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452008 花生茎蔓栽培金针菇安全优质生产 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afety and High Quality Flammulina velutipes Cultivation with Peanut Stems 2008-12-02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9-01-01 实施 DB37/T 1045 2008 前 言 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
2、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邹城市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万书波、张 正、赵海军、贾 曦、黄春燕、吴 修、单洪涛、郭洪海、 常 猛。 I DB37/T 1045 2008 花生茎蔓栽培金针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优质金针菇(Flammulina ve lutipes)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 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菌糠作为家畜饲料前提下利用花生茎蔓为主料栽培金针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
3、(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098 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 NY 5095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4、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294 无公害食品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DB35/T 523.2 金针菇菌种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 和 NY/T 1098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优质金针菇 security a nd high quality Flammulina velutipes 指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NY 5294 要求,按照 NY/T 5333 技术规范生产,生产投入品执行 NY 5099 规定, 并限定限量限时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 NY 5095 标准范围内,经专门机构认
5、定 并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金针菇产品。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 5294 的规定。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 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 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合 理分区。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对菇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 利用。 5 生产技术要求 1 DB37/T 1045 2008 本章没有说明的栽培管理措施,按常规方法实施。 5.1 栽培设施 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便于排水
6、的地方,应利于控温、控湿、控光和防治病虫害。可 采用简易栽培棚、地沟菇棚、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 等,不应对环境和金针菇产品造成污染。 5.1.1 简易栽培棚建造 采用南北长 30m50m、内宽 5m7m 的塑料弓棚,棚内地面下挖 0.2m0.3m,四周墙体厚 0.8m 1.2m,东西墙高出地面 1.5m,棚顶高 2.7m,南北两端设门,棚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床架设为 东西向,操作道宽 0.6m。棚顶覆盖无滴膜,上覆草苫,棚顶上方架空搭盖遮阳网,保持棚内光线均匀。 5.1.2 地沟菇棚建造 选择地势平坦、高燥、朝阳的地方,采取南北向建造地沟菇棚,
7、地沟上口宽 2.5m,底宽 1.5m,深 1.2m,地沟两沿筑高 0.3m,上搭建弓棚,弓高 0.7m,菇棚长度一般为 25m 左右。棚顶先覆盖一层塑料 薄膜,再覆盖一层草苫,草苫的厚度以棚内基本无光线为准,然后再覆上一层薄膜以防雨雪,南北两端 留进出门,挂封草苫。棚与棚之间留好排水沟。 5.1.3 冷库菇房建造 冷库菇房应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建造,单库房容积应根据栽培袋存放数量来定。2 万袋库房大小为 11m 6m4m,中间床架宽 1.2m,边床架宽 0.98m,床层间距 0.5m,底床离地面 0.2m,顶床距库房顶 1m 以上,床间走道 0.7m。按冷库标准要求进行实施。制冷设施:与冷库大小相
8、匹配,配置制冷机及制冷 系统、风机及通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消防设施:应有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消防器材。 5.2 栽培季节 利用简易菇棚和地沟弓棚栽培金针菇,应安排在 911 月份栽培,至次年 34 月份结束生产。若 采用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则可进行周年生产。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 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金针菇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色型的品种。新引进 菌株应通过出菇试验,观察其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生产菌种所用品种(菌株)应符合 NY/T
9、 5333 中 3.1.2 的要求。使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育成的金针菇菌种,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评价管理办法中有关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执行。 5.3.2 菌种培养贮存 金针菇菌种的扩繁制作按照 NY/T 528 的要求进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 46的冷藏箱内, 控制传代次数在 3 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洁净阴凉干燥避光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尤其 是麦粒菌种,不宜长期贮存。贮存期以不产生金针菇原基和老化菌皮为宜。 5.3.3 菌种质量要求 金针菇成品菌种质量要求,按 DB35/T 523.2 的规定执行。母种要求菌丝健壮、整齐、生长旺盛、 粉孢子少、菌落均匀,
10、在适温下 10d 左右菌丝长满斜面;原种应菌丝粗壮、洁白、有浓密的细粉状菌丝; 生产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菌龄适宜,无老化现象。 5.4 原辅材料 5.4.1 主辅原料 栽培金针菇可利用的原料丰富,花生茎蔓、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玉米粉、饼粉等,要求干燥、 洁净、无霉、无虫、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花生在收获前 1 个月不能施高残毒农药。主辅原料在使用 前经日光曝晒 2d3d,花生茎蔓粉碎细度为 0.1cm0.3cm80%,其中地膜碎片含量在 0.1%以下。主 辅原料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 2 DB37/T 1045 2008 5.4.2 用水管理 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
11、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喷水中不能 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应符合 NY/T 5333 的规定。 5.4.3 培养料添加剂 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 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 混合型添加剂。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 5.5 培养料配方和制袋 5.5.1 培养料配方 配方 1:花生茎蔓 65%,棉籽壳 15%,麦麸 12%,玉米粉 3%,棉籽饼粉 3%,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0.5%,生石灰 0.5%。 配
12、方 2:花生茎蔓 50%,玉米芯 20%,麦麸 18%,玉米粉 5%,棉籽饼粉 5%,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0.5%,生石灰 0.5%。 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栽培试验。 5.5.2 拌料 一次拌料量根据灭菌灶的容量而定,不要剩余,以防酸败。 拌料时应先将秸秆主料平摊于地面,然后再将麦麸、饼粉、玉米粉、石膏粉等辅料拌匀后均匀撒于 主料上,经翻堆或搅拌,使主料与辅料充分混合,然后再加水拌和均匀。若气温高,拌料时应加入适量 的石灰粉,以免酸料。料水比在 11.2511.40 之间,以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渗出 12 滴水珠为 宜。拌好的培养料 pH 在 6.87.2 之间。
13、 5.5.3 装袋 培养料拌好后经堆闷或发酵处理应及时装袋。栽培袋规格一般为 17cm33cm 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 烯筒膜,应提前将一端袋口折封,装袋时边提袋边压实,另一端袋口多留长 2cm3cm,扎口系活扣, 每袋可装干科 400g450g,装袋要松紧适宜,过紧透气不良,影响菌丝生长,过松则薄膜间有空隙, 容易污染杂菌,且不利于出菇。一批装袋须当天完成。 5.5.4 灭菌 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 0.15Mpa 蒸汽压力下灭菌 3h,焖 3h 以后将菌袋取出, 或常压 100蒸汽灭菌 12h,焖 8h10h 以后将菌袋取出。 5.5.5 接种 当菌袋温度冷却至 25左右时接
14、种。将菌袋及接种用具放入接种室内进行消毒。接种工具必须用 75%酒精擦拭和酒精灯火焰灭菌,菌种瓶及封口用 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接种时一般 34 人一组, 1 人接种,23 人扎口,接种人员穿戴要干净卫生,手、工具要用 75%的酒精擦洗消毒,一般 500mL 瓶 装菌种接 2530 袋,每袋接入栽培种 20g 左右,用颈圈和消毒棉塞封口。接种时按照无菌操作规程, 做到规范、准确、迅速。同一批灭菌的菌袋要一次性接完,接种后及时将菌袋移入培养室发菌。 5.5.6 发菌管理 培养室应清洁、干燥、通风、遮光,门、窗应安装防虫纱网,并能防鼠。培养室在菌袋移入之前要 彻底消毒。发菌时将菌袋摆放到床架
15、上遮光培养。培养室自然温度在 2025时,经 35d40d 菌丝 可长满菌袋。若接种时间偏早,温度高菌丝生长弱,易污染杂菌,应采取降温发菌,室内温度超过 27 ,应立即通风并倒袋;若接种时间晚,室内温度低,可将菌袋堆码发菌,或采取升温措施。发菌过程 中要经常检查菌丝长势及杂菌发生情况,每隔 7d10d 将菌袋上、下互换位置,发现杂菌污染袋要及时 集中处理。 5.6 出菇期管理 5.6.1 出菇前管理 3 DB37/T 1045 2008 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情况及菇房温度条件分批开袋。早熟品种先开袋,晚熟品种后开袋,市场形势 好早开袋,温度适宜时早开袋。开袋时先松口而不直接撑口。 搔菌时间应视菌
16、袋发育情况而定,当菌丝体表面有黄色水珠出现时为最适宜。搔菌时用搔菌耙或铁 丝钩先将老菌种扒净,再轻轻把表面菌丝划破,但不要划得太深。搔菌后要把塑料膜筒拉直,整齐排放 在床架上,应及时遮盖薄膜,防止菌料表面干燥。 5.6.2 催蕾 搔菌和盖膜后,控制菇房内温度在 1215,空气相对湿度 85%90%,每天揭膜通风 12 次, 每次通风时间 20min,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经 7d 左右菇蕾即可形成。菇蕾出现后每天通风最少 2 次, 每次 20min30min,揭膜通风时要将膜上水珠抖掉,以免滴在菇蕾上引起病害。 5.6.3 抑菌 抑菌的时间在现蕾后 3d5d,菌柄长至 1cm2cm 时及时进行抑菌
17、。抑菌期间温度降至 68, 停止喷水,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5%左右, 加大冷风通气量, 每次通风 0.5h1h, 使 CO2 浓度达到 0.11% 0.15%范围内,增加光照强度(可用 40W 日光灯)。通过上述条件约 3d4d 的管理,子实体虽然生长缓 慢,但菇丛健壮整齐密集。 5.6.4 出菇管理 抑菌后,将菇房温度调至 813,最高不超过 15,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过慢,而过高生长不 整齐,易开伞;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85%9 0%,适量向地面和空间喷水;及时套袋促使菇丛直立伸 长,结合保湿轻通风,控制 CO 2浓度在 0.6%以下;以 80lx100lx 光照强度诱导菇丛整齐生长,
18、而不发 生扭曲。若菇房温度在 15以上时,要降低空气湿度,加大通风。经 7d10d,即可采收。 5.7 采收与后茬菇管理 当菌柄长至 14cm16cm、菌盖内卷呈小球形、直径 0.6cm1.0cm 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手握菌 柄,轻轻整丛拔出,勿折断菌柄。 采收完第一茬菇后,清理料面,除去菇根和老菌膜,并保持出菇面平整,少量喷水,再覆盖塑料薄 膜,同时增加菇房通风量,并使菇房升温至 1317,保持 2d3d,再恢复常规管理,经 10d 左右 可长出第二茬菇。一般可采收 23 茬。在最后一茬菇采收后,剔除含有杂质、杂菌的菌糠,干制、粉 碎、配制加工后用于家畜饲料。 5.8 加工、包装与贮运 金
19、针菇的加工、包装与贮运按 NY/T 5333 中 3.6 和 3.7 的规定执行,防止加工产品中亚硫酸盐等有 害物质超标。包装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膜卫生要求,应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的规定。 6 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的治理原则。金针菇病虫害的安全有效防治是保障其无公害品质的关键,因此,应以规范栽培 管理技术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确保金针菇产品农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不超标, 符合GB 7096、 NY 5095或NY/T 749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化学药物的使用方案
20、参见附录A。 6.2 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预防 6.2.1 黑斑病 发病后菌盖表面出现黑色病斑,稍带粘性,组织变软,并逐渐扩大,严重时整个菌盖变黑,并有轻 微臭味。预防方法是勿将水喷到子实体上。 6.2.2 锈斑病 发病初期,菌盖上出现针头状的黑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芝麻大小,呈锈褐色,边缘不整齐,病斑 不凹陷,病斑常联合成不规则形的大锈斑,也可危害菌柄。预防方法是降低菇房温湿度,保持通气良好, 4 DB37/T 1045 2008 不要向菇体上直接喷水。 6.2.3 软腐病 主要症状为菌柄基部呈深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病部逐渐扩大变软、腐烂,并在其上产生一层白 絮状的分枝孢子丛。病害蔓延迅速,使菇
21、体成批腐烂。预防该病用二氯异氰尿酸钠药液喷洒环境消毒, 减少喷水,适度通风,及时清理病菇、病料,并防止病菌通过空气、土壤、水滴与昆虫传播扩散。 6.3 病虫害综合控制 6.3.1 环境与菇房消毒 保持菇场清洁卫生,生产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异地消毒处理;菇房使用前及每批生产结束后进行消 毒和灭虫处理。 6.3.2 栽培防控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栽培品种,培养基质彻底灭菌,无菌接种操作,培育生长健壮、不带 病虫的生产菌种和出菇菌袋。 6.3.3 监测与生态调控 出菇期勤检查、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掌握菇房内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阻止病虫传播蔓延,一旦发 现虫害和杂菌污染菌袋,应及时剔除,隔离集中处理
22、;利用金针菇低温结实性,控制菇房在较低温度下, 合理通风,正确喷水保湿,抑制害虫及病害、杂菌的发生。 6.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控制病虫害发生、保证金针菇安全优质高产、实现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之一。优先选择 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制剂,可预防和控制金针 菇多种病害。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多杀霉素、阿维菌素等,以及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 除虫菊素、茴蒿素等防治菇房害虫。 6.3.5 物理防治 菇棚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粘虫板等措施进行防治害虫。菇棚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 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0.28mm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
23、窗纱,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并 诱发杂菌污染。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应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6.3.6 化学控制 对金针菇病虫害的控制,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必要时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安全防 治。如噻菌灵、咪鲜胺锰盐、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杀菌剂及氟虫腈、高氟氯氰甲阿维等杀虫药剂,可 在地面环境中选择使用。发现局部菌料受杂菌污染或子实体发病时及时进行隔离、清除和药剂控制,对 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施药方法;若发现菇房内害虫发生时,设置糖醋药液或毒饵诱杀,或者 选用上述药剂避菇喷杀。 7 金针菇质量安全控制 安全优质金针菇,要求菇丛整齐挺直、菇柄粗细均匀、光滑无褐变
24、、根部不粘连、菇盖呈小球状、 未开伞、色泽光亮、无褐斑点、呈现品种应有的纯白或浅 黄色,菌柄长13cm15cm、菌盖直径0.6cm 0.8cm,伞柄比小于5%,无断碎菇及水渍菇,无病虫危害症状。其卫生指标按NY 5095的规定执行。 7.1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执行国务院令第216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 例及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 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化学农药;杜绝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中规定不得使用的农药种类;严禁在金针菇栽培基 质中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附录B列出的禁用化学药剂;有限度地使用高
25、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 生物农药。 7.2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5 DB37/T 1045 2008 执行GB 4285、GB/T 8321标准。要求金针菇原基形成后至采收期不得在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 素类物质。在出菇阶段,要于无菇期或避菇使用药剂,以喷洒地面环境为主,最后一次喷药至采菇间隔 时间应长于该药剂的安全间隔期。 7.3 生物制剂使用原则 选用部分生物制剂或限量使用部分食品抗菌剂进行防治,但要慎用活体微生物农药。采用生物药剂 与化学农药选择性搭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防止或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采取局部用药,防止发 生药害。使用生物农药比一般化学农药应提前 2d3d 施用,及早预防
26、。 7.4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 应根据病虫危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具,配药时应使用标准称 量器具。合理用药,禁止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7.5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行金针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应建立质量安全追 溯制度。 8 生产档案 8.1 应建立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技术档案。 8.2 对金针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生产档案记录项目按附录 C 规定执行。 6 DB37/T 1045 200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允许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案
27、表 A.1 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允许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案 药剂名称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使用浓度或剂量 石灰粉(水) 病原真菌、害虫 拌料、喷(撒)地面环境、擦 洗用具、处理杂菌斑 1%5%或根据用法而 定 漂白粉 细菌、线虫等 1%溶液喷洒环境;5%溶液浸洗 工具 根据用法而定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 细菌、真菌、病毒 环境喷雾及处理杂菌斑、床架 1000 倍液 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消毒剂 细菌、真菌 熏蒸接种箱(室)、培养室或 菇房 2g/m 3 4g/m 3 高锰酸钾 细菌、真菌 喷洒菇房环境及擦洗用具 0.1%0.2%溶液 过氧乙酸 细菌、真菌、病毒等 喷洒环境及处理杂菌斑、床架 材料 0.
28、2%0.5% 酒精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或工具、表面等 75% 新洁尔灭 细菌、真菌 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间 0.25%溶液 甲基托布津 病原真菌、霉菌 菇房消毒、处理杂菌斑或床架 材料 70%可湿性粉剂 800 倍 液 波尔多液 多种病原菌、杂菌 处理床架材料或喷洒环境,随 配随用 等量式 200300 倍液 硫酸铜 病原真菌、霉菌 喷洒、浸泡、擦洗 0.5%1%溶液 咪鲜胺锰盐 侵染性病害、霉菌 喷洒出菇面或浸沾菌棒、处理 菌袋杂菌 50%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液 噻菌灵 病原真菌、杂菌 喷洒地面环境 500g/L 悬浮剂 1000 倍 液 中生菌素 细菌性和部分真菌性病 害 出菇前
29、于出菇面上喷雾 3%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多抗霉素 真菌性病害 出菇前于出菇面上喷雾 10%可湿性粉剂 1200 倍 液 多杀霉素 鳞翅目、双翅目害虫、 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目标喷 雾 2.5%悬浮剂 1500 倍液 氟虫腈 菌蛆、鳞翅目害虫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目标喷 雾 50g/L悬浮剂2000倍液 高氟氯氰甲阿维 菇螨、菌蛆、跳虫等 无菇期针对目标喷雾 4.3%乳油 2500 倍液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菇螨、跳虫等 无菇期针对目标喷雾 1%乳油 5000 倍液 克螨特 菇螨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喷洒菌袋、 地面 73%乳油 3000 倍液 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 除
30、虫菊素、茴蒿素、茶皂素等植 物源农药 跳虫、线虫、菌蛆、潮 虫、蛞蝓和蠼螋等 避菇使用或无菇期针对目标或 出菇面、地面环境喷雾 分别按农药使用说明 书执行 7 DB37/T 1045 200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 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金针菇培养基质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 高毒及高残留农药有甲拌磷(三九一一)、治螟磷(苏化 203)、对硫磷(一六 O 五)、甲基对硫 磷(甲基一六 O 五)、内吸磷(一 O 五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乙拌
31、磷、异丙磷、三硫 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基异柳磷、地虫硫磷、水胺硫磷、氯唑磷、硫线磷、速扑杀、特丁硫磷、克 线丹、苯线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涕灭威、速灭威、灭多威、克百威(呋喃丹)、 铁灭克、氟乙酰胺、毒鼠剂、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毒杀酚、五氯酚钠、 二氯溴丙烷、滴滴涕、六六六、林丹、硫丹、氯丹、三氯杀螨醇,以及其它重金属农药制剂等。 以上所列是目前禁用的部分农药品种,该目录将随着国家新标准规定而修订。 8 DB37/T 1045 2008 9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安全优质金针菇生产记录事项 C.1 产地环境条件 C.1.1 空气质量 C.1
32、.2 水源质量 C.1.3 菇房土壤环境质量 C.1.4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 C.2 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 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等) C.2.1 名称 C.2.2 来源 C.2.3 用法、用量 C.2.4 使用、停用的日期 C.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堆闷或发酵、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金针菇病虫害的发 生和用药防治情况 C.3.1 栽培料消毒杀虫 C.3.2 菇房(棚)移入菌袋前后消毒杀虫 C.3.3 发菌期间 C.3.4 出菇期间 C.4 金针菇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 C.5 生产场所(菇房、棚)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