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2080-2012 魁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84435       资源大小:489.5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2080-2012 魁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pdf

    1、ICS 65.150 B 5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0802012 魁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of Artificial Breed for Scapharca broughtonii 2012 - 03 - 21 发布 2012 - 05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080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邱兆星、刘广斌、李莉、宋娴丽、吴

    2、莹莹、刘梦侠、郑永允。 DB37/T 20802012 1 魁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苗种繁育的术语与定义、环境与设施、亲贝培育、 催产孵化、浮游幼体培育、附着、稚贝培育、出池、池塘中间培育、海上中间培育、苗种收获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沿海海域魁蚶苗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

    3、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2001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2002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浮游幼体 指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 3.2 D 形幼虫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主要特征是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英 文字母D的壳。 3.3 壳顶幼虫 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此期幼虫称为壳顶幼虫。 3.4 眼点幼虫 壳顶幼虫后期,在鳃基的前方出现一对黑褐色的腺体,称为眼点。此期幼虫称为眼点幼虫。 DB37/T 20802012 2 3.5 附着

    4、幼虫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的生物学过程。 3.6 附着基 供幼虫附着的基质,称为附着基。 3.7 稚贝 浮游幼虫后期,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足部发达,用鳃呼吸,营底栖生活。这一向成体 过渡的发育阶段个体,称为稚贝。 3.8 壳长 从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 3.9 增殖苗种 用作放流增殖的壳长10mm的稚贝。 4 环境与设施 4.1 环境 4.1.1 场址选择 远离污染源,周围环境相对安静,海水、淡水取水方便、充足,供电稳定,交通、通讯便利。环境 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4.1.2 水质条件 水源符合GB 11607的规定,水质符合NY 5052-2001的要求,盐度

    5、2632,温度328,pH值7.7 8.3。 4.2 设施 4.2.1 车间 一般以工厂化培育车间为主,配有整套的供水、供热、供电、供气、控光、水处理等系统。 4.2.2 苗种培养池 600cm(长)400cm(宽 )150cm(高)的水泥池,池底、池壁应为5层抹面。 DB37/T 20802012 3 4.2.3 饵料培养池 400cm(长)300cm(宽 )100cm(高)的水泥池,池底、池壁应为5层抹面。 5 亲贝培育 5.1 亲贝来源 亲贝应从原产海域、原种场或良种场获得。 5.2 亲贝要求 采用3龄5龄亲贝,壳长7cm以上。 外壳规则、完整、无畸形,无牡蛎 、藤壶、石灰虫、才女虫等

    6、附着物,足部无外伤,刚毛无脱落。亲贝活力强,受刺激贝壳能快速闭合。肥满度好,性腺成熟而饱满。 5.3 产地条件 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5.4 消毒措施 洗净亲贝,用浓度1510 -6 2010 -6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min5min后,用砂滤海水洗净。消 毒用药物应符合NY 5071-2002的规定。 5.5 培育条件 可在苗种培养池进行亲贝培育,光照强度400lx1000lx为宜。用水应经过沉淀、过滤处理。盐度 2632,最佳为30;pH值7.78.3。海水水源水质符合GB 11607要求,培育水质符合N Y 5052要求。 5.6 强化培育 5.6.1 培育温

    7、度 每d升温不超过1,每7d升温不超过4。至22恒温培育。 5.6.2 培育密度 亲贝平铺于浮动网箱,5粒/m 2 10粒/m 2 。 5.6.3 充气 前期中量充气,后期微量充气。 5.6.4 换水和倒池 池水水位不低于50cm。亲贝培育期换水应换相同温度的海水,前期每d换水1/3或添加新水1/3,后 期每d换水1/4或添加新水1/4。每7d10d左右根据发育情况倒池一次。倒池时动作轻缓。 5.6.5 饵料 以3011、叉鞭金藻等金藻为主,辅以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等硅藻以及扁藻。金藻、硅藻、扁藻数量 比例以2:1:1为宜。日投饵8次,投饵后单胞藻密度3104个/ml4104个/ml为宜,根据水

    8、温、魁蚶 性腺发育情况和摄食情况及时调整。 DB37/T 20802012 4 6 催产孵化 6.1 催产 阴干刺激2h3h后,流水刺激1h2h。然后升温刺激,升温幅度2为宜。 6.2 受精 一般采用雌雄亲贝同池分开排精排卵的方式受精。即以网框分别放置雌雄亲贝,待雄性亲贝排放精 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即检出,以便控制精子浓度,提高受精率。 6.3 孵化 持续微充气,受精卵孵化密度20粒/ml40粒/ml。理化条件以温度2123、盐度2632、pH 值7.78.3、光照强度400lx1000lx为宜。 7 浮游幼体培育 7.1 D 形幼虫选优 发育为D形幼虫后20h内选优。方法:停止充气,20min后

    9、用虹吸法将水体上层的D形幼虫移入育苗池 培养。 7.2 浮游幼体培育密度 主要包括: D 形幼虫期:10 粒/ml15 粒/ml; 壳顶幼虫期:8 粒/ml10 粒/ml; 眼点幼虫期:5 粒/ml8 粒/ml。 7.3 充气 持续中量充气,保持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充气石目数100目,每个充气石作用面积2m 2 。 7.4 换水 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分别用300目、250目 、200目3种规格的筛绢网箱滤苗换水。 日换水2次,日总换水量由前期30逐步增加到后期80%以上。换水时使用同温砂滤海水。 7.5 投饵 D形幼虫肠道形成以后即可投喂饵料。D形幼虫期饵料以金藻、角毛藻

    10、、新月菱形藻等细胞个体较小 的新鲜单胞藻类为主,壳顶幼虫期后可增加扁藻、小球藻等藻类。一般每d投饵4次6次,均在换水后 进行。投饵量以幼虫密度和胃饱满情况灵活掌握。 D形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210 4 个/ml310 4 个/ml; 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310 4 个/ml410 4 个/ml; 眼点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410 4 个/ml510 4 个/ml。 7.6 倒池 DB37/T 20802012 5 浮游幼体培育期间,一般每隔5d7d倒池1次。倒池方法: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体壳高的筛绢 网箱收集幼体,将收集到的幼体缓缓倒入新的培育池,并根据

    11、7.2调整幼体密度。 7.7 光照 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光照强度以400lx1000lx为宜。 8 附着 8.1 附着基制备 附着基一般采用两种:直径1.5mm1.8mm的非再生聚乙烯胶丝绳编制的带结节的网片, 直径3.5mm 7.5mm棕绳编制的网片。 非再生聚乙烯胶丝绳编制的带结节的网片,孔径边长1cm,在8090海水中处理20min,再用稀 盐酸、高锰酸钾浸泡、搓洗、晾干并碾压去污;棕绳长度10m12m,编制成宽25cm30cm、长度30cm 35cm的网片,煮沸100min,再用稀盐酸、高锰酸钾浸泡、搓洗、晾干并反复碾压除去杂质。 数片附着基连接,长度以0.8m1.0m为宜,底部坠石。附

    12、着基投放前用育苗用水冲净。 8.2 附苗池准备 在消毒处理后的附苗池中加水1m,将附着基均匀投放到附苗池水中,然后补充水至1.4m。 8.3 移苗入池 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量的30以上时,用200目筛绢网收集,移入附苗池。 9 稚贝培育 9.1 充气 按7.3。 9.2 投饵 投喂扁藻、角毛藻、新月菱形藻、金藻、小球藻等藻类。一般每d投饵4次6次,均在换水后进行。 投饵量以稚贝密度和胃饱满情况灵活掌握。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5104个/ml6104个/ml。 9.3 换水 用120目筛绢网箱滤苗换水。一般日换水2次,日换水量80100。 9.4 光照 稚贝培育期间,光照强度以400lx100

    13、0lx为宜。 10 出池 10.1 规格 壳长600 m。 DB37/T 20802012 6 10.2 计数 在培育池任选5处,每处选取水体上、中、下层附着基各一片,聚乙烯网片附着基剪取成“X”状的 一个结节及其相邻四根胶丝线、棕绳附着基选取5cm一段,在体视镜(解剖镜)下计数,取平均值,根 据附着基总数,推算稚贝数量。 10.3 出池准备 出池前4d5d,换水逐渐改为使用常温砂滤水。日换水量由 原来的80%逐渐增加至150%以上,由原 来的日换水2次逐渐改为长流水式换水。光照强度逐渐由原 来的400lx1000lx增加至正常室内自然光 照。 10.4 包装 采用60目筛绢网袋,网袋规格50

    14、cm40cm为宜,附着基直接放入网袋中。每网袋放入稚贝量6000 粒10000粒,根据中间培育方式灵活掌握。一般8袋12袋用胶丝绳串为一组,底部坠石。 10.5 运输 采用干运法。选择阴天、清晨等无日晒时间,严禁雨淋。用于运输的车、船,其甲板用常温海水泼 洒后,铺上经海水浸湿的草帘,表层加盖浸湿的草帘防晒保温。稚贝从起运到入水,时间应控制在5小 时内。长途运输应使用空调厢式货车,并注意保持车厢内温度与海区水温一致(温差不超过3)。 11 池塘中间培育 11.1 条件 选择陆基海水池塘,面积1公顷3公顷为宜,水深不低于1.8m。要求进排水方便、环境理化因子稳 定、敌害生物少、饵料丰富。水源符合G

    15、B 11607的规定,水质符合NY 505 2-2001的要求,盐度2632, pH值7.78.3。 11.2 饵料生物培养 在中间培育前7d10d,使用碳酸氢铵等肥料全池泼洒,促使浮游植物生长,作为饵料。如有条件, 也可提前接种硅藻、扁藻等藻类。 11.3 设施准备 在池塘水面架设筏架或绠绳,成非字形布局,用于稚贝培育网袋垂吊。 11.4 培育水层 魁蚶稚贝培育水层以水面以下0.5m1.5m为宜。 11.5 培育密度 以1.5亿粒4.5亿粒/公顷为宜。根据池塘水质条件、进排水条件灵活掌握。 11.6 日常管理 11.6.1 水温 DB37/T 20802012 7 每天5时、14时测量池塘表

    16、、中、底层水温。魁蚶稚贝适宜水温1721。日平均水温不应超过 23,日最高水温不应超过25。水温接近温度上限则应及时移入海中进行海上中间培育。 11.6.2 增氧 水体溶解氧浓度应保持在5.0mg/L以上。如有条件,可在凌晨3时7时、午后1时3时、阴雨天气 开增氧机增氧。 11.6.3 水质调节 根据水质情况、透明度,每d换水1030。透明度以40cm80cm为宜。 11.6.4 网袋清洗 根据网袋表面洁净程度,每3d5d使用刷子刷袋或用力摇洗网袋1次,清除网袋表面的浮泥、杂藻、 小型动物等附着物,并排净袋内气泡。 11.6.5 日常观测 每天随机选择3袋5袋稚贝,观察存活情况,监测生长情况。

    17、 12 海上中间培育 12.1 海区选择 海上中间培育应选择无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海区,水流平缓、水质清新, 水深8m以上。 环境和水质应符合GB 11607和GB/T 1840 7.4的要求,温度328、盐度2632,pH值7.78.3。 12.2 海上中间培育设施 使用海带养殖筏架或扇贝养殖筏架即可。使用前应清理筏架,清除藻、贝等附着物。 12.3 海上中间培育水层 培育水层以2m4m为宜。 夏季高温的30d50d、 冬季低温的50d70d, 可将魁蚶网袋向下移动至4m 6m水深进行培育。 12.4 海上中间培育密度 根据海区水质条件、稚贝规格灵活调整。一般在筏架上每隔2m4m吊

    18、养一串计8袋12袋稚贝。随 着稚贝生长和温度变化,每隔13个月分苗一次,网袋目数应随之降低。培育密度见表1 。 表1 海上中间培育密度 壳长(mm) 每袋数量(粒) 苗袋网目(目) 1.5 600010000 60 5 25004000 30 8 10002000 20 12.5 日常管理 12.5.1 网袋清洗 DB37/T 20802012 8 根据网袋表面洁净程度,每15d30d使用刷子刷 袋或用力摇洗网袋1次,清除网袋表面的浮泥、杂 藻、小型动物等附着物。每3d检查网袋内部有无气泡,有则排净。 12.5.2 日常观测 每1d2d随机选择5袋10袋稚贝,观察存活情况,监测生长情况。做好水温、盐度等日常记录。 13 苗种收获 稚贝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平均壳长10mm且壳长10mm的个体占总数的80以上,即可收获作为 增殖苗种。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2080-2012 魁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