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1655-2010 有机食品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5731       资源大小:412.5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1655-2010 有机食品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

    1、 ICS 67 B 0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552010 有机食品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the organic food Flammulina velutipes for factory cultivating 2010 - 08 - 31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 1655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

    2、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邹城市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山东康瑞食用 菌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嘉元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张柏松、黄春燕、辛志梅、郭立忠、常猛、张汉兵、窦宗礼。 DB37/ T 16552010 1 有机食品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菌袋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基质、 生产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运、病虫害防控、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有机食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

    3、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9630.1.4-2005 有机产品 HJ/T 80-2001 有机食品技术规范 NY/T 391

    4、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DB13/T 958 金针菇菌种 DB37/T 1087 山东省有机食品监测技术规范 DB23/T 1109-2007 有机食品食用菌生产通用要求 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 和 GB/T 19630.1.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

    5、适用于本文件。 DB37/ T 16552010 2 3.1 有机金针菇 organic food Flammulina velutipes 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GB/T 19630.1.2和NY/T 391规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及来源于 转基因的投入品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产品卫生指标符合GB 7096标准,通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金针菇产品。 4 产地环境和布局 产地环境符合下列要求: a) 有机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和GB 9137的规定。直接与常规农田毗 邻的生产厂区应设置大于3

    6、0m的缓冲带,在栽培场地和周围不得使用化学合成农药。 b) 产地水源环境符合GB 3838的规定,水源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 c) 产地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的规定。厂区内外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区域应远离工矿区、 交通主干道、工业污染源、垃圾场、受污染的河塘等。 d) 工厂化生产区与生活区分隔开,生产区应合理布局,堆料场、拌料装料车间、制种车间、灭菌 设施、接种室、发菌室与出菇房、采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下脚料处理场各自独立,又合理 衔接,防止生产环节之间及对周围环境产生交叉污染。 5 栽培设施 控温菇房宜排列于中间走廊两侧,各间菇房相对独立,房门开向走廊,菇房走廊自然形成缓

    7、冲间。 菇房要求封闭性、隔温性及节能性好,应利于控温、控湿、通风、光照和防控病虫害。单间出菇房大小 以9m5.5m(44.5)m为宜,栽培架79 层,层间距40cm45cm,顶层距房顶90cm以上。按冷库标 准要求进行建造。制冷设备与菇房大小相匹配,配置制冷机及制冷系统、冷风机及过滤通风系统和自动 控制系统;出菇架各层均配备充足的照明光源;应有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消防器材;排水系统畅 通,地面平整。所用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机具等,不应对环境和金针菇产品造成污染。 原辅材料加工、配料拌料、装袋、接种、环境温度控制、通风照明保湿、消毒、产品包装等设备设 施条件应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

    8、保障设施环境和设备内部的清洁卫生,不受真菌、细菌和害虫等有害 生物的侵害,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健康、卫生、安全。锅炉、灭菌柜等压力容器,应通过专业部门检验合 格后方可使用。 6 转换期 产地环境质量和栽培设施条件符合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的改建或新建菇房, 有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 转换期不少于12个月。转换期内应按照有机生产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并按DB37/T 1087的规定对金针菇 生产全过程环境及产品质量进行监测。 7 生产技术要求 7.1 品种选择、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7.1.1 品种选择 DB37/ T 16552010 3 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

    9、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登记,适宜工厂化生产,发菌及出菇快、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保鲜期长的 金针菇品种。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金针菇菌种。 7.1.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菌种生产过程符合 NY/T 528 和 NY/T 1731 的要求,应按照有机方式生产。菌种质量符合 NY/T 1742 和 DB13/T 958 的要求,不应使用受到病虫杂菌危害、老化或未长满瓶的菌种。 7.2 生产材料 7.2.1 主辅原料 主辅原料应当采用有机生产或天然来源的材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污染物, 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利用常规生产的未使用过禁用物质且非转基因的农作物秸秆、糠

    10、麸或不含有人 工合成物质的阔叶树木屑作为原料时,须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许可,符合生产有机食品原料要求时方可 使用。应制订使用按有机方式生产的原料的时间和计划。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2d3d。 7.2.2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培养料配制 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中不得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 不明的物质。 7.2.3 肥料及添加剂 栽培基质中可以使用的物质及使用条件应符合GB/T 19630.1-2005附录A的规定。肥料的使用应执行 NY/T 394-2000中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或含有转基因成 分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及其它化学合成或

    11、成分不明的添加剂。 7.3 培养料配方 金针菇栽培料配方宜选用: a) 配方 1:阔叶树木屑 48%,玉米芯粉 20%,麦麸 25%,玉米粉 5%,硫酸钙 1%,碳酸钙 1%; b) 配方 2:玉米芯粉 70%,麦麸 20%,大米糠 4%,玉米粉 4%,硫酸钙 1%,碳酸钙 1%; c) 配方 3:玉米秸秆粉 45%,花生茎蔓粉 25%,麦麸 20%,玉米粉 5%,豆粕粉 4%,硫酸钙 1%。 以上配方pH值均调至7.07.5,含水量60%65%。 7.4 拌料、装袋和灭菌 7.4.1 拌料 将主辅原料及其它配料按配方逐一置入拌料机内, 充分混合, 加水搅拌均匀。 料水比一般在1+1.15 1

    12、+1.25,以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渗出12滴水珠为宜。高温季节宜降低培养料含水量5%左右,并提高 培养料pH0.3左右。 7.4.2 装袋 培养料拌好后及时装袋。采用人工配合装袋机装袋、扎口。栽培袋规格一般为17cm33cm的低压聚 乙烯或聚丙烯筒膜,提前将一端袋口折封,装袋时边提袋边压实,装料长度为15cm左右,装满后在料面 中央打通气孔,另一端袋口留长10cm左右,扎口系活扣。每袋装干料350g400g,装袋要松紧适宜。 7.4.3 灭菌 DB37/ T 16552010 4 将菌袋整齐排列在灭菌柜中,留出一定的空隙,菌袋可占灭菌柜容积的4/5,及时进行灭菌。在 0.15MPa蒸汽压力下灭

    13、菌2.5h或常压100蒸汽灭菌12h,灭菌结束,自然降温后,将菌袋取出。拌料、 装袋、灭菌应在当天内连续完成。 7.5 接种 灭菌后将菌袋移入无菌冷却室内冷却,当菌袋温度降至25左右时接种。将菌袋及接种用具放入接 种室内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接种。接种人员穿戴整洁、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 洁净后进入接种室。接种前,双手和菌种瓶外壁用75%乙 醇擦洗消毒,接种工具和菌种瓶口经酒精灯火 焰灭菌。宜采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接种前 各工作部件用75%乙醇喷雾与擦拭消毒,接种刀用酒精灯 火焰灭菌。每袋接入栽培种15g左右,使用颈圈 和消毒棉塞封口。不得使用甲醛对菌袋进行消毒处理。 同一批

    14、灭菌的菌袋要一次性接完,接种后及时将菌袋移入培养室发菌。 7.6 发菌培养 接种后,从接种室递送窗将接种后的菌袋整筐移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培养室应清洁、干燥、 通风、遮光,门、窗安装防虫纱网,并能防鼠。培养室在菌袋移入之前要全面消毒。发菌时将菌袋竖向 整齐排放到床架上。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820,保持空气新鲜,避光发菌。发菌过程中定期检查菌 丝长势及杂菌发生情况,每隔7d10d将菌袋上、下互换位置,发现杂菌污染袋要及时集中处理。 7.7 催蕾管理 菌丝发满菌袋后即可进行催蕾,将袋口塑料膜筒拉直,不敞开袋口,将培养室温度降至1315 ,室内保持一定的散射光或灯光光照,经7d10d针状菇蕾形成。

    15、 7.8 开袋再生 当针尖菇长至3cm4cm时,及时开袋,袋口塑料膜留长1.5cm2cm,移至冷库出菇房,菇房温度降 至912,加大冷风机通气量,促使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快速降低,使针尖菇在1d3d内枯萎。然 后停止吹风,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待再生菇蕾长至4cm5cm时及时套袋,控制出菇房温 度35,保持光照强度约600lx,16h 18h/d,冷风机适度循环通风 ,通过低温、冷风和强光抑制 3d5d,使再生菇蕾生长平齐、健壮。 7.9 子实体生长管理 菇房温度控制在5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菇房内CO 2浓度调节在0.3%1%范围内, 可通过对流过滤冷风通气和排湿,

    16、以80lx100lx的光照强度诱导菇丛整齐生长,通过套袋限制使菌柄 直立伸长。 7.10 采收与清料 7.10.1 采收 当菌柄长至 15cm17cm、菌盖内卷呈半球形、直径 1cm 左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轻握菌柄, 整丛拔出,勿折断菌柄。 7.10.2 清料 每批金针菇采收后,及时清理、转移废菌袋,对清空车间进行清洗及蒸汽消毒处理。同时,对生产 场地及周围环境进行冲刷、消毒。 DB37/ T 16552010 5 7.11 整理及加工 采收后,整齐切除菇根,根据客户对产品规格及包装的要求,及时整理分级、保鲜或加工处理,装 入干净、 专用的包装容器内。 保鲜及加工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应符合国家

    17、相关卫生标准, 可以使用 GB 2760 中指定的天然添加剂和 GB/T 19630.2-2005 附录 A 中所列的非农业源配料和添加剂,不得采用人工合成 化学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或离子辐照等进行漂洗、熏蒸、喷洒或辐照处理,不得使用来自转基因的配 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 7.12 贮藏和运输 金针菇以鲜销为主。鲜菇采后要及时进入 05冷库预冷、整理分级、加工、贮藏保鲜。长途 运输宜采用冷藏车运输。贮藏仓库应当干净、无虫害和鼠害,无有害物质残留,在使用时已连续 7d 内 未使用禁用物质处理过。有机金针菇产品应单独存放,不得与常规产品及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杂 或混运。贮运的目的及效果达到 H

    18、J/T 80-20 01 中 4.4.1.6 的要求。产品出入库、库存和运输、装卸过 程应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并保留相应的单据。 7.13 包装和标识 有机金针菇产品包装符合 NY/T 658 的要求。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和内包装塑 料膜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材料。经 过认证、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金针菇产品包装上应有有机食品标志,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明生 产或加工单位的名称、地址、认证证书号、生产日期及批号。 8 病虫害防控 8.1 主要病虫害 主要杂菌有 青霉、木霉、曲霉、毛霉 、脉孢霉等;主要病害

    19、有锈斑病、黑根病、软腐病等;主要虫 害有菌蚊、瘿蚊等。 8.2 防控原则 以栽培管理措施预防为主,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综合防控技术,以化学防控为辅。药 物的使用应执行NY/T 393-2000中5.1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 8.3 防控方法 8.3.1 农业防控 农业防控措施如下: a)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或轮换使用菌种,保证生产用菌种质量, 培育适龄、健壮的出菇菌体; b) 培养料灭菌应达到无菌状态,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接种,发菌场所保持整洁卫生、空气新鲜,降 低空气湿度; c) 发菌期培养室温度最高不超过 20,避光培养,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

    20、袋,及时清除,集 中处理; d) 通过加强出菇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防控病虫害,出菇区走廊每天清洗一次,菇房每次使用前 后用蒸汽高温消毒; DB37/ T 16552010 6 e) 发现金针菇子实体发病或菌袋有虫害发生时,及时进行清除、隔离,摘除病菇及清理菌袋,洗 净消毒操作工具,废菌料和废菇体应清运至离生产区 50m 以外的地方。 8.3.2 物理防控 菇房走廊及发菌室悬挂粘虫板(30cm20cm)、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5W)、黑光灯(20W)及捕鼠 器,菇房门口及通风口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和防虫纱网,通风系统设空气预冷换气装置。 8.3.3 生物药剂防控 选择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控

    21、病虫害。可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 、浏阳 霉素等农用抗生素制剂,以及采用除虫菊素、烟碱、鱼藤酮、印楝素等植物制剂,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 8.3.4 生态防控 高温季节菌袋培养料含水量相对低于低温季节; 发菌阶段调节培养室至适宜的温度, 降低空气湿度, 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出菇阶段控制好菇房内子实体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各时期温 度、湿度以低限为宜,避免高温高湿,调节适宜的通气和光照条件。 8.3.5 化学防控 化学预防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发菌场所在非培养期,可使用低浓度氯溶液对培养场地进行淋洗消 毒处理,出菇区可用石灰水消毒处理。在发菌场所遭受害虫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

    22、,宜使用植物源农药 制剂进行喷雾和熏蒸处理,但不应对菌丝体和子实体产生药害或污染。可使用以维生素 D 为基本有效成 份的杀鼠剂诱杀害鼠。可以选择使用 GB/T 19630.1-2005 附录 B 中规定的植物保护产品进行化学防控。 9 质量安全控制 9.1 有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投入物质不得使用化学合成和对人体及环境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基质原辅 材料、肥料及添加剂、病虫害防控药物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装材料、保鲜及加工用物质等。生产投入 品使用条件符合DB23/T 1109-2 007中5的要求。不得使用中、 高等毒性和非农用抗生素制剂。避免用化 学合成物质处理菇房。不得使用的部分农药见NY/T 3

    23、93-2000中附录A列出的农药品种。 9.2 有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投入物质不得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菌种、栽培原料、肥料及 添加剂、微生物制剂、生物源及化学农药、产品加工配料及添加剂等。 9.3 采收人员应当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常规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工具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当充 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残留。 9.4 在使用保护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和外包装材料时,可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 酸酯类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并在使用后集中无害化处理。不得使用聚氯类产品。 9.5 有机金针菇产品应当包装标识上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整个溯源体系。 10 生产档案 10.1 建立有机食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档案。 10.2 对工厂化金针菇的产地环境质量、栽培设施条件、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采 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生产记录档案应保留 3 年以上。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1655-2010 有机食品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