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7.060 A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226201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011-04-20 发布 2011-05-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226201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检测项目及检测目的 . 3 5 检测技术要求 . 3 6 检测作业要求 . 5 7 检测仪器 . 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防雷区划分 . 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 10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及过渡
2、电阻值的要求 . 14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 15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 17 DB51/T 1226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兰电防雷有限公司、四川省防雷中心、德阳市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玉龙、闫红、游建国、徐志敏、易术、钟秉武、李龙、冯兰。 DB51/T 12262011 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
3、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装置检测的一般规定、检测周期和检测项目、检测内容及技术 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所在建筑物及机电系统防雷装置的检测,其它公路防雷装置的检测 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高速公路沿线加油加气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
4、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 DL/T 845.2-2004 电阻测量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部分组成。 3.2 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3.3 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
5、on system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 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3.4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3.5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 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3.6 接地电阻 earthing resistance 接地导体与大地之间的电阻,在接地导体中流过交流测试电流时,导体增加的电位除以测试电流,
6、 其商即为接地电阻值。 DB51/T 12262011 2 3.7 自然接地体 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 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3.8 人工接地体 made earth elec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 3.9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浪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 的电位差。 3.10 接闪器 airt
7、erminal 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3.11 过渡电阻 contact resistance 两个金属导体作电气连接时产生的电阻。 3.12 浪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SPD )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它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也称电涌保 护器。 3.13 工频接地电阻 power fr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 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电 压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8、 3.14 冲击接地电阻 impulse earthing impedance 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峰值的比值。 3.15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区域。 3.16 检测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高速公路防雷装置的相关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和信息综合 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其中检查是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 督资料进行查验的定性判断。 3.17 机电系统 mechanical and elec
9、tronic system 高速公路收费、监控、通信、照明及供配电等电子电气系统的统称。 3.18 收费岛 tolling island 在收费广场上设置,用来分隔收费车道,并安装收费设施的构筑物。 3.19 收费广场 tolling square DB51/T 12262011 3 在设置于道路主线或匝道上,用于设置收费车道的局部(加宽)路段。 3.20 收费天棚 tolling sunshade 架设在收费广场上方,用于防止收费岛上设施、设备遭受阳光直晒和雨淋的建筑物。 4 检测项目及检测目的 4.1 检测的主要项目为:高速公路的机房、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和隧道、桥 梁
10、等公路结构物附属机电系统的防雷装置。 4.2 检测的目的是:判定防雷装置与相关标准的一致性;防雷装置所有部件良好,能实现所指定的功 能。 5 检测技术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装置经检测后,检测机构应对检测项目是否符合相关防雷技术规范要求 作出判定,出具检测报告,并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 5.1.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所在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按 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 范要求进行检测。 5.1.3 高速公路建筑物防雷类别的确定按照 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第二章要求进 行划分;防雷区的划分按照附录 A。 5
11、.1.4 检查项目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测量项目应符合附录 D 的要求。 5.2 机房 5.2.1 检查机房所处位置,宜设置在所处建筑物的 LPZ1 区及其后续防雷区内。 5.2.2 检查机房的金属门、窗和金属屏蔽网与建筑物的结构主钢筋或室内接地干线是否做电气连接, 连接是否可靠。 5.2.3 检查机房内是否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等电位连接端子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应符合附录 B 的 要求,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2.4 检查机房内设备机柜、金属外壳和防静电地板支架是否与等电位连接端子连接,连接的材料规 格、安装工艺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12、。 5.2.5 测量机房内设备距防雷接地引下线及带接地引下线主筋的柱的距离,不宜小于 1m。 5.2.6 检查机房的配电线路、 信号线路上是否安装了SPD, 安装的SPD应符合 GB/T21431-2008 中5.8.1 条要求。 5.2.7 检查进、出机房的金属管、槽、线缆屏蔽层是否就近与接地端子连接。 5.3 收费系统 5.3.1 检查收费广场、收费天棚及收费岛防雷装置是否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的材料规格、 安装工艺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测量其接地电阻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若收费广场和收费站房不采用共 用接地系统,需检查收费广场地网与收费站房地网间距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 5.3
13、.2 检查收费亭及其防护栏、自动栏杆、手动栏杆、车道通行灯、雾灯、天棚灯、摄像机支撑架(杆)、 计重设备等金属构件是否与收费岛共用接地装置连接,检查其材料规格、安装工艺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 求,测量其电气连接的过渡电阻是否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3.3 检查收费亭内的金属机柜、各种机电设备的金属外壳是否与收费亭内预留的等电位接地端子电 气连接,测量其电气连接的过渡电阻是否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3.4 检查收费系统线缆的金属外护层或穿线金属管及相关的 SPD 接地等与收费岛共用接地系统连 接,材料规格、安装工艺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求。测量其电气连接的过渡电阻是否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14、。 DB51/T 12262011 4 5.3.5 检查进、出收费亭的配电线路、信号线路在雷电防护分区的不同界面处是否安装了 SPD,并应 符合 GB/T21431-2008 第 5.8.1 条要求。 5.4 监控系统 5.4.1 检查可变限速标志、各类可变情报板、气象检测器、车辆检测器及摄像机等监控外场设施是否 处于接闪器有效保护范围内。 5.4.2 检查可变限速标志、可变情报板、气象检测器、车辆检测器及监控摄像系统传输线路、配电线 路的敷设方式、屏蔽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屏蔽层应保持电气连通,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4.3 检查监控系统前端设备采取的独立接地与共用地网间
15、距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4.4 检查监控系统各路信号线路、控制信号线路端口处设置的 SPD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4.5 检查监控系统配电线路在各雷电防护分区的不同界面处安装的 SPD 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4.6 测试监控外场设施金属外壳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5 通信系统 5.5.1 检查通信站、塔的防雷装置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5.2 检查通信机房应符合 5.2 节的要求。 5.5.3 检查通信线路的敷设方式、屏蔽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屏蔽层应保持电气连通,测试其电气连 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5.4 检查光(电)缆人手孔井
16、,引入机房前其缆内金属构件是否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5.5 检查直埋电缆金属铠装层或屏蔽层的各接续点应保持电气连通,两端应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 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5.6 检查通信系统配电线路、信号线路在各雷电防护分区的不同界面处安装的 SPD 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6 供配电系统 5.6.1 检查变电所、配电房建筑物防雷装置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6.2 检查引入高压架空供电线路在进入变电所、配电房前应转用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力电缆穿钢 管埋地,埋地距离不小于 50m 引入变压器输入端。 5.6.3 检查配电房防雷接地方式是否与其采用的
17、低压配电线路的供电制式相符合。 5.6.4 检查由配电房引出的各配电线缆敷设方式,如采用金属外护层、屏蔽电缆或穿钢管埋地敷设时, 金属外护层、屏蔽层或穿线钢管应两端就近接地,测试其接地电阻;屏蔽层或穿线钢管应保持电气连通, 测试其电气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6.5 检查各类照明灯杆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测量接地电阻,检查安装工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6.6 检查低压配电线路上安装的 SPD 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5.6.7 测试外场设备电源箱、配电箱、分线箱与安全保护接地的等电位过渡电阻,应符合附录 C 的要 求。 5.7 隧道的机电系统 5.7.1 检查隧道管理所、变电站(含地
18、下变电站及箱式变电站等)、隧道电缆沟及电缆桥架(支架)、 射流风机安装预埋件是否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 测量其接地电阻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7.2 检查隧道风机、照明灯具、紧急电话(箱)、摄像机及其安装支架、可变标志、信号灯、区域控 制器(箱)、各类检测器及其控制箱等金属构件是否与隧道共用接地装置连接,检查使用的材料规格、 安装工艺是否符合附录 B 的要求,测量其电气连接的过渡电阻是否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DB51/T 12262011 5 5.7.3 检查隧道敷设的供配电线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光缆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采用屏
19、 蔽电缆、铠装电缆或带钢芯的光缆,其线缆金属部分两端应接地,屏蔽层应保持电气连通,测试其电气 连接应符合附录 C 的要求。 5.7.4 检查隧道的供配电线路、控制线路、信号线路上安装的 SPD 应符合附录 B或设计的要求。 5.7.5 隧道消防管、消防设备箱应与隧道接地网可靠连接,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7.6 隧道外场设施的防雷措施应符合 5.4 节或设计要求。 5.7.7 隧道通信设施的防雷措施应符合5.5节或设计要求。 5.7.8 隧道供电照明设施的防雷措施应符合5.6节或设计要求。 5.7.9 隧道管理所监控机房的防雷措施应符合5.2节要求。 6 检测作业要求 6.1 一般要求
20、6.1.1 防雷装置检测是按照各类防雷装置相应的设计规范,确定防雷装置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而进 行的检查、测试、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其中检查是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份进行目测、对 施工资料和质量监督资料进行查验的定性判断;而测试、测量是用专用仪器设备和辅助工具对防雷装置的 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的定量判断。 6.1.2 对高速公路防雷装置实施检测的单位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检测资质。防雷检测人员应具有防 雷检测资格证书。 6.1.3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宜按图 1 的框图进行。 DB51/T 12262011 6 与受检单位达成协议 确定检测时间及项目 指派检测队 准备检测设备和记录表格
21、逐项检测并填写现场记录表 校核现场记录 审核现场记录 现场检测 是 否 是 否 制作检测技术报告 发送检测技术报告 资料归档 审核检测技术报告 是 否 图1 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6.1.4 接地电阻的测量,应在无降水、无积水和非冻土或降水后晴一日条件下进行,测量方法可参照 附录 D。 6.1.5 检测前应查验全部申报材料,明确检测对象防雷装置的设计类别、构造组成、实施项目及接地 电阻设计值等情况。 6.1.6 检测现场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防护措施。 6.1.7 检测时,各类测试仪器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6.1.8 现场检测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校准并正确使
22、用各类仪器、仪表。 6.1.9 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由二人以上承担,一人读数另一人复核,经读数、复核一致后填入原始记录 表。 6.1.10 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被检测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规章。 6.1.11 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等带电设备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 6.2 现场检测 DB51/T 12262011 7 6.2.1 了解被检项目的总体布局和现场环境,明确检测内容和顺序。 6.2.2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电流极和电位极探针宜选择自然土布设,避开回填土、地下室、水池水沟等 影响测试的地方。 6.2.3 凡重新布置测试仪器后,应再次检查、校准所使用仪器;如检测中发现仪器不正
23、常则应更换仪 器重新检测。 6.2.4 将检测数据如实填入现场记录相应栏目。现场记录只能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应工整、 清楚,严禁涂、擦、刮、贴;改错应用两条平行短线划去原有数据,在其右上角填入正确数据。现场记 录和技术报告中未经检测或不涉及的项目其相应栏用“”锁定。 6.2.5 在现场记录表格相应位置,宜绘制接地电阻测试平面和立面示意图,依次标注测试点。 6.2.6 对检测结果应逐项进行对比、计算,判断各分项是否合格,并作出综合结论。 6.2.7 仪器情况、检测方法、天气状况、检测日期、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名应在现场填写。 6.2.8 现场检测结束前应全面复核记录,发现遗漏或疑误及时进行补
24、测或复测。 6.2.9 针对检测中的不合格项,应书面通知受检单位,通知书应做到问题明确、措施具体、用语规范。 6.3 检测报告 6.3.1 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检测报告参见附录 E): 委托检测单位、被检单位名称。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依据的标准。 检测项目的检测内容结果汇总、检测结论。 检测日期、报告完成日期。 检测、审核和批准人员签名。 6.3.2 制作检测报告应严格依据现场记录,编制人员不得随意更改现场记录中的任何数据。如果发现 记录有明显的错漏或疑误,应经当事检测人员确认后,方能更正;不能确认的,技术负责人应随原检测 队一起到现场重测。 6.3.3 检测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应
25、采用国家法定单位,所使用的符号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6.3.4 当设计中要求接地电阻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附录 F 的方法,将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换 算成冲击接地电阻值。 6.3.5 检测报告须经检测员、审核员和批准人(授权签字人)签名,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6.3.6 检测报告一式三份,两份交受检单位签收,一份由检测单位连同现场记录一起存档。 6.3.7 检测单位应妥善保管并永久保存检测资料,检测资料应包括申请表、现场记录、整改通知、技 术报告等。 6.4 特殊问题的处理 6.4.1 当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测试线长度不够时,宜分别加长电流极、电位极的连接线。 6.4.2 当检测对象周边为
26、水泥地面时,可将电流、电位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每块不小于 250mm 250mm 的钢板连接,并用水湿润后实施检测。 6.4.3 检测时如遇杂散电流、高频信号等干扰,应使用屏蔽测试线,屏蔽线下端应单独接地。 6.4.4 当地网带电时,应消除带电现象后再进行测量。 6.5 检测周期 6.5.1 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应每年检测一次。 6.5.2 对雷击频发或有雷击破坏史的场所,宜增加检测次数。 7 检测仪器 7.1 一般要求 检测仪器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应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并应在鉴定合格有效期内使用。 7.2 检测专用仪器 DB51/T 12262011 8 根据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的
27、项目,其专用检测仪器应满足表 1 的要求。 表 1 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专用仪器一览表 序 号 检测项目 用途 检测仪器 备注 1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用于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 阻的换算和接地电阻值的计算 多功能地阻仪或综合测 试仪 2 接闪器高度的测量 计算保护范围 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 仪、激光测距仪 3 暗敷避雷带直径和保护 层厚度的测量 接闪器用材、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钢筋扫描仪、混凝土钢筋 检测仪 4 接闪器及引下线的连接 接闪器及引下线的电气连接质量 检测 等电位测试仪 5 接地电阻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测量 接地电阻测试仪 应符合DL/T 8452-2004 中A类适用对象的要求
28、6 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的电气连接质量 等电位测试仪或微欧计 7.3 测量辅助设备 应配备多功能万用表、游标卡尺、温/湿度表、卷尺、直尺等辅助设备和工具。 DB51/T 12262011 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防雷区划分 防雷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击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 (LPZ)。 防雷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和后续防护区,并符合下 列规定: 埋 地 线缆 、 管道 LPZ0 A LPZ0 B LPZ0 A LPZ0 B LPZ0 A 接闪器 LPZ0 A LPZ0 B LPZ0 B 接 地 装置 LP
29、Z1 LPZ2 LPZn 注: : 表示在不同防雷区界面上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表示起屏蔽作用的建筑物外墙、房间或其它屏蔽体 :表示按滚球法计算 LPZ 的保护范围 : 表示中间省略部分 图 A.1 建筑物防雷区(LPZ)划分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 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LPZ0 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 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第二防护区(LP
30、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DB51/T 12262011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表 B.1 接闪器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装置名称 标 准 要 求 1 米以下:圆钢 12 mm 钢管 20mm,厚度2.5 mm 铜材有效截面50 mm 2 针长 1 2 米:圆钢16 mm 避 雷 针 钢管 25mm,厚度2.5 mm 铜材有效截面50 mm 2 烟囱、水塔顶端针:圆钢 20 mm 钢管 40mm,厚度2.5 mm 铜材有效截面50
31、mm 2 圆钢 8mm 钢管 20mm,厚度2.5 mm 扁钢截面48 mm 2 ,厚度4mm 避 雷 带 铜材截面50 mm 2 烟囱(水塔)顶部避雷环(带):圆钢 12mm 扁钢截面100mm 2 ,厚度4mm 接闪器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圆钢 8mm 扁钢截面48 mm 2 ,厚度4mm 网格尺寸:一类 5m 5m 或 6m 4m 避 雷 网 二类10m 10m 或 12m 8m 三类20m 20m 或 24m 16m 镀锌钢绞线截面35 mm 2 避 雷 线 与突出屋面物体间的距离按 GB50057 计算,3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金属屋面不宜作接闪器;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
32、厚度0.5mm 金属板屋面 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铁板厚度4 mm 铜板厚度5 mm 铝板厚度7 mm 2.5 mm 钢管、钢罐 处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钢管、钢罐壁厚:4 mm 防腐状况 镀锌、涂漆、不锈钢、铜材、暗敷、锈蚀 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 2 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圆钢双面6 D、单面12D 搭接形式 圆钢与扁钢连接圆钢 6D 与 长 度 金属板100mm 紧固件紧固 卷边压接 保护范围 按 GB50057 规范滚球法计算,且符合 GB50057 表 3.2.1 要求。 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 与其相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按 G
33、B50057 计算, 3m。 安全距离 DB51/T 12262011 11 表 B.2 引下线及接地装置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装置名称 标 准 要 求 根 数 2 根 独立避雷针1 根 周长25 m,高度40 m 的三类建筑物1 根 平均间距 一类12m,金属屋面引下线 1825m;二类18m;三类 25m 材料规格 明敷: 圆钢 8mm 扁钢截面48mm 2 ,厚度4mm 铜材截面50mm 2 暗敷: 圆钢 10mm 扁钢截面80mm 2 ,厚度4mm 烟囱(水塔) : 圆钢 12mm 扁钢截面100mm 2 ,厚度4mm 防腐状况 镀锌、涂漆、不锈钢、铜材、暗敷 安全距离 独立防
34、雷装置的引下线与被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按 GB50057 计算,3m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搭接形式 与 长 度 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 2 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圆钢双面6D,单面12D 圆钢与扁钢连接圆钢 6D 扁钢与扁钢连接2B 溶焊,紧固件紧固 水平接地极:扁钢截面100mm 2 ,厚度4mm;圆钢10mm 角钢截面100mm 2 ,厚度4mm 垂直接地极:角钢截面100mm 2 ,厚度4mm 钢管管壁厚度3.5 mm 埋设深度:0.5 m,高寒地区应在冻土层下 距建筑物的出入口或人行道3 m 人工接地体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应敷设环形接地体。
35、自然接地体 圆钢:2 16mm 4 10mm 安全距离 独立装置的接地装置与被保护物的安全距离按 GB50057 计算,3m 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搭接形式 与 长 度 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 2 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圆钢双面6D,单面12D 圆钢与扁钢连接圆钢 6D 扁钢与扁钢连接2B DB51/T 12262011 12 表 B.3 防侧击雷及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装置名称 标 准 要 求 首道均压环 高 度 一类建筑物30m 二类建筑物45m 三类建筑物60m 环间距离 建筑物高度 30m 以下环间垂直距离12m 建筑物高度 30m 以
36、上环间垂直距离6m 材料规格 扁钢100mm 2 , 厚度4mm 圈梁外筋:圆钢 12mm 连接状况 建筑物天面和外墙的高大金属物构件须与防雷地进行可靠连接 防 侧 击 雷 装 置 搭接形式 与 长 度 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 2 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圆钢双面6 D,单面12D 圆钢与扁钢连接圆钢 6D 机房内安装的等电位连接带:铜带,截面积50mm 2 ;连接带与总等电位 连接带连接线:绝缘铜芯导线,截面积35mm 2 。 等电位连接处LPZ0 B与LPZ1 交界处:铜线16mm 2 ;铝线:25mm 2 ; 钢材:50mm 2 。 等电位连接 局部等电位连接处LPZ1与LPZ2 交界处
37、:铜线6mm 2 ;铝线:10mm 2 ; 钢材:16mm 2 。 第一、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入户低压线路埋地引入长度应按 GB50057 式 3.2.3 计算,15m 屏蔽及埋地 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进出建筑物界面的各类金属管线与防雷装置连接 建筑物内设备管道、构架、金属线槽与防雷装置连接 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 建筑物内设备管道、构架、金属线槽连接处作跨接处理 设备、设施 金属管道 接地状况 架空金属管道、电缆桥架每隔 25m 接地一次 屋内接地 干线处数 2 处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装置 接地线的材 料及规格 截面16mm 2 DB51
38、/T 12262011 13 表 B.4 浪涌保护器(SPD)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装置名称 标 准 要 求 环境要求 SPD 的安装场所应与使用环境要求相适应。 安装线路要求 电源或信号线路上安装多级 SPD 时,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应按生产厂试 验数据采用。如无试验数据时,检查电压开关型 SPD 与限压型 SPD 之间 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10m,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5m,长 度达不到要求应加装退耦元件。 状态指示要求 检查 SPD 的状态指示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安装要求 检查各级 SPD 的连接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超过 0.5m。 浪涌保护器( SPD ) SPD
39、连接线要求 (导线截面积) 第一级: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10mm 2 ;SPD接地连接铜导线16 mm 2 第二级: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6mm 2 ;SPD接地连接铜导线10mm 2 第三级: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4mm 2 ;SPD接地连接铜导线6mm 2 第四级: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2.5mm 2 ;SPD接地连接铜导线4mm 2 DB51/T 12262011 14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及过渡电阻值的要求 C.1 高速公路建筑物、机电系统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C.2 高速公路建筑物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时,采用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
40、宜 大于 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 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30,但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12 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6 次/a的重要建筑物,则不宜大于 10。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方法参见附录E(资料性附 录)。 C.3 当建筑物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共用接地 装置时,其接地电阻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 C.4 当采取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和跨接连接时,其过渡电阻不宜大于0.03。 C.5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 C.6 高速公路
41、沿线设施的工作接地、安全接地、防雷接地当不共用时,工作接地、安全接地电阻不应 大于4;防雷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 DB51/T 12262011 15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一般来讲,接地装置的阻抗是复数阻抗,包含电阻分量、电容分量和电感分量。对大地网来说,电 感分量要大得多,对工频接地电路,接地电阻特别起作用,所以一般称工频接地阻抗为接地电阻。 一般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出来的数值都是工频接地电阻。冲击电阻值一般是由工频接地电阻值换算 得出,换算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E。也可直接用冲击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得。 D.1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有两点法
42、(电流表-电压表法) 、三点法、比较法、多级大电 流法和故障电流法、电位降法等,通常实用的方法是电位降法,接地电阻测试仪也是用的电位降法。本 附录只介绍电位降法。 D.2 电位降法 原理图见图 D.1 EPC 电流极电位极 待测接地极 d x i I V D. 接线原理图 图中三个接线端子 E、P、C 分别接到接地体、电流探针和电位探针。其中 E 端子连接接地体 G,P 端子连接电位探针,C 端子连接电流探针。测量时,在 C 端子产生一个恒定电流,该电流经电流探针 地接地体E,形成电流回路。只要 x 和d 足够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通过测量 G、P之间的电 压 U,其电压 U 和电流I 的
43、比值就是接地电阻 RG,即: R G =U/I (D.1) D.3 几种标准测量方法 D.3.1 方法一:直线法,见图D.2。 G CPE D EP =(0.50.6)D EC D EC =(45)D 图 F.2 直线法 DB51/T 12262011 16 D.3.2 方法二:补偿法, 见图D.3。 EP C D EP =D D EC =2D G 图 D.3 补偿法 D.3.3 方法三:三角形法,见图D.4。 E P C D EP =2D D EC =2D G 30 O 图 D.4 三角形法 D.4 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D.4.1 P点至E点的距离要大于10米,小于10米测量结果误差较大。
44、 D.4.2 测量时,要根据现场情况仔细选择C点,E点至C点所在直线的延长线一定要通过地网的中心点G, 即CE连线要垂直于地网边缘。 D.4.3 P点要选在C点至地网的中间,若对测量的数据有疑问时,可多选几个P点进行测量,再对数据进 行分析,以便得出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D.4.4 测量时,测试线一般要求不要互相缠绕。 D.4.5 测量时要避开地下的金属管道、通信线路等。如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可多换几个地点测量,进 行比较后得出较准确的数据。 D.4.6 在测量屋面避雷针、避雷带时,通常要加长E点的测量线。加长的测量线对小地阻的测量精度有 较大影响,必须减掉加长线的线电阻。该线电阻可通过对比法得出
45、或用电桥测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该加长线一定不能缠绕在一起,尤其不能盘起来(此时线电阻可达几十欧姆) 。如果是加长P点和C点的 测量线,此时加长线的线电阻可忽略不计。 D.4.7 对大型地网(如发电厂等)接地电阻的测量,用电位降法的原理,通过其它设备来产生大的测 试电流,用电压表测量P点的电压,经过计算,得出接地电阻。 D.4.8 其它测量方法见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 DB51/T 12262011 17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E.1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
46、阻的换算应按下式确定: R AR (E1 ) i 式中: R 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 或者有支线大于 le e而取其 等于 le时的工频接地电阻(); A 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图 E.1 确定; Ri 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 。 3.0 2.5 2.0 A 1.5 1.0 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l /l e 图 E.1 换算系数 A 注: l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 le类同。当它大于 le时,取其等于 le。 E.2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2= e l (E2 ) 式中: l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图E.2计量(m); DB51/T 12262011 18 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m)。 E.3 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 1、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