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20 P 6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9782017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rm-mix Asphalt Mixture with Surfactant Additive 2017 - 10 - 25发布 2017 - 11 - 25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978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 单位: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益高环保节
2、能技术有限公 司、山东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市公路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毕玉峰、马士杰、樊亮、纪传麟、刘伟、张婉、胡家波、马川义、李永振、李 涛、王健、李琳、刁宠基、邓静。 I DB37/T 29782017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 混合料术语和代号、材料、混合料设计、生产与施工、施工质 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内采用表面活性剂型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的新改建公路沥青路面,因其有害 气体低排放和改善压实的技术特点,特别适用于如下情况: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施工、长大隧道沥青 路面施工、超薄沥青路面施工、穿过人口密集
3、城镇沥青路面施工、废轮胎橡胶沥青路面施工等环境要 求较高的沥青路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596 温拌沥青混凝土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6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T 798 公路工程废胎胶粉橡胶沥青 JT/T 860.5 沥青混合料改
4、性添加剂 第5 部分 :天然沥青 DB37/T 1161-2009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 ASTM D6373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Graded Asphalt Binder 3 术语及定义 3.1.1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Warm Mix Surfactant Additive 一种含有特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能显著降低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 3.1.2 温拌沥青混合料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在基本不改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前提下,通过掺入温拌添加剂,使沥青混合料的 拌合、碾压温度比同
5、类热拌沥青混合料相应降低30 以上,且路用性能符合本标准要求的沥青混 合料。 3.1.3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 Surfactant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采用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且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要求的温拌沥青混合料。 1 DB37/T 29782017 3.2 代号 本规程中的各种代号的意义见表 1所示。 表1 代号以及意义 代号 意义 SWMA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Surfactant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之缩写 WAC 密级配温拌沥青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类 WSMA 温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WAT
6、B 温拌沥青稳定碎石 WLSPM 温拌沥青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 注:本标准所涉及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及其代号均指表面活性剂型。 3.3 一般规定 3.3.1 温拌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各种材料在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判定合格方可使用, 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3.3.2 材料复验合格后,按规定进行贮存与管理。 3.4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3.4.1 温拌剂分 为 F 型和 H 型两种,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温拌剂 的胺值和固含量的检测方 法见附录 A。 表2 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技术标准 类型 pH 值 胺值(mg/g) 固含量(% ) F 型 7.51
7、170 230 实测值 H 型 9.51 400 560 实测值 3.4.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的储存和应用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温拌剂在制备、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应符合施工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避光保 存,使用前溶液必须保持均匀状态,没有悬浮物和沉淀物 。 b) 与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 加入温拌剂后可使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及 碾压温度降低 30 以上;温拌剂的使用剂量应 依据 试验 结果 确定, 并保证 满足降温幅度的要求 。 c) 加入温拌剂的沥青混合料,其技术性能应达到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指标,并满足现行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 d)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
8、料的生产与施工过程中不得产生额外的有毒 、有害气体。 3.5 沥青 3.5.1 温拌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道路石油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其性质及相应指标应符合 JTG F40 的 相关规定。 3.5.2 当采用高黏沥青、天然沥青等特殊改性沥青时,应参考相关标准和成功经验,并经试验路验证 后方可使用。 2 DB37/T 29782017 3.6 其它材料 3.6.1 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纤维稳定剂等的技术要求均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 4 混合料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温拌沥青混合料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空隙率等进行分类,常见类型见表 3。 表3 温拌沥青混合料类型(
9、删掉OGFC) 混合料类型 密级配 开级配 公称最大粒径,cm 连续级配 间断级配 连续级配 WAC WATB WSMA WLSPM 特粗式 WTB-40 37.5 粗粒式 WTB-30 WLSPM-30 31.5 WAC-25 WTB-25 WLSPM-25 26.5 中粒式 WAC-20 WSMA-20 19.0 WAC-16 WSMA-16 16.0 细粒式 WAC-13 WSMA-13 13.2 WAC-10 WSMA-10 9.5 砂粒式 WAC-5 WSMA-5 4.75 设计空隙率 a (%) 35 36 34 1318 注:空隙率可按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4
10、.1.2 用于各结构层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要求,便于施工,不易离析。各层宜 连续施工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保证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4.1.3 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集料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厚度相匹配。采用密级配沥 青混合料的 各层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3 倍;采 用 SMA 等嵌挤型混合料 的 各层压实度不 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 2.5 倍。 4.1.4 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需根据混合料组成特点和温拌工艺选择适宜的成型方法和温度,并与施工 碾压工艺相匹配。 4.2 矿料级配要求 4.2.1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规定的设计级配范围。对于密
11、级配的 WAC 宜根据道路等 级、气候及交通条件选择采用粗型( C 型)或细型( F 型)混合料。其它级配可参考 JTG F40 或通过试 验分析确定。 WSMA-5 的级配范围见表 4。 3 DB37/T 29782017 4.2.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宜根据道路等级、使用场合以及交通条件等来选取。在不同的场合 所适用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参见表 5。 表4 WSMA-5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 筛孔尺寸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级配上限 100 90 28 22 18 15 13 12 级
12、配下限 100 100 65 36 28 22 18 15 级配中值 100 95 46.5 29 23 18.5 15.5 13.5 表5 常用温拌沥青混合料类型与推荐结构层位 结构 层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公路 一般城市道路及其它工程 三层式沥青路面 两层式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 上面层 WAC-13 、 WAC-16 WSMA-10 WSMA-13 WAC-13 、 WAC-16 WSMA-10 WSMA-13 WAC-13 WAC-16 WAC-13 中面层 WAC-16、WAC- 20 下面层 WAC-25、WAC- 30、 WATB-25 WAC-
13、20、WAC- 25、 WATB-25 WAC-20、WAC- 25、WATB -25 WAC-20、 WATB-25 4.2.3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 JTG F40 中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 配合比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温拌剂的用量。 4.3 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4.3.1 温拌沥青应用经验不足或采用其它类型沥青胶结料 时,可以 按照 附录 B 中等效体积指标法进行 施工温度的确定,进行混合料成型工作。 4.3.2 普通石油沥青加热及沥青混合料室内试件制作温度宜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6 普通沥青温拌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成型工序 沥青
14、标号 50 号 70 号 沥青加热温度, 145 165 140 160 集料加热温度, 120 140 120 140 拌合温度, 130 135 120 130 成型温度,不低于 100 100 4.3.3 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宜较普通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作温度提高 20 左 右。基于 SBS 改性沥青制备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宜符合表 7 的规定。 表7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成型工序 SBS (I -D) 沥青加热温度, 160 175 4 DB37/T 29782017 表7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续) 成型工序 SBS
15、(I -D) 集料加热温度, 145 155 拌合温度, 140 150 成型温度,不低于 120 4.3.4 温拌 SMA 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应视纤维品种和数量、矿粉用量的不同,在改性沥青混合 料的基础上作适当提高。 4.3.5 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8 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试件制作温度 成型工序 温度范围 沥青加热温度, 175 185 集料加热温度, 130 150 拌合温度, 145 165 成型温度,不低于 120 4.3.6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可采用表面 接触式温度计测定。当采用红
16、外线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时,应进行标定。 4.4 配合比设计 4.4.1 配合比设计需根据级配类型及其组成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具体可 按 照 JTG F40 中附录 B、 附录 C 和附录 D 的有关内容 执行 。也可在同类道路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选用符合要求的 材料和成型方式,进行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4.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 阶段, 确定其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等。 4.4.3 本规程 可采用马歇尔或旋转压实 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 ,在混合料性能验证时采用马歇尔试件 。 当采用其它方法设计沥青
17、混合料时, 应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给出 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 4.4.4 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 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 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4.5 混合料技术要求 4.5.1 温拌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混合料设计,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 符合表 9、表 10、表 11、表 12、表 13 的规定,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表9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18、温拌混合料(WAC)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道路 行人道路 中轻交通 重载交通 击实次数( 双面) 次 75 50 50 5 DB37/T 29782017 表9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温拌混合料(WAC)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续) 试验指标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道路 行人道路 中轻交通 重载交通 试件尺寸 Mm 101.6 mm63.5 mm a 空隙率 V V b 深约 90 mm 以下 % 35 46 36 24 深约 90 mm 以下 % 36 36 - 稳定度 MS 不小于 kN 8 5 3 流值
19、 FL c Mm 24 1.5 4 24.5 25 矿料间隙率VMA e (%) 不小于 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 )的最小 VMA 及 VFA 技术要求(%) d 26.5 19 16 13.2 9.5 4.75 12 12.8 13.3 14 15 16 沥青饱和度VFA(%) 5570 6575 7085 a 本表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 26.5 mm 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b 对空隙率大于 5 %的重载交通路段,施工时应至少提高压实度 1 %。 c 对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流值可适当放宽。 d 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 e 当试验VMA 大于表中数
20、值 1.5 %以上时,需做滴漏试验予以验证,标准参照SMA滴漏试验要求。 表10 沥青玛蹄脂温拌混合料(WSMA)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不使用改性沥青 使用改性沥青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101.6 mm63.5 mm T 070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a 两面击实 50 次 T 0702 空隙率 VV b % 3.5 4.5 T 0705 矿料间隙率 VMA b 不小于 % 17.0 T 0705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VCAmix c 不大于 VCADRC T 0705 沥青饱和度 VFA % 7585 T 0705 稳定度 d 不小于 kN 5.5
21、 6.0 T 0709 流值 Mm 25 - T 0709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 % 不大于 0.2 不大于 0.1 T 0732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 % 不大于 20 不大于 15 T 0733 a 对集料坚硬不易击碎,通行重载交通路段,宜将击实次数增加为双面 75 次。 b 对高温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重交通路段,设计空隙率允许放宽到 4.5 %, VMA 允许放宽到 16.5 %(SMA-16) 或 16 %(SMA-19),VFA 允许放宽到 70 %。 c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VCA 的关键性筛孔,对 WSMA-19、WSMA -16 是指 4.75 mm,对
22、 WSMA-13、 WSMA-10 是指 2.36 mm。 d 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时,容许放宽到 5.0kN(非改性 )或 5.5kN(改性) ,但动稳定度检验必须合格。 表11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温拌混合料(WATB)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密级配(WATB) 公称最大粒径 Mm 26.5 mm 31.5 mm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101.6 mm63.5 mm 152.4 mm95.3 mm 击实次数( 双面) 次 75 112 6 DB37/T 29782017 表11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温拌混合料(WATB)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续) 试验指标 单位 密级配(WATB)
23、空隙率 VV % 36 稳定度,不小于 kN 7.5 15 流值 Mm 1.5 4 实测 沥青饱和度 VFA % 5570 试验指标 密级配 WATB 的矿料间隙率 VMA 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WATB-30 WATB-25 4 11.5 12 5 12.5 13 6 13.5 14 表12 温拌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WLSPM)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 公称最大粒径 mm 等于或大于 26. 5mm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152.4 mm95.3 mm 击实次数(双面) 次 112 空隙率 VV % 1318 沥青膜厚度 m 12 谢伦
24、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 % 不大于 0.2 参考沥青用量 % 3-3.5 4.5.2 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 19 mm 的温拌密级 配沥青混合料(WAC) 以及 WSMA 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 , 按下列步骤进行各种使用性能检验 ; 不符要求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二级公路参照此要求执行。 a) 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并符合表13 的要求。 表13 温拌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 要求的动稳定度( 次/mm) 试验方法 普通沥青温拌混合料不小于 1000 T 0
25、719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不小于 2800 WSMA 混合料 非改性沥青不小于 1500 改性沥青不小于 3000 注 1:在特殊情况下,如钢桥面铺装、重载车特别多或纵坡较大的长距离上坡路段,可酌情提高动稳定度的要求; 注 2:为满足重载交通要求,可适当提高试验温度或增加试验荷载进行试验,同时增加试件的碾压成型密度和施工 压实度要求; 注 3:车辙试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试验必须检验其密度是否符合试验规程的要求; 注 4:如需要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和大于 26.5mm 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可适当增加试件的厚度,但不宜作为评定 合格与否的依据。 b) 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
26、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 性,并同时符合表 14中的两个要求。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抗剥落措施,调整最佳沥青用量后再次试验。 7 DB37/T 29782017 表14 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混合料类别 水稳定性技术要求 (%) 试验方法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不小于 普通沥青温拌混合料 80 T 0709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 85 WSMA 温拌混合料 普通沥青 75 WSMA 温拌混合料 改性沥青 80 T 0709 汉堡轮辙试验 普通沥青温拌混合料 变形曲线不出现剥落拐点 AASHTO T 324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 WSMA 温拌混合料 普通沥青
27、 改性沥青 c) 宜对温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在温度-10 、加载速率50 mm/min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测定 破坏强度、破坏应变、破坏劲度模量,并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综合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 裂性能。其中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破坏应变宜不小于表15的要求。 表15 温拌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技术要求 混合料类别 要求的破坏应变( ) 试验方法 普通沥青温拌混合料不小于 2000 T 0715 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不小于 2500 d)宜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验试件,脱模架起进行渗水试验,并符合表 16的要求。 表16 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ml/min)技术要求 级配类型
28、 渗水系数要求(ml/min) 试验方法 WAC 混合料,不大于 120 WSMA 混合料,不大于 80 T 0730 WLSPM 混合料,不小于 / DB37/T1161 5 生产与施工 5.1 施工准备 5.1.1 铺筑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之前, 应检查下承层的质量 。 下承层质量不符合要求 的不得铺筑温拌 沥青混合料面层;下承层已被污染时,必须处理后方可铺筑温拌沥青混合料,并做好层间粘结。 5.1.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宜参考室内试验结果确定。当缺乏足够试验数据时,可 按照表 17、 表 18、表 19 的温度范围选择施工温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施工温度高值或低值 。 8 DB3
29、7/T 29782017 表17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施工工序 正常施工 低温施工 50 号 70 号 50 号 70 号 沥青加热温度 150 170 145 165 150 170 145 165 集料加热温度 110 130 出料温度 125 145 120 140 125 145 120 140 运到现场温度,不低于 110 105 125 120 摊铺温度,不低于 105 100 120 115 初压温度,不低于 100 95 115 110 终压温度,不低于 70 开放交通温度,不高于 50 注 1:施工时气温大于 10称为正常施工。大风降温天气对混合料的温度损失较大,不
30、宜施工,必需施工时应适当提高 混合料的温度。下同。 注 2:施工时气温为 (5 10)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或 (2 10 ) (其它等级道路)称为 低温施工。大风降温天气不宜施工,必需施工时应适当提高混合料的温度。下同。 表18 SBS改性沥青温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施工工序 正常施工 低温施工 普通混合料 SMA 普通混合料 SMA 沥青加热温度 160-180 160-180 集料加热温度 125-160 135-160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45-160 150-165 155-170 160-175 运到现场温度,不低于 135 145 150 155 摊
31、铺温度,不低于 130 140 145 150 初压温度 120 130 135 140 终压温度,不低于 70 70 开放交通温度,不高于 50 50 表19 橡胶沥青温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施工工序 温度 橡胶沥青加热温度 175 185 集料加热温度 130 160 出料温度 140 160 运到现场温度 130 150 摊铺温度,不低于 正常施工 125 低温施工 140 初压温度,不低于 正常施工 120 低温施工 135 9 DB37/T 29782017 表19 橡胶沥青温拌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 (续) 施工工序 温度 终压温度,不低于 70 开放交通温度,不高于 50
32、 5.1.3 温拌沥青路面的最低施工温度可参考表 20 确 定。铺筑厚度不大于 3 cm 的薄 (超薄) 面层不适 宜 低温施工,寒冷季节遇大风降温天气不得进行温拌混合料施工 。 表20 温拌沥青混合料适宜施工温度条件和最低摊铺温度() 下承层表面温 度 相应于下列不通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沥青混合料 改性沥青混合料 40-50 mm 50-80 mm 80 mm 40-50 mm 50-80 mm 80 mm 5-10 120 112 105 130 125 120 10-15 115 110 103 120 115 115 5.2 混合料拌制 5.2.1 温拌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
33、合厂(场、站)采用拌合机械拌制。 5.2.2 温拌沥青混合料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拌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用温 拌沥青混合料时,宜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和。 5.2.3 拌制温拌沥青混合料时,需要在普通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上安装温拌剂的添加装置。添加装置 计量应正确,精度满足温拌剂添加量的允许误差要求。温拌剂的添加情况宜在拌和设备的控制台上在线 显示。 5.2.4 根据需要,宜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拌和缸上设置排气口(口径 20 cm 左右),及时将可能 产生的水蒸汽排除。 5.2.5 拌制过程中温拌添加剂宜在沥青喷洒 1-3 秒后开始添加,并在沥青喷洒完前添加完毕。矿粉的 添加宜
34、适当延后,尽量减少可能产生的水蒸汽带走矿粉。 5.3 混合料运输 5.3.1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要求可参见 JTGF 40。 5.3.2 温拌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盖好油布保温、防雨、防污染。 5.3.3 运料车到工地后,应由专人逐车检测温度,混合料温度应满足表 17、表 18、表 19 的要求。若 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5.4 摊铺 5.4.1 摊铺必须均匀、缓慢、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摊铺机在使用前应检验其机械性能。 5.4.2 摊铺机熨平板需提前半小时预热,避免摊铺时出现拉带裂纹。当采用改性沥青或者在较低气温 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在摊铺面进行人工补料等
35、操作。 5.4.3 摊铺速度应根据混合料类型、摊铺层厚度、宽度、运距等予以调整选择。 5.5 碾压 5.5.1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配备的压路机数量应与摊铺能力相匹配。当在施工气温低、风大、碾 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 10 DB37/T 29782017 5.5.2 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紧跟摊铺机,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 进行。同时不得在过低温度状况下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 5.5.3 根据混合料的级配类型、天气情况,选择合理的碾压工艺。常用的碾压工艺为:采用双钢轮压 路机初压,胶轮压路机或双钢轮压路机随后复压,双钢轮压路机终压收
36、光,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左 右路缘石或边角位置。 5.5.4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符合表 21 的要求。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 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应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应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 表21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与方式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轮压路机 2-3 3 3-4 5 3-6 6 振动 振动 静压 胶轮压路机 3-4 4 5.5.5 为保证压实过程中不出现沾轮现象,振动压路机水箱中可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并应尽可能 减少洒水量。胶轮压路机不得洒水,压实过程中应适量喷洒或涂抹隔
37、离剂(如食用油等),并以不粘轮 为原则。 5.5.6 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的其它要求,按照 JTG F40 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对热拌沥青混合料 的相关规定执行。 5.6 接缝处理及开放交通 5.6.1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相邻两幅及 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 1 m 以上。接缝施工应用 3 m 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5.6.2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宜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 50 后,方可开放交通。 5.6.3 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适当延长开放交通时间。 6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6.1 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38、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按照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对热拌 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规定执行。 6.2 生产验证和试验段铺筑后,应于实体路面钻芯取样,对芯样进行汉堡轮辙试验性能评价。 7 其他 7.1 未尽事宜按照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11 DB37/T 2978201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的检测方法 温拌剂是沥青混合料实现温拌施工的关键要素,在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它可以在胶结料内部形成特 殊的润滑结构,在不影响沥青对石料裹附的前提下,确保混合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被压实。为了确保 温拌剂的活性和效果,宜按照以下方法完成各
39、项测试: A.1 pH值的测定 pH 值是指添加剂溶液的酸碱度,它是一个表面活性剂活性特性指标。测试方法如下: A.1.1 宜使用带有温度补偿功能的 pH 计, pH 计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定,确保酸度计工作正常。 A.1.2 温拌剂取样时应先充分搅拌,以确保取样均匀。 A.1.3 测试酸值时确保温拌剂样品的温度在 (250.5),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适度搅拌。 A.1.4 由于添加剂的缓释效应,pH 计读数如果能稳定保持 0.5 分钟即可取为最终的酸值结果。 A.2 固含量的测定 固含量指添加剂去除可挥发成分后的含量,表征有效成分在混合料的最终残留量。测试方法如下: A.2.1 常温下称取 20
40、 g0.02 g 温拌剂,放入洁净的 1000 ml 烧杯中,记录浓缩液与烧杯的总质量为 M1。 A.2.2 将盛有浓缩液的烧杯在 110 烘箱中放置 5 小时后取出,待冷却至室温后记录其总质量为 M2。 固含量 R 的计算公式为: . (1) 式中: R固含量, % ; M1浓缩液与烧杯的总质量; M2烧杯与固体质量。 A.3 胺值的测定 胺值是表面活性添加剂常用特定(活性)成分性指标,通过检测胺值,可以用于添加剂活性的初步 确认。测试仪器和方法如下: A.3.1 化学试剂和设备如下: A.3.1.1 异丙醇 。 A.3.1.2 0.5 摩尔 /升的标准盐酸溶液 。 A.3.1.3 天平,精
41、确度 0.001 g。 A.3.1.4 烧杯, 250 毫升。 A.3.1.5 磁力搅拌器 。 A.3.1.6 50 毫升滴定管,精确度 0.1 ml。 A.3.1.7 蒸馏水 。 A.3.1.8 精密式 pH 计 。 12 DB37/T 29782017 A.3.2 样品测试步骤如下: a) 加入 2830 克左右的添加剂样品到烧杯中,同时记录实际重量,精确度为 0.001 g。 b) 继续往烧杯里加入 90 g3 g 异丙醇的水溶液(异丙醇:蒸馏水重量比 =75: 25)。 c) 放入磁力搅拌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充分溶解。 d) 用 pH=7 和 pH=4 的标准溶液,标
42、定 pH 计。 e) 往滴定管里(50 毫升,精度 0.1 ml)加入 0.5 摩尔/升标准盐酸,并记录体积。 f) 将 pH 电极头放入溶液中。 g) 缓慢的往烧杯里滴定加入 0.5 摩尔 /升标准盐酸,同时观测 pH 计显示读数。 h) 当读数接近 7.5 时,逐滴地加入标准盐酸,直到使 pH 值达到 7.5 并保持稳定,记下此时滴管 的刻度;继续加入盐酸,当读数接近 3.5 时,逐滴地加入标准盐酸,直 到 使 pH 值稳定在 3.48 3.52 之间。 i) 记录终点的滴管读数。滴定 pH 值为 7.5 时的读数减去结束时读数为标准盐酸的用量。用以下 的公式计算胺值。 A.3.3 胺值计
43、算公式 . (2) 式中: 胺值单位: mg/g; N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 mol/L; Va滴定消耗的盐酸体积, mL; Sa实际添加的添加剂样品量, g。 13 DB37/T 2978201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确定方法 B.1 选择旋转压实等空隙率法(即保证温拌混合料与 热拌具有相同的空隙率)确定温拌混合料最佳压实 温度。 B.2 以SBS 改性沥青为胶结料,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AC-20的制件。添加温拌剂后的压实温度的确定按 下列步骤进行: a) 选用旋转压实仪(SGC )制备热拌混合料试件,按照施工规范确定 SBS 改性沥青
44、热拌混合料成型 温度为 165 ,测定热拌旋转压实试件的空隙率为 4.0 %。 b) 根据热拌混合料的配合比配料,根据 一定的 添加 量 加入温拌剂,成型不同温度( 125 、 135 、 145 、155 )下的温拌混合料试件。温拌混合料拌合完成后在相应压实温度条件下保温老 化 2 小时 ,将试件成型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 3 ,每个温度下制备 2 个试件,分别测定其空 隙率(见表 B.1),空隙率随成型温度的变化曲线见图 B.1。 c) 以热拌混合料试件空隙率为控制指标,将不同温度下成型的温拌试件的空隙率与热拌空隙率进 行对比,从空隙率 -温度关系图上得出最佳压实温度,如图 B.1 所示,得到
45、压实温度为 135 。 表B.1 温拌混合料旋转压实试件的空隙率 压实温度, 125 135 145 155 试件空隙率, % 4.5 4.0 3.6 2.9 注:温拌混合料与热拌混合料均旋转压实 100 次,沥青含量为 4.4 % R = 0.9869 2 2.5 3 3.5 4 4.5 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试件空隙率, % 压实温度, 图B.1 温拌混合料空隙率 -温度曲线 14 DB37/T 2978201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掺量确定方法 C.1 利用旋转压实仪进行混合料成型,按照附录B 的压实
46、温度确定方法确定不同掺量温拌剂带来的降温 幅度,以达到温度降幅30 时的温拌剂掺量作为最小掺量 C.2 以SBS 改性沥青为胶结料,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AC-20的制件。温拌剂掺量优化步骤如下: a) 选用旋转压实仪(SGC )制备热拌混合料试件,按照施工规范确定 SBS 改性沥青热拌混合料成型 温度为 165 (记为 T0),测定热拌旋转压实试件的 空隙率为 4.0 % 。 b) 根据热拌混合料的配合比配料,按照一定比例(R 1,单 位 为 %)加入温拌剂,成型不同温度( 125 、 135 、145 、155 )下的温拌混合料试件。温拌混合料拌合完成后在相应压实温度条件 下保温老化 2
47、小时,将试件成型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 3 ,每个温度下制备 2 个试件,分别 测定其空隙率,绘制空隙率随成型温度的变化曲线(见附录 B.1)。 c) 以热拌混合料试件空隙率为控制指标,将不同温度下成型的温拌试件的空隙率与热拌空隙率进 行对比,从空隙率- 温度关系图上得出最佳压实温度,如图 B.1 所示,得到 最佳压实温度 T1。 d) 更换温拌剂的添加比例(R 1、 R2、 R3、 R4),重复 b)、 c)步骤,分别得到不同掺量下的最 佳压实温度 T2、 T3、T 4。 e) 计算不同温拌剂比例下最佳压实温度( T1、T 2、T 3、 T4)与 SBS 改性沥青压实温度 T0差值, 分别记为
48、T1、 T 2、T 3、T 4,绘制最佳压实温度 差值 T 与温拌剂添加比例 R 的关系 曲线,示意如图 C.1。 f) 根据 T-R 曲线,按照温度差值最小 30 判断温拌剂的最小掺加比例。 图 C.1 温拌混合料空隙率 -温度曲线 15 DB37/T 29782017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D.1 一般规定 D.1.1 温拌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马歇尔方法和 Superpave 方法设计。 D.1.2 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和流值,仅作为配合比设计的参考性指标,动稳定度、水稳性等性能指标是 判断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指标。 D.2 混合料的室内制备 表面活性型温拌混合料拌和程序如下: a) 石料干拌:加热好的石料(或和纤维)放入预热好的拌合锅干拌。 b) 用拌铲将干拌后的石料拉成一斜面,露出拌锅底部。 c) 热沥青(温度与热拌同)倒入露出来的拌锅底部。 d) 采用 50 ml 烧杯,充分润湿后,按照比例称量添加剂(室内试 验一般采用与沥青的质量比为 1:9)。 e) 搅拌桨下降,降到正好可以将烧杯 /纸杯探入的位置,将添加剂倒在沥青液面上,尽量避免倒 在石料上。 f) 降下搅拌桨,开始搅拌,搅拌 1 分钟。 g) 略微升起搅拌桨,倒入矿粉(不加热),再次搅拌(一般不超过 1 分钟)。 h) 出料时,出料温度一般比同型号的热拌混合料低 30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