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1283-2014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4928       资源大小:524.7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1283-2014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99 B 61 备案号:42511-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832014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 2014 - 06 - 09 发布 2014 - 07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832014 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09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造林绿化管理处。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徐生旺、王成、杨红文、铁汝才、李文、贺永元、赵建琪、刘永庆。 DB63/T 12832014 1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

    2、用乔木大苗营造生态公益性纯林、乔灌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时造林地的选择、采用 的苗木规格、造林季节、造林方法、整地方法、抚育管理、检查验收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236 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63/T 237 青海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3.1 大规格苗木 针叶树种苗木高度80厘米以上,生长健

    3、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顶芽饱满,冠形 良好。 阔叶树种苗木胸径(离地面13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 2.5厘米以上、高度250厘米以上,生长健壮、 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树干通直、均匀。 4 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4.1 造林分区 见附录A。 4.2 主要造林树种 见附录A。 5 造林地选择 5.1 自然条件 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DB63/T 12832014 2 5.2 地点选择 优先选择国道、省道等公路和铁路两侧,城镇乡村周边适宜造林的地段;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相 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规模效益。 6 苗木规格及管理 6.1 主要树种苗木规格 见附

    4、录B。 6.2 苗木管理 6.2.1 苗木质量检验 苗木出圃前进行病虫害检疫,要求生长健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 质壮苗。造林苗木优先使用本地苗木,不足部分从气候相近地区调运。必须具备“两证一签”。苗木 抽样、检验、检测规则方法按DB63/T 236执行。 6.2.2 起苗 6.2.2.1 时间 春季苗木萌动前或秋季苗木停止生长后进行起苗。 6.2.2.2 方法及要求 起苗前一周对苗圃地灌一次起苗水。单株起苗,挖苗前拢起树冠,防止碰断侧枝和主稍。并做到 随起苗、随包装、随运输、随栽植。 针叶树苗木起苗时必须带土球;阔叶树苗木起苗时尽量带土球。土球直径为苗木地径的10倍2

    5、0 倍或苗木冠幅的1/21/3。土球挖成圆锥形或圆球形,并进行削圆处理,使其表面光滑,以利捆绑。 土球挖好后及时用草绳捆绑,土球的捆绑密度视土质和土球体积而定;土球质地松散和体积较大的多缠 草绳,以免搬运过程中散坨。 难以带土球的阔叶树和部分灌木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并进行泥浆蘸根处理,同时采取摘叶、 修剪、封蜡等措施,减少苗木水分蒸发。 6.2.3 包装 苗木起苗后立即进行包装和运输,切记风吹日晒。裸根苗根系用柴草袋或塑料袋进行包装,并附 上标签,标签注明树种的苗龄、苗木数量、等级、产地等。 6.2.4 运输 苗木运输要迅速及时,尽量缩短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并采取保湿、降温、防冻、透气等措施

    6、。 长途运苗要给苗木根部洒水,并进行覆盖处理,尽量减少苗木失水。带土球的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 进行固定,避免晃动而造成树体磨损和土球破裂。 城市绿化苗木运输,有时会超高或超长、超宽,应 事先办好必要的运输手续。 6.2.5 假植 DB63/T 12832014 3 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裸根苗,要选择在潮湿、背阴、避风的地方进行假植。假植沟深宽各为40厘 米60厘米,长度依苗木多少而定。假植时将苗木解捆,单株倾斜排列在沟内,用湿土覆盖根系并踩 实。假植期间要经常检查,发现覆土下沉时要及时培土压实,并进行遮荫处理。 带土球苗木禁止假植,要随运输,随栽植。 7 造林方式及造林密度 7.1 造林方式 造林

    7、方式采用植苗造林。以营造混交林为主,集中连片6.7公顷(100亩)以上必须营造混交林。 7.2 造林密度 7.2.1 纯林造林密度 7.2.1.1 针叶树种纯林造林密度 苗高80厘米10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 苗高101厘米120厘米,株行距2米2 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 苗高121厘米150厘米,株行距2米3 米,每公顷1670株(每亩111株); 苗高151厘米以上,株行距3米3米,每公顷1110株(每亩74株)。 7.2.1.2 阔叶树种纯林造林密度 胸径2.5厘米3.0厘米,株行距2米2 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 胸径3

    8、.1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2 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 胸径4.1厘米5.0厘米,株行距2米3 米,每公顷1670株(每亩111株); 胸径5.1厘米以上,株行距3米3米,每公顷1110株(每亩74株)。 7.2.2 混交林造林密度 针阔混交林初植密度参照针叶或阔叶树纯林的初植密度执行,混交比例为 1:1-4或 1-4:1; 乔灌混交林初植密度参照针叶或阔叶树纯林的初植密度执行,混交比例为 3-5:1。 7.3 混交林营造 7.3.1 混交方式 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混交、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二种方式。 7.3.2 混交方法 株间混交: 种间矛盾不大的树种混交, 适用于瘠薄土地

    9、和水土流失严重区, 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 保水的灌木,或在灌木中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 行间混交:种间矛盾较小的树种混交,适用于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混交。 带状混交: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 交。 块状混交:种间矛盾大的树种混交,适用于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 7.3.3 混交林树种搭配模式 DB63/T 12832014 4 7.3.3.1 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见附录C。 7.3.3.2 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见附录D。 8 整地技术 除新采伐迹地、东部脑山条件较好的灌丛地、易造成冻拔的宜林地、宜林沙荒地外,其余新造林

    10、地在造林前必须提前整地。 8.1 整地方法 8.1.1 穴状整地 适宜高位山区及中位山区陡坡、沟头、地形破碎的坡地及砾石地。圆形或矩形坑穴, 穴面与原坡面 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穴径、穴深大于50厘米。 有灌溉条件的中位山区和川水地区沟谷阶地、河漫滩地,采用大穴状整地。圆形或矩形坑穴, 穴径 0.8米1.2米,穴深0.6米1.0米。穴与穴之间呈“品”字形排列。 8.1.2 反坡梯田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梯田面向内倾斜,反坡度35, 外埂踩实拍光;梯田宽1米3米,长度不限,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梯田间距2米3米。 8.1.3 水平阶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

    11、,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里切外垫、做成小台阶、外高里 低,外埂踩实拍光。阶宽1米1.5米,阶间距2米3米。每条水平阶每隔2米做一条垂直于水平阶的塄 坎。 8.1.4 水平沟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沟口宽0.5米1.0米,沟底宽0.4 米0.6米,沟深0.3米0.4米;外土埂顶宽0.2米0.3米,底宽0.3米0.4米,土埂高0.2米。生土筑 埂,表土回填,沟间距2米3米,外埂踩实拍光。每条水平沟每隔2米做一条垂直于水平沟的塄坎。 8.2 造林时间 除高位山区外,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或当年春季造林前进行整地,同时施基肥。 9 施肥 9.1 基肥 土壤贫瘠地块,

    12、要施用基肥,基肥采用熟透的有机肥或化肥,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 施肥量乔木树种每穴施有机肥3千克5千克,或施复合化肥0.3千克0.5千克;灌木树种每穴施有机 肥1千克2千克,或施复合化肥0.1千克0.2千克。所施肥料与栽植穴内土壤拌匀。 DB63/T 12832014 5 9.2 追肥 有条件的地区,栽植后1年3年施用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苗木大小和苗 木生物特性确定。 10 造林技术及造林季节 10.1 栽植技术 10.1.1 裸根苗栽植 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规定进行栽植,根系要舒展,扶正栽直,分层填土踩实。 10.1.2 带土球大苗栽植 整地坑口径必须

    13、大于苗木土球20厘米 30厘米,扶正栽直,分层填土踩实。 10.2 造林季节 春季造林(3月中旬至5月下旬)、秋季造林(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11 造林规划及施工设计 除苗木规格、造林密度外,其他指标依据DB63/T 237进行规划设计。 12 抚育管理 12.1 灌溉 对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有灌溉条件的造林地,栽植前1天2天在栽植坑 (穴)中进行灌水。栽植 后及时进行第二次浇灌。第一、二次灌溉要灌足、灌透,之后根据天气状况适时灌溉。 大苗栽植后采用可降解地膜进行覆盖,即回填土埋到离地面5厘米10厘米时,进行浇水并覆盖地 膜,或降雨后借墒覆膜,地膜铺成“锅底”形,四周高中间低,最后在

    14、地膜上覆土。有条件的地区推 广应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12.2 扶正固定 第二次灌溉后,要及时对苗木进行扶正、填土、踩实,2米以上的大苗栽植后必须用木棍等材料进 行支架固定。 12.3 封禁保护 对新造林地要及时拉设网围栏,并派专人管护,禁止人为和牲畜破坏。 12.4 松土除草 造林后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在幼林郁闭前连续进行3年5年,每年2次3次。有冻拔害和风沙危害 的地区,第一年可减少松土除草次数,以培土为主。 12.5 除蘖、抹芽 DB63/T 12832014 6 对于要培育高大主干、根系萌蘖力强的阔叶树种(如杨树、榆树等),每年要及时除蘖、抹芽,每 年1次2次,以保证主干旺盛生长

    15、和干形通直圆满。 12.6 修枝 对于分枝多或主干不明显的树种要进行修枝、去叉,除去树冠下枯死枝和多余枝,增加林内通透 度。修枝时间选择在春季萌动前或秋季树木停止生长后,避免在极端严寒天气修枝。 12.7 有害生物防控 造林后,如树木感染病、虫等林业有害生物,要及时进行无公害防治;对死亡的林木及时清除。 12.8 防火 加强秋冬季造林地的防火工作,在防火期及时割除造林地内的杂草,并指定专人巡护。20公顷以 上集中连片造林地应设计并修建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道路。 12.9 补植补栽 造林后3年内保存率达不到90%以上的,每年都要进行补植补栽。 13 检查验收 13.1 面积计算 连续成片造林在667

    16、平方米以上的,进行实测统计为片林面积; 防护林带在四行以上(包括四行),林带宽度4米以上的进行实测统计为片林面积。对四行以下的林 带(林网)、行道树,按照各树种苗木规格所对应的造林密度折合0.067公顷(1亩)面积。 13.2 造林成活率调查 13.2.1 调查方法 片林采用标准地或标准行方法。标准地选择采用机械或随机抽样,造林面积在5公顷以下,标准地 面积应为5%;造林面积在5公顷10公顷应为3%;造林面积在10公顷以上应为2%。山地应在不同坡位和 坡度选择标准地。防护林带每隔50米检查10米。 13.2.2 造林成活率计算 13.2.2.1 平均成活率 见公式(1): 平均成活率= 100

    17、% 小班面积 成活率 小班面积 .(1) 13.2.2.2 小班成活率 见公式(2): DB63/T 12832014 7 小班成活率= 100% 标准地成活率 标准地块数 .(2) 13.2.2.3 标准地(行)成活率 见公式(3): 标准地(行)成活率= 100% () () 标准地(行)成活株(穴)数 设计 标准 栽植株 穴 数 .(3) 设计 (标准) 栽植株(穴)数按本标准7.2造林密度计算。 标准地造林成活率100%的,一律按100%计算。 13.3 评定标准 合格:成活率90%。 补植:成活率在70%90%(不含70%和90%)。 重造:成活率70%。 造林合格的面积计入造林完成

    18、面积;造林不合格的经过补植或重造达到标准后再计入造林面积。 13.4 技术档案 技术管理档案,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造林作业设计、种苗来源、苗木调运和处理措施 (包括 产地、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标签等) ,促根保水材料、肥料,幼林抚育措施,林业有害 生物防治作业卡片,施工单位及日期,各工序用工量,监理工作情况,检查验收,资金投入及来源情 况等。 专人负责,按时填写,杜绝漏记和中断。 DB63/T 12832014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表A.1 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主要造林树种 区 域 范 围 乔 木 灌 木 东部黄土丘 陵沟壑区 西

    19、宁市、 海东地区(互 助县部分)、贵德、尖 扎县 青海云杉、青扦、祁连圆柏、白榆、 青杨、新疆杨、河北杨、小叶杨、青 海杨、油松、华北落叶松、旱柳、沙 枣、山杏 柽柳、中国沙棘、乌柳、金(银)露 梅、丁香、榆叶梅、连翘、珍珠梅 祁连山地区 门源、祁连、海晏、 刚察、天峻县全部, 互助、共和、乌兰部 分 青海云杉、青扦、祁连圆柏、青杨、 小叶杨 乌柳、中国沙棘、柽柳、金(银)露 梅、珍珠梅 柴达木盆地区 都兰县全部,乌兰、 德令哈、格尔木市大 部,大柴旦、芒崖、 冷湖 青杨、河北杨、青海杨、小叶杨、新 疆杨、白榆、青海云杉、青扦、祁连 圆柏、沙枣 中国沙棘、柽柳、乌柳、丁香、珍 珠梅 黄河上游地

    20、区 共和县(青海南山以 南)、贵南、同德、 兴海、同仁、泽库、 河南、 玛沁县(阿尼玛 卿山以北) 青海云杉、青扦、紫果云杉、祁连圆 柏、白榆、青杨、小叶杨、沙枣、樟 子松 柽柳、乌柳、中国沙棘、柠条 青南高原区 玉树、果洛州 川西云杉、紫果云杉、大果圆柏、青 杨、小叶杨 中国沙棘、金(银)露梅、丁香 DB63/T 12832014 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苗木规格 表 B.1 苗木规格 种类 主要树种名称 苗木高度 (厘米) 胸径 (厘米) 地径 (厘米) 分枝(个) 80-100 101-120 121-150 针叶 树种 云杉、青扦、圆柏、 油松、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 151以

    21、上 250-300 2.5-3.0 301-400 3.1-4.0 401-500 4.1-5.0 阔叶 树种 青杨、新疆杨、河 北杨、小叶杨、青 海杨、白榆、旱柳、 沙枣、山杏 501以上 5.1以上 中国沙棘 100以上 0.6 柽柳、乌柳 120以上 0.8 丁香、榆叶梅、连 翘、珍珠梅 120以上 5 灌木 树种 金(银)露梅 50以上 4 DB63/T 12832014 10 B B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表 C.1 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灌木树种 乔木树种 中国沙棘 柽柳 金(银)露梅 乌柳 丁香 榆叶梅 连翘 珍珠梅 青海云杉 川西云杉 紫果云杉 青扦 祁连圆柏 油松 华北落 叶松 樟子松 青杨 新疆杨 河北杨 小叶杨 青海杨 白榆 旱柳 沙枣 DB63/T 12832014 11 C C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表 D.1 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阔叶树种 针叶树种 青杨 新疆杨 河北杨 小叶杨 青海杨 白榆 旱柳 沙枣 青海云杉 川西云杉 紫果云杉 青扦 祁连圆柏 油松 华北落叶松 _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1283-2014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amazingpat19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