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1.020.01 C 00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5274 2020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 隐患排查 治理规范 2020 - 11 - 19 发布 2020 - 12 - 19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5274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 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3 5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 4 6 隐患排查与治理 . 9 7 文件管理 . 19 8 持续改进 . 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评估方法 . 21 附 录 B (资料性附
2、录) 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项目及要求 . 27 参考文献 . 74 DB13/T 5274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 卫生健康委员会 提出 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安科检测检验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洋 、曾昭光、 贾佳 、孙忠强、 邓杰 、康利波、王建兴、 付淑玲 、 王晓雪 、 牛海博 。 DB13/T 5274 2020 1 医疗机构安全 生产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与隐患排查治理 术语和定义 、 总体要求 、安全生产风险 管控、隐患排查与治理、
3、文件管理、持续改进 。 本标准适用于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工作 ,不包括医疗安全。其他卫生健康 单位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GB/T 28001-2011、 GB/T 51116-2016、 GB 19489-2008、 GB/T 33000-2016和 WS 308-2019界定的以
4、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 , 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 28001-2011、 GB/T 51116-2016、 GB 19489-2008、 GB/T 33000-2016和 WS 308-2019等 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医疗机构 medical institution 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 从事疾病诊断 、 治疗活动 的机构。 WS 308-2019, 定义 3.1 3.2 风险 risk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组合 。 GB/T 28001-2011, 定义 3.21 3.3 安全风险 secur
5、ity risks 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 3.4 双重预防机制 dual preventive mechanisms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的预防性工作。 DB13/T 2937-2019, 定义 3.1 3.5 事故隐 患 accident and hidden dangers 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 物的 危险 状态 、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 的缺陷 。 DB13/T 5274 2020 2 3.6 危险源 hazard
6、可能导致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来源,包括可能导致伤害或危险状态的来源,或可能因暴露而导致伤 害和健康损害的环境。 GB/T 45001-2020, 定义 3.19 3.7 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认知风险属性和推断风险水平的过程 。 GB/T 51116-2016, 定义 2.0.14 3.8 医用气体 medical gas 用 于麻醉 、 治疗 、 诊断或预防用途 , 作用于病人或医疗器械的单一或混合成分气体。 常用的有 7 种气体:氧气、氮气、氧化二氮、氩气、氦气、二氧化碳和压缩空气。 WS 435-2013, 定义 3.1 3.9 相关方 related party 工作场所内
7、外与 医疗机构 安全生产绩效有关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单位 , 如承包商 、 供应商等。 GB/T 33000-2016, 定义 3.4 3.10 压力容器 pressure vessel 压力作用下盛装气体、液体介质的密闭容器 。 注 : “密闭”在这里是指以容器对外连接管口为界限的范围内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承压空间。 GB/T 26929-2011, 定义 2.2.1 3.11 安全标志 safety sign 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 , 由图形符号 、 安全色 、 几何形状(边框 ) 或文字构成。 SY/T 6355-2017, 定义 3.1 3.12 危险品 dangerous good
8、s 具有易燃、 易爆 、 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货物,包 括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氧化物、 有毒品和腐蚀品。 SN/T 3060-2011, 定义 3.2 3.13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GB 19489-2008, 定义 2.18 3.14 重大火灾隐患 major fire potential 违反消防法律法规、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 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或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
9、素 。 GB 35181-2017, 定义 3.1 DB13/T 5274 2020 3 3.15 生物安全柜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BSC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 和环境的危害。 GB 19489-2008, 定义 2.5 4 总体 要求 4.1 工作原则 4.1.1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4.1.2 切实落实 医疗机构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强化监督管 理, 有效防范 安全事故 。 4.
10、2 机构健全 医疗机构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分管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 4.3 制度完善 4.3.1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补充完善,使各项制度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便于落实。各项制度中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制度或内容: a)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c)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保障制度 ; d) 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e) 安全生产风险的公告与警示制度; f) 绩效考核、持续改进制度; g) 危险作业制度; h) 风险岗位应急处置制度等。 4.3.2 制定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3.3 制定并实施生产安
11、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4 组织培训 4.4.1 医疗机构应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教育培训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展 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从业人员知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因素、风险等级、防范措施、 应急方法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4.2 培训人员应包括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实习人员等。 4.4.3 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辨识评估 方法、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双重预防机 制建设方法及具体要求等内容。 4.5 责任落实 医疗机构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的主体,应落实医疗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 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
12、准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DB13/T 5274 2020 4 a)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并明确分管负责人、各部门、 各岗位职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责任 ; b) 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科室、分专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 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并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并对排查治 理结 果进行检查 ; c)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应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并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 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 d) 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应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e)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
13、各部门、各科室、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排查隐患并进行治理。 f) 医疗机构应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 g) 医疗机构发包或出租生产经营项目、场所、仪器、设备,应在专门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承 包、租赁合同中,约定涉及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相关责任。医疗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提 供风险管控与 隐患治理服务的,安全生产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5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 确定 原则 医疗机构 应分层次逐级划分风险点 , 应遵循 从大到小、 便于分类 、 功能独立 、 易于管理 、 范围清 晰的原则。 5.1.2 风险点范围 5.1.2.1 静态风险点 应建立 仪
14、器、 设备设施清单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部位 、 场所 、 区域 , 如 门诊急诊、病房、实验室、制药室、氧站(氧气站、供氧站、制氧站、 医用气体汇流排)、药品库房、危险品储存场所、 作业场所等; b) 仪器、 设备设施 , 如 医疗仪器 设备 、放射装置 、特种设备、电气设施、消防设施 等。 5.1.2.2 动态风险点 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 建立作业活动清单。作业活动主要按 工作 流程 、 区域位置 、仪器设备、 部门划分。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日常操作 , 如 医疗仪器、 设备设施操作 、各部位及场所的消防 巡检等; b) 异常情
15、况处理 , 如停电 、 停水 、 停气(汽 )、 停风 、停暖、仪器 设备故障处理等; c) 医疗仪器设备停用 及 检修后 的安全条件确认等; d) 其他作业活动 , 如动火 、 有(受 ) 限空间等特殊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 、仪器 设备管线 外保温防腐 、 机泵机组 维修 、 仪表仪器维修 、仪器 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等。 e) 管理活动 , 如 人员管理、环境管理、 变更管理 、 应急演练等。 5.1.3 风险点排查 范围 排查应按 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物料储存运输、 工作 过程、安全设施、场所(环境) 或上述几 个 方面 的结合等进行。 DB13/T 5274 2020 5 5.2
16、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内容 5.2.1.1 危险源的辨识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危险源的种类和危害性质; b) 危险源的数量; c) 危险源的分布和可能发生的位置等。 5.2.1.2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 仪器、 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 , 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 医 疗机构 应结合自身情况分解落实。 5.2.1.2.1 全面辨识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安全机构设置、 安全生产责任制 、 操作规程 、 教育培训 、 现场作业 、 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 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1) 安全机构设置情况; 2) 安全生产责任制
17、、 操作规程 、 安全培训教育和应急救援等安全制度的制定 、 修订及落实 情况; 3) 制度执行情况包括辨识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是否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 管理等各项制度。 a) 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 安全防护和 安全作业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1) 岗位操作人员经职业健康检查无职业禁忌; 2) 个体防护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 3) 工作过程依据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标准作业。 b) 普通 仪器、 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 , 能源隔离 、 机械防护 、防火、防放射危害 等涉及生产安全 的 仪器、 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1) 仪器、 设备设施包括普通 仪器、 设备设施 、 特种设
18、备以及能源隔离 、 机械防护 、防火、 防放射危害 等涉及生产安全的 仪器、 设备设施; 2) 仪器、 设备设施辨识包括 仪器 设备的 使用、检修维护、 检测 、 废弃 、 拆除与处置 ,仪器 设备和附件及其检验检测情况。 c) 物料的使用过程,原材料、产品的储存、运输、装卸等可能产生的风险 ,危险废物的处置 等。 d) 仪器设备运行 和 防火防爆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1) 规划 、 设计(重点是新 、 改 、 扩建项目 ) 和建设 、 投 用、 运行 、 拆除等阶段 , 其中安全 条件评价 、 安全设施设计 、 安全竣工验收 、 安全现状评价等 落实情况 ; 2) 大型 设备、仪器
19、使用 等常规活动和紧急 停用 等非常规作业活动; 3) 门诊急诊、病房、实验室、制药室、氧站、药品库房、危险品储存场所、 作业场所 防火 防爆 危险源辨识。 e) 建筑物 、 构筑物 、 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环境 , 以及与 医疗机构 相邻 的环境 、 场所和气象条件 ,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1) 建筑物 、 构筑物; 2) 医疗机构 所在地区气候 、 地质 、 气象条件及环境影响等; 3) 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作业场所 , 如场所中的人员 、 车辆 、 临时存放物等。 5.2.1.2.2 专项辨识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DB13/T 5274 2020 6 a) 生产经营环节或者生产
20、经营要素发生重大变化 , 如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仪器、 设备 、 管理 、 人员等发生变更。 b) 高危作业实施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情况: 1) 一般 仪器 设备检维修 、 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作业前 , 作业负责人会同相关负责人 , 对 施工的材料 、 设备 、 工器具准备情况;对 作业环境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对作 业人员身体状况 、 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 安全生产风险 分析。作业完 毕试运转前 , 作业负责人会同相关负责人 , 对施工质量 , 现场清理和人员撤离 , 安全设 施恢复等情况进行验收。 2) 重点 仪器 设备检维修或大中修。 3) 多 部门 同时进行系
21、统性检修。 c) 新 仪器、 新 设备使用 前。应 针对实际情况进行 危险源辨识。 d)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 结合现场处置方案予以落实。事故发生后 , 对事故发生单位的 设备、仪器、操作规程、 人员 、 应急等进行辨识评估。 5.2.2 危险 有害因素辨识 5.2.2.1 危害因素的识别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 a) 依据 GB/T 13861 的规定 , 对潜在的人的因素 、 物的因素 、 环境因素 、 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 行辨识 ,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等各类事故的原因 , 工作环境中造成职业病的化学 、 物理性危害 因素 ,仪器 设备 故障, 导致有毒有害 物
22、质、 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b) 考虑物质固有的危险性 , 如燃烧性 、 爆炸性 、 毒害性 、 腐蚀性 、 放射性等。 c) 从机械能 、 电能 、 化学能 、 热能和辐射等能量的角度考虑。如机械能可造成机械伤害 、 物体 打击 、 车辆伤害 、 起重伤害 、 高处坠落 、 坍塌等 , 热能可造 成灼烫 、 火灾 , 电能可造成触电 , 化学能可导致火灾 、 爆炸 、 中毒 、 腐蚀等。 5.2.2.2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和后果 5.2.2.2.1 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 、 车辆伤害 、 机械伤害 、 起重伤害 、 触电 、 淹溺 、 灼烫 、 火灾 、 高 处坠落 、 坍塌 、 锅炉爆炸
23、 、 容器爆炸 、 其它爆炸 、 中毒和窒息 、 其它伤害。 5.2.2.2.2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 , 包括人身伤害 、 伤亡疾病 、 财产损失 、 停 业、 违法 、 影响商誉 、 工 作环境破坏 、 环境污染等。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准则 5.3.1.1 进行风险评价时 , 应考虑 安全生产要素 及其组合 存在的 脆弱性、 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 响。 5.3.1.2 医疗机构 应结合 运行 特点和自身实际 , 明确事故(事件 ) 发生的可能性 、 严重性和风险度取 值标准 , 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 , 进行风险分析。 5.3.1.3 医疗机构 应组织相关部门 ,
24、包括 综合、门诊、急诊、住院部、后勤、 安全 保卫、 环保等部门 共同分析 、 编制 , 编制完成的风险管控台账中的控制措施应与实际情况对应 , 并对岗位员工进行培训。 5.3.2 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评估方法 5.3.2.1 方法类别 DB13/T 5274 2020 7 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A),包括但不限于 下列方法: a) 预先危险分析( PHA); b)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HAZOP); 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 d) 工作危害分析( JHA); e)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FMEA); f) 安全检查表分析( SCL); g) 风险矩阵分析( LS
25、); h) 故障树分析( FTA); i) 风险程度分析( MES) 。 5.3.2.2 方法选择原则 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适宜的分级方法进行风险分级 ,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 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5.3.3 安全风险 分级 5.3.3.1 安全风险等级 安全 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 、 较大风险 、 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 分别用红 、 橙 、 黄 、 蓝 四种颜色标示。 5.3.3.2 重大风险 极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的风险。 5.3.3.3 较大风险 可能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并造成社会影响的风险。 5.3.3.4 一般风险
26、可能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并造成社会影响的风险。 5.3.3.5 低风险 可能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并造成影响及上述情形之外的风险。 5.4 安全生产风险 管控措施 5.4.1 基本原则 风险管控措施应具备可行性 、 安全性和可靠性 , 对较大及以上等级的风险应当制定专门的管控方 案。 5.4.2 职责部门 管控措施由相应的风险辨识部门制定 , 并由领导小组组织审核确认。 5.4.3 措施类别 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类别: DB13/T 5274 2020 8 a) 工程 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c) 培训教育措施; d) 监测监控措施; e)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f) 个体防护措施; g
27、) 以上措施的组合。 5.4.4 监督检查 按照管控层级从 医疗机构 到部门至 科室、 岗位 , 逐级监督检查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 况。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下列 方式: a) 资料检查; b) 现场检查 。 5.4.5 风险告知 应建立 安全生产风险 公告制度 , 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 安全生产风险 公告栏 , 制作岗位 安全生产风险 告知卡 , 标明主要 安全生产风险、 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 、 事故后果 、 管控措施 、 应急 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 , 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 并强化风险 监测和预警。 5.4.6 管控措施 5.4.6.1
28、 根据风险分级的结果及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的控制方法 和手段。通过管控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5.4.6.2 将风 险分析结果及所采取的管控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 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4.6.3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审, 医疗机构 制定管控措施时,应以工程技术、安全管理措施 为主,个体防护、教育培训、应急处置措施为辅。 5.4.6.3.1 安全管理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持证上岗, 教育培训,安全资金投入,应急演练,作业许
29、可制度的落实,变更管理,承包商管理,危险化学品运 输单位资质管理,安全生产协议管理等措施。 5.4.6.3.2 仪器 设备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仪器、 设备、特种设备等选型选材,先进性,可靠性, 仪器、 设备、机电、仪表、开关、管道、阀门等编号、名称标识、管道介质、流向、漆色,建立 仪器 设备台 账,操作和维护检修,定期监(检)测, 仪器、 设备装置的联锁自保护及安全附件的设置、投用与完 好,加强现场仪表与自控仪表的比对检查,设备防腐,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及附件的安全状态等措施。 5.4.6.3.3 库房 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储存,安全装卸,控制明火等危险源,运输车辆登记管理等措施。 5.4.6.3.4
30、氧站 风险管控措施 包括储 罐、安全附件及安全联锁装置的日常和检维修管理, 完善的安全 控制及应急措施 ,储罐及管道、法兰、阀门的防腐蚀防护等。 5.4.6.3.5 操作风险管控措施包括操作规程不断完善,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执行 信息(仪器设备参数等)的变更管理,加强安全联锁等安全设施的完好情况检查,交接班管理,危险 废物的处置 管理 ,危险作业的审批及相关教育培训等措施。 5.4.6.3.6 建构筑物风险管控措施包括防火、防爆墙、人员聚集场所,楼梯间, 控制室, 配电室,安 全出口,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火灾报警系统等的安 全管控措施。 DB13/T 5274 20
31、20 9 6 隐患排查与治理 6.1 隐患分类 6.1.1 按隐患危害程度区分,可分为: a) 一 般事故隐患 ,即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 , 发现后能够 及时 整改消除的隐患。 b) 重大事故隐患 ,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 , 需全部或局部 停产停业 ,并 经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消除的隐患 , 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 医疗机构 自身 难以消除的隐患。 6.1.2 按隐患排查类别区分,可分为: a)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 急救援、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危险品管
32、理、职业卫生、劳动防护用品、 消防设施资料和日常管理、相关方安全、医疗废物管理等内容 ; b) 从业人员类隐患,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操作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建筑施工 人员、消防人员管理等内容 ; c) 工作作业场所类隐患,包括院区布置、建筑结构、药品库房、实验室、危险品储存场所、公 辅场所(氧站、变配电系统、锅炉房、热力站、燃气设施、二次供水、消防控制室、消防水 泵房、电梯机房、餐厅、污水处理站)管理等内容 ; d) 设备设施类隐患,包括放射装置、特种设备 (锅炉、压力容器、电梯、氧舱)、用电场所设 施设备、建(构)筑物防雷、视频监控、消防设施(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消火栓、灭火器、
33、 消防给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和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消防应急照明)、建筑施工管理等内容。 6.2 编制 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排查清单 6.2.1 基础管理 隐患排查 6.2.1.1 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安全生产职责范围、考核及奖惩; b) 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 c) 安全生产职责的适时更新。 6.2.1.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安全生 产规章制度并结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适时更新。 6.2.1.3 医疗机构应根据运行情况,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6.2.1.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制定及实施;
34、 b) 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 c) 相关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d)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的建立。 6.2.1.5 应急救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b) 预案体系的建立及应急预案的编制; c) 应急预案的演练、效果评估及修订; d) 应急物资的配 备及台账的建立; e) 应急设施和装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 DB13/T 5274 2020 10 6.2.1.6 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对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评审和更新; b) 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并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台账; c) 对能立即
35、整改的隐患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制定治理方案; d) 应重点监控的高安全生产风险等级部位。 6.2.1.7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台账; b) 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c) 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的检定、日常维护及 保养。 6.2.1.8 危险品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包装、出入库管理,并按相关要求建立危险化学品储存台账; b) 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由专人管理并张贴现场处置方案及应急联系方式; c) 施工单位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管理; d)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出入库管理。 6.2.1.9
36、 职业卫生,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 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实申报并更新; b)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 c)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应进行岗前、岗中、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 d) 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 e) 职业健康管理档案的建立; f)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同告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6.2.1.10 劳动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采购及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 b) 劳动防护用品应在有效期内,并及时维护、检修、更换。 6.2.1.11 消防设施资料和日常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37、: a) 建筑物或场所的消防验收; b)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监控; c) 消防设施和器材的管理、定期检测; d) 防火巡查要求及施工单位的动火安 全管理。 6.2.1.12 相关方安全,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相关方提供的资料; b) 供应单位、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c) 相关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d) 医疗结构应对相关单位实行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并督促其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 故隐患及时整改; e) 建筑施工作业 , 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 、 安装拆卸工 、 爆破作业人员 、 起重信号工 、 登高架 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 管理 。 6.2.1.13 医疗废
38、物,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医疗废物的收集、包装及存放管理; b) 医疗废物的标签及警示 标识; c) 危险废物的处置及转移联单的保存; d) 医疗废物的登记及登记资料的保存。 DB13/T 5274 2020 11 6.2.2 从业人员隐患排查 6.2.2.1 医疗机构应按相关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6.2.2.2 操作人员应掌握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操作规程、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自救互救 及应急处置方法。 6.2.2.3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特种设备操作资格。 6.2.2.4 医疗机构应建立义务(志愿)消防队,依托其建立微型消防站,并根据
39、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 定期开展消防训练,履行扑 救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义务。 6.2.3 工作作业场所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 6.2.3.1 院区布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医院的出入口设置; b) 医疗机构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总平面布置图; c) 院区内车速限制要求; d) 消防应急车道的设置; e) 建筑施工工地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 6.2.3.2 建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不应使用彩钢板,既有建筑不应使用低于 A 类燃烧性能的彩钢板; b) 建筑的耐火等级要求; c) 住院部的设置不应在地下或半地下; d) 门诊急诊、候诊大厅
40、导诊、挂号、收费、取药等部位的进出口设置。 6.2.3.3 药品库房,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药品库房应设在独立建筑内或建筑内的独立区域内; b) 药品库房不应设置休息室、值班室,不应进行制剂操作; c) 库房内药品堆放距离应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 6.2.3.4 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门、窗、楼板、隔断的防火等级要求; b) 安全标志设置; c) 实验室内部墙壁、天花板、地面、台面、排水管等应满足易清洁、不渗水和耐腐蚀等要求; d)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要求; e) 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的物品摆放应平稳。 6.2.3.5 危险品储存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
41、容: a) 储存场所安全出口设置; b) 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存放; c) 建筑物内或与其他建筑物贴邻的储存场所门、窗、防火墙、泄压设施; d) 易燃、易爆危险性药品库房的电气、防护设施; e) 易燃、易爆危险品、腐蚀性危险化学品、有毒危险化学品存放; f) 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的应急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 g)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存放; h) 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存放。 6.2.3.6 公辅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氧站 : 1) 氧站等不得设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DB13/T 5274 2020 12 2) 氧站等区域的防火防爆; 3) 氧站门窗
42、、围栏设置; 4) 氧站警示标识、防火标识设置; 5) 液氧储罐布置及围墙、围堰的设置; 6) 液氧储罐与医疗机构外部建筑、内部建筑、相邻储罐的防火间距; 7) 液氧储罐的单罐容积及总容积; 8) 凡与氧气接触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及零部件严禁沾染油脂,并设置禁油标志; 9) 医用气体气瓶及汇流排间的储存; 10) 氧气管道、气瓶瓶阀、瓶帽、防振圈等安全附件的安全要求及维护; 11) 医用气源站、 医用气体储存库、医用气体汇流排间、室外氧气贮罐、液氧贮罐等的防雷 装置设置。 b) 变配电系统 : 1) 变配电间门、窗设置; 2) 室内环境地面、设备构架、基础、电缆沟、值班室等的安全要求; 3
43、) 安全警示标志设置; 4) 地下变配电室的管理; 5) 值班人员、运行操作人员、巡视人员设置及职责; 6) 工作票(操作票)的使用; 7) 安全工器具的保管、存放与定期试验; 8) 淘汰落后的电气设备,定期进行清扫检查。 c) 锅炉房 : 1) 锅炉房出入口设置; 2) 燃气锅炉房通风设置; 3) 燃气锅炉房内部、外部检查执行情况; 4) 燃气锅 炉房的电气防爆; 5) 燃气报警、熄火保护、连锁保护装置的检验。 d) 热力站 : 1) 热力站内管道、阀门及管道保温外壳应有明显的标识; 2) 管道及附件无泄漏; 3) 压力表、安全阀的定期检测、检验,报告归档保存; 4) 热源系统自控系统及末端
44、远程监测报警装置的设置。 e) 燃气设施 : 1) 燃气调压间、计量间的安全设置及防爆要求; 2) 用气设备设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或地上密闭房间内的安全要求; 3) 燃气引入管及放散管的设置; 4) 燃气管道应接地良好,不做为其他电气设备的接地线; 5) 燃气钢瓶应有防火、防盗、防晒、防雷措 施; 6) 有用气管道和用气设备的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7) 燃气设施、燃气用具和设备的使用安全。 f) 二次供水 : 1) 二次供水机房与外界相通的入口应安装金属防护门,窗户应加装金属栅栏; 2) 水泵房应通风良好; 3) 二次供水管道无泄漏并张贴标识; DB13/T 5274 2020 13 4)
45、 输水箱(池)应当加盖上锁,加网罩,设隔离护栏,钥匙由专人保管。 g) 制冷与空气调节 : 1) 制冷机房及辅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识; 2) 制冷机房内所有机械外露传动部位加装防护罩; 3) 制冷机房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并防止空气短路; 4) 氨制冷机房的设置; 5) 冷却塔 附近应设置紧急停机开关,并定期检查维护; 6) 中央空调系统及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集水器、分水器、空调主机蒸发器、空调主 机冷凝器等安全附件的安全检验; 7) 空调通风系统的设备机房物品存放要求; 8) 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口的设置。 h) 消防控制室 : 1) 消防控制室的设置位置、防火墙、防火门的设置要求; 2) 入
46、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3) 消防控制室应确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储水设施、水泵、防排烟风机等的配 电柜开关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 4) 消防控制室值班和人员管理要求; 5) 消防控制室应保存的资料应包括建筑 、消防等的布局图、应急预案、消防责任人、消防 演练记录、设备运行情况、火灾处理情况等内容。 i) 消防水泵房 : 1) 疏散门及通道宽度设置; 2) 消防水泵房门应设置标识,标明消防重点部位; 3) 消防水泵房墙上应张贴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内容; 4) 消防水泵应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5) 泵房及地下水池、消防系统全部机电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维护及清洁清扫。 j) 电梯机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