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3 T 950-2019 高原湖泊城市河道初期雨水拦截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92339       资源大小:780.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3 T 950-2019 高原湖泊城市河道初期雨水拦截技术规范.pdf

    1、 DB53/T 9502019 高原湖泊城市河道初期雨水拦截技术规范 2019 - 09 - 23 发布 2019 - 12 - 23 实施 ICS 13.020.01 Z 04 云南省地方标准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950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YNTC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 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竹静、杨逢乐、李金花、周保

    2、学、吴为中、孔德平、张春敏、田军、白晶、 李佳钰、张先智、黄可。 DB53/T 9502019 1 高原湖泊城市河道初期雨水拦截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原湖泊入湖河流城市河道分流制和合流制出口溢流雨水及散排初期雨水拦截工程 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艺要求、运行管理等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原湖泊城市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工商业区等初期雨水拦截工程的设计、管 理与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400 建

    3、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CECS 416 城镇径流污染控制调蓄池技术规程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初期雨水 是指降雨初期 15 min 30min内的雨水及其形成的径流。 3.2 拦截技术 通过一定的工程结构,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截留、滞蓄、过滤、净化初期雨水所携带污染物 的技术。 3.3 雨水调蓄池 以提高雨水利用率和控制初期雨水污染为主要功能,用于储存雨水的构筑物。 3.4 透水铺装 利用大空隙结构层或排水渗透设施使雨水就地下渗,达到消除初期雨水污染的铺装技术。

    4、3.5 下凹式绿地 一种高程低于 周边地面标高 , 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初期雨水 的绿地 。 3.6 渗滤沟 DB53/T 9502019 2 在植被浅沟的底部增设碎石、沸石或其它颗粒状填料,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土壤、滤料的净化作 用净化初期雨水中各类污染物质的沟渠。 3.7 植草沟 一种收集并处理初期雨水的植被型草沟。 3.8 快滤系统 利用好氧通水层和缺氧渗透层交错渗滤处理初期雨水的系统。 3.9 带状植被过滤带 利用土壤上种植的灌木、乔木和草本等植物,收集并处理初期雨水的处理技术。 3.10 壁挂式净化器 设置于河堤上用于处理散排入河雨水及河堤雨水口出水的过滤装置。 4 工艺要求 4.

    5、1 总体要求 4.1.1 城市初期雨水拦截工程设计应该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 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滞留、调蓄、渗透和净化,保护环境。 4.1.2 城市初期雨水的处理应充分利用已有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合流制系统混合 污水和溢流污水宜采用调蓄沉淀等技术。 4.1.3 初期雨水拦截设施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置道路透水铺装、绿化(含下 凹式绿地)和必要的雨水调蓄池。 4.2 初期水量与水质 4.2.1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量计算方法见公式( 1): 10 mc WHF . (1) 式中: W-初期雨水

    6、径流污染控制量, m 3 ; H m -设计控制降雨厚度, mm; c -雨量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 hm 2 。 设计暴雨强度见公式( 2): 167 1 lg n qAcPtb . (2) 式中: DB53/T 9502019 3 q-设计暴雨强度, L/s; P-设计重现期, a; t-降雨历时, min; A、 b、 c、 n-当地降雨参数,根据统计方法确定。 4.2.2 初期径流雨水水质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实测数据时可参考附录 A 的表 A.1。 4.3 工艺流程 4.3.1 工艺模式一 工艺模式一流程见图 1。该模式以处理市道路雨水、广场雨水、屋顶散排

    7、雨水以及城市小区的各种 面源为主。流程宜根据地理位置,选择透水铺装 +下凹式绿地、渗滤沟、植草沟或植被过滤带等单元的 组合。 图1 工艺模式一流程图 4.3.2 工艺模式二 工艺模式二流程见图 2( a)和 2( b)。图 2( a)模式以处理合流制排口混流污水为主。调蓄池的 出水应接入污水管网, 当下游污水系统余量不能满足调蓄池放空时, 应设置快滤系统就地处理。 图 2( b) 模式以处理雨水排口溢流雨水为主。 图 2( a)工艺模式二流程图 图2 工艺模式二流程图 4.3.3 工艺模式三 调蓄池 快滤系统 沉淀池 雨水排口 出水 透水铺装 下凹式绿地 渗滤沟 散排雨水 植草沟 带状植被过滤

    8、带 出水 出水 出水 出水 出水 调蓄池 污水处理厂 快滤系统 混流雨水 DB53/T 9502019 4 模式三工艺基本流程见图 3( a)和 3( b)。图 3( a)模式宜设置在城市河道两岸堤岸陡壁处,利 用壁挂式净化器处理堤岸雨水口出水。图 3( b)宜设置在城市河道两岸堤岸无工程空间处,利用带状 植被过滤带处理堤岸漫流初期雨水。 图 3( a)模式三工艺流程图 图3 模式三工艺流程图 4.4 技术参数 4.4.1 透水铺装路面 4.4.1.1 透水铺装路面自顶向下一般由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或不透水垫层、土基 层共同组成。 4.4.1.2 透水面层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

    9、砖、草坪砖等。找平层和垫层可采用无砂混凝土、砾石、 砂、砂砾料等或其组合。 4.4.1.3 透水铺装渗透量采用公示(3)计算: p ss WKJAT . (3) 式中: K-基质渗透系数 , m/s;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 J=1; As-有效渗透面积, m 2 ; T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 2h。 4.4.1.4 透水路面铺装厚度的计算公式见式(4): 0.1 3600 / 60H iqtv . (4) 式中: H-铺装厚度, cm; i-地区降雨强度, mm/h; q-铺装体的平均渗透速度, cm/s; t-降雨的持续时间, min; v-铺装体的平均孔隙率, %。 4

    10、.4.1.5 透水铺装示意图见附录 B 的图 B.1。 4.4.2 下凹式绿地 4.4.2.1 下凹式绿地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土层等组成,蓄水层宜为 100 mm200 mm,种植土层宜为 250 mm。 4.4.2.2 绿地低洼处的植物应具有一定的耐水和耐旱能力。 壁挂式净化器 堤岸雨水口出水 出水 带状植被过滤带 漫流入河雨水 出水 DB53/T 9502019 5 4.4.2.3 绿地宜设置雨水口,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 20 mm50 mm,超蓄超渗雨水溢流至雨水口,通 过雨水管道排除。 4.4.2.4 下凹式绿地的其他要求可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行)。 4.4.

    11、2.5 下凹式绿地示意图见附录 B 的图 B.2。 4.4.3 渗滤沟 4.4.3.1 渗滤沟不宜设置在坡度超过 20 % 的场地。 4.4.3.2 渗滤沟系统一般为植草浅沟形式,从下到上依次为夯土、碎石、沸石层、种植土、植物等。 植物宜选择本地植物,包括黑麦草,三叶草等;土壤宜选择本地土壤,土壤的渗透率宜介于 0.3 m/d 1.5 m/d。 4.4.3.3 系统底部垫层填充粒径为 20 mm30 mm 的碎石,填充高度为 200 mm300 mm,沸石层的粒 径宜为 5 mm10 mm,填充高度为 50 mm100 mm。 4.4.3.4 渗滤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15 min,宜设置

    12、溢流通道和溢流口,输送超出其设计能力的 径流。 4.4.3.5 渗滤沟体积和表面积的大小,宜根据径流量大小,土壤渗透性能和填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渗 滤沟的宽度不宜小于 90 cm。 4.4.4 植草沟 4.4.4.1 植草沟断面宜采用梯形、三角形或矩形。 4.4.4.2 植草沟的最大水深一般不应超过 450 mm600 mm,水深不宜超过植物高度的 75 %;植草沟 纵向坡度(i)宜取 0.5 %5 %;植草沟断面边坡坡度(i0)是控制断面尺寸的参数,通常 i0 的取值 范围为 1/41/3。 4.4.4.3 植草沟宜种植密集的草皮草,不宜种植乔木及灌木植物;植草沟应有配水措施,使入水均匀 分散

    13、,并可设置地下穿孔管排水。 4.4.4.4 植草沟的土壤一般为砂土、 砂质土壤、 粉质壤土或壤土, 土壤的渗透率宜介于 0.15 m/d 0.3 m/d,厚度不宜低于 60 cm,下层料石排水层的厚度宜介于 30 cm 60 cm 之间。 4.4.4.5 植草沟其他要求可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行)。 4.4.5 植被过滤带 4.4.5.1 植被过滤带一般要求建设场地的坡度能有利于径流保持层流状态,坡度宜在 2 % 6 %之间。 4.4.5.2 植被过滤带流速不宜超过 0.3 m/s;植被过滤带宽度不能超过层流的宽度,一般宜为 3 m12 m;植被过滤带沿着水流方面的长

    14、度不宜小于 4.5 m;植被过滤带的水深不宜超过 50 mm。 4.4.5.3 植被宜选取截留和吸附强的当地优势物种,包括金叶女贞、黑麦草等,植被覆盖率不宜低于 80 %。 4.4.5.4 植被过滤带其他要求可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行)。 4.4.5.5 植被过滤带示意图见附录 B 的图 B.3。 4.4.6 快滤系统 4.4.6.1 快滤系统一般由渗透层和通水层交错组成。 4.4.6.2 渗透层填料为碎石或陶粒,粒径宜为 10 mm20 mm;通水层填料可由干重比为 7:1:1:1 的沙 土、木屑、木炭、铁屑等混合组成;系统底部垫层填充 30 mm50 mm 的碎石

    15、,填充高度为 50 mm100 mm;系统底部宜设置穿孔管,管径应大于 100 mm。孔间距宜为 10 cm15 cm,孔径宜为 10 mm30 mm。 DB53/T 9502019 6 4.4.6.3 快滤系统气水比一般宜为 3:15:1,表面水力负荷宜为 1.03.0 m 3 /m 2 .h,水力停留时间一 般宜为 0.5 h1 h。 4.4.6.4 快滤系统反应体积宜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处理水量大小确定。 4.4.6.5 快滤系统应保持处理温度相对稳定。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可通过池外保温措施 改善土壤渗滤系统处理温度。 4.4.6.6 快滤系统示意图见附录 B 的图 B.4。 4

    16、.4.7 调蓄池 4.4.7.1 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当地降雨和地形特征、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 周围环境等综合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数学模型计算进行方案设计和优化。 4.4.7.2 调蓄池的埋深宜根据上下游排水管道的埋深和调蓄池的类型,并综合工程用地条件等确定,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4.7.3 调蓄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池身、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蓄池的出水管,在设计和布置时要保 证进水端的均匀布水。 4.4.7.4 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宜根据调蓄池的具体建设目标,并结合降雨径流过程、进水过程和出水 过程的特征,经模拟计算后确定。 4.4.7.5 雨水调蓄池技术应按照

    17、GB 50400 和 CECS 416 规定执行。 4.4.8 壁挂式净化器 4.4.8.1 壁挂式净化器宜设置在河堤内壁上,包括箱体和支撑架,箱体内部装有填料,底部有穿孔。 4.4.8.2 壁挂式净化器一般为两级或两级以上,每层长宽尺寸一致。箱体从下到上一般为填料层,超 高层和植草层;每层箱体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5 min10 min。 4.4.8.3 填料层滤料配置和厚度:改性纤维球、石英砂、矿石滤料、陶砂、水洗砂等,厚度均为 30 cm 左右;植草层宜配置爬山虎、常春藤、地石榴和凌霄等,植草层箱体四壁上设置有溢流孔。 4.4.8.4 壁挂式净化器示意图见附录 B 的图 B.5。 5 质

    18、量控制与运行管理 5.1 植被过滤带和渗滤沟等植物物种的种植应选择合适的时段、环境,确保植物的成活率,所有的种 植植物维护应满足景观设计维护的要求。 5.2 拦截治理工程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验收。试运行期宜安排在主汛期,试运行期间宜经历 2 3 场 60 min 降雨量在 25 mm 以上的降雨。 5.3 试运行期间应监测拦截治理工程在收集水量、外排水量等方面的数据,以及处理前后雨水的水质, 并形成试运行管理报告。 5.4 拦截治理工程建成后,宜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宜包括:降雨量及过程、产流量及过程、 增加入渗量、回用量等。 5.5 处理设施的运行稳定率应达到 95%,设备的综合完好

    19、率应达到 90%,设备应按要求进行定期维护 检修,发现故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5.6 每年应根据景观要求对植物进行修剪,当杂物或垃圾影响景观、阻碍雨水入渗时需要清理。 DB53/T 9502019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初期径流雨水水质评价范围参数表 表 A.1为初期径流雨水水质评价范围参数表。 表 A.1 初期径流雨水水质评价范围参数表 单位: mg/L 主要指标 市政路面 屋面 小区路面 工商业区 CODcr 200 300 80 120 80 120 200 300 NH 3 -N 5 20 10 20 2 20 5 40 TN 10 40 5 30 5 25 5 4

    20、0 TP 0.2 0.5 0.2 0.4 0.1 0.4 0.2 0.6 SS 400 500 80 120 150 250 200 300 DB53/T 9502019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技术单元 B.1 透水铺装示意图 图 B.1为透水铺装示意图。 图B.1 透水铺装示意图 B.2 下凹式绿地示意图 图 B.2为下凹式绿地示意图。 图B.2 下凹式绿地示意图 B.3 植被过滤带图 图 B.3为植被过滤带示意图。 DB53/T 9502019 9 图B.3 植被过滤带示意图 B.4 快滤系统示意图 图 B.4为快滤系统示意图。 图B.4 快滤系统示意图 B.5 壁挂式净化器示意图 图 B.5为壁挂式净化器示意图。 DB53/T 9502019 10 图B.5 壁挂式净化器示意图 _ DB53/T 9502019


    注意事项

    本文(DB53 T 950-2019 高原湖泊城市河道初期雨水拦截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