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20662012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standard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2012 - 03 - 08 发布 2012 - 04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2066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
2、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景伟、李传荣、王月海、胡丁猛、韩友吉、任飞、王卫东、程鸿雁。 DB37/T 20662012 1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术语定义、结构配置、造林技术、栽植技术、幼林抚育管护、 更新改造、检查验收和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与经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 6000-1
3、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37/T 219-1996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田林网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大面积耕地上由许多垂直相交的主副林带构成的方形林网,其防护效果显著优于单条林带,而窄林 带小网格的防沪效果又显著优于宽林带大网格的。 3.2 高标准农田林网 high standard farmland shelterbelt network 以保障农业高产稳产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效益为主要目的,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充分利用 道路、河道、沟渠进行规划设计和营造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高
4、效益的农田林网。具体体现为林 网布局科学化,网格面积标准化,林带结构合理化,造林树种良种化,苗木规格标准化,造林技术规范 化,抚育管理常态化等。 3.3 主林带 shelterbelt 农田林网中面向主要害风方向、对风害起主要防御作用的林带。主林带一般由48行乔木与灌木组 成,带宽812m,带间距离一股是树高的1525倍。 3.4 DB37/T 20662012 2 副林带 auxiliary s helterbelt 林网中垂直于主林带的林带,起防御次要害风、增强主林带防护效果的作用。一般由36行乔木和 灌木组成,宽48m,带距3005001000m,视耕地规划和机耕要求等具体情况而定。 3
5、.5 林带结构 structure o f shelterbelt 组成林带的乔灌木及其枝叶的疏密程度在林带上中下各部分的分布状况, 受造林密度、 宽度、 林层、 树种组成、断面形状和修枝高度等的影响。基本类型有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可用林带 透风系数和疏透度指标来表示。各种结构的林带各有其防护特点,应根据对防护的具体要求选择,并通 过抚育措施加以维持。 3.6 林带宽度 width of sh elterbelt 一条林带两侧林缘之间的距离。 3.7 林带间距 distance between shelterbelt 林带间距分主林带间和副林带间距。主林带间距指相邻两条主林带中心
6、线之间的距离称;副林带间 距指两条副林带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3.8 林带走向 orientati on of shelterbelt 林带延伸的方向,以林带方位角(林带中心线与子午线的夹角)表示。 3.9 林带更新 regenerat ion of shelterbelt 伐除衰老或成熟的林带,通过造林更替为新的林带的措施。 3.10 林网化率 ratio of pr otected area to total area of the shelterbelt network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已林网化农田的面积与适宜林网化的农田总面积之比。 4 结构配置 4.1 林网结构 4.1.1 网格面积
7、 风沙危害较轻地区,一般为1218hm 2 ;风沙危害较重地区,一般为612hm 2 。 4.1.2 林带走向 DB37/T 20662012 3 主林带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夹角偏离不大于30。副林带方向与主林带方向垂直。 平原地区一般主林带为东西走向,副林带为南北走向。 4.1.3 林带间距 主林带间距为树高的1520倍,副林带间距为主林带间距的1.52倍。 风沙危害较轻地区,一般地区主林带为250350m,副林带为400600m;风沙危害较重地区主林带 为150250m。 4.2 林带结构 风沙危害较轻地区,以通风结构林带为主,疏透度为0.40.5;风沙危害较重地区,以疏透结构林 带为主,
8、疏透度为0.20.3。 4.3 林带宽度 主林带35行,宽度为1016m;副林带23行,宽度为710m。 4.4 配置技术 林网化面积占适宜林网面积的95以上;林网建设以乔木为主,多树种结合,某一树种所占比例不 超过60;林带配置宜采用乔灌搭配、常绿与落叶结合(具体配置模式见附录A)。 5 造林技术 5.1 树种选择 乔木树种宜选择根深、干直、抗风、抗病虫的优良树种;灌木树种宜选择抗风、固土、适应性强的 常绿和落叶树种。 主林带宜选择树体高大、速生、冠窄、抗性强的乔木树种;副林带宜选择生长快、经济价值高、观 赏性强乔木或小乔木树种。(具体适宜树种见附录B)。 5.2 苗木选择 5.2.1 苗龄
9、 阔叶树应选择2年生以上的大苗(或用2年根1年干苗);针叶树选用4生以上的苗木。 5.2.2 苗木规格 执行GB 6000-1999 和DB37/T 219- 1996中规定的1、2级苗。 5.3 整地 5.3.1 整地时间: 在造林前半个月完成。 5.3.2 整地方法 采用穴状整地。定植穴规格,乔木树种为(60cm80cm) (60cm80cm) (60cm80cm);灌 木树种(40cm60cm) (40cm60cm) (40cm60cm)。 DB37/T 20662012 4 5.4 栽植技术 5.4.1 苗木处理 执行GB/T 15776-2006中6.1.3的规定。 5.4.2 栽植
10、季节 采用冬季或春季造林。 5.4.3 栽植方法 执行GB/T 15776-2006中6的规定。 5.4.4 栽植密度 乔木树种株行距为(3m5m) (2m4m),灌木树种株行距为(2m4m) (2m4m)。 6 幼林抚育管护 6.1 抚育 执行GB/T 15776-2006中12.1、12.2、12.3的规定。 6.2 有害生物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林木病虫害 成灾。 7 更新改造 7.1 更新改造对象 林带树龄老化,长势衰退;树种或品种选择不当,林木生长不良;造林密度过大,林带结构不合理; 抚育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等,即防护功能减
11、弱的林带。 7.2 更新方法 主要采取全带、带外、带内、半带、隔带及分段更新等方式。全带更新适用于原造林树种不适应的 林带更新;带外更新适用于林带防护功能特别重要区域的成熟林带更新;带内更新适用于缺乏高大乔木 树种和结构不合理的林带;半带、隔带及分带更新适用于成熟林带更新。 更新时都要清除伐根,细致整地,选用优良品种,采用壮苗造林。 8 检查验收 8.1 验收方式 8.1.1 过程验收 与建设过程同步进行,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树种种类、苗木规格和质量、整地规格,造林 密度、树种配置、栽植技术、幼林抚育等环节。 DB37/T 20662012 5 8.1.2 竣工验收 在建成一年以后,采用
12、抽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林网密度、林带间距、林带走向、林带长度与宽度、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等。 8.2 质量标准 营建过程符合农田林网设计要求;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林木保存率达90以上。(验收检查 表见附录C、D)。 9 档案管理 9.1 档案建立 建立档案应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逐级立卷归档。全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县级以上单位应配备 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并进行定期审查。 9.2 档案内容 档案材料分为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两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总体设计或工程规划及批复文件; 实施方案、施工作业设计的说明书、图表; 调查与设计卡片、施工卡片; 监理卡片与报告; 检查、验收调查卡片与报告; 财务概
13、算、结算报表、资金审计报告; 建设前后及施工过程的影像资料; 监测记录及报告; 其它相关文件、记录及技术资料。 DB37/T 20662012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不同类型林带配置模式 表A.1 不同类型林带配置模式 林带类型 配置模式图 栽植树种 大型公路乔木混 交宽林带 杨树( Populus spp.) 、 柳树 ( Salix spp.) 、 白蜡 ( Fraxinus chinensis) 、 白榆( Ulmus pumila) 大型公路乔、灌 混交宽林带 杨树、柳树、白蜡、白榆( Ulmus pumila) 、紫 穗槐( Amorpha fruticosa)、小
14、叶黄杨( Buxus sinica)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大型公路乔木混 交窄林带 杨树、柳树、白蜡 农道窄林带 杨树、柳树、白蜡、等 农道乔木、常绿 树种混交林带 杨树、柳树、冬青( Ilex purpurea) 、侧柏 双乔木双渠 夹农道窄林带 杨树、柳树 左(右)双 林夹渠配右 (左)农道 杨树、柳树、侧柏 农渠窄林带 杨树、柳树 地堰窄林带 杨树、泡桐( Paulownia spp.) 、枣( Ziziphus jujuba)等经济树种 沟 农 农 农 农 公 公 公 DB37/T 20662012 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适宜选择
15、的树种 表B.1 适宜选择的树种 生长型 树种 生物学特性 适宜立地 杨树 (Populus spp.) 枝叶茂密,树形高大,枝干通直,冠形齐,生长迅速 路、沟渠、地堰 泡桐 ( Paulownia spp.) 落叶乔木,喜光,不耐寒、水淹和盐碱,喜深厚湿润肥沃 土壤,生长块,材质轻软,优良“四旁”绿化树种 路、地堰 旱柳 ( Forsythia suspensa) 乔木,生长迅速,根深,耐水湿,耐旱,较耐盐碱,为华 北平原绿化树种,固堤护岸,固沙保土优良树种 沟渠、堤坝 白榆 ( Ulmus pumila) 阳性树种,对恶劣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耐 盐碱、耐寒和耐旱性均强,根系发达
16、,抗风性强 路、沟渠、 堤坝 白蜡( Fraxinus chinensis) 乔木,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深厚、肥沃、排 水良好土壤;对有害气体有抗性;生长快,寿命长,萌芽 力强,耐修剪。 路 苦楝 ( Melia azedarach) 喜光,不耐寒,稍耐旱、瘠薄,适应性强,生长发育较快 沟渠 乔木 臭椿 ( Ailanthus altissima) 喜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湿,能耐中 度盐碱土。深根性,萌蘖力强,生长较快 路 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生长快,耐寒、耐涝、耐瘠薄、耐盐碱,萌蘖力强,是良 好的绿肥植物,是改良土壤的好树种 路、沟渠
17、筐柳 ( Salix linearistipularis) 耐干旱、贫瘠,稍耐荫,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萌芽能 力强,改土灌木 路 小叶黄杨 ( Buxus sinica) 常绿,乔木或灌木,中性土壤,不耐寒,抗污染,是观赏 植物 交通干道 灌木 龙柏 ( Juniperus chinensis cv. kaizuka) 喜光,幼苗略耐荫,耐干旱,不耐水淹。对温度适应范围 宽,适深厚肥沃土壤,生长较慢,抗有害气体能力中等 交通干道 DB37/T 20662012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林带造林调查表 表C.1 林带造林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 地点 林带 类型 树种 种类 苗木 规格 整地 方式 造林 密度 树种 配置 栽植 技术 幼林 抚育 成活 率 保存 率 备注 DB37/T 20662012 9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林网调查表 表D.1 林网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地点 林网密度 林 带 类型 林带 结构 林带 走向 林带长 度(m) 林带宽 度(m) 林带间 距(m) 备注 _