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23.060.01 J 16 DB41 河南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715 2018 阀门密封面堆焊工艺导则 2018 - 11 - 12 发布 2019 - 02 - 12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715 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材料 . 2 5 待堆焊表面的准备 . 2 6 堆焊 工艺 . 2 7 焊后检验 . 4 8 补焊 . 5 DB41/T 1715 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阀门标
2、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 、国家承压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新郑市工商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测试中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家帮、崔晓威、刘鹏、李永赞、张黎明、房伟峰、刘群安 、 阎涛、刘 浩燃、 范春雷 、 郭会丽、 马江、朱丽华、王焱、王凤琴、于建华、王超、李俊江、徐鑫、肖腾、赵晶、杨志刚、 张伟涛、邵利军、 曹硕、 于明涛、王海红、 卢毅、 程新乐 。 DB41/T 1715 2018 1 阀门密封面堆焊工艺导则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 阀门密封面堆焊 的 术语和定义、材料、待堆焊表面的准备、堆焊 工艺 、焊后检验、
3、补 焊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阀门密封面的 氧 -乙炔焊 堆焊 、 焊条电弧焊堆焊、 钨极氩弧焊 堆焊 、 等离子弧焊 堆 焊 及其他焊接方法的堆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84 堆焊焊条 GB 6819 溶解乙炔 GB/T 22652 阀门密封面堆焊工艺评定 JB/T 6438 阀门密封面等离子弧堆焊技术要求 JB/T 7744 阀门密封面等离子弧焊用合金粉末 NB/T 47013.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4部分:磁粉检测
4、 NB/T 47013.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5部分:渗透检测 NB/T 47014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 NB/T 47044 电站阀门 DB41/T 901 阀门密封面堆焊 焊接操作人员考核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NB/T 4701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密封面 启闭件与阀座(阀体)紧密贴合,起密封作用的两个接触面。 3.2 堆焊 使用各种堆焊方法制造熔敷层的过程,以防止和减少阀门密封面磨损、腐蚀和(或)冲蚀。 3.3 过渡层 使用各种堆焊方法制造的熔敷层, 以保证堆焊层之间的熔敷层质量,改 善接头焊接性能,防止随后 堆焊产生裂纹、气孔等缺陷。 4 材料 DB
5、41/T 1715 2018 2 4.1 母材 用于阀门堆焊的母材应满足各类阀门材料的技术要求,同时应符合使用单位的质量管理 体系的要 求。 4.2 堆焊材料 4.2.1 填充材 料可分为焊条 、 焊丝和合金粉 末三种。应根据不同堆焊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填充材料。 4.2.2 不锈钢耐蚀堆焊材料 应 是超低碳堆焊材料。 4.2.3 堆焊焊条(以下简称焊条)、堆焊合金粉末(以下简称合金粉末)和堆焊焊丝(以下简称焊丝) 的化学成分、堆焊层硬度、粉末的粒度均应符合 GB/T 984、 JB/T 7744 和 NB/T 47044 标准的规定。 4.2.4 焊接材料应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并符合相应标准的规
6、定。使用单位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按相关 标准验收或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2.5 氩弧焊 堆焊 和 等离子弧焊 堆焊 应采用铈钨极; 采用 的氩气 应为一级纯氩, Ar 99.99%(允许含 有适量的氢气)。 4.2.6 氧 -乙 炔焊 堆焊 所使用的 氧气纯度不低于 98.5%,乙炔的纯度和气瓶中的剩余压力应符合 GB 6819 的规定。 5 待堆焊表面的准备 5.1 待堆焊表面的状态 5.1.1 待堆焊表面应洁净,无尖角、毛刺 ,无水 分 、氧化物、油污、脏物等 影响堆焊质量的物质。 5.1.2 待堆焊表面应具有能实施无损检测的表面状态。 5.2 待堆焊表面的检验 5.2.1 堆焊表面应
7、按照 NB/T47013.4 进行 100%磁粉检测或按照 NB/T47013.5 进行 100%渗透检测。 5.2.2 待堆焊表面检测后应无任何缺陷。 5.3 待堆焊表面的修补 对于 5.2条中检验出的缺陷,可以用打磨 等机械方法消除,但缺陷清除后应保证母材的设计厚度和 表面质量。是否允许补焊,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实施补焊 时 应遵守以下规定: a) 补焊前应用机械方法消除缺陷,最后进行打磨并实施表面检验 ; b) 补焊所采用的方法 、 工艺及焊接要求应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 c) 补焊完成后应对补焊区域进行渗透检测,检验结果应无缺陷 ; d) 待堆焊表面补焊后应记录修补的位置和缺陷的尺寸。
8、 6 堆焊工艺 6.1 人员资格 6.1.1 从事阀门密封面堆焊工作的焊接操作人员应 按 DB41/T 901 考 核合格并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证。 6.1.2 磁粉检测或渗透 检测检测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 6.1.3 应具有与生产相适应的阀门密封面堆焊焊接方面的 技术人员 。 DB41/T 1715 2018 3 6.2 堆焊环境 堆焊环境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否则禁止施焊: a) 风速:气体保护 焊 大于 2 m/s,其他焊接方法大于 10 m/s; b) 相对湿度大于 90%; c) 雨雪环境; d) 环境温度低于 -10 ,工件温度低于
9、5 。 6.3 焊接工艺评定 实施 堆焊之前,应按 GB/T 22652 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 编制 堆焊 工艺 文件。 6.4 堆焊的技术要求 6.4.1 焊接位置 应在平焊位置进行堆焊或把零件放在 转胎上进行平焊位置的旋转堆焊。 6.4.2 堆焊方法 6.4.2.1 氧 -乙炔焊 堆焊 火焰 应 是碳化焰,一般应采用外焰长度为内焰 3倍的碳化焰;当母材为不锈钢时,采用外焰长度是 内焰长度 2 2.5倍的碳化焰。最终堆焊高度 一般 不小于 3 mm,加工后堆焊层厚度不小于 2 mm。 6.4.2.2 焊条电弧焊堆焊 堆焊层数应足以抵消母材稀释作用的影响 , 一般堆 焊
10、层数为 3 4层 , 经加工后堆焊层厚度不小于 4 mm, 第一层堆焊时应采用小电流长弧焊,以减少熔深,降低母材稀释率。 6.4.2.3 钨极氩弧焊堆焊 堆焊层高度应足以抵消母材稀释 作用的影响,加工后堆焊层厚度不小于 3 mm。 6.4.2.4 等离子弧焊 堆焊 等离子弧焊 堆焊的技术要求按 JB/T 6438的规定,该方法可进行单层堆焊,也可进行双层堆焊,加 工后堆焊层厚度不小于 2.5 mm。 6.4.3 焊前预热 6.4.3.1 堆焊工艺文件中应明确规定产品堆焊的预热温度,在整个堆焊过程中,温度不得降低到预热 温度以下。当堆焊中断时,应继续保持预热温度,如不能保持时,则需按 6.4.6
11、 规定冷却。在重新堆焊 前,按本条要求重新预热。 6.4.3.2 在堆焊不锈钢过渡层之前,应对母材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低于 100 。 6.4.4 施焊过程中的焊道 6.4.4.1 堆焊工艺文件中应明确规定不同堆焊方法的焊道分布,同时应明确规定未经加工的堆焊层数。 6.4.4.2 在进行不锈钢耐蚀堆焊时,应对每一道(或层)堆焊金属在去渣后进行目视检验。 DB41/T 1715 2018 4 6.4.4.3 如果目视检验中发现有表面气孔、焊瘤、夹渣等缺陷,则应采用打磨等机械方法去除。打磨 时应避免出现过热区。 6.4.4.4 堆焊层各焊道应是连续的,厚度要均匀,并与邻近焊道表面平滑过渡。 6.4
12、.4.5 奥氏体不锈钢和镍基合金耐蚀堆焊过程中,道间温度不超过 150 。 6.4.5 焊后冷却 堆焊后,工件在不低于预热温度下保温至少 15 min,而后在炉中缓慢冷却,或直接入炉进行焊后热 处理。 6.4.6 焊后热处理 6.4.6.1 焊后热处理按照堆焊焊接工艺评定执行。 6.4.6.2 母材材料为 CrMo 钢或 CrMoV 钢时,在不锈钢过渡层堆焊完成之后,应立即实施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应严格按堆焊焊接工艺评定执行。耐蚀层堆焊完成后不再单独进行热处理。 7 焊后检验 7.1 外观检验 7.1.1 目视或 5 10 倍放大镜 检查,堆焊层表面应无裂纹、气孔、疏孔、疏松等缺陷。堆焊层
13、侧面不 应 有未焊透现象。 7.1.2 应保证几何尺寸,焊后变形 应 符 合设 计要求 。 堆焊层经机加工后 , 堆焊层厚度、表面粗糙度应 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 7.2 渗透检测 7.2.1 堆焊表面应进行渗透检测,合格标准不低于 NB/T 47013.5 中级或满足设计要求。 7.2.2 渗透检测 采用着色法和荧光法,检验方法按 NB/T 47013.5 的规定。堆焊面不许有裂纹,在渗透 检测前允许对堆焊表面进行适当处理。 7.3 硬度检查 7.3.1 标准规范或设计图样要求进行密封面堆焊层硬度测量时应进行硬度检查,当标准规范或设计图 样中未规定硬度检查时,则不要求作硬度检查。 7.
14、3.2 将堆焊层表面处理 达 到有关标准规范或设计图样要求的最小厚度后,在堆焊 层表面的不同位置 至少测 定 3 个 点。 7.3.3 所有硬度值应不低于相应焊条、合金粉末或焊丝规定的硬度指标,同时应满足有关标准规范或 设计图样的要求。 7.4 化学成分分析 标准规范或设计图样要求进行规定化学成分分析时,化学成分分析取样应在试件中部堆焊层横截面 上取样(见图 1),分析方法和合格指标应符合相应标准和图样或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DB41/T 1715 2018 5 图 1 堆焊金属化学成分分析取样示意图 8 补焊 如果堆焊层中 含有不合格的缺陷,应对缺陷进行局部或全部清除后再重新进行补焊, 当补焊面积超 过总面积的 30%时应全部 铲除重焊 。 进行补焊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a) 应用机械 加工或打磨的方法去除缺陷处的全部堆焊层金属 ,打磨时应防止过热,打磨后实施表 面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补焊; b) 补焊时的预热温度等于或高于堆焊时的预热温度,焊后冷却和焊后热处理制度与堆焊时一致; c) 补焊 时 应采用 相同的堆焊工艺 。 如工艺不同 , 应 通过补焊模拟试验,对所采用的补焊工艺进行 评定。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