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927-2010 有机食品 柴达木地区枸杞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4569       资源大小:735.0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927-2010 有机食品 柴达木地区枸杞生产技术规程.pdf

    1、ICS 点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9272010 有机食品 柴达木地区枸杞 生产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10 - 08 - 04 发布 2010 - 08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9272010 I 前 言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燕铎、邵赟、魏克家、刁治民、文怀秀、赵晓辉、梅丽娟、吴培存。 DB63/ T9272010 1 有机食品 柴达木地区枸杞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枸杞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种苗选择、育苗、栽培、土肥

    2、管理、整形修剪、病虫 害防治、鲜果采收、制干、贮存、运输及生产管理体系等。 本标准适用于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8672 枸杞(枸杞子) GB/T 19630.1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 GB/T 19630.

    3、2 有机产品 第2部分:加工 GB/T 19630.3 有机产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GB/T 19630.4 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 NY/T 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DB63/T 829 柴达木地区枸杞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DB63/T 830 柴达木地区枸杞无性繁殖技术规程 DB63/T 858 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技术规程 3 产地环境要求 3.1 产地环境条件 3.1.1 气候条件 海拔2700m3000m, 年均气温不小于4, 大于10有效积温不小于1600, 年日照时数不小于3000 小时。 3.1.2 土壤条件 土壤类型为灰棕漠土、风沙土、棕钙土、灰钙

    4、土、栗钙土。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活土层大于30cm, 土层深度大于1m,地下水位1.5m以下,土壤含盐量0.6%以下,pH7.58.5。 3.2 环境质量 DB63/ T9272010 2 3.2.1 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远离交通主干 线 100m 以上,周围 3km、主导风向 5km 内无工矿污染源分布。 3.2.2 基地的环境质量 3.2.2.1 土壤环境质量 符合GB 15618 二级标准。 3.2.2.2 农田灌溉用水 水质符合 GB 5084 二级标准。 3.2.2.3 环境空气质量 符合 GB 30951996 二级标准。 3.2.

    5、2.4 大气污染物 保护地枸杞生产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应满足 GB 9137 的规定。 4 苗木繁育 4.1 品种与种苗选择 4.1.1 品种选择 以当地广泛栽植的优良品种为主,加强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搭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选育的品种。 4.1.2 种苗选择 a) 选择有机枸杞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 苗,但应制定获得有机种苗的计划; b) 种苗质量应符合 DB 63/T 829 规定的、级标准。 4.2 繁殖方法 采用硬枝扦插无性繁殖方法。 4.3 营建采穗圃 4.3.1 圃地选择 苗圃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畅通,土壤透气性好、肥沃、土壤熟化程度高

    6、。土质为沙壤、轻壤或中 壤为宜,pH7.58.5,不选重盐碱地。地下水位1.5m以下。 4.3.2 整地与施基肥 a) 选定的苗圃地,在育苗上一年秋进行平整、耕翻和施肥。深翻 20cm30cm,平整高差小于 5cm, 耙耱,同时清除石块、杂草,达到土碎、地平。 b) 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施肥,每 0.067hm 2 施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家肥 2000kg3000kg,均匀撒 入地表后深翻 20cm30cm,入冬前灌好冬水。 DB63/ T9272010 3 4.3.3 建采穗圃 建采穗圃时各品种分别建圃,做到一品一圃,从根源处杜绝各品种混淆现象的发生。 4.4 做床 第二年浅耕后做高垄或高床。

    7、高垄规格:垄宽4050cm,垄间距为30cm,垄长根据地形而定。 高床:床面高于地面25cm,床面宽80cm,步道宽30cm,长度依地形而定。 4.5 插条采集 4月上旬至下旬,树液流动至萌发前。选用采穗圃内健壮植株做母树。母树树冠中、上部无破皮、 无虫害,1年2年生木质化营养枝条,粗度大于0.4cm。也可以选用同样规格的徒长枝,徒长枝要求髓 部充实,芽眼明显。 4.6 剪枝插穗 选用母树树冠无破皮、无虫害枝条,以中段部位为好,枝条直径0.4cm0.8cm,将其剪成1520cm 长的插穗。插穗上部留好饱满芽,距饱满芽1.0cm处平切。下切口在距第一个芽0.5cm处剪成马蹄形。每 50或100条

    8、为一捆。 4.7 插穗处理 将整捆插穗端浸入水中5cm,浸泡时间约24h,至插条顶端髓心湿润为宜。 4.8 扦插 按行距5cm,株距40cm定点,人工在定线上开沟 或劈缝,将插穗下端轻轻直插入沟穴内,地上部留 1cm2cm,外露1个-2个饱满牙。沟穴封土踏实,外露插条部分覆一层细土,以细土刚好盖住插条为准, 将土拢一土棱。 4.9 苗圃管理 4.9.1 水分管理 扦插后立即灌透水。 插穗萌芽后, 幼苗生长至15cm20cm时灌第一水, 灌溉深度以不淹没苗床为宜。 6月下旬、7月下旬各灌溉一次。灌水量0.067hm 2 灌水40m 3 50m 3 。浇水时防止大水漫灌冲毁垄床。 4.9.2 松土

    9、除草 浇第一遍水后,松土除草一次,松土深度5cm左右。第二、 三次松土除草在6月、7月灌溉追肥后进 行。 4.9.3 追肥 6月、7月,各追肥1次。第一次行间开沟,每0.067hm 2 施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家肥80kg110kg, 施入后封沟灌水。 4.9.4 修剪 苗高20cm以上时,选一健壮枝作主干,将其余萌生的枝条剪除。苗高60cm时,剪顶。 DB63/ T9272010 4 4.9.5 病虫害防治 枸杞扦插苗容易发生的病虫害为:蚜虫、木虱、负泥虫、瘿螨和绣螨。6月初进行第一次防治,可 选用植物杀虫剂: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等,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附录B。根据虫情在整个发育 期防治2

    10、次-5次。 4.10 苗木出圃 4.10.1 起苗 于第二年春季4月下旬土壤解冻后起苗,出圃前7天左右 灌起苗水。起苗时沿行向挖深30cm40cm 的沟,顺沟起挖,起苗时不伤皮、不伤根,尽量保持根系完整,根长大于20cm。 4.10.2 苗木分级及质量检验 栽植苗选用、级苗。苗木规格及质量检验按照DB 63/T 830方法。 4.11 包装运输 苗木根系沾泥浆,每50株一捆,用草袋等无害材料包裹,洒水捆好。外挂标签,写明苗木品种、规 格、数量、出圃日期,并附合格证、产地证、苗木检疫证书和苗木生产许可证书。 4.12 假植 在排水良好背风的地方挖深40cm60cm、宽60cm80cm的沟,将分级

    11、后的苗木倾斜排列于沟内,假 植时,要将苗木头朝南,用湿土埋根,单排假植,做到疏摆、深埋、分层压实。 5 建园 5.1 园地选择 符合 3.1 产地环境要求,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5.2 园地规划 5.2.1 基本要求 合理设置加工区(枸杞制干、储藏等)、种植区(地块)、道路、排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 绿肥种植区、堆肥场、养殖区等。 5.2.2 设置道路、缓冲带和水利系统 a) 设置连接枸杞园、加工厂和场外道路系统。 b) 枸杞园四周应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有效防止从常规地块或其他途径来的污染。缓冲带可以 是沟或路、荒地、草地、树林。物理障碍可以是墙、陡坎。作为缓冲带种植的作物,品种不能 为

    12、枸杞,而且必须按照有机方式种植和管理,缓冲带收获的作物只能作为常规产品销售,并且 需要有可提供跟踪的完整记录。 c) 根据枸杞园规模和地势,规划灌 水渠、排水沟,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 5.2.3 营造防护林带 DB63/ T9272010 5 防护林的主林带与当地主风方向垂直,乔灌多树种混交;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以窄冠乔木混栽。 5.3 整地与施基肥 5.3.1 整地 栽植前一年秋季施行全面整地,风沙土在当年早春整地。依地块平整土地,平整高差小于 5cm,深 翻 25 30cm,耙耱后以 0.034h 0.067h 为一小区,建立隔水埂,隔水埂高度距离地面 40 50cm。 5.3.2 施基肥

    13、 在苗木栽植前一年秋季或当年早春结合整地施基肥。 a) 低密度栽植基地: 30cm30cm40cm (长宽深) , 每穴施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家肥 2kg 3kg。施肥时将肥料与表土混匀回填,灌足冬水。第二年春季栽植。 b) 高密度栽植基地:全面施肥,施肥量为每 0.067hm 2 施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家肥 2000kg 3000kg,将肥料全园均施后深翻,灌溉。 5.4 栽植 5.4.1 时间 4 月中旬至下旬,土壤解冻后至树木萌芽前。 5.4.2 密度 小面积栽培0.067h0.67 h,株行 距1m2m,每0.067hm 2 栽植333株;大面积集中栽植,成地条 0.67hm 2 以上

    14、,株行距1m3m,每0.067hm 2 栽植222株。 5.4.3 栽植方法 采用穴植法。按株行距定植点挖坑,挖 50cm50cm50cm(长宽深)栽植穴,将表土和底土 分别放置,将苗木根系放入穴中央,扶正苗木,先填入表土,填土约一半时,稍微向上提苗木,使苗木 根系舒展,再填入底土,踏实覆土,覆土略高于地面。栽植完毕后立即灌头水。 6 土肥水管理 6.1 土壤管理 6.1.1 每 2 年检测一次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含量。根据检测结果,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基地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 6.1.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行间间作豆科绿

    15、肥(如紫花苜蓿等),间作的绿肥必须按有机农 业方式栽培。 6.2 土壤耕作 6.2.1 浅翻春园 4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灌头水后浅翻一次,深度10cm15cm。 6.2.2 中耕除草 DB63/ T9272010 6 5月8月中耕除草2次4次,于灌水 后地表干燥适于机械进入时进行,深度5cm10cm。第1次在5 月下旬,第2次在6月下旬,第3次在7月8月。中耕均匀,不伤根茎,不漏耕,清除杂草。 6.2.3 深翻秋园 灌冬水前,9月上旬10月上旬,翻土深度25cm 。根盘范围内,适当浅翻,以免伤及根茎,引起根 腐病。清除园区杂草。 6.3 施肥 6.3.1 肥料种类和来源 a) 有机肥,有机肥原

    16、料主要来源于本农场或有机农场(或畜场)(见附录 A),有机肥原料堆制 按照 NY/T 1168 执行,彻底腐熟后才可用于有机枸杞基地。有机肥堆制过程中允许添加来自 于自然界的微生物,但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经认证机构认可可购入一部分农场外的肥 料原料(见附录 A)。 外购的商品有机肥,应通过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 b) 矿物源肥料,允许使用天然来源并保持其天然组分的矿物源肥料作为矿质营养元素的补充。应 严格控制矿物肥料的使用,以防止土壤重金属累积。 c)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使用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录 A。使用附录 A 未列入的物质时,应由认证 机构按照附录 D 的准则对该物质进行评估。

    17、 d)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城市污水、污泥,禁止使用人粪尿。 6.3.2 施肥方法 6.3.2.1 基肥 9月下旬10月下旬灌冬水前,每0.067hm 2 施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家肥2000kg3000kg,或商品 有机肥200kg400kg,开沟深施,深度20cm以上,施入定量的肥料施入沟内,与土拌匀后封沟。 6.3.2.2 追肥 6月8月,每月初各施肥一次,每0.067hm 2 施腐熟后的农家肥约1000kg,沿树冠外沿开环状沟或对 称沟,沟深2030cm、宽30cm,将定量的肥料施入沟内,与土拌匀后封沟灌水。 6.3.2.3 叶面肥 根据枸杞树生长 情况合理使用,叶面肥必须获得有机认证

    18、或认证机构同意使用。叶面肥在枸杞鲜 果采摘前10d停止使用。 6.4 灌水 按照DB63/T 858 执行。 7 整形修剪 按照DB 63/T 829执行。 8 病虫草害防治 DB63/ T9272010 7 柴达木地区枸杞园的虫害主要有枸杞蚜虫、枸杞瘿螨、枸杞绣螨、枸杞木虱。病害有黑果病、根腐 病、白粉病。 8.1 基本原则 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枸杞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 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 保持枸杞园生态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8.2 防治方法 8.2.1 农业防治

    19、 a) 通过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培育壮苗。 b) 适时修剪,剪除病虫枝条,增强枸杞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c) 土壤耕作,早春土壤浅耕、中耕除草、合理施肥、适时灌水、秋季深翻晒土,杀灭土层越冬虫 体,降低虫口密度。 d) 清洁枸杞园及周围,将枯枝落叶、病虫枝、杂草清理出园或深埋。 8.2.2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糖醋诱杀及人工捕杀等方法。 8.2.3 生物防治 a) 保护和利用当地枸杞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 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b) 允许有条件地使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c) 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矿物源农

    20、药 8.3 农药使用准则 8.3.1 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8.3.2 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 8.3.3 有机枸杞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时间及方法见附录 B。 8.3.4 有机枸杞园病虫害防治允许、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附录 C。使用附录 C 未列入的物质时, 应由认证机构按照附录 D 的准则对该物质进行评估。 9 污染控制 9.1 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的排灌系统应有有效的隔离措施,以保证常规农田的水不会渗透或漫入有机 地块。 9.2 常规农业系统中的设备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得到充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残留。 9.3 在使用保护性的建筑

    21、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时,只允许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产 品,并且使用后应从土壤中清除。禁止焚烧,禁止使用聚氯类产品。 9.4 枸杞子的农药残留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应产品限值的 5%,重金属含量也不能超过国家食 品卫生标准相应产品的限值。 DB63/ T9272010 8 10 鲜果采收、制干及包装 10.1 采收要求 10.1.1 7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采收,鲜果成熟 8 成至 9 成(红色),严禁采收青果、黄果、霉果、病果; 在采收中要轻采、轻拿、轻放、树上采净、地上拣净。下雨天或刚下过雨不采摘,早晨待露水干后再采 摘。果实采下后,用专用容器盛装、运输。 10.1.2 注

    22、意采摘人员健康卫生,保持无传染性疾病,勤洗手。 10.1.3 专用容器、运输工具要及时清洗。 10.2 制干 10.2.1 脱蜡 a) 采收后的鲜果运到加工场所, 倒入专用筛中, 浸入已配好的 3%5%碳酸钠水溶液, 浸泡 30s, 提起控干后,倒入专用果栈上,每果栈约 15kg,均匀铺平,厚度 2 3cm。清洗后的清洗液 废料倒入污水池排入污水; b) 用水水质应符合 GB5749 的规定。 10.2.2 制干 制干方法可才采用荫干、自然晒干或热风烘干。干燥指标:果实含水量低于13%。 a) 荫干 建立遮阳棚架,将鲜果摊在果栈上,分层铺开,自然荫干。要求场地通风良好。 b) 自然晒干 将鲜果

    23、摊在果栈上,厚 2cm3cm。置于阳光下 进行干燥。在果实干燥未达到指标前,不能随便翻 动果实。 c) 热风烘干 烘干设施:送风(引风机)同时加热(火炉)的通热风隧道; 温度指标:进风口 6065,出风口 4045; 干燥时间:55h70h。 10.2.3 干果装袋 果实达到干燥指标时,从果栈上敲下集中,用风车除去叶、柄等轻质杂质,然后装入内衬塑料袋, 塑料袋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材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外罩编织袋,等待拣选。 10.2.4 拣选 拣出霉果破碎粒、未成熟粒、油果、虫蛀粒、病斑粒、霉变粒等不完善粒和无使用价值粒及叶、柄、 石子等杂质。 10.3 包装 包装物应符合 GB/T 196

    24、30.2 标准 4.6 的规定。 10.4 枸杞子质量要求 枸杞子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GB/T 18672的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限值应符合10.4要求。 DB63/ T9272010 9 11 贮藏、运输、标识与销售 11.1 贮藏 11.1.1 有机枸杞产品在贮藏过程中不得受到其它物质的污染。 11.1.2 贮藏产品的仓库必须干净、无虫害、无有害物质残留。 11.1.3 有机枸杞应单独存放,不同批号的有机产品在同一仓库保存时须有明显界限区别。如果不得不 与常规产品共同存放,必须在仓库内划出特定区域,采取必要的包装、标签等措施,确保有机枸杞不与 非认证产品混淆。 11.1.4 产品出入库

    25、和库存量必须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并保留相应的单据。 11.2 运输 按照 GB/T 19630.2 标准 4.8 的规定执行。 11.3 标识与销售 按照GB/T1 9630.3标准的规定执行。 12 有机食品枸杞生产管理体系 按照 GB/T 19630.4 标准的规定执行。建立生产技术档案,全程跟踪有机枸杞生产过程,并详细记 录、存档。 DB63/ T9272010 10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有机枸杞种植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的物质 表A.1 有机枸杞种植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的物质 物质类别 物质名称、组分和要求 使用条件 作物秸秆和绿肥 有机农业体系内 畜禽粪便及其堆肥

    26、(包括圈肥) 秸秆 与动物粪便堆制并充分腐熟后 畜禽粪便及其堆肥 满足堆肥的要求 干的农家肥和脱水的家畜粪便 满足堆肥的要求 海草或物理方法生产的海草产品 未经过化学加工处理 来自未经化学处理木材的木料、树 皮、锯屑、刨花、木灰、木炭及腐 殖酸物质 地面覆盖或堆制后作为有机肥源 未搀杂防腐剂的肉、骨头和皮毛制 品 经过堆制或发酵处理后 蘑菇培养废料和蚯蚓培养基质的 堆肥 满足堆肥的要求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工业副产 品 应经过堆制或发酵处理后 草木灰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泥炭 禁止用于土壤改良;只允许作为盆栽基质使用 饼粕 不能使用经化学方法加工的 I.植物和 动物来源 有机农业体系以外 鱼粉 未

    27、添加化学合成的物质。 磷矿石 应当是天然的,应当是物理方法获得的,五氧化二磷 中镉含量小于等于 90mg/Kg 钾矿粉 应当是物理方法获得的,不能通过化学方法浓缩。氯 的含量少于 60%。 硼酸岩 微量元素 天然物质或来自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镁矿粉 天然物质或来自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天然硫磺 石灰石、石膏和白垩 天然物质或来自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粘土(如珍珠岩、蛭石等) 天然物质或来自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氯化钙、氯化钠 窑灰 未经化学处理、未添加化学合成物质 钙镁改良剂 II.矿物 来源 泻盐类(含水硫酸岩) DB63/ T9272010

    28、 11 表 A.1 有机枸杞种植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的物质 (续) 物质类别 物质名称、组分和要求 使用条件 可生物降解的微生物加工副产品,如酿酒和蒸馏酒行业的加工 副产品 III.微生 物来源 天然存在的微生物配制的制剂 DB63/ T9272010 12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有机杞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表B.1 有机杞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防治时期 防治措施 枸杞蚜虫 4 月8 月。最佳防治期:蚜虫(干母) 孵化期和无翅胎生期。 枸杞木虱 3 月、4 月、5 月、10 月。最佳防治期: 成虫出蛰期、若虫发生期。 1.应用清园、修剪、土壤耕作农业措施,减少

    29、虫源、营造不利 于害虫孽生的条件; 2.秋末、春初采用石硫合剂封园; 3.释放瓢虫等害虫天敌; 4.喷施植物杀虫剂,如: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及其制剂。 枸杞瘿螨 枸杞锈螨 4 月、5 月下旬、6 月上旬、10 月。最佳 防治期:成虫出蛰期、若虫发生期。 1.应用清园、修剪、土壤耕作农业措施; 2.石硫合剂封园; 3.喷施硫磺(硫磺悬浮剂) 、天然矿物油或生物杀螨剂。 枸杞负泥虫 4 月7 月。最佳防治期:幼虫期。 2.5%鱼藤精 1000 倍液2000 倍液。 蛴螬 幼虫最佳防治期:5 月中上旬 1.农业防治法: 秋季或春季深翻地,将一部分成虫或幼虫翻 至地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

    30、2.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进行; 3.人工捕杀:翻地时,人工拾虫杀之;苗期发现危害,可检查 残株附近,捕杀幼虫;对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4. 生物防治:蛴螬专用型白僵菌杀虫剂。 枸杞黑果病 7 月8 月。最佳防治时期:阴雨天之前 1d2d。 1.石硫合剂封园; 2.整形修剪、翻晒园地、深埋病叶; 3.发病初期,喷施硫磺悬浮剂或生物杀菌剂(绿泰宝、春雷霉 素、农抗120 等) 枸杞根腐病 7 月8 月。最佳防治期:根茎处有轻微 脱皮病斑。 1.早春发芽前树体喷石硫合剂 35 波美度。 2.一旦发现皮层破裂式伤口,立即涂刷石硫合剂; 3.高锰酸钾 500 倍液灌根; 4.硫酸铜 50

    31、0 倍液灌根; 使用条件:非生产季节。 枸杞白粉病 7月8月。 最佳防治期: 阴雨天之前1d 2d。 1.1:1:200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 2.石硫合剂3-5波美度; 3.农抗120 600倍液-800倍液; 4.高锰酸钾1000倍液; 5.50多菌灵 500 倍液。 DB63/ T9272010 13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有机杞园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物质和措施 表C.1 有机杞园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物质和措施 物质类别 物质名称、组分要求 使用条件 印楝树提取物及其制剂 天然除虫菊(除虫菊科植物提取液) 苦楝碱(苦木科植物提取液) 鱼藤酮类(毛鱼藤) 苦参及其制剂

    32、植物油及其乳剂、植物制剂 植物来源的驱避剂(如薄荷、熏衣草) 天然诱集和杀线虫剂 (如万寿菊、孔雀草) . 植 物 和 动 物 来 源 天然酸(如食醋、木醋和竹醋等) 铜盐(如硫酸铜、氢氧化铜、氯氧化铜、辛酸铜等) 不得对土壤造成污染 石灰硫磺(多硫化钙) 波尔多液 石灰 硫磺 高锰酸钾 碳酸氢钾 碳酸氢钠 轻矿物油(石蜡油) 氯化钙 硅藻土 粘土(如:斑脱土、珍珠岩、蛭石、沸石等) II. 矿 物 来 源 硅酸盐(硅酸钠,石英) 真菌及真菌制剂 (如白僵菌、轮枝菌) 细菌及细菌制剂(如苏云金杆菌,即 BT) 释放寄生、捕食、绝育型的害虫天敌 III. 微生物 来源 病毒及病毒制剂(如:颗粒体

    33、病毒等) DB63/ T9272010 14 表 C.1 有机杞园允许使用的植物保护物质和措施 (续) 物质类别 物质名称、组分要求 使用条件 氢氧化钙 二氧化碳 乙醇 海盐和盐水 苏打 软皂(钾肥皂) IV. 其 他 二氧化硫 物理措施(如色彩诱器、机械诱捕器等) 覆盖物(网) 昆虫性外激素 仅用于诱捕器和散发皿内 V.诱捕器、 屏障、 驱避剂 四聚乙醛制剂 驱避高等动物 DB63/ T9272010 15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评估有机生产中使用其它物质的准则 在附录A和C涉及有机枸杞园用于培肥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本 附录描述的评估准则对有机

    34、农业中使用除附录A和C以外的其它物质进行评估。 D.1 原则 D.1.1 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允许使用的物质 D.1.1.1 为达到或保持土壤肥力或为满足特殊的营养要求, 而为特定的土壤改良和轮作措施所必需的, 本标准附录A和本标准概述的方法所不可能满足和替代的物质。 D.1.1.2 该物质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并允许经过如下处理: a) 物理(机械,热)处理; b) 酶处理; c) 微生物(堆肥,消化)处理。 D.1.1.3 经可靠的试验数据证明该物质的使用应不会导致或产生对环境的不能接受的影响或污染,包 括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和污染。 D.1.1.4 该物质的使用不应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

    35、全性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D.1.2 控制植物病虫草害所允许使用的物质表时使用 D.1.2.1 该物质是防治有害生物或特殊病害所必需的,而且除此物质外没有其它生物的、物理的方法 或植物育种替代方法和(或)有效管理技术可用于防治这类有害生物或特殊病害。 D.1.2.2 该物质(活性化合物)源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并可经过以下处理: a) 物理处理; b) 酶处理; c) 微生物处理; D.1.2.3 有可靠的试验结果证明该物质的使用应不会导致或产生对环境的不能接受的影响或污染。 D.1.2.4 如果某物质的天然形态数量不足,可以考虑使用与该自然物质的性质相同的化学合成物质, 如化学合成的外

    36、激素(性诱剂) ,但前提是其使用不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或产品污染。 D.2 评估程序 D.2.1 必要性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某种投入物质。投入某物质的必要性可从产量、产品质量、环境安全 性、生态保护、景观、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 某投入物质的使用可限制于: a) 特种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农作物); b) 特殊区域; c) 可使用该投入物质的特殊条件。 DB63/ T9272010 16 D.2.2 投入物质的性质和生产方法 D.2.2.1 投入物质的性质 投入物质的来源一般应来源于(按先后选用顺序): a) 有机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b) 矿物。 可以使用等同于天然

    37、产品的化学合成物质。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使用可再生的投入物质。其次应选择矿物源的投入物质,而第三选择 是化学性质等同天然产品的投入物质。在允许使用化学性质等同的投入物质时需要考虑其在生态上、技 术上或经济上的理由。 D.2.2.2 生产方法 投入物质的配料可以经过以下处理: a) 机械处理; b) 物理处理; c) 酶处理; d) 微生物作用处理; e) 化学处理(作为例外并受限制)。 D.2.2.3 采集 构成投入物质的原材料采集不得影响自然生境的稳定性,也不得影响采集区内任何物种的生存。 D.2.3 环境安全性 投入物质不得危害环境或对环境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投入物质也不应造成对地

    38、面水、地下水、空 气或土壤的不可接受的污染。应对这些物质的加工、使用和分解过程的所有阶段进行评价。 必须考虑投入物质的以下特性: D.2.3.1 可降解性 所有投入物质必须可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或)其矿物形态。 对非靶生物有高急性毒性的投入物质的半衰期最多不能超过5d。 对作为投入的无毒天然物质没有规定的降解时限要求。 D.2.3.2 对非靶生物的急性毒性 当投入物质对非靶生物有较高急性毒性时, 需要限制其使用。 应采取措施保证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 可规定最大允许使用量。如果无法采取可以保证非靶生物生存的措施,则不得使用该投入物质。 D.2.3.3 长期慢性毒性 不得使用会在生物或生物系统中

    39、蓄积的投入物质, 也不得使用已经知道有或怀疑有诱变性或致癌性 的投入物质。如果投入这些物质会产生危险,应采取足以使这些危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和防止长时间持续 负面环境影响的措施。 D.2.3.4 化学合成产品和重金属 DB63/ T9272010 17 投入物质中不应含有致害量的化学合成物质(异生化合制品)。仅在其性质完全与自然界的产品相 同时,才可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产品。 投入的矿物质中的重金属含量应尽可能地少。由于缺乏代用品以及在有机农业中已经被长期、传统 地使用,铜和铜盐目前尚是一个例外。但任何形态的铜在有机农业中的使用应视为临时性允许使用,并 且就其环境影响而言,应限制使用。 D.2.4

    40、对人体健康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D.2.4.1 人体健康 投入物质必须对人体健康无害。应考虑投入物质在加工、使用和降解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的情况,应 采取降低投入物质使用危险的措施,并制定投入物质在有机农业中使用的标准。 D.2.4.2 产品质量 投入物质对产品质量(如味道,保质期和外观质量等)不得有负面影响。 D.2.5 伦理方面-动物生存条件 投入物质对农场饲养的动物的自然行为或机体功能不得有负面影响。 D.2.6 社会经济方面 消费者的感官:投入的物质不应该造成有机产品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抵触或反感。消费者可能会认 为某投入物质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是不安全的,尽管这在科学上可能尚未得到证实。投入物质的问题(例 如基因工程问题)不应干扰人们对天然或有机产品的总体感觉和看法。 _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927-2010 有机食品 柴达木地区枸杞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boatfragile1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