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ICS 33.060 M 30 备案号: DB42 DB42/T 1243 2017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公用移动通信网络 共建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the underground public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construction project of urban rail transit (报批稿) 2017 01 26发布 2017 05 01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2/T 1243 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V 1
2、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1 5 一般规定 . 2 6 无线子系统 . 2 6.1 系统组成及要求 . 2 6.2 信源设备的选择与设置 . 3 6.3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 4 6.4 泄漏同轴电缆设计 . 4 6.4.1 泄 漏电缆的覆盖计算 . 4 6.4.2 泄漏同轴电缆的选型 . 5 6.4.3 泄漏同轴卡具的选型 . 5 6.4.4 泄漏同轴电缆的配 置 . 5 6.4.5 泄漏同轴电缆的安装 . 6 7 光缆子系统 . 6 7.1 光缆的选择 . 6 7.2 终端设备的选择 . 6 7.3 光缆路由的选择 . 6 7.4 光缆
3、线路敷设安装 . 7 7.5 光缆接续、进机房及成端 . 7 8 电源及接地系统 . 7 8.1 交流供电系统 . 7 8.1.1 总体要求 . 7 8.1.2 交流基础电源 . 7 8.2 直流供电系统 . 8 8.2.1 总体 要求 . 8 8.2.2 直流基础电源 . 8 8.2.3 直流供电设备的配置 . 8 8.2.4 开关电源系统的要求 . 8 8.3 电缆 . 8 8.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8 8.4.1 总体要求 . 8 8.4.2 电源防雷器安装要求 . 9 8.4.3 天馈防雷要求 . 9 9 机房及基础工程 . 9 9.1 一般规定 . 9 9.2 机房的选取 . 10
4、 9.3 机房的环境要求 . 10 9.3.1 温湿度、气压条件 . 10 9.3.2 洁净度条件 . 10 DB42/T 1243 2017 II 9.3.3 机械条件 . 10 9.3.4 电磁环境 . 10 9.4 机房通风、空调与供暖 . 10 9.5 走线架的设计 . 10 9.6 机房设备的布置 . 11 9.7 隧道区间的设备布置 . 11 9.8 通信系统 GPS天馈的安装 . 1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 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说明 . 12 参考文献 . 13 DB42/T 1243 2017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5、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归口。 本标准 主要起草单位: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 标准 参加起草单位: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中国 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武汉地铁集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庆、陈建强、柳阳春、陈兵、杨力、舒俊、宋一峰、熊飞、李川、向敬波、 欧阳威、廖瑶剑、王好 。 DB42/T 1243 2017 IV DB42/T 1243 2017 V 引 言 为稳
6、步推进湖北省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通信设施的建设,合理共享配套资源, 提高移动信号的覆盖质量,充分利用无线频谱资源,保障空中电波的有序和安全,维护移动通信用户、 移动通信运营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无线通信 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 YD/T 5120-2005、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 程验收规范 YD/T 5160-2007 等基础上,结合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的场景内多种制式通信系统并存的 特点,综合考虑了多个电信运营商的建设需求及国家大力推行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趋势,对城市轨 道交通地下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共建工程的主要设计组成部分、相关系统技术要求、系统的
7、设计等内容作 出了进一步规范。 DB42/T 1243 2017 1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共建工程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公用移动通信网络覆 盖系统(以下简称轨道交通地下移动通信网 络)的配置、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无线子系统、光缆子系统、电源及接地系统、机房及基础工程四个专 业的设计规范要求 。 本规范 适用于湖北省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公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系统 工程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8、适用于本文件。 GB 19286-2003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 YD/T 778-2011 光纤配线架 YD/T 814.1-2013 光缆接头盒 第 1 部分:室外光缆接头盒 YD/T 1712-2007 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 YD/T 2339.1-2011 射频同轴电缆敷设用附件 第 1 部分:馈线卡具 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YD/T 5120-2005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 YD/T 5160-2007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50157-2
9、013 界定的以 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 50157-2013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限界 gauge 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限界分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 程建设、管线和设备安装位置等必须遵守的依据。 GB 50157-2013,定义 2.0.6 4 总则 1 本规范适用场景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场景或类似的覆盖场景。 2 本规范是基于“由地铁方提供基础设施,电信运营商在地铁内共同投资建设公用移动通信网的 建设模式”为前提进行的编制。 3 轨道交通地下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 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
10、现行相关 标准的规定。 4 轨道交通地下移动通信网络宜遵循“多网合一”的原则进行建设,具有良好的前向扩展性。 5 轨道交通地下移动通信网络多制式合路系统应遵循合路系统同步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使用 的原则。 DB42/T 1243 2017 2 6 轨道交通地下移动通信网络室内覆盖系统的使用不应影响地铁的控制、调度系统正常工作,以 及不影响地铁的行车安全。 7 地铁所用线材外护套均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 5 一般规定 1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应适应地铁场景及用户特性、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语音、数据、等各种 信息业务的需要,做到系统可靠 、功能合理、设备成熟、技术先进、经济实用。 2 地铁公用移
11、动通信系统设计总体方案及系统容量时,应将近期建设规模和远期发展规划相结 合。 3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 : a) 无线子系统 无线子系统包括信源及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两部分,其中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包括室内天线、 无源器件、射频同轴电缆、光纤、泄漏同轴电缆等组成部分。 b)光缆子系统 光缆子系统包括光缆及光缆终端设备两部分。 c)机房及基础 机房及基础属于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的配套工程,包含机房、综合机架、走线桥架、 加固支撑装置等基础配套设施。 e)电源及接地系统 电源及接地系统包括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配电系统及接地系统。 4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在灾害或事故的情
12、况下应作为应急处理、抢险救灾的手段。 5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 ,并采取适当的冗余,故障时自动切换 并报警,网管中心可监测和采集设备的事实运行情况。 6 地铁隧道内托板托架的设置不应侵入设备限界;无线设备和天线的设置不应超出车辆限界,设 备若带门尽量选用上掀门或平拉门。 6 无线子系统 6.1 系统组成及要求 1 无线子系统由信源、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组成。信源分为直放站、微基站、宏基站 、分布式基 站等几种类型;室内天馈分布系统分为同轴电缆分布方式、光纤分布方式、泄漏同轴电缆分布 方式和光电混合分布等几种方式。在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中,应根据覆盖场景特点及 建
13、设方需求选取合适的信源类型及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方式。其覆盖系统如图 1所示。 DB42/T 1243 2017 3 通 信 系 统 1 通 信 系 统 2 通 信 系 统 3 . . . . . . 通 信 系 统 n 下 行 P O I T X R X 上 行 P O I T X n T X 2 T X 1 R X n R X 2 R X 1 站 厅 区 域 站 厅 区 域 站 台 及 隧 道 功 分 器 左 线 隧 道 右 线 隧 道 下 行 泄 漏 电 缆 上 行 泄 漏 电 缆 下 行 泄 漏 电 缆 上 行 泄 漏 电 缆 下 行 泄 漏 电 缆 上 行 泄 漏 电 缆 下 行 泄
14、漏 电 缆 上 行 泄 漏 电 缆 功 分 器 左 线 隧 道 右 线 隧 道 站 厅 区 域 站 厅 区 域 站 台 及 隧 道 注 1:图 1是以“频分双工、收发分离”的通信系统为基础示意的,通信系统 1 n不特指某种制式的通信系统。 注 2:对于时分双工的系统,如 TD-SCDMA 等,只需用到 POI上行或下行其中一个模块即可,为了减轻 其它频分双工系统对时分双工系统的 干扰影响,时分双工系统宜设置在 POI的上行模块。 注 3:对于采用了 MIMO空间复用技术的系统,如 FDD-LTE、 TD-LTE等, POI的两个模块不区分上行或下行。 图 1 地铁覆盖系统示意图 2 地铁公用移
15、动通信系统应包括中国电信 CDMA1X/EVDO、 FDD-LTE,中国移动 GSM900、 DCS1800、 TD-SCDMA、 TD-LTE,中国联通 DCS1800、 WCDMA、 FDD-LTE等。(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各电信运营 商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策略选取相应制式的通信系统或为特定制式的通信 系统预留资源) 3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接通率。 4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应有良好的通话质量,降低手机重选、切换的频率,应无乒乓切换效应。 5 地铁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业务应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应无明显的时延感。 6 无线覆盖系统上行的干扰电平,不应使基站系统的接收灵敏度下降超过允许值
16、(被干扰系统的 底噪抬升不应超过 0.8dB)。 7 无线覆盖系统中的电磁兼容设计参见 GB 19286的相关规定。 8 无线覆盖系统所接入的各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 6.2 信源设备的选择与设置 1 信源的选择应符合 YD/T 5120的规定 ,地铁属于建筑内部话务量需求大的场景,宜选用基站主 设备信源而非直放站信源。 2 信源的设置按 YD/T 5120的规定执行,考虑到集中维护的便利性,地铁内信源设备一般考虑设 置于专门的通信机房内。 3 地铁内信源设置在硬件上应考虑远期容量需求,覆盖小区数宜一次性规划到位,后期通过新增 载波或信道资源的方式扩容,减少对室内分布系统的改动(避
17、免通过小区分裂的方式对网络进 行扩容)。 4 对于隧道场景的覆盖,应先分别计算各制式系统通过泄漏同轴电缆覆盖的极限距离,合理地归 并设置各制式通信系统在泄漏同轴电缆的开断点,使得各制式的系统均满 足覆盖的要求,同时 尽量减少开断点和信源的数量。 DB42/T 1243 2017 4 5 对于长隧道场景的覆盖,为保证跨越多个信源覆盖区的过程中信号切换顺畅,在设置泄漏同轴 电缆开断点的时,需考虑一定的重叠覆盖区,各制式通信系统的重叠覆盖区的设置需结合各自 系统本身的切换时长和列车最大行进速度综合考虑。 6 在长隧道覆盖场景下,若某种制式通信系统的泄漏同轴电缆覆盖距离较短,且重叠覆盖区相对 较长,从
18、而导致开断点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还可考虑将多台信源设备设置为同小区的模式, 以避免切换,节省重叠覆盖区的设置,从而减少开断点。 6.3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1 室内分布系主要分 为同轴电缆分布方式、光纤分布方式、泄漏同轴电缆分布方式和光电混合分 布等几种方式。地铁覆盖场景主要为站厅、站台及隧道。对于站厅、站台的覆盖,宜采用同轴 电缆分布方式;对于隧道的覆盖,宜采用泄漏同轴电缆分布方式。 2 室内分布系统的常用频率范围: 800MHz 2500MHz,室内分布系统所采用的线缆、器件、天线 等所支持的频段应符合各制式通信系统的要求。 3 对于地铁站厅、站台的覆盖,室内覆盖系统天线的设计应符合多天线
19、小功率和各接入系统最小 耦合损耗值的原则,宜与站厅、站台环境协调一致,在公共区域宜隐蔽化设置。天线类型的选 择 应满足室内覆盖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 4 地铁室内覆盖系统的设备安装按 YD/T 5160的相关规定执行。 5 地铁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设计按 YD/T 5120的规定执行。 6 系统链路分析按 YD/T 5120的规定执行。 7 地铁覆盖中各制式无线通信系统的信源设备应通过合路方式共用室内分布系统,各信源的合路 方案选择应符合 YD/T 5120的规定。 8 地铁覆盖中各制式无线通信系统合路建设应满足各自的网络指标要求,宜采用多系统合路平台 ( POI) ,同时需和各电信运营商确认 P
20、OI所需接入的系统制式(尽量按远期考虑,有需要预 留的端口则预留 ),并保证各制式系统间隔离度的要求。 9 POI具有多频段、多信号合路功能。合路平台可分为收发分缆系统与收发合缆系统两类。为满 足各系统之间的隔离度的要求及部分系统所需的空间复用需求,宜选用收发分缆系统。 10 地铁室内天线口的最大发射功率应小于 15dBm/载频。 11 地铁站内的覆盖系统与地铁站室外的网络间应无切换掉话现象,且地铁室内信号不应对地铁站 外信号产生干扰。 12 地铁室内分布系统馈线宜在弱电井和吊顶内敷设,应牢固固定。与设备相连的跳线或馈线应采 用线码或馈线夹固定。 6.4 泄漏同轴电缆设计 6.4.1 泄漏电缆
21、的覆盖计算 泄漏电缆覆盖地铁 隧道模型一般如图 2所示。 泄 漏 电 缆 R R U 二 功 分 器 列 车 另 一 侧 泄 漏 电 缆 L 图 2 隧道泄漏电缆覆盖系统示意图 信号在馈入泄漏电缆后,随着距离的逐渐增加,信号沿泄漏电缆横向逐渐衰减,直至电缆的末端, 使系统损耗达到链路预算中泄漏电缆所允许的最大系统损耗,此时的泄漏电缆长度即为泄漏电缆的覆盖 距离。 DB42/T 1243 2017 5 建议链路预算计算公式如下: 链路预算电缆系统损耗见式,链路预算中路径损耗见式。 SysLoss = L * TransLoss + CoupLoss 其中, L:泄漏电缆覆盖距离,单位为 100m
22、 SysLoss:距离为 L时的系统损耗,单位为 dB TransLoss:泄漏电缆传输损耗,单位为 dB/100m,一般情况下频率越高传输损耗也越高 CoupLoss:泄漏电缆耦合损耗,单位为 dB,一般情况下为了弥补高频段相对较高的传输损耗,频 率越高耦合损耗越低 PathLoss = TxPower RxPower = L1 + L2 + L3 + L4 + L5 + SysLoss 其中, PathLoss:路径损耗,单位为 dB TxPower:信源的发射功率,单位 dBm,考虑扩容功率预留 RxPower:终端的接收功率,单位 dBm,按各系统边缘覆盖要求 L1:二功分器插入损耗,
23、单位 dB,参考取值 3.5dB L2:各种接头总体损耗,单位 dB,参考取值 3dB L3:车体穿透损耗,单位 dB,参考取值 10dB L4:人体损耗,单位 dB,参考取值 6dB L5:衰落余量,单位 dB,参考取值 3dB 根据式和式,可推出: 1)终端的接收功率为: RxPower = TxPower ( L1 + L2 + L3 + L4 + L5) -L * TransLoss CoupLoss 2)信源通过泄漏电缆的单边覆盖距 离为: L = ( TxPower RxPower L1 L2 L3 L4 L5 - CoupLoss ) / TransLoss 6.4.2 泄漏同轴
24、电缆的选型 1 泄漏同轴电缆所支持的频段应能满足所引入的各通信系统的需求。 2 泄漏同轴电缆分为耦合型和辐射型,在选用辐射型泄漏同轴电缆时,需注意其安装的方向性和 覆盖区域保持一致。 3 在选用泄漏同轴电缆时,需同时考虑耦合损耗和传输损耗的影响,两种损耗指标对于不同频段 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需根据建设需求、覆盖指标和建设成本等因素折中选取综合性能最优的产 品。 4 泄漏同轴电缆的外护层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材料,并符合相关地铁规范的要求。 6.4.3 泄漏同轴卡具的选型 1 卡具的材料及其表面的处理应符合 YD/T 2339.1的要求。 2 卡具的相关紧固件、膨胀螺栓、防火圈及弹簧垫圈的规格应符合
25、 YD/T 2339.1的要求。 3 卡具夹片的夹紧性能、抗压强度及紧固件的机械性能应符合 YD/T 2339.1的要求。 4 卡具的环境性能应符合 YD/T 2339.1的要求。 6.4.4 泄漏同轴电缆的配置 1 为使泄漏同轴电缆在隧道中敷设时遇到障碍能够绕行或穿越障碍物,单段泄漏同轴电缆的设计 长度需在实际所需长度上留有一定 余量。 2 单段泄漏同轴电缆不足 500米时应配置至少一个直流阻断器,超过 500米时应每隔 500米配置 一个直流阻断器。对于通过跳线连接的多段泄漏同轴电缆(中间无设备)可看做单段电缆来处 理。 3 对于泄漏同轴电缆靠近室外端头还应配置专用的馈线避雷器。 4 对于
26、施工中易耗损的泄漏同轴电缆配套安装辅料,在设计时应考虑一定的工程余量,如卡具、 防水件等。 DB42/T 1243 2017 6 5 施工条件变化或其他预料之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施工方案变更,会对部分配套安装附件需求量 增加,如接头、跳线等,设计中也应考虑一定的余量。(如:安装泄漏同轴电缆时需绕行障碍, 由于弯曲半径 的限制需截断电缆,用跳线连接。) 6.4.5 泄漏同轴电缆的安装 1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泄漏同轴电缆的信号上行电缆安装高度宜与列车车窗同高,信号下行电 缆位于信号上行电缆的上方,两根电缆的平行间距宜不低于 0.5米。 2 隧道中有衬砌面时,泄漏同轴电缆宜采用沿墙布放方式,应每隔
27、1米用配套的普通卡具加固, 每隔 10米采用防火卡具加固。 3 隧道中无衬砌面时,泄漏同轴电缆宜采用钢丝承力索吊挂的布放方式。钢丝绳宜采用 7 2.2mm,布放时应每隔 1米采用普通吊挂件加固,每隔 10米采用金属吊挂加固。 4 漏缆在敷设时,应注意不能弯折,如发现外护套 在弯曲处有不平滑凸起或凹陷,则表示外导体 被损坏。(外导体内表面为信号传输层,如有形变不仅会增加衰耗,而且一旦变形处位于辐射 开口处,则该处的信号泄露频段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5 隧道内铺设漏缆,且漏缆需转弯时,需注意弯曲度不得超过弯曲半径。单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 600mm,多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 1020mm。 6 每段泄
28、漏同轴电缆应在靠近两端接头处通过馈线接地卡就近接地,同时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及设 备安全,应在接头后加装直流阻断器。 7 对于出隧道口的泄漏同轴电缆端头,还应加装馈线避雷器,避雷器应通过专用的防雷接地排接 地。 7 光 缆子系统 7.1 光缆 的 选择 1 光缆容量应满足地铁通信各子系统的需要,并应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2 光传输 网中 应 使用 单 模光 纤 。光 纤 的 选择应 符合国家 及行业标准和 ITU-T 相关建议的要求。 3 光缆中光纤数量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到网络冗余要求、未来预期系统制式、传输系统数量、网络 可靠性、新业务发展、光缆结构和光纤资源共享等因素。 4 光缆宜采用 G.652
29、 或 G.655 光纤,当 需要抗微弯光 纤 光 缆时 ,宜采用 G.657A光纤。 5 光缆结 构宜使用松套填充型或其他更 为优 良的方式。同 一条光缆 内 应 采用同一 类 型的光 6 纤 ,不 应混纤 。 7 光缆护层结 构 应根据敷 设 地段 环 境、敷 设 方式和保 护措施确定。 8 光缆 的机械性能 应 符合 相关的规定。 9 光缆采用无卤、低(无)烟的阻燃材料,并应具有抗电气化干扰的防护层。 10 光缆应与强电电缆分开敷设。光缆与电力电缆同径路敷设时,宜采用非金属加强芯。 7.2 终端设备的选择 1 光配线架应符合 YD/T 778的有关规定。 2 机房内原有 ODF空余容量能够
30、满足本期需要时,可不配置新的 ODF。 3 新配置的 ODF容量应与引人光缆的终端需求相适应,外形尺寸、颜色应与机房原有设备一致。 4 4.0DF内光缆金属加强芯固定装置应与 ODF绝缘。 5 光纤终 接装置的容量 应 与光 缆 的 纤 芯 数相匹配, 盘纤 盒 应有足够 的 盘绕 半径和容 积 ,以便于光 纤盘 留 。 6 地铁隧道内托板托架和 ODF的设置不应侵入限界。 7.3 光缆路由的选择 1 线路路由的选择,应以工程设计委托书和通信网络规划为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工程设计应 保证通信质量,使线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且便于施工和维护。 2 光缆线路的径路 、 敷设位置应符合相关要求 。
31、 3 光缆在区间隧道内可采用沿隧道壁架设方式,进入车站宜采用隐蔽敷设方式;高架区段光缆宜 DB42/T 1243 2017 7 在高架区间通信槽道或托板托架上;地面光缆宜采用管道或槽道、直埋敷设方式。 7.4 光缆线 路敷 设 安装 1 光缆 在敷 设 安装中 ,应 根据敷 设 地 段的 环 境条件,在保 证光缆 不受 损伤 的原 则 下,因地制宜地 采用人工或机械敷 设。施工中应 保 证 光 缆 外 护 套的完整性。 2 光缆敷设 、 接续或固定安装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 15倍 。 3 光缆 敷 设 安装的重叠、增 长 和 预 留 长 度可 结 合工程 实际 情 况。 4 光缆 在各
32、 类 管材中穿放 时 ,光 缆 的外径宜 不大于管孔内径的 90%。光缆 敷 设 安装后 , 管口 应 封 堵 严 密 。 5 光缆管道埋深 , 管道顶部至路面不宜小于相关规定 。 6 光缆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符合相关规定 。 沿墙架设光缆与其他管线的最 小净距应符合相关规定 。 7 光缆线路标桩的埋深应符合相关要求 。 光缆标 桩应埋设在光缆径路的正上方 , 接续标桩应埋设 在接续点的正上方 , 标识清楚 。 8 光缆线路的防雷 、 防蚀和防电磁设施的设置地点 、 区段、数量方式和防护措施应符合相关要求 。 9 敷设光缆不设屏蔽地线,接头两侧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应相互绝缘
33、,光缆引入室内应做绝 缘接头。 10 光缆线 路 设计应 按中 继 段 给 出 传输 指 标 ,包括光 缆 衰减、 PMD、光缆对 地 绝缘 等指 标 7.5 光缆接续、进机房及成端 1 光缆接头盒应符合 YD/T 814.1的相关要求。 2 光缆的接续、分歧使用光缆接头盒。光缆接头盒采用密封防水结 构,并具有防腐 蚀 和一定的抗 压 力、 张 力和冲 击 力的能力。 3 光 纤 接 续应 采用熔接法, 对 不具 备 熔接的 环 境 可采用冷接法。 4 光纤 固定接 头 的衰减 应 根据光 纤类 型、光 纤质 量、光 缆 段 长度以及扩 容 规 划等因素 严 格控制, 光 纤 接 头 衰减限
34、值应满 足相关规定 。 5 接头 盒 应设 置在安全和便于 维护抢 修的地点。人井内光 缆接头 盒 应设 置在 积 水最高水 位线 以 上 。 6 室内光缆应采用非延燃外护套光缆,如采用室外光缆直接引入机房,应采取严格的防火处理措 施。 7 具有金属护层的室外光缆进入机楼 (房 )时,应在光缆进线室对光缆金属护层做接地处理。 8 电源及接地系统 8.1 交流供电系统 8.1.1 总体要求 1 专用机房的交流供电由地铁提供 220V一级负荷 电源。 2 专用机房用电量应考虑将来扩容的需求,一次性配置到位。 8.1.2 交流基础电源 1 专用机房所需的交流基础电源的标称电压应为 220V,标称频率
35、应为 50Hz。 2 使用交流电的通信设备和电源设备电源电压要求如下: a) 通信设备 采用 交流供电时,在设备电源输入端子处测量的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为:额定电压值的 -10% +5%。 b) 通信电源设备采用交流供电时,在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子处测量的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为:额定电 压值的 -15% +10%。 3 当供电电压不能满足上述电压要求或通信设备本身要求更高时,可采用调压或稳压设备。 4 交流基础电源的频率允 许变动范围为额定值的 4%,电压波形正弦畸变率不应大于 5%。 DB42/T 1243 2017 8 8.2 直流供电系统 8.2.1 总体要求 1 专用机房的直流供电系统宜采用具备低
36、电压两级切断功能(二次下电)的组合式开关电源。 2 直流供电方式应采用全浮充方式,在交流电源正常时经由整流器与蓄电池并联浮充工作,对通 信设备供电。当交流电源停电时,由蓄电池组放电供电,在交流电源恢复后,应实行带负荷恒 压限流充电的供电方式。 3 考虑到地铁供电的可靠性较高,在配置蓄电池时可按二类以上级别的市电考虑,可适当降低备 电时间的要求(按 1 2小时考虑)。 8.2.2 直流基础电源 1 专用机房的直流基础电源电 压宜为 -48V。 2 专用机房内每一个通信设备机架的直流输入端子处 -48V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为 -57V -40V。 3 -48V直流供电系统全程压降不应大于 3.2V。
37、8.2.3 直流供电设备的配置 1 开关电源的整流模块数量可按近期负荷配置,但满架容量应考虑远期负荷发展。 2 开关电源整流器的总容量应满足通信负荷功率和蓄电池组充电用功率。 3 整流模块的数量应采用冗余配置方式,当主用模块数量小于等于 10 个时,备用一个;当主用 模块数量大于 10个时,每 10个备用一个。 4 蓄电池的容量应安装近期负荷配置,根据蓄电池的寿命,适当考虑远期发展需求。 5 蓄电池组配置容量计算应符合 YD/T 5040的规定。 8.2.4 开关电源系统的要求 1 直流配电部分的电压降不超过 500mV(环境温度 20的条件下)。 2 系统应具有能接入 2组蓄电池组的装置。 3 系统中整流模块应能并联工作,并且能按比例均分负载(负载为 50% 100%额定输出电流时), 其不平衡度应优于额定输出电流的 5%。 4 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监控功能,监控范围为:交流配电部分、整流模块及直流配电部分。 5 开关电源系统的保护功能应符合 YD/T 1058中的要求。 8.3 电缆 1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电线和电缆。 2 配电线路应 采用耐火铜芯电缆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