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59.080.01 W60 备案号: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13432009 针织服装制作工(T 恤衫制作)值车工作法 文稿版次选择 2010 - 02 - 02 发布 2010 - 03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1343200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如意针织有限公 司、山东真情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海星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德州雅德联针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
2、草人:王立生、胡爱芳、陈雪峰、马德芳、张秀芹、杜淑芳。 DB37/ T13432009 1 针织服装制作工(T 恤衫制作)值车工作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针织T恤衫值车工的工作内容、操作要求及考核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针织行业针织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值车工的操作与考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296.41998 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 GB/T 6411 2008 针织内衣规格尺寸系列 GB/T 8685
3、2008 纺织品 维护标签规范 符号法 GB/T 8878 2009 棉针织内衣 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 228492009 针织T恤衫 FZ/T 010532007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 3 值车工的任务 针织T恤衫值车工的任务,指按品种和规格要求,严格执行针织T恤衫制作工艺标准和工艺流程,做 出符合标准的产品。值车工应知内容见附录A。 4 工作内容和要求 4.1 清洁工作 4.1.1 清理工作场地。 4.1.2 清理机器设备及工作台面。 4.1.3 由上而下清洁线架、托盘和设备底架、电机外壳。 4.1.4 打开机头活动保护盖,拆卸针板,清洁内部的花
4、毛,清洁完毕上好针板,关好活动保护盖。 4.2 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4.2.1 检查缝纫线是否符合要求,穿引是否准确。 4.2.2 检查机针型号是否正确,是否断缺、毛刺、弯曲等。 4.2.3 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插好。 DB37/ T13432009 2 4.2.4 检查机器油位是否符合要求。 4.2.5 用手转动转轮是否正常转动。 4.2.6 打开开关,用试车布试车,看是否有油污、油线出现。 4.2.7 检查刀门宽度、线迹松紧和针迹密度是否准确。 4.2.8 检查机器差动是否符合要求。 4.2.9 检查包缝机的刀片是否锋利。 4.3 缝纫操作 4.3.1 每包衣服在操作前需要确认的内容。 4.3.
5、1.1 核对传票是否正确。 4.3.1.2 检查主料和辅料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4.3.1.3 填写传票工种和工号。 4.3.2 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4.3.2.1 衣片要摆放在便于拿放的位置。 4.3.2.2 操作中应及时检查线路,保证线迹正常,并检查夹线器里是否有花毛飞入。每包产品应自检 35 件,检查有无针洞、跳针、等由机械设备或缝针毛刺造成的连续性疵点并及时返修。 4.3.2.3 机器操作时设备没有停稳时不能抬压脚,以免损坏机件和缝针。 4.3.2.4 修车和换针后要擦净机器和台板,用试车布检查针迹密度和线迹松紧。 4.3.2.5 调换品种时应该对缝线的颜色、机针的号数、针迹密度等进行调整
6、,使其符合工艺要求。 4.3.2.6 应将线头修剪干净。 4.3.2.7 停止操作时,应关掉开关。 4.4 缝纫设备的保养与正确使用 4.4.1 做好缝纫机内外的日常清洁工作。 4.4.2 应经常检查油量窗内的耗油情况。 4.4.3 设备起动时,应先打开电源,检查电机是否正常运转。 4.4.4 经常检查螺丝是否松动。 4.4.5 检查缝纫机的压线装置及针杆处是否有花毛嵌入。 4.4.6 检查机针针号,线迹清晰度,针迹密度。 4.4.7 使用新设备和长时间未使用的设备时,应在 30003500 转/分的转速状态下,使设备进行 10 分钟的适应性运转。 DB37/ T13432009 3 5 工艺
7、流程与技术要求 5.1 使用设备:平缝机、四线包缝机、平双针、锁眼机、钉扣机。 5.2 工艺流程:烫辅料(门襟、口袋) 钉口袋 做门襟 接肩 肩明线 上领子(加领条) 门襟明线 领条明线 上袖合身 收袖、底边 锁眼、钉扣 5.3 技术要求 5.3.1 针迹密度:不低于 9 针/2cm。 5.3.2 门襟要端正、平整,明线要直顺、宽窄要一致。 5.3.3 领子要平整、端正、宽窄要一致。 5.3.4 领条明线要一致,不可漏缝(掉炕)或曲折。 5.3.5 明线重针不可出双轨,明线起止处要打回针。回针 2-3 针。 5.3.6 门襟尺寸,袖、底边尺寸及其它部位尺寸按工艺要求。 5.3.7 成品及门襟要
8、求(见图 1): DB37/ T13432009 4 图1 T 恤门襟及领子成品图 门襟上片图 门襟下片图 门襟明线 0.1CM 门襟宽 3.2CM 明线在门襟上 门襟长 15.5CM 封门线 0.6CM DB37/ T13432009 5 6 操作要点 6.1 烫门襟小片衬 6.1.1 将门襟单片铺平,将衬布有胶面和门襟反面相对铺平。 6.1.2 将熨斗调制适当温度,加以适当压力熨平。 6.1.3 要求: 6.1.3.1 烫后衬布应不易撕下来。 6.1.3.2 有纺衬布:温度 160170 摄氏度,时间 1518 秒,压力 23KG,克重 100120g。 6.1.3.3 无纺衬布:温度 1
9、20140 摄氏度,时间 810 秒,压力 0.61.3KG,克重 3040g。 6.2 门襟小片扣边 6.2.1 用熨斗将门襟小片折烫 1 厘米的边。 6.2.2 应将折边压实。 6.3 烫门襟大片衬 6.3.1 将衬布有胶面和门襟大片的反面相对铺平。 6.3.2 将熨斗调制适当温度,加以适当压力熨平。 6.3.3 要求: 6.3.3.1 烫后衬布应不易撕下来。 6.3.3.2 有纺衬布:温度 160170,时间 1518s,压力 23KG,克重 100120g。 6.3.3.3 无纺衬布:温度 120140,时间 810s,压力 0.61.3KG,克重 3040g。 6.4 门襟大片扣边
10、6.4.1 用熨斗将门襟大片折烫 1 的边。 6.4.2 应将折边压实。 6.5 烫门襟大片 将门襟大片对折烫平。 6.6 烫口袋 将口袋片铺平,将口袋净样放于口袋片上,用熨斗扣边、压实. 6.7 钉口袋(平机) 6.7.1 衣片不动,将衣片左前胸铺平,将口袋平放衣片上(定位点)。 6.7.2 平行移动衣片至压脚处。 DB37/ T13432009 6 6.7.3 在口袋边明线处插针,并打回针(2-3 针),开始缝倒三角。 6.7.4 缝至口袋边,转动衣片,沿口袋边直缝,缝 3 针,再转动衣片。 6.7.5 衣片转至(下摆部分在)胸前,开始缝制。口袋明线 0.1-0.15 。 6.7.6 明线
11、要求直顺,不允许不匀或漏缝(掉炕)。 6.7.7 转动衣片,沿口袋下边直缝,明线要求直顺,不允许不匀或漏缝(掉炕)。明线宽 0.1-0.15 。 6.7.8 转动衣片,沿口袋侧边直缝,明线要求直顺,不允许不匀或漏缝(掉炕)。明线宽 0.1-0.15 。 6.7.9 转动衣片,沿口袋上边直缝 3 针,明线要求直顺,不允许不匀或漏缝(掉炕)。明线宽 0.1-0.15 。 6.7.10 转动衣片,斜缝至口袋明线处,并打回针(2-3 针)。 6.7.11 口袋倒三角,上宽要求 0.5 (见图 2): 图2 6.7.12 口袋完成样(见图 3): 图3 6.8 做门襟(平机) 6.8.1 定位 DB37
12、/ T13432009 7 6.8.1.1 根据门襟的宽度和长度,在前衣片上确定好位置。 6.8.1.2 用消色铅笔在定位点定点。 6.8.2 缝门襟 6.8.2.1 将前衣片正面朝上放平,将门襟大片反面朝上并放于前衣片定位点上,从领窝处开始缝制, 缝制时打回针(2-3 针)。缝至门襟规定长度时,再打回针(2-3 针)。 6.8.2.2 将机针摇至动程最高,抬起压脚,转动前衣片,使领窝处在操作者的前胸。 6.8.2.3 将门襟小片反面朝上,和门襟大片对齐开始缝制。缝制时两线间距(缝份)0.2-0.3 ,缝 至领窝处。起始和终止处都打回针(2-3 针)。 6.8.2.4 要求缝迹直顺,不允许弯曲
13、。 6.8.2.5 完成样(见图 4): 图4 6.8.3 剪门襟 6.8.3.1 拿剪刀沿缝纫两线之间剪开,剪开时不能剪断缝纫线。 6.8.3.2 从领窝处开始,到止口上 0.3 处止。 6.8.3.3 剪开后实样(见图 5): 大片 小片 图5 6.8.4 上领子、压领条 DB37/ T13432009 8 6.8.4.1 横机领要根据工艺要求做三个剪口。 6.8.4.2 将门襟单片从合缝处反折,横机领置于门襟宽二分之一处。 6.8.4.3 开始缝纫时要求打回针(2-3 针)。缝至横机领 1 时,将领条加上。 6.8.4.4 上领子时三个剪口要分别对准两个肩缝和后领窝正中。 6.8.4.5
14、 领压条、横机领、衣片领窝要对齐。 6.8.4.6 领压条多余的要剪掉。 6.8.4.7 缝到门襟大片下车时要打回针(2-3 针),(见图 6): 大片 小片 横机领 横机 领 领条 图6 6.8.4.8 翻门襟角。做好后,将门襟翻过来,不要翻成圆形。翻好后如下(见图 7): 图7 6.8.4.9 压领条。压领条时,起始处和截止处要打回针(2-3 针)。 6.8.4.10 要求:领条明线 0.1-0.15 。明线要均匀,不得漏缝(掉炕)或宽窄不匀。压领条时,起 始处和截止处要在门襟宽的位置处。 6.8.5 辑门襟明线 6.8.5.1 门襟明线从大片开始缝纫,明线宽 0.1-0.15 ,门襟压身
15、片;明线要直顺,不允许漏缝(掉 炕)或不匀。明线到门襟开口处止。 DB37/ T13432009 9 6.8.5.2 抬起压脚,将门襟大片折向一边,开始缝纫门襟小片明线。明线要直顺,不允许漏缝(掉炕) 或不匀。 6.8.5.3 门襟小片不允许外露。 6.8.5.4 明线到门襟上边后,转动衣片,沿领窝做明线,其长度至门襟宽度处。 6.8.5.5 抬起压脚转动衣片,根据门襟宽度要求,缝纫明线。明线要直顺,不允许弯曲。明线长度和 门襟开口处相等。 6.8.5.6 抬起压脚,将门襟大片整平,和门襟小片重合(注意上下片的长度要一致)。 6.8.6 缝纫封门线 6.8.6.1 抬起压脚转动衣片,开始缝纫封
16、门线。 6.8.6.2 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封门线宽度(一般 0.5-0.8 )。封门线下线要和门襟线垂直,到门襟 线处止。 6.8.6.3 达到宽度要求后,抬起压脚,转动衣片。 6.8.6.4 缝上封门线。 6.8.6.5 上封门线要和下封门线平行,并在门襟明线处打回针。 6.8.6.6 门襟及领子完成外观(见图 8): 门襟小片图 门 襟 长 1 5 . 5 C M 门襟大片图 明线在 门襟上 T恤门襟及领子成品图 门襟明线 0.1CM 门襟宽3.2CM 封门线 0.6CM 图8 6.9 接肩、肩辑明线(两针四线包缝机、平机) 6.9.1 将前后衣片的肩缝对齐,前片在下后片在上,食指在两衣片
17、中间,上下片松度要一致,用四线 包缝机缝制。 6.9.2 将接好的衣片用手放平,放于机器压脚下开始缝纫明线。明线在后片上,宽度按工艺要求。 DB37/ T13432009 10 6.9.3 肩明线要均匀直顺,不允许漏缝(掉炕)或弯曲(见图 9): 挂 肩 处 领 窝 处后 片 前 片 图9 6.10 上袖子(两针四线包缝机) 6.10.1 将身片铺平正面朝上,袖片的正面和身片相对。 6.10.2 右手拿衣片、左手拿袖片,将袖片袖笼和衣片挂肩处对齐放入压脚下。 6.10.3 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在袖片和衣片中间,轻轻捏住袖片,右手中指在衣片的下面,脚踏缝纫机 踏板,开始缝制。 6.10.4 袖片中
18、间的剪口要和衣片肩缝处的剪口对齐。 6.10.5 要求缝份要均匀,缝迹要圆顺。 6.11 合身袖缝(两针四线包缝机) 6.11.1 将前后衣片肋缝对齐,后衣片在下,前衣片在上,前后衣片正面相对。 6.11.2 右手食指在衣片中间,大拇指和中指在上下辅助送衣片,左手轻轻抓住衣片往前同步送片。 6.11.3 包缝左肋缝时从底边开始致袖口,顺加洗涤标于要求的尺寸。 6.11.4 包缝右肋缝时从袖口开始至底边,袖子的十字缝要对齐。 6.11.5 缝份应均匀,缝迹应直顺、不得出现弯曲和拉伸。 6.12 收袖边(平双针) 6.12.1 按工艺要求宽度握边,在袖子后片处开始操作(过袖缝约 2 )。 6.12
19、.2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在袖口握边的上下,中指第一关节弯曲,放于袖口折边里面,操作时随 时调整袖口折边的宽度,使其符合工艺要求;左手轻握衣服同步送活。 6.12.3 袖缝向后倒。重针在袖后片 2 袖前片 0.5 ,重针不低于 2 。重针不允许双轨。 6.12.4 要求:收边平直均匀,不允许曲折和拉伸,不允许出现波浪。不允许漏缝或毛露。收边完成(见 图 10): DB37/ T13432009 11 袖中缝 图 10 6.13 收底边(平双针) 6.13.1 按工艺要求宽度握边。在左肋缝向后 2 处开始操作。 6.13.2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在底边握边的上下,中指第一关节弯曲,放于底边折边里
20、面,操作时随 时调整底边折边的宽度,使其符合工艺要求;左手轻握衣服同步送活。 6.13.3 肋缝向后倒。重针在后片 2 处,重针不低于 2 。重针不允许双轨。 6.13.4 要求:收边平直均匀,不允许曲折和拉伸,不允许出现波浪。不允许漏缝或毛露。收边完成(见 图 11): 图 11 6.14 锁眼(锁眼机) 6.14.1 锁眼定位:按工艺要求用消色铅笔在门襟的上片点点定位。 6.14.2 第一个扣眼,一般居门襟上边沿线 1 处横锁。一般位置在门襟中线前三分之一,门襟中线后 三分之二。 6.14.3 其它扣眼竖锁,位置在门襟中心线上,数量根据工艺要求。 6.14.4 要求:锁眼眼孔的大小要和纽扣
21、相匹配。锁眼的线迹要均匀。 6.15 钉扣 6.15.1 钉扣定位:根据锁眼的位置,用消色铅笔在门襟大片上点点定位。 DB37/ T13432009 12 6.15.2 右手拿扣放于钉扣机的夹扣孔上。左手将门襟大片放于钉扣机的压脚下,对准所定的位置,进 行操作。 6.15.3 要求:扣子要订于门襟的中心线上。钉扣的线迹要紧密,订好的扣子应不宜脱落。操作钉扣机 是要注意安全。 7 主要疵点产生的原因 见表1。 表1 疵点名称 产生的原因 油污渍 1、 机器周围有油污、不清洁。 2、 放置半成品的容器不清洁。 3、 机器设备局部有漏油。 4、 工号印及印台未放妥。 5、 操作工擦车后,剔除的油花衣
22、毛未清理或手未洗净。 6、 保全工修理设备时放过工具、留有油污或修理后手未洗净即进行试车。 7、 缝纫机的摩擦离合器(宝塔盘)未加防护罩。 油污线 1、 缝线存放不妥,线管上沾有油污渍。 2、 各种缝纫机过线部位沾有油污渍。 3、 平缝机的旋梭加油后未进行试车,造成油污线。 4、 各种缝纫机的针杆加油过多或沾有油污。 漏缝 (脱拷) 1、 缝料上下两层未对齐(应该下层缝料超出上层缝料 1 毫米)造成下层漏缝。 2、 缝制时缝料切边量不均匀。 衣袖扭转摆不平 1、 合袖缝时,袖片料前段易被食指加力而伸长,使后半段过长(或反之)造成合缝时肩下 两片直缝长短不齐。 2、 袖片料与大身片料合缝并缝制时
23、,袖片料与大身片料的切缝未对齐。 3、 裁剪时,大身片料挂肩的大小与袖片料袖肥,两者的尺寸不符合(特别是当袖片料小于 大身片料挂肩的尺寸时最易产生,当大于时如不能借准提前量亦会产生) 。 4、 上袖时,袖片料前后弧形处切边不匀(特别是上机时的袖片料弧形处最易被切掉) 。 肩下缝被 凹切进 1、 袖片料与大身料合缝时,上机袖料的切缝量不够,操作时却使袖料伸长于挂肩,造成合 缝时肩下有一缝料缺口。 2、 缝合袖下机时,由于大身料被拉伸,造成袖片料短。 3、 合缝到近肩下转弯时,左手未能及时使缝料的另一边保持与切缝处一定提前量或基本上 平齐(提前有利于转弯) 。 4、 大身挂肩过大或袖片衣料过小。
24、DB37/ T13432009 13 表 1(续) 疵点名称 产生的原因 上罗纹领 圆度不均匀 1、 裁剪大身领圈时,布料层数相叠过厚,超过电裁刀有效动程或推力不匀。 2、 控制罗纹料的左手食指力点未保持在罗纹料对折的边口上,使罗纹料拉伸不匀。 3、 右手拇指和食指拿大身料时与缝纫机压脚距离过远,不易控制领圈布料纵横纹路的特性 而均匀送料。 4、 切边不均匀,不仅产生圆度不匀而造成领边宽窄不一。 下机时袖边口不平齐 1、 缝合袖时因切边不齐造成袖料两层对折长短不同或因手指用力不匀造成长短不同。 2、 下机时,上层布料长于下层布料(上层短于下层 1 毫米有利) 。 袖口重复回针时线迹 抛线圈 在
25、停机进行重复回针时,因停机过迟或缝纫机的针杆未上升最高点或下降至最低点。 袖、底边明针脱针 1、右手未能使下边缝料控制在与压脚成直线。 2、 右手控制袖边缝料与压脚距离过远 (一般 80 厘米以上的衣袖边, 食指距离压脚前端为 4-5 厘米) 。 3、左手使缝料回转时,有不规则的拉力,造成缝料不能在自由状态下被缝纫机推进。 4、卷边架与机针中心距的位置未调节好。 袖底边重针不齐 1、 袖、底边下机卷边摇边(皮)时间迟。 2、 袖、底边上机时折边阔,下机时变窄,或反之。 袖、底边阔窄 1、合缝时,在袖口折边处被向里切成倾角,当折边时在骑缝处相对变窄。 2、卷边前因折边的操作不正确,使骑缝处变窄,
26、袖对折处变阔。 背心折边扭曲阔窄 缝制时对折边的拉伸力与缝纫机的推力不相称,而左手未能及时增加推力,使缝料上下层送 料不均匀。 滚领不圆 1、 大身片进入领布的缝料阔窄不匀。 2、 滚边时左手未能根据布料的纵横纹路特性进行送料。 滚领接头处不平整 1、 滚领上机或下机时控制领料余量的长短不匀。 2、 滚领上机时, 大身领圈料未能按领布阔的相同量进入, 造成接头量不平整和线迹对不齐。 三针机折领不圆、 领边 扭曲 1、 领边折边阔窄不一。 2、 上层的推力或下层的拉力过小。 针洞 1、 缝线的细度大于机针槽的深度和宽度。 2、 机针的尖角角度越大越易产生针洞。 3、 缝料层数增加,易使缝制物内层
27、产生针洞。 8 考核标准 8.1 专业知识要求 8.1.1 基础知识 8.1.2 针织服装基础知识 1) 针织物分类; 2) 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 DB37/ T13432009 14 3) 针织面料的特性; 4) 针织服装对面料性能的要求及常用组织结构; 5) 针织品常见的表面疵点; 6) 针织品的主要内在质量指标; 7) GB/T 88782009,棉针织内衣标准; 8) GB/T 64112008,棉针织内衣规格尺寸系列标准。 8.1.3 缝纫应知 1) 主要缝纫设备及性能要求; 2) 缝纫工序操作规程及技术质量要求。 8.2 操作技能要求 1) 正确运用工作法,操作技术达到规定的标
28、准; 2) 检查、鉴别、剔除上工序的疵品,预防和消除本工序的疵品,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3) 正确使用设备及用具,熟悉机械性能,掌握生产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现象。 9 针织 T 恤衫制作测定标准 见表2。 表2 时 间 时间得分 规定时间 测定时间 时间得分 实际得分 40 分钟 20 分 质 量 评 定 80 分 扣分 一、领型 20 分 1、领子左右外形尺寸不对称 由肩高点向下 6 处不对称,小于 0.2 的,扣 0.3 分;0.2 以上的,每处扣 0.7 分。 2、左右领尖相差 0.2 ,扣 0.3 分;相差 0.5 ,扣 1 分;相差 0.5 以上的,扣 2 分。 3、领子外翘不服
29、帖,轻微扣 0.3 分,严重的扣 0.8 分。 4、止口不对称扣 0.3 分;止口脱落每处扣 1 分;止口圆头扣 1 分。 二、上领 10 分 1、装领偏斜 0.5 ,扣 0.2 分;超过 0.5 的,扣 2 分。 2、前后衣片领圈处压线不圆顺,明线宽超过 0.15 的,每处扣 0.5 分。 3、后领圈起皱,轻微一处扣 0.3 分,严重一处扣 0.8 分。 4、前领圈外起皱,轻微一处扣 0.3 分,严重一处扣 0.8 分。 5、跳针一处扣 0.3 分,浮线一处扣 0.3 分。 DB37/ T13432009 15 表 2(续) 三、门襟 20 分 1、门襟止口宽窄不一致,0.050.1 ,一处
30、扣 0.3 分,大于 0.1 的,一处扣 0.8 分。 2、门襟尺寸长度0.5 ,每件扣 0.2 分,0.51 的,每件扣 0.5 分,超过 1 ,每件扣 1 分。 3、门襟尺寸宽度0.2 ,扣 0.2 分,超过 0.2 的,扣 0.5 分。 4、门襟明线曲折不匀,相差 0.1 的,扣 0.2 分,超过 0.1 的,扣 0.5 分。 5、封门线宽度0.2 ,扣 0.1 分,超过 0. ,扣 0.2 分。封门线小于或大于 90 度的,扣 0.2 分。止口处 出现大鼻子,轻微扣 0.3 分,严重的扣 0.8 分。 6、门襟大片明线掉炕的,一处扣 0.5 分。 7、门襟里面不平整的,轻微的扣 0.2
31、 分,严重的扣 0.8 分。 8、门襟上下片长度相差 0.3 的,扣 0.1 分,超过 0.3 的,扣 0.5 分。 9、门襟上下片对条,彩条错位 0.10.2 的,扣 0.5 分,大于 0.2 ,扣 1 分,错位一个条宽的,扣 2 分。 10、跳针一处扣 0.3 分,浮线一处扣 0.3 分。 四、肩明线 5 分 1、明线宽 0.6 ,超过 0.1 的,扣 0.1 分。 2、明线曲折不匀,相差 0.1 的,扣 0.2 分,超过 0.1 的,扣 0.5 分。 3、跳针一处扣 0.3 分,浮线一处扣 0.3 分。 五、上袖 5 分 1、上袖均匀,漏缝一处扣 2 分。 2、左右袖长尺寸相同,0.5
32、之内扣 0.5 分,超过 0.5 扣 1 分。 六、合身袖缝 10 分 1、十字缝对齐。十字缝 0.5 以内扣 0.5 分,超过 0.5 的扣 1 分。 2、合缝均匀,胸围翻白的每件扣 1 分。 3、左右身缝长度相同。左右身缝差 1 以内扣 0.5 分,超过 1 的扣 1 分。 七、收边 5 分 1、收边平直。弯曲 0.5 以内扣 0.5 分,超过 0.5 扣 1 分。 2、重针不允许双轨,双轨扣 0.5 分。 3、收边不允许虚边或毛边。虚边或毛边 0.2 内扣 0.5 分,超过 0.2 扣 1 分。 八、锁眼、钉扣、打结 5 分。 1、锁眼、钉扣要符合工艺要求。不符合扣 1 分。 2、打结在
33、袖子后片,距袖边 0.2 。超过 0.2 或不足 0.2 扣 0.5 分,方向错位扣 1 分。 合计 注 1:规定时间 40 分钟,每提前 1 分钟加 1 分,每延后 1 分钟扣 1 分。超过 50 分钟的不得分; 注 2:扣分以每处或每件计算,1 个项目累计扣分超过该项总分时,以扣完总分为限。 DB37/ T13432009 1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应知内容 A.1 针织面料基本知识 A.1.1 针织面料常用原料 各种天然纤维、棉、毛、丝、麻都广泛应用于针织物的生产,各种化学纤维如涤纶、锦纶、氨纶、 粘胶等也是针织物生产中的常用原料,而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纤维如莫代尔、大豆纤维
34、、竹纤维、牛奶纤 维等改善了针织品的服用性能。通过混纺、交织,可以生产出面料特性各异、满足各种需要的针织物。 棉 植物纤维 苎麻 麻 亚麻 天然纤维 大麻 黄麻 毛纤维(羊毛、兔毛) 针 动物纤维 织 丝纤维 原 普通粘胶、竹浆纤维 料 人造纤维 富强粘胶、莫代尔、天丝、銅氨纤维 化学纤维 涤纶 锦纶 晴纶 合成纤维 氨纶 丙纶 维纶 氯纶 A.1.2 针织面料的分类 针织面料按加工工艺可分为纬编针织物和经编针织物两大类, 其中每一类又可按垫纱方式不同编织 出各种组织结构。 针织面料也可按所用原料的类别加以命名,如纯棉针织坯布、化纤针织坯布、涤/棉交织汗布、粘/ 涤混纺棉毛布等等。 按用途针织
35、面料还可分为内衣面料、外衣面料、装饰用或产业用布等。 A.1.2.1 纬编针织物 纬编针织物是将纱线由纬向喂入针织机的工作针上, 每根纱线按照一定顺序在一个横列中形成线圈 而编织成的针织物。 DB37/ T13432009 17 纬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是平针组织、罗纹组织、双反面组织及双罗纹组织。 纬编针织物又分: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 单面针织物:用单针床编织的织物。如:汗布、毛圈布等。 双面针织物:用双针床编织的织物。如:棉毛、罗纹等。 A.1.2.2 针织物 经编针织物是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经纱于经向同时喂入针织机的所有工作针上进行成圈而 形成的针织物,每根纱线在各个线圈横列中形成一
36、个线圈。 经编针织物的基本组织有经平组织和经绒组织等。 A.1.3 针织面料的缝制特性 在针织服装的缝制加工过程中,从设计样板、裁剪、缝制、烫整到包装,都应注意了解针织面料所 具有的某些特性,以便进行正确的作业,提高缝制品的质量。 A.1.3.1 脱散性 有些针织面料在裁剪后,被切断的布边处线圈失去穿套联结后就会按一定方向发生分离,称为脱散 性。这种脱散性主要与组织结构有关,但所用纱线的品质不同,如摩擦系数、抗弯刚度、线圈长度不同, 针织物的脱散性也有差别。由于脱散性的存在,在设计和缝制时就要采用防止脱散的线迹结构(如包缝 线迹或绷缝线迹),同时要严加防范线迹处出现针洞(即坯布地纱被刺断),而
37、引起坯布的脱散。 A.1.3.2 卷边性 针织物正反面构造不同的某些组织 (单面针织物) 结构在裁剪后, 衣片的边缘会按一定的方向卷边, 这种现象称为卷边性。这是线圈中弯曲的纱线由于内应力的不平衡力图使纱线伸直而引起。卷边性强弱 与其组织结构、纱线弹性、纱线支数、捻度及织物的稀密程度有关,卷边性一般发生在单面针织物上。 卷边后会影响缝纫工的操作,降低工作效率。目前,国外一般采用一种喷雾式粘合剂喷洒于开裁后的布 边上,来克服卷边问题。 A.1.3.3 拉伸性 针织物的拉伸性既是针织物的弹性。 针织物由于其线圈结构上的特点,在受外力拉伸时有尺寸伸长的特性,当外力去除后,线圈结构又 恢复到原来形状。
38、针织物的拉伸性与坯布的组织结构、纱线支数、种类、纱线的弹性及线圈长度等因素 有关,而且衣料的染整加工条件不同也会发生一定的影响。 拉伸性或弹性好的面料,在裁剪、缝制、烫整等工程作业中均应加以注意,防止产品牵拉使规格尺 寸发生变化,缝制时要选用与缝料拉伸性相适应的弹性缝线及线迹结构。 A.1.3.4 钩丝与起毛起球 用各种化学纤维长丝或混纺纱线编织的面料, 如果碰到尖硬带刺的物体, 织物中的纤维就会被勾出, 然后在穿着或洗涤中经不断磨擦,纤维从织物表面外露出来而形成毛茸,这些“起毛”的纤维不能及时 脱落而被纠缠在一起形成纤维团,既是所谓“起球”。 化纤针织物的钩丝与起毛起球现象比同类化纤梭织物严
39、重,这是由于针织物结构比较松驰。此外也 与纤维原料品种和染整加工条件有关。 为了克服钩丝问题,要求缝纫机及各工序的操作台案尽可能打磨光滑或用光洁的坯布包覆台面,操 作工要经常修剪指甲或操作时戴薄型尼龙手套。 DB37/ T13432009 18 A.1.3.5 抗剪性 表面光滑的化纤长丝或真丝织物、天鹅绒针织物等在电刀开裁时容易发生坯布层与层之间的滑移, 使上下层裁片尺寸发生差异。 有的因铺料过厚或电刀与布摩擦发热使化纤发生熔融, 影响裁剪正常进行。 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抗剪性”。 克服抗剪性的主要措施时在光滑的面料上下层铺上垫纸,可以防止滑移,也可以用专用的布夹夹住 后再开裁。化纤面料铺料不
40、宜过厚,可采用1500 1800r/min的低速电刀或选用粗刃刀片等。小批量生 产的高级真丝面料可用手工切刀裁切,效果最好。 A.1.3.6 纬斜性 多路进纱的纬编园机编织的针织面料,织物线圈横列发生倾斜比较严重,缝制品一经洗涤就会产生 扭曲变形。为此缝制前要进行整纬整理,尤其是色织横条布一定要进行剖幅定型整理。 针织布由于纵横向线圈纹路清晰,裁剪时要特别注意衣片与样板上的纹路标记相一致。 A.1.3.7 透气性和吸湿性 针织面料由线圈组成,其中含有空气量较多,透气性和吸湿性均较好。在成品流通和仓储中应注意 通风干燥,以防成品霉变。 A.1.3.8 工艺回缩性 针织面料在缝制加工过程中,在长度
41、和宽度方向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回缩,其回缩量与原衣片长宽尺 寸之比称为“缝制工艺回缩率”。缝制工艺回缩是针织面料的重要特性,其回缩率大小与坯布的组织结 构、原料纱支与种类、染整加工工艺条件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工艺回缩率是设计针织服装样板时需要慎重对待的一个工艺参数,以确保成品尺寸的准确。 从针织服装的服用性能上讲,针织面料与相同原料的梭织布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手感光滑柔软,富有弹性; 2) 体肤触感良好,保暖性好; 3) 弹性好,穿着舒适,无拘紧感; 4) 易洗易干,抗皱性好; 5) 透气吸湿性好; 6) 耐冲击性好,但不耐磨,断裂强度差; 7) 穿着中或洗涤后宜变形。 A.1
42、.4 针织面料常见的表面疵点 A.1.4.1 纱线疵点 粗纱比原纱粗一倍者,一般在布面呈现凸起的横条。 细纱比原纱细一半者,一般在布面上呈现一刀切的横条。 大肚纱比原纱粗2倍,长度在3cm之内者。 色纱或油纱纱线染上杂色或浸上油渍,在织物上形成杂色或油污线圈。 A.1.4.2 织造疵点 漏针织针在垫纱时针舌未开启或形成闭口针, 纱线不能喂入针钩而形成漏针。 按漏针长短, 3cm 以内称为小漏针,3cm以上称为长漏针。 破洞成圈过程中,纱线被成圈机件割断或轧破形成洞眼。 DB37/ T13432009 19 花针由于牵拉不足或针钩歪斜,针舌闭口不灵活,使退圈时线圈退不下而留在针钩内,与下次 形成
43、的线圈同时成圈而造成“集圈”称为花针。花针有散花针(不在一个线圈纵行上)和长花针之分。 稀路针由于针头大小不一、长短不齐、针头前俯后仰或针筒口磨损造成弯纱长度不一,使个别 线圈纵行密度变稀而形成明暗条纹称为稀路针。 单纱同一横列线圈中有两根以上纱线参与编织,当其中一根纱线断裂不参与编织时形成单纱。 横断纱棉毛、罗纹等双面针织物,编织时其中一路发生断纱称为横断纱。 横条由于上下针筒口周缘不正或同心度不准,针筒摇晃,编织时弯纱量不匀而影响线圈横列稀 密不一,产生横条。 错纱编织时其中一路或若干路误喂不同品种或规格的纱线, 或在摇倒纱工段将不同纱支络到一 个纱管中,使织造出横向片断横条的称为错纱。
44、油渍已织成的毛坯布被机油或其他油类沾污,一般呈点状或块状。 云斑由于纱线条干不匀或针筒不圆,造成织物条干不清,疏密不匀,似云彩状,称为云斑。 A.1.4.3 染整加工中的疵点 色差经过染整加工,同一锅号的坯布,匹与匹之间或同一匹坯布上,段与段之间以及主辅料之 间颜色深浅不一超出允许标准者,称为色差。 色花染色局部深浅不匀。 丝缕不正织物在染整过程中受到拉伸扭曲,使线圈纵行或横列发生歪斜而在定型、轧光时未能 矫正。轧光压力不匀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也能造成丝缕不正。纵行歪斜称为直向丝缕不正,横列歪斜称为 横向丝缕不正。 蜡斑上蜡不匀或蜡量过大以及蜡液未完全乳化,在织物上形成蜡斑。 白芯子织物煮练不透、
45、不匀,致使染色时渗透性差,染不透色,在纱线的内部形成白芯子。 阴阳面轧光时两面压力或温度不一,使布的两面色光不一致。 宽窄不匀织物烘干不透,回潮干湿不匀或局部受力拉伸,使布幅宽窄不匀。 木耳边轧光时由于滚筒压力不匀或操作不良,使布幅两边折痕处出现波浪形皱折,习惯称为木 耳边或荷叶边。 喇叭口机头布受外力影响形成喇叭口。 布边风渍由于净坯布存放不当或存放时间过久,布边风化变色变质。 油土污在染整过程中由于清洁工作差把坯布弄脏,沾上油渍、土污和色污(这在织造、运输、 染整各工序中均有可能发生)。 A.1.4.4 印花疵点 渗色由于印浆过稀,加浆过量或印花时括板着力过重,使浆料在织物上渗出图案轮廓之
46、外。 搭色由于套版不准,使图案上两套以上颜色边缘重叠称为搭色。 干版印浆过稠,绢网未洗净或印花时括板着力过轻,使局部地方没有印上花。 脱格套版不准,铺放衣片位置不对,使花型错位脱格。 漏印其中有一套或若干套色没有印上。 色污印浆不小心溅染于坯布上。 A.2 缝纫基础知识 A.2.1 针织服装名词术语 DB37/ T13432009 20 A.2.1.1 检验工艺名词 1) 验色差:检查原、辅料的色泽级差,按色泽归类。 2) 查疵点:检查原、辅料的疵点。 3) 查污渍:检查原、辅料的污渍。 4) 分幅宽:原、辅料按门幅宽窄分类。 5) 查纬斜:检查原、辅料的纬纱斜度。 6) 理化实验:包括原、辅
47、料的各项物理指标,如:缩水率、色牢度、耐汗渍牢度、强力等。 A.2.1.2 裁剪工艺名词 1) 验料:对原辅料的表面疵点进行检验,并对所检验出的疵点做出标记。 2) 排料:根据工艺要求,结合实际幅宽进行排料,确定出断长。 3) 铺料:根据排料所定的断长,将坯布铺平、整齐。要减少拉伸,松紧适宜。 4) 划样:用样板按工艺要求在所铺面料上画出衣片的外轮廓线条,以作开剪的标志。要求线条清 晰、细致,不易脱落。 5) 复核划样:对所画的划样进行复核,并检查划样的质量和核算数量。 6) 裁剪:按划样的线条用裁剪工具裁成衣片。 7) 打剪口:按划样标记打上剪口,剪口不要过深、过浅,一般 0.3cm 为宜。
48、 8) 编号:将裁好的衣片按顺序编上号码,并填写好作业传票。 9) 验片:检查衣片的质量和数量。 10) 换片: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衣片进行更换。 11) 倒残借疵:在铺料过程中,要对检验出的疵点,倒到不影响衣片质量的地方,如领窝、袖笼处。 12) 断耗:指坯布经过铺料后断料所产生的损耗。 13) 裁耗:铺料后坯布在划样开裁中所产生的损耗。 A.2.1.3 缝纫工艺名词 1) 针迹:缝针穿刺衣片时,在衣片上形成的针眼。 2) 线迹:缝制物上两个相邻针眼之间所配置的缝线形式、 3) 缝迹:互相连接的线迹。 4) 缝型:一定数量的衣片和线迹在缝制过程中的配置形态。 5) 线迹密度:规定单位长度内(国家标准为 2 厘米)线迹的线迹数(针码的个数),也叫做针迹 密度。 A.2.1.4 烫整工艺名词 1) 水渍:烫熨过程中水滴滴入衣服上面,形成的水印。 2) 亮光:烫熨后留在衣服上的光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