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HJ 25.2-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pdf

    • 资源ID:1498985       资源大小:717.3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HJ 25.2-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pdf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5.22014 代替 HJ/T 251999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site monitoring 2014-02-19发布 2014-07-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HJ 25.22014 i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公 告 2014年 第14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 理,现批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等五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

    2、2014); 二、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 三、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 四、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 五、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 以上标准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 ()查询。 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发布的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 准(HJ/T 251999)废止。 特此公告。 环境保护部 2014年2月19日 HJ 25.22014 ii HJ 25.22014 iii 目 次 前 言.iv 1 适用范

    3、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2 5 监测计划制定.3 6 监测点位布设.4 7 样品采集.8 8 样品分析.9 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0 10 监测报告编制.10 HJ 25.22014 iv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 理,规范场地环境监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1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25.42014)。 自以

    4、上标准实施之日起, 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 HJ/T 251999)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1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25.22014 1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以

    5、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 评估等过程的环境监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的放射性及致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5.1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 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

    6、/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3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场地 site 某一地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3.2 污染场地 contaminated site 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 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HJ 25.22014 2 3.3 关注污染物 contaminant of con

    7、cern 根据场地污染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3.4 土壤混合样 soil mixture sample 指表层或同层土壤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采样点数应为520个。 4 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 4.1 基本原则 4.1.1 针对性原则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针对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等各阶段环境管 理的目的和要求开展,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场地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4.1.2 规范性原则 以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保证污 染场地环境监测的科

    8、学性和客观性。 4.1.3 可行性原则 在满足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等各阶段监测要求的条件 下,综合考虑监测成本、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因素,保证监测工作切实可行及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工作内容 4.2.1 场地环境调查监测 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采用监测手段识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 环境空气、残余废弃物中的关注污染物及水文地质特征,并全面分析、确定场地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程 度和污染范围。 4.2.2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针对各项治理修复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所开展的 相关监测,包括

    9、治理修复过程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质量监测和二次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4.2.3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 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完成后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考核和评价治理修复后的场地是否达到已 确定的修复目标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4.2.4 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 污染场地经过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场地对地下水、地表 水及环境空气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环境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场地长期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的效果开 展验证性的环境监测。 4.3 工作程序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监测内容确定、监测计划制定、监测实施及监测报告编制。 监测内容确定是监测启

    10、动后按照4.2中的要求确定具体工作内容;监测计划制定包括资料收集分析,确 定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及监测工作组织等过程;监测实施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样 品分析等过程。 HJ 25.22014 3 5 监测计划制定 5.1 资料收集分析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结论,同时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回顾性评估监测各阶段 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各阶段监测工作应收集的污染场地信息,主要包括场地环境调查阶段所获得的信息 和各阶段监测补充收集的信息。 5.2 监测范围 5.2.1 场地环境调查监测范围为前期环境调查初步确定的场地边界范围。 5.2.2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范围应包括治理修复

    11、工程设计中确定的场地修复范围,以及治理修复中 废水、废气及废渣影响的区域范围。 5.2.3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范围应与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范围一致。 5.2.4 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范围应包括可能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产生环境影响的范围, 以及场地长期治理修复工程可能影响的区域范围。 5.3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主要为土壤,必要时也应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等。 5.3.1 土壤 土壤包括场地内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具体深度划分应根据场地环境调查 结论确定。场地中存在的硬化层或回填层一般可作为表层土壤。 5.3.2 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的地下水或经场地

    12、地下径流到下游汇集区的浅层地下水。在污染较重且地 质结构有利于污染物向深层土壤迁移的区域,则对深层地下水进行监测。 5.3.3 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流经或汇集的地表水,对于污染较重的场地也应考虑流经场地地表水的下 游汇集区。 5.3.4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是指场地污染区域中心的空气和场地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的空气。 5.3.5 残余废弃物 场地环境调查的监测对象中还应考虑场地残余废弃物,主要包括场地内遗留的生产原料、工业废渣, 废弃化学品及其污染物,残留在废弃设施、容器及管道内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物质,其他与当地土壤 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固态物质。 5.3.6 场地治理修复监测的对象还应

    13、包括治理修复过程中排放的物质,如废气、废水及废渣等。 5.4 监测项目 5.4.1 场地环境调查监测项目 (1)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项目应根据前期环境调查阶段性结论与本阶段工作计划确定,具体 按照HJ 25.1相关要求确定。可能涉及的危险废物监测项目应参照GB 5085中相关指标确定。 (2)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项目包括环境调查确定的场地特征污染物和场地特征参数,应根据 HJ 25.1相关要求确定。 HJ 25.22014 4 5.4.2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监测项目 (1)土壤的监测项目为风险评估确定的需治理修复的各项指标。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监测 项目应根据

    14、治理修复的技术要求确定。 (2)监测项目还应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具体应根据场地治理修复工艺 技术要求确定,可参见HJ 25.4中相关要求。 5.5 监测工作的组织 5.5.1 监测工作的分工 监测工作的分工一般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监测计划编制、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现场分析、样 品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编制等。承担单位应根据监测任务组织好单位内部及合作单位间的 责任分工。 5.5.2 监测工作的准备 监测工作的准备一般包括人员分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计划编制、个人防护准备、现场踏勘、 采样设备和容器及分析仪器准备等。 5.5.3 监测工作的实施 监测工作的实施

    15、主要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 一般情况下,监测工作实施的核心是布点采样,因此应及时落实现场布点采样的相关工作条件。在样品 的采集、制备、运输及分析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 6 监测点位布设 6.1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6.1.1 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相关结论确定的地理位置、场地边界及各阶段工作要求,确定布点范围。在所在 区域地图或规划图中标注出准确地理位置,绘制场地边界,并对场界角点进行准确定位。污染场地土壤 环境监测常用的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包括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及分区布点法等,参见图1。 系

    16、统随机布点法 系统布点法 分区布点法 图1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示意图 (1)对于场地内土壤特征相近、土地使用功能相同的区域,可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 布设。 系统随机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地块,从中随机(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 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地块,在每个地块内布设一个监测点位。 抽取的样本数要根据场地面积、监测目的及场地使用状况确定。 HJ 25.22014 5 (2)如场地土壤污染特征不明确或场地原始状况严重破坏,可采用系统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布设。 系统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地块,每个地块内布设一个监测点位。 (3)对于场地内

    17、土地使用功能不同及污染特征明显差异的场地,可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 布设。 分区布点法是将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再根据小区的面积或污染特征确定布点的方法。 场地内土地使用功能的划分一般分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原则上生产区的地块划分应以 构筑物或生产工艺为单元,包括各生产车间、原料及产品储库、废水处理及废渣贮存场、场内物料流通 道路、地下贮存构筑物及管线等。办公区包括办公建筑、广场、道路、绿地等,生活区包括食堂、宿舍 及公用建筑等。 对于土地使用功能相近、单元面积较小的生产区也可将几个单元合并成一个监测地块。 (4)土壤对照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 一般情况下,应在场地外部区域设置土壤对照监

    18、测点位。 对照监测点位可选取在场地外部区域的四个垂直轴向上,每个方向上等间距布设3个采样点, 分别进行采样分析。如因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物扩散迁移特征等因素致使土壤特征有明显差 别或采样条件受到限制时,监测点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应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 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如有必要也应采集深层土壤样品。 6.1.2 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疑似污染严重的区域布点,同时考虑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如 需要通过地下水的监测了解场地的污染特征,则在一定距离内的地下水径流下游汇水区内

    19、布点。 6.1.3 地表水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如果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疑似污染严重区域的地表水布点,同时考虑在地表水径 流的下游布点。 6.1.4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场地中存在的生产车间、原料或废渣贮存 场等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应在这些区域内布点;对于有机污染、恶臭污染、汞污染等类型场地,应在 疑似污染较重的区域布点。 6.1.5 场地内残余废弃物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在疑似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所在区域进行布点。 6.2 场地环境调查监测点位的布设 6.2.1 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 6.2.1

    20、.1 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点位的布设 (1)可根据原场地使用功能和污染特征,选择可能污染较重的若干地块,作为土壤污染物识别的监 测地块。原则上监测点位应选择地块的中央或有明显污染的部位,如生产车间、污水管线、废弃物堆放 处等。 (2)对于污染较均匀的场地(包括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和地貌严重破坏的场地(包括拆迁性破 坏、历史变更性破坏),可根据场地的形状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在每个地块的中心采样。 (3)监测点位的数量与采样深度应根据场地面积、污染类型及不同使用功能区域等调查结论确定。 (4)对于每个监测地块,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垂直方向层次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构 筑物及管线破损情

    21、况、土壤特征等因素确定。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建议3 m 以内深层土壤的采样间隔为 0.5 m,36 m 采样间隔为 1 m,6 m 至地下水采样间隔为 2 m,具体间隔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HJ 25.22014 6 (5)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结论及现场情况确定深层土壤的采样深度,最大深度应直至 未受污染的深度为止。 6.2.1.2 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点位的布设 (1)对于污染较均匀的场地(包括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和地貌严重破坏的场地(包括拆迁性破 坏、历史变更性破坏),可采用系统布点法划分监测地块,在每个地块的中心采样。 (2)如场地不同区域的使

    22、用功能或污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则可根据环境调查获得的原使用功能和 污染特征等信息,采用分区布点法划分监测地块,在每个地块的中心采样。 (3)单个监测地块的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应超过1 600 m2。对于面积较小的场地, 应不少于 5 个监测地块。采样深度应至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确定的最大深度,深度间隔参见 6.2.1.1 中相关要求。 (4)如需采集土壤混合样,可根据每个监测地块的污染程度和地块面积,将其分成19个均等面 积的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心进行采样,将同层的土样制成混合样(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场地除外)。 6.2.2 地下水监测点位的布设 (1)对于地下水流向及地下水位,可结合

    23、环境调查结论间隔一定距离按三角形或四边形至少布置 34个点位监测判断。 (2)地下水监测点位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可在地下水流向上游、地下水可能污染较严重区域和地 下水流向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位。确定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时,应参照详细监测阶段土壤的监测 点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在污染较重区域加密布点。 (3)应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相对厚度来确定监测井的深度,且不穿透浅层地 下水底板。地下水监测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要有良好止水性。 (4)一般情况下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下0.5 m以下。对于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位 应设置在含水层顶部;对于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

    24、,监测点位应设置在含水层底部和不透水层顶部。 (5)一般情况下,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的一定距离设置对照监测井。 (6)如场地面积较大,地下水污染较重,且地下水较丰富,可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上游和下游各 增加12个监测井。 (7)如果场地内没有符合要求的浅层地下水监测井,则可根据调查结论在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设监 测井。 (8)如果场地地下岩石层较浅,没有浅层地下水富集,则在径流的下游方向可能的地下蓄水处布设 监测井。 (9)若前期监测的浅层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且存在深层地下水时,可在做好分层止水条件下增加 一口深井至深层地下水,以评价深层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6.2.3 地表水监测点位的布设 (1)

    25、考察污染场地的地表径流对地表水的影响时,可分别在降雨期和非降雨期进行采样。如需反映 场地污染源对地表水的影响,可根据地表水流量分别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进行采样。 (2)在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应监测地表水的径流量,以判定污染物向地表水的迁移量。 (3)如有必要可在地表水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监测点位。 (4)具体监测点位布设要求参照HJ/T 91。 6.2.4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 (1)如需确定场地内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场地疑似污染区域中心、当时下风向场 地边界及边界外500 m内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别布设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距地面1.52.0 m。 (2)一般情况下,应同时

    26、在污染场地的上风向设置对照监测点位。 (3)对于有机污染、汞污染等类型场地,尤其是挥发性有机污染场地,如有需要可选择污染最重的 地块中心部位,剥离地表0.2 m的表层土壤后进行环境空气采样监测。 HJ 25.22014 7 6.2.5 场地残余废弃物监测点位的布设 (1)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阶段,应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对可能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直接采样。 (2)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阶段,对已确定为危险废物的应按照HJ/T 298相关要求布点采样; 对可疑的残余物进行系统布点采样时,应将每一种特征相同或相似的残余物划分成数量相等的若干份, 对每一份进行采样,以确定残余废弃物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27、。 6.3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点位的布设 6.3.1 场地残余危险废物和具有危险废物特征土壤清理效果的监测 (1)在场地残余危险废物和具有危险废物特征土壤的清理作业结束后,应对清理界面的土壤进行布 点采样。根据界面的特征和大小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地块,单块面积不应超过 100 m2。可在每个 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 ( 2 )如监测结果仍超过相应的治理目标值,应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理的边界,二次清理后再次 进行监测,直至清理达到标准。 (3)残余危险废物和具有危险废物特征土壤清理效果的监测结果可作为修复工程验收结果的组成 部分。

    28、 6.3.2 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监测 (1)对完成污染土壤清挖后界面的监测,包括界面的四周侧面和底部。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的强度, 应将四周的侧面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 40 m,在每段均匀采集 9 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 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将底部均分成块,单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400 m2,在每个 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 ( 2 )对于超标区域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边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相应要 求。 (3)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监测可作为修复工程验收结果的组成部分。 6.3.3 污染土壤治理

    29、修复的监测 (1)治理修复过程中的监测点位或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设计中规定的原位治理修复工艺技术要求 确定,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 m3。 (2)应对治理修复过程中可能排放的物质进行布点监测,如治理修复过程中设置废水、废气排放口 则应在排放口布设监测点位。 6.3.4 治理修复过程中,如需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应按照工程环境影响 评价或修复工程设计的要求布设。 6.4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点位的布设 6.4.1 对治理修复后的场地土壤进行验收监测时,一般应采用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点位,原则上每个 监测地块面积不应超过1 600 m2,也可参照环境调查详细采

    30、样监测阶段的监测点位布设。 6.4.2 对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如隔离、防迁移扩散等)效果的监测,应依据工程设计相关要求进 行监测点位的布设。 6.4.3 对原地异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处理后土壤应布设一定数量监测点位,每个样品代 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 m3。 6.4.4 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未达到治理修复目标的地块,则应在二次治理修复后再次进行工 程验收监测。 6.4.5 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分别与6.2.2、6.2.3、6.2.4的监测点位相同, 可考虑原位修复工程的相关要求适当增设监测点位。 6.4.6 对地下水进行验收监测,可利用场地环境调查

    31、、评价和修复过程建设的监测井,但原监测井数 HJ 25.22014 8 量不应超过验收时监测井总数的60%,新增监测井位置布设在地下水污染最严重区域。 6.5 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点位的布设 6.5.1 对土壤进行定期回顾性评估监测,应综合考虑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治理修复监测及工程验 收监测中相关点位进行监测点位布设。 6.5.2 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进行定期监测,监测点位可参照6.2.2、6.2.3、6.2.4监测点位布设 方法。 6.5.3 对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如隔离、防迁移扩散等)效果的监测,应针对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 6.5.4 长期治理修复工程可能影

    32、响的区域范围也应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位。 7 样品采集 7.1 土壤样品的采集 7.1.1 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 (1)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挖掘方式进行,一般采用锹、铲及竹片等简单工具,也可进行钻 孔取样。 (2)土壤采样的基本要求为尽量减少土壤扰动,保证土壤样品在采样过程不被二次污染。 7.1.2 深层土壤样品的采集 (1)深层土壤的采集以钻孔取样为主,也可采用槽探的方式进行采样。 (2)钻孔取样可采用人工或机械钻孔后取样。手工钻探采样的设备包括螺纹钻、管钻、管式采样器 等。机械钻探包括实心螺旋钻、中空螺旋钻、套管钻等。 (3)槽探一般靠人工或机械挖掘采样槽,然后用采样铲或采样刀进行采样

    33、。槽探的断面呈长条形, 根据场地类型和采样数量设置一定的断面宽度。槽探取样可通过锤击敞口取土器取样和人工刻切块状土 取样。 7.1.3 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 对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效果(如客土、隔离、防迁移扩散等)的监测采样,应根据工程设计提出 的要求进行。 7.1.4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易分解有机物污染、恶臭污染土壤的采样,应采用无扰动式的采样方法和 工具。钻孔取样可采用快速击入法、快速压入法及回转法,主要工具包括土壤原状取土器和回转取土器。 槽探可采用人工刻切块状土取样。采样后立即将样品装入密封的容器,以减少暴露时间。 7.1.5 如需采集土壤混合样时,将等量各点采集的土

    34、壤样品充分混拌后四分法取得到土壤混合样。易 挥发、易分解及含恶臭的样品必须进行单独采样,禁止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处理,不得采集混合样。 7.1.6 土壤样品的保存与流转 (1)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样品和恶臭污染土壤的样品应采用密封性的采样瓶封装,样品应充满 容器整个空间;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可采取适当的封闭措施(如甲醇或水液封等方式保存于 采样瓶中)。样品应置于 4以下的低温环境(如冰箱)中运输、保存,避免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挥发 损失,送至实验室后应尽快分析测试。 (2)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样品装瓶后应密封在塑料袋中,避免交叉污染,应通过运输空白样来 控制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交叉污染情况。

    35、 (3)具体土壤样品的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 166的要求进行。 HJ 25.22014 9 7.2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7.2.1 地下水采样时应依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调查获取的污染源及污染土壤特征,应利用最 低的采样频次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7.2.2 监测井可采用空心钻杆螺纹钻、直接旋转钻、直接空气旋转钻、钢丝绳套管直接旋转钻、双壁 反循环钻等进行钻井。 7.2.3 设置监测井时,应避免采用外来的水及流体,同时在地面井口处采取防渗措施。 7.2.4 监测井的井管材料应有一定强度,耐腐蚀,对地下水无污染。 7.2.5 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样品应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采集,对于高密

    36、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样 品可以应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或潜水式采样器采集。 7.2.6 在监测井建设完成后必须进行洗井。所有的污染物或钻井产生的岩层破坏以及来自天然岩层的 细小颗粒都必须去除,以保证出流的地下水中没有颗粒。常见的方法包括超量抽水、反冲、汲取及气洗 等。 7.2.7 地下水采样应在洗井后2 h进行为宜。测试项目中有挥发性有机物时,应适当减缓流速,避免冲 击产生气泡,一般不超过0.1 L/min。 7.2.8 地下水采样的对照样品应与目标样品来自相同含水层的同一深度。 7.2.9 具体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 164的要求进行。 7.3 地表水样品的采集 7.3.1

    37、 采集地表水样品时,应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 7.3.2 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表水的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应尽量与地下水采样保持一致。 7.3.3 地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具体应按照HJ/T 91、HJ 493的要求进行。 7.4 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7.4.1 对于6.2.4(3)中的环境空气样品采样,可根据分析仪器的检出限,设置具有一定体积并装有抽 气孔的封闭仓(采样时扣置在已剥离表层土壤的场地地面,四周用土封闭以保持封闭仓的密闭性),封 闭 12 h后进行气体样品采集。 7.4.2 具体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 194的要求进行。 7.5 场地残余废弃物样

    38、品的采集 7.5.1 场地内残余的固态废弃物可选用尖头铁锹、钢锤、采样钻、取样铲等采样工具进行采样。 7.5.2 场地内残余的液态废弃物可选用采样勺、采样管、采样瓶、采样罐、搅拌器等工具进行采样。 7.5.3 场地内残余的半固态废弃污染物应根据废物流动性按照固态废弃物采样或液态废弃物的采样规 定进行样品采集。 7.5.4 具体残余废弃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 20及HJ/T 298的要求进行。 8 样品分析 8.1 现场样品分析 8.1.1 在现场样品分析过程中,可采用便携式分析仪器设备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8.1.2 水样的温度须在现场进行分析测试,溶解氧、pH值、电导率、色

    39、度、浊度等监测项目也可在现 场进行分析测试,并应保持监测时间的一致性。 HJ 25.22014 10 8.1.3 采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分析,可将污染土壤置于密闭容器中,稳定一定 时间后测试容器中顶部的气体。 8.2 实验室样品分析 8.2.1 土壤样品分析 土壤样品关注污染物的分析测试应参照HJ/T 166中的指定方法。土壤的常规理化特征土壤pH值、 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阳离子交换量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GB 50021执行。 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鉴别分析,应按照GB 5085.17和HJ/T 298中的指定方法。 8.2.2 其他样品分析 地下水样

    40、品、地表水样品、环境空气样品、残余废弃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HJ/T 164、HJ/T 91、 GB 3095、GB 14554、GB 5085和HJ/T 298 中的指定方法进行。 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9.1 采样过程 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应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为避免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件 等因素对样品产生影响,应注重现场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1.1 应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钻机采样过程中,在第一个钻孔开钻前要进行设备清洗;进行 连续多次钻孔的钻探设备应进行清洗;同一钻机在不同深度采样时,应对钻探设备、取样装置进行清洗; 与土壤接触的其他采样工具重复利

    41、用时也应清洗。一般情况下可用清水清理,也可用待采土样或清洁土 壤进行清洗;必要时或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无磷去垢剂溶液、高压自来水、去离子水(蒸馏水)或10% 硝酸进行清洗。 9.1.2 采集现场质量控制样是现场采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样一般包括平行样、 空白样及运输样,质控样品的分析数据可从采样到样品运输、贮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反映数据质量。 9.1.3 在采样过程中,同种采样介质,应采集至少一个样品采集平行样。样品采集平行样是从相同的 点位收集并单独封装和分析的样品。 9.1.4 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时,建议每次运输应采集至少一个运输空白样,即从 实验室带到采

    42、样现场后,又返回实验室的与运输过程有关,并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便了解运输途中是 否受到污染和样品是否损失。 9.1.5 现场采样记录、现场监测记录可使用表格描述土壤特征、可疑物质或异常现象等,同时应保留 现场相关影像记录,其内容、页码、编号要齐全便于核查,如有改动应注明修改人及时间。 9.2 样品分析及其他过程 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残余废弃物的样品分析及其他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 要求按照HJ/T 166、HJ/T 164、HJ/T 91、HJ 493、HJ/T 194、HJ/T 20中相关要求进行,对于特殊监测项 目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监测。 10 监测报告编

    43、制 10.1 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监测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报告名称、任务来源、编制目的及依据、监测范围、污染源调 HJ 25.22014 11 查与分析、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布点原则与方法、监测点位图、采样与分析方法和时间、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评价标准与方法、监测结果汇总表等。同时还应包括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 告每页和总页数,采样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相关信息。 10.2 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参照HJ/T 166、HJ/T 164、HJ/T 194、HJ/T 91、HJ/T 298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10.3 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可按照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等不同阶段的要求与相关标 准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


    注意事项

    本文(HJ 25.2-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pdf)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