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1 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pdf

    • 资源ID:1493319       资源大小:2.85M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1 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pdf

    1、 ICS 65.020 B 00 DB61 陕西省 地方标准 DB 61/ 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 3 部分:灌溉与排水 Land recla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Part 3: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15 - 11 - 24 发布 2016 - 01 - 01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 T 991.32015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一般规定 . 1 4 水源工程 . 4 5 输水与灌溉工程

    2、 . 23 6 喷微灌工程 . 32 7 排水工程 . 39 8 渠系建(构)筑物 . 45 9 泵站工程 . 52 参考文献 . 59 表1 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别划分标准 . 2 表2 灌溉与排水工程允许修建的建筑物级别 . 2 表3 地面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 3 表4 分区田间水、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 . 3 表5 各工程类型区适宜溢流坝型表 . 7 表6 溢流坝坝高及坝坡比表 . 7 表7 溢流坝底宽 . 8 表8 均质土坝断面尺寸参考表 . 12 表9 黏土斜墙土石坝断面尺寸参考表 . 12 表10 黏土心墙土石坝断面尺寸参考表 . 13 表11 各工程类型区农用井特性指标 . 15

    3、表12 雨水集蓄工程居民生活供水定额 . 19 表13 雨水集蓄工程畜禽养殖供水定额 . 19 表14 不同作物集雨灌溉次数和灌水定额 . 19 表14 不同作物集雨灌溉次数和灌水定额 (续) . 20 表15 雨水集蓄工程供水保证率 . 21 表16 容积系数 . 22 表17 水窖窖型及容积参考表 . 23 表18 混凝土性能的允许最小值 . 26 表19 灌水沟要素 . 27 表20 灌水畦要素 . 28 表21 不同管材摩阻系数、流量指数、管径指数值表 . 31 表22 不同管材的管内经济流速 . 32 DB61/T 991.32015 II 表23 设计日灌水时间 . 34 表24

    4、喷头组合间距 . 35 表25 各类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 . 36 表26 坡地允许喷灌强度降低值 . 36 表27 喷灌雾化指标 . 36 表28 微灌设计土壤湿润比 . 38 表29 微灌设计耗水强度 . 38 表30 微灌滴水器(滴灌带出水点)间距 . 39 表31 排渍模数经验值 . 41 表32 土质排水沟最小边坡系数 . 42 表33 旱作区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表 . 42 表34 排渍防碱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表 . 43 表35 吸水管埋深经验值 . 44 表36 吸水管埋深与间距 . 45 表37 透水孔宽度表 . 45 表38 砌石拱涵尺寸参考表 . 51 表39 动力

    5、机备用系数K值参考表 . 55 表40 不同海拔高程处的大汽压力表 . 56 表41 不同水温时的饱和蒸汽压力表 . 56 表42 喇叭口悬空高度及淹没深度 . 58 DB61/ T 991.32015 III 前 言 DB61/T 991分为 7 个部分,每个部分可单独使用: 第1部分:规划与建设; 第2部分:土地平整;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 第4部分:农田输配电; 第5部分:田间道路; 第6部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第7部分:辅助工程。 本部分为DB61/T 991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

    6、单位:陕西省土地整理中心、陕西诚业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史鉴、陈悦、姜曾安、寇宗武、赵碧波、郑克敬、丁天寿、崔耀武、邓贤艺、 雷行忠、刘立明。 本部分由陕西省土地整理中心负责解释。 本部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土地整理中心 电话:029-88450992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52号高科大厦 邮编:710075 DB61/ T 991.32015 1 土地整治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 3 部分:灌溉与排水 1 范围 DB61/T 991的本部分规定了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关灌溉与排水工程所涉及的一般规定、 水源工程、输水与灌溉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

    7、、渠系建(构)筑物、泵站工程等方面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陕西省内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建设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作为项 目设计、建设管理、施工监理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审查、审批、竣工验收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20203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65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8、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596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600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625 机井技术规范 SL/T 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21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SL 24 堰槽测流规范 SL 189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T 225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 265 水闸设计规范 SL 482 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 DB61/T 279-1999 U型道量水槽基本要求 DB61/T 280-1999 U型道直降式量水槽基本要求 DB

    9、61/T 281-1999 U型道扰物形喉口式量水槽基本要求 DB61/T 282-1999 U型梁道U型长喉道量水槽基本要求 DB61/T 991.2-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2部分:土地平整 DB61/T 991.5-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5部分:田间道路 3 一般规定 DB61/T 991.32015 2 3.1 工程等级 3.1.1 工程等别划分 引水枢纽工程等别按引水流量划分;泵站工程等别按单站流量和单站装机功率划分;灌溉渠道工程 等别按输水流量划分;排水沟渠工程等别按排水流量划分;渠系建筑物工程等别按过水流量划分。灌溉 与排水工程等别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10、 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别划分标准 工程等别 流 量 m 3 /s 引水枢纽 泵站工程 灌溉渠道 排水沟渠 渠系建筑物 4 102 102(1.00.1) 205 5010 205 5 2 2 (0.1) 5 10 5 注:括弧内为单站装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3.1.2 建筑物级别划分 灌溉与排水工程中允许修建的建筑物级别,宜与工程等别相一致,并结合项目区已有工程现状按表 2 确定。其中,新修引水枢纽工程的引水流量不宜大于2m 3 /s;泵站工程应按单站流量和单站装机功率 划分;对于排灌结合的渠道,当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两个不同建筑物级别时,应按其中较高的级别确定。 表2 灌溉与排水 工程允许

    11、修建的建筑物级别 工程项目 引水流量 m 3 /s 建筑物级别 引水枢纽 102 4 2.0 5 泵站工程 102(1.00.1) 4 2(0.1) 5 灌溉渠道 205 4 5.0 5 排水沟渠 5010 4 10.0 5 渠系建筑物 205 4 5.0 5 注:括弧内为单站装机功率,单位为兆瓦(MW)。 3.2 灌溉标准 3.2.1 灌溉设计保证率 DB61/ T 991.32015 3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 定。在灌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灌溉设计保证率宜采用原灌区的灌溉标准;新建灌区的地面灌溉设计保 证率可按表3选定。 当项

    12、目区水资源充沛或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时,灌溉设计保证率可适度提高,但旱作区的灌溉设计保 证率不宜超过75%,水稻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宜超过85%;采用微灌、喷灌方式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 85%95%;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85%90%。 表3 地面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工程类型区 灌溉设计保证率 % 风蚀沙化区 50 黄土丘陵沟壑区 50 黄土梁塬沟壑区 50 渭北黄土台塬区 50 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区 75 秦巴山地区 旱作区5075、水稻区80 汉中盆地川道区 旱作区75、水稻区85 3.2.2 灌溉水利用系数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工程均应实行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在不同灌区分别为:蓄引灌

    13、区不应低 于0.65;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其中,地面灌 溉的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和管道水利用系数宜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分区田间水、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 工程类型区 地面灌溉田间 水利用系数 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 蓄引灌区 井灌区 667hm 2 3333 hm 2 667hm 2 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 风蚀沙化区 0.92 0.70 0.75 0.90 0.97 黄土丘陵沟壑区 0.92 0.70 0.75 0.90 0.97 黄土梁塬沟壑区 0.92 0.70 0.75 0.90 0.97 渭北黄土台塬区区 0.90 0.

    14、75 0.80 0.90 0.97 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区 0.90 0.700.75 0.80 0.90 0.97 秦巴山地区 0.90 0.70 0.75 0.90 0.97 汉中盆地川道区 0.90 0.70 0.75 0.90 0.97 注1 :田间水利用系数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从农(分)渠口引进水量的比值,渠系水利用系数为斗渠以上 (含斗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乘积; 注2 :3333 hm 2 以下的中小型抽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05。 3.3 排水标准 DB61/T 991.32015 4 3.3.1 排涝标准 3.3.1.1 应以排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暴

    15、雨,作物不受淹作为设计排涝标准。 3.3.1.2 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年10年。关中渭河冲积平原和汉中盆地川道区采用10年;其他 地区采用5年。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 3.3.1.3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以及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日3日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日 3日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日3日暴雨3日5日排至耐淹水深。关中平原区和陕南 山地丘陵区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采用3

    16、日,水稻区排除时间可采用5日;其他地区可采用1日暴雨1 日排出。 3.3.2 排渍标准 3.3.2.1 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 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低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日5 日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 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除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农业机械耕作要求,排渍深度一般可采用0.6m 0.8m。 3.3.2.2 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淹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 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

    17、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m 1.3m, 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m 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m 0.6m,耐渍时间3d 4d,。水稻 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mm/d8mm/d(黏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3.3.3 模数设定 设计排涝模数和设计排渍模数均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并应符合7.1.4的规 定。 3.4 灌排水质 3.4.1 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其中,pH值宜为5.58.5;含盐量应小于 2000mg/L;水田作物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150mg/L,旱作物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 2

    18、00mg/L,蔬菜种植区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100mg/L;含沙量不应大于渠道输沙能力,泥沙 粒径宜小于0.15mm;在作物生长期内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 35。喷微灌工程还应符合喷微灌系统对水质的要求。 3.4.2 利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灌溉时,其水质还应符合SL 368的相关规定。 3.4.3 排入灌排渠系的地面水和污水应符合GB 3838和 GB 8978的规定。 3.4.4 不得引用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灌 溉。 4 水源工程 4.1 无坝引水 4.1.1 适用条件 在地表河流、沟、溪上引水,当河

    19、道流量、水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宜修建无坝引水工程。 DB61/ T 991.32015 5 4.1.2 规划原则 4.1.2.1 无坝引水的设计流量应根据河道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河道来水量大于灌溉 需水量时,应按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当河道来水量小于灌溉需水量时,应按 河流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 4.1.2.2 无坝引水工程枢纽建筑物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 4.1.3 工程布置 4.1.3.1 无坝引水口宜选择在坚固、稳定的微弯河段凹岸顶点偏下游处,以减少泥沙入渠,其距弯道段 凹岸顶点的距

    20、离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 1 R L KB B = + (1) 式中: L引水口至弯道段凹岸顶点的弧线长度,单位为米(m); K弯道系数,K值为0.61.0 ,一般取0.8(系数K的值主要与分沙比值有关,当K=0.8时, 值最小,因此规定系数k值一般取0.8); B弯道段水面宽度,单位为米(m); R弯道段河槽中心的弯曲半径,单位为米(m)。 4.1.3.2 无坝引水口所在河段应河势较为稳定,并应避开易产生漩涡及浅滩的地方,以避免河道中泥 沙淤积引水口。 4.1.3.3 为防止河道两岸冲刷、主槽摆动,引起主流远离取水口,宜在受冲刷处修建护岸工程;若存 在主流摆动,引起主流远离取水口的情况时,

    21、经技术论证可修建相应的顺坝及护岸坝垛等工程;在河窄 流急,河床有下切趋势的河段,取水口处可采取稳固河床的工程措施。 4.1.3.4 取水口位于推移质泥沙少、流量小的河道时,可在满足引水水位的河床内,横向开凿导流槽 引水入渠。导流槽与河道水流方向应成小于90 的夹角,进水闸应布置在取水口附近。 4.1.3.5 无坝引水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口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4.2 小型溢流坝 4.2.1 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 4.2.1.1 工程类型 小型溢流坝按坝体材料分为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堆石坝。 4.2.1.2 适用条件 4.2.1.2.1 当河道流量较丰,但水位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

    22、求时,可修建拦河坝,壅水灌溉。 4.2.1.2.2 枯水期时,当河道缺少地表径流,而地下潜流比较丰富时,可修建截潜坝,拦截地下潜流 灌溉。 4.2.2 溢流坝规划 4.2.2.1 规划原则 4.2.2.1.1 溢流坝坝高一般不宜超过5.0m,引水流量宜控制在2m 3 /s以下。 DB61/T 991.32015 6 4.2.2.1.2 溢流坝应建于河流顺直、河势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若条件受限,也可选择在弯曲 河段或裁弯取直的新开河段。进水闸宜选择在河岸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曲段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 4.2.2.1.3 溢流坝枢纽平面布置应力求紧凑,功能满足,工程量最省,便于施工及运行管理。

    23、4.2.2.1.4 溢流坝应适应河流水位涨落变化,满足灌溉引水的要求。 4.2.2.1.5 溢流坝应尽量修建在岩基上。若在非岩基上修坝时,宜修建在密实地层上。 4.2.2.2 技术要求 4.2.2.2.1 设计引水量应根据河道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河道来水量大于灌溉需水量 时,应按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当河道来水量小于灌溉需水量时,应按河流历 年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 4.2.2.2.2 灌溉需水量的值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表3、表4的规定。 4.2.2.2.3 冲沙闸设计流量应满足冲沙

    24、和稳定主槽的要求,一般采用50%70%频率的洪峰流量。 4.2.2.2.4 溢流坝枢纽建筑物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 4.2.2.2.5 溢流坝坝顶设计高程应满足灌区引水要求,但不宜过高,以免对上、下游河道产生较大影 响。溢流坝校核洪水的坝前壅水位不得高于相应河段的河岸高程。 4.2.2.2.6 冲沙闸底板高程应低于进水闸底板高程,且不宜高于多年平均枯水位的河床平均高程。当 河流含沙量较大,而河床本身经常处于淤积情况时,底板高程应适当抬高。 4.2.3 工程布置 小型溢流坝工程一般由溢流坝体、冲沙闸、进水闸、岸墙(翼墙)等部分组成,总体布置通

    25、过技术经 济比较综合分析确定,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溢流坝坝址应位于河流顺直、河势较为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或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 化较小的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坝轴线一般垂直河道主流布设。 b) 溢流坝一般采取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方式。进水闸可布置于坝一侧或两侧的河岸处,进水闸 前缘线与坝轴线夹角一般为7075,冲沙闸应紧靠进水闸布置。 c) 溢流坝位于河道狭窄、两岸较陡的山区河流时,宜采取隧洞(引水渠)式引水。进水闸宜布设 在隧洞(引水渠)进口处。若河流含沙量大,宜在隧洞出口后或引水渠适宜地方设置沉沙槽,在 沉沙槽末端按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 d) 较

    26、小河道的小型溢流坝工程,可不设置冲沙闸门和进水闸门,仅留冲沙口和进水口,冲沙口和 进水口宜设置用于简易拦水的闸槽。进水口可正面取水。 e) 截潜(流)坝应布置在沟谷较长、控制流域面积较大的谷口附近,或沟谷泉水露头的下游;也 可布置在沟谷较窄、两岸基岩出露、河床覆盖层较浅的地方。截流墙、截渗洞宜与沟谷水流方 向垂直布设。 f) 为了正确选择截潜坝位置和截潜深度,需要对可能开发的潜流量进行估计。一般可根据河沟上 游泉水露头、河床上的基流量或附近水井或探井的抽水试验指标估算。当覆盖层较浅时,可根 据截流地点上下游水井的情况估计,首先测出上下游水井(或探坑)的水位差H和距离L, 推算出地下水面坡降J,

    27、再根据河床覆盖层深度确定含水层的厚度和宽度,计算出过水断面面 积,然后利用公式(2)估算河沟潜流量Q。 Q KJ= (2) 式中: Q潜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3 /s); DB61/ T 991.32015 7 K含水层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 J地下潜流水面坡降; 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 4.2.4 坝型与结构 4.2.4.1 溢流坝坝型 4.2.4.1.1 溢流坝坝形应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和筑坝材料等因素分析确定。一般宜采用浆砌石 重力坝、混凝土坝和坝面采取工程措施的堆石坝。 4.2.4.1.2 各工程类型区适宜溢流坝坝型、坝高、坝坡比,可参考表5、表

    28、6拟定。 表5 各工程 类型区适宜溢流坝型表 工程类型区 适宜坝型 风蚀沙化区 浆砌石坝、混凝土坝 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塬梁沟壑程类型 浆砌石坝、堆石坝 黄土梁塬沟壑区 渭北黄土台塬区 冲原类型 浆砌石坝、混凝土坝 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区 秦巴山地区 浆砌石坝、浆砌石拱坝 汉中盆地川道区 表6 溢流坝 坝高及坝 坡比 表 坝 型 坝 高 m 坡 比 迎水面 背水面 重力坝 5 01:0.33 1:0.7 01:0.85 堆石坝 5 1:1.5 01:2 .00 1:1.5 01:3 .00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5 1:1.5 01:2 .00 1:1.5 01:3 .00 拱坝 5 01:0.30

    29、01:0.30 4.2.4.2 溢流坝结构 4.2.4.2.1 溢流坝一般由坝体、上游防渗铺盖、下游消力池及护坦组成。 4.2.4.2.2 溢流坝坝面宜采用非真空抛面曲线,坝面曲线一般由坝顶曲线段、直线段和反弧段组成, 坝体断面尺寸应满足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的要求。 4.2.4.2.3 对于较低的溢流坝,宜采用梯形断面,且坝顶转用半径0.2m0.5m圆弧连接。 4.2.4.2.4 浆砌石溢流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石料强度不低于MU30,混凝土溢流坝强度等级不 宜低于C15。 4.2.4.2.5 溢流坝的底宽,应根据坝高和溢流水深确定。初步拟定时,坝底宽可参考表7确定。梯形 断面溢流坝的顶

    30、宽应根据选定的底宽和坝坡确定。 DB61/T 991.32015 8 表7 溢流坝底宽 地基土壤性质 溢流坝底宽 砂砾石、砾石 (1.251.75)H 砾壤土、沙土 (1.752.00)H 壤土 (2.0 02. 25)H 黏土 (2.252.50)H 注:H为坝的上下游最大水位差。 4.2.4.2.6 溢流坝坝体抗滑稳定验算宜按以下方法进行: a) 考虑坝底与岩基间磨擦力时,应按公式(3)进行验算: = fW K P C (3) 式中: C K 抗滑安全系数(、等级坝非岩基时应不小于1.15,岩石地基时应不小于1.0 5); f 磨擦系数,根据坝基地质类别(岩基或非岩性基础)确定; W 作用

    31、于1m宽坝段上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自重、水重、泥 沙重和扬压力; P 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水平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含上下游水平方向水 压力和泥沙压力之和。 b) 考虑坝底与岩基磨擦力及黏着力时,应按公式(4)进行验算: C f W CA K P + = (4) 式中: C K 抗滑安全系数(、等级坝非岩基时应不小于1.15,岩石地基时应不小于1.0 5); f坝底与岩基间的磨擦系数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壤内磨擦系数,即f=tg(为土 壤内磨擦角); W 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自重、水重、泥

    32、 沙重和扬压力; C坝底与岩基接触面上的黏着力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壤的黏着力,单位为吨或千牛 每平方米(t/m 2 或KN/m 2 ); A 坝基底面积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体剪切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 P 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水平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上下游水平方向 水压力和泥沙压力之和。 DB61/ T 991.32015 9 4.2.4.2.7 溢流坝上游应设置防渗铺盖,下游应设置消能、防冲及排水设施。对于黏土地基,宜在坝 体上游侧布设水平黏土(可加设土工膜)铺盖,下游侧布设排水及反滤设施;对于沙土地基,宜在坝体 上游侧布设混凝土铺盖,坝下宜

    33、设置混凝土板桩防渗,下游侧排水措施宜设置于护坦下面。防渗铺盖长 度宜为3倍5倍的坝前水头;黏土铺盖上游端厚度不小于0.5m,且应向坝基方向逐步加厚,混凝土铺 盖上游端的厚度0.25m0.5m,与坝基连接处的厚度不小于0.5m。 4.2.4.2.8 溢流坝下游护坦一般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混凝土护坦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浆砌石结 构的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石料强度不低于MU30;护坦处应布设反滤层及排水孔。混凝土护坦厚度不 宜小于0.3m,浆砌石护坦厚度不宜小于0.5m。如溢流坝所在河段洪水流量较大,应在护坦下游设置海 漫,海漫宜采用干砌石或铅丝石笼,厚度不宜小于0.5m。 4.2.4.2

    34、.9 溢流坝下游消力池一般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消力池池深不宜小于0.5m,池底板厚不 宜小于0.3m,池长为3倍5倍坝前水头。 4.2.4.2.10 浆砌石、堆石溢流坝坝面宜设置混凝土防冲防渗护面,采用素混凝土护面时,厚度不小于 0.3m;采用钢筋混凝土护面时,厚度不小于0.2m,且护面内的构造筋应与坝体砌石采用钢筋锚固。当 溢流坝坝顶单宽流量较小时,也可采用质地良好的料石护面,料石厚度不小于0.3m。 4.2.4.2.11 修筑于非岩性地基上的浆砌石溢流坝,应沿坝轴线每隔20m30m设置一道伸缩缝;混凝 土溢流坝应每隔10m20 m设置一道伸缩缝。 4.2.4.2.12 溢流坝进水闸、冲

    35、沙闸、退水闸一般采用开敞式,闸室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宜选 用铸铁闸门,启闭机宜选用螺杆式。 4.2.4.2.13 溢流坝坝体、铺盖、护坦及消力池等,应设置完整的止水设施。 4.3 陂塘 4.3.1 陂塘类型 4.3.1.1 陂塘按其修建位置分为山塘与平塘。修建在山谷谷口的称山塘,修建在平(缓)地上的称平 塘。 4.3.1.2 陂塘按筑坝材料分为土石塘坝、浆砌石塘坝、混凝土塘坝。 4.3.2 适用条件 4.3.2.1 陂塘适用于山地、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以拦蓄地表径流或泉水,为农田灌 溉供水。 4.3.2.2 陂塘适用于调蓄灌区内余弃水,用以补充灌溉高峰期供水之不足。 4.3

    36、.2.3 陂塘适用于干旱少雨,且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的山丘河谷地区,沿河(沟)集水蓄水,供 农田抗旱灌溉用水。 4.3.3 工程规划 4.3.3.1 陂塘选址应考虑地形、水文、地质、建筑物布置、施工及管理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4.3.3.2 塘坝址宜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岩基、厚度不大的砂砾石地基或密实的土基上。 4.3.3.3 陂塘坝址不宜选在深厚的强透水砂砾石层、岩溶发育地区、严重风化破碎的岩层、活动性断 裂层带以及软基上,如不能避开,应采取处理措施。 4.3.3.4 选址时,应考虑陂塘蓄水后,不会在库区产生大的渗漏,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淹没、坍塌、滑 坡。在丘陵和平原地区,应避免浸没面积过大

    37、。 4.3.4 陂塘容积 DB61/T 991.32015 10 4.3.4.1 陂塘容积应根据多年平均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确定。当多年平均来水量大于灌溉需水量时, 应按灌溉需水量确定容积;当多年平均来水量不能满足灌溉需水量时,应按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容积和 灌溉面积。我省土地整治工程陂塘容积,山塘宜控制在110 4 m 3 1 10 5 m 3 ,平塘宜控制在110 3 m 3 1 10 4 m 3 。陂塘坝高一般宜控制在10m以内。 4.3.4.2 陂塘容积宜按以下方法和公式进行计算: a) 按灌溉需水量确定时,采用公式(5)计算: nW V = 需 (5) 式中: V 陂塘有效容积,单位为立

    38、方米(m 3 ); n 库容调节系数,取0.30.7,陕北地区宜取上限,陕南取下限,关中取0.5左右; W需陂塘灌溉需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3 ); 陂塘蓄水利用系数,一般取0.7左右。 b) 按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时,采用公式(6)计算: 0 V nW= (6) 式中: V 陂塘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 3 ); n 库容调节系数,取0.30.7,陕北地区宜取上限,陕南取下限,关中取0.5左右; Wo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3 )。 4.3.5 陂塘来水量 在缺少水文资料的地区,陂塘来水量可采用径流深等值线法公式(7)、年雨量径流系数法公式(8) 进行计算,也可采用单位面积产水量法公式(9)进行估算: 00 1000W YF= (7) 式中: W0 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3 ); Y0 多年平均径流深,单位为毫米(mm),一般从项目所在地“地区水文手册”查取; F 陂塘集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 2 )。 00 1000W CX F= (8) 式中: W0 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3 ); C 陂塘所在地区径流系数,为年径流深与年降雨量之比,一般从项目所在地“地区水文手册” 查取; Xo


    注意事项

    本文(DB61 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pdf)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