检测为阴性且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方可销售或加工使用。 7.6.11.4 疫区内的生猪屠宰企业,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 品检测合格的,经过 48 小时后,由疫情发生所在县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 织开展动物疫病风 险评估通过后,可恢复生产。 7.6.12 善后处理 DB51/T 2684 2020 8 应急响应结束后,疫情发生地兽医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应急处置情况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形成 评估报告。
31、重大( II级)以上疫情评估报告,应逐级上报至农业农村部。 8 预防与控制 8.1 饲养管理。 生猪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并实 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养猪场(户)应提高场所生物安全水平,采取措施避免家养猪群与野猪、钝 缘软蜱的接触。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8.2 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卫生监管机 构应根据周边省份疫情信息和辖区内监管情况定期分析,会同动物疫病预防控 制机构,评估疫情风险。充分发挥全省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的作用,按照非洲猪瘟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 划,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加强与林业和草原
32、部门等有关部门合作,做好野猪和媒介昆虫 的调查监测,摸清底数,定期相互通报有关信息,为非洲猪瘟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提供依据。 8.3 出入境检疫监管。 各地兽医部门加强与海关、边防等有关部门协作,加强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合力。配合有关部门, 严禁进口来自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易感猪及其产品,并加强对国际航行运输工具 、国际邮件、出 入境旅客携带物的检疫,对非法入境的猪、野猪及其产品及时销毁处理。国际航班运营企业要切实履行 防控义务,加强餐厨剩余物无害化处理和相关用具的清洗消毒,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随餐厨剩余物跨国境 传播。 8.4 市场监管。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规范猪肉市
33、场经营行为,加强猪肉制品的加工 企业场所、仓储冻库、农贸市场以及酒店、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和监管,严 防染疫生猪产品进入食品加工流通环节。 DB51/T 2684 2020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非洲猪瘟样品的采集、保存及运输 采集发病动物或同群动物的血清学 样品和病原学样品,病原学样品主要包括抗凝血、脾脏、扁桃体、 淋巴结、肾脏和骨髓等。如环境中存在钝缘软蜱,应一并采集。 样品的包装和运输应符合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规 定。规范填写采样登记表,采集的样品应在冷藏和密封状态下运输到相关实验室。 A.1 血清学样品 无菌
34、采集 5ml血液样品,室温放置 12 24h,收集血清,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冷冻保存。 A.2 病原学样品 A.2.1 抗凝血样品。 无菌采集 5ml抗凝血(加乙二胺四乙酸, EDTA),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 冷冻保存。 A.2.2 组 织样品。 首选脾脏,其次为扁桃体、淋巴结、肾脏、骨髓等,冷藏运输。样品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保 存。 A.2.3 唾液样品。 用唾液采集袋收集唾液 1 2ml,冷藏运输。样品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0保存。 A.3 钝缘软蜱 将收集的钝缘软蜱放入有螺旋盖的样品瓶 /管中,放入少量土壤,盖内衬以纱布,常温保存运输。 到达检测实验室后, 7
35、0冷冻保存或置于液氮中;如仅对样品进行形态学观察时,可以放入 100%酒精 中保存。 DB51/T 2684 2020 10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非洲猪瘟焚烧深埋法无害化处理技术 严格按照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进行无害 化处理。 B.1 选址要求 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村庄、动物饲养场和屠宰场、饮用水源地、河流等地区,离 疫点较近,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 B.2 焚烧深埋要求 根据需要深埋的猪及相关产品数量,按每头猪占 0.3-0.5 立方米测算,确定掩埋坑体容积。坑底应 高出地下水位 1.5m 以上,防渗漏;坑底铺洒一层厚度 2-5cm 的生石灰
36、或漂白粉等消毒药。将 尸体及相 关动物产品 投入坑内,泼洒柴油充分焚烧后,尸体上层距地表至少 1.5m,覆盖距地表 20-30cm、厚度 不少于 1-1.2m 的覆土。深埋后,立即用氯制剂、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药对深 埋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消 毒。 B.3 注意事项 如运输尸体,使用密闭尸体袋、封闭运输车。掩埋覆土不要太实,以免腐败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 体渗漏。在掩埋处设置警示标识、搭建围栏、专人看管巡查。第一周内每日巡查 1次、消毒 1次,第二周 起每周巡查 1次、消毒 1次,连续消毒三周以上,连续巡查 3个月,掩埋坑塌陷处应及时加盖覆土。 DB51/T 2684 2020 11 C C 附 录
37、 C (规范性附录) 疫点疫区生猪养殖场户消毒作业指导书 C.1 消毒前的准备 消毒人员:应根据养殖场户规模合理确定消毒人员。 消毒器械和工具:高压冲洗机、扫帚、叉子、铲子、铁锹、水管、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 套 、护目镜、防护靴等)。 消毒剂: 1%2%氢氧化钠(火碱)、 1%2%戊二醛溶液、氯制剂、生石灰。 C.2 圈舍消毒程序 C.2.1 清理 扑杀生猪时,应同时对猪舍内污物、粪便、饲料、垫料、垃圾等进行初步清理,集中收集于包装袋 内,并随扑杀生猪一起深埋处理。 C.2.2 首次消毒 使用高压冲洗机将 1%2%火碱溶液或其他消毒液喷洒至猪舍内外环境中。喷洒消毒液时,应按照从 上到下
38、、从里到外的原则,即先屋顶、屋梁钢架,再墙壁,最后地面,力求仔细,干净,不留死角。 C.2.3 再次清理 C.2.3.1 喷洒消毒液至少 1 小时后,应使用扫帚、叉子、铲子、铁锹等工具对猪舍内残 留的粪便、垫 料、灰尘等进行再次彻底清扫。 C.2.3.2 将清扫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集中收集于包装袋内,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也可堆积发 酵。 C.2.4 二次消毒同 2.2 首次消毒方法。 C.2.5 彻底清洗 C.2.5.1 喷洒消毒液至少 1 小时后,使用高压冲洗机对猪舍内残留的粪便、垫料、灰尘等进行彻底清 洗。 C.2.5.2 冲洗屋顶等高处时要踩着架子,每根角铁、每根钢丝绳、每根吊绳都要
39、仔细冲洗两侧,要从 一个方向直接冲洗到另一个方向;风机要从里向外冲洗,连同风筒、防护网、头端外墙、大门一起冲洗 干净;冲洗篷布里面时要放开吊绳将篷布展开,从屋顶开始,从上到下冲洗,最后吊起篷 布冲洗篷布外 面和散水;冲洗进风口时不要向里。冲洗每段水线内部时要从一侧开始冲洗,干净之后再从另一侧冲洗, 即两侧均要高压冲洗;冲洗水线、料线外侧时两侧均要冲洗。 C.2.5.3 彻底冲洗干净后,应由相关人员认真检查冲洗质量。要求冲洗完后,所有设备、墙角、进风 口、地面等处无粪便、无灰尘、无蜘蛛网、无污染物。 C.2.5.4 如检查不合格,应按照上述步骤再次进行消毒后,重新进行清洗,直至彻底清洗干净。 D
40、B51/T 2684 2020 12 C.2.6 终末消毒 C.2.6.1 检查合格后,可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时,对墙面、顶棚和地面喷洒消毒液,以表 面全部浸湿为标准。 C.2.6.2 可用火焰喷射器对猪舍的墙裙、地面、 金属笼具等耐高温的物品进行火焰消毒。 C.2.7 消毒记录 每次消毒时,应逐日、逐次进行消毒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地点、消毒时间、消毒人员、消毒 药名称、消毒药浓度、消毒方式等内容。 C.3 场区内环境消毒 养殖场户生活区(办公场所、宿舍、食堂等)的屋顶、墙面、地面用 1%戊二醛或氯制剂喷洒消毒。 场区或院落地面洒布生石灰或戊二醛、火碱溶液消毒。进出门口铺设与门同宽
41、、长 8 米的消毒草垫, 洒布戊二醛或火碱溶液,并保持浸湿状态。污水集中收集,按比例投放氯制剂(漂白粉、二氧化氯)消 毒。 DB51/T 2684 2020 13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临时检查消毒站作业指导书 D.1 职责 负责疫点疫区的封锁、受威胁区等主要路口的检查消毒,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消毒、登记。 D.2 人员 每个班次配备 1 名以上交警、 2 名以上(含 2 名)检查过往车辆是否运输生猪或生猪产品人员, 2 名以上(含 2 名)具体更换消毒垫和对车辆消毒及消毒记录登记人员。人员数 量应保证 24 小时执勤。 D.3 设施设备 D.3.1 车 辆 执勤车辆 1 台 台
42、:供值班人员交通或供值班交警、对车辆检查消毒人员执勤用。 D.3.2 消毒用品 机动高压消毒机、背负式消毒喷雾器、消毒药、配置消毒液用桶、草垫或麻袋等。 D.3.3 人员防护用品 一次性防护服,护目镜 ,口罩,乳胶手套,胶靴,防水鞋套等。 D.3.4 办公生活用品 帐篷或板房、桌椅、棉大衣、临时检查消毒站车辆进出表、交接班记录表等。 D.3.5 其他 “临时检查消毒站”提示牌和指示牌、照明灯等照明设备、“停”指示牌、封锁令、路障或减速带 等。 D.4 设置消毒站 D.4.1 疫点临时检查消毒站 可参考 4.2,利用疫点出入口设施灵活布置。疫点以内视为污染区,疫点以外视为洁净区。 D.4.2 疫
43、区临时检查消毒站 D.4.2.1 在所有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 搭建帐篷或板房。 D.4.2.2 在消毒站点处向疫区内延伸 200 米,前方 200 米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字样的提示牌。 DB51/T 2684 2020 14 D.4.2.3 在消毒站点处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字样的指示牌,牌正面面向疫区外侧。在醒目位置张 贴封锁令。 D.4.2.4 放置路障或足够数量的限制车辆缓行的路锥或在消毒站处向疫区内延伸 30-50 米路段设置 3-5 个缓冲带(每 10 米一个),并设立减速标识。 D.4.2.5 配制消毒垫及车辆消毒药,可用 0.8% 氢氧化钠、 0.3福尔马林、
44、 3%邻苯基苯酚等;配制人 员消毒药,可用 75%酒精或 3%枸橼酸碘。填写消毒药配制记录。 D.4.2.6 按路面宽度铺设不少于 8 米长的双层草垫或麻袋,喷洒消毒药并保持浸湿状态。 D.4.2.7 在疫点方向的 200 米道路洒布生石灰或 0.8% 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生石灰应洒布均匀且厚度 为 2-5cm。 D.5 工作程序 D.5.1 疫点临时检查消毒站 D.5.1.1 工作人员应穿一次性防护服、胶靴,戴口罩、乳胶手套,负责消毒的工作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 D.5.1.2 对出入疫点的居民,工作人员应检查其携带的物品,不得将生猪带入,不得将生猪及其产品 (生猪肉、生皮、原毛、脏器、脂、血液
45、、骨、蹄、头、筋、精液、胚胎等,下同)带出;对其手部喷 洒 75%酒精或 3%枸橼酸碘进行消毒,对鞋底通过踩消毒垫进行消毒。 D.5.1.3 出入疫点的工作人员,进入时应在洁净区穿一次性防护服、防水鞋套,戴口罩、乳胶手套, 通过消毒垫步 入疫点;出来时应在污染区边缘脱掉一次性防护服、防水鞋套、乳胶手套、口罩(收集后 通过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消毒垫步入洁净区。 D.5.1.4 对出入疫点的车辆进行消毒,应由上至下,顺风向进行喷雾消毒,以覆盖全车且车轮无附着 物为标准。尤其要严格检查从疫点出来的车辆,严防从疫点流出生猪及其产品。检查消毒后在“临时检 查消毒站车辆进出表”上记录。 D.5.2
46、疫区临时检查消毒站 D.5.2.1 负责消毒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D.5.2.2 出示“停”指示牌,使出入人员和车辆停下来接受检查和消毒。 D.5.2.3 对出入疫区的人员,工作人员应检查其携带的物品,不得将生猪带入,不得将生 猪及其产品 带出。对其手部喷洒 75%酒精或 3%枸橼酸碘进行消毒,对鞋底通过踩消毒垫进行消毒。 D.5.2.4 对出入疫区的车辆进行消毒,应由上至下,顺风向进行喷雾消毒,以覆盖全车且车轮无附着 物为标准。尤其要严格检查从疫区出来的车辆,严防从疫区流出生猪产品。检查消毒后在“临时检查消 毒站车辆进出表”上记录。 D.5.3 消毒工作人员负责保持消毒垫浸润状态(脚踩出水),及时更换破碎的消毒垫。 D.5.4 当班人员下班时,要在交接班记录表上签名。 D.5.5 工作人员要持续做好出入车辆的检查和消毒工作,直至解除封锁。 D.6 说明 受威胁区及相邻区域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临时检 查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