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4851       资源大小:697.8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 16 备案号:42523-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2014 - 06 - 09 发布 2014 - 07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952014 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侯生英、彭德良、张贵、王信、黄文坤、姚强、闫佳会。 DB63/T 12952014 1 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

    2、制技术规程范围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术语和定义、症状、发生规律、调查方法、控制原则和综合控制等 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春小麦、青稞种植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小麦孢囊线虫病

    3、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在小麦、青稞上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禾谷孢囊线虫( Heterodera avenae)侵染引 起,寄主有小麦、青稞、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等禾谷类作物,以及紫羊茅、牛尾草、羊茅等40余种 禾本科牧草。 3.2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密度 每克土壤中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卵量或单株白雌虫量。 4 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 春小麦、青稞出苗1个月后,植株地上部分症状: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 展,叶片逐渐干枯;病苗植株瘦小,褪绿黄化、长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类似缺水缺肥状;后期成穗 少、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产量低。根系症状:分蘖期开始,植株根系次生根增多,丛生,扭 结

    4、成团;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根上出现白色雌虫,柠檬形;乳熟期根部雌虫变成褐色越冬孢囊。田间长 势:病田植株高矮不齐,生长稀疏,严重地块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状分布,后期早衰。 DB63/T 12952014 2 5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活史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孢囊四个阶段。卵在孢囊内越冬越 夏。 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 经第一次蜕皮后成二龄幼虫。 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内孵化出的二龄幼虫, 麦类作物出苗后,二龄幼虫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 细胞。二龄幼虫取食后继续发育,变为豆荚型,第二次蜕皮形成长颈瓶形三龄幼虫。第三次蜕皮发育

    5、到 四龄幼虫,为葫芦形,然后成为柠檬形成虫。雄成虫由定居型变为活动型,活动出根与雌虫交配后死亡。 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 囊。收获后,根部的孢囊大量脱落遗留在土壤中,孢囊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 6 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苗期, 土壤湿润时病害发生重;连作田或连作其他寄主植物田发生重;缺肥、干旱或在砂壤土、砂土地上危害 重。土壤是该线虫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农机具、人、畜、水流等的传带也可作近距离的传播。 在幼虫孵化期,若天气凉爽、土

    6、壤湿润,降雨多时病害发生重;春麦较秋麦重,春麦早播较晚播重, 冬麦晚播发病轻;病田连年种植小麦或其他寄主植物发病重;缺肥、干旱地较重;砂壤土及砂土地发病 重。 7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 7.1 土壤中卵量调查 7.1.1 调查方法 收获期后至播种前,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 “z”字形或 “棋盘式 ” 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取15.00 厘米深度的土壤,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后采用四分法,取200.00克土分离检测其中孢囊数,从中随机挑 取10个孢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数每克土壤中的总虫卵数。重复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 单位为个/克土,保留一位小数(见附录B)。 7.1.2 发生风险程度

    7、分级标准 根据每克土壤中的卵量分为5级。 0 级:没有卵,无风险; 1 级:土壤中的卵量 0.1 个/克土4.9 个/克土;极低风险; 2 级:土壤中的卵量 5.0 个/克土9.9 个/克土;低风险; 3 级:土壤中的卵量 10.0 个/克土19.9 个/克土;中风险; 4 级:土壤中的卵量大于 20.0 个/克土;高风险。 7.2 白雌虫量调查 7.2.1 调查方法 抽穗至灌浆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 “z”字形或 “棋盘式 ” 取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取5株 20.00cm深度的完整根系,逐根检查根系上的白色雌虫量。统计平均单株白雌虫量,单位为个/株,保留 一位小数(见附录C)。 DB

    8、63/T 12952014 3 7.2.2 发生程度分级 根据根系单株白雌虫量分为5级。 0 级:无 白 雌虫,无发生; 1 级:白雌虫量 0.1 个/株4.9 个/株;少量发生; 2 级:白雌虫量 5.0 个/株19.9 个/株;轻度发生; 3 级:白雌虫量 20.0 个/株39.9 个/株;中度发生; 4 级:白雌虫量大于 40.0 个/株;严重发生; 8 控制原则 无风险或无病区,不需要防治;极低、低风险和少量、轻度发生区,采取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 中风险和中度发生区,采用抗耐性品种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高风险和严重发生区,不宜 种植小麦、青稞等寄主作物。 9 综合控制措施

    9、9.1 轮作及化学除草 与非寄主作物如豆类、薯类、油籽、胡麻、向日葵、蔬菜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如野燕 麦、雀麦、披碱草、赖草、早熟禾等;重病区,连作油菜、薯类、豆类等作物 2 3年。 9.2 合理施肥 重施基肥,合理施种肥,基肥和种肥配施农家肥,早施追肥。 基肥,一般是在冬前结合秋耕施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3060)吨,碳铵(375600)千克,过 磷酸钙(450600)千克。春小麦基肥以秋翻、春耙两次施肥效果最好,秋翻施一次基肥次之,春耙前 施肥最差。 种肥,播种前将种肥和农家肥混合撒施后,进行翻耕整地,播种覆土,镇压。一般每公顷施碳铵150 千克, 过磷酸钙 (225375) 千

    10、克, 并与优质农家肥1500千克混合施用或者是施二元氮磷复合肥150 300 千克。 山旱地,基肥和种肥也可采用一次性施入法,播种前,每公顷先施农家肥(3060)吨,播种时, 每公顷施碳铵60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750公斤, 施磷酸二铵(75120)千克,然后进行翻耕整地,播 种覆土,镇压。 追肥,第一次追肥应在3叶期进行。这次施肥称为分蘖肥,要重施,大约占追肥量的23。每公顷 施尿素(225300)千克,主要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促壮苗早发,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拔节期进行第 二次追肥,称为拔节肥,一般轻施,大约占追施量的13,每公顷施尿素(105150)千克。在未追施 过分蘖肥的地块应早施拔节肥

    11、。山旱地和低产田追肥量酌减,要因地制宜。 9.3 抗耐病品种利用 选用抗耐病品种(附录D)。 9.4 化学防治 按照GB 4285、GB 8321.4、GB 8321.5、GB 8321.6中的规定,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线剂防治 (附录E)。 DB63/T 12952014 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A.1 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表A.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每克土壤卵量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孢囊量(个/200 克土) 卵量(个/克土) 田块 编号 作物 及 品种 平均 平均 发生 风险 程度 DB63/T 12952014

    12、 5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B.1 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表B.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白雌虫量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不同级别株数(株) 田块 编号 作物 及 品种 调查 总株数 (株) 发病 株数 (株) 发病率 (%) 白雌 虫数 (个)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病情 指数 发生 程度 DB63/T 12952014 6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 C.1 植株地上部分症状 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干枯;病苗植株瘦小,褪绿黄化、长 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类似缺水缺肥状;

    13、后期成穗少、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产量低。田间 长势:病田凹凸不平,呈高矮相间的山丘状,田间植株生长稀疏,病苗在田间的分布不均匀,严重地块 出现黄绿相间的分布,后期早衰。 图C.1 植株地上部分症状 C.2 根系症状 分蘖期开始,根系次生根增多,呈团状或丛生;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根上出现白色雌虫。 图C.2 根系症状 DB63/T 12952014 7 C.3 土壤中的孢囊 乳熟期白色雌虫变色,形成褐色柠檬形孢囊,脱落到土壤中,镜检观察,可以看到每个孢囊里含有 100300多个卵。 图C.3 孢囊、卵及二龄幼虫 DB63/T 12952014 8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抗耐小

    14、麦孢囊线虫病的春小麦、青稞品种 D.1 抗耐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春小麦、青稞品种 抗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有青春38号、互麦13号、通麦2号、互麦14号和互助红;抗耐较好的青稞品 种有昆仑10号、昆仑12号、昆仑13号、互青2号、北青3号、肚里黄和藏青311。 DB63/T 12952014 9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E.1 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表E.1 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防治时期 使用方法、剂量 种衣剂 1 号和种衣剂 3 号 播种前 按药:种比 1:50 种子包衣 阿维菌素种衣剂 播种前 按药:种比 1:50 种子包衣 1.8%阿维菌素乳油 出苗拔节期 按(11.2515.00) kg/hm 2 , 兑水 900 公斤喷施小麦根部后灌水。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