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39 DB42 湖北省 地方 标准 DB42/T 1608 2020 斑玉蕈 菌种 Culture of Hypsizygus marmoreus 2020-12-04 发布 2021-02-04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1608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质量要求 . 2 4.1 菌种分类 . 2 4.2 母种 . 3 4.3 原种 . 3 5 抽样、检验、留样和判定 . 5 5.1 抽样 . 5 5.2 检验 . 5 5.3 留样 .
2、6 5.4 判定 . 6 6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6 6.1 标签、标志 . 6 6.4 贮存 . 7 附录 A(资料性) 斑玉蕈母种培养基配方 . 8 附录 B(资料性) 斑玉蕈固体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 9 附录 C(资料性) 斑玉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 . 10 DB42/T 1608 2020 II DB42/T 1608 2020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出。
3、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如意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武汉健业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彬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启燕、王卓仁、康恒、边银丙、刘群涛、吴珍珍、林晖、吴洪丽、孙波、周 洪英。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 027-87665821,邮箱: ;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联系电话 (刘启燕): 13871579788,邮箱: 。 DB42/T 1608 2020 IV DB42/T 1608 2020 1 斑玉蕈 菌种 1
4、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斑玉蕈( Hypsizygus marmoreus(Peck)H.E.Bigelow)菌种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 抽样、检验、留样、判定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文件适用于斑玉蕈菌种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37671-2019 金针菇菌种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
5、生产技术规程 NY/T 1742-2009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及 GB/T 376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斑玉蕈 Hypsizygus marmoreus(Peck)H.E.Bigelow 又名:真姬菇、海鲜菇、蟹味菇、白玉菇等 ,隶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岗、伞菌目、白蘑科、 玉蕈属。子实体丛生,中等大小,菌盖幼时扁半球形,后稍平展,中部稍凸起,近白色至灰褐色,盖表 面中央有浅褐色龟裂状斑纹;菌肉白色;菌褶近白色,近直生,密或稍稀,不等长;菌柄较长,表面白 色,平滑或有纵条纹,质地脆嫩,基部相连或分叉;显微镜下孢子无色,光
6、滑,宽椭圆形或近球形。 3.2 固体菌种 solid spawn 生长在固体培养料上的菌种。 来源: GB/T 12728-2006, 2.5.31 3.3 液体菌种 liquid spawn 培养基为液体状态的菌种。 来源: GB/T 12728-2006, 2.5.30 3.4 母种 stock culture 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也称一级种、试管种。 来源: GB/T 12728-2006, 2.5.7 3.5 DB42/T 1608 2020 2 原种 mother spawn 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 来源: G
7、B/T 12728-2006, 2.5.8 3.6 栽培种 spawn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三级种。 来源: GB/T 12728-2006, 2.5.9 3.7 锁状联合 clamp connection 一种锁状桥接的菌丝结构,是异宗结合担子菌次生菌丝的特征。 来源: GB/T 12728-2006, 2.2.5 3.8 高温圈 high temperatured line 食用菌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受高温或通气不足的不良影响,培养物出现的圈状发黄、发暗或菌丝变稀 弱的现象。 来源: GB/T 12728-2006, 2.5.18 3.9 生物学效率 biologic
8、al efficiency 单位质量培养料的风干物质所培养产生出的子实体或菌丝体质量(鲜重),常用百分数表示。如风 干料 100 kg产生了新鲜子实体 50 kg,即为生物学效率 50%。 来源: GB/T 12728-2006, 2.1.27 3.10 种性 character of variety 食用菌的品种特性。一般包括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 来源: GB/T 12728-2006, 2.5.4 3.11 摇瓶液体菌种 liquid spawn culturing by Erlenmeyer flask on a shaker 由母种移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摇床上恒温震荡扩大培养
9、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来源: GB/T 37671-2019, 3.13 3.12 发酵罐液体菌种 liquid spawn culturing by fermentation tank 由摇瓶液体菌种移植到发酵罐液体培养基中恒温培养 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 来源: GB/T 37671-2019, 3.14 3.13 通风量 ventilation volume 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每分钟通入培养基中的无菌空气量。用 L/min表示。 来源: GB/T 37671-2019, 3.15 4 质量要求 4.1 菌种分类 根据来源、繁殖代数与生产目的,斑玉蕈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根据培养基
10、质的形态,分 为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 DB42/T 1608 2020 3 4.2 母种 4.2.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Y/T 528-2010 中 4.7.1.2 的规定。 4.2.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 1 母种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接种块大小 ( 3 mm 5 mm) ( 3 mm 5 mm) 菌种外观 菌丝生长量 长满斜面 菌丝体表面特征 白色、浓密,有绒毛状气生菌丝, 表面均匀、平整、无原基、无或少许菌皮 表面分泌物 无 菌落边缘 整齐 杂菌菌落 无 斜面背面外观 培养基不干缩,颜色均匀、无暗斑 气味 有斑玉蕈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4.2.3 菌丝长满斜面
11、时间:在 PDA 培养基上, 23 2 避光恒温培养,应在 12 d 16 d 长满斜面 。 4.2.4 母种栽培性状:母种需经出菇实验,确证种性合格后,方可用于扩大繁殖或出售。 4.3 原种 4.3.1 固体原种 4.3.1.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Y/T 528-2010 中 4.7.1.3 的规定。 4.3.1.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固体原种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每支母种接原种数,接种物大小 4瓶(袋) 6瓶(袋), 12 mm 15 mm 菌种外观 菌丝生长量 长满容器 菌丝体特征 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均匀,无高温圈,无原基,无子实体,无或少许菌皮 培养基及菌丝体 紧
12、贴瓶(袋)壁,无干缩,变软 表面分泌物 无 拮抗线 无 杂菌菌落 无 螨虫 无 气味 有斑玉蕈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4.3.1.3 菌丝长满容器时间:采用附录 A 中规定的配方在 23 2 避光恒温培养,菌丝长满容器( 750 ml 菌种瓶)的时间为 30 d 5 d。 4.3.2 液体原种(摇瓶液体菌种) 4.3.2.1 容器规格应符合 GB/T 37671-2019 中 4.4.1.1 的规定。 4.3.2.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3 规定。 DB42/T 1608 2020 4 表 3 摇瓶液体菌种感官指标要求 项目 要求 培养基装量 容器的 40% 60% 母种接种块大小,
13、接种量 ( 5 mm 10 mm) ( 10 mm 15 mmm),2块 8块 菌种外观 色泽 菌丝体白色;滤液清澈透亮 形态 有大量球状、絮状、片状菌丝体,分布均匀 杂菌 无 气味 有斑玉蕈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4.3.2.3 培养条件:在附录 B 培养基内,置于摇床上,振荡频率 80 转 /min 120 转 /min,温度 23 2 ,避光培养 7 d 8 d。 4.4 栽培种 4.4.1 固体栽培种 4.4.1.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Y/T 528-2010 中 4.7.1.4 的规定。 4.4.1.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 4 栽培种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每
14、瓶原种接栽培种数量 30瓶(袋) 40瓶(袋) 菌种外观 菌丝生长量 长满容器 菌丝体特征 洁白、浓密,生长均匀、旺盛,无高温圈 培养基及菌丝体 紧贴瓶(袋)壁,无干缩,变软 表面分泌物 允许有少量无色或浅黄色水珠 拮抗现象 无 子实体原基 无或少量 杂菌菌落 无 螨虫 无 气味 有斑玉蕈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4.4.1.3 菌丝长满容器时间:采用附录 A中规定的配方在 23 2 避光恒温培养,菌丝长满容器( 750 ml 菌种瓶) 30 d 5 d。 4.4.2 液体栽培种( 发酵罐液体菌种 ) 4.4.2.1 容器规格应符合 NY/T 528-2010 中 4.7.1.4 的
15、规定。 4.4.2.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5 规定。 DB42/T 1608 2020 5 表 5 发酵罐液体菌种感官指标要求 项目 要求 接种量 培养基投料量的体积比为 0.05% 0.1% 菌种外观 色泽 菌丝体白色;滤液清澈透亮 形态 有大量球状、絮状、片状菌丝体,分布均匀 杂菌 无 气味 有斑玉蕈菌种特有的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 4.4.2.3 培养条件:在适宜培养基内,通风量 0.5 L/min 1.2 L/min、罐压保持在 0.02 Mpa 0.04 Mpa 之间,温度 17 22 ,培养 7 d 8 d。 4.5 斑玉蕈固体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应采用附录 B 中规定的配方。
16、 4.6 斑玉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应采用附录 C 中规定的配方。 5 抽样、检验、留样和判定 5.1 抽样 5.1.1 母种按品种、培养条件、接种时间分批编号,原种 /摇瓶液体菌种、栽培种 /发酵罐液体菌种按 菌种来源、制种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按批随机抽取被检样品。 5.1.2 固体菌种的母种、原种、栽培种的抽样量分别为该批菌种量的 10%, 5%, 1%。但每批抽样数 量不得少于 10 支(瓶、袋);超过 100 支(瓶、袋)的,可进行两级抽样。液体菌种的摇瓶菌种的抽 样量为每批 1 个 2 个摇瓶,液体菌种罐为每罐 100 mL 500 mL。 5.2 检验 5.2.1 感官检验 按表
17、 6逐项进行。 表 6 感官要求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 容器 肉眼观察 接种量 母种、原种、栽培种 肉眼观察、测量 摇瓶液体菌种、发酵罐菌种 检查生产记录 棉塞、硅胶赛、塑料盖 肉眼观察 培养料上表面距瓶(袋)口的距离 尺量 母种培养基灌入量 测量 菌种外观各项(杂菌除外) 肉眼观察 母种斜面长度 测量 杂菌 肉眼观察,或用 放大镜观察 母种斜面背面外观 肉眼观察 气味 鼻嗅 5.2.2 微生物学检验 5.2.2.1 菌丝体形态、螨虫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 GB/T 37671-2019 中 5.1.4 的规定。 5.2.2.2 锁状联合:检测方法应符合 GB/T 37
18、671-2019 中 5.1.1 的规定。 5.2.2.3 细菌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 GB/T 37671-2019 中 5.1.2 的规定。 5.2.2.4 霉菌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 GB/T 37671-2019 中 5.1.3 的规定。 DB42/T 1608 2020 6 5.2.3 菌丝长满容器时间 5.2.3.1 母种: PDA 培养基, 采用附录 A 中规定的配方在 23 2 条件 下培养,长满所需天数。 5.2.3.2 原种和栽培种 :采用附录 B 中规定的配方任选其一在 23 2 培养 ,长满所需天数。 5.2.4 母种栽培农艺性状 将被检母种制作成原种,采用附录 A中规定的
19、配方,制成菌瓶 (袋 )。按照常规方法发菌、出菇,根 据表 7所列项目,做好栽培记录。 表 7 母种栽培农艺性状检验记录 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 母种长满容器所需时间 (d) 采收产量( g/袋、瓶) 原种长满容器所需时间( d) 色泽、质地 栽培种长满菌瓶 (袋 )所需时间( d) 菇形 出菇所需时间( d) 菌盖直径( mm) 生物学效率( %) 菌柄长度( mm) 5.3 留样 固体菌种各级菌种应留样备查,留样的数量应每个批号 3支(瓶、袋) 5支(瓶、袋),于 0 4 贮存,贮存至使用者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该批菌种出菇。 5.4 判定 判定规则按质量要求进行。检验项目全部符
20、合要求时,为合格菌种,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均 为不合格菌种。 6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1 标签、标志 6.1.1 产品标签 每支(瓶、袋、罐)菌种必须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标签: a) 产品名称(菌种名称、菌株代号、类别); b) 生产单位; c) 接种日期; d) 执行标准。 6.1.2 包装标签 菌种包装应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包装标签: a) 产品名称(品种名称、菌株代号、类别); b) 厂名、厂址、联系电话; c) 出厂日期; d) 保质期、贮存条件; e) 数量; DB42/T 1608 2020 7 f) 执行标准; g) 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 6.1.3 包
21、装储运图示 按 GB/T 191的 规定,应注明以下图示标志: a) 小心轻放标志; b) 防水、防潮、防冻标志; c) 防晒、防高温标志; d) 防止倒置标志; e) 防止重压标志。 6.2 包装 6.2.1 母种外包装采用木盒或有足够强度的纸箱,内填棉花、碎纸等缓冲物。 6.2.2 原种、栽培种外包装可采用洁净、干燥的塑料箱、编织袋、泡沫箱或有足够强度的纸箱。 6.3 运输 6.3.1 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 6.3.2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污染物。 6.3.3 气温达 30 以上时,需用 2 20 的冷藏车运输。 6.3.4 运输中应有防震、防晒、防尘、防雨淋、防杂
22、菌污染的措施。 6.4 贮存 6.4.1 母种在 5 1 冰箱中贮存,贮存期不超过 90 d。 6.4.2 固体原种和栽培种的贮存温度和时间应符合 NY/T 1742-2009 中 7.4.2 的规定 6.4.3 摇瓶液体菌种、发酵罐液体菌种均应及时使用,不贮存。 DB42/T 1608 2020 8 A A 附录 A (资料性) 斑玉蕈母种培养基配方 A.1 下面给出了斑玉蕈母种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 (去皮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20 g,水 1000 mL, pH值自然。 DB42/T 1608 2020 9 B B 附录 B (资料性) 斑玉蕈固体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23、B.1 阔叶树木屑 35%,棉籽壳 48%,麸皮 10%,玉米粉 5%,石膏 1%,灭菌后 pH 值最佳范围 6.0 6.5, 允许范围 5.5 7.0。 B.2 阔叶树木屑 10%,玉米芯 30%,棉籽壳 20%,麸皮 12%,油糠 15%,大豆皮 8%,玉米粉 4%,石膏 1%, 灭菌后 pH 值最佳范围 6.0 6.5,允许范围 5.5 7.0。 B.3 阔叶树木屑 30%,玉米芯 15%,棉籽壳 20%,麸皮 10%,油糠 20%,玉米粉 4%,石膏 1%左右,灭菌 后 pH 值最佳范围 6.0 6.5,允许范围 5.5 7.0。 DB42/T 1608 2020 10 C C 附录 C (资料性) 斑玉蕈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 C.1 黄豆粉 0.3% 1%,蔗糖 2% 3%,硫酸镁 0.03% 0.1%,磷酸二氢钾 0.03% 0.1%,其余水, pH 值 自然。 C.2 玉 米粉 1%,黄豆粉 2%,酵母粉 0.5%,葡萄糖 3%,磷酸二氢钾 0.1%,硫酸镁 0.05%,其余水, pH 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