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2 T 651-2018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时空数据库标准.pdf

    • 资源ID:1487295       资源大小:13.93MB        全文页数:2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2 T 651-2018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时空数据库标准.pdf

    1、ICS 01.080.30 A 79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42/T 651 2018 代替 DB42/T 651 2010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 时空 数据库标准 Element classification coding and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standard for Wuhan series scale topographic maps (报批稿) 2018-09-11 发布 2018-12-10 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651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V 1 范围

    2、.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设计原则 . 1 3.1 要素编码结构 . 1 3.2 分类编码扩充原则 . 2 3.3 标识码编码结构 . 2 3.4 数据库属性结构的扩展 . 3 4 技术指标 . 3 4.1 数据格式 . 4 4.2 数据库地理范围 . 4 4.3 数据库空间参数 . 4 4.4 分幅和图号命名规则 . 4 4.5 要素几何类型的规定 . 6 4.6 注记的一般规定 . 6 4.7 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 . 6 4.8 颜色的配置 . 7 4.9 符号配置原则 . 7 4.10 属性填写规定 . 7 5 要素分类编码规定 . 7 6 数据分层规定 . 7 7 数据内

    3、容和采集规则 . 7 7.1 数据内容 . 8 7.2 采集建库要求 .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 . 1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层设计 . 192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数据库结构设计 . 194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幅元数据库结构设计 . 216 DB42/T 651 2018 II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代替 D

    4、B42/T 651 2010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本标准 与 DB42/T 651 2010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 化如下: 在引言中,增加了修订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描述(见引言); 修改了关于本标准适用范围的描述(见 1, 2010 年版的 1);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已废止的标准引用,并更新了所引用标准的最新标准代号(见 2, 2010 年版的 2); 删除了 “ 兼顾建库与制图 ” 的表述(见 2010 年版的 3.5); 修改了数据库参数中关于 “ 平面系统 ” 的表述(见 4.3, 2010 年版的 4.3); 修改了关于 “ 图号命名规则 ”

    5、和 “ 系列比例尺的基础码和顺序码 ” 的规则(见 4.4.2, 2010 年版的 4.4.2); 修改了 关于 “ 比例尺代码 ” 的规则(见 4.4.3, 2010 年版的 4.4.2); 修改了关于 “ 文件名命名规则 ” 的表述(见 4.4.3, 2010 年版的 4.4.3); 修改了关于 “ 图幅流水号命名规则 ” 的表述(见 4.4.4, 2010 年版的 4.4.4); 修改了关于 “ 注记的一般规定 ” 的表述(见 4.6.1, 2010 年版的 4.6.1); 删除了采集建库要求中 “ 总体要求 ” 关于具体地物要素的规定,将其移入 “ 点状要素 ” 、 “ 线状要 素 ”

    6、 、 “ 面状要素 ” 、 “ 注记类要素 ” 的表述中(见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和 7.2.7, 2010 年版的 7.2.1); 新增了采集建库要求中关于 “ 点状要素 ” 、 “ 线状要素 ” 、 “ 面状要素 ” 、 “ 注记类要素 ” 、 “ 图 幅接边 ” 和 “ 图幅整饰 ” 的表述(见 7.2.2、 7.2.3、 7.2.4、 7.2.5、 7.2.6 和 7.2.7); 新增了 “ 不依比例尺的水中岛 ” 、 “ 裙楼 ” 、 “ 楼层分割线 ” 、 “ 艺术建筑 ” 、 “ 地窖(菜窖) ” 、 “ 依比例尺的药

    7、浴池 ” 、 “ 沙坑 ” 、 “ 健身、娱乐设施 ” 、 “ 依比例尺的报刊亭、售货亭、售票亭 ” 、 “ 交通警示牌 ” 、 “ 无顶棚的自行车租赁点、存车支架 ” 、 “ 高速的标准轨铁 路 ” 、 “ 助曲线 ” 、 “ 岸 垄、土垄 ” 、 “ 残丘地 ” 和 “ 裸土地 ” 等地形图要素(见附录 A); 删除了 “ 地形图要素分层设计 ” 中关于 “AGNL” 和 “ANNL” 的表述(见 2010 年版的附录 B); 新增了 “ 地形图要素分层设计 ” 中关于 “FWXA” 的表述(见附录 B); 新增了 “ 地形图数据库结构设计 ” 中关于时间、空间位置、接边信息以及特有属性项

    8、的表述(见附 录 C); 删除了 “ 地形图数据库结构设计 ” 中关于 “AGNL” 和 “ANNL” 的表述(见 2010 年版的附录 C) 新增了 “ 地形图数据库结构设计 ” 中关于 “FWXA” 的表 述(见附录 C); 删除了 “ 地形图图幅元数据结构设计 ” 中关于 “ 产品代号 ” 、 “ 出版日期 ” 、 “ 数据量 ” 、 “ 图廓 角点经度范围 ” 、 “ 图廓角点纬度范围 ” 、 “ 椭球长半径 ” 、 “ 椭球扁率 ” 、 “54 -80 坐标转换参数 ( X,Y) ” 、 “ 图幅结合表中西北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表中北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表中东北图幅号

    9、 ” 、 “ 图幅结合表中西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表中东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表中西南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 表中南图幅号 ” 、 “ 图幅结合表中东南图幅号 ” 、 “ 航高 ” 、 “ 层名 ” 等设计表述(见 2010 年版的附 录 D)。 DB42/T 651 2018 IV 本标准由武汉市测绘研究 院提出。 本标准由武汉市测绘地理信息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文涛、肖建华、王厚之、严小平、彭清山、李黎、何伟、周剑、李海 亭、陈莎、张欢、姚垚、郑凤姣、李琪、张敏、郑小鹏、张雪、何典。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史版本发布情况为: DB42

    10、/T 651 2010。 DB42/T 651 2018 V 引 言 本 标准 是 在 国家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 字典( GB/T 20258.1)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 GB/T 13923) 和 湖北省地方标准 武汉市 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 (DB42/T 651) 的 基础上,结合武汉市的地形地貌 以及 时 空信息 特点, 对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的分

    11、类编码及数据库结构 进行了 补充、丰富和完善,并按时空 地理信息 云平台 建设要求,对各比例尺的数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主要添加了各比例尺地物要素的时间 信息和空间信息属性字段 ; 并根据各种地物要素自身特点,添加了能够更好表征地物属性信息的字段 ; 同时考虑到时空地理信息的更新,本标准还增加了针对数据库更新而设计的数据结构 ;删除了线状注记 数据库结构 。标准内容 充分考虑到 时空 数据采集、建库、缩编更新、分发利用的特点, 以时间和空间结 合、图形和属性结合、生产和应用结合 为导向 , 将地形图 图 式与 时空 数据库合二为一, 在实现图库一体 化的基础上 ,统一了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规

    12、则和要素编码,便于 各 比例尺 时空数据的融合和挖掘分 析,扩展各比例尺时空数据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提高其利用效率, 能够 满 足武汉市时空 地理信息 生产、 建库、管理、应用和挖掘分析 的需要 ,更好地为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提供 时空 地理信息服务。 本标准是 DB42/T 651 2010调整后修订完成的。 DB42/T 651 2018 1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 要素分类编码及 时空 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 武汉市 系列比例尺地形图 要素分类编码及 时空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技术 指标 、要素分 类编码规定、数据分层规定、数据内容和采集规则。 本 标准 适用于武汉市 1

    13、: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的 编制和 地形图 时空 数据库 的 建设。 本标准未规定的其他要求,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 7930-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14、 GB/T 20257.1-201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 GB/T 20258.1-2007 国家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 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25344-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CH/T 9012-201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JJ/T 100-2017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

    15、DB42/T 651-2010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 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 3 设计原则 3.1 要素编码 结构 按照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 GB/T 20258.1) 、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 GB/T 7027)和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规范 (CJJ/T 100) 并进行扩充 , 地形图要素的编码采取 6位 编码 , 依次 分别为大类码 、 二级大类 码 、 小类码和扩展码。 要素 编码结构如图 1所示 。 图 1 要素编码结构 X XX XX X 大类 码 二级 大类码 扩展

    16、码 小 类码 DB42/T 651 2018 2 3.1.1 要素编码规则如表 1 所示 。 表 1 要素编码规则表 结构名称 说明 实例 大类码 见表 2 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表 例如 双线 时令河 要素编码为 204010,大类为 水系 ,编码为 2 二级大类 码 要素大类,范围 01 99 例如 双线 时令河 要素编码为 204010,二级大类为 04 小类码 要素小类,范围 00 99 例如 首曲线 、 计曲线 和 间曲线 ,其要素编码分别为 701010、 701020 和 701030; 小类编码 分别 为 01、 02 和 03,对于 在二级大类码基础上 没有 再进行 分类的地物

    17、, 小类码编为 00 扩展码 一般情况为 0,如果需要添加其他 相 似或者相近的要素,则 以 1 递增 编码 例如双线地面河 流 201010、双线地面河流中心线 201011和双线地面河流面 201012 3.1.2 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关系 如表 2 所示 。 表 2 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表 序号 大类码 要素名称 01 1 测量控制点 02 2 水系 03 3 居民地及设施 04 4 交通 05 5 管线 06 6 境界 07 7 地貌 08 8 植被与土质 09 A 注记( “ A+数字 ” , A1-A9 表示 9 类注记, A0 表示说明注记) 10 F 辅助类要素:坡脚线、辅助线

    18、、辅助面 11 M 图廓整饰 3.2 分类编码扩充原则 当附录 A提供 的要素类型仍不能满足分类需求时,可按以下原则进行扩充,但码位不应扩充: a) 要素的二级大类码,小类码及扩展码应在同级的分类上进行扩充,扩充的二级大类码,小类码 及扩展码应归入相应的大类码,二级大类码及小类码,同时在相关数据中进行说明。 b) 扩充的编码结构应符合 3.1 的规定,已有的 编 码不得重复定义。 3.3 标识码编码 结构 依据比例尺和要素分类编码原则,对每一 种 地物要素定义 其 标识码。 标识码采取 7位 编 码, 依次 分 别为比例尺编码 、 大类码序号 、 顺序号和扩展码,具体编码结构如图 2所示 。

    19、DB42/T 651 2018 3 图 2 标识码编码 结构 ( 1) 比例尺 编码 表示各比例尺下的类别编号,具体对应编码如表 3所示 。 表 3 比例尺编码对照表 比例尺 比例尺编码 1:500 1 1:1000 2 1:2000 3 ( 2) 大类码序号 表示各类地物的类别 顺 序号, 具体对应编码如表 4所示 。 表 4 大类码序号编码对照表 要素名称 大类码序号 测量控制点 01 水系 02 居民地及设施 03 交通 04 管线 05 境界 06 地貌 07 植被与土质 08 注记 09 辅助类要素 10 图廓整饰 11 ( 3) 顺序号表示 各大类 要素 的顺序 编 号, 对每 大

    20、类要素按照顺序进行编码, 从 001开始,以 1为增 量顺序递增。 ( 4) 扩展码 一般情况下 为 0,如果需要添加其他相似或者相近的要素,则 以 1递增 编码 。 扩展码不 应超过 9。 3.4 数据库属性结构的扩展 数据库 以地形图图面内容为基础,对于各专题应用,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属性结构扩展,录入 时 间信息和 各类专题信息,完善专题信息内容。 具体规定见附录 C。 4 技术指标 X XX XXX X 比例尺编码 大类码 序号 扩展码 顺序号 DB42/T 651 2018 4 按照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 GB/T 17798) 、 国家基本比例尺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21、13989) 和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 ( CH/T 9012) 的要求 ,对 数据格式 、分幅和 图 号 命名规则 等 技术指标作 了相关 规定。 4.1 数据格式 元数据 文件成果可 采 用 Access数据库等 格式,元数据 结构应符合 附录 D的规定 。 图形文件成果可采用 AutoCAD DWG、 DGN等 格式 。 数据库文件 成果 可采用 ArcGIS Personal Geodatabase等 格式 。 4.2 数据库 地理 范围 武汉市域具体地理 范围 如下 : 东经: 113 40 115 05 北纬: 29 57 31 03 包括武汉市所辖的江岸区、

    22、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汉阳区、洪山区、青山区、东西湖区、汉南 区 、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 , 共 13个 行政 区 。 4.3 数据库 空间 参数 平面系统采用 武汉 2000坐标系( WH2000) ;高程系统 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 武汉市 地形图 基准比 例尺为 1:2000。 4.4 分幅和图号命名规则 4.4.1 地形图分幅 分 幅采用 50cm 50cm图 幅。 4.4.2 图号命名规则 图号 应按 地形图图廓 西南角 XY坐标值 进行 命名 , 以公里为单位 ,按“整数 +小数”的形式表示 。 整 数部分, 取至 十 公里 ; 小数部分, 1:500地形图取至

    23、0.01km, 1:1000和 1:2000地形图取至 0.1km; X坐标 公里数在前, Y坐标公里数在后, 中间加 短线连接 。如图 4所示, 斜线填充部分 所在 的 1:500地形图图号 为 72.00-11.25; 所在的 1:1000和 1:2000地形图图号为 72.0-11.0。 4.4.3 文件名命名规则 文件名 应由 比例尺代 码、图廓西南角点 XY坐标以及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顺序码 组成 。比例尺代码如 表 5所示: 表 5 比例尺代码 比例尺 代码 分幅规格 1:500 K 50cm 50cm 1:1000 J 50cm 50cm 1:2000 I 50cm 50cm DB

    24、42/T 651 2018 5 图 3 文件名 命名规则 编码 应 以同一系列中最小比例尺为基准 。 1:500比例尺和 1:1000比例尺图幅的编码 应 以 基准 比例尺 为依据, 顺序码 为该比例尺图幅在 基准比例尺 中的 编码 ,编码的原则为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大小以 01, 02, 03, 04 进行编码。 基准比例尺图幅的 顺序码 为 00。 系列比例尺的顺序码 对照关系 如 表 6所 示 。 表 6 系列比例尺 顺序码的对照表 比例尺 顺序码 1:500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 1:1000 01,02,0

    25、3,04 1:2000 00 如图 4所示, 对于 1:2000地形图 ,其 文件名 为 I37281100。 对于 1:1000地形图,其在所属 1:2000图中 的顺序码为 03,因而该 1:1000地形图 文件名 为 J37281103。 对于 斜线填充部分 的 1:500地形图,该图幅 在 所属 1:2000图 中的顺序码为 14,因而 该 1:500地形图 文件名 为 K37281114。 X,Y (372000,811000) 图 4 1:500 1:1000 1:2000 地形 图图幅分幅 示意图 4.4.4 图幅 流水号命名规则 对于 1:2000地形图, 应 从左 至 右 ,

    26、从上到下, I1, I2, I3, I4, I5, I6 进行编号。 对于 1:1000 地形图,根据 所属 1:2000地形图的 流水号 应 按照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1-4进行编 号 ,如 流水号为 I1的 1:2000的地形图中的 1:1000图幅按照 J1-1, J1-2, J1-3, J1-4进行编号。 对于 1:500地形图, 应 按照 从 X XXX XXX XX 比例尺代码 X 整公里数 Y 整公里数 顺序码 1:2000 I1 y x 1:1000 J1-3 K1-9 K1-10 0 K1-13 K1-14 1:1000 J1-1 1:1000 J1-2 K1-1 K1-2 K

    27、1-3 K1-4 DB42/T 651 2018 6 左至右 ,从上到下 的顺序, 首先 确定该 图幅在所属 1:2000图 中的顺序码 , 然后 根据 所属 1:2000地形图的 流水号 进行编 号 ,如流水号为 I1的 1:2000的地形图中的 1:500图幅按照 K1-1, K1-2, K1-3, K1-4, K1-5, ,K1-16进行编 号 。 4.5 要素几何类型的规定 4.5.1 地物要素按照几何类型 分为点、线、面三类, 注记要素在数据库数据中作为点、线、面状地物 的属性,在 制图数据中作为文字要素表现在图面上 , 具体规定见附录 A 的几何类型项。 4.5.2 点要素分为无向

    28、点、有向点 和标识点三大类 , 11 表示无向点 和标识点 , 12 表示有向点。 无向点 用来描述不具方向性的点要素,如 灯塔、烟囱、高程点、特殊高程点等。 有向点用来描述具有方向性的 点要素,如 泉、地下建筑物出入口标识等。 有向点的角度是以正东方向起算,沿逆时针方向的夹角大小, 单位为度。 当要素没有明确图 形实体与之对应时,用标识点来表示此要素,如无栏木的铁路平交道口 、 立交桥 等。 4.5.3 线要素分为有向线和无向线, 21 表示无向线, 22 表示有向线 。 无向线主要有中心线和边线两种 表现形式,是对没有方向意义的线状要素的描述。中心线指要素实体的中心线,如地铁、机耕路、溜索

    29、 桥、隧道等。边线指要素的轮廓线,如依比例尺的公路等。有向线是对具有方向或符号有方向要求的线 状要素的描述, 如 单线河、田坎、路堑、沟堑、路堤等。 当要素具有方向性时,按照要素走向进行采集, 如 单线地面河流 是由上游 采集到下游;当要素符号有方向要求时,一律将符号放置在前进 方向的左 侧。 4.5.4 面 状 要素表示面状地物,代码为 31,主要有 轮廓线构面和范围线构面 两种表现形式 。 轮廓线构 面用于表示具有明确边界的面 状 要素,如 一般房屋等。 范围线构面用于表示不具有明确边界的面 状 要素, 如 油罐群 等 。 4.6 注记的一般规定 4.6.1 根据名称注记所指地理实体的特征

    30、或范围,以相应的点对象描述 , 但在图面以隐含方式表示 。 根据名称注记指向的地理实体或区域的几何特征,按本 标准 规定 的 AGNP 和 ANNP 层 采集相应的名称点 表 示。名称点 宜 应放置在名称对象的概略中心位置 。 注记主要分为一般说明注记、行政区域名注记、城乡 居民点名注记、企事业单位 名注记、管线注记、纪念地与古迹名注记、山名注记、水系及附属设施名 注 记、 道路名称注记、自然地域名注记和境界标志注记。 4.6.2 地名注记中的拼音字段项,在录入时不区分大小写,连续不加任何分隔符。 4.6.3 地名注记在录入时如果有副名,录入格式为:主名在前,副名在括号内表示,括号为 中文 半

    31、角 括号。 4.6.4 散列地名注记中每个字 用 两个点来表示,第一个点表示其定位点,第二个点表示其方向。对于 单个整体注记用直线来表示,第一个点表示其定位点,第二个点表示其方向。 4.6.5 在制图数据中, 注记应以单文本形式表示。注记说明对象为多边形区域的,其定位点宜在多边 形区 域内 ;注记说明对象为线状要素时,注记宜压盖在线状要素上,并且注记放置的方向应与线状要素 的走向一致;注记说明对象为点状要素时,注记宜放置在点状要素附近,不 应 压盖在点状要素上。 4.7 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下地形图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的 具体 要求 如表 7所示

    32、。 DB42/T 651 2018 7 表 7 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参数 地形类别 基本等高距 高程注记点数量 备注 1:500 1:1000 1:2000 平地 0.5m 0.5m 0.5m 15 20 个 /100cm2 丘陵地 0.5m 1.0m 1.0m 10 20 个 /100cm2 山地 1.0m 2.0m 2.0m 8 15 个 /100cm2 4.8 颜色的配置 原则上每一大类 颜色一致,辅助线和辅助面的颜色与各大类颜色一致。具体 规定 见附录 A的 印刷色 彩( CMYK) 值项和 RGB值项 。 其中,附录 A中的 CMYK值表示青( C)、品红( M)、黄( Y)、黑( K

    33、)四色 值 ; RGB值表示红( R)、绿( G)、蓝( B)三色值。 4.9 符号配置原则 4.9.1 独立地物符号、线状地物的线型符号名称 应与要素编码一致,对于没有配置的要素 应 按照实线 型配置。具体规定见附录 A 的要素编码项和图式图例项。 4.9.2 符号旁以数字标注的尺寸值, 应 以毫米( mm)为单位。 4.9.3 符号旁只注一个尺寸值的,表示圆或外接圆的直径、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长;两个尺寸值 并列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高度,第二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宽度;线状符号一端的 数字,单线是指其粗度,两平行线是指含线划粗的宽度(街道是指其空白部分的宽度)。符号上需要特

    34、 别标注的尺寸值,则 应 用点线引示。 4.9.4 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段的夹角等,没有标明的 应 以附录 A 图式图例项中的符 号为准。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 0.15mm,点的直径为 0.3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 线划长为 0.5mm,非垂 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 45或 60。 4.10 属性填写规定 地物实体可由一个或多个要素来表示,当只有一个要素表示一个实体时,该要素应填写其属性信息; 当 两个及以上要素表示 一个实体 时, 应 填写 所有要素 的属性 信息。 具体要素属性的填写 应符合 附录 A的 要素属性项 填写要求 ,其中,要素属性项中带下划线的字段为必填字段。 5 要

    35、素分类编码规定 按照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 、 基 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 GB/T 13923)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GB/T 25344) 并 进行 扩充 , 要素分类及编码 应符合 附录 A的规定 。 6 数据分层规定 1:500、 1:1000和 1:2000全要素地形图的 时空 数据库设计为 11个 要素集 和 39个 要素表 ,地物要素分 层设计 应 符合 附录 B的规定 ,可扩充其他属性的 数据库结构设计 应符合 附录 C的规定 。 7 数据内容和采集规则 DB4

    36、2/T 651 2018 8 按照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 GB/T 7930) 和 基础地理信息数 字产品元数据 ( CH/T 1007) 的要求 ,对 内业 数据 采集 和元数据结构 等 内容 作 了相关 规定。 7.1 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括 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 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各类注 记 、元数据以及地物属性信息。 具体采集内容及规则 应符合 附录 A中 数据采集与指标选取项 的规定 , 元 数据结构 应符合 附录 D的规定 。 7.2 采集建库要求 7.2.1 总体要求 7.2.1.1 各地物要素标识码

    37、、编码、几何类型、符号以及各要素采集规则 及 相关参数 应 严格遵循本 标 准 规定 。 7.2.1.2 所有要素的 数据结构 应 包含的属性字段有要素编码 、要素名称、 测取时间 、 移 除时间 、 要素 GUID( 要素在数据库中的唯一标识码 ) 、 测取人 和 修除人。其中,“测取时间”为数据的测制 时间,“移 除时间” 为数据的移除时间 。 7.2.1.3 符号不规则的地物, 应 采集骨架线和辅助成图的要素部分,按标准放置在辅助类要素中,并 填写相应所属要素的要素编码。如长度不一的斜坡,骨架线用斜坡要素编码表示,坡脚线用辅助线要素 F10010 表示,并且在辅助线要素“对应 GUID”

    38、字段中输入对应的斜坡骨架线的 “要素 GUID” 值,在“代 码 ” 属性要素字段中填写斜坡的要素编码。斜坡坡齿的长短线在数据库中不需表示,如果坡脚线在制图 数据需要表示的,则 应 复拷贝辅助线作为地类界要素单独放置。 7.2.1.4 对于依比例尺的 要素 , 其 范围线和不依比例尺 的 符号 应 分别 按其要素编码表示,符号居中进 行放置,并 被赋予属性信息 , 范围线 中只写入通用属性字段。 7.2.1.5 对于道路或者河流等有中心线表示的线状符号, 应 将属性字段值写入到中心线 属性项 中,对 应的要素边线只写入通用属性字段。 7.2.1.6 一般情况下,压盖顺序为: 高程点 、水系、道

    39、路、居民地、管线垣栅、地貌、境界、植被、 等高线 。对于同类要素相互压盖的情况,可根据制图要素需要调整。 7.2.1.7 要素位置空间重叠时,按照优先原则先采集重要要素,次要要素 可 在数据编辑时采用跨层拷 贝的方法产生。 7.2.1.8 对于要素属性的填写,如果在要素的“数据采集与指标选取”项中,详细列出了属性字 段的 录入值,如“ 通航性质: 01 通航 /02 不通航”,则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只需填“ 01”或者“ 02”即可,并 且只能从列举出的内容中 选取填写,如果录入字段值没有数据字典详细列出,则由作业单位按实际内容 正确填写。 7.2.1.9 在建库数据符号化为制图数据后,各生产单位

    40、如发现在制图表示中有不合理的情况,应及时 对建库数据进行修改,保证建库数据符号化后满足制图数据的要求。 7.2.2 点状要素 7.2.2.1 点状要素是指按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 应表示为 相应的一般独立符号 。 7.2.2.2 遇到在房屋类要素中需表示建筑物独立符号的,如宾馆、超市、金融单位、火车站等独立符 号,应将 该独立符号放置在该单位的主体房屋建筑上,并在要素属性中填写名称和相应属性字段,且该 符号不放在该房屋类要素的中心,需要移位表示,以便在出图符号化过程中房屋的结构层次注记不与独 立符号的位置发生冲突。 DB42/T 651 2018 9 7.2.2.3 有向点应将角度值记入“图示

    41、角度”字段属性中,以图式规定起始方向为 0 方向,与正东方 向逆时针形成的夹角,以度为单位,取值范围为 0-360。 7.2.3 线状要素 7.2.3.1 线型名称和要素代码应完全一致,带方向线型要素的采集应完全遵循左向法则,线型方向为 线前进方向的左侧。 7.2.3.2 线状地物采集时不能利用流线、弧线等特殊形式的线类型采集,任何线状地物采 集 应 利用简 单多段线采集,保证符号化出来后 的 线状要素类型为直线或者多段线 , 线状要素的采集密度 应 以线状要 素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采点密度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 7.2.3.3 高架桥、轻 轨下被覆盖的建构筑物应用“被覆盖的建构筑物”表示,

    42、并在“ 构筑物编码 ” 字 段 中录入该构筑物对应的要素代码,是房屋的 应 输入相应结构和层 数 。 7.2.3.4 依比例尺围墙的采集, 应 遵循左向 法则,采集围墙外侧边线,以及围墙宽度,并将围墙宽度 记录进相应的围墙属性字段中,如遇只能采集内边线的情况, 应 在内业处理时根据围墙宽度生成围墙的 外侧边线进行入库。 7.2.3.5 台阶类要素 (含 阶梯路 ) 在数据库中 应 按线状要素表示,保证数据库中存储内容与制图显示 一致 , 当 绘制 不规则的台阶时 , 可 先按照台阶轮廓绘制 简单 多段线,再对其进行属性复制 。如果和房屋 共边时重复绘制, 应 保持两边界完全吻合。 7.2.3.

    43、6 道路和河流应 绘制中心线,并将相应的道路和河流名称记录在中心线对应的属性字段中,无 名称的名称填写“无”,道路中心线为有向线,对于单向行驶的道路 应 根据其真实方向进行绘制;另外, 在两条道路中心线相交处应将其断开,分段表示。 7.2.3.7 铁路、轻轨类要素 应 按中心线采集。 7.2.3.8 电力线类要素 中的 电杆和骨架线 应 分别采集,电杆实测采集,骨架线的结点应和电 杆完全保 持一致,首尾结点处要严格捕捉不能有悬挂。 7.2.3.9 等高线为有向线, 应 按左向法则采集,即左高右低,并尽量保持等高线连续,如等高线与独 立地物相交时,地物应做压盖处理,但如遇房屋或者陡坎等要素,连续表示较困难的,可打断表示;等 高线高程


    注意事项

    本文(DB42 T 651-2018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时空数据库标准.pdf)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