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29.060.10 K 11 N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能源 行 业 标 准 NB/T 10194 2019 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 Fire refined high conductivity( FRHC) copper rod for electrical purpose 2019 - 06-04发布 2019 - 10 - 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194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要求 . 1 4 试验方法 . 3 5 检验规则 . 4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 质量证
2、明书 . 6 7 订货单内容 . 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铜杆铜粉量测试方法 干刷法 .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铜杆表面的氧化膜 厚度测试方法 .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铜杆可退火性能测试方法 -螺旋伸长数法( S.E.N 法) . 1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推荐使用建议 . 14 参考文献 . 15 NB/T 10194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裸电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422)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电缆研究所 有限公司 负责起草 , 赣州江钨新
3、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广德亨通铜业有限 公司 、 湖南金龙国际铜业有限公司、 河北大无缝铜业有限公司、 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 有限公司参与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徐睿、姚大伟、 尹家军、 吴小宽、苏华光、王建武、胡清平、刘彦军、 胡渊蔚。 NB/T 10194 2019 III 引 言 本标准参考 GB/T 3952-2016电工用铜线坯、 YS/T 793-2012电工用火法精炼再生铜线坯、 ASTM B49-16电工用铜杆、 EN 1977:2013铜和铜合金 铜线坯(线杆)进行起草。 本标准规定的产品为以废铜为原料,通过火法精炼,经连铸连轧工艺 生产的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
4、 电铜杆(以下简称铜杆)。该类产品与 YS/T 793-2012电工用火法精炼再生铜线坯中的所有牌号的 铜杆、 ASTM B49-16电工用铜杆以及 EN 1977:2013铜和铜合金 铜线坯(线杆)中规定的对应 牌号的铜杆均属火法精炼的高导电( FRHC)铜杆,本标准对该类产品提出相关特殊规定: 规定了制造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的进炉原料; 规定了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各牌号的成分及氧含量的要求,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规定 一致; 规定了铜粉量及扭断试验的试样标距为 250mm,并附铜粉量测试方法 干刷法,列为附录 A; 参考 ASTM B49-16电工用铜杆,增加了铜杆表面氧化膜指标要求
5、,并附氧化膜厚度的测试 方法,列为附录 B; 参 考 EN 12893:2000铜及铜合金螺旋伸长数测试方法,增加了铜杆可退火性的测试方法 - 螺旋伸长数法( S.E.N法),并提供推荐分档的评价方法,列为附录 C; 提出了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在线缆行业推荐使用的建议,列为附录 D。 NB/T 10194 2019 1 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 以废铜为原料,通过火法精炼,经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的要求、 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 6.0mm35.0mm,供进一步加工的电工用线材或其 它 电工用型材使用。 2
6、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 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 2部分:尺寸测量 GB/T 4909.3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 3部分:拉力试验 GB/T 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 4部分:扭转试验 GB/T 5121(所有部分)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 要求 3.1 进炉原料 进炉 废铜 原料 应进行预处理, 进炉 原料的品位其 平均铜含量 宜 控
7、制在 96%及以上。 3.2 产品 3.2.1 牌号、状态、规格 铜杆的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牌号、状态、规格 牌号 状态 直径 mm TZ1、 TZ2、 TZ3 热态 ( R) 6.035.0 3.2.2 产品命名及表示方法 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本标准编号表示,表示方法如下: 示例: 牌号为 TZ1, 热 态,直径为 8mm 的 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表示为: TZ1 R 8.0 NB/T XXXX XXXX。 3.3 化学成分 TZ1、 TZ2、 TZ3牌 号铜杆的化学成分应符合 表 2的 规定。 NB/T 10194 2019 2 表 2 化学
8、成分 成分含量要求 元素 元素含量 %(质量百分比) 主成份不小于 Cu Ag Cu+Ag Cu Ag 99.90 氧含量不大于 O 0.040 注: 杂质元素不包括氧 。 3.4 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3.4.1 铜杆的直径及其允许偏差应 符合表 3 的规定 。 表 3 直径及其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标称直径 d 6.0 d 6.35 6.35 d 12.0 12.0 d 19.0 19.0 d 25.0 25.0 d 35.0 允许偏差 + 0.5, - 0.25 0.4 0.5 0.60 0.8 3.4.2 铜杆应成圈供应,每 圈 应连续一根,不允许焊接,最小圈重应不 低于 1t,但允许双方
9、协商确定 交货重量。 3.5 表面质量 3.5.1 铜杆应圆整,尺寸均匀 ,并且不需经酸洗和扒皮, 直接使用。 3.5.2 铜杆表面应清洁、光滑,不应有 复边、飞边、裂纹、夹杂物及其 它 影响使用的缺陷。 3.6 伸长率 铜杆伸长率应符合表 4的规定。 表 4 伸长率 牌号 状态 伸长率 %, 不小于 TZ1 热( R) 40 TZ2 37 TZ3 35 3.7 扭转性能 直径为 6.0mm10.00mm的铜杆应进行扭转试验,铜杆扭转性能应符合表 5的规定。 表 5 扭转性能 牌号 状态 正转转数 反转至破断的转数 不小于 TZ1 R 25 30 TZ2 25 25 TZ3 25 20 NB/
10、T 10194 2019 3 3.8 电性能 铜杆的电阻率应符合表 6的 规定。 表 6 电性能 牌号 状态 体积电阻率 20 mm2/m,不大于 质量电阻率 20 /m2,不大于 20 导电率 %IACS,不小于 TZ1 R 0.017070 0.15176 101.0 TZ2、 TZ3 0.017241 0.15328 100.0 3.9 铜杆的其它要求 3.9.1 铜粉量 铜杆的铜粉量测试参照附录 A(仅适用于 8mm)中的方法进行。铜杆的铜粉量应符 合表 7的规 定。 表 7 铜粉量 牌号 状态 铜粉量 mg,, 不大于 TZ1 R 8 TZ2、 TZ3 15 3.9.2 氧化膜厚度
11、铜杆的氧化膜厚度测试应按附录 B( 仅适用于 8mm)的方法进行。铜杆的氧化膜厚度应符 合表 8的 规定。 表 8 氧化膜厚度 牌号 状态 氧化膜厚度 nm, 不大于 TZ1 R 40 TZ2、 TZ3 75 3.9.3 可退火性能 铜杆的可退火性能试验参照附录 C中的螺旋伸长数试验方法进行。铜杆的可退火性能应符 合表 9的规 定, 试验结果应在供货质量证明书中注明。 表 9 可退火性能 评价 螺旋伸长 数( S.E.N) 不小于 优秀 100 良好 40 合格 20 4 试验方法 NB/T 10194 2019 4 4.1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铜杆 的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应按 GB/T 5121
12、(所有部分) 的规定 方法进行 。 4.2 尺寸测量 铜杆的尺寸测量应按 GB/T 4909.2规定的方法 进行 。 4.3 表面质量 铜杆的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查 。 4.4 伸长率 铜杆的伸长率试验应 按 GB/T 4909.3的 规定 进行 ,试样采用 200mm的标距 。 4.5 扭转性能 4.5.1 铜杆的 扭转试验按 GB/T 4909.4 的规定 进行 。 4.5.2 试样应从尺寸 允许 偏 差和表面质量( 3.5 的规定)合格的铜杆上取样。试样原始标距为 250mm, 扭转速度 为 30r/min(速度偏差 10%) ;绕试样轴线按表 5 中规定的转数正转,然后反向转至破断。 4.
13、6 电性能 4.6.1 铜杆电阻率试验按 GB/T 3048.2 的规定进行。 4.6.2 电阻率试验可 在未经进一步加工和退火的铜杆试样上直接进行,若体积电阻率测试方法重现性 不好或偏差过大,可采用质量电阻率测试方法。 4.7 铜粉量 铜杆铜粉量试验参照附录 A的方法进行 。 4.8 氧化膜厚度 铜杆氧化膜厚度试验应按照附录 B的方法进行。 4.9 可退火性能 可退火性能 试验 参照附录 C的螺旋伸长数( S.E.N)试验方法执行。 5 检验规则 5.1 检验和验收 5.1.1 铜杆应由供方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和订货单的规定,填写并提供 质量证明书。 5.1.2 需方
14、可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标准的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 产品之日起 30 天内 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如需仲裁,仲裁取样由供需双方共同进行。 5.2 组批 NB/T 10194 2019 5 铜杆应成批提交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牌号、状态和规格的铜杆组成。 5.3 检验项目 每批铜杆 应按表 10规定 的项目和方法 进行检 验 。 表 10 检验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的章条号 1 化学成分 T、 S 4.1 2 尺寸偏差 T、 R 4.2 3 表面质量 T、 R 4.3 4 伸长率 T、 R 4.4 5 扭转性能 T、 R 4.5 6 电性能 T
15、、 S 4.6 7 铜粉量 T、 S 4.7 8 氧化膜厚度 T、 S 4.8 9 可退 火性能 T、 S 4.9 注: T(型式试验)、 S(抽样试验)、 R(例行试验)的定义参见 GB/T 4909.1中的相关规定 。 5.4 制样 5.4.1 取样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每批铜杆应采用表 11规定的按 圈 数或重量两种方法计算取样数量,以取样数 量多者 作 为最终取样方法,并以此方法确定取样数量,从该批铜杆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样品 。 表 11 取样方法和取样数量 检验项目 取样方法和取样数量 要求的章条号 化学成分 氧含量 每 5 圈 或 20t 取 一 个样 3.3 其 它 元素含量
16、每 15 圈 或 60t 取 一 个样 3.3 尺寸偏差 逐 圈 检查 3.4 表面 质量 逐 圈 检查 3.5 伸长率 逐 圈 检查 3.6 扭转性能 逐 圈 检查 3.7 电性能 每 15 圈或 60t 取一个样 3.8 铜粉量 每 15 圈 或 60t 取 1 个样 3.9.1 氧化膜厚度 每 15 圈 或 60t 取 1 个样 3.9.2 可 退火 性能 每 50 圈 或 200t 取 1 个样 3.9.3 注: 当 圈 数不足 5圈 或重量不足 20t时,至少取一个样。 5.4.2 制样 5.4.2.1 化学成分分析应按下述方法制备试样: 首先应去掉样品表皮,采用机加工方式将样品制备
17、成 屑样。加工操作过程中不得使用润滑剂,且应保持材料不被氧化。将该批各个样品制成的屑样取等量合 NB/T 10194 2019 6 并成一个大样,大样的总量不少于 600g,将大样充分混匀,用磁铁除净加工时带入的铁。用缩分法等 分成四份,一份留供方,一份交需方,一份仲裁分析用,一份备用 。 5.4.2.2 必要时,电阻率基准试验用 的 试样应按下述方法制备:铜杆试样经清洗并加工至直径为 2mm, 去油污,经 500 550保护性气氛中退火 30min,然后在同一保护性气氛中快速冷却或从退火炉快速 转移到水中冷却。 5.5 检验结果的判定 5.5.1 化学 成分、电性能不合格时,判该批为不合格品
18、;伸长率、扭转性能、表面质量和尺寸偏差不 合格时,判该圈为不合格品。 5.5.2 铜粉量、氧化膜厚度和可退火性能不合格时,应从该批产品 (包括原检验不合格的那圈产品 ) 中 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重复试验。重复试验结果全部合格,则判该批产品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若重复 试验结果仍有试样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或逐圈检验,合格者组批交货。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证明书 6.1 标志 在每 圈 检验合格的铜杆上应附有以下内容的标签: a) 生产厂名称; b) 产品商标; c) 产品牌号、状态、规格; d) 净重; e) 批号; f) 生产 日期; g) 供方 质量监督部门的检印 。 6.2
19、 包装 6.2.1 铜杆应成圈包装,捆扎良好。 6.2.2 应有防潮、防污染及防机械损伤措施。 6.2.3 允许供需双方协议规定包装方法。 6.3 运输及贮存 在存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铜杆免受机械损伤,防止铜杆受潮及受到腐蚀物的腐蚀。 6.4 质量证明书 每批铜杆应附有产品质量证明书,注明: a) 生产厂名称; b) 产品名称; c) 产品牌号、状态、规格; d) 批号; e) 净重和件数; NB/T 10194 2019 7 f) 各项检验结果和 供方 质量监督部门印记; g) 本标准编号; h) 出厂日期。 7 订货单内容 订货单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 b) 牌
20、号、状态、规格; c) 重量; d) 本标准编号 ; e) 其 它 。 NB/T 10194 2019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铜杆铜粉量测试方法 干刷法 A.1 概述 本附录 给出 了 电工用火法精炼 高导电 铜杆 表面铜粉量的 测试 方法。 本附录仅适用 于 8 mm电工用火法精炼 高导电铜杆表面铜粉量的测定。 A.2 试样的制备 A.2.1 剪切 一段 300mm350mm长,经表面质量检验合格的铜杆样品,轻轻校直,用无水乙醇或其 它 有机 溶剂认真清洗干净铜杆表面的保护蜡涂层和残留乳化液,用透明胶带把样品两端头各 25mm50mm长的部 分缠绕起来,使两胶带间的铜杆间距
21、为 250mm。 A.2.2 用天平对缠有胶带的铜杆样品 进行称重并加以记录(单位为 g,精确到 小数点后 4位)。 A.3 试验 A.3.1 把样品装入扭转试验机,两夹头的夹持部分为透明胶带缠绕的两端头,对样品进行 10/10的正反 扭转 ,扭转速度设定为 30r/min(速度偏差 10%) ,完成后用软刷子轻轻刷擦样品,彻底清除干净样品 间距上的所有粉粒。 A.3.2 从试验机上取出样品,应避免污染,若胶带已脱落,应从夹头中取下胶带,胶带上若有铜粉应 保留。 A.3.3 若称重铜杆有困难时,也可在扭转试验机夹头下方放置一个略长于 250mm洁净的瓷盘,让扭转试 验中脱落的铜粉粒全部落入洁净
22、的瓷盘 中 ,扭转完成后,用软刷子轻轻刷擦样品,彻底清除干净样品间 距上的所有粉 粒,使之全部落入洁净的瓷盘内。 A.4 计算 A.4.1 在天平上称量步骤 A.3.2所得缠有胶带并经刷擦干净的样品重量,进行记录。 A.4.2 用步骤 A.2.2所得的重量减去步骤 A.4.1所得的重量的差值为该试件的铜粉量值。 A.4.3 可用 A.3.3步骤瓷盘收集的铜粉单独称重来测定。 A.4.4 推荐用相同的方法测试 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值 。 NB/T 10194 2019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铜杆表面的氧化膜厚度测试方法 B.1 概述 本附录适用于 电工用火法精炼 高导电 铜
23、杆 表面氧化膜厚度的测定。 本附录仅适用于 8mm电工用火法精炼 高导电 铜杆 表面氧化膜的检验。 B.2 试样的制备 剪切一段 150mm200mm长,经表面质量检验合格的铜杆样品,轻轻校直,用无水乙醇或其 它 有机溶 剂认真清洗干净铜杆表面的保护蜡涂层和残留乳化液 。 B.3 试验 B.3.1 本试验采用电解减少法来测量铜杆表面上氧化膜的厚度。试验是在一个电解容器中进行,将表 面的氧化膜电解去除。如图 B.1所示:以试样为阴极,铂丝或其 它 惰性金属为阳极;用电量计或直流电 源计提供电流,可调的供电电流强度范围应为 1mA20mA可调 ,试验时电流强度通常为 10mA;电解液为 0. 1m
24、ol的碳酸钠溶液,且溶液覆盖试样长度不少于 101.6mm。 B.3.2 铜杆表面氧化物主要为氧化铜和氧化亚铜, 它们具有不同的还原电位,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记录 整个过程的电压 -时间变化曲线,就可以计算出氧化膜厚度,计算 按 式 B.1进行 ;在试验过程中当试样 表面氧化膜电解反应完成后,试样表面就会出现明显的微细氢气泡。 B.3.3 图 B.2为铜杆表面氧化膜反应时典型的电压 -时间曲线。 B.3.4 计算公式: nFdSI MtT ( B.1) 式中: T-厚度,单位为厘米 (cm); I-电流,单位为安培( A); t-反应时间,单位为秒( s); M-氧分子重量,单位为克( g); S
25、-样品浸入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 (cm2); d-氧化物密度( Cu2O为 6.0g/cm3, CuO为 6.4g/cm3); F-法拉第常数, 96500 C; n-氢 当量, n=2。 B.3.5 推荐用相同的方法测试 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值 。 NB/T 10194 2019 10 记录器 直流电 - + 样品阴极 参比电极 正极 电解液 反应池 图 B.1 电解减少测试方法示意图 图 B.2 铜杆表面氧化膜反应时典型的电压 -时间曲线 阳 极 反应 容器 NB/T 10194 2019 11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铜杆可退火性能测试方法 -螺旋伸长数法( S.E.N
26、法) C.1 概述 本 附录 规定的螺旋伸长 数 试验只适用于高导电的铜在铜杆阶段的性能,不涉及以后工业加工阶段选 择的铜线质量。 本 附录 规定的 螺旋伸长 数 试验只针对直径 8.0mm0.4mm 的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 的 测试 。 本附录参照 EN 12893:2000制定 。 C.2 装置 C.2.1 拉线设备 应采用适合的穿模机、单头拉 线 机或拉床,通过一系列的单向拉拔,将直径 8.0mm0.4mm 的退火铜 杆拉成 2.00mm0.01mm 直径的铜线。相关设备还应包括一套铜拉线模,各模具的尺寸及公差应符合 附 表 D.1规定。设备应有合适的润滑以减少样品在拉线时的摩擦和过
27、热。 C.2.2 退火槽 退火槽应能容纳由铜线绕制成直径 200mm50mm 的线圈,并需配备合适 的控温系统,以在 2.0h0. 02h期间使温度保持在 2000.5 ,退火槽应设有搅拌装置以确保整个槽内温度均匀。退火 槽内的退火介质采用低粘度的硅油。指示或记录的温度计精度在 200 时应达到 0.1 。计时精度在测 量区间应按 1.0min的增量计时。 C.2.3 钢芯棒 抛 光的钢芯棒外径应为 20.0mm0.1mm ,最小长度为 50mm,安装后的轴向水平偏差为 3 ,并配备 传动装置使其转速达 50 r/min5 r/min。 C.2.4 砝码 砝码上端应有挂钩,其 总重量为 224
28、0g2.0g 。 C.2.5 钢尺 钢尺应适合测量 1.0m长度,其精度应达 1.0mm0.2mm 增量 计数。 C.2.6 加载机构 加载机构应适合将 C.2.4规定的砝码加载到试件上,在轴向垂直位置上对试件加载可通过降低砝码 或提高螺旋线圈上端来实现,加载速度不能超过 20mm/s。 C.3 铜杆试样的准备 NB/T 10194 2019 12 截取长度大 于 500mm的铜杆作 为待测样品。 C.4 铜线试样的准备 C.4.1 铜线样品的拉制 最终的线径应为 2.00mm 0.01mm,采用千分尺测量,在三个位置上互成 90 测量,共 6个数据取其 平均值 。拉制各道次的模具尺寸及相关参
29、数见表 C.1。 表 C.1 直径 8.0mm铜杆拉成直径 2.00mm 0.01mm铜线模具的尺寸及其公差 模孔尺寸 mm 平均线径 的 最大 允许偏差 mm 最大椭圆度 mm 面积减缩率 % 7.13 0.02 0.01 20.6 6.28 0.02 0.01 22.4 5.53 0.02 0.01 22.5 4.87 0.02 0.01 22.4 4.29 0.02 0.01 22.4 3.78 0.02 0.01 22.4 3.33 0.02 0.01 22.4 2.93 0.02 0.01 22.6 2.58 0.02 0.01 22.5 2.27 0.02 0.01 22.6 2.
30、00 0.01 0.005 22.4 注 1: 模孔尺寸通过测量铜线的直径进行校对。 注 2: 平均线径为在同一截面上互成 90 角测量 1对或多对获得的数据的平均值。 注 3: 椭圆度为在线的同一截面上测得的最大和最小线径的差。 C.4.2 铜线样品的退火 线径拉到 2.0mm0.01mm 的铜线两端分别去掉 1m长,得到待测铜线样品。在合适的成形装置上将样 品绕成直径 200mm50mm 的线圈,并用铜线绑扎好以保持线圈的形状。将线圈放入退火装置中,在 200 0.5 恒温条件下历时 2小时 0.02 h,之后迅速在水中快速冷却。接着,小心地取出退完火的铜 线, 要留心操作,避免产生不必要
31、的应变。 注: 退火温度非常关键。要避免在退火装置中放入大量铜线,防止温度降得太多,否则恢复到退火温度的时间要延 长。铜线放入后,退火装置的温度应在 5min中内恢复稳定。在整个退火过程中,保证退火装置的温度均匀稳定 和精确。 C.5 试验程序 小心去掉线圈上绑扎的铜线,在退火后的线圈上截一段约 1400mm长的单线试件。在试件中部标出 1000 mm长的标距(精确测量到 1.0mm),标记应不易擦掉。单线试件的上端固定在抛光过的芯棒的里侧, 该芯棒轴线处于水平位置,试件另一端悬挂 2240g 2.0g的砝 码。芯棒以每分钟 50转 5转的速度旋转, 将单线试件绕成螺旋线圈(大于 18圈),应
32、保持线圈的紧密,使得每一圈都要和上一圈相接触。然后, NB/T 10194 2019 13 小心去除砝码取下螺旋线圈,并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用钢尺测量标记间的轴向长度,作为原始值记录 为 L1(螺旋线圈轴向标记长度 L1约为 28mm),测量精确到 1.0mm。 接着,将螺旋线圈一端按垂直方向固定在设备上,在另一端轴向加载重量同样为 2240g 2.0g的砝 码。将砝码放到一个托盘上,降低载有砝码的托盘,对螺旋线圈平稳地加载(加载速度不超过 20mm/s)。 自由悬挂 1min后,小心取 下砝码,应避免增加额外的负荷或对螺旋线圈产生冲击。将伸长的螺旋线圈平 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历时至少 1min
33、),以允许螺旋线圈产生松弛。用钢尺测量螺旋线圈伸长后标记间的 长度,记录为 L2,测量精确到 1.0mm。 记录螺旋伸长值( L2-L1),单位为 毫米( mm) 。 从剩余的试样上再制备两个试件进行重复试验,并记录它们的结果。 C.6 结果计算计算和结果和表示 按第 C.5获得的三个螺旋伸长值的平均值,作为试样单元的螺旋伸长数( S.E.N)。应将这个 S.E.N 结果修约到整数位,以无量纲的方式表示。 采用螺旋伸长数作为铜杆的可 退火 性 能 试验 评价依据,推荐结果的评价方法如表 C.2。 C.7 评价方法 表 C.2 评价方法 评价 螺旋伸长 数( S.E.N) 不小于 优秀 100
34、良好 40 合格 20 NB/T 10194 2019 14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推荐使用建议 “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与“用阴极铜生产的铜杆”在质量上是有差别的,但只要选对、选 好、用对,它在电缆工业中应用同样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由此必然会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铜杆在应用中除机电性能外,它的工艺性能 -“可轧性、可拉性和可退火性能”也极为关注。如表 面和次内层的氧化物、表面光洁度、圆整 度和柔软性及拉线断头率)都受到用户的密切关注。为了保证 导线的质量,在本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对铜粉量、氧化膜厚度和螺旋伸长值的考核指标,以便使用户针对 线缆产品的要求,正
35、确选择不同牌号的“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 在电缆工业中的产品,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为此本标准对“电工用火法精炼高导电铜杆”作如下推 荐使用的建议,供用户参考(见表 D.1)。 表 D.1 推荐使用的建议 电线电缆产品类别 铜杆牌号 电力电缆 TZ1、 TZ2、 TZ3 装备线缆 TZ1、 TZ2 漆包线 TZ1、 TZ2 通讯电缆 TZ1 电子线缆 TZ1 裸电线(包括型材) TZ1、 TZ2、 TZ3 NB/T 10194 2019 15 参 考 文 献 1 GB/T 3952-2016 电工用铜线坯 2 GB/T 4909.1-2009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 1部分:总则 3 GB/T
36、13587-2006 铜及铜合金废料 4 YS/T 793-2012 电工用火法精炼再生铜线坯 5 ASTM B49-16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opper Rod for Electrical Purposes(电工 用铜杆) 6 EN 1977:2013 Copper and copper alloys - Copper drawing stock (wire rod)( 铜和铜 合金 铜线坯 (线杆) 7 EN 12893:2000 Copper and copper alloys - Determination of spiral elongation number ( 铜及铜合金 螺旋伸长数测试方法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