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4 T 954-2011 黑棘鲷.pdf

    • 资源ID:1488662       资源大小:606.5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4 T 954-2011 黑棘鲷.pdf

    1、 DB44 ICS 65.150 B 51 备案号:32909-2012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9542011 黑棘鲷 Black porgy 2011-12-06 发布 2012-03-15 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9542011 前 言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质量与标准化技术研究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肇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汉华、朱长波、苏天凤、杨贤庆、李来好、谢俊刚、林伟强。 DB44/T 9542011 1 黑棘鲷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黑棘鲷

    2、( Acanthopagrus schlegeli)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及 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黑棘鲷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1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 18654.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 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3 名

    3、称与分类 3.1 学名 黑棘鲷 Acanthopagrus schlegeli (Bleeker)。 3.2 俗名 黑鱼立、乌格、乌翅、黑加吉、厚唇、黑格仔。 3.3 分类地位 鲈形目(Perciformes), 鲈亚目(Percoidei),鲷科(Sparidae),棘鲷属( Acanthopagrus)。 4 主要生物学特性 4.1 外部形态特征 4.1.1 外形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肩部隆起,腹部较平直。吻尖,口中等大,端位。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 端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前端各具犬齿六个,上颌两侧具臼齿四至五行,较发达,第三行后端臼齿最 大,下颌两侧臼齿仅三行,第三行甚短。眼间距宽,凸出,

    4、大于眼径。鳃盖骨后端具一扁平棘。鳃耙 甚短,体被细栉鳞,颊部具鳞7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略平行(见图1)。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都相连,中间无缺刻,鳍棘强大,以第4鳍棘最发达,各鳍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 纳入于鳞鞘沟中。胸鳍长而尖,其后端几达臀鳍起端。腹鳍腹位,较短,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鳍条 DB44/T 9542011 下方,尾鳍叉形。 体青灰色,具银色光泽。腹部较淡,头部色暗,侧线始处有一不规则黑斑,体侧具56条褐色纵 条纹。除胸鳍外,各鳍边缘均黑色。 图1 黑棘鲷外形图 4.1.2 可数性状 4.1.2.1 背鳍鳍式:D.-11。 4.1.2.2 臀鳍鳍式:A.-8。 4.1.2.3 腹鳍鳍

    5、式:V.-5。 4.1.2.4 尾鳍鳍式:C.17。 4.1.2.5 鳃:鳃耙数:67+910,鳃耙甚短,约为眼径的 1/41/3倍,具假鳃。 4.1.2.6 侧线鳞:51 54 14 7 。 4.1.3 可量性状 可量性状值见表1。 表1 黑棘鲷可量性状比例 可量性状 比例值 体长/体高 2.450.15 体长/头长 3.150.25 头长/吻长 2.800.40 头长/眼径 4.450.65 头长/眼间距 3.000.35 尾柄长/尾柄高 1.650.15 2 DB44/T 9542011 3 4.2 内部构造特征 4.2.1 鳔 鳔一室,末端分为左右两叶对称地伸入椎骨左右的肌肉中。 4.

    6、2.2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24。 4.2.3 腹膜 腹膜为灰白色。 5 生长与繁殖 5.1 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实测值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的体长和体重实测值 年龄,龄 1 2 3 4 5 6 7 8 体长/mm 120150 190210 230260 250300 280330 310360 330370 350390 体重/g 67121 229299 382530 477777 6461 003 8491 266 1 0031 363 1 1741 569 黑棘鲷的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见附录A。 5.2 繁殖 5.2.1 成熟年龄 雌鱼:3龄,雄鱼:2龄。 5.2.2

    7、繁殖类型 卵生。 5.2.3 产卵习性 性腺每年成熟1次,分批多次产卵,浮性卵。 5.2.4 繁殖水温 17.222.0。 5.2.5 怀卵量 DB44/T 9542011 绝对怀卵量:体重1 000 g1 500 g,怀卵量200万粒300万粒,体重超过2 000 g者400万粒以 上;相对怀卵量:200万粒/kg体重。 6 遗传学特性 6.1 细胞遗传学特性 6.1.1 染色体数 体细胞染色体数:2 n =48。 6.1.2 核型 核型公式为:3 m+2 sm+19 t,臂数NF=58。 黑棘鲷染色体核型见图2。 图2 黑棘鲷的染色体核型 6.2 生化遗传学特性 黑棘鲷肌肉组织中的酯酶(E

    8、ST)同工酶电泳图谱见图2。 图3 黑棘鲷肌肉组织中的酯酶(EST)同工酶电泳图谱 4 DB44/T 9542011 6.3 线粒体 16S rRNA 基因序列 黑棘鲷的线粒体16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见图4 。 1 gggcttagct gtctccctct cccagtcaat gaaattgatt tccccgtgca gaagcgggga 61 taaaaacata agacgagaag accctatgga gcttaagacg ccaggacagc tcatgttaaa 121 cactccaaga taaaggaaat aaactaaatg aaaccctgcc ctagtg

    9、tctt tggttggggc 181 gaccacgggg aaaaacttaa cccccatgtg gaataggaat actattttcc cagactcaag 241 agctcccgct ctaataaaca gaacttctga ccaaaaggat ccggcaatgc cgatcaacgg 301 accgagttac cctagggata acagcgcaat cctcttaaag agtccctatc gacaagaggg 361 tttacgacct cgatgttgga tcaggacatc ctaatggtca gccccgctaa 图4 黑棘鲷线粒体 16S r

    10、RNA 基因部分序列 7 检测方法 7.1 抽样 按 GB/T 1865 4.2 的规定执行。 7.2 性状测定 按 GB/T 1865 4.3 的规定执行。 7.3 生化分析方法 参见附录B。 7.4 染色体检测 按 GB/T 18654.12 的规定执行。 7.5 线粒体 16S rRNA 基因序列测定方法 参见附录C。 8 检验规则与结果判定 按 GB/T 1865 4.1 的规定执行。 5 DB44/T 9542011 6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A.1 体长与体重生长方程 Lt=530(1-e -0.21(t+0.02) ) .(1) Wt=402

    11、3(1-e -0.21(t+0.02) ) 3 . (2) 式中: Lt t 龄时鱼体体长,单位为毫米(mm); Wt t 龄时鱼体体重,单位为克(g); e自然对数的底; t鱼的年龄,龄。 A.2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W =1.806310 -4 L 2.6780 . (3) 式中: W鱼体体重,单位为克(g); L鱼体体长,单位为毫米(mm)。 DB44/T 9542011 7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化分析方法 B.1 样品制备 取活鱼或速冻保存于超低温冰箱或液氮罐中贮存的肌肉组织0.30 g,放入1.5 mL离心管,按加入 同体积的Tris-HCl缓冲液(pH 7.5,0. 0

    12、5 mol/L0 .10 mol/L) ,置于冰浴中研磨,4、15 000 r/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置于冰箱中备用。 B.2 电泳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梯度凝胶电泳。样品与0.4 %溴酚蓝混合后点样,每一样品重复3次。4 时以40 mA恒流进行电泳,待指示剂迁移到距分离胶边缘1 cm处停止电泳。 电泳缓冲液:称取6.0 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28.8 g甘氨酸溶解在900 ml去离子水中,再加去离子 水定容至1 000 mL,pH 7.0。用时稀释10倍。 聚丙烯酰胺分离胶浓度5.1%,聚丙烯酰胺浓缩胶浓度3.0%。 B.3 染色、固定 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放在 EST 酶活性染

    13、色液下显色,37显色约 20 min 至酶谱清晰为止。弃去 染色液,用蒸馏水漂洗,再用 7%冰醋酸(v/v)固定。 染色液的配制:0.20 g固蓝RR 盐和0.20 g 醋酸-1-萘酯分别用 10 mL 丙酮溶解后,倒入 200 mL0.2 mol/L 磷酸缓冲液(pH 6.4)中。 B.4 摄影、扫描 对凝胶及其谱带照相,或用扫描仪对电泳谱带进行扫描。 DB44/T 9542011 8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线粒体 16S rRNA 基因片段测定方法 C.1 基因组全DNA提取 C.1.1 取约0.1 g样品组织,视保存方式而采用剪碎、液氮研磨、匀浆器研磨或洗涤除乙醇后剪碎样 品,

    14、放入1.5 mL的离心管内,加入500 L STE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1 mmol/L EDTA-Na 2,0.1 mmol/L NaCl,以NaOH调节pH至8.0;高压灭菌) ,再加入10%SDS(十二烷基硫酸钠)120 L 和20 mg/ml 蛋白酶K 10 L,温和混匀,56消化至溶液变得澄清透明。 C.1.2 加入等体饱和酚,温和颠倒混匀。12 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C.1.3 重复步骤C.1.2 一次。 C.1.4 加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温和颠倒混匀。12 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C.1.5 重复步骤

    15、C.1.4,直至无蛋白质中间相。 C.1.6 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温和颠倒混匀。12 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C.1.7 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缓慢转动,产生絮状沉淀后,12 000 g离心10 min,沉淀DNA。 C.1.8 沉淀加入70%冰冻乙醇洗涤,-20 静置0.5 h, 12 000 g离心5 min。小心弃乙醇,沉淀下来 的DNA在空气中干燥后,加水70 L100 L 溶解,-20保存。 C.2 线粒体 16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测序 所用引物序列为: 16S AR:5CGCCTGTTTATCAAAAACAT-3,16S BR:5-CCGGTCTGAACTCAGATCACG-3。 在0.2 mL薄壁管中加入下列PCR反应混合液:PCR扩增缓冲液 (Mg 2+ free)5 L;2.5 mmol/L dNTPs 2 L; 5 U/Taq酶0.2 L;Mg 2+ (25 mmol/L)2 L;引物(50 pmo1)各l L;25 ng250 ng基因组DNA,补充灭 菌双蒸水至 50 L。 PCR反应条件为:95 预变性5 min,然后94 l min,55 l min,72 l min 30个循环,72 延伸5 min。 扩增产物回收后测序。


    注意事项

    本文(DB44 T 954-2011 黑棘鲷.pdf)为本站会员(unhappyhay1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