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4 DB35 福建省 地方标准 DB35/T 1222 2020 代替 DB35/T 1222 2011、 DB35/T 1223 2011、 DB35/T 1224 2011 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Shuixian Tea in North Fujian 2020 - 09 - 29 发布 2020 - 12 - 2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222 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
2、定义 . 1 4 品种来源 . 1 5 苗木培育 . 1 6 茶树栽培 . 4 7 低产茶园改造 . 9 8 茶鲜叶采摘 . 9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 11 DB35/T 1222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5/T 1222 2011闽北水仙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DB35/T 1223 2011闽北水 仙 栽培技术规范和 DB35/T 1224 2011闽北水仙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本标准以 DB35/T 1223 2011为主,整合了 DB35/T 1222 2011、 DB35/T 122
3、4 2011的内容,与 DB35/T 1223 2011相比,除 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增加了“低产茶园”的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 删除了“气候条件”( 2011 版的 3.1.1); 修改了“梯壁防护和维修”(见 6.1.2.5, 2011 版的 3.2.5); 删除了“培育目标”( 2011 版的第 4 章); 修改了“病虫害防治”(见 6.2.6 和附录 A, 2011 版的 5.5.4); 修改了“采摘方法”(见 8.3.2, 2011 版的 6.3.2); 修改了“机械采摘”(见 8.4, 2011 版的第 7 章)。 本标准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F
4、J/TC 2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建瓯市茶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建瓯市龙兴茶叶 有限公司、福建御壶春茶叶有限公司、建瓯市鹭苑茶业有限公司、建瓯市成龙茶厂、建瓯市苑北茶叶 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福建省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邱荣健、沈瑞完、郭雅玲、吴族良、余荣清、严林华、吴光兴、刘成龙、 胡守久、吴振群、林忠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 121.3 2001、 DB35/T 1222 2011; DB35/T 121.4 2001、 DB35/T 1223 2011; DB35/T 121.
5、5 2001、 DB35/T 1224 2011。 DB35/T 1222 2020 1 闽北水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闽北水仙茶的品种来源、苗木培育、茶树栽培、低产茶园改造和茶鲜叶采摘。 本标准适用于闽北水仙茶的苗木培育、茶树栽培、低产茶园改造和茶鲜叶采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NY/T 225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
6、全使用规范 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 19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低产茶园 low-yield tea plantation 茶园水、土、肥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缺株断行,树势衰老、茶根裸露,树冠矮小、枝条稀疏, 树枝多白化枝、枯枝、病虫害枝、鸡爪枝,茶树绿叶层薄、育芽能力弱、芽头细小、鲜叶合格率低的 茶园。 4 品种来源 适制闽北水仙茶的茶树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GS13009-1985)福建水仙,属无性系品种。 5 苗木培育 5.1 育苗目标 5.1.1 苗木质量分级 苗木分级以 1年生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作参考指标,分
7、、 三级。、级为合格苗,级苗为不合格苗。 DB35/T 1222 2020 2 5.1.2 扦插苗质量 一足龄扦插苗质量指标见表 1。 表 1 一足龄扦插苗质量指标 级别 苗高 mm 茎粗 mm 着叶数 片 一级分枝数 个 侧根数 条 侧长度 cm 品种纯度 危险性病虫害 35 8.0 8 1 2 3 15 100 无茶根结线 虫、茶饼病、 茶根蚧。 25 35 2.5 8.0 5 8 0 1 2 3 10 15 99 25 2.5 5 0 2 10 98 5.2 母树选择与培育 5.2.1 母树的选择 品种纯正的优良母树、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树。 5.2.2 母树的培育 5.2.2.
8、1 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每 666.7 m2施有机肥 1 000 kg 1 500 kg,拌施过磷酸钙 25 kg 50 kg。 5.2.2.2 夏秋插的母树在春茶萌动前轻修剪,供冬插或翌年春插的母树在秋茶萌动前轻修剪,剪去树 冠上部的细枝、病虫枝。 5.2.2.3 幼龄茶树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树,结合树冠培养进行定型修剪。 5.2.2.4 定型修剪后施追肥,每 666.7 m2施尿素 20 kg 30 kg。 5.2.2.5 结合喷施农药,以 0.5 1的尿素溶液进行根外施肥,每次每 666.7 m2用尿素 1 kg 2 kg。 5.2.2.6 冬季清园、修剪、喷射 0.5 度波美浓度
9、的石硫合剂,剪枝扦插前,喷 1 次长效低毒农药,防 止病虫带入苗圃。 5.3 苗地准备 5.3.1 苗地选择 5.3.1.1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易于排灌,避风,交通方便的农地或水田。刚种植过 烟草、麻类、蔬菜的不作苗地,苗地应轮作。 5.3.1.2 土壤结构疏松、保水、透水与通气性良好,土层厚,微酸性的沙质壤土或粘质壤土。 5.3.2 苗床制作 5.3.2.1 苗地经深翻、碎土、耙平后,制成畦高 10 cm 15 cm、宽 110 cm 120 cm 的苗床,长度依 地势而定,以 10 m 15 m 为宜,东西走向为好。 5.3.2.2 苗床间沟宽 30 cm 40 cm。 5
10、.3.2.3 苗地的两端设贮水坑,深长各 80 cm 100 cm,宽 50 cm,苗地四周设排灌沟。 5.3.2.4 施基肥:每 666.7 m2施腐熟厩肥 1 000 kg 1 500 kg 或已发酵饼肥 100 kg 150 kg,均匀 撒在苗床上,与土壤充分拌和,平整、压平。 5.3.2.5 铺培养土:每 666.7 m2用 15 m3左右的红黄壤心土,经碎土过筛后均匀撒在苗床上,厚 4 cm 5 cm,压实。 DB35/T 1222 2020 3 5.3.3 遮荫棚设置 5.3.3.1 苗床两边隔 1.5 m 1.6 m 打桩,在横纵向的木桩上,捆扎好作为棚架,架高 30 cm 50
11、 cm (低棚)或 100 cm 120 cm(高棚)。 5.3.3.2 遮荫物可因地制宜选择茅草、杉树枝、竹帘等。苗床上盖长帘,长 3.0 m 3.1 m,沟上盖 草帘,长 1 m 1.2 m,宽 0.8 m。苗地四周围短帘,秋插或冬插可插铁芒箕或遮阳网作为遮荫,铁芒 箕枝叶离地 25 cm 以上,在插苗的同时,铁芒箕 2 3 支为 1 束,隔 2 3 行直插在行间。 5.3.3.3 遮荫物疏密均匀,见光不见日,遮光率夏插 70 80,冬插为 50 60。 5.4 剪穗扦插 5.4.1 插穗选择 选择茎枝红综色或黄棕色 半木质化、粗壮、叶大、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5.4.2 剪穗 5.
12、4.2.1 新梢出现浅棕色、半木质化时进行剪穗。 5.4.2.2 剪取的枝条及时运回,摊放在阴凉避风处,喷水湿润,即可剪成插穗。 5.4.2.3 插穗不重压、日晒、风吹,防止发热、萎凋、损伤。 5.4.3 插穗 5.4.3.1 插穗应带有 1 片叶 1 个腋芽,叶片下短茎长 2.0 cm 2.5 cm。 5.4.3.2 剪口平滑,斜面与叶向相同,上端剪口距叶柄处 3 mm 4 mm,应随剪随插。 5.4.4 扦插 5.4.4.1 扦插时期 春插在 3月,夏插在 5月底至 6月下旬,秋插在 8月至 9月,冬插在 11月至 12月;较寒冷茶区,以夏扦 插为宜。 5.4.4.2 扦插方法 5.4.4
13、.2.1 发现花蕊应小心摘除。 5.4.4.2.2 将苗 床充分喷湿,待稍干不粘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插。 5.4.4.2.3 行距 9 cm 10 cm,株距 4 cm 左右,叶缘叶尖不重迭为宜。 5.4.4.2.4 直插或将叶片稍翘起斜入土,叶面应顺风向,叶柄、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粘土,插后即 遮荫,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5.5 苗圃管理 5.5.1 浇灌水与排水管理 5.5.1.1 插穗愈合发根期,勤浇水,保持苗床湿润状态。晴天,高温干燥天气,土壤保水性差的,插 后 10 d 以内,每天早、晚各浇 1 次;阴天,低温,高湿天气,土壤保水性好, 2 d 3 d 喷 1 次水。 5.5.1.2
14、发根后,晴天隔天浇 1 次,或隔数天沟灌 1 次,沟灌 3 h 4 h,苗床湿透应即排干。 5.5.2 遮荫管 理 5.5.2.1 愈合发根期,管护好遮荫物。 DB35/T 1222 2020 4 5.5.2.2 发根后应提高透光度,逐步疏去遮荫物。 5.5.2.3 待根系发育健全,选择阴雨天去除遮荫物,春夏扦插当年 10 月间去除遮荫物。去除遮荫物 后应注意防旱,及时浇水。 5.5.3 施肥管理 5.5.3.1 插穗第一轮根长出后,施第一次肥。每 666.7 m2用 0.5尿素、 0.5过磷酸钙的混和液 300 kg 喷施,以后间隔 15 d 20 d 追肥 1次,逐次增加施肥量,每年施肥
15、3 4次,每 666.7 m2施尿素 8 kg 10 kg,钙镁磷肥 6 kg 8 kg,复合肥 6 kg 10 kg。 5.5.3.2 每次施肥后,应喷浇清水淋苗。 5.5.4 防治病虫害 按 6.2.6的规定执行。 5.5.5 除草摘蕾 及时拔除杂草,发现花蕾应及时小心摘除。 5.6 苗木出圃规格 按 5.1.2的规定执行。 5.7 起苗、出圃要求 5.7.1 选择阴雨天起苗,土壤干燥时应喷水、湿润后起苗。 5.7.2 起苗时应保护好根系。 5.8 苗木的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按 GB 11767的规定执行。 6 茶树栽培 6.1 茶园的选择和规划 6.1.1 茶园的
16、选择 6.1.1.1 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 6.1.1.2 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远离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 土窑等污染源。 6.1.1.3 园地林木植被保存较好,形成天然的遮荫和防风带 。 6.1.1.4 土壤条件: a) 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土、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适宜茶树生长; b) 土壤结构:土壤要求保水性、通气性良好; c) 土层深度:有效土层大于 80 cm; d) 土壤要求: 1) pH 值为 4.5 6.5; 2) 土壤相对含水量 25 28; 3) 地下水位在地表 1 m 以下。 DB35/T 1222 202
17、0 5 6.1.1.5 地形条件:坡度应小于 25。 6.1.2 建园规划 6.1.2.1 道路设计 6.1.2.1.1 干道 7 hm2以上的茶园应设置主干道,路宽 2.5 m 5 m,能通机动车辆,坡度小于 6,弯道半径不小 于 12 m。 6.1.2.1.2 支道 供各片茶园间联系,可通人工拉力车。路宽 2 m,坡度小于 6,弯道半径不小于 10 m。 6.1.2.1.3 步道 连接上下层梯层应设步行道。 6.1.2.1.4 环园道 在茶园四周设环行道,路宽 1 m 1.5 m。 6.1.2.2 等高梯层茶园建造 6.1.2.2.1 坡度在 5以下的山地可实行等高种植;坡度在 5以上的山
18、地都应构筑成等高梯层茶园。 6.1.2.2.2 等高梯田的宽度不得小于 1.5 m。 6.1.2.2.3 梯壁高度不超过 2 m。 6.1.2.2.4 梯壁构筑方法: a) 用石头砌壁、斜度应小于 80; b) 用心土夯筑梯壁,斜度应小于 60。 6.1.2.2.5 等高梯田要求: a) 园地开垦前应把园内的石头、杂木,杂草等清理干净; b) 筑壁时应做到心土筑壁、表土回园; c) 梯壁(梯埂)应高出园面 1 cm 5 cm,园面做到外高内低、略有倾斜; d) 园地 土壤全面深垦 60 cm 以上,清除园内翻出的竹根、树根。 6.1.2.3 水沟设置 6.1.2.3.1 总要求 山地茶园做到小
19、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6.1.2.3.2 防洪沟 茶园顶端开一条 50 cm 80 cm的防洪沟。 6.1.2.3.3 蓄水沟 在每一梯层内侧开设竹节型蓄水沟,沟宽 30 cm 40 cm,深 20 cm 30 cm,每隔 4 m 8 m筑一土 埂,土埂低于沟深。 DB35/T 1222 2020 6 6.1.2.3.4 排水沟 排水沟设在各片茶园间的道路内侧与蓄水沟相连接。 6.1.2.4 环境绿化 6.1.2.4.1 绿化道路 茶园道路两旁可种豆科植物或落叶果树,株距 15 m 20 m为宜。 6.1.2.4.2 绿化茶园周围 茶园顶部和茶园外围或有灾 害性的风口
20、方向种植一些树木。 6.1.2.5 梯壁防护和维修 6.1.2.5.1 梯壁上可种植爬地兰、地稔或无刺含羞草等植物。 6.1.2.5.2 梯壁杂草、竹子宜剪不宜挖。 6.1.2.5.3 应及时修筑茶园梯壁。 6.2 栽培 6.2.1 划种植行 6.2.1.1 平地茶园按 1.8 m 2.0 m 行距划种植行。 6.2.1.2 梯层面宽度 2 m 以下的梯层只可划 1 行, 2.7 m 以上的按 1.4 m 1.6 m 行距划种植行。 6.2.2 挖种植沟 种植沟的深度和宽度为 60 cm 80 cm。 6.2.3 施基肥 每 666.7 m2施腐熟有机肥 3 000 kg 5 000 kg,磷
21、肥 1 000 kg,施后与土拌匀施于沟底,然后覆 土 3 cm 5 cm。 6.2.4 种植 6.2.4.1 种 植时间:春栽为立春至惊蜇之间;秋栽为霜降至立冬之间,种植选择雨后阴天为宜。 6.2.4.2 种植规格: 行距 1.5 m 左右,穴距 30 cm 40 cm,每穴 2 株。每 666.7 m2 种植 2 000 3 000 株。 6.2.4.3 种植深度:深度为 5 cm 10 cm,种后用手轻提一下茶株,使其根系自然伸展。 6.2.4.4 栽后覆土用脚踩实,盖上一层松土,穴内保持 2 cm 3 cm 浅沟。可再铺草覆盖,应浇 1 次 定根水。 6.2.5 茶园管理 6.2.5.
22、1 中耕除草 每年 2 3次。分别在春茶后、秋茶前完成。 1、 2龄的幼龄茶园茶头附近的杂草应用手拔,以防锄 断茶苗。 DB35/T 1222 2020 7 6.2.5.2 施肥 6.2.5.2.1 基肥 以有机肥为 主,配合少量无机肥。茶园应 2 3年施 1次基肥,具体要求如下: a) 时间:秋末初冬,结合冬季茶园耕锄后进行; b) 种类和数量:每 666.7 m2施入有机肥 1 000 kg 2 000 kg,饼肥 100 kg,磷肥 25 kg,钾肥 15 kg,对幼树茶园施肥量可适量减少; c) 方法:幼龄茶园施离根茎部 15 cm 20 cm 处挖条形沟,沟深 20 cm 25 cm
23、;成年茶园在茶 行间挖条形沟,沟深 20 cm 30 cm,施肥后应及时覆土。 6.2.5.2.2 追肥 以无机肥为主,具体要求如下: a) 时间:每年每季采茶 20 d 25 d 前施 1 次追肥; b) 氮、磷、钾比例:成年茶园施用氮 :磷 :钾的比例为 3:1:1;幼龄茶园施用氮 :磷 :钾的比例为 2:1:1; c) 种类和数量:可选用复混肥、尿素、钙镁磷、过磷酸钙、硫酸钾等,亦可选用生物固氮菌肥、 有机复合肥、腐殖酸多元复混肥等,不同树龄的茶园,纯氮、磷、钾的施肥量不同,见表 2; d) 方法:追肥采用浅耕施肥,可沟施或穴施,成年茶园采用沟施,离根茎部 15 cm 45 cm 处挖
24、条形沟;对幼树茶园沟施或穴施,沟深或穴深 10 cm 15 cm,施肥覆土。 表 2 各种树龄茶园施 肥 量 类 型 树龄 纯氮量 kg/666.7 m2 纯磷量 kg/666.7 m2 纯钾量 kg/666.7 m2 类 型 单产 kg/666.7 m2 纯氮量 kg/666.7 m2 纯磷量 kg/666.7 m2 纯钾量 kg/666.7 m2 幼 龄 茶 2年以下 2.5 5 1.5 3 1.5 3 成 年 茶 20 100 7.5 2.5 4 2.5 4 3年 6 7.5 3 4 3 4 101 150 12 18 3 6 3 6 4年 8 10 4 5 4 5 151 200 18
25、 24 6 8 6 8 5年以上 10 5 5 201 250 24 30 8 10 8 10 6.2.5.3 茶树修剪 6.2.5.3.1 幼龄茶园每年秋后修剪 1 次,幼龄茶园修剪要求见表 3。 表 3 幼龄茶园定型修剪要求 定剪次数 离地高度 cm 比上次剪口提高高度 cm 第一次 15 20 / 第二次 25 30 / 第三次 35 40 15 左右 第四次 45 50 15 左右 第五次 60 70 15 左右 DB35/T 1222 2020 8 6.2.5.3.2 成龄茶园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 a) 轻修剪:成龄茶园每年秋茶(含秋露茶)采后都应进行 1 次轻修剪,把树冠表层的
26、鸡爪枝、 徒长枝,弱枝病虫枝剪掉,以形成整齐树冠利于下次采摘; b) 深修剪:把茶 树表层的所有枝条剪去 10 cm 20 cm,刺激切口下部骨干枝潜伏芽头萌发新梢, 更新树冠。 6.2.6 病虫害防治 6.2.6.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农业综合防治为基础,推行生物防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6.2.6.2 防治措施 6.2.6.2.1 农业防治 科学修剪并适时锄草,秋冬季疏枝清园,结合深翻,拣除越冬虫蛹。 6.2.6.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 a) 人工捕杀:茶毛虫、茶尺蠖、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 的害虫可直接捕杀; b) 灯光
27、诱杀:利用灯光诱杀茶尺蠖、油桐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等趋光性明显的害虫; c) 色板诱杀:应用诱虫板诱杀 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等; d) 食饵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以饵诱杀害虫。 6.2.6.2.3 生物防治 保护茶园中的蜘蛛、飘虫、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和动 物源等生物农药。 6.2.6.2.4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 199号执行。常见病虫害及防 治方法参见附录 A。 6.2.6.2.5 农药安全使用 按照 GB/T 8321(所有部分)和 NY/T 1276的规定执行。 6.2.7 茶园深翻 应在秋茶(含秋
28、露茶)采后至立春以前全面深翻 1次,深度为 25 cm 30 cm。茶行行间深翻,茶头 浅翻,并结合挖沟施基肥。 6.2.8 自然灾害的防护 6.2.8.1 苗期注意防热防旱,当气温连续 10 d 以上达 35 、土壤持水量在 60以下时,应在茶园 内铺草覆盖、中耕松土或适当浇水。 6.2.8.2 雨季应注意防涝,清理畅通防洪沟,排出低洼地积水,修复倒塌梯埂。 DB35/T 1222 2020 9 7 低产茶园改造 7.1 改园 7.1.1 修筑梯壁梯埂,梯埂高于园面 20 cm 以上,整平园面,台面等高,园面略呈外高内低。 7.1.2 修理好防洪沟、排水沟、蓄水沟、路边沟及各种道路。 7.2
29、 改土 7.2.1 板结的茶园在秋茶(含秋露茶)采后在茶园内实行深耕 50 cm 以上。 7.2.2 每 666.7 m2施有机肥料 2 000 kg 3 000 kg,磷肥 50 kg 100 kg,在生产期间每生产 100 kg 毛茶施纯氮 12 kg 15 kg、纯磷 4 kg、纯钾 4 kg。 7.2.3 无法深耕的硬底茶园,应采用客土办法填入适量的红黄土。 7.3 改树 7.3.1 轻修剪 按 6.2.5.3.2 a)的规定执行。 7.3.2 深修剪 按 6.2.5.3.2 b)的规定执行。 7.3.3 重修剪 把茶树整丛剪去原树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留下部位离地 30 cm 40
30、 cm。修剪时间为立春前 或春茶采摘后 15 d 20 d内完成。修剪切口应平滑,严防破裂。 7.3.4 台刈 在离地面 10 cm处宜把茶树枝干全部移除,让地下部根茎萌发新枝干,根茎部有更新枝的, 应 留 3 5枝枝梢,培养主干枝。台刈时间宜安排在秋茶采摘后至第二年春茶采摘后 1个月内进行。 7.4 补植缺株、改植换种 缺株多的可移植到缺株较少的茶行补植,移后的茶行再挖 40 cm 40 cm的定植沟并在沟内施入一 定量的基肥,后选用同一品种的优良茶苗补齐。 7.5 改后管理 按第 6章的规定执行。 8 茶鲜叶采摘 8.1 采摘标准 8.1.1 成熟度:新梢中开面。 8.1.2 标准芽叶:新
31、梢形成驻芽,采三、四叶。 8.1.3 采摘季别:春茶、夏茶、秋茶、秋露茶。 DB35/T 1222 2020 10 8.2 采摘要求 8.2.1 开采 8.2.1.1 幼树开采期:树高、宽幅各达 50 cm;新梢成熟度应符合 8.1 要求。 8.2.1.2 成年树各季开采期: a) 春茶: 当采摘面上有 60的新梢达采摘标准时开采; b) 夏、秋茶:生长快,可适当嫩摘; c) 秋露茶:各地温差大,应视新梢鲜叶成熟度而确定采摘时间。 8.2.2 分批采 8.2.2.1 新梢成熟度一致的,可一次性采。 8.2.2.2 成熟度不一致的应分批采。 8.3 采摘技术 8.3.1 定高平面(或略弧形)采摘
32、法 8.3.1.1 在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一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标准,从树冠中往外采。 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一律采摘,采齐;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叶一律留养。 8.3.1.2 严格留养采摘面以下的侧枝、低梢及树冠稀疏处的芽梢,待每季采摘后期,再轻度摘去留养 新梢的顶芽,以促进下季梢的发育 。 8.3.1.3 投采茶园树冠高度控制在 70 cm 90 cm。 8.3.2 采摘方法 8.3.2.1 幼年茶园:幼树经 2 3 次定剪后,可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 8.3.2.2 投产茶园:投产前期继续培养树冠,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在逐渐趋向平齐的树冠采摘面上 春、夏、秋梢各留
33、 1 叶,秋露留鱼叶采齐。盛产期采取以采为主,以留为辅的定高平面采摘法,适当 嫩采,控制树冠高度在 70 cm 90 cm。冬季封园,再剪除个别突出枝,保持采摘面整齐一致。 8.4 机械采摘 8.4.1 树冠要求 8.4.1.1 适宜机械采摘的茶树高度为 70 cm 90 cm。 8.4.1.2 实行一年一度冬剪,在上年冬剪的剪口处提高 2 cm 3 cm 剪平 。 8.4.2 采摘技术 按 NY/T 225的规定执行。 DB35/T 1222 2020 1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表 A.1给出了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表 A.1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34、病虫害名称 生活习性、发生期、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规格、剂型 每 666.7 m2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毒蛾类 (茶毛虫、 茶黑毒蛾) 幼虫群集性强,在叶背下取 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 呈膜斑, 3 龄后分群迁散, 咬食叶片。年发生 3 4 代, 茶毛虫一般发生在 5 月中下 旬至 6 月中旬、 8 月下旬至 9 月;茶黑毒蛾在 3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防治时应在 3 龄 前幼虫期施药。 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BT 制剂 0.3印楝素乳油 2.5溴氰菊酯 25 mL 12.5 mL 15 mL 150 g 250 g 100 mL 150 mL 12.5 mL 15 mL
35、2 000 5 000 2 000 5 000 300 500 400 500 1 000 3 000 7 7 3 5 8 10 7 尺蠖类 (茶尺蠖、 油桐尺蠖、 木蓼尺蠖) 茶尺蠖取食叶片呈缺刻或洞 孔,年发生 3 9 代,以第 3、 4 代(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 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发生 重, 每米长茶行虫数大于 10 头即应防治 ;油桐尺蠖每 666.7 m2达 1 200 头即施药。 2.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2.5溴氰菊酯 10溴虫腈 0.3印楝素乳油 12.5 mL 15 mL 12.5 mL 15 mL 12.5 mL 15 mL 50 g 100 mL 15
36、0 mL 1 000 2 000 2 000 5 000 2 000 5 000 1 000 3 000 400 500 7 7 7 7 8 10 象甲虫 (茶丽纹 象甲、绿鳞 象甲、茶籽 象甲等) 年发生 1 代, 4 月至 8 月具 假死性。取食嫩叶呈不规则 缺口;取食茶果或 新梢呈中 空,上午露水干后及下午 2 时至黄昏期间活动最盛, 5 月上旬羽化出土,幼虫在表 土中取食,幼虫在表土越冬。 5 月上旬至 6 月下旬成虫盛 发,可在树冠和土面施药 1 2 次。 98杀螟丹 2.5联苯菊酯 75 g 75 mL 100 mL 1 000 750 1 000 7 7 卷叶蛾类 (茶小卷 叶蛾
37、、茶卷 叶蛾、茶细 蛾等) 年发生 4 6 代, 3 月至 11 月。幼虫在叶苞内取食芽叶,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 肉。发现 1、 2 龄幼虫叶苞时 每丛虫数大于 10 头即施药。 2.5功夫菊酯 2.5溴氰菊酯 10氯氰菊酯 2.5高效氯 氟氰菊酯 20 mL 25 mL 15 mL 20 mL 12.5 mL 15 mL 20 mL 25 mL 3 000 4 000 4 000 6 000 2 000 5 000 2 000 6 000 5 7 7 5 DB35/T 1222 2020 12 表 A.1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续) 病虫害名称 生活习性、发生期、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规
38、格、剂型 每 666.7 m2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茶叶螨类 (茶橙瘿 螨、茶跗线 螨、茶叶瘿 螨、咖啡小 爪螨) 全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 虫卵散布叶背、叶面,除雨 季外都盛发。个别枝条上叶 片无光 泽、变色,叶背主脉 变红或叶正面有细蛛丝,少 数叶片呈现褐色锈斑的点片 发生时,即应施药。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73克螨特 98杀螟丹 10溴虫腈 40 g 75 g 40 mL 50 mL 40 g 50 g 50 g 1 000 2 000 1 000 2 000 1 000 2 000 1 000 2 000 10 10 7 7 叶蝉类 (小绿叶 蝉、假眼小 绿叶蝉) 年发生
39、多代,一年有 2 个高 峰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中下 旬, 10 月至 11 月下旬,产 卵于嫩梗中。百叶虫口:夏 茶 5、 6 头,秋茶大于 10 头 施药防 治。 25噻嗪酮 10吡虫啉 98杀螟丹 2.5联苯菊酯 10氯氰菊酯 2.5高效氯氟氰菊酯 BT 制剂 0.3印楝素乳油 40 g 75 g 15 g 20 g 40 g 50 g 25 mL 12.5 mL 15 mL 25 mL 30 mL 150 g 250 g 100 mL 150 mL 1 000 2 000 4 000 5 000 1 000 2 000 3 000 6 000 3 000 4 000 2 000 3
40、 000 300 500 400 500 10 7 10 7 7 7 5 3 5 8 10 茶蚜 年发生 20 多代,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以及 9 月至 10 月为 发生高峰期,在发生高峰期 施药。 2.5高效氯氟氰菊酯 10溴虫腈 10吡虫啉 5啶虫脒乳油 0.3印楝素乳油 10溴氰菊酯 12.5 mL 15 mL 50 g 10 g 40 mL 75 mL 100 mL 150 mL 12.5 mL 15 mL 3 000 5 000 2 000 3 000 2 000 3 000 1 000 2 000 400 500 3 000 4 000 5 7 7 10 10 8 10 5
41、粉虱类 年发生 4 代,幼虫固定在叶 背面刺吸汁液。在 5 月中、 下旬,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 施药。 25噻嗪酮 40毒死蜱 10吡虫啉 5啶虫脒乳油 50 g 100 g 40 mL 60 mL 25 g 30 g 40 mL 75 mL 1 000 1 500 1 500 2 000 2 000 3 000 800 1 500 10 10 7 10 10 蚧类 (长白蚧、 角蜡蚧、蛇 眼蚧等) 年发生 1 3 代,在枝梗、梢、 叶上吸取汁液, 卵孵化盛末 期,在 5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旬 施药防治长白蚧; 6 月至 7 月 上旬施药防治角蜡蚧。 25噻嗪酮 20甲氰菊酯 50
42、g 75 g 20 mL 30 mL 1 000 1 500 2 000 8 000 10 7 茶炭疽病 高温条件下有利发病,全年 发病,梅雨季节发生最盛, 主要发生在 5 月下旬至 6 月 上旬、 8 月下旬至 9 月。 春、秋季发病期, 5 d 中有 3 d 上午日照 3 h,或降雨量 5 mm,芽梢发病率 3.5即 施药。 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 75百菌清 75十三吗啉乳油 波尔多液 20 g 25 g 75 g 100 g 40 mL 50 mL 450 mL 700 mL 2 000 3 000 600 800 1 500 2 000 0.6 1石灰 半量式 10 14 10 10
43、14 25 DB35/T 1222 2020 13 表 A.1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续) 病虫害名称 生活习性、发生期、防治时期 农药名称及规格、剂型 每 666.7 m2用药量 稀释倍数 安全间隔期 d 茶云纹 叶枯病 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 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 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 发病也重。 6 月、 8 月至 9 月 发生盛期。 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 g 100 g 450 mL 700 mL 800 1 000 0.6 1石灰 半量式 10 25 茶轮斑病 危害叶片、成叶发病,在叶 缘或叶尖形成病斑,不规则 形,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 状轮纹,上生浓黑色墨汁状 粒点,病梢发黑枯死。梅雨、 秋雨季( 6 月、 9 月),采摘 或剪后,立即喷药防治。 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 g 100 g 450 mL 700 mL 800 1 000 0.6 1石灰 半量式 10 25 茶白星病 危害嫩叶、茎,病斑圆形, 中央凹陷,边缘有紫褐色隆 起线,其上有黑色小粒,数 个至上百个病斑愈合,使叶 片扭曲。春茶期,气温在 16 24 ,相对湿度 80;或叶发病率 6,即 施药防治。 75百菌清 波尔多液 75 g 100 g 450 mL 700 mL 800 1 000 0.6 1石灰 半量式 10 2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