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7.060 CCS D 10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2018 2020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规范 2020 - 10 - 23 发布 2021 - 01 - 23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018 2020 1 目 次 前言 . 2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目的任务、原则和要求 . 4 5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 5 6 地质 遗迹保护工程 . 7 7 成果资料汇交 . 10 附录 A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 . 11 附录 B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 坐标表 .
2、12 附录 C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命名规则 . 13 附录 D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文本编写提纲 . 14 附录 E (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说明编写提纲 . 15 附录 F (规范性)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图编绘技术要求 . 16 附录 G (资料性)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写提纲 . 17 附录 H (资料性)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设计编写提纲 . 18 附录 I (资料性)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监理报告编写提纲 . 19 附录 J (资料性)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报告 编写提纲 . 20 参考文献 . 21 DB41/T 2018 2020 2 前 言
3、本 文件 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 :标准 化文件 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 的规 定 起草。 本 文件 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 开发局提出并归口。 本 文件 起草单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本 文件 主要起草人: 张贤良、方建华 、 张筝、任利平、王永成、李庆康、毛瑞芬、朱云峰、 裴中朝、 杜 开元 、崔振 、 蔡春楠、 高永利、李伟、黄光寿 。 DB41/T 2018 2020 3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地质遗迹 保护规划编制、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的目的、任务、内容、技术方法 、 成果 评 审 验收 及 成果 资料汇交 等内容 。 本 文件
4、 适用于地质遗迹 保护 技术 工作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 本 文件 必不可少的 条款 。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 日期 对应 的 版本 适用于本 文件 。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 DZ/T 0303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GB 50300 2013 建筑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重要 地质遗迹 经过专家鉴评, 被评为 级(世界级 ) 、 级(国家级 ) 、 级(省级 ) 的 各类 地质遗迹。 专家鉴 评 按照 DZ/T 030
5、3 2017 行 业 标 准 执行。 3.2 地质遗迹完整性 出露的 地质遗迹 反映 的 地质现象,地质科学内涵知识 系统、完整 。 3.3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在 行政管辖区域范围 内 ,根据地质遗迹类型、等级、分布、特征 等 , 编制 的一定时 期 内对重要地质 遗迹 实施有效保护 ,做出的 各项 地质遗迹保护 工 作 总体 部署 安排 计划 。 3.4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为 保护重要地质遗迹,实施的各 种工程技术手段和措施。 3.5 地质遗迹保护区 为 有效保护 地质遗迹的完整性,根据三个以上地质遗迹出露点,划定的连续分布较大保护边界范围 的区域。 3.6 地质遗迹保护段 DB41/T 2
6、018 2020 4 为 有效保护 地质遗迹的完整性 , 根据 二个地质遗迹出露点, 划定的 连续分布 较 小 边界范围的区域。 3.7 地质遗迹保护点 为 有效保护 地质遗迹的完整性 ,根据 单独的 地质遗迹出露点 , 划定的 最小 保护 边界范围 的 区域。 4 目的任务、原则和要求 4.1 工作目的任务 4.1.1 工作目的 为 地质遗迹 保护规划 实施 提供技术 依据 ;为确保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质量、有效保护和管理地质遗迹 提供科学依据 ; 有利于 统筹 谋划、统 一部署 地质遗迹在 地质 科研、 地质勘查、 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 域 , 实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 的 利用。 4.1.2
7、 工作任务 具体工作 任务如下: a) 收集整理分析 、 研究工作区 已有的与地质遗迹相关 的 资料,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b) 对 已经确定 的地质遗迹保护对象,进行实地核查,确定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 c) 对地质遗迹保护 对象 实地 勘查 , 查明 工作区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 划 定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的实施保护 边界 范围; d) 编写规划文本、规划 编制 说明,编绘规划图件、编制规划表格; e) 编制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编写施工、监理、验收 等 技术要求; f) 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 4.2 保护工作原则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工作,
8、 应 遵守对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实施 有效保护的 原则 。 4.3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如下: a)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工作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工作。 b)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的 确定 应 科学合理准确,划定 的 保护区、保护段、保护点, 应 能保护地质 遗迹 的科学性、 完整性 ; c)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因地制宜符合实际情况, 提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划 方案 具有可操作 性 ; d)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采用 保护技术工程 与保护工程实施条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 4.4 工作 内容 4.4.1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包括资料搜集与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确定,实地 划定
9、保护对象边界范围 , 制定 地质遗迹保护职责 和措施 等 ,规划编制包括编写文本、规划 编制 说明,编绘规划图件,规划评审等 工作 内容 。 4.4.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DB41/T 2018 2020 5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包括资料 搜 集与分析 、 野外实地勘查 、 了解保护工程实施条件、保护工程设计、 组织施工及工程监理、保护工程验收等工作 内容 。 5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5.1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类型 按照行政管辖区域范围级别划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类型,分为省级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省辖市级地 质遗迹保护规划 、县级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根据 基础地质大类 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 重要 化石产地、重
10、要 岩 矿 石 产地、地层剖面、构造 剖面 、 岩石 剖面 专项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5.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基础研究 5.2.1 规划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 全面 系统 搜集工作 区内已有的 相关 地质遗迹资料,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地形地貌、 区域地质、 古生物化石、 地质构造、 矿产资源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影像、旅游资源等基础资料; 了解和分析研究 工作 区地质遗迹 类型、数量、等级、分布及保护利用现状;为初步 建立地质遗迹 保护对 象名录提供科学依据 。 5.2.2 地质遗 迹调查 按照 DZ/T 0303 2017 对 规划区内 地质遗迹进行调查。 5.2.3 地
11、质遗迹保护名录确定 对 本级 行政管辖区域内重要地质遗迹,按照地质遗迹鉴评标准,组织专家鉴评,鉴评 通 过的重要地 质遗迹,按照地质遗迹名称、类型、等级、位置、保护范围边界及面积,予以公布 ,即是 确定为重要地 质遗迹保护名录。填写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见附录 A。 5.3 规划指导思想 适用于 为本级 行政主管 部门履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职能 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 省、 省辖市、县(区) 行政区划范围,规划建立地质遗迹 保护区、 保护段、保护点、或规划建立地质公园 等 4种保护类型,有 利于各级政府部门落实保护管理地质遗迹的职责, 开展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 5.4 规划依据 依据地质遗迹保护
12、管理规定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等相关 法律法规,结合各级政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 总体 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及其他相关规 划 编制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 5.5 规划目标任务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目标是实施相应的保护技术手段和保护措施,使各级政府行政管辖区域内重要地 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规划任务是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等级,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边界范围,划分地 质 遗迹保护区级别,采取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各种地质遗迹保护 措施。 5.6 规划主要内容 5.6.1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确定 DB41/T 2018 2020 6 依据 DZ/T 0303 2017中
13、 附录 A地质遗迹分类,经过地质遗迹调查, 将 相关地质专家鉴评过的重要地 质遗迹作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确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填写地质遗迹点信息采集表,见 DZ/T 0303 2017中 附录 G地质遗迹点信息采集表。 5.6.2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范围边界确定 保护区(段、点)划分应依据保护对象明确、保护地质遗迹完整性、面积合理性和管理有效 性 的原 则。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范围边界线 的 划定 , 应 进行准确勘界,测定边界的重 要控制点(拐点)坐 标,并设立明确的界线标示碑(桩),为便于管理,在保证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边 界划定可合理利用地形、地物界线及行政区边界
14、。填写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见附录 B。 5.6.3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等级确定 根据保护对象的科学价值重要性, 按 专家鉴评确定 的 重要地质遗迹等级, 级(世界级 ) 地质遗迹 划分为特级保护区(段、点) , 级(国家级 ) 地质遗迹划分 为 重要 保护区(段、点) , 级(省级 以 下 ) 地质遗迹划分 为 一般保护 区(段、点) 。 5.6.4 保护区(段、点)基本保护要求 确定 为 特级、 重要、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范 围内,对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不应有开挖、 爆破、掩埋、覆盖、淹没 破坏 或 被 占用等 现象发生。 在 特级、 重要 地质遗迹保
15、护区(段、点)范围内, 不得进行采矿、建设等扰动地质遗迹的人类工程活动。 5.6.5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名称确定 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名称应当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命名原则确定,见附录 C。 5.6.6 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分为界桩(碑)、围栏(网)、围墙、架空栈道等围护工程,标识牌、警 示牌、说明牌等 保 护 说 明 工程;一般对地质遗迹综合实施界桩、标识牌 、警示牌等围护 与保护 说明 工程; 重点地段实施监视预警工程;根据实际需要 还应 实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和科普解说设施工程、地质遗迹 原址馆或科普廊道等建设工程。 5.7 规划期限确定 地质遗迹保
16、护规划期限, 应 与 规划编制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地质矿产保护和利用规划期 限相吻合。 5.8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成果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成果应包括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 编 制 图 件 、地质遗迹保 护名录、地质遗迹保护手册等五个部分 ,见附录 E。 5.8.1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 是实施地质遗迹保护的行动规范,应以规章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的 表述 地质遗迹保护工 作要求,编写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目的、依据、范围、规划基准年、期限,地质遗迹保护现状、规划指 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保护区(段、点)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文本编写 提纲,见附录
17、 D。 DB41/T 2018 2020 7 5.8.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说明 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相关规划衔接情况做出 的 说 明,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编制背景、规划 编制过程、规划主要内容、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情况;征求有 关部门 、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情况以及协调、修改情况;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说 明编写提 纲,见附录 E。 5.8.3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图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图,包括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保护规划图、保护工程部署图。地质遗迹保护 规划编图编绘技术要求,见附录 F。 5.8.3.1 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 主要内容反映规
18、划编制行政范围内重要地质遗迹类型、数量、等级、分布 等 情况 。 5.8.3.2 保护规划图 主要内容 反映 规划编制行政范围内规划建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保护级别、分布 边界 范 围、面积;或已建立 的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及地质公园 等 相关情况。 5.8.3.3 图件比例尺 编制 省级 规划 : 图 件 比例尺 1: 500000; 编制 省辖市级 规划 : 图 件 比例尺 1: 100000 1: 250000; 编制 县级 规划 : 图 件 比例尺 1: 50000 1: 100000。 5.8.4 地质遗迹保护手册 手册 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者掌握地质遗迹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9、、明确保护对象、 边界 范围相关工作内 容和保护职责及权力义务的指导说明书, 手册编辑的 主要内容 :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 化石保护条例、地质遗迹保护名录、保护对象及 边界 范围 、保护技术方法及措施 等。 5.8.5 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 在本行政区域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基础上,依据确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名录、明确的保护 对象、划定 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 段、点 ) 的保护范围边界 、采取保护技术措施,涉及到的地质遗迹保护技术信息数 据,建立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 5.9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成果评审 规划 编制 成果应进行评审,由规划发布单位组织 专家 、相关部门负责人 评审。 6 地质遗迹保
20、护工程 6.1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 6.1.1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分类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按照工作内容,分为围护工程设计 、 围护解说工程设计 、 监视预警工程设 计 、 保护设施和科普解说设施工程设计 、 地质遗迹原址馆或科普廊道建设工程设计 。 DB41/T 2018 2020 8 6.1.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内容 地质遗迹 保护工程设计内容 包括 : a) 围护工程设计:主要包括界桩(碑)、围栏(网)、围墙、 保护棚、 架空栈道等围护工程,施 工效果图、设计平面图、立面图 等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参照相关设计预算标准编制设计预算等 设计内容; b) 围护解说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标识
21、牌、警示牌、解说牌等围护解说工程,施工效果图、设计平 面图、立面图 等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参照相关设计预算标准编制设计预算等设计内容; c) 监视预警工程设计:主要包括预警监视场景的监视摄像设计、监视视频传输设计、监视视频接 收设计等完整的监视预警工程设计,编绘设计相关 图纸、编写设计说明,参照相关设计预算标 准编制设计 预算等设计内容; d) 保护设施及科普解说设施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实际需要的地质遗迹保护监视的瞭望台、保护房 屋、科普解说需要建立的科普步道及科普观察平台等保护设施及科普解说设施的工程设计,编 绘设计相关图纸、编写设计说明、参照相关预算标 准编制设计预算等设计内容, 参照相关建筑
22、 工程设计要求规定执行; e) 地质遗迹原址 馆或科普廊道 工程设计: 主要包括化石产地原址馆 或科普廊道 遮蔽保护工程的搭 建防护棚、建筑化石产地保护场馆 或科普廊道 ,化石产地防与排水工程的开挖排水沟、修建排 水 隧道、构筑挡水墙、修建隔水帷幕等工程设计,编绘设计相关图纸、编写设计说明、参照相 关预算标 准编制设计预算等设计内容, 参照相关建筑工程设计要求规定执行; f)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写提纲, 见 附录 G。 6.1.3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基本要求 6.1.3.1 界桩(碑) 位置选择 依据 保护范围边界拐点 坐标 , 采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定位 实地勘界确定,桩体规格
23、80 cm 40 cm 15 cm;碑体规格 150 cm 70 cm 30 cm。 6.1.3.2 围栏(网) 对具有特殊科学价值且易损毁的地质遗迹产地, 选 择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置,实地勘界 建筑 围栏(网), 围栏(网)高度 160 cm,起到阻挡人畜进入地质遗迹保护范围内的围挡作用。 6.1.3.3 围墙 对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古生物 化石 产地(裸露区), 选择在保护范围边界地带 设置 ,实地勘界建筑 围墙,围墙高度 160 cm,起到阻挡人畜进入地质遗迹保护范围内的围挡作用。 6.1.3.4 架空栈道 选择 在地质遗迹分布地段( 与人行步道不可避让时 )设置架空人行步道,以防行人长期踩
24、踏磨损破 坏地质遗迹,架空高度一般 30 cm,起到保护地质遗迹的作用。 6.1.3.5 保护 棚 对具有特殊科学价值且可供游客参观欣赏的古生物 化石 产地(裸露区), 或 遭受日晒雨淋融冻等易 风化剥蚀的地质遗迹, 应 选择在地质遗迹出露 且 需要保护地段 进行遮盖, 以 避 免地质遗迹遭受日晒雨淋 融冻等风化剥蚀作用,要求覆盖 范围确 保出露地质遗迹的完整性。 DB41/T 2018 2020 9 6.1.3.6 标识牌 位置 竖立 在地质遗迹出露保护范围边界入口地段,标识地质遗迹类型、等级、范围及保护措施。 6.1.3.7 警示牌 选择地质遗迹保护范围边界过往行人较多地段、地质遗迹出露容
25、易受到破坏地段,目的提醒 行人 注 意保护重要地质遗迹,以免遭受破坏。 6.1.3.8 说明牌 选择在地质遗迹保护范围边界的进出口地段、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所在地段,公示说明地质遗迹 保护 及 相关地质遗迹科学价值、保护意义、保护管理 规章 制度等内容。 6.1.4 保护工程设计部署图 主要内容表示界桩(碑)、围栏(网)、围墙、架空栈道、保护棚、标识牌、警示牌等地质遗迹保 护工程规划部署,用适当的比例尺地形图,将各种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 按照比例绘制在保护工程设计部 署平面图上。 6.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及工程监理 6.2.1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 ,
26、 在组织施工前 应 编制地质遗迹保护工 程施工设计,施工 设计主要内容:保护工程项目来源、保护工程施工概况、保护工程施工条件、保护工程施工方案、保护 工程项目人员组成、保护工程组织设施保障措施等,依据保护工程施工设计组织施工,地质遗迹保护工 程施工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 H。 6.2.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监理 监理单位对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实施全过程监理。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后,要及时 编制监理报 告,作为保护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 监理报告主要内容:保护工程项目来源、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及监理单位、保护工程开工日期、完 工日期、保护工程涉及到建筑材料自检证明材料、监理日志、工程 检查记录、返工情况
27、、工程质量纠正 记录等。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监理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 I。 6.2.3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质量与监理要求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质量与监理要求, 参照 GB 50300 2013与 涉及到相关国标 、行标 要求执行 。 6.3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验收 6.3.1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验收程序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验收程序:保护工程承担单位编制竣工报告、决算报告,提出验收监理单位编 写监理报告、审计单位 编写 审计报告验收资料齐全后保护工程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评审验收后 资料归档。 6.3.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验收 DB41/T 2018 2020 10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验收 提交
28、材料 及查验 要求:保护工程下达任务书 或中标通知书及合同书 、保 护工程设计、变更设计、保护工程竣工报告、保护工程监理报告、保护工程项目经费决算报告及决算审 计报告 等材料; 由地质遗迹保护主管部门组织专家 进行 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分为现场 查验 保护工程 完成 情况、审阅 提交 相关材料 、听取保护工程承担单位汇报、验收专家组出具验收意见等工作环节。 保护工程竣工报告主要编写内容:保护工程项目来源、保护工程概况、保护工程设计单位、监理单 位、施工单位、完成的保护工程内容及完成工程量、完成工程材料质检报告、保护工程开工日期、完工 日期、保护工 程施工日志、保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地质
29、遗迹保护工程竣工报告编写提纲, 见附录 J。 7 成果资料汇交 7.1 汇交内容 汇交内容包括工作中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7.1.1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成果资料汇交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评审通过后,进行规划成果资料汇交,汇交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成果应包括地质遗 迹保护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编图、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地质遗迹保护手册 、地质遗迹保护数 据库六 个部分。汇交的成果资料包括纸介质和电子版。 7.1.2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成果资料汇交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 验收合格后,进行保护工程成果资料汇交,汇交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成果应包 括 :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包括设计文件
30、及设计图纸、竣工报告、竣工决算报告及决算审计报告、监 理报告等四个部分。汇交的成果资料包括纸介质和电子版。 7.2 资料接收部门 省级规划与保护工程,成果、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至 河南省 地质资料馆、规划主管部门 , 施工 单位 酌情自行保管 等。 省级以下汇交至 规划主管部门及施工单位资料室等。 DB41/T 2018 2020 11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见表 A.1。 表 A.1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 编号 地质遗迹名称 类型 等级 位置 经纬 度坐标(拐点坐标) 保护面积( km2) DB41/T 2018 2020 12 B B 附
31、录 B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见表 B.1。 表 B.1 地质遗迹保护区 (段、点 )边界拐点坐标表 保护区(段、 点)名称 等级 拐点 编号 拐点坐标 面积( km2) X Y 经度 纬度 DB41/T 2018 2020 13 C C 附 录 C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命名规则 C.1 原则和要求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的命名,采用行政地名、简明扼要、科学定位的原则,避免标新立异、 使用已有地质遗迹名称 参照 DZ/T 0303-2017 附录 I命名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名称,要简单明 确字数不
32、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15个汉字。 C.2 地质遗迹保护区命名 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具有 级( 世 界级 )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 具有 级( 国家级 )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 重要 地质遗迹保护区 ; 具有 级( 省级 )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命名为 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区 ; 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 +地质遗迹名称 +特级(或 重要 或 一般 )保护区”命名,如:修武县云台山红石峡谷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遂平县嵖岈山花岗岩地 貌 重要 地质遗迹保护区、桐柏县太白顶花岗岩地貌 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区。 对分布在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国家级、省
33、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不 再命名。 C.3 地质遗迹保护段命名 根 据地质遗迹保护段内具有 级(世界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 级(国家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 重要 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 级(省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命名为 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段,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 +地质遗迹名称 +特级(或 重要 或 一般 )保护段”命名,如:卢氏县官道口群地层剖面 重要 保护段、淅川县元古界地层剖面 一般 保 护段。 C.4 地质遗迹保护点命名 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点为 级(世界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
34、级 (国家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 重要 地 质遗迹保护点,具有 级(省级)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 名为 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点,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点所在“代表性地名名称 +地质遗迹名称 +特级(或 重要 或 一般 )保护点”命名,如:鹤壁尚峪苦橄玢岩 重要 保护点、盘古寺断裂带 一般 保护点。 DB41/T 2018 2020 14 D D 附 录 D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文本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文本 编写提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区自然地理位置 二、规划目的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范围 五、规划基准年 六、规划期限 第二章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一、地质遗迹调
35、查工作程度 二、前人地质遗迹科学研究程度 三、 地质遗迹开发利用现状 四、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五、地质遗迹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主要任务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一、地质遗迹分布 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三、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规划 四、地质遗迹利用规划 第五章 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措施 一、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措施 二、地质遗迹合理利用措施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 DB41/T 2018 2020 15 E E 附 录 E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编制 说明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编制 说明编写提
36、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区自然地理位置 二、规划编制背景 三、规划依据 第二章 规划编制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 一、规划编制依据 二、规划编制原则 三、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第三章 规划编制确定过程与研究情况 一、规划目标任务 二、规划编制确定过程与依据 三、规划基本思路与规划研究情况 四、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章 相关规划衔接情况 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划衔接 二、与自然资源地质行业相关规划衔接 第五章 规划编制征求意见情况 一、征求地方政府意见 二、征求地方有关政府部门意见 三、征求专家意见 四、规划 协调与论证情况 第六章 规划编制重要数据与资料 一、重要地质遗迹资料 二、相关统计数
37、据 三、参考文献资料 第七章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八章 结束语 附件: 1、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件 2、地质遗迹保护名录 3、地质遗迹保护手册 DB41/T 2018 2020 16 F F 附 录 F (规范性 )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图编绘技术要求 F.1 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编图方法 F.1.1 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的编绘内容 将工作区具有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典型、稀有,经过专家鉴评过的确定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 省级以下地质遗迹,按照地质遗迹类型或亚类、等级,表示在图面上,清 晰反映工作区重要地质遗迹分 布情况。 F.1.2 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图编绘内容的图式图例 图式为图框内图面左上方为图
38、名,正中为图,图框外左侧为图面地质遗迹的说明内容,图框内图面 左下方为地质图例,图框内右下方地质遗迹图例、右下角为责任表。底图地理要素、地质要素以淡色调 表示为宜,各类各级地质遗迹点以鲜明色调表示为宜,图面突出表示地质遗迹内容,地质遗迹图例,参 阅 DZ/T 0303 2017 附录 K。 F.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图方法 F.2.1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的编绘内容 图面表示的主要内容:规划建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段、点),分为特级或 重要 或 一般 地质遗迹保 护区(段、点);已经批准建立或获得建设资格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地质遗迹保 护区。 F.2.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编绘
39、内容的图式图例 图式为图框内图面左上方为图名,正中为图,图框外右侧为图面规划内容的说明表,图框内图面右 下方为图例说明,图框外右下角为责任表。底图地理要素、地质要素以淡色调表示为宜, 地理要素简化 程度、地质要素简化程度,宜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表达图面内容适宜的 简化程度表示方法; 规划建立 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分别用颜色大区块、小区块、圆 点表示,以不同颜色的浓度表示特级或 重要 或 一般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 宜根据成图比例尺及需要表示的图面内容,确定表达图面内容 适宜的表示方法。 DB41/T 2018 2020 17 G G 附 录 G (资料性 )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
40、文件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写提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前言 一、保护工程来源 二、保护工程目的任务 三、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 四、工作区地质概况 第二章 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及现状 一、前人地质遗迹工作概况 二、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四、地质遗迹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一、保护工程设计总体思路 二、保护工程设计内容、方案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工程量 一、工程部署原则 二、工程部署 三、设计实物工程量 四、工程进度安排 第五章 保护工程项目资金预算 一、预算编制依据 二、预算编制汇总表 三、预算资金使用合理性分析 第六章 保护工程预期
41、成果 一、建筑完成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二、保护工程竣工图 第七章 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二、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三、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DB41/T 2018 2020 18 H H 附 录 H (资料性 )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设计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施工 设计编写提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前言 一、保护工程项目来源 二、保护工程施工单位 三、保护工程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保护工程施工概况 一、保护工程施工概况 二、保护工程开工日期及完工日期 三、保护工程施工人员组成 第三章 保护工程施工条件 一、保护工程施工施工条件概述 二、保护工程施工场地条件 三、保护工程施工工期要
42、求 第四章 保护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一、保护工程施工工作内容 二、保护工程施工应当完成工作量 三、保护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 四、保护工程施工日志及工程进度情况的相关记录 五、保护工程组织 设施保障措施 六、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注意安全事项 第五章 结论 DB41/T 2018 2020 19 附 录 I ( 资料性 )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监理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监理报告编写提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前言 一、保护工程来源 二、保护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三、保护工程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保护工程概况 一、保护工程概况 二、保护工程开工日期及完工日期 三、保护工程监理人员 第三章 保
43、护工程监理工作 一、保护工程监理工作内容 二、保护工程监理工作量 三、保护工程监理工作要求 第四章 保护工程监理质检相关证明材料 一、建筑 材料质检证明材料 二、工程检查记录材料 三、工程质量纠正记录证明材料 四、监理日志及返工情况的相关记录 第五章 结论 DB41/T 2018 2020 20 I I 附 录 J (资料性)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竣工报告编写提纲格式如下: 第一章 前言 一、保护工程来源 二、保护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三、保护工程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保护工程概况 一、保护工程概况 二、保护工程开工日期及完工日期 三、保护工程施工人员
44、 第三章 保护工程组织实施工作 一、保护工程组织实施完成工作内容 二、保护工程组织实施完成工作 量 三、保护工程组织实施工作要求 第四章 保护工程材料质检相关证明材料 一、建筑材料质检证明材料 二、工程检查记录材料 三、工程质量保证的证明材料 四、施工日志及工程施工情况的相关记录 第五章 结论 附图:保护工程竣工图 DB41/T 2018 2020 21 参 考 文 献 1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质矿产部令第 21号) 2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80号) 3 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12年 3月 29日 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六次会议通过 , 2012年 7月 1日发布实施) 4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 2002年 3月 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49号公布 根据 2016年 2 月 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 2017年 3月 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 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