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572008 良好农业规范 出口梨操作指南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n Export pear 2008-12-02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9-01-01 实施 DB37/T 1057 2008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滨州市植物保护站、烟台市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俊展、李明立、田明英、宋姝娥、缪玉刚、张路生、嵇俭、刘会海。 I DB37/T 1
2、057 2008 良好农业规范 出口梨操作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口梨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和各生产环节的监控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出口梨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650 鲜梨 NY/T 442 梨生产技术规程 NY 423 绿色食品 鲜梨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101 无公害食品 梨
3、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 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和降解物的总称。 3.2 有害物质 Malfeasance matter 对人、生物及环境具有毒害作用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重金属等物质。 3.3 危害分析 Hazard as sessment 对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进行判断、评估。 3.4 溯源体系 System of trace to the source 作物从种植(包括生产基地选择)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活动的原始记录等。 3.5 有害生物 Pest 危害植物或植
4、物产品的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等生物。 3.6 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3.7 安全间隔期 Plant harvest interval (PHI) 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收获间隔的天数。 4 记录保留 1 DB37/T 1057 2008 种植者应保留梨各生产环节的原始记录(见附录 A) ,证实所有的农事操作遵循本标准的要求,从 而完善整个溯源体系。必要的记录应保留 2 年或更长时间。 5 质量要求 5.1 感官要求 符合 NY 423 的要求。 5.2 理化指标 符合 GB 10650 的要求。 5.3 安全要求 符合进口国梨安全质量标
5、准要求(见附录 B) 。 6 基地选择与管理 6.1 基地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NY 5101 的要求,并填写基地基本情况记录表 (见附录表 A.1) 。宜选择地势 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理化形状良好的地块。 基地应远离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区域,连片面积宜在 3hm 2 以上。 6.2 基地管理 6.2.1 环境监测 新建基地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检测,并进行风险评估。每 2 年3 年或环境条件发 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及时进行检测,并填写 基地土壤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 (见附 录表 A.2) 、 基地灌溉水质检测结果表 (见附录表 A.3) 、 基地
6、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 (见附录表 A.4) 。 6.2.2 档案 每个梨园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以提供梨生产活动的溯源记录。 6.2.3 工作室 基地应建有工作室,面积 30m 2 以上。室内配备桌椅、资料橱等,水、电、通讯配套齐全,放置有 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6.2.4 平面图 面积较大的生产基地应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生产计划和栽培管理方案等,并贴挂于工作室内。 6.2.5 仓库 基地应建有专用仓库,临时存放施药器械和未用完的农药、化肥等。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通风、 避光等要求;内设货架;配备必要的农药配制量具、防护服、急救箱等;面积 20m 2 以上。 6
7、.2.6 盥洗室 基地应设有盥洗室,且清洁卫生。 6.2.7 废物收集设施 基地应设有农药空包装和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 6.2.8 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应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或具有天然隔离屏障,防止外源污染。 7 品种选择与栽植 7.1 品种选择 客商有要求的,按客商要求选定品种。客商未指定品种的,按 NY/T 442 的规定执行。 7.2 栽植 按 NY/T 442 的规定执行。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2 DB37/T 1057 2008 8 栽培管理 8.1 土壤管理 8.1.1 深翻改土 分为扩穴深翻和全园深翻。扩穴深翻结合秋施基肥进行,在定植穴(沟)外挖环状
8、沟或平行沟,沟 宽 80cm,深 80cm100cm。土壤回填时混以腐熟有机肥,表土放在底层,底土放在上层,然后灌足水。 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1.2 中耕 降雨或灌水后,树盘应及时中耕除草。中耕深度 5cm10cm。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 附录表 A.5) 。 8.1.3 树盘覆草和埋草 覆盖材料可选用麦秸、麦糠、玉米秸、稻草及田间杂草等,覆盖厚度 10cm15cm,上面零星压土。 连覆 3 年4 年后结合秋施基肥浅翻一次。也可结合深翻开大沟埋草。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1.4 种植绿肥和行间生草 行间宜间作三叶草、毛
9、叶苕子、扁叶黄蔑等绿肥作物,通过翻压和沤制等方法将其转变为梨园有机 肥。有灌溉条件的梨园宜行间生草。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2 施肥 8.2.1 施肥原则 按照 NY/T 496 的规定执行。 8.2.2 施肥方法和数量 8.2.2.1 基肥 秋季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可加少量氮肥。施肥量:初果期树每生产 1kg 梨施有机肥 1.5kg2.0kg; 盛果期梨园 3000kg/667m 2 以上。施用方法,挖放射状沟或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沟深 40cm60cm,施 肥后覆土。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2.2.2 追肥 8.2.2.2.1
10、土壤追肥 第一次在萌芽前后,以氮肥为主;第二次在花芽分化及果实膨大期,以磷、钾肥为主,氮、磷、钾 混合使用;第三次在果实生长后期,以钾肥为主。其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施肥量根据土壤条 件和施肥特点确定。施肥方法,挖放射状沟或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沟深 15cm20cm。施肥后应及时 灌水。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见附录表 A.5)。 8.2.2.2.2 叶面喷肥 全年喷施 4 次5 次,一般生长前期喷施 2 次,以氮肥为主;后期喷施 2 次3 次,以磷、钾肥为 主,也可根据树体情况喷施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常用的肥料浓度:尿素 0.2%0.3%,磷酸 二氢钾 0.2%0.3%,硼砂
11、 0.1%0.3%。叶面喷肥应避开高温时间。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 附录表 A.5) 。 8.3 灌水 通常灌水 4 次,分别为萌芽水、花后水、催果水和冬前水。灌水后及时松土。水源缺乏的果园应用 作物秸秆等覆盖树盘。灌水方法,宜采用滴灌、渗灌、微喷等。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见附 录表 A.5) 。 8.4 排水 当果园出现积水时,应及时排水。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5 整形修剪 按 NY/T 442 的规定执行。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3 DB37/T 1057 2008 8.6 花果管理 8.6.1 授粉 除自然授粉外,
12、同时采用人工授粉和蜜蜂传粉等方法辅助授粉。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 附录表 A.5) 。 8.6.2 疏花疏果 及早疏除过量花果和病虫花果。每隔 20cm 左右留一个花序,每个花序留一个发育良好的边果。按 照留优去劣的疏果原则,树冠中后部多留,枝梢先端少留,侧生背下果多留,背上果少留。并填写田 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8.6.3 果实套袋 8.6.3.1 套袋 选择抗风吹雨淋、透气性良好的梨专用纸袋,落花后 30d35d 进行。套袋前喷药防治病虫害(见 附录 C) ,重点喷果面,药干后套袋。套袋时防止纸袋贴近果皮。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见附 录表 A.5) 。 8
13、.6.3.2 除袋 着色品种采摘前 30d 左右除袋,其余品种采摘前 15d20d 除袋。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9 生产投入品管理 9.1 农药采购与储藏 9.1.1 农药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农药。不得采购下列农药: a) 非法销售点销售的农药; b) 无农药登记证的农药; c) 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 d) 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农药; e) 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合格的农药; f) 超过保质期的农药; g) 进口国禁止使用的农药。 采购的农药应填写 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见附录表 A.7)和农药质量检测结果记录表 (见附 录表 A.8)
14、 。 9.1.2 农药储藏 农药应储藏于专用仓库。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防火、避光、防腐、通风良好等的安全条件要求, 由专人负责保管,并配有急救药箱、配制量具等,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 9.2 肥料采购与储藏 9.2.1 肥料采购 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不得采购下列肥料: a) 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肥料; b) 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 c) 超过保质期的肥料; d) 进口国禁止施用的肥料。 采购的肥料应填写 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见附录表 A.7) 。 9.2.2 肥料储藏 肥料应妥善保存,单独放置于清洁、干燥的仓库,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得与苗木、新鲜农产品存放 在一起。 4 DB37/T
15、 1057 2008 10 水源管理 10.1 水质监测 每年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10.2 灌溉系统 应有专用水源,如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水井井口应高出地面 30cm,并配有防护设施,防 止雨水倒灌、弃入污染物等。 宜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再利用体系、灌溉设备等。 11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11.1 种植者 种植者应经过 IPM 技术培训,或在植保员指导下按照本标准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植保员应取得国 家植保员职业资格证书,并填写基地人员档案表 (见附录表 A.9) 。 11.2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不同防治对象及其发生情况,根据梨
16、生育期,分阶 段进行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严格农药安 全间隔期用药。 11.3 防治措施 11.3.1 农业防治 11.3.1.1 栽植无病毒苗木;避免与苹果、桃等果树混栽;避免周围 5kg 内栽植桧柏。 11.3.1.2 休眠期及时清洁果园,发芽前,结合修剪除病虫、枯枝,刮除主干及骨干枝上的老翘皮,集 中深埋或烧毁。 11.3.1.3 加强肥水管理,落叶后及时浇水,封冻前耕翻并整理树盘;平衡施肥,强壮树势,提高树体 抗性。 11.3.1.4 科学修剪,合理控制负载。 11.3.2 物理防治 11.3.2.1 电子杀虫灯 悬挂电子杀虫灯诱杀金
17、龟子、鳞翅目等害虫,每 2hm 2 左右悬挂 1 盏,灯底与树冠顶部持平。 11.3.2.2 黄板诱蚜 悬挂黄板,诱杀蚜虫。黄板规格 34cm50cm,用量 40 块/667m 2 50 块/667m 2 。 11.3.3 生物防治 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 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土壤施用白僵菌等方法防治梨小食心虫、 蚜虫、桃小食心虫等害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糖醋液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等方法,达到防治害虫的效 果。 11.3.4 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时期的防治对象,选择适合的农药品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使用。每种农药连续施用不 超过 3 次。多种病虫混发时,宜混合用药。施药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
18、减少对有益生物的杀伤,避免对 邻近作物产生药害,并填写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见附录表 A.5) 。 用药方案见附录 B、C。 11.4 施药器械 施药器械宜分类专用。对除草剂和进口国残留限量要求严格的农药,施药器械应专用。 施药前,施药器械应确保洁净并校准。施药后,施药器械应清洗干净放置。 11.5 剩余药液处理 剩余药液和所用容器的残留洗液,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并填写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处理 5 DB37/T 1057 2008 情况记录表(见附录表 A.10)。 11.6 农药包装物处理 农药包装物不得重复使用、乱扔。农药空包装物应清洗三次以上,并将冲洗液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 理。经彻底
19、冲洗后的空包装物,将其压坏或刺破,必要时贴上标签,以便回收。空的农药包装物在处置 前应当集中安全存放。 12 收获 12.1 采收 客商有要求的,按客商要求适时采收,客商无要求的,根据品种的成熟度,适时采收。 采收前,应对产品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符合出口国家或地区要求,并填写样 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见附录表 A.11)。 12.2 采收方法 采收时,应坚持先下后上,先外后内的原则,先采冠上、外围着色好果,相隔 8d10d 再采冠下、 内膛果。避免造成果面损伤。 12.3 包装物 包装物应妥善存放。再利用的包装物品,应清洗干净,防止有害物质污染。 12.4 环境卫生 工作区应清
20、洁卫生,附近设有盥洗室等卫生设施。 13 劳动保护 13.1 培训 凡使用、处理农业化学品的人员,以及所有操作危险或复杂设备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填写基 地人员档案表(见附录表 A.9)、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见附录表 A.12)。 13.2 施药保护 喷药时操作者应当穿着防护服。严禁吸烟、吃东西,喷完药立即用肥皂清洗皮肤裸露部位,换洗衣 服。 13.3 警示 施药后,现场应当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其他工作现场和危险场所附近亦应当设立警示标志。潜在危 险区的警示标志,应当设于入口处。 13.4 卫生 所有包装和贮藏场所,应当干净卫生,配备有防鼠等有害生物的控制设施。 14 环境保护 制定野生生物保护
21、管理方案,对野生生物和环境进行保护,并填写基地现存生物种类调查记录表 (见附录表 A.13),将农事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5 产品编号 编号分两部分,共 17 位数。前一部分 9 位数,是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域编码和卫生注 册登记号码。后一部分 8 位数,是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编号。其中,1-4 位是生产加工企业所在地区的 行政区域编码,5-9 位是生产加工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号码,10-13 位是基地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域编码, 14-17 位是基地序列号。基地序列号由出口生产加工企业负责印制或标记。 示例:3702D02313702B012 表示山东青岛地区第 0231 号卫
22、生注册登记企业,原料来源于 3702B012 出口生产基地。 6 DB37/T 1057 200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表 A.1 基地基本情况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地址 基地面积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基地建成时间 植保员姓名 资格证书号 灌溉水源 周围环境情况 前茬栽培主要作物 拟种植的主要作物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2 基地土壤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标准值 检测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7 DB37/T 1057 2008 8 表 A.
23、3 基地灌溉水质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标准值 检测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4 基地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话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标准值 检测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DB37/T 1057 2008 1 表 A.5 田间农事活动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话: 前茬作物 作物品种 播种时间 播种量 (kg/667m 2 ) 株行距(cm) 田间农事活动记录
24、日 期 活动内容 投入品名称 使用量 使用设备 天气状况 操作人 技术负责人 注:天气状况主要记载温度、风力、降水等。 DB37/T 1057 2008 表 A.6 基地种苗处理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作物品种 操作人 防治对象 药剂处理情况记录 药剂名称与剂型 生产厂家 处理方式 处理剂量 处理日期 操作人 温水浸种 水 温 浸种时间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1 DB37/T 1057 2008 1 表 A.7 基地使用投入品表 通用名及规格 生产厂家 农药销售商情况 登记国家 中国登记证号 登记作物 防治对象 制表人: 制表日期: DB37/T 1057 20
25、08 表 A.8 农药质量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 剂型含量 生产厂家 登记证号 采购单位 发票号码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标准值 检测值 结 论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9 基地人员档案表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出生日期 职称/职务 电 话 学 历 毕业学校 照片 籍 贯 健康状况 住 址 参加工作时间 培训记录: 制表人: 制表日期: 1 DB37/T 1057 2008 2 表 A.10 剩余农药或清洗废液处理结果记录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基地负责人 电 话 操作人 电 话 剩余农药/清洗废液名称 数 量 处理地点 处理日期 处理方式 备
26、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表 A.11 样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 基地名称 基地编号 样品名称 基地负责人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执行标准 检测报告编号 检测结果 检验项目 标准值 检测值 结 论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DB37/T 1057 2008 表 A.12 生产基地人员登记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学 历 职称/职务 参加工作时间 家庭住址 电 话 备 注 制表人: 制表日期: 3 DB37/T 1057 2008 5 表 A.13 基地现存生物种类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位: 调查负责人: 调查时间: 生物名称 学 名 分类地位 数 量 制表人: 制表日期: DB37/T
27、1057 2008 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 B.1 梨有害生物防治用药安全间隔期及残留控制范围 日 本 美 国 韩 国 欧 盟 药品通用名 药品英文名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安全间隔 (d) 残留控制范围 (mg/kg) 45石硫合剂晶体 Lime-sulfur 7 豁免 7 豁免 14 14 5 10%苯醚甲环唑 WG Difenoconazole 7 1 7 1 7 1 14 0.5 15% 哒螨灵 EC Pyridaben 3 2 14 0.75 7 0.
28、5 7 0.5 25%噻虫嗪 WG Thiamethoxam 3 1 7 0.2 10 0.1 7 0.2 1.8%阿维菌素 EC Abamectin 49 0.02 62 ND 49 0.02 53 0.01 2.5%三氟氯氰菊酯 EW Lambda-cyhalothrin 3 0.4 5 0.3 7 0.2 14 0.1 40%氟硅唑 EC Flusilazole 5 0.2 14 ND 5 0.2 10 0.05 25%腈嘧菌酯 SC Azoxystrobin 3 2 62 ND 7 1 30 0.05 20% 啶虫脒 EC Acetamiprid 3 5 7 1 18 0.3 21 0
29、.1 波尔多液 Bordeaux mixture 7 豁免 7 豁免 14 14 5 10虫螨腈 SC Chlorfenapyr 42 一律标准 42 0.01 7 1 35 0.05 80%代森锰锌 WP Mancozeb 3 5 1 10 14 0.5 3 5 50%醚菌酯 DF Kresoxim-methyl 3 5 21 0.5 10 1 28 0.2 96%异丙甲草胺 EC Metolachlor 120 0.1 120 ND 120 0.1 120 一律标准 20%百草枯 AS Payaouat 120 0.05 120 ND 120 120 一律标准 10%吡虫啉 Imidacl
30、oprid 7 1 14 0.5 18 0.2 7 1 注 1:农药残留控制范围是防治方案用药可控制的残留值,也是进口国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 注2: “-”无残留限量规定或不使用该种农药; 注3: “ND”不得检出。 DB37/T 1057 2008 2 梨树生育期 防治对象 防治适期 用药方案 兼治对象 干腐病 萌芽前 腐烂病、红蜘蛛、蚧壳虫 轮纹病 萌芽后 腐烂病 梨木虱 萌芽后开花前 方案一:45石硫合剂晶体 40 倍液60 倍液喷雾防治。 方案二:80%代森锰锌 WP 800 倍液+1.8%阿维菌素 EC 3000 倍液喷雾防治。 方案三:1.8%阿维菌素 EC 3000 倍液+50%
31、醚菌酯 DF 2000 倍液喷雾防治。 梨二叉蚜 杂草 杂草出苗前 96%异丙甲草胺 EC 50ml/667m 2 80ml/667m 2 兑水 40kg 均匀喷雾防治。 开花期 金龟子 2%以上虫叶率 方案一:2.5%三氟氯氰菊酯 EC 2000 倍喷雾防治。 方案二:25%噻虫嗪 WG 5000 倍喷雾防治 蚜虫、梨木虱、梨茎蜂 黑星病 落花后 7d10d 轮纹病、黑斑病、炭疽病、锈病。 梨木虱 5 月上旬 红蜘蛛、白蜘蛛、蚧壳虫。 梨黄粉蚜 4 月中下旬越冬 卵孵化盛期 方案一:25%腈嘧菌酯 SC 1500 倍80%代森锰锌 WP 800 倍+25%噻虫嗪 WG 5000 倍1.8%阿
32、维菌素 EC 3000 倍喷雾防治 方案二:25%腈嘧菌酯 SC 1500 倍+10吡虫啉 WP 2000 倍20% 啶虫脒 EC 3000 倍15% 哒螨灵 EC 1000 喷雾防治。 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连续喷施 2 次3 次,施药间隔 7d10d。 梨二叉蚜、绿盲蝽 幼果期 杂草 3 叶5 叶期 20%百草枯 AS 40ml/667m50ml/667m 2 兑水 40kg 均匀喷雾防治。 红蜘蛛 4 头/叶5 头/叶 轮纹病 发病初期或果实 套袋前 黑斑病、炭疽病、黑星病。 梨木虱 蚧壳虫、红蜘蛛、白蜘蛛。 果实 膨大至成熟期 梨小食心虫 卵果率 1% 方案一:1:23,200240 倍波尔多液10%苯醚甲环唑 WG 3000 倍+25%噻虫嗪 WG 5000 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 EC 2000 倍喷雾防治。 方案二:80%代森锰锌WP 800倍40%氟硅唑EC 8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EC 2000 倍10吡虫啉 WP 2000 倍+15% 哒螨灵 EC 1000 倍液喷雾防治。 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连续喷施 1 次2 次,施药间隔 7d10d。 梨大食心虫、梨木虱、梨黄粉蚜、 梨网蝽 表 C.1 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梨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方案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