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 C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31702020 颈动脉夹层 MR 黑血扫描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black blood scan 2020 - 09 - 29 发布 2020 - 10 - 30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170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大学。 本标准
2、主要起草人:周宏伟、刘文蕴、王春美、孟阳阳、孔德政、连亚慧。 DB22/T 31702020 1 颈动脉夹层 MR 黑血扫描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颈动脉夹层MR黑血扫描缩略语、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禁忌症、MR设备要求、MR计量性 能要求、扫描操作。 本标准适用于青年卒中后,头颈血管狭窄确定病因的动脉管壁扫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WS/T 263-2006,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WS/T 26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方便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WS/T 263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颈动脉夹层 cervical
3、 arte ry dissection 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其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 继而引起动脉狭窄、 闭塞或动脉瘤样改变。 3.2 影像均匀性 image uniformity 当成像物体具有均匀的磁共振特性时, 磁共振系统在扫描整个物体过程中产生一个均匀信号响应的 能力。 WS/T 263-2006,定义2.8 3.3 信噪比 signal to noise ratio 模体滞留层影像的信号强度与噪声的比值。 WS/T 263-2006,定义2.5 3.4 高对比空间分辨力 high-contr ast spatial resolution 在无明显噪声贡献时,表明磁共振成像(MR
4、I)设备能够区分开最小物体的分辨力。 WS/T 263-2006,定义2.7 3.5 MR黑血成像 magnetic resonanc e black-blood imaging 是一种基于快速自旋回波技术的重T1加权血管成像技术, 通过抑制管腔内流动的血液信号和血管 周围脂肪信号,从而与血管腔、血管壁形成良好对比,有助于识别不同时期血栓和血管壁病变。 4 缩略语 DB22/T 31702020 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FOV:视野(Field Of View) MR: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 onance Imaging
5、)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 nance Angiography) SN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TR:重复时间(Repitition Time) TE:回波时间(Echo Time) 5 常规核磁扫描和增强扫描禁忌症 5.1 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动脉瘤夹及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等的患者。 5.2 有眼内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体内铁磁异物者。 5.3 妊娠三个月内的早期妊娠者。 5.4 重度高热患者。 5.5 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 5.6 癫痫患者。 5.7 幽闭恐惧症患者。 5.8 既往有使
6、用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病史者。 5.9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造影剂代谢障碍患者,不能使用对比剂。 5.10 有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严重过敏史者可能为过敏体质。 6 MR 设备要求 宜使用 场强 1.5 T及以上MR设备,应具有黑血扫描技术、薄层三维重建、曲面拉直技术。 7 MR 计量性能要求 7.1 信噪比 应大于 150。 7.2 图像的均匀性 应大于 85%。 7.3 系统空间分辨力 在扫描视野 250 mm 时,用 256256 采集矩阵,空间分辨力达到 1 mm。 8 扫描操作 8.1 平扫 8.1.1 扫描体位 DB22/T 31702020 3 平躺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双臂
7、应置于身体两侧。 8.1.2 扫描范围 颈根部水平至耳廓上缘。 8.1.3 扫描条件 8.1.3.1 应采用相控阵 8 通道头颈联合线圈、16 通道头颈联合线圈或其他相应表面线圈。 8.1.3.2 斜冠状、轴位扫描,频率选择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模式,TR 为 350 ms800 ms,TE 为 13 ms 20 ms, FOV 为 250 cm400 cm,翻转角为 0 15,层厚为 0.6 cm1.0 cm,层间距为 0 cm 0.3 cm,激励次数为 1 次2 次。 8.1.4 重建方法 单血管曲面拉直法。 8.1.5 重建血管 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应进行血管拉直重建。 8.2 增强扫描
8、 8.2.1 检查前准备 禁食 4 h,不应禁水,签署知情同意书。 8.2.2 扫描体位 平躺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双臂应置于身体两侧。 8.2.3 扫描范围 颈根部水平至耳廓上缘。 8.2.4 扫描条件 斜冠状、轴位扫描,频率选择性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模式, TR为 350 ms800 ms,TE为 13 ms 20 ms, FOV为 250 cm400 cm,翻转角为 015,层厚为 0.6 cm1.0 cm,层间距为 0 cm 0.3 cm,激励次数为 1 次2 次。 8.2.5 对比剂 宜选择非离子型等渗或次高渗对比剂,尽量避免使用高渗对比剂,避免大剂量或短期内重复使用对 比剂;注射总量按每千克体重 0.1 mmol/Kg给药;注射流率为 0.5 ml/s1 ml/s。 8.2.6 无延迟设置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马上进行斜冠状位和轴位黑血扫描。 8.2.7 重建算法 单血管曲面拉直法。 8.2.8 注意事项 DB22/T 31702020 4 检查结束后,观察 30 min,病人无不适方可离 开,若病情允许,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对比剂排 泄。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